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塑造民族精神 中国文学中博大深厚、富于文化底蕴,其中既有高度成就又易于大众接受的,是代表中国韵文最高成就的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由于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和民族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我们在此无意夸大“唐诗宋词”的内涵外延,但它对培养民族的文化素质,确实是十分重要和直接的。唐诗宋词的情感意蕴,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使人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首先,要了解唐诗宋词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平仄、押韵、对仗、词牌等。这些内容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同时要知道所读唐诗或宋词的字面意思。
其次,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该诗或词的写作背景。这一点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以及该诗的创作背景,才能深入地理解其思想情感内函,从而进入较深层次的理解。
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你不了解杜甫的经历思想,不知道他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热爱的情感,不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时刻牵挂着他心魂的话,就很容易把这首诗理解成一般性喜爱春雨的作品。在本诗中,杜甫对春雨的喜爱,是出于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因为好的春雨能滋润禾苗生长,能带来好的收成,让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因此诗人一开篇就以喜爱的口吻赞之为“好雨”,说其“知时节”而下。他的心、他的情、他对事物的喜怒哀乐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的。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生平思想,不但能透过字面意思,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而且能在感受其对祖国和人民热血情怀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渐渐地萌生爱国爱民的情感,并融化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 又如李白的诗歌,在充分表现自己“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积极进取精神的同时,洋溢着对祖国大好山河无限热爱的情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等。每当我们读起这些诗句,无不热血沸腾,深受感染。如果能再了解一些李白的生平思想,那就更好了。再如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只有了解了北南宋时期国家破败、家园沦丧、爱国志士满怀爱国情怀壮志,却报国无门的特定历史状况,以及岳飞的生平思想后,才能真正理解一位爱国将领内心深处那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民族情怀,进而受到感染和启迪,并转化为自己的民族情操和民族文化素养。
再次,感悟诗词情感意蕴,吟诵使之融为素质。在完成了上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后,还要“感其然,悟其所以然”,深入到对作品“情”的感受和“蕴”的感悟中,由学习知识进化到培养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感受其“情”、感悟其“蕴”呢?方法只有一个:读→ 朗读 → 朗诵 → 吟诵。一定要出声地读,而且由一般的“读”逐渐进入到“吟诵”。这样才能感受到作品中那犹如人体内流淌着的血液一样的“情”,感悟到如人的灵魂般的“蕴”。在经常地、多篇目地、反复吟诵“唐诗宋词”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素质。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真的“雅”了点,“和”了点,“儒”了些。 随着“唐诗宋词”的感受、感染、感悟及民族情感蕴蓄的加深,特别是更高层次的民族情感素质就渐渐地培养出来了。随之而来的是,所培养出来的文化素质将释放为我们前面所提及的能量,获得意想不到的人文效应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具有民族情感、爱国情感,更会在获得成功快乐的同时,享受着身为华夏子孙为国献力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愉悦和幸福,那是生命的最高意义和价值!
唐诗的魅力所在:
①唐诗体现了大唐的人文、情感、景色、风骨,是大唐的文化精粹。
②唐诗体现了诗歌的巅峰成就,是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③唐诗朗朗上口,家喻户晓,是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首先,从文化的大层面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汉语的博大精深。古诗词常寥寥数语,便风情万种,意蕴无限。但要补充的是,其意蕴之深远不仅是唐诗特有的魅力,还体现了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现当代的上下五千年的汉语言文学及中华文化的魅力,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华文化为何能源远流长、绵绵不息,因为中华文化不是单一、死的文化,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
其次,从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千万个读者就有千万个哈姆雷特。每个阅读个体与个体之间,乃至读者与诗人之间由于人生阅历、悟性、所处年代、所受教育等多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阅读体验、对诗的共鸣点、理解力自不尽相同,所以诗的魅力在于你可以找到一个与你心灵契合的角度去解读它。同样,就个体自身的阅读发展情况来看,随着个人阅历、知识的增长,哪怕是同一句诗,也会有“常读常新”的感悟。
再次,从文学的专业角度来看,诗人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会造成诗词的多义性。拿晚唐颇有影响力的诗人李商隐来说,他的诗歌就常有多义性的特点,其诗意飘渺难寻,却给读者提供了多种解读空间。例如我们熟悉的《无题》: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整首诗并没有什么生涩难懂的词,在当时可谓是人人传诵,但其意蕴却难寻,从古至今关于此诗最后一句主旨的争论从未停休。李商隐善于用心灵化的意象描绘意境,他爱用典故,但他用典故常常不是因为要抒发古意,而是借典故寄托情思,把几个看似无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新的意境,他跳跃性的思维,心灵化的语言塑造了古诗的多重意境,为我们的多重解读提供了可能。有些诗看似简单,却暗含着诗人的情思波澜。
现在人们阅读文学作品常有一个误区,就是总是迫不及待想挖出它的主旨,好像便得到了它的全部。就像语文的阅读理解题,总是会给人们一个既定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谈到文学鉴赏,王安忆也说过:“我现在很怕别人分析作品,拿出十八般武艺来解构,好作品是不能分析的。” 一沙一世界,一诗意无穷。有时候读一首诗,我们不必刻意去计较它的意思,因为诗本身就是艺术,而好的艺术通常是多解的甚至是无解的。享受诗带给你的朦胧意境吧,这韵味本身就是美的 。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年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是在汉族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大都是游子思妇之辞,也有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感慨,思想较为消极,情调也比较低沉。在艺术上,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古诗十九首》的情思内涵
《古诗十九首》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朴实的情感的思绪,主要表现在“思”“怨”“失”三个方面。
① 思:思乡和怀人。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② 怨:闺思和愁怨。“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诗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这样,人物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
③ 失:人生失意,游宦挫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表现特征
意蕴多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风格(最鲜明的特点) 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也得力于比兴手法的运用。)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区区十九首诗歌,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为后人师法,甚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
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
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个历史时期大都都有其独具代表性文体,唐诗和宋词大都篇幅短小精炼,用各种风物描摹现象、寄托感情、言明事理,故在民间传唱度较高。唐诗宋词常常并称,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
唐诗的简单介绍诗歌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诗经》、《楚辞》等诗歌的萌芽。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到开元年间,国力强盛、百姓富足,大批诗人走上诗坛大放异彩,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诗歌一直被创作,也不乏佳作,但是像这样名家辈出、诗作质量和数量都值得称道的时代,唯唐朝而已。除乐府诗、古体诗之外,绝句、律诗等诗歌大都韵律严格,对仗工整,这是唐诗的特点。唐诗在唐朝的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与诗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但是唐朝之后,诗歌再无高峰,原因多与后世文人们将这一体裁冠上唐朝的标签,为了避免重复和抄袭之嫌,转而发展其他文体。
宋词的简单介绍宋词与唐诗相比,虽然每个词牌也有固定韵律,但是字数和句式不再拘泥于全篇统一,这使词读来更加朗朗上口。在宋朝前期,词本是市井勾栏传唱的歌词,多为言及男女之情,被委婉矜持的文人墨客所不齿。经过苏轼的改良,词的内容和素材被大大拓展,从此宋词登上了大雅之堂。后来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更加明确地将词与诗截然分开,词有了更加开阔的发展空间。从艳词俗曲、到豪放豁达,再到寄托家国情怀,词的内容随着宋朝国运兴衰而发展变化着,最终成为了一个独立而独特的文体。
唐诗宋词各有特色,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吟诗诵词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人的生活,还可以让我们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表达能力,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这笔宝贵的遗产,从学诗词,背诗词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