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马戴的作品《楚江怀古》写自唐宣宗大中初年,原在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从北方来到江南,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滨,触景生情写下《楚江怀古》五律三章。这是其中一篇。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写出“怀古” 的主旨,使用了典故。“云中君”是屈原《九歌》的篇名。这里用来凭吊屈原,抒发了自已羡慕屈原的情怀,表达了自已苦闷忧伤的心境。
还有问题吗?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的作品。“自古”句点出逢秋而悲,古今皆然,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慨。“我言”句以响遏行云的一声断喝,推翻悲秋主题一新天下人耳目。“晴空”二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我们看到,在那一碧如洗的寥廓高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九霄,把我的诗思也引到了高空。目击此情此景,
怎能不使人惊喜和感奋融诗情与画意是“秋日胜春朝”的形像化说明,景致飞动,笔触轻灵,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全诗有直抒胸臆之妙,而无“含蓄不足”之嫌。自然,诗人抑春扬秋,并不表明他对“春朝”怀有某种偏见,从中可以触摸到诗人豪迈、壮阔的胸襟。
为了驱除“悲秋”心理,诗人有意在“春”和“秋”之间有所轩轾,再看第二首:
山明水净夜来香,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这里人仍将抒情、写景、议论熔于一炉。那漫山红黄相间的枫叶是对第一首绘就的秋景图的巧妙点缀和生动的补充。如果说前诗主要着重于高空的话,此诗则主要落笔在地上。秋日登楼,让那清气徐徐沁入肌骨,可以使人清醒、理智,而那烂漫的春光则只能使人昏醉、轻狂。这样,又何必“逢秋”而“悲”呢“岂如春色嗾人狂”这铿锵有力的吟唱,向我们袒露了诗人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畏“衰节
”的情怀。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偏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的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之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两首诗
《秋词》主体相同,但各写一面。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迁,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
,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风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如果你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郁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艺术美感,刘禹锡的这两首诗给与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出自:宋玉[战国末期]《九辩》。
原句意思是:秋天所形成的肃杀气氛多么令人悲伤啊!萧瑟的景啊,草木荒的荒、落的落,一片衰败景象。
原文节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雍雍而南游兮,鵾鸡啁哳而悲鸣。
释义:教人悲伤啊这秋天的气候,大地萧瑟啊草木衰黄凋零。凄凉啊好像要出远门,登山临水送别伤情。空旷啊天宇高秋气爽,寂寥啊积潦退秋水清。凄凉欷歔叹息啊,这微寒袭人。怅然失意啊,去新地离乡背井;坎坷崎岖啊,贫士失官心中不平。
孤独啊流落在外没朋友,惆怅啊形影相依自我怜悯。燕子翩翩飞翔归去啊,寒蝉寂寞也不发响声。大雁鸣叫向南翱翔啊,鵾鸡不住地啾啾悲鸣。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九辩》,王逸定为宋玉作于楚顷襄王时期。朱熹《楚辞集注》:“《九辩》者,屈原弟子楚大夫宋玉之所作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云。”明代焦竑《焦氏笔乘》、清代牟庭相《楚辞述芳》及吴汝纶在《古文辞类纂》评语中,均以为屈原所作,但所提出的理由还不足以推倒王逸及朱熹之说。
关于《九辩》的主旨,王逸认为是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哀其志”。现代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主要有两种观点:一说此诗是代屈原立言,另一说此诗是宋玉自悯身世。
《九辩》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情深意长的悲秋之作。作者把悲秋题旨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代人们学习的典范。
从此,在中国文学中,悲秋一直是诗文家喜爱的题材,汉武帝有《秋风辞》,曹植有《秋思赋》《遥逝》,曹丕有《燕歌行》。
魏晋南北朝诗人笔下的秋天,大都带有《九辩》悲秋的气息,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之十一“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以悲秋带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恨,更为悲秋主题谱写出新曲。此后历经唐宋元明清,诗词中的悲秋之风始终弥漫不散。
悲秋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母题之一,产生了许多动人的作品,而《九辩》原创性的功劳,当是不可抹杀的。
宋玉,字子渊(约公元前298年-约前222年),战国时期鄢(今湖北襄阳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因父子矛盾而出走楚国 ,战国末期辞赋家,平生酷爱辞赋,既懂音乐亦善于写文章,曾事楚顷襄王, 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辞赋家,与同时代的唐勒、景差齐名。
所作辞赋甚多,流传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 成语“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
据史料载,全国有宋玉墓五处。湖北宜城有宋玉故宅、宋玉冢。湖南常德临澧宋玉城遗址旁看花山傍有宋玉墓。据考证,可信度较高为鄢郢(今宜城)之宋玉墓,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墓碑,碑文有“阳春白雪千人废,暮雨朝云万古疑”等句。今钟祥还有“阳春白雪”巨碑和嘉靖皇帝之父兴献王亲制的“阳春台赋”汉白玉石巨碑。
相信喜欢古诗词的朋友都会有这么一种感受“古人诗词里的秋天都是萧瑟清冷凄凉忧愁的”。卫生么古人诗词里的秋天都是萧瑟清冷凄凉忧愁的呢?这里涉及到古人“悲秋”的传统以及秋天季节本身带来的变化。下面我们从这两点来叙述。
唐代的刘禹锡概括的不错:“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这种“悲秋”的传统需要从宋玉说起,宋玉跟屈原一样,也是楚国人,受到屈原的《离骚》的影响很多。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提到了宋玉。可以说屈原创作《楚辞》之后的传人就是宋玉了,宋玉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这一句话很了不起,自从我们的宋玉天才般的说出这句话以后,文人骚客们都给秋天染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
后代有许多诗歌为证,曹操的《观沧海》中说到:“秋风萧瑟,百草丰茂。”,杜甫的《登高》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还有《秋兴八首·其一》中提到:“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也是提到萧瑟的秋天。所以绝大多数古人的诗词里的秋天都是萧瑟清冷凄凉哀愁的。
除了“悲秋”的传统外,还有秋季本来带给人的感受,秋天到了,草木变得枯黄,这不能不让人首先想到的是生命的陨落,当然引起人们的悲伤。同时,秋风渐渐凉,一阵秋雨一阵凉,外在的清冷容易激发人内心的凄凉哀愁。人的心情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在天气因素,季节的影响。秋季对人们尤其是敏感的诗人们的影响更是如此。再加上天气转凉需要穿上厚些的棉衣了。而对于外在漂泊的诗人们往往是身上衣正单,这促使他们更加想家,从而内心变得凄凉了起来。综上所述,古人诗词里的秋天都是萧瑟清冷凄凉忧愁的。(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