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应用在许多行业,解决各种问题,主要包括:
1 图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可以用于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等,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医疗图像分析、人脸识别等领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图像识别。
2 自然语言处理:人工神经网络可用于机器翻译、文本分类、情感分析、语义理解等,应用于聊天机器人、搜索引擎等。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可以实现上下文理解和词义消歧。
3预测与决策:人工神经网络可以用于股票预测、商品销量预测、疾病预测、推荐系统等,帮助企业进行数据分析与决策。
4异常检测:人工神经网络可用于欺诈检测、网络入侵检测、工业质量检测等,通过模型学习大量样本,可以高效识别异常数据。
5控制与优化:人工神经网络可用于无人车控制、工厂自动化控制、能源供需预测与优化等,实现复杂问题的控制与优化。
人工神经网络主要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来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自动学习特征和模式,对样本进行分类或预测。相比传统算法,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实现更高精度的识别与决策,广泛应用于各行业,获取很好的效果。许多企业已经在关键业务流程中集成人工神经网络,提高生产力与产品体验。
总的来说,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强大的机器学习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利用海量数据进行自动化分类、预测与决策,从而优化运营效率,提高产品智能,取得竞争优势。人工神经网络正在改变许多行业的未来,带来巨大的技术和商业影响。
希望以上解释可以概括人工神经网络在各行业的应用与效果。
当然可以!以下是一些更完整的机器学习模型:
1 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模型。它们由多个层次组成,每个层次包含多个神经元。神经网络模型可以用于分类、回归、聚类等任务。其中,深度神经网络(DNN)和卷积神经网络(CNN)是最常用的神经网络模型之一。
2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支持向量机是一种用于分类和回归的机器学习模型。它们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并在高维空间中找到最佳的分割超平面来进行分类或回归。
3 决策树模型:决策树是一种基于树结构的机器学习模型。它们将数据逐步分解为更小的子集,并通过一系列的决策来达到最终的分类或回归目标。
4 随机森林模型:随机森林是一种基于多个决策树的集成学习模型。它们通过组合多个决策树来提高模型的性能,并通过随机选择特征和样本来进行剪枝和优化。
5 贝叶斯网络模型:贝叶斯网络是一种基于概率的机器学习模型。它们通过建立变量之间的概率关系来预测未知数据的概率分布。
6 遗传算法模型: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的机器学习模型。它们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来优化解决方案,并应用于优化、分类、回归等任务。
7 强化学习模型:强化学习是一种通过试错来学习最优策略的机器学习模型。它们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学习最优的行为策略,并在不断优化过程中提高性能。
这些机器学习模型都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特点,可以根据具体的任务和数据选择合适的模型来进行学习和预测。
从专业的角度讲:全称为“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一种基于转换器(Transformer)架构的预训练(Pre-trained)语言模型,由OpenAI公司开发。其通过在大规模语料库上进行自监督学习训练,可以生成高质量的自然语言文本,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例如机器翻译、文本摘要、情感分析、对话生成等任务。
简单理解的话:好比一台巨大的语言生成机器,它获得了海量的自然语言文本数据,通过大量的自学习,能够实现在输入一个触发词的情况下,自己生成相应的语言表达。
就像和其对话,可以输入“翻译一句中文为英文”,接下来它就会根据自己之前学习到的语言知识,自动生成对应的英文翻译。同时还可以用于写文章、写诗等等。
总之,是一种高端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和人工智能领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VeryCD上的电子书
http://libverycdcom/2005/10/09/0000068805html
书名:SBIA 2004——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走近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一直都处于计算机技术的最前沿,经历了几起几落……
长久以来,人工智能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及,然而它却吸引了无数研究人员为之奉献才智,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到IBM公司,再到日本的本田公司、SONY公司以及国内的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全世界的实验室都在进行着AI技术的实验。不久前,著名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还将这一主题搬上了银幕,科幻片《人工智能》(AI)对许多人的头脑又一次产生了震动,引起了一些人士了解并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趣。
在本期技术专题中,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的几位研究人员将引领我们走近人工智能这一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
