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原文_翻译及赏析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原文_翻译及赏析,第1张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唐代·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送别友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就要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军营,通往金陵的驿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样,渐渐地向西飘去。

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

鉴赏

“万里辞家事鼓鼙”是说李判官将要辞别家人与亲朋好友,不远万里到润州去从事军务。诗人想要强调的,一是人行道途的遥远;一是行人履行公务的特殊性,是要去执行军务。这便暗含了诗人为他送行的原因和忧虑。因为古代交通工具极不发达,即使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也无非是北人骑马南人乘船而己。所以古代的分别往往不是意味着“西出阳关无故人”,便是意味着“人生不相见,动辄参与商”了。更何况李判官这次是到山重水阻的润州去“事鼓鼙”。诗人一再说明行人所去之地的遥远,这里又进一步暗寓著诗人为行人命运未卜而深深忧虑。

“金陵驿路楚云西”就是从地理座标系上为我们标出李判官所去之地的方位。诗里说金陵的驿路直通楚地之西。这里的金陵即润州,因为按照唐代行政区域的划分,润州也属于金陵的辖区。

“江春不肯留行客”一方面点出了这次送别的时间是春天,另一方面诗人又移情于物,抱怨那逝者如斯的江水和一年一度的春花为什么不愿意挽留远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化用了“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意境,同时也是诗人与行者难舍难分的送行场面的真实写照。两位友人并驾驱马,踏着河畔青草缓缓前行。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诗人送朋友李判官到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去执行军务活动,深厚的友情无以言表,于是诗人创作了这首诗为朋友送行。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唐代·皇甫曾《送人还荆州》

送人还荆州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送别露坐榕阴须痛饮,从渠叠鼓频催。暮山新月两徘徊。离愁秋水远,醉眼晓帆开。 泛宅浮家游戏去,流行坎止忘怀。江边鸥鹭莫相猜。上林讯息好,鸿雁已归来。——宋代·张元干《临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

临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

露坐榕阴须痛饮,从渠叠鼓频催。暮山新月两徘徊。离愁秋水远,醉眼晓帆开。

泛宅浮家游戏去,流行坎止忘怀。江边鸥鹭莫相猜。上林讯息好,鸿雁已归来。 送别友情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雄光宝矿献春卿,烟底蓦波乘一叶。春卿拾材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携笈归江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唐代·李贺《送沈亚之歌·并序》

送沈亚之歌·并序

唐代 : 李贺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白藤交穿织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

送别宽慰

1、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和思念的寄托。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2、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附原文: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译文

  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

  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晚泊润州闻角》表达了诗人在羁旅途中的哀愁以及绵绵的思乡之情。

《晚泊润州闻角》又名《晚泊润州闻角》,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作品。

此诗寓情于景,诗人选择了生活中典型突出的物象,寥寥数笔,便描绘出一幅由江城、海天、归雁、边声组成的画卷,画面中蕴含着诗人深深的哀情和跳动着的脉情,情思含蓄,寄慨深远。

《晚泊润州闻角》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注释:

1、润州:即今江苏镇江。角:古代军中乐器,所吹多为边塞曲,有铜角、画角等。

2、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

3、曲引边声:《全唐诗》校:一作“风引胡笳”。

4、海门:地名,在润州城外。

译文:号角声在润州的上空回荡,江水茫茫。那号角吹的是边塞歌曲,慷慨悲凉,行人听到此曲,仿佛听到了戍边将士思乡而不得归的长长哀怨声。

听到这哀怨的号角声,沙滩上的那群大雁像受惊似的突然飞起,排列成两三行沿海门朝远方飞去。

作者简介:李涉,唐代诗人。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唐宪宗时,任太子通事舍人,后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

唐文宗时,召为国子博士,复以事流放南方,浪游桂林。其诗擅长七绝,语言通俗。《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存词六首。

李涉 润州听暮角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赏析

唐文宗时,诗人曾因事流放康州(治所在今广东德庆),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贬谪途中。诗题一作《晚泊润州闻角》,与此题恰成补充,说明此诗是羁旅水途之作。

