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文言文《蹙叔哭师》,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
1、(1) 诸:相当于“之于”;(2)劳:使……劳累;(3)谓:对……说;(4)辟:通“避”,躲避 2、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3、蹙叔的意见是不同意秦穆公的做法;理由是军队长途远征,对方就会知道而有所防备,军队历尽劳苦而一无所得就会有叛逆的念头,对己方不利4、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攻不下郑国还会使自己的军队对自己君主不满5、做事要经过慎重的考虑,不能轻举妄动,对别人的忠告要仔细考虑,不能因为自己的想法而一意孤行。
2 翻译文言文房玄龄和高士廉一起走路,遇上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他说:“北门近来有什么建筑工程?”德素将这件事告诉了唐太宗。
太宗对房玄龄、高士廉说:“你们只须管好南衙的事务就行了,我在北门建造一项小小的工程,又妨碍你们什么事呢?”房玄龄等人跪拜道歉。魏征进谏说:“我不理解陛下您(为什么)责备(房玄龄等人),也不理解房玄龄等人(为什么)道歉。
(他们)既然担任大臣,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陛下)有什么工程建筑,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知道。(陛下您)责备他们向主管官员询问(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的。
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帮助陛下完成它;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奏请(陛下)罢免它。这是辅助君主的正道。
房玄龄等的询问既然没有罪,而陛下却责备他们,房玄龄等也不知道自己应当坚守职责,我实在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太宗很赞同他的话。
3 文言文翻译,最佳答案给50分1原文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2〕。”穆公访诸蹇叔〔3〕。蹇叔曰:“劳师以袭远〔4〕,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5〕?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7〕。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8〕。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9〕!”
注释
〔1〕杞子,秦穆公派驻郑国的秦大夫。 使,使人,派人。
〔2〕 管,锁钥。 潜师以来,秘密地派军队前来。 国,郑国。
〔3〕 访,咨询,征求意见。 诸,“之于”的合音字。
〔4〕 劳师,使军队劳苦跋涉。 袭远,偷袭远方的国家。
〔5〕 无乃,表示委婉语气的副词,恐怕,大概。
〔6〕 勤,劳苦。 无所,指无所得。所,着落。 悖(bèi)心,悖逆之心。
〔7〕 公辞焉,秦穆公拒绝了这一劝谏。辞,不接受;焉,兼词,既代指蹇叔的话,也表示句末语气。
〔8〕 孟明,姓百里,名视,秦老臣百里奚之子。 西乞,名术。 白乙,名丙。 以上三人都是秦将。 东门,秦都雍城(今陕西扶风县)之东门。
〔9〕 中(zhòng)寿,满寿,年寿满了。这是骂人的话,意即“你想死啊”、“你不想活啦”。蹇叔对着即将出征的军队痛哭,并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在秦穆公看来是很不吉利的,所以派人骂他。 拱,两手合抱。 洪诚先生认为,“尔墓之木拱矣”句上面,承前文省略了“及师之入”一句。
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锁钥,如果秘密地发兵前来偷袭,郑国就可以拿下来。”秦穆公向蹇叔咨询这件事。蹇叔说:“让军队劳苦跋涉,而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是我从没听说过的事。我们军队劳苦异常,精疲力竭,而远方的郑君却早有准备,这样做大概不行吧?我军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大军辛辛苦苦地远征,却没有收获,军中将士必定会有怨恨叛离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人不知!”秦穆公拒不接受劝谏,召来大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命令他们统率大军从国都东门外出发。蹇叔哭着说:“孟明啊!我只能看到军队出发而不能看到它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懂得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的树木已经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2铭文说:这是子厚的幽室,既牢固又安适,对子厚的子孙会有好处。
3译文:在草野之间过穷困的隐居生活,登高可以望远,一天到晚坐在茂盛的树林里悠然自得,用清澈的泉水把自己洗得很洁净。
原文:“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穷居而野处〕住在偏僻穷困的山野之地。处,居住。
〔濯清泉〕用清泉洗涤。
〔茹〕食。
〔鲜可食〕鲜美可吃。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作息不受时间限制,只求安适。
〔有誉于前〕当面受到称赞。
〔无毁于其后〕背后不受毁谤。
〔车服不维〕不受官职的约束。古代因官职的高低,车的装饰有所不同。这里用车服代指官职。服,装饰。维,维系、约束。
〔刀锯不加〕刑罚落不到身上。刀锯,刑具,这里泛指刑戮。
〔理乱〕治和乱,指政事。唐人避唐高宗李治的名讳,用“理”字代替“治”字。
〔黜陟(zhì)〕指官位的升降。黜,降。陟,升。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公卿〕指达官显贵。
