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神引》宋.柳永 的内容感情

.《迷神引》宋.柳永 的内容感情,第1张

  柳永有两首名叫《迷神引》的词:

  1《迷神引》宋柳永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

  孤城暮角,引胡笳怨。

  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

  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

  觉客程劳,年光晚。

  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

  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

  芳草连空阔,残照满。

  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这首《迷神引》是柳永五十岁后宦游各地的心态写照,是一首典型的羁旅行役之词。这首词深刻地反映了柳永的矛盾心理,特别是作为一名不得志的封建文人的苦闷与不满,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词起句写柳永宦游经过楚江,舟人将风帆收卷,靠近江岸,作好停泊准备。“暂泊”表示天色将晚,暂且止宿,明朝又将继续舟行。从起两句来看,词人一起笔便抓住了“帆卷”、“暂泊”的舟行特点,而且约略透露了旅途的劳顿。可见他对这种羁旅生活是很有体验的。继而作者以铺叙的方法对楚江暮景作了富于特征的描写。“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描写的是:傍晚的角声和笳声本已悲咽,又是从孤城响起,这只能勾惹羁旅之人凄黯的情绪,使之愈感旅途的寂寞了。“暮角”与“胡笳”定下的愁怨情调笼罩全词。接着自“水茫茫”始描绘了茫茫江水,平沙惊雁,漠漠寒林,淡淡远山。这样一幅天然优美的屏画,也衬托出游子愁怨和寂寞之感。上片对景色层层白描,用形象来表达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下片起两句直接抒发宦游生涯的感慨,接下来将这种感慨作层层铺叙。旅途劳顿,风月易逝,年事衰迟,是写行役之苦:“异乡风物”,显得特别萧索,是写旅途的愁闷心情;帝都遥远,秦楼阻隔,前欢难断,意乱神迷,是写伤怀念远的情绪。词人深感“旧赏”与“游宦”难于两全,为了“游宦”而不得不“旧赏轻抛”。“帝城”指北宋都城汴京,“秦楼”借指歌楼。这些是词人青年时代困居京华、留连坊曲的浪漫生活的象征。按宋代官制,初等地方职官要想转为京官是相当困难的,因而词人看来,帝城是遥远难至的。宋代不许朝廷命官到青楼坊曲与歌妓往来,否则会受到同僚的弹劾,于是柳永便与歌妓及旧日生活断绝了关系。故而词人概叹“帝城赊,秦楼阻”。

  “芳草连空阔,残照满”是实景,形象地暗示了赊远阻隔之意;抒情中这样突然插入景语,叙写富于变化而生动多姿。结句“佳人无消息,断云远”,补足了“秦楼阻”之意。“佳人”即“秦楼”中的人,因种种原因断绝了消息,旧情象一片断云随风而逝。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仕途的厌倦情绪和对早年生活的向往,内心十分矛盾痛苦。可以说,这首《迷神引》是柳永个人生活的缩影:少年不得志,便客居京都,流连坊曲,以抒激愤;中年入仕却不得重用,又隔断秦楼难温旧梦,心中苦不堪言。苦不堪言却偏要言,这首词上片言“暂泊”之愁,下片道“游宦”之苦。大肆铺叙中见出作者心中真味,可谓技巧娴熟,

  2《迷神引》宋柳永

  红板桥头秋光暮。淡月映烟方煦。

  寒溪蘸碧,绕垂杨路。

  重分飞,携纤手、泪如雨。

  波急隋堤远,片帆举。

  倏忽年华改,向期阻。

  时觉春残,渐渐飘花絮。

  好夕良天长孤负。

  洞房闲掩,小屏空、无心觑。

  指归云,仙乡杳、在何处。

  遥夜香衾暖,算谁与。

  知他深深约,记得否。

  此词写于贬谪途中。词中通过从日暮到夜晚江边景物的描述,表现了羁旅生活的哀愁和寂寞。全词“触景生情,复缘情布景,节节转换,秾丽周密。譬之织锦家,真窦氏回文梭也”(贺裳《邹水轩词筌》)。

  上片以景起,气象雄浑,景物壮阔。首两句写词人伫立信江畔所见的景色。青山,本碧绿青翠,说它“黯黯”,是由于“红日暮”,但斜照下,山色反而显得雄浑沉厚。这是远望所见。俯视脚下,但见“浩浩大江东注”,不由人不发出人生如逝水东流的感叹。“余霞散绮”两句源于谢朓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对“红日”、“大江”的深一层渲染。词用一“向”字,别具意味。如绮(锦缎)的“余霞”映淡烟轻雾笼罩的江面上,一直跟随着流水往前,这样就把“东注”的“浩浩大江”写得既真实又清空了。

