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望》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4、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秋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作于唐宝应元年(762年)诗人送严武还朝因徐知道之乱避往梓州后,是为秋尽思家而作前四句写秋日景事,后四句感时而自叹、
秋尽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瀛奎律髓》:
读老杜诗开口便觉不同“独看西日落,犹阻北人来”一联,不胜悲壮,结句更有气力
《杜臆》:
“东行未回”,谓到梓未还成都;而“且”字极有含蓄盖公无曰不思还京,故云秋已尽矣,东行且未得回,何况故乡!
《义门读书记》:
“不辞万里长为客”二句,怀抱之恶,岂独为一身远客公诗所以深远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前四语殊平平,后四句自极沉郁顿挫之致“袁绍杯”不切“秋尽”许印芳:前半平正,方衬得出后半之沈郁顿挫,此正章法之妙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苍峭之章,自喜不堕五、六道亮,骨立高姿中四,虚活字有力评:题标“秋尽”,通首皆迟暮淹留之感第三、第五,语语增凄结二,曰“长”,曰“何时”,字字咽哽矣
《唐宋诗举要》:
吴曰:有宇宙无人、萧然独立之概(“雪岭独看”句下)吴曰:本作客不得意之辞,乃云“不辞”,千回百折而出之者也(“不辞万里”句下)李曰:气格苍然(“怀抱何时”句下)
这首小诗充分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由于作者观察细致深入,描写生动逼真,感情真挚浓厚,因而意趣盎然,颇能动人。
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诗文翻译
秋风飒飒,秋雨萧萧,一切都显得那么凄凉冷落,所以,秋天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悲凉情绪的时候,而诗人却在诗中说,人们以为秋气使人悲哀,其实未必是这样,轻微地有一点寒意,这不正是气候宜人的季节吗?绿色池塘里的红色荷花虽然都落尽了,但荷叶还有新长出来的如铜钱那么圆的小叶片。表达出生机勃勃,孕育希望的情感。
《宿建德江》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的孤寂、愁闷之情。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唐代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孟浩然离开家离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宿建德江》应当就是在其漫游吴越时写下的,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两相映衬,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
“客”是诗人自指。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野旷天低树”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江清月近人”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宿建德江
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不能同亲人团圆的孤寂、悲伤之情。
《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原文为: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月夜
抒发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