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激情,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最爱文章作者:党艳辉来源:语文报教师版高中总第168期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注入教师的激情,才能激活学生的激情,才会使师生丰富的情感洋溢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才能让学生充满激情地与文本对话,并在对话中获得知识,丰富情感,进而传递人性,表现活力。怎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激情呢?一、要做一个有激情的老师在年复一年单调而艰辛的工作中,很多教师都会出现职业卷怠,甚至会没有工作热情。工作一旦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动力,也就没有了创造。教育专家薛瑞萍说:“现在的我,明白教育仅靠激情和爱是不够的。可是,我珍惜激情。因为,如果没有这种纯粹到有点冒傻气的激情,教师就不可能有定力潜心修炼,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注入理性和艺术的成分。在我眼里,教师只有两种:一种是提到教育眼睛就发亮,心胸就发热;另一种是除此以外的。我想,成就一个教师的因素有很多,但‘发亮’和‘发热’绝对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薛瑞萍所说的“发热”“发亮”,指的应该是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教学的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有激情的语文教师,才能让课堂充满激情。我相信,老师只有有献身教育的炽热情怀,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抱负,有不知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有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会拥有幸福感,才会产生快乐感,并且这种幸福和快乐会传递给讲台下的孩子们,泽被孩子们的整个人生。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魏书生、赵谦翔等都有一段为走上讲台而执著追求的感人故事。他们正是凭借对语文教育的满腔热忱,在语文教育教学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司汤达曾经说过:“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创造天才的各种材料熔于一炉。”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智力开发和情感熏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研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对于达成语文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在激情的支配下,常常能发掘出巨大的潜力,得到出乎意料的发展,使语文课堂教学获得巨大的成功。二、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言为心声”。语言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韩军老师上课时,总是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沉曲折的诵读开始,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以及燃烧的激情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字正腔圆、抑扬缓急、如歌如泣、声情并茂的吟咏中走进课文,投身课文,与作者同爱同恨,同笑同泣。于是,在他的朗诵中,学生感受到了大堰河的善良纯朴以及对乳儿的拳拳之情,听到了诗人发自肺腑的对乳母挚爱的呼唤——他的朗诵点燃了学生的激情,也点燃了听课老师的激情,师生的情绪完全随着他时缓时急时高时低的声调在波动,完全沉浸在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中。韩军正是用这种极具个性化的朗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这就是韩军独特的语文教学魅力。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善于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因为,这既能展示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又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三、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激情之火越烧越旺语文学习是多元的。单一的教法往往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就像万花筒一样,能让学生着迷,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激情之火越烧越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虽无定法,但必须讲究教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方面。每节课教师都要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而且还是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课堂是生机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的确,我们在采用任何形式的教学法时,都不可忘了这个“活”字。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因文而异,针对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法,如诵读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当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以色彩缤纷的图画、情感四溢的音乐、活泼多样的练习方式,变抽象为形象,化繁复为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投入,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的艺术美,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始终有浓厚的兴趣。(作者单位:陕西富平县曹村高级中学)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者:亭旁小学摘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它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首先是以需引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要学”,怎样让趣从学生“我要学”中来。其次是用讲故事、编儿歌、玩游戏、开展比赛等方式以趣激趣。再次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以情增趣。最后是以思生趣,用智力活动的本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词:学习兴趣培养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中,我认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不管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都应该鼓励学生学得有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就是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本身的喜好,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它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对此,通过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体会到可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以需引趣学习兴趣产生的基础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应。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把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即“我要学”。(一)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要学”。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所以,人要主动地适应社会,能够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很好地交流,很好地打交道。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就不能够随心所欲地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就不能够生存。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必须学习,学习与人打交道的技能,学习谋生的手段。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学习语文是我们打开这些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是我们文学修养提升、性格塑造和灵魂觉悟的重要途径,也是为了我们生存得更好、活得快乐的需要。(二)怎样让趣从学生“我要学”中来首先便要解开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有自己合理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内部需要。心理学家认为,当某种事物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能立刻创设这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情境的时候,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会充满激情的和热烈的。