  以下三句,直抒情怀“长安”,代指北宋京成汴梁。晁补之是一个颇想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开封府和礼部考试时均名列第一。“晁张班马手,崔蔡不足云”。黄庭坚称赞他和张耒如司马迁、班固,而远超过汉代的崔瑗和蔡邕。但正是这样一个才气纵横,政绩斐然的人,却生潦倒,功名蹭蹬。所以,这“使人愁”,不只是因为大江东去,而有着被贬他乡、政治失意的深沉内容。此三句本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上片末四句既从正面用笔,又从侧面暗示时间已由著而夜:“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渔灯不仅只有几点闪闪烁烁,而且细小微弱;这时近岸的船坞里,他一片迷潆了。再往稍远的地方看,航行江面的客船,也降下船帆,靠前面临水近岸的地方了。由于近观,渔灯“几点”而“小”,看到清清楚楚;由于远望,故所见客帆“一片”,给人以多的感觉。从用字说,“几点”对“一片”,“近坞”对“前浦”,一写少和多,一写近和远,概括出词人当时目力所见的空间范围。词人处理情、景、意的关系,理路清楚,而运笔有起伏,有衬托,以“长安远”为中枢,前后时间、场景,顿生变化,由高运绮丽而转所见,词笔极为浑成。

  下片一奇峰空起,汪泣恣肆,语调凄切,情感悲苦,倾吐出满怀衷肠。“自悔儒冠误”,极言心中悲愤感慨,谓富家子弟养尊处优,而一般读书人往往潦倒一生。此处前句用“暗想”,后句用“自悔”,自怨自艾的情绪跃然纸上。晋人阮籍,佯狂不羁,纵酒颓放,表现出他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实际上也是一种远祸全身的手段。他常驾车独游,等到路走不通了,便痛哭而返。这里词人觉得他和阮籍一样,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是不可能了,而羁于谪宦,欲归又不得归。

  过片后这四句包含了许许多多难言的辛酸痛楚,读之令人凄伤。

  接下来词人借素月、《竹枝》歌声、猿鸟啼鸣,对凄苦的情怀,再作更富形象性的渲染。晁补之是济洲巨野人,此刻贬官信州,从北至南,千里迢迢,烟树苍茫,面对素月,怎能不为之销魂呢?“平楚”,谢朓诗:“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杨慎称:”楚,丛木也。登高望远,见木杪如平地,故云‘平楚’犹《诗》所谓‘平林“也”(《升庵诗话》)。“一千里伤平楚”,与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意境很相近,只是此处由近而远,思故乡千里迢迢,故望“平楚”而伤情无限。

  词人接着又从听觉方面与这种凄苦情怀。《竹枝歌》,原是巴渝一带的民歌。“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氵仆之艳”(刘禹锡《竹枝词引》)。周邦彦《点绛唇》“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是说歌声作用于人,只感到怨苦。“为谁苦”?用似问非问的提示,而且前用“声声怨”加重形容,便更觉其苦深。

  随后又写岛屿上的猿啼鸟鸣,呼应开头的“大江东注”,表明作者的往处江水湄。“一时啼”,有时断时续之意。正当夜深人静他心情刚刚平静下来时,那突然一声猿啼,一声鸟鸣,就更会产生凄凉之感。说“惊岛屿”是婉语,因为岛屿突出于江心,本是无情之物,都为之而惊,那么人之“惊”更可想而知了。“烛暗”夜深仍未成眠,猿啼鸟鸣也因困倦而睡去了吧。渡口停泊的船只,发出了开航的鼓声信号,表明天色将明,而人之彻夜未眠又可知。烛暗,表明夜己深。

  这首词情景深化,意境淡远凄清,一派怨思哀绪盘旋而下,贯注字里行间。全词虽多用典故与前贤成句,但由于出自真情挚意,所以不觉为累,反倒生发牵引,更丰富深化了词旨,使之余味溢于言外。

1平静。

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意思是: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3 出自南北朝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4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5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6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7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

8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9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译文:我像王粲和潘岳那样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京城。

10斜阳照射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高高低低清晰可见。

11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美丽的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12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

13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14想到离开后不知何时才能归来,不由得心中惆怅,留下雪珠般的眼泪。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 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卷一《独坐敬亭山》已介绍。此诗作于玄宗天宝十三载(754),李白于当年中秋节后再度从金陵来到宣城。宣城,今安徽宣城。谢朓(45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曾任宣城太守,颇为李白推许。“北楼”原名高斋,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在城内陵阳山顶,唐初在高斋旧址重建一楼,因楼位于郡治之北,遂取名北楼。

首联总摄全篇,写了李白登楼所见景色的概貌。起句说宣城如在画中,“江城”的“江”不是指长江,而是指水阳江。次句写傍晚时居高而望,晴空万里。“山”当指陵阳山,因为楼就建在该山的山顶上,所以视野特别开阔。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或指此诗而言。

以下两联写景。颔联写远景。三句写两条溪水清澈如明镜一般。“两水”指句溪与宛溪。皖南溪水一向清静,到了秋天,更加澄澈见底,它平静地流淌着,在夕阳晚照中泛着晶莹的光,为溪岸所夹,确如明镜一般。下句写宛溪上的两座桥犹如彩虹一般。“双桥”指城东南泰和门外的凤凰桥与城东阳德门外的济川桥。“落”字化静为动,将两道彩虹也就是两座桥写活了。

颈联写近景。五句写朝着炊烟望去,农家果园里的橘柚硕果累累,它们直到深秋初冬才成熟,见到树上挂满了橘柚,说明已到了寒气逼人的时节。下句写随着梧桐叶飘零殆尽,秋色已变得很浓重了。“寒”与“老”采用了使动的用法,不仅写出了植物的变化过程,其作用也波及到人心,使诗人也感到了寒意。