这首绝句,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写得气势苍凉,意境高远,通俗凝炼,耐人寻味。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这里虽然是写耳闻目睹景象,但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影子。他伫立船头,眼望着茫茫江面,耳听着城头传来悠扬悲切的边地乐调。大凡羁途之士,虽非边地戍卒,总有异地思归之情。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一闻边地乐声,便立刻引起诗人的共鸣,勾起他思乡归里的绵绵情思。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心中的思归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而飞向了远方。乍看,像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诗人家居洛阳,方向在润州的西北;而惊雁是向南,越飞越远。莫说归里,就是连借飞雁而通家书的指望也没有。惊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谓不犯正位的写法。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

诗经 角弓

《诗经:角弓》

骍骍角弓,翩其反矣。

兄弟婚姻,无胥远矣。

尔之远矣,民胥然矣。

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此令兄弟,绰绰有裕。

不令兄弟,交相为愈。

民之无良,相怨一方。

受爵不让,至于已斯亡。

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

如食宜饇,如酌孔取。

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莫肯下遗,式居娄骄。

雨雪浮浮,见晛曰流。

如蛮如髦,我是用忧。

注释:

1、骍骍:弦和弓调和的样子。

2、翩:此指反过来弯曲的样子。

3、昏姻:指异姓兄弟。

4、胥:相。

5、胥:皆。

6、令:善。

7、绰绰:宽裕舒缓的样子。裕:宽大。

8、瘉:病,此指残害。

9、亡:通忘。

10、饇:饱。

11、孔:恰如其分。

12、猱:猿类,善攀援。

13、涂:泥土。附:沾着。

14、徽:美。猷:道。

15、与:从,属,依附。

16、瀌瀌:下雪很盛的样子。

17、晛:日气。

18、遗:通隤,柔顺的样子。

19、式:用,因也。娄:借为屡。

20、浮浮:与瀌瀌义同。

21、蛮、髦:南蛮与夷髦,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呼。

译文:

角弓精心调整好,弦弛便向反面转。

兄弟婚姻一家人,不要相互太疏远。

你和兄弟太疏远,百姓都会跟着干。

你是这样去教导,百姓都会跟着跑。

彼此和睦亲兄弟,感情深厚少怨怒。

彼此不和亲兄弟,相互残害全不顾。

有些人心不善良,相互怨恨另一方。

接受爵禄不谦让,轮到自己启发忘。

老马当作马驹使,不念后果会如何。

如给饭吃要吃饱,酌酒最好量适合。

不教猴子会爬树,好比泥上沾泥土。

君子如果有美德,小人自然来依附。

雪花落下满天飘,一见阳光全融销。

小人不肯示谦恭,反而屡屡要骄傲。

雪花落下飘悠悠,一见阳光化水流。

小人无礼貌粗野,我心因此多烦忧。

赏析:

关于《角弓》的主题,《毛序》已说得相当明白:《角弓》,父兄刺幽王也。不亲九族而好谗佞,骨肉相怨,故作是诗也。虽然诗中所刺,是否确指幽王难以认定,但为王室父兄刺王好近小人,不亲九族,而骨肉相怨的作品是可信的。从社会分析的角度看,这首诗反映的实际上是远自父系氏族社会沿袭而来的一种宗法思想,也就是以宗族为纽带而相互依存结为政治经济势力的思想。虽然在诗的第一章提及兄弟昏姻,好像是将同姓兄弟与异姓兄弟并说,以至于何楷以为这首诗是刺幽王宠任昏姻而疏远兄弟之诗《诗经世本古义》、。但从诗第三章两提兄弟不及昏姻可见诗的重点是落在同姓兄弟上的。

全诗共八章,取喻多奇,因而给人光怪陆离,眩人耳目的感觉,仔细诵读,方可发现各章之间确有内在脉络流动,且有机交融,浑然一体。

首章騂騂角弓,翩其反矣,是用角弓不可松弛暗喻兄弟之间不可疏远。兄弟昏姻已如前所述,是同类连及,并无确指,着重点是同宗兄弟。兄弟昏姻,无胥远矣,为全诗主题句,以下各章,多方申述,皆以此为本。

第二章叙说疏远王室父兄的危害。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四句皆以语气词煞尾,父兄口气,语重心长。作为君王而与自家兄弟疏远,结果必然是上行下效,民风丕变,教化不存。