是的,从事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怎么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呢学生没有束缚了,自由起来了,而现实的情境又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课堂能不活跃起来吗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者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积极地活动,快乐地运作;在目标达成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制定出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让他们都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在能力训练的活动中,我常常创设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体现课程的选择性,适应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价值引导,让其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自由的构建、快乐地发展!二、以趣激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要靠教师有意的激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玩耍,有意记忆比较弱,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枯燥的语言知识的讲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无论是输入新语言材料的环节,还是操练、运用语言材料的环节,教师都要通过组织适合儿童年龄,心理的生理特点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如游戏、学唱歌、画画、讲故事、表演等来吸引儿童自觉不自觉地去学习语文和使用语文,尽量不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压力和负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任务。(一)讲讲故事,编编儿歌。1、讲故事小孩子天生就爱听故事、讲故事。故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情节中,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兴趣。例如拼音教学中,我在教整体认读音节“yi、wu、yu”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它们的拼写规则,就编了这么个故事:小i、小u、小ü三个小朋友出门去玩,但年龄太小,不认识路,这时,来了大y、大w两个大哥哥。大y对小i说:“我是大y,你是小i,你跟我走吧!”他们就组成了“yi”。大w对小u说:“我是大w,你是小u,你就跟我走吧!”他们就组成了“wu”。小ü没人带,急得哭了。大y说:“别哭,别哭,我来带你,不过,你先得把眼泪擦干。”小ü连忙擦掉两点跟大y组成了“yu”。就这样,在故事中,学生很轻易地记住了这些抽象枯燥的拼音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在我自己编故事的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想象,把学习内容编进故事情节中,虽然学生编的故事有些简单,但充满了童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2、编儿歌儿歌是一种具有音乐特色,易学易记的形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喜欢。因此,我在拼音教学、识字教学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儿歌。如“小ü碰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口渴要喝水,‘渴’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喝’是口字旁。”等等。通过儿歌,不仅使学生记住了生字,而且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使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二)玩玩游戏,学玩结合。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习与游戏相结合,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学玩相结合。备课、讲课要挖掘教材中的游戏性,设计教案要考虑游戏性,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通过游戏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贴鼻子》一课时,我创设了游戏环节:教师首先在黑板正中贴上“没有鼻子的娃娃脸”,邀请同学参与活动,同学们的兴趣高涨,当其他同学做游戏时,下面的观众激动得为他指点迷津。通过游戏再进行写作,有了实践活动的经验,写作的难度降低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了。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当然课堂上穿插游戏之所以能调动学生,是因为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它象一块磁块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热情。但游戏必须具备知识性,游戏内容要体现与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切勿华而不实。(三)开展比赛互相竞争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刺激学生为自尊好胜而奋斗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开展学习竞赛,能促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理想的学习,是怀揣着希望上路,让学生因为未来的希望而愿意不懈地尝试和持久地努力。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竞赛。竞赛活动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认知结构以及教材的个性特点确定,要做到适宜、活泼、新颖、有趣。例如:作文比赛、朗读比赛、背诵比赛、听写比赛等等。进行听、说、读、写、练习这些活泼多样的趣味性竞赛活动,不仅能促使学生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学习之中,唤起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欢快激烈的氛围中,动脑、动手、动口,以趣促思,发展多种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例如为了使学生从小就打好语文基础,我特别注意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要对学生进行听写比赛,全部写对的同学,将会在教室园地的“攀登梯”上再登一级台阶,期末进行总结,表彰奖励,虽然是一个日常的竞赛,但学生格外重视,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好,可见竞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以情增趣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即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这好似物理学中的“感应”现象,再加上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情感还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成语“爱屋及乌”是对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的生动而典型的概括。正确运用这一功能于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教学中,教师热爱、理解、尊重学生的挚爱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映,继而又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这就是《学记》中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表现。可见情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如何以情增趣呢?(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教师要满腔热情,让学生从教师的“精神”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提倡“微笑教学”要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没有人会拒绝一颗关怀自己的心,学生也不例外。当教师发自内心地真诚对待学生,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时,教师就能在感情上赢得学生的信赖,激起他们对老师的亲近感和依赖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和兴趣,产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道”的学习效应,学生自然也很乐意接受这位教师的课。这样一来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教与学就在这种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顺利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增强。(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以情增趣。以前有人说,语文教师应像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教材的内涵,表现出教材的特色。在教《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时,我从“情”入手,抓住文章的感情线索来组织教学。一方面用教师有感情的范读来激情,一方面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他们入情。读完后,学生还沉浸在课文的情境里。教师和学生相视了片刻后,我才让他们说说心里的感受,他们毫不掩饰地说他们的心里一直很激动。我接着问:是什么使你们如此激动和感动。学生回答,是文中人物对国旗那种深深的依恋和强烈热爱感动着他们。我再来问我是以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篇课文的?