尾联表达了怀念谢朓的情绪。但是作者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注意并理解他在瑟瑟的秋风中怀念谢朓的心情。李白对谢朓似乎特别偏爱,在诗歌创作方面特别注意向谢朓学习,如他在《游敬亭寄崔侍御》中说:“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再如他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对于谢朓担任过太守的宣城,他似乎也特别喜欢,一生曾七游宣城,寻访谢朓遗迹,写了许多怀念谢朓的诗,此诗便是其中的一篇。王士祯《论诗绝句》称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因为李白自视甚高,一生很少向其他人低过头。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情感

  从意象的角度看,谢灵运诗歌中的意象多具有幽峭、清峻的特点,这类意象中往往包含着许多变化的因子。下面一起来看看!

  历史上很少有人对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客观性描摹单独进行过褒扬或批评,相反地,往往对其中的情感因素给予较多关注,如沈约指出谢灵运在当时以“兴会标举”而腾声,稍后的钟嵘也认为“若人兴多才高”。所谓“兴”、“兴会”,即情感被景物自然触发。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被传为“神助”的“池塘生春草”一句,宋人叶梦得解释为:“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非常情所能到。”对这种被外物自然触发的情感,王夫之曾给予高度评价:“谢诗……言情则往来动止、缥缈有无之中,得灵 而执之有象;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对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情感,今之研究者少有系统论及。

  一

  从意象的角度看,触发诗人之“兴”的景物,多具有幽峭、清峻的特点,如:

  濯流激浮湍,息阴倚密竿。(《道路忆山中》)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过白岸亭》)

  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登石门最高顶》)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登永嘉绿嶂山》)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小蹊、侧径、密林、幽篁、白云、幽石、夕阳、夕霏、暝色、夕曛、秋月,类似意象几乎出现在谢灵运的每一篇登游之作中。对清幽的偏爱显示出与玄言诗人在审美趣味方面的相承与相似,也寄托着诗人对远离世俗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在诗人永嘉一年和回到始宁后的作品中,几乎每一篇都有宣扬自己幽栖之情的诗句,如:“万事恒抱朴”(《过白岸亭》)、“虑澹物自轻”(《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登江中孤屿》)等。此种情怀颇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之慨相类,不同在于陶潜于家常丘园中悠然自得,而谢灵运对寻常田园风光几无感兴。这种穷幽索异的不同很难说没有诗人故作姿态的激愤成分。耐人寻味的是,被誉为“有神助”的“池塘生春草”一句却并非是远离尘世的幽僻之景。诗中较完整的景物描绘有“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可谓一派家园春色。这与谢灵运的一贯“寻山陟岭,必造幽峻”来说可以算作一个偶然。而透过这偶然,可以看到诗人关注的焦点其实并非是幽僻山水与寻常田园的区别,而是景物与诗人心境的契合。久病初愈的特殊时刻让诗人对家常丘园产生诗意,而这些寻常景物中的什么特征令诗人大发感慨呢诗作表面上只是一时登楼所见的静物,而“革”、“改”、“生”、“变”等词则透露出诗人透过静态联想到的是事物前后的变化。正是事物的变化引发出诗人的良深感慨。而在诗人笔下,那些表面幽谧、清峻的静物,正包含着许多变化的因子,或是蓄势待发的瞬间,或是某一变化后的余音。如: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石壁立招提精舍》)

  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登上戍石鼓山》)

  积石竦两溪,飞泉倒三山。(《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

  这种静中寓动既不同于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静穆,也不同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以动写静。无论是静物还是动景,陶的诗中洋溢着一片宁静与悠然,而谢诗中却充满着骚动与焦虑。这种骚动与焦虑与其说来自山水,更不如说是对自己不幸政治命运的伤感与不平。它们或者可以借助玄学或佛理得到稀释,但却无法彻底消解。《宋书・谢灵运传》云:“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张溥在《谢康乐集题辞》中也说:“夫谢氏在晋,世居公爵,凌忽一代,无其等匹。何如下伍徒步,乃作天子,客儿比肩等夷,低头执版,形迹外就,中情实乖。乘文帝继绪,轻戮大臣。与谢侯无夙昔之知,绸缪之托,重以孟颛扇谤,彭城坠渊。伐木开径,尽录罪状……盖酷祸造于虚声,怨毒生于异代。以衣冠世臣,公侯才子,欲倔强新朝,送齿丘壑,势诚难之。”

  如果说史料尚属旁证,诗人自己则在诗中泄露出这一不平:“忆山我愤懑。”(《道路忆山中》)章培恒先生曾经注意到了山态在谢灵运笔下的异样:“尤其是他笔下的山势,极少呈现平远悠渺之状,而多是峥嵘层叠、线条锐利、很有力量的状态。”意象的这些特点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不平与矛盾状态。

  因此可以说,谢灵运山水诗中表面幽谧、清峻的'景物,其实蕴藏着变动的内涵,其中寄寓着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愤懑。

