蒙古歌曲的歌曲历史

蒙古歌曲的歌曲历史,第1张

蒙古民族向有“诗的民族”之称,蒙古族居住的辽阔草原,世人称之为“歌的海洋”。自古以来,蒙古人素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作为一个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他们不仅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也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在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中,蒙古民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民歌,不仅是蒙古族音乐艺术的基础,而且也是整个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民歌堪称草原上盛开的一朵最鲜艳的艺术之花。蒙古民歌反映生活深刻、广泛,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征,有着极其完美的艺术性,深受蒙古人民喜爱。蒙古民歌,曲调优美,节奏舒展,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朴实大方,深沉内在,带着强烈的抒情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蒙古族居住的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财富。尤其是蒙古民歌,其数量和种类之多更是令人惊叹!民歌在蒙古族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蒙古族广大劳动者创造了不同体裁的民歌。而每一种民歌形式在用音乐手段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时则往往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对“逐水草而居”的蒙古人来说,民歌乃是最生动、最丰富、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

最有名的应该就是《鸿雁》了吧。而且也很好听。:歌曲《鸿雁》既不失蒙古民歌的特色又具有现代气息,因其高度的艺术性,深得广大歌者喜欢,现代与传统结合,对于歌曲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乌拉特部落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这是一个由能工巧匠组成的部落,在蒙古族举行盛会或宴会的时候,总会唱起了特定的歌曲,即蒙古宴歌,而歌曲《鸿雁》就属于宴歌,这首歌曲带有丰富的生活性和风俗特点,表达了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对于远方客人的欢迎,这首歌曲大气磅礴,而且传唱度特别高。

蒙古音乐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古典音乐、宗教与祭祀音乐三大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旋律优美、气息宽阔、感情深沉、草原气息浓厚。

蒙古族音乐与游牧生活相联系的民歌和说唱为主。有传统的古老圣歌、赞歌、宴歌以及许多反映牧民生活的歌曲。蒙古民歌根据其音乐特点分为"乌尔吐"歌曲(即长调子歌曲)和"乌火尔"歌曲(即短调子歌曲)两种。前者有着自由的节奏和悠长的气息,速度缓慢,音域宽广;后者则具有鲜明规整的节奏和轻快的速度。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

印小天跳的蒙古舞是一首名为《草原之夜》的歌曲。这首歌曲是根据蒙古族传统歌曲改编而来,曲风独特,具有浓郁的蒙古族民族特色。歌曲以草原为背景,表达了蒙古族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歌词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充满了希望和梦想。

印小天跳的蒙古舞是一种富有节奏感和激情的舞蹈,跳舞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舞蹈技巧和表现力。舞蹈中融入了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如马头琴等乐器的演奏和蒙古族服饰的穿着。舞蹈动作独具特色,舞者需要有足够的力量和灵活性来完成高难度的跳跃和转身等动作。

总之,印小天跳的蒙古舞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蒙古族传统歌曲,以及一种充满热情和表现力的舞蹈,展现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蒙古歌曲有 《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牧歌》、《思乡曲》、《金杯》、《森吉德玛》、《桑塞玛》、《诺恩吉亚》、《红酒》、《四海》、《走马》。

1、《嘎达梅林》是一首很古老的蒙古族民歌,由蒙古族作曲家三宝担纲创作,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这首歌也是导演冯小宁执导的**《嘎达梅林》的同名主题曲 。

2、《牧歌》是一首内蒙古民歌,蒙古族青年歌手、天籁女声阿木古楞在2015年山西卫视《歌从黄河来》歌王比赛六进三强之时演唱了这首《牧歌》 。2016年山西卫视《民歌春晚》高保利、阿木古楞改编并合唱了《牧歌》。

3、《森吉德玛》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流行于内蒙伊克昭盟鄂尔多斯部落聚居的地方。它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森吉德玛的美貌,也突出了青年对姑娘坚贞不渝的爱情。

4、《诺恩吉雅》是内蒙古奈曼旗民间流传的一首科尔沁民歌, 长达三十段,现已搜集整理的有十六段。歌中描述了美丽善良的蒙古族姑娘诺恩吉雅远嫁他乡的凄婉故事,展示了古老草原悠远的历史与独特风俗民情。

5、《思乡曲》是马思聪(1912-1987)于1937年所写《内蒙组曲》(又名《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塞外舞曲》是另一首,但《思乡曲》是他的代表作),主题音乐来自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

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内蒙古地区大致形成了五个地域性风格色彩区:呼伦贝尔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锡林郭勒风格区、鄂尔多斯风格区和阿拉善风格区。

大体上来说,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科尔沁民歌旋律平和流畅、蕴藉深沉;锡林郭勒民歌苍凉而古朴;鄂尔多斯民歌旋律活泼跳荡、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则显得沉着而有耐力。各风格区之间既有音乐风格上的重叠,也偶有交错现象。

扩展资料:

蒙古歌曲的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蒙古人素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作为一个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他们不仅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也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在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中,蒙古民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民歌不仅是蒙古族音乐艺术的基础,而且也是整个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民歌堪称草原上盛开的一朵最鲜艳的艺术之花。蒙古民歌反映生活深刻、广泛,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征,有着极其完美的艺术性,深受蒙古人民喜爱。蒙古民歌曲调优美、节奏舒展,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朴实大方,深沉内在,带着强烈的抒情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蒙古族居住的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财富。尤其是蒙古民歌,其数量和种类之多更是令人惊叹,民歌在蒙古族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蒙古族广大劳动者创造了不同体裁的民歌。

-蒙古歌曲

蒙古民族音乐基本上是以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构成,其五阶中每个音皆可作为调式主音。以徵音和羽音作主音的调式更为常见。曲调起伏较大,常用六、七、八、九、十度的大跳;音域也较宽,一首歌曲常常包含十四、五度,给人以辽阔、奔放的感觉,表现了蒙古人民豪放的性格特征。

演唱方法为真假嗓分别使用,并且由于定调较高,更显得音调高亢、嘹亮、富有变化。演唱者常在演唱悠缓的长音时加入一些装饰音或装饰性的颤音,以造成活泼的情绪或委婉的风格,并往往以长音后的短小上滑音结束句,使曲调柔和圆润。

此外,在蒙古还有一种叫做"潮尔"的演唱方法,就是"呼麦"。这种方法是利用口腔内的空气振动声带产生共鸣,并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从基音中选择它所包含的不同的泛音,于是形成在持续低音的基础上,不断地产生高音区的曲调。

使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清晰地听到一个人同时发出两种声音,即高音区的曲调和低音区的持续音。不过这种方法大部分是由两部分人来演唱,即几个人唱持续低音,一个人唱高音曲调。

扩展资料:

蒙古音乐的发展历程

隋唐时期,蒙古人的祖先生活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额尔古纳河流域,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作为狩猎民族的音乐,其基本风格为”古短调“。

公元840年,蒙古高原上的民族格局发生了大变动。回鹘汗国被来自北方的黠戛斯人击溃,回鹘人离开蒙古高原中心地带,向西向大举南迁徙。

解放后,居于社会顶端的王公贵族和寺院高层喇嘛退出了历史舞台,牧主富户和普通牧民以崭新的方式形成新的社会关系。新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新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蒙古族长调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活结构发生改变。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借助较为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长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传统生活方式在民间社会开始恢复,牧民开始唱学长调,不少文艺团体引进优秀民间歌手来充实专业舞台,一些高等艺术院校也开设了长调专业。

-蒙古音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81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