第三章用兄弟之间善与不善的两种不同结果增强说服的效果。和善的兄弟相互平安相处,泰然自得,不和的兄弟相互残害,不能自保。如果说这一章还是因说理的需要而作的正反两方面的假设,那么第四章则是通过现实中已成为风气的责人不责己的小人做法直言王行不善的社会恶果。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不善良的兄弟间只知相互怨怒,不顾礼仪道德,为争爵禄地位各不相让,涉及一己小利便忘了大德。所以钟惺云:相怨一方,说尽千古人情。受爵不让是相怨之根。故老马以下皆承此意。《启发诗经》。

第五、六两章以奇特的比喻、切直的口吻从正反两方面劝诱周王。只有自身行为合乎礼仪,才能引导小民相亲为善。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取譬新奇,以物喻人,指责小人不知优老而颠倒常情的乖戾荒唐,一个反字凸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如食宜饇,如酌孔取,正面教导养老之道。第六章更是新意新语竞出。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用猿猴不用教也会上树,泥巴涂在泥上自然粘牢比喻小人本性无德,善于攀附,如果上行不正,其行必有过之。后两句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又是正面劝戒,如果周王有美德,小民也会改变恶习,相亲为善的。此意与后世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正相一致。

诗的最后两章以雪花见日而消融,反喻小人之骄横而无所节制和不可理喻。莫肯下遗,式居娄骄和如蛮如髦说的是小人,却暗指周王无道。有鉴于此,诗人不禁长叹我是用忧,此忧非为自身忧,也非为小人忧,而是为国家为天下而深怀忧患。

全诗因是父兄口吻,所以少微婉,多切直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孙缄语,少了一些通常意义上的诗味。又正因为是父兄口吻,全诗以气贯通,或取譬,或直言,都在光怪陆离中显示出一种酣畅,一种奔涌的激情。孙鑛所给的风骨自高奇的评价可谓知音之论。

暮江吟

白居易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译文及注释

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瑟瑟:碧绿色。

怜:爱。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赏析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刘长卿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译文及注释

你就要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军营,通往金陵的驿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样,渐渐地向西飘去。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

1、李判官:诗人的一位朋友,任判官一职。

2、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

3、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4、事鼓鼙(p):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

5、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

6、楚云西:古代楚国地方的西部,这里指送别的所在。

7、行客:过客;旅客。

8、草色青青:形容草长得好(多用于形容春天的美景)。

赏析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是盛唐诗人刘长卿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利用江春、草色、马蹄赋予人的情感,生动而又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金陵驿路楚云西就是从地理座标系上为我们标出李判官所去之地的方位。诗里说金陵的驿路直通楚地之西。这里的金陵即润州,因为按照唐代行政区域的划分,润州也属于金陵的辖区。

江春不肯留行客一方面点出了这次送别的时间是春天,另一方面诗人又移情于物,抱怨那逝者如斯的江水和一年一度的春花为什么不愿意挽留远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化用了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意境,同时也是诗人与行者难舍难分的送行场面的真实写照。两位友人并驾驱马,踏着河畔青草缓缓前行。[6]

全文句句、字字都倾注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与担心,以春天春草不肯留送马蹄的无情反衬出离别者内心的有情。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可见,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二、常见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 (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 (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 “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 “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常见表现手法

  诗歌的思想情感总要借助表现手法来表现,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经常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这种手法更是送别诗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手法。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4、比喻修辞手法

  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人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宋代诗人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5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四风格特点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一)以悲情为主的:常常表达友人之间因离别而产生的依依不舍、悲伤之情,以及对友人前程的关切,对再次相聚的期待。此类诗歌常有情感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特点。

示例: 1、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前两句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渺茫”明写景,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第三句写诗人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末句则用“断人肠”直抒别情。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2、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罟师,船夫。

诗的开篇直接入题,交代送别地点。江边渡头,杨柳依依。这既是眼前之景,又蕴含对友人留恋之深情。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一二句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四两句以景结情,大意是:我心中的相思之情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一样,从江南到江北都一直伴随着你,送你回到江东。

作者即景寓情,将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作心中无穷无尽的相思,把无形之情外化为可感的形象,使情与景妙合无间,从而产生动人的艺术魅力,巧思妙喻。