  二

  这种弥漫在“往来动止、缥缈有无之中”(王夫之语)的愤懑与焦虑,令其抒发玄理的诗句也沾染了抒情色彩。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结尾部分:“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具有玄学内涵的“抚化”一句与下句连用传达出远离人烟的登游之乐,但孤游之痛却唤起诗人对现实的不平,因而发出“赏废理谁通”的追问,蕴涵其中的激愤之情依稀可见。《游赤石进帆海》是谢灵运少有的描绘大海风光的作品,面对浩瀚的大海,“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诗人不由获得了一种胜利者的豪迈感,承接而来的“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语出《庄子・山木》,太公任教导孔子“直木先伐,甘泉先竭”,诗人以此自警,既有饰智以愚以避世害的玄学意趣,也有对现实险恶的激愤难抑。又如《登池上楼》中的“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按照传统的理解,前者是‘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诗》毛传),后者是‘小山之徒,闵伤屈原’(《楚辞章句》)。提到周公和屈原,表面上似乎是忧谗畏讥,实则是从字里行间透出了桀骜不驯。”葛晓音先生曾指出:“……借玄言将摆脱世途困扰的主旨和游览写景结合起来的诗句,在大谢诗中还有不少。这些玄言与东晋文人单纯探求自然之道不同,大多是他内心矛盾和苦闷的反映,因而使他的山水诗形成了在景中畅理言情的格局。”

  如果说玄言所呈现的抒情功能尚显隐约的话,拟人手法的使用无疑明确说明诗人审美联想和审美情感的展开。《过始宁墅》中“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是一种对清新秀丽之景的喜悦;《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中“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不但鲜活写出生机盎然之春意,诗人之欣悦亦可见一斑;《岁暮》中“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则多少带有一些对险恶处境的隐喻,因而在表面的为时光流逝的伤感之中也夹杂着对仕途蹉跌的无奈与不平。后来小谢“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正是源自对大谢的继承发挥。在中国诗歌史上,用拟人手法来写景,谢灵运算得上是较早的一位,后世一般从体物生动性的角度进行评价,实际上拟人手法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技巧,其中蕴涵的情感因素更值得仔细体味。

  事实上,即使没有拟人,谢灵运山水诗在体物的生动性里也包藏着许多情感。在谢灵运之前的玄言诗人那儿,“山水以形媚道”的观念中包含着将山水形象化、生动化的要求,因为自然本身就具有千姿百态、气韵生动的特点,但玄言诗体物的生动性肤浅而朦胧。《兰亭诗》中的许多作品就体现出这一点,如孙绰《答许询》九章其一:“仰观大造,俯览时物。机过患生,吉凶相拂。智以利昏,识由情屈。野有寒枯,朝有炎郁。失则震惊,得必充诎。”郭豫衡指其“不过空言玄理而徒具诗的形式”。此诗所言玄理乃由“仰观大造,俯览时物”触发,但因旨在谈玄,故诗人之触被淡漠,“大造”“时物”的特征根本没有提及。

  《兰亭诗》中不少作品透露出比《答许询》更多的意味:“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 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靡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亲。”此诗意在宣扬由山水而悟“万物齐一”之玄理,艺术上虽然粗糙,但“碧”“绿”、“寥朗”等词体现出对山水形态之留意,此一留意固然无法与后世之细腻刻画相比,但较之孙绰《答许询》,可知在关注玄理之外,山水的感性形态开始进入诗人的视野。

  至谢灵运始将体物生动作为一种自觉追求而付诸每一首山水诗作之中。在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的谢灵运诗歌中,可以称作山水诗的90首诗歌中都有体物生动的诗句。尽管其中不乏刻板描摹,而且富于生动性的也多是针对蕴涵动感的局部物象,但这种生动性却足以体现对山水审美态度的加强。玄言诗与山水诗的产生与兴盛,不独是特定阶层在玄学或佛学影响下的结果,同时也是特定空间的产物。正是江南的秀山丽水,唤起了来自北方士人的新鲜感与愉悦感,因此,对山水的实物性的感官愉悦才是玄言诗与山水诗发展的起点。忽略这一最为基本的事实,就难以理解六朝文人何以会留恋山水到乐此不疲的程度,如果仅仅是思理的体悟,则体道又何须山水

  从《诗经》、楚辞到后来的游仙诗、玄言诗,山水景物都曾进入过诗歌,至谢灵运始通过体物的生动来传达自己的情感。“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是一种清朗明净,“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是一种幽静秀美,“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是以动衬静的典范,“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是以静写动的佳句。“情用赏为美”(《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人自己道出了在这些微妙刻画背后的深情浓意。因为深情的投入,才使生动的山水成为美的对象。大谢之后,小谢、何逊、阴铿乃至唐代的诸多诗人正是沿着生动体物的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倾注较多的个性化色彩,最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高峰。大谢的肇始之功正应从此角度理解。

  总之,谢灵运山水诗表达情感的手段既有借玄理来议论抒情,也有拟人手法的使用,而最根本的则是体物的生动性。尽管富于生动性的多是蕴含动感的局部物象,但却足以体现对山水审美态度的加强。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曾有许多诗论者对谢灵运体物生动的特征用“形似”来评价,如《文心雕龙・物色》中“文贵形似”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对谢灵运的评价,后世据此认为是批评其缺乏对山水神韵的传达。事实上,“其时形似和神似还未曾分化,尚处在混沌统一之中”,“刘勰所说形似,乃逼肖外物之谓。形者,形状物态也。逼肖外物之艺术追求,无论是对诗文之表现自然物,还是对于绘画之写人,都存在着外在形貌和内在意态的两个方面”。