〔形势之途〕追求地位和权势的道路。形势,这里是“权势”的意思。
4译文: 时值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
4 徙木立信文言文翻译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摘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译文
孝公已经任命了商鞅,商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注释:
1孝公:秦孝公。
2卫鞅:人名,即商鞅。
3具:完备。
4已乃:旋即,不久 。
5辄(zhé):就。
6卒:终于。
7下令:颁布法令 。
8予:给。
导读:本文讲的是商鞅为了推行新的法令而设法取信于民的一则事例
原文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 《大唐新语·极谏》
参考译文房玄龄和高士廉一起走路,遇上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他说:“北门近来有什么建筑工程?”德素将这件事告诉了唐太宗。太宗对房玄龄、高士廉说:“你们只须管好南衙的事务就行了,我在北门建造一项小小的工程,又妨碍你们什么事呢?”房玄龄等人跪拜道歉。魏征进谏说:“我不理解陛下您(为什么)责备(房玄龄等人),也不理解房玄龄等人(为什么)道歉。(他们)既然担任大臣,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陛下)有什么工程建筑,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知道。(陛下您)责备他们向主管官员询问(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的。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帮助陛下完成它;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奏请(陛下)罢免它。这是辅助君主的正道。房玄龄等的询问既然没有罪,而陛下却责备他们,房玄龄等也不知道自己应当坚守职责,我实在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太宗很赞同他的话。
批评房玄龄的原因是:房玄龄询问了北门的建造事宜,太宗认为这是小事,不是他该管的进谏原因是:房玄龄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
房玄龄的妻子并没有介绍详细名字,只是用卢氏称呼。
卢氏故事:唐太宗李世民下旨赐给了房玄龄两个美人儿,让房玄龄领回家去。房玄龄酒醒之后,看着两个皇帝所赐的美人不知所措。
房玄龄就心情忐忑地把两个美人领回了家,告诉了夫人这件事,但是房玄龄的夫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着鸡毛掸子就把房玄龄和两个美人打出了家。于是房玄龄无奈之下就把两个美人还给李世民。
而李世民房玄龄把他的夫人带进皇宫,对她说:“我现在给你两个选择,第一个接受这两个美人,第二个我赐你一碗毒酒。”房玄龄的夫人思索了一会儿就端起那碗毒酒喝了,结果发现原来是一碗醋。最后李世民也拿房玄龄的夫人没办法了,只好收回成命。
房玄龄逝世:
贞观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李世民为之废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后配享太宗庙廷。
永徽三年(652年),房玄龄次子房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房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房玄龄嗣子房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1 有哪些诗句或古文是表示“机遇”的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经·系辞下》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
见机不遂者陨功。汉·桓宛《盐铁论·击之》圣人不能为时,时至亦不可失也。
《三国志·吴书·诸葛属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有机不可失,无机不乱抓。小心等待,必要抓住时机。
[英]弥尔顿《复乐园》生活就好比打仗,它的规律很简单,不要坐失良机。[前苏联]高尔基《可笑的奇闻》普天之下,善于利用时机者始能得到。
[英]艾略特《亚当·比德》选择时间就等于节省时间;而不合乎时举动则等于乱打空气。[英]培根《论敏捷》万物皆有时,时来不可失。
如果你在时机成熟前过急行动,你将必得去擦抹悔恨的眼泪;而如果你放过一次成熟的时机,你将永远抹不干懊丧的眼泪。[英]布莱克《结婚戒指》取天下与守天下,无机不能。
宋·苏洵《远虑》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宋·苏轼{代候公说项羽辞}大丈夫相时而动。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水磨不可能用已流逝的水来磨面。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满江红》2、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施耐庵3、识时务者为俊杰,味先几者非明哲。——程允升4、时则动,不时则静。
——佚名5、时来易失,赴机在速。——房玄龄6、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罗隐7、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8、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苏轼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佚名10、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
——狄更斯1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张九龄12、当取不取,过后莫悔。