我在感情的表达上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学生回味了一下,分析我对两次“我多想去看看”处理不同,一次比一次表达得更强烈。我又追问:为什么这样读,由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主要采用朗读与品词句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由动情——入情——激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文本来调动学生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增趣。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在学生身上会产生效果,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才能得到健康成才。四、以思生趣学习内容能激发学习兴趣,而学生智力活动的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使学生脑子自己转起来,动起来,使他们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想,吸取知识营养,获得语文能力。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开阔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呢?(一)鼓励质疑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而且小学生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喜欢问这问那,对什么都抱有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提倡让孩子们多问,更让他们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懂得古今中外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叩开成功大门的,要求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如《倔强的小红军》一课,学生初步读课文后,大多对“陈赓突然喊了一声:‘不对,我受骗了!’”这句话提出了不少疑问:(1)陈赓受谁的“骗”?(2)小红军是怎样“骗”陈赓?(3)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抓住这些学生感疑惑的地方为探究点,以“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小红军设“骗”、陈赓的识“骗”,最后来让学生品“骗”。抓住“骗”确立了本文的探究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满足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需求,学生探究的情绪高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巧设问题: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师有一定的规律的,这些问题的设计正是为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系统训练。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要精心,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一个接一个,一问套一问,相互串联。这样紧张的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刻进入学习状态。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共涉及了三个问题: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因为鱼画得栩栩如生。)为什么聋哑青年能将鱼画得栩栩如生?(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这样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习兴趣。其实,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方式和途径,从而自发主动地去学习、学习之后能获得一种满足感、一种成就感,充分达到“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的目的,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
如何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就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学生的这些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才能搞好新旧知识的对接,才能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关键词预设生成;课堂训练;创新思维
一、在预设生成中选择
作为教师,我们都晓得“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精彩的课堂学习来源于科学合理的课前预设,这其中就包括对学习起点的选择。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实施教学之前都是从教材体系方面去思考,而不是从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起点去考虑。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不利于知识的迁移,也容易促使课堂教学出现偏差。因此,我们应结合个人对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理解,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从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出发,在了解和熟知学生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起点。这样的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实际,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备课时我们就应该晓得,这一学习内容的逻辑起点是整数。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们就应该结合教材所列举的例题:“把两个饼分给两位同学,每人几个?把一个饼分给两位同学,每人几个?”而此时,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能用1/2来表示半个的学生已经有很多了。只是他们说不出实际意义来而已。因此,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从“半个”和“1”这两个逻辑起点出发,让学生一点一点地来接受新知识。事实上,就这一学习内容而言,学生的现实起点就已经高于了我们所选择的逻辑起点。如此一来,我们在授课时就能够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轻松进行了。
众所周知,再严密的“预设”也难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课堂生成”。然而,尽管这些随机性问题的产生会让我们无法预料,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说,还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我们在课前做足预设,牢牢把握好知识教学的起点,不但不会被突如其来的生成所困扰,而且还能从课堂动态的变化中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而产生新的起点,有效促进我们的教学。
二、在课堂训练中寻找
心理学当中的“移情原理”指出:“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教育教学内容中。”而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时,恰恰就是运用了这一原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通过对已有问题的条件变换,形成一些列的既类似又有区别的新问题。当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对新旧知识进行合理搭配和优化组合的时候,我们便能从中发现新的起点,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10以内数的“分”“合”练习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教学设计。在课堂的起始阶段让学生对10以内数的分与合进行回忆,然后采用同桌互考的方式,来彼此检测和纠正,最后再向老师汇报。如此设计的目的有两个,第一,通过这种练习方式可以锻炼学生自查自纠能力;第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设计练习课的内容可以从中发现和寻找到新的起点,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技能的目的。同时也便于学生的后继学习。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典型习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合理的变形、转化、延拓和综合。就能够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索,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与发展。
三、在思维创新处捕捉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理念下每一位教师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于是,如何在解题过程中、思维创新处来确定和捕捉知识教学的起点,把握好教学的关键,也就成为了我们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求异是创新的核心。受认知和经验的制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来适当地给学生提供求异思维的机会,然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当他们养成了自觉思考的习惯后。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因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而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捕捉知识的生长点。