1 关于流水的诗句古诗

关于流水的诗句古诗 1 有关流水的诗句

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秦观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柳永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白居易

落花坛上拂,流水洞中闻。--李易

无限春愁莫相问,落花流水洞房深。--赵嘏

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刘长卿

黄卷清琴总为累,落花流水共添悲。--李嘉祜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钱起

远山芳草外,流水落花中。--司空曙

落花流水草连云,看看是、断肠南浦。--欧阳修

酒到强寻欢日路,坐来谁为温存。落花流水不堪论。--李之仪

钱塘江上客归迟,落花流水青春暮。--向滈

流水落花都莫问,等取,榆林沙月静边尘。--王质

桃溪近、幽香远远,谩凝望、落花流水。--黄裳

忆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旧。--王雱

醉归来、恰似出桃源,但目送、落花流水。--黄庭坚

门外落花流水。日暖杜鹃声碎。--谢逸

落花流水两关情。恨无凭。梦难成。--张继先

暮雨朝云相见少,落花流水别离多。--赵鼎

欢心未已。流水落花愁又起。--向子諲

玉楼依旧暗垂杨。楼下落花流水、自斜阳。--邓肃

歌声里。落花流水。明日人千里。--冯时行

一瞬光阴,霎时蜂蝶,还付落花流水。--史浩

问伊今夜在谁行。遗恨落花流水、误刘郎。--赵善

括烟雨楼台,晓来独上无滋味。落花流水。--陈亮

此情苦,问落花流水,何时重见。--高观国

流水落花去路,画象棠阴陈迹,霄观傍楼台。--魏了翁

记年年、曾来几度,落花流水。--陈以庄

流水落花芳草渡。明年好记归时落。--陈德武

流水落花,夕阳芳草,此恨年年相触。--周端臣

碧草烟淡,落花流水,不堪回伫。--赵以夫

宿粉残香随梦冷,落花流水和天远。--汤恢

恍出山、红尘吹断,落花流水。--刘辰翁

斜阳落花流水,吹紫宇、澹成林。--赵文

夕阳芳草,落花流水,依然南浦。--詹玉

春来春去。人在落花流水处。--吕岩

流水断桥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牟融

利及生人无更为,落花流水旧城池。--熊孺登

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琴。--李群玉

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高骈

百年流水尽,万事落花空。--韦庄

流水物情谙世态,落花春梦厌尘劳。--谭用之

古岩寒柏对,流水落花随。--修睦

落花徒绕枝,流水无返期。--张生妻

愁以碧溪南岸。流水落花无限。--侯善渊

去去天荒地老,流水无情,落花狼籍。--白朴

流水落花何处路,绿阴幽草可怜生。--程文海

2 有关流水的古诗

描写流水的诗句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1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1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与流水有关的诗

闲居自题 唐白居易 门前有流水,墙上多高树过元家履信宅 唐白居易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新小滩 唐白居易 石浅沙平流水寒,水边斜插一渔竿客途逢乡人旋别 唐鲍溶 青萍寄流水,安得长相亲仙子洞中有怀刘阮 唐曹唐 玉沙瑶草连溪碧,流水桃花满涧香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唐岑参 昔时流水至今流,万事皆逐东流去赠野老 唐陈陶 消磨世上名利心,澹若岩间一流水咏山泉 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卜居 唐杜甫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访许颜 唐杜牧 门近寒溪窗近山,枕山流水日潺潺和严恽秀才落花 唐杜牧 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环流水醉流杯江上与从弟话别 唐杜荀鹤 流水多通处,孤舟少住时废宅 唐方干 主人何处独裴回,流水自流花自开天津桥晚望 唐顾非熊 流水东不息,翠华西未归立春 唐冷朝阳 流水初销冻,潜鱼欲振鳞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唐李白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游南阳清泠泉 唐李白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春山行 唐贯休 好峰行恐尽,流水语相随秋末江上望 唐贯休 尽随流水去,寂莫野花春桃源图 唐韩愈 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送荣别驾赴华州 唐皇甫冉 高车入郡舍,流水出关城春行 唐贾岛 流水穿空馆,闲花发故宫舂陵登望 唐皎然 西底空流水,东垣但聚云江夏送张丞 唐李白 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山中问答 唐李白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送贺宾客归越 唐李白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听蜀僧浚弹琴 唐李白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题道虔上人竹房 唐李嘉佑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送友人下第归越 唐李频 归意随流水,江湖共在东李侍御河北使回,至东京相访 唐刘长卿 日暮汀洲寒,春风渡流水桃源行 唐刘禹锡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陕西晚思 唐罗隐 别情流水急,归梦故山空夏日夜忆张二 唐骆宾王 讵堪孤月夜,流水入鸣琴遣怀 唐齐己 流水不回休叹息,白云无迹莫追寻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 唐王勃 流水抽奇弄,崩云洒芳牒送吴十九往沅陵 唐王昌龄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归嵩山作 唐王维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诣西山深师 唐韦应物 世有征战事,心将流水闲春暮 唐韦庄 流水绿萦砌,落花红堕枝闲 唐徐寅 不管人间是与非,白云流水自相依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