——施耐庵13、当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时,你也将错过群星。——泰戈尔1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
2 有哪些诗句或古文是表示“机遇”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易经·系辞下》
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
见机不遂者陨功。
汉·桓宛《盐铁论·击之》
圣人不能为时,时至亦不可失也。
《三国志·吴书·诸葛属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有机不可失,无机不乱抓。
小心等待,必要抓住时机。
[英]弥尔顿《复乐园》
生活就好比打仗,它的规律很简单,不要坐失良机。
[前苏联]高尔基《可笑的奇闻》
普天之下,善于利用时机者始能得到。
[英]艾略特《亚当·比德》
选择时间就等于节省时间;而不合乎时举动则等于乱打空气。
[英]培根《论敏捷》
万物皆有时,时来不可失。
如果你在时机成熟前过急行动,你将必得去擦抹悔恨的眼泪;而如果你放过一次成熟的时机,你将永远抹不干懊丧的眼泪。
[英]布莱克《结婚戒指》
取天下与守天下,无机不能。
宋·苏洵《远虑》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宋·苏轼{代候公说项羽辞}
大丈夫相时而动。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
水磨不可能用已流逝的水来磨面。
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满江红》
2、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施耐庵
3、识时务者为俊杰,味先几者非明哲。——程允升
4、时则动,不时则静。——佚名
5、时来易失,赴机在速。——房玄龄
6、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罗隐
7、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
8、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苏轼
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佚名
10、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 ——狄更斯
1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张九龄
12、当取不取,过后莫悔。——施耐庵
13、当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时,你也将错过群星。——泰戈尔
1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
3 形容时机恰当的古文时不可失,时不再来。
时不我待,马到成功。《进退篇》君子应知进退方,时机不到且隐藏。
妆未梳成未见客,势弱稍时敛锋芒。腹隐良谋待机至,东山再起斗志昂。
遥想曹刘煮酒事,高明刘备扮愚郎。《观机篇》待机而举是良谋,成竹在胸方可求。
默默无闻积实力,时成奋起定春秋。夕楚庄王初登位,三载不发号令休。
不鸣则已鸣即震,一举伐齐胜徐州。当机立断 随机了事鸿未至先援弓,兔已亡再呼矢,总非当机作用;风息时休起浪,岸到处便离船,才是了手工夫。
译文鸿雁尚未到来先拉动弓弦,兔子已经死亡再呼唤杀矢,终究不是当机立断的作为;风波停息时不要兴风作浪,海岸到达处即便离开船只,方才算是了事高手的工夫。随缘顺事 功德圆满随缘便是遣缘,似舞蝶与飞花共适;顺事自然无事,若满月偕盂水同圆。
译文顺应机缘就是遣用机缘,好似飞舞的蝴蝶与飘飞的落花共同适应;顺应事机自然没有事情,宛若完满的月亮与杯盂的清水一样圆满。
4 寓意未来发展无限的文言文有哪些学奕》教学目标: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教学过程:一、粗读课文 设疑自究(一)、激趣导入1、老师复述《孟母三迁》典故,学生猜。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学生自读课本小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他和他的弟子共同汇编了《孟子》一书。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文章(1)、板书课题,质疑。
(2)、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题目(课件出示插图)。理解题目后还想知道什么?(二)、自读设疑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中谈感受(文言文难读、难懂)。3、老师范读(1)、听节奏,标出停顿和读错、读不准的字音。
(2)、你们听出刚才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总结朗读方法:朗读时速度比较慢,句中停顿多)4、学生同桌互相练读。5、指明朗读,注意正音:鸿鹄(hu) (fu)弗若与 弓缴(zhuo)6、哟,你们一下子似乎变成了满腹诗文的少年书生了!在熟读课文情况下还有什么疑问?7、生质疑。
二、精读课文 解疑合究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果方法恰到好处学起来会更省劲,让我们拿起课本一起读译文初读课文。2、小组合作,古文、译文对比阅读,解疑探究。
三、品读课文 质疑再究1、安静的思考,热闹的讨论,让老师觉得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热情,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发言?(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汇报给大家听生:我发现文中有很多之,但是意思都不相同2、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鼓励学生在“之”字上批注字的意思或者在译文中画出对应的意思。