(二)以抒发旷达或豪迈的情怀为主的:

这类诗歌,并不着意渲染离别的伤感,把别情写得豁达,显得新颖别致。

1、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自然引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2、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一二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明写边境上军情的紧急、魏大从戎御边保国的壮举。也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三四两句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五六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一个“接”字,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结尾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三)特殊的赠别诗:此类诗歌,虽名为赠别诗,却以言志为主。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①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

②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这首诗写于这一时期。

解释: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这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

五 主题倾向: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2)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别刘谞 》)

(3)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殷 璠 《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4)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悲,催下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

表达了作者对光阴飞逝,生命短促的暗自神伤的情感。

出处:唐·许浑《南亭偶题》 

译文:在南轩独自流眼泪,是因为得不到当朝者的重用。抒发了诗人空有一腔抱负,却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作者介绍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

许浑的诗词全集: 《南亭偶题》 《登尉佗楼》 《献鄜坊丘常侍》 《别刘秀才》 《江西郑常侍赴镇之日有寄因酬和》 《夜归丁卯桥村舍》 《过故友旧居》 《长安旅夜》

 卷624_21 奉和袭美开元寺客省早景即事次韵陆龟蒙

 日上罘罳叠影红,一声清梵万缘空。褵褷满地贝多雪,

 料峭入楼于阗风。水榭初抽寥泬思,作窗犹挂梦魂中。

 灵香散尽禅家接,谁共殷源小品同。

 卷624_22 独夜有怀因作吴体寄袭美陆龟蒙

 人吟侧景抱冻竹,鹤梦缺月沈枯梧。清涧无波鹿无魄,

 白云有根虬有须。云虬涧鹿真逸调,刀名锥利非良图。

 不然快作燕市饮,笑抚肉枅眠酒垆。

 卷624_23 阖闾城北有卖花翁,讨春之士往往造焉,因招袭美陆龟蒙

 故城边有卖花翁,水曲舟轻去尽通。十亩芳菲为旧业,

 一家烟雨是元功。闲添药品年年别,笑指生涯树树红。

 若要见春归处所,不过携手问东风。

 卷624_24 奉和袭美病中庭际海石榴花盛发见寄次韵陆龟蒙

 紫府真人饷露囊,猗兰灯烛未荧煌。丹华乞曙先侵日,

 金焰欺寒却照霜。谁与佳名从海曲,只应芳裔出河阳。

 那堪谢氏庭前见,一段清香染郄郎。

 卷624_25 袭美以春橘见惠兼之雅篇,因次韵酬谢陆龟蒙

 到春犹作九秋鲜,应是亲封白帝烟。良玉有浆须让味,

 明珠无颣亦羞圆。堪居汉苑霜梨上,合在仙家火枣前。

 珍重更过三十子,不堪分付野人边。

 卷624_26 奉和袭美病中书情寄上崔谏议次韵陆龟蒙

 或偃虚斋或在公,蔼然林下昔贤风。庭前有蝶争烟蕊,

 帘外无人报水筒。行药不离深幌底,寄书多向远山中。

 西园夜烛偏堪忆,曾为题诗刻半红。

 卷624_27 奉酬袭美病中见寄陆龟蒙

 逢花逢月便相招,忽卧云航隔野桥。春恨与谁同酩酊,

 玄言何处问逍遥。题诗石上空回笔,拾蕙汀边独倚桡。

 早晚却还岩下电,共寻芳径结烟条。

  卷624_28 奉和袭美病孔雀陆龟蒙

 懒移金翠傍檐楹,斜倚芳丛旧态生。唯奈瘴烟笼饮啄,

 可堪春雨滞飞鸣。鸳鸯水畔回头羡,豆蔻图前举眼惊。

 争得鹧鸪来伴著,不妨还校有心情。

 卷624_29 上元日道室焚修寄袭美陆龟蒙

 三清今日聚灵官,玉刺齐抽谒广寒。执盖冒花香寂历,

 侍晨交佩响阑珊。将排凤节分阶易,欲校龙书下笔难。