4 描写溪水的古诗

一、描写山的诗句: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题西林石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维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二、描写水的诗句: 李白《将进酒》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三、描写山、水的诗句: 王维的《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己闲,清川淡如此请贸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王维的《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 :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水 :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庐山瀑布 孟浩然 李白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一、天地山水 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3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4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8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13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1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5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1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9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一、天地山水 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3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4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8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13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1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5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1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9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明月松间。

5 描写水的全首诗关于水的古诗,最好快点回答,

夜渡湘水 孟浩然 客舟贪利涉,暗里渡湘川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问淮水 白居易 自嗟名利客,扰扰在人间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渌水曲 李白 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诗中水 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6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8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9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0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水的诗 作者:舟英 在黄河之水天上来 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 洪流里 却不知一沟绝望的死水 亘古荒诞有自得其乐的鱼游 李白的黄河 苏轼的长江 闻一多的死水 源出戏弄的逻辑 因为是水就不怕水淹!现代没有重涉女英的洞庭波 瑶姬巫山的雨水云 但还归了汉之广矣 不可方思的水阔 和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的水远 以及水之悠 水之涣 《诗》的生命水!流淌六朝的风韵 澄江静如练 余霞散成绮 水经唐代的鲜美 桃花流水鳜鱼肥 碧波,凝翠…… 千年的岁月流走了湘君夫人的狂歌狂舞 沉埋了屈子夕阳般沉沙的胸膛 只能 楚天的白云黄鹤一江春水向东流!水的诗 没有跟随西方哲人重返苏格拉底哲学 没有创造荷马英雄史诗前神话 而有涟漪荡荡!水本无源,无流,无出口; 诗有形,有韵!即使如一沟死水也是 死水死了即再生的丰沛:澎湃的流,浩瀚的出海口!夜渡湘水 孟浩然 客舟贪利涉,暗里渡湘川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问淮水 白居易 自嗟名利客,扰扰在人间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渌水曲 李白 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水乡图 江,奔流不息到远方似血脉,连着我故乡河,源头飞来白天鹅问询我,为谁作《三别》?湖,石壁耸立万丈余截云雨,一展我宏图?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6 与流水有关的古诗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郦道元《三峡》)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吴均《与朱元思书》)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0、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1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1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1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7 有关水的诗句有那些

关于水的古诗 《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 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渓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苍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1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1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17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8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忆江南》) 19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20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23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至清则无鱼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1、秋雁:喻李云。

2、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译文: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

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

我好比谢,诗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

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

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

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赏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及注释

我登上谢朓北楼俯瞰坐落在江畔的宣城,我觉得它美得好像在画里一样。句溪和宛溪夹城而流,在秋天里,溪水格外澄清,水面泛出晶莹的光,如明镜一般。横跨两溪的凤凰桥和沂川桥在碧水夕阳的映照下宛若天上落下的彩虹。人家的一缕缕炊烟,使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呈现出一片苍寒的颜色,秋色使梧桐树更显苍老。谁能想到就在这时候,我在这里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着当年的谢眺呢?

1、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

2、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

3、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赏析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首诗作于754年(天宝十三年),这一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用语十分恰当。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581年600年(隋文帝开皇年间)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灿色彩。这更像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这两句与诗人的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似。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读者的美感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十分高明。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诗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丝丝入扣。

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诗人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读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旧游之地,现在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了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诗人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很难有人能理解。

谢朓 王孙游·绿草蔓如丝

《王孙游绿草蔓如丝》

作者:谢朓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注释:

1、蔓:蔓延。

2、英:花。

3、无论:莫说。

4、歇:尽。

翻译:

地上长满了如丝的绿草,

树上开满了烂漫的红花,

已是暮春时节了。

莫说你不回来,

即使回来,春天也过去了。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一类。魏晋以来,文人创作乐府诗往往有一个特点:总是围绕着古辞(汉乐府)打转转,或拟古辞,或以古辞为引子生发开去(当然也有弃古辞于不顾而自铸伟辞的)。这种从古辞中寻找母题使创作上有所依傍的作法,已形成一个程式。南朝诗人写乐府诗虽然也依这一程式,但却出现另一种倾向,他们有时撇开汉乐府古辞,而直接上溯到《楚辞》中去寻找母题。比如,南齐王融和萧梁费昶都写过一首《思公子》,中心题旨就是采自《楚辞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谢朓的这首诗也属于这种情况,其母题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也就是说,诗人的创作灵感获自《楚辞》,而所写内容则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在古老的母题之中,贯注了活生生的现实内容。