例如,在学习“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道习题:水果店出售:苹果2元/500克;桃1元/500克;香蕉5元/500克;荔枝8元/500克;西瓜8元/500克。如果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我应该这样问学生的:我要先买2千克苹果,2千克桃;再买500克荔枝和2500克西瓜。同学们帮我算算我需要花多少钱?而事实上,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应用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我必须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首先降低起点。之后再根据学生的思维深度来进行其他变式练习,就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了。
总之,教学中抓住和把握好知识教学的起点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实现和达成我们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而促进学生己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达到真正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彭伏元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安徽教育,2008(04)
教学设计与案例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
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四个维度。
4、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 )、(评价 )的功能。
5、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 席地式、双翼式:半圆式、秧田式、小组合作式 等。
6、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
7、教学模式指的是 是广大教学工作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并总结出来的规范的实践方式 。
8、“最近发展区”是指 儿童的智力第二发展水平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 。
9、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0、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主的发展 。
11、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 文字式 、表格式、程序式 三大类。
教学方法是 指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 任务的方法的总称学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13、练习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
14、 “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 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规律。
15、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18、谈话法是指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
21、编写教学设计要体现哪些特性?P15
(1)科学性;
(2)针对性;
(3)实用性;
(4)主体性;
(5)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
22、举例说明“尝试教学法”的步骤。P24
第一步:出示尝试题,进一步是提出问题。出示的尝试题一般要同课本中的例题相仿,这样便于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去解决尝试题。
例如,课本例题:一个商店运进 4 箱热水瓶,每箱是 12 个。每个热水器 6 元,一共可以卖给多少元?
尝试题:文具店有 20 盒乒乓球,每盒 6 个。每个乒乓球卖 2 角,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新课伊始,教师宣布课题时,一定要明确指出:这堂课学什么内容,要求是什么,然后再出示尝试题。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提出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老师还没有教,谁会做这道题目?”“看谁能动脑筋,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当大部分学生摇头时,转入第二步。
第二步:自学课本。阅读课本前,教师可提一些引导性的思考题。
例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提: ① 分母不同怎么办? ② 为什么要通分?
当大部分学生自学了课本找到了解决尝试题的办法时,转入第三步。
第三步:尝试练习。
第四步:学生讨论。即讨论解题策略。
第五步:教师讲解归纳 。
23、简述教学案例形成的几个步骤。P49
(1)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
(2)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
(3)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
(4)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
(5)撰写教学案例。
24、难点的形成一般有几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怎样的策略?P29
25、举一个例子说明尝试教学法的步骤。(同第22题)
26、强调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原因有哪些?P49(新课程教学设计)红色封面
27、与新课程的要求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模式,需要体现哪些特征?P27(同上)
一是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
二是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
三是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
四是加强学习者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28、简述自主活动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P28—29
自主发展,构建动场
角色确认,自主探究
活动构建,自主评价
自主反思,活动延伸
29、简述练习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P29
① 基本训练 。以训练学生的口算技能、公式记忆、数量关系的理解等为主。
② 宣布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明确地宣布本课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③ 检查复习新授课的知识。一般采用板演练习,能及时发现问题,信息得到反馈,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调控。
④ 课堂练习。这是练习课的主要部分,一般设计专项练习、针对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等几个层次的练习。
⑤ 作业评价。 包括练习评价,贯穿在每个层次的练习中。
30、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比,它更强调的方面有哪些?
探究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相比,它更强调的是:①参与和过程;②平等与合作;③鼓励创新 。
31、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P41
1 、组织形式不到位
2 、合作程度不到位
3 、评价机制不到位
32、复习课设计的注意事项有哪些?P31
① 同一材料合理地用不同形式呈现,用不同例子讲解,以使学生产生新异感,并有利于学生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仔细研究某一现象,便于全面理解。
② 复习不是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练习应练在重难点之处,练在学生掌握薄弱、疑惑之处。
③ 复习不是原地踏步,作同一水平的循环,而应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形成网络,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
④ 练习要体现“广度”、“坡度”、“深度”,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思维训练中;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练习应引申,深化综合贯通,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迁移能力。
33、简述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要素。P35(红色)
问题生成
主动探究
成果交流、反馈延伸
34、简述活动建构教学策略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1 )师生角色的再定位
( 2 )要注意开放、民主、实效的体现
( 3 )问题要具有思考性、趣味性、生活性
35、情境体验具有哪些特征?P92(红)
一是强调以“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情境功能最突出的一点即引导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
二是强调以“情感”作为起点。情感因素是情境体验的首要因素。
三是强调对师生生命性的关照。“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强调师生生命性的关照。
四是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与构建。
五是强调教与学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
四、论述题
1、学生自主学习要不要教师?如果要请说明理由以及指出教师应做些什么?