4、汇报交流△“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1)、引导学生对照译文,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
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交流对这每句话的理解,再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2)、大家读通了课文,现在有读懂了课文。
那么,同样是跟弈学棋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人学得好?另一个人学不好呢? 生: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生:一个人学得很专心,另一个人想着怎么把天鹅射下来。
师:能读出他们各自的表现吗?(文中) 生:找句子 读师: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嘛?---------------为是其智弗若与?△“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一问一答的形式)5、他们俩对待学习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学弈》一文,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他们两人的表现?专心致志----------心不在焉一心一意----------三心二意聚精会神----------心猿意马一丝不苟----------东张西望6、表演读四、检测反馈 拓展延伸1、课文学到这儿,对你们来说一定有了很深的启迪,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是的,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来同学们,发挥我们的才能为生活中所有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创作几句警示语,为他们指明道路。2、学生自创警示语:五、推荐阅读 提高素养1、推荐阅读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同桌理解交流,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2、搜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读一读。
3、扩写或者创编故事。(假如两个人都专心致志,结果会如何?)附:板书设计学弈专心致志,学有所获三心二意,一无所得态度决定一切《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 急求文言文《鸿门宴》的读后感 主要写对于“机遇”的把握 600字左右刚刚学完了《鸿门宴》一课,感受颇深,在此浅谈几句。
“鸿门宴”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也被作为日常用语,广为流传。在这个故事中,不只是描述了发生在刘邦、项羽间的一个故事,更是楚汉之争的分水岭,表现出刘邦、项羽的种种特点。“鸿门宴”上项羽的失败令无数人惋惜,却在其中有更多的历史必然。
(一)项羽与刘邦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军事实力比刘邦强得多,却没有在最佳时期干掉刘邦,后患无穷,这与他们的性格特点密切相关。
项羽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奇才,他带领士兵们进入“反秦”的浪潮,“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成就了奇迹。但也正因为这些,才使得他骄傲自大、草率鲁莽。当和刘邦会面时没有清醒的头脑,被花言巧语所蒙蔽,竟然供出了自己在刘邦内部的奸细曹无伤;更是在宴会上没有听从范增的劝谏果断的下达杀掉刘邦的命令,使其逃脱,成为后患。
而刘邦恰好与项羽相反,他不但能虚心纳谏、随机应变,更重要的是善于用人。他好像有一种魔力一样,能让朋友与之同生共死,为人忠诚。他对项伯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例子,能将项羽的叔父收买,他的“魔力”真是不小,这也使项庄刺杀刘邦的计划不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相伯在“鸿门宴”中的作用与分析
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应该站在项羽一边,而今却与刘邦“约为婚姻”,其中自有刘邦拉拢相伯之意,但相伯怎么就不假思索的同意了呢?这不得不让人怀疑。
但与历史联系起来,这个事情就不难解释了。相伯是项家仅存的元老之一,是与项羽竞争最有利的对手。而项羽胜利后,权力的分配出现了问题,使项伯感到不公,而刘邦未尝不是一个强大的外援,那么投靠刘邦也就不见怪了。
总之,“鸿门宴”的失败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连环性的,值得我们细细研究。但项羽这个悲剧对我们是个告诫。
真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
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积、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评论可谓恰如其分,司马光、欧阳修后来写有关这段历史评论时,都全文抄录。
李世民和房玄龄与魏征的两个有趣的历史故事:
1、唐太宗赐醋房玄龄“吃醋”的典故来源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房玄龄怕老婆的名声,和他的卓越政绩一起成为了千古流传的话题。
有一天早朝已毕,房玄龄却在朝中徘徊不回家。
唐太宗很奇怪,问他,只听他说,请皇上下旨令他的夫人不要生气,他才敢回家,太宗听了大吃一惊,没想到房玄龄竟怕老婆到这种程度。
如此的纲常不振,真是岂有此理。
唐太宗很为房玄龄抱不平,故意赐给他几个美姬,杀杀他老婆的威风。
房玄龄当然是不敢要的,唐太宗就让皇后出马劝说房玄龄的妻子,自然也是碰了一鼻子的灰。
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马赐房夫人鸩酒说:“若同意你丈夫纳我所送的美女便罢,若不同意,那就饮此毒酒,此事绝无商量!”