蔓,蔓延;红英,即红花。春天,绿草如丝,葱葱茸茸,蔓延大地,绘写出一派绿的世界;各种各样的树上,红花竞放,绚丽夺目。绿的氛围,红的点染,在鲜明的对比之中,烘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窈窕少女,目睹此景,心伤离情,不禁怦然心动,情思缱绻,不无惆怅地发出了感叹: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意谓:且不要说心上的人儿不回来,即使等到他回来,那绚丽的花朵早已凋谢了,那大好春光早已白白地流逝了,我那美妙的年华也早巳悄然飘去了。红颜难久持。这里,诗人不主要写少女如何急切地等待着情人,如何急不可耐,而是着重写她对于红花的珍惜,对于大好春色的留恋,由此描写出她思君、恋君的春一般的情愫,流露了美人迟暮的怅然之情。如此写来,就把主人公的心态从一般的少女怀春,从感情的倾诉和宣泄,升华到了一种对春的珍惜、对时的留恋的理性高度,渗透出一种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这样,从景的描绘,到情的抒发,再到理性的升华,三者水乳交融般地融汇在一起了。所以,这是一首充满了生命意识的景、情、理俱佳的好诗。

诗虽短小,艺术风格却颇具特色,体现了齐梁间诗歌创作雅俗结合的一种倾向。首先,从《楚辞》中生发出来的母题,显而易见带有文人的雅、艳色彩,暗示了它与文人文学的关系;但诗人却用南朝乐府民歌五言四句的诗歌形式,来表现这一古老母题,这便将原有华贵、雍雅的色彩悄悄褪去,淡化,使之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清思婉转,风情摇曳的特色。其次,诗写春的景色逗引起春的情思,因景而生情,情景相生,短章逸韵,风姿绰约,这原是南朝乐府民歌的本色,是俗。然而在描写笔法上却颇具匠心,诗人在绿的氛围中缀以红花的点染,巧笔对比,着意渲染,流露出文人精心构制的痕迹,表现出雅。雅俗结合,创为佳构。另外,诗的用韵也值得一提。诗用仄韵,短促,急切,对表现出主人公惜春、惜时的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起到很好的作用,呈现出语浅意深、韵短情长的艺术风貌。

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作者: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注释:

1、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还望:回头眺望。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2、灞涘望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河阳视京县: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诗意。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3、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两句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望见。

4、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澄江:清澈的江水。练:洁白的绸子。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5、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杂英:各色的花。甸:郊野。

6、方:将。滞*:久留。淹留。怀:想念。

7、佳期:指归来的日期。怅:惆怅。霰:雪珠。两句意为:分别了,想到何日才能回来,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留下雪珠般的眼泪。

8、鬒:黑发。变:这里指变白。两句意为: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

翻译:

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

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山回望京城。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

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

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

各种花朵开满了芳香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

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回乡的日期在何时,

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

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乡,

谁的黑头发能不改变?

赏析: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吟哦的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名句。金陵城(今南京)西楼前的美景使李白深深领悟了澄江静如练的意境,追忆前贤,这位大诗人不禁发出了古来知音难遇的长叹。然而李白应未想到,由于他的叹赏,谢朓这句诗却在后世得到了无数的知音。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应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为宣城太守时。在这次出守途中,他还做了一首题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的古诗,据《水经注》记载,江水经三山,从板桥浦流出,可见三山当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三山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桥到长安的距离。此诗开头借用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意思,形容他沿江而上,傍晚时登上江岸的三山回望建康的情景,十分贴切。河阳视京县一句从字面上看似乎与上句语意重复,其实不然。这儿借用潘岳《河阳诗》引领望京室句暗示自己此去宣城为郡守,遥望京邑建康,正如西晋的潘岳在河阳为县令,遥望京城洛阳一样。王粲的《七哀诗》作于汉末董卓被杀,李傕、郭汜大乱长安之时,他在灞涘回望长安,所抒发的不仅是眷恋长安的乡情,更有向往明王贤伯、重建清平之治的愿望。谢朓这次出守之前,建康一年之内换了三个皇帝,也正处在政治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因此首二句既交代出离京的原因和路程,又借典故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京邑眷恋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时势的隐忧。

首二句领起望乡之意,以下六句写景,六句写情。诗人扣住题意,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将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概括在六句诗里。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只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便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此处白日指傍晚的日光。丽字本有附着、明丽两个意思,这里兼取二义,描绘出飞甍在落日中愈加显得明丽辉煌的情景,可以见出谢朓炼字的功夫。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皆可见三字则暗中传达出诗人神情的专注:既然全城飞甍都历历可见,那么从中辨认自己的旧居当也是一般登高望乡之人的常情。所以这两句虽是写景,却隐含着一个凝目远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人没有点明在山上流连凝望的时间有多久,但从白日变为余霞的景色转换中自然就显示出时辰的推移过程。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静字一作净,亦佳。明人谢榛曾批评澄、净二字意思重复,想改成秋江净如练。另一位诗论家王世贞不以为然,认为江澄之后才谈得上净。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讥讽谢榛说:何因点窜澄江练?笑杀谈诗谢茂秦!(《论诗绝句》)其实,如果没有谢榛窜改,这澄字的好处还真容易被人忽视。唯其江水澄清,净(或静)字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同时,澄净的江水还能唤起天上云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联想。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引用澄江静如练以形容大江沉浸在月光之中的清空透明之感,澄字就更有点晴意义。可见静如练这一比喻是因为有了澄字的衬托,才成功地表现出大江宁静澄澈的境界。静与净相比,静字写境更为传神。唐代徐凝曾用白练来比喻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被王世贞讥为恶境界,原因就在用静态的白练来形容飞泻的水瀑,反将活景写呆了。这个例子可以帮助读者从反面体味静如练的好处。如果将谢朓这两句诗与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相比较,可以看出谢朓在景物描写上的飞跃。谢灵运以直叙的手法来说明水天辉映、空明澄澈的景象,意思较实。而谢朓则能够利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鲜明悦目的色彩,并能融进主人公对景物情调的感受,表达更为空灵。