学生自主学习当然要教师引导和参与了。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它提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自主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体现在学生主体上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在参与意向方面,学习者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二是在学习策略方面,学习者拥有积极的心态和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的思考策略,乐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三是在情感的投入方面,学习者的学习驱动力来源于自身,并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四是在自我调节方面,学习者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在认知活动中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变化。
目前 ,有些教师有个错误的认识,即只要把学习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就是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该认识到,让学生能够探索、学会探索,才是自主学习的本意。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活动的核心因素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则应从四个方面来实施,即:一是兴趣的引领;二是目标的导向;三是评价的激励;四是竞争的促动。
其次,要注意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2、教师为什么要写教学反思?P50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意义是什么
3、如何做到小组合作追求实效,防止流于形式?P42
什么是小组合作
现流行小组合作的现状
策略
4、论述“探究”与“讲授”。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什么是讲授?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困惑,想要明白而弄不明白,想说又说不清楚的时候,教师以自己的见解、体验、积累去开导、启发、点拨,这就是讲授。
我们的课堂既需要学生的探究活动,也需要教师的讲授,我们要针对教学的对象(学生的水平、学习材料的情况)来决定是设计探究活动,还是讲授活动。当然,很多时候探究和讲授的相互渗透的,在探究活动中需要教师的讲授,要有效探究活动也需要教师的讲授;同样,教师的讲授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能独立探究的能力。
5、教师应如何看待教材?P9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是一个引子,或者是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
教师应把教材作为样板
教师应把数学思想作为主线
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中选取内容重组教材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重组教材
6、新课改要不要教学模式?为什么?P25—28(红)
从本质上来讲,教学模式应看做是实施教学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而作为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在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中,就应当包含着理念基础、教学目标和原则、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技能、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若干内容。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才构成为一定的教学模式。它既是相对稳定的,但同时又呈现着动态开放的特征。
与新课程的要求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模式,需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
二是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
三是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
四是加强学习者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变革中的几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以自主活动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二)以问题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
7、新课程为什么要提倡合作学习?P38—39
(1)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2)开展合作学习的优势:
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有利鱼形成正确的评价,培养良好的品质;
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8、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P81(红)
一是应当明确、具体可感;
二是应当具有思考价值;
三是要关注多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是问题要具有情境功能。
9、你认为写教学反思时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P50所谓教学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他人)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他人)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2)反思什么P51
(3)如何反思P53
10、你认为问题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P88—89(红)
要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向学生提供成功体验,正确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五、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
思考题:
(1)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
(2)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
(3)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P25
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联系
B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
很明显,第二位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由此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
2、案例描述:
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让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太远,和白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照着原例题讲,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延伸。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们一听是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事情,兴趣盎然,有的猜测5千克,有的猜测10千克,还有的猜测20千克,有个别学生看到了课后的内容说出来是12千克。教师接着问,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马上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闰年是4392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吃惊:“哇!这么多呀!”看着学生吃惊的样子,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你家所住的楼房一共有多少户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
思考题:原题与改动后的题目比较有什么异同(包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目标的维度、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P51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是一个比较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练习,但是它同样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应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学习体验,并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算理。
从上面的两个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情景,由于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缺少吸引学生的素材,学生很难对这教材产生学习积极性,也不可能很好的参与学习的过程了。
不少专家指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性处理教材,甚至重组或改编教材,那时教师的业务权利”。因此,在第二个教学情景中,老师进行了大胆的替换改造,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在上面的片段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世界,并且在这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真正体会到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3、案例描述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派车”的教学片断:
(1)出示问题:假期里,我们班将组织25名优秀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夏令营,学校安排面包车、小轿车两种车接送。其中面包车每辆限乘8人,小轿车每辆限乘3人。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派车?