只见房夫人二话不说,将毒酒接过来,一口饮下,唐太宗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大为惊骇,叹道:“此等女子我尚畏之,何况玄龄。”
唐太宗拿浓醋去吓唬房玄龄的老婆,没想到却吓着了自己和众人。
而将嫉妒说成“吃醋”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2、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魏徵像唐太宗执政公开严明,鼓励大臣直谏,所以他手下有许多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而在这些谏臣中,最突出的当属魏徵,他经常进谏,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甚至常常与李世民当面争执,即使李世民大怒,也还是神色不变,坚持自己的看法。
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诏征兵,规定不满十八岁而个头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征。
魏徵却扣住了这道诏书不发,太宗连催几次,他都不理。
李世民大怒,召来魏徵训斥他大胆抗旨。
魏徵镇定地说:“臣听说竭泽而渔,就无鱼可捕了。陛下将不满18岁但身强力壮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再到哪里去征兵呢再说,国家的赋税让谁来负担呢,并且陛下以前宣布18岁以上的男子才征,现在的诏书一下,你不是失言于天下吗”李世民听了,哑口无言,良久,才承认自己错了,撤销了这道诏书,还提升魏徵为太子太师。
一天,李世民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即雀鹰,比鹰小,可帮助打猎),见魏徵进来,怕他责怪,忙将它藏在怀中,魏徵装作没看见,向太宗奏事,又故意拖延时间。
等他离开,小鹞已经闷死了。
还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徵常常当面顶撞我,使我难堪。”
长孙皇后就退出去穿上礼服再进来,向李世民道贺道:“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进谏,魏徵敢于当面顶撞陛下,说明陛下是圣明之君,臣妾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李世民听了皇后委婉的批评和规劝,怒气顿消,清醒地认识到虚心纳谏对于天下兴亡的重要性。
贞观中期以后出现了盛世,大臣都极力歌颂李世民,只有魏徵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给李世民指出了10个缺点,要他警惕。李世民就郑重地将它抄在屏风上,以便早晚阅读,引为戒鉴
公元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魏徵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唐太宗时,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房玄龄,一个是杜如晦。房玄龄善于出计谋,杜如晦善于作决断,两人同心济谋,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房玄龄在李世民刚起兵之际,就投奔李世民,并成为谋主,一直不离左右,出谋划策。
李世民是秦王时,杜如晦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调任陕州长史。当时王府的幕僚很多被调任地方官,李世民十分担忧。房玄龄说:“王府僚属升迁外调的人很多,其他人都不足惜。惟杜如晦聪明过人,洞达事理,是辅佐您治国安邦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假如您仅想保住自己的封地,就可以不用他;如果一定要得天下的话,那么非用杜如晦不可。”于是,李世民便留杜如晦为秦王府掾史。
在房玄龄的推荐下,杜如晦才能够留在李世民身边。他们经常跟随李世民征伐,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
房玄龄和杜如晦一起参与策划了玄武门兵变,是核心成员,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名列前五。在玄武门之变以前,由于太子李建成在李渊面前说秦王府的幕僚坏话,很多人被调走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也被调离秦王府。
起事前夜,李世民先是让长孙无忌去请他二人共谋,但二人没有奉命而到。本来政变的策划者是他们,可到了关键时候二人却没来,李世民为此大怒,于是又令尉迟敬德去请,并嘱咐说:“若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最后二乔装打扮进入秦王府。当他见到房杜二人之后非常高兴,将自己的心腹都召集到了一起,并很快安排出了在玄武门行动的具体计划,之后玄武门之变发生,李世民如愿以偿的做了皇帝。
房玄龄是唐太宗时的名相,太宗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把他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其实,他的丰功伟绩得益于他的父亲房彦谦留下的传家宝。
房玄龄的家族是官宦世家。自十六国以来,200多年间,房氏家族几乎一直都在做官,所以,房家有丰富的从政经验。房彦谦18岁就入仕, 隋文帝时,他任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干部,“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上任后,他不分亲疏,执法严明。举荐德才兼备的官员,严惩贪官污吏,整顿社会不正之风,很快,全国上下面貌焕然一新。为此,他赢得点赞无数。
房彦谦任河南长葛县令时,体恤百姓,政令有方,当地百姓称他为慈父。由于他政绩突出,又清正廉洁,在全国官员考核中,被评为“天下第一”的好官。后来,房彦谦升职离开长葛县时,当地百姓禁不住哭诉道:“房大人这样的好官走了,我们该怎么活!”之后,百姓为了纪念他的恩惠,特为他立碑颂扬。
房彦谦一生清廉节俭。他和家人吃穿用具都很简单,说实在的,房家为官多年,家底儿殷实,加上房彦谦自己的工资,生活应该优渥。但由于他经常接济亲戚朋友,不时帮助一些贫困百姓,所以,家里不但没有存款,还常常囊中羞涩,甚至有时还会揭不开锅,但他仍乐此不疲,依然心安理得,淡泊从容。房彦谦曾对儿子房玄龄说:“人家当官是为了发财显贵,独有我却因做官而贫困。这些年来,我留给子孙的传家宝,只有清白!”由此告诫房玄龄以后做官要固守清白。