 唯有世尘中小兆,夜来心拜七星坛。

 卷624_30 正月十五惜春寄袭美陆龟蒙

 六分春色一分休,满眼东波尽是愁。花匠凝寒应束手,

 酒龙多病尚垂头。无穷懒惰齐中散,有底机谋敌右侯。

 见织短篷裁小楫,拏烟闲弄个渔舟。

 卷624_31 袭美病中闻余游颜家园见寄,次韵酬之陆龟蒙

 日华风蕙正交光,羯末相携藉草塘。佳酒旋倾醽醁嫩,

 短船闲弄木兰香。烟丝鸟拂来萦带,蕊榼人收去约簧。

 今日好为联句会,不成刚为欠檀郎。

 卷624_32 春雨即事寄袭美陆龟蒙

 小谢轻埃日日飞,城边江上阻春晖。虽愁野岸花房冻,

 还得山家药笋肥。双屐著频看齿折,败裘披苦见毛稀。

 比邻钓叟无尘事,洒笠鸣蓑夜半归。

 卷624_33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

 欲采商崖三秀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卷624_34 偶掇野蔬寄袭美有作陆龟蒙

 野园烟里自幽寻,嫩甲香蕤引渐深。行歇每依鸦舅影,

 挑频时见鼠姑心。凌风蔼彩初携笼,带露虚疏或贮襟。

 欲助春盘还爱否,不妨萧洒似家林。

 卷624_35 奉和袭美卧疾感春见寄次韵陆龟蒙

 共寻花思极飞腾,疾带春寒去未能。烟径水涯多好鸟,

 竹床蒲椅但高僧。须知日富为神授,只有家贫免盗憎。

 除却数函图籍外,更将何事结良朋。

 卷624_36 徐方平后闻赦因寄袭美陆龟蒙

 新春旒扆御翚轩,海内初传涣汗恩。秦狱已收为厉气,

 瘴江初返未招魂。英材尽作龙蛇蛰,战地多成虎豹村。

 除却数般伤痛外,不知何事及王孙。

 卷624_37 袭美以鱼笺见寄,因谢成篇陆龟蒙

 捣成霜粒细鳞鳞,知作愁吟喜见分。向日乍惊新茧色,

 临风时辨白萍文。好将花下承金粉,堪送天边咏碧云。

 见倚小窗亲襞染,尽图春色寄夫君。

 卷624_38 次和袭美病后春思陆龟蒙

 气和灵府渐氤氲,酒有贤人药有君。七字篇章看月得,

 百劳言语傍花闻。闲寻古寺消晴日,最忆深溪枕夜云。

 早晚共摇孤艇去,紫屏风外碧波文。

 卷624_39 袭美以公斋小宴见招,因代书寄之陆龟蒙

 早云才破漏春阳,野客晨兴喜又忙。自与酌量煎药水,

 别教安置晒书床。依方酿酒愁迟去,借样裁巾怕索将。

 唯待数般幽事了,不妨还入少年场。

 卷624_40 京口陆龟蒙

 江干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东风料峭客帆远,

 落叶夕阳天际明。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卷624_41 润州送人往长洲陆龟蒙

 秋来频上向吴亭,每上思归意剩生。废苑池台烟里色,

 夜村蓑笠雨中声。汀洲月下菱船疾,杨柳风高酒旆轻。

 君住松江多少日,为尝鲈鲙与莼羹。

 卷624_42 润州江口送人谒池阳卫郎中陆龟蒙

 山翁曾约旧交欢,须拂侯门侧注冠。月在石头摇戍角,

 风生江口亚帆竿。闲随野醉溪声闹,独伴清谭晓色残。

 待取新秋归更好,九华苍翠入楼寒。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作者] 刘长卿   [朝代] 唐代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标签: 友情 送别 情感 场景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译文

你离别家乡不远万里去从事军务,西去的云彩飘在金陵的路上。江畔迷人的春色留不住你,青青的芳草也好像在为你送行。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注释

1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

2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3事鼓鼙: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

4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

5楚:古代楚国,现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作者刘长卿简介

刘长卿,唐河间(现属河北)人,一说宣城(现属安徽)人,河间为其郡望,字文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综合看来约生于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左右。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刘长卿的其它作品

○ 新年作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送灵澈上人

○ 听弹琴

○ 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

○ 刘长卿更多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38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