(2)学生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汇报:
生1: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算式:2×8=16(人) 3×3=9(人)。
师:掌声鼓励!
生2:派4辆面包车,留7个坐位放行李。算式:8×4-7=25(人)
生3:派5辆面包车。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每辆面包车坐5人,留3个坐位放行李,算式:5×5=25(人)
师:也可以!
生4:派6辆面包车,其中5辆面包车每辆坐4人,一辆坐5人,空位放行李。
……
学生海阔天空的答,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体现“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待过了20分钟,学生说出了11种派车方案(其中有8种方案空位超过一辆车的坐位)时,教师小结并布置了练习: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案,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增加4位教师,共有29人,你又会怎样派车呢?
……
案例分析(从解题策略多样化要注意的有关问题的角度分析):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对几十个人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而言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求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因此,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只要求能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学习能力高的学生要求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过于追求算法多样化,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每种算法的理解不够深入,思维仅仅停留在横向的比较层面上。而现在一般强调的算法要优化,实质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纵向地、深入地发展,同时算法的优化也有利于更好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如本课“寻求租车的多种方案”的目标。因为优化的方法往往是已经公认的、适合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有推广和使用价值的方法,学生只有在掌握优化方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完成熟练的技能。
4、案例描述 :
师:(呈现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这两个图形分别是什么?
生:左边的是长方形,右边的是正方形。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
师:(边比划边说)通过折一折量一量,你能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与指定的方法探索)
生1:我们组发现了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的?
生1(边比划边说):用尺子量、用折纸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2:我们组是用绳子量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
案例分析(从问题的品质的角度分析):参考:论述题中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
一是应当明确、具体可感;
二是应当具有思考价值;
三是要关注多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是问题要具有情境功能。
5、[案例描述]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片断:
⒈教师布置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我们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公式的平面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公式呢?
[案例分析](主要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
我们广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在数学探究过程中,设计出了大量的开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了目的性不强,答案不着边际的弊端,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答案,老师对他们的回答只能作出一些合理性的评价,但是,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评价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离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却越来越远。所以我们老师在设计问题题不仅要充分考试问题的开放性,更要考虑设计问题的目的性,你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具体可测,大部分学生能寻求到比较正确的答案。(可参考案场景2
某校四年级六班有56名同学,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秋游计划”一课时,在让学生合作制订购买秋游所需物品及所需钱数之后,又设计了一个活动——乘车与买门票。“一辆大客车可坐50人,每辆300元;一辆中型客车可坐30人,每辆200元。个人票每人10元,团体票每人8元(10人为一组)。”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讨论交流应该怎样租车、怎样购买门票比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
场景3 .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课“克和千克”一课时,让小组合作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老师问道: “是8克吗”坐在旁边的学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这名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
思考题:场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么?场景2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场景3中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而第二次说是85克的情况呢?案例分析 :P63(红)
案例分析: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位老师的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水平,使的课堂得探究活动显得乏味。我们必须认真体会新课程提倡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条理念。
学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目标,是教学目标设计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教学内容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考虑的关键因素。社会需要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教学目标是对预期的学生学习成果的要求。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能力是教学的起点。行为目标表述表意目标表述综合目标表述备课程标准与备教材备学生与备教师备教法与备学法上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发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衡量一堂课的终效果,归根结底要看:学生是否获得了发展、在哪些方面获得了发展、获得什么程度的发展、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内容获得了发展。
学生的作业主要有三种:口头作业书面作业活动型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要注意:(考察客观题:简答)作业的内容和分量;要对作业进行必要的指导;明确作业的目的、内容、形式、完成时间和步骤;教师要认真、及时批改并讲评作业。
评定学生成绩的基本要求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出偏题、怪题;考试既要关注基础知识,也要关注基本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
注意考试的时间和次数;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应当公正、客观;考试后应客观地分析学生,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分析找出对策。
教学方法的定义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1、目标分解:任何一级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其上一级目标为依据,下位目标是为上位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自上而下的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中最为具体的目标,要确定课时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要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年级教学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要设计年级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其上位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及其相互关系。这就涉及到一个教学目标的分解过程。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为正确教学目标的确立打下基础。
2、任务分析:单元目标或者课时目标确定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进行任务分析。这里的任务分析,实际上就是指对学生为了达到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规定的知识以及能力、情感态度等进行具体的剖析。通常的做法是,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提问和分析:如果我们要求学生获得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能力,那么根据目前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基础,他们必须具备哪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而要培养这些次一级的能力,又需具备哪些更次一级的能力?……这种提问和分析一直进行到教学起点为止。