房玄龄谨遵父训。隋末唐初时,房玄龄追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每次胜利后,将士们都忙着搜寻金银珠宝,惟有房玄龄在忙着收拢人才,像薛收、周勃节、杜如晦等,都是经房玄龄举荐后成为李世民的重臣,这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房玄龄做了22年的宰相,为国为民殚精竭虑,日夜操劳,却从不居功自傲。当时尚书省下辖的度支司,掌管全国的财政预算和账目,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统计局、审计署等部门,并行使财政部的部分权利。工作最繁琐、最被士人看不起,一度无人肯任其职。房玄龄却不摆宰相的架子,自任度支郎中,亲自谨慎地把守着大唐国库。工作开展的紧张有序,账目也清晰明了,毫无差错,把小小的度支司郎中也做的有声有色。
房玄龄力戒骄奢*逸。当时,他的女儿是韩王妃,儿子房遗爱是驸马,家族已显赫至极,但他和家人却衣食简朴,自己轻车简从,生活颇为低调。他常常告诫家人一定要坚守清白这个传家宝,要两袖清风为官,一身洁白做人。不仅如此,房玄龄还搜集古今圣贤名家的家训,并亲自把它们写在屏风上,供家人效法学习。
房玄龄临终时,谏言请求太宗以天下苍生为重,停止征讨高丽。太宗感动地对房玄龄的儿媳高阳公主说:“爱卿病危将死,还在忧国忧民,这样的良相真是太难得了。”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旧唐书》称赞房玄龄:“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房玄龄的清白美名永留史册。
的确,自古以来,清白做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屈原在《离骚》里写道:“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愿意为保持清白,坚守正义而死,也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其清白一生永载史册,被后人效法纪念。
一代大儒周敦颐,被誉为“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将他尊为人伦师表。周敦颐为了推崇清白做人,写了千古名篇《爱莲说》,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后人广为传颂。
于谦在《石灰吟》里也写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现自己决心永葆清白操守,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其高洁操守不仅永载史册,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英雄志士为清白人生奋勇向前。
的确,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家风就是好的家风,而且,好的家风是无价之宝。不仅惠及后人,还恩泽后世。至今,房彦谦的传家宝仍是我们做人的指南,时刻警醒我们要像圣贤先哲一样以清白为荣,立志要永留清白在人间
只能是侧重点不同,难以具体分高下。房玄龄注重政治,杜如晦更擅长谋略。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 ,房彦谦之子。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
永徽三年,玄龄次子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玄龄嗣子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
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积怨颇深,杜如晦与房玄龄一起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称帝位后,杜如晦与房玄龄为左右宰相,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
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逝,李世民为此废朝三天,追封为司空,蔡国公,谥“成公”,被李世民列入凌烟阁。
历史评价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 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李世民:“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器宇沈邃,风度宏远,誉彰遐迩,道冠簪缨。”“器范忠肃,识具明允,才称王佐,望乃时英。霸国爰始,预经纶之业;鼎命维新,赞隆平之化。诚固金石,勋勒钟鼎。自任总庶尹,职重朝端,心力尽於翼亮,劬劳积於岁序,而志在冲退,有怀止足。固陈衰疴,屡上表疏。然则燮揆礼阁,职务实繁;论道槐廷,望实攸属。”
王珪:“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11]
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柳芳:“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徵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勣、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
皮日休: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杜牧:苻秦相国,将终戒视后祸,大唐太尉房公,忍死表止伐辽。此二贤当时德业不左诸人,尚死而不已,盖以辅君活人为事,非在矜伐邀引为心也。
《旧唐书》:“房、杜二公,皆以命世之才,遭逢明主,谋猷允协,以致升平。议者以比汉之萧、曹,信矣!然莱成之见用,文昭之所举也。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裨谌草创,东里润色,相须而成,俾无悔事,贤达用心,良有以也。若以往哲方之,房则管仲、子产,杜则鲍叔、罕虎矣。”
赞曰:肇启圣君,必生贤辅。猗欤二公,实开运祚。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
《新唐书》:“太宗以上圣之才,取孤隋,攘群盗,天下已平,用玄龄、如晦辅政。兴大乱之余,纪纲雕弛,而能兴仆植僵,使号令典刑粲然罔不完,虽数百年犹蒙其功,可谓名宰相。然求所以致之之迹,逮不可见,何哉?唐柳芳有言:"帝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而房、杜让其直;英、卫善兵,而房、杜济以文。持众美效之君。是后,新进更用事,玄龄身处要地,不吝权,善始以终,此其成令名者。"谅其然乎!如晦虽任事日浅,观玄龄许与及帝所亲款,则谟谋果有大过人者。方君臣明良,志叶议从,相资以成,固千载之遇,萧、曹之勋,不足进焉。虽然,宰相所以代天者也,辅赞弥缝而藏诸用,使斯人由而不知,非明哲曷臻是哉?彼扬己取名,了然使户晓者,盖房、杜之细邪!”