如果说余霞两句是用大笔晕染江天的景色,那么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无怪诗人叹息: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这两句巧用此处字义可作两解的特点,既抒发了将要久客在外的离愁和对旧日欢宴生活的怀念,又写出了诗人已去而复又半途迟留、因怀乡而罢却欢宴的情态。去矣、怀哉用虚词对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声情摇曳的节奏感。

至此登临之意已经写尽,往下似乎无可再写。但诗人却巧妙地跳过一步,由眼前对京城的依恋之情,想到此去之后还乡遥遥无期,泪珠像雪糁般散落在胸前,感情便再起一层波澜。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则又由自己的离乡之苦,推及一般人的思乡之情:人生有情,终知望乡。长此以往,谁也不能担保黑发不会变白。结尾虽写远忧,而实与开头呼应,仍然归到还望的本意,而诗人的情绪也在抒发人生感慨之时跌落到最低点。

这首诗写景色调绚烂纷繁、满目彩绘,写情单纯柔和,轻清温婉。诗人将京邑的黄昏写得如此明丽美好,毫无苍凉暗淡之感,固然是为了渲染他对故乡的热爱,但也与诗中所表现的游宦怀乡之情并无深永的感伤意味有关。全诗结构完整对称,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这种情景分咏、名句往往突出于一篇之中的现象是宋齐山水诗还处于早期阶段的共同特点,也与谢朓诗存在着钟嵘所说篇末多踬的毛病有关。谢朓山水诗仍然沿袭谢灵运前半篇写景、后半篇抒情的程式。由于思想感情贫乏,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志趣,后半篇的抒情大多缺乏健举的风力,加之又专用赋体,直陈其意,不像写景那样凝炼形象,更觉意弱而文散。此篇结尾情绪柔弱消沉,便与前面所写的壮丽开阔的景色稍觉不称。但尽管如此,他在景物剪裁方面的功力,以及诗风的清丽和情韵的自然,却标志着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熟,对唐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李白每逢胜景,常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句来(《云仙杂记》),解道澄江静如练只是这类佳话中的一例而已。

  暮江吟 ===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体裁:七绝

  内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考证:注释:一道残阳①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② 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白居易《暮江吟》精辟赏析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正由于它们显示了一个时空位移的运动过程,这就暗中点出了诗人游览时间之长和兴趣之浓。从而,艺术地表现了诗人被自然景色所感染、所陶醉的审美历程。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不说“照”而说“铺”,这更生动,也更准确。“残阳”不仅照射在江面上,而且余辉染红了整个天际,火红的晚霞又降落、铺展在静碧的江面上。晚霞在残阳的热情护送下,融入江水,半隐半现、若暗若明的绚丽风光多么逗人情思。明代杨慎《升庵外集》曾举白居易其它诗句,如“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沙头雨染斑斑草,水面风驱瑟瑟波”,来说明诗人常喜用“瑟瑟”一词来形容水波的碧色。其《升庵诗话》评此诗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这种金波粼粼,黛绿瑟瑟的光色交错,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色,确如《唐宋诗醇》所评此诗“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如果说,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纯属那一时代“贵尚形似”(钟嵘《诗品》)的文艺思想在谢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写了日落时一个凝结了的瞬间,像一幅淡淡泼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画;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盛唐以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语,见《唐音癸签》卷二)的文艺思潮,在白居易笔下,审美的凝聚而创构的艺术意境。它艺术地展现了一个时空运动着的过程,岂止是一幅金碧辉煌的水彩画,简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组镜头,于是,随着长镜头的推移,我们的审美意识很快地转移到长短镜头的组接而摇出来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来了。

  黑格尔说过:“诗不会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间以及某一情节中的某一一定的时刻,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以及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把它表现出来。”(《美学》第三卷第六页)这中间有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一直抒胸臆的诗句作为内在情感的粘合剂。正是这种特定时空意识下的独特的审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红”和“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个镜头系统创构为动态性的艺术整体了。爱森斯坦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象两数之积。”这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多维交叉、双向反馈的艺术结构,它所包含的艺术意蕴都会更加醇厚、浓郁和结实,它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模糊性、复合性的杂糅情感。你看吧,当残阳斜映,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这儿,我们可以参证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语:“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宫体诗的自赎》)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读这样的诗,还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吧!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暮江吟》作为白居易对“天下清景”的审美发现,将永远保持其美妙的艺术生命力。这首诗将会一直启迪、唤醒我们要重视自己审美心理功能的创构,人生能有几许“可怜九月初三夜”?!但是,只要你是带着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大自然,就会感受到大自然是这样多情地抚慰你的心灵,从而感受到生活的温馨和明丽、人生的充实和满足。这也就是人性的升华和净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22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