3、起点确定: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要求,更是对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的要求。既然如此,要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进行分析,即确定教学的起点。 教学起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作用发挥。教学起点定得太高,则可能导致课时教学目标过高,超过了一般学生的能力,并且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教学起点定得太低,则会在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上或教学活动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并可能导致学生厌学心理。一般说来,确定教学起点,主要应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学生目标技能的分析。
想要提高课堂效益,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常规武器”就是备课、讲课、作业等基本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落实。1.精心设计主体性教学活动。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必须制订好教学目标,提高对教育对象的认识,认真钻研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好教学程序。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要领会课程改革的思想,贯彻《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建议,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使他们通过探究实践初步体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探究,发展探究能力。在制订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要把握好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化学概念教学不要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例如,在教学中开始出现酸类物质时,不要急于给“酸”下严格的定义,只说明"像硫酸、盐酸这样的化合物属于酸"即可。原理性知识教学要与元素知识相联系,做到深入浅出,防止出现偏重思辩和过深、过难的现象。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要重视基础性和实用性,注意联系实际,纠正传统教学中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简单做法。化学计算教学要让学生体会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的意义,避免繁琐的数学运算。化学实验技能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学生的实验活动中予以落实,防止形式主义或过高的专业化要求。在设计教学时,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教学的整体安排。常规备课主要强调备好教材。除了教材之外,还需要备好学生,备好学生的“底子”,认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是仅从教学任务出发,而是要考虑教学的“起点”,瞄准教学要求的“靶子”。立足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等纲领性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差异,学生与教材的差异等进行分析。在这些关系网中寻找到最佳“立足点”,引领学生朝更高的目标前进。2.精心组织主体性教学活动。从教学活动的开始到教学活动的结束,教师总是要充分组织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必须把主体性的学生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课前检测、小组合作、师生研讨、总结提升、当堂检测、布置作业等环节。学生分组学习最好是好差搭配,让他们取长补短。3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例如,在有关"元素"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元素含量表;在“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或实物;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影像和资料等。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等来设置学习情景。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营造和谐氛围。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由问题开头,由问题结束,中间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注意以下几点:①问题设计要有准确性,准确性是指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切中学生的疑惑之处,设置悬念。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在研究了本课教材的基础上,抓住了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能够引领学习不断的思考和学习下去。②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条理性。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相关的,教师设计提出的问题来自问题层次的高低,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学生的思维铺路搭桥,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设问,层层渐进,使问题环环相扣,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注意理清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去思考、联想。设计了这些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后,要经过小组讨论探讨、合作、思考,全班交流最终得到解决。4 精心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体性教学也要求转变学习方式,而要转变学习方式,主要的表现就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或者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纲的问题,阅读教材,归纳总结,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性才能增强,学习品质才能得到培养。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如"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棒互相靠近,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感叹这一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在探究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5精心实现教学的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从目标上为教师提供了具体做法和指导,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教知识为教方法,变重知识的掌握为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变重学习成绩为重学生的发展。教师就是要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现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使用的语言有:你能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举例吗 ?你能写出来或说出来吗?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有那些补充?这些调动学生参与的语言扭转了教师一味的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教师把讲述的内容转化成问题,用一定的情景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以设定的活动环节来实现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是主动求知与积极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即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必须使自己的教学思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教师在决定教什么与如何教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的需求、认知规律与学习兴趣,着眼于辅助、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与技能及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等。1.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的分析学习就是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准确地珍断学生学习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起点了解之上的教学,能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已有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素养产生“增量”。学习的起始能力分为学习的必备起点与现实起点。学习的必备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课标规定应该具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基础。把握学生学习的必备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能有效防止教学中的随意性;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适切性,防止难度过大使教学目标难以落实,难度过低没有挑点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导致教学效果降低。2.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与技能的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必须与背景知识发生关系,以背景知识为载体来理解新知识,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分析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与技能,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应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分析。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设计真正具有针对性。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高中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力热光声等自然现象紧密联系,婴儿一出生就开始观察生活中的力热光声等自然现象,这就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这样那样不同的认识与想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出不同的误区,才能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