《房玄龄碑》:“圣贤同德,君臣协志。穹壤倏平,幽遐必暨。革夷从夏,羁戎口吏。”
《历代古人像赞》:“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遗表之谏精忠贯日。”
赵元僖:“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辅弼,委之心膂,财成帝道,康济九区,宗祀延洪,史策昭焕,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曾巩:“降而至于唐,唐之相曰房、杜。”
欧阳澈:“使富国强兵,内无动揺,民安如故,有如大夫种之能;转输供馈,外无劳民扰攘之役,有如范蠡之知;临机果断,折冲千里,有如周瑜之勇;度长虑逺,收功于必成,有如赵充国之守。严细柳之军,有如周亚夫者;奔项羽之营,有如樊哙者;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有如房玄龄者;兼资文武,出将入相,有如李靖者,则虽愚夫愚妇亦知其可以必胜矣。”
归有光:“唐太宗举兵晋阳,平隋之乱,则有刘弘基、李勣、李靖、房玄龄、杜如晦之流致其勋。”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李世民:兵部尚书检校侍中蔡国公杜如晦,识量清举,神彩凝映,德宣内外,声溢庙堂。
李世民:或材推栋梁,谋猷经远,绸缪帷帐,经纶霸图;或学综经籍,德范光茂,隐犯同致,忠谠日闻。
房玄龄: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
褚亮: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
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刘昫:房、杜二公,皆以命世之才,遭逢明主,谋猷允协,以致升平。议者以比汉之萧、曹,信矣!然莱成之见用,文昭之所举也。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裨谌草创,东里润色,相须而成,俾无悔事,贤达用心,良有以也。若以往哲方之,房则管仲、子产,杜则鲍叔、罕虎矣。
《旧唐书》:肇启圣君,必生贤辅。猗欤二公,实开运祚。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
《新唐书》:太宗以上圣之才,取孤隋,攘群盗,天下已平,用玄龄、如晦辅政。兴大乱之余,纪纲雕弛,而能兴仆植僵,使号令典刑粲然罔不完,虽数百年犹蒙其功,可谓名宰相。然求所以致之之迹,逮不可见,何哉?唐柳芳有言:“帝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谏,而房、杜让其直;英、卫善兵,而房、杜济以文。持众美效之君。是后,新进更用事,玄龄身处要地,不吝权,善始以终,此其成令名者。”谅其然乎!如晦虽任事日浅,观玄龄许与及帝所亲款,则谟谋果有大过人者。方君臣明良,志叶议从,相资以成,固千载之遇,萧、曹之勋,不足进焉。虽然,宰相所以代天者也,辅赞弥缝而藏诸用,使斯人由而不知,非明哲曷臻是哉?彼扬己取名,了然使户晓者,盖房、杜之细邪。
赵元僖: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辅弼,委之心膂,财成帝道,康济九区,宗祀延洪,史策昭焕,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曾巩:降而至于唐,唐之相曰房、杜。
归有光:唐太宗举兵晋阳,平隋之乱,则有刘弘基、李勣、李靖、房玄龄、杜如晦之流致其勋。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