"智能"源于拉丁语LEGERE,字面意思是采集(特别是果实)、收集、汇集,并由此进行选择,形成一个东西。INTELEGERE是从中进行选择,进而理解、领悟和认识。正如帕梅拉·麦考达克在《机器思维》(Machines Who Thinks,1979)中所提出的: 在复杂的机械装置与智能之间存在长期的联系。从几个世纪前出现的神话般的巨钟和机械自动机开始,人们已对机器操作的复杂性与自身的某些智能活动进行直观联系。经过几个世纪之后,新技术已使我们所建立的机器的复杂性大为提高。1936年,24岁的英国数学家图灵(Turing)提出了"自动机"理论,把研究会思维的机器和计算机的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也因此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是从1956年正式开始的,这一年在达特茅斯大学召开的会议上正式使用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这个术语。随后的几十年中,人们从问题求解、逻辑推理与定理证明、自然语言理解、博弈、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学习以及机器人学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研究,已经建立了一些具有不同程度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系统,例如能够求解微分方程、设计分析集成电路、合成人类自然语言,而进行情报检索,提供语音识别、手写体识别的多模式接口,应用于疾病诊断的专家系统以及控制太空飞行器和水下机器人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熟知的IBM的"深蓝"在棋盘上击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就是比较突出的例子。
当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因计算机计算能力的限制无法模仿人脑的思考以及与实际需求的差距过远而走入低谷,但是随着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在以指数级增长,同时网络技术蓬勃兴起,确保计算机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条件来运行一些要求更高的AI软件,而且现在的AI具备了更多的现实应用的基础。9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研究又出现了新的高潮。
我们有幸采访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史忠植研究员,请他和他的实验室成员引领我们走近人工智能这个让普通人感到深奥却又具有无穷魅力的领域。
问: 目前人工智能研究出现了新的高潮,那么现在有哪些新的研究热点和实际应用呢?
答: AI研究出现了新的高潮,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人工智能理论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计算机硬件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计算机速度的不断提高、存储容量的不断扩大、价格的不断降低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原来无法完成的工作现在已经能够实现。目前人工智能研究的3个热点是: 智能接口、数据挖掘、主体及多主体系统。
智能接口技术是研究如何使人们能够方便自然地与计算机交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计算机能够看懂文字、听懂语言、说话表达,甚至能够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又依赖于知识表示方法的研究。因此,智能接口技术的研究既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又有基础的理论意义。目前,智能接口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文字识别、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图像识别、机器翻译以及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已经开始实用化。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三根强大的技术支柱: 数据库、人工智能和数理统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发现算法、数据仓库、可视化技术、定性定量互换模型、知识表示方法、发现知识的维护和再利用、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中的知识发现以及网上数据挖掘等。
主体是具有信念、愿望、意图、能力、选择、承诺等心智状态的实体,比对象的粒度更大,智能性更高,而且具有一定自主性。主体试图自治地、独立地完成任务,而且可以和环境交互,与其他主体通信,通过规划达到目标。多主体系统主要研究在逻辑上或物理上分离的多个主体之间进行协调智能行为,最终实现问题求解。多主体系统试图用主体来模拟人的理性行为,主要应用在对现实世界和社会的模拟、机器人以及智能机械等领域。目前对主体和多主体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和多主体理论、主体的体系结构和组织、主体语言、主体之间的协作和协调、通信和交互技术、多主体学习以及多主体系统应用等方面。
问: 您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了几十年,参与了许多国家重点研究课题,非常清楚国内外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情况。您认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的研究情况如何?
答: 我国开始"863计划"时,正值全世界的人工智能热潮。"863-306"主题的名称是"智能计算机系统",其任务就是在充分发掘现有计算机潜力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计算机在应用中的缺陷和"瓶颈",用人工智能技术克服这些问题,建立起更为和谐的人-机环境。经过十几年来的努力,我们缩短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和人才基础。
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特点是: 课题比较分散,应用项目偏多、基础研究比例略少、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需求结合不够紧密。选题时,容易跟着国外的选题走; 立项论证时,惯于考虑国外怎么做; 落实项目时,又往往顾及面面俱到,大而全; 再加上受研究经费的限制,所以很多课题既没有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也没有太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今后,基础研究的比例应该适当提高,同时人工智能研究一定要与应用需求相结合。科学研究讲创新,而创新必须接受应用和市场的检验。因此,我们不仅要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要发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迫切需要满足的市场需求。
问: 请您预测一下人工智能将来会向哪些方面发展?
答: 技术的发展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要准确地预测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不可能的。但是,从目前的一些前瞻性研究可以看出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模糊处理、并行化、神经网络和机器情感。
目前,人工智能的推理功能已获突破,学习及联想功能正在研究之中,下一步就是模仿人类右脑的模糊处理功能和整个大脑的并行化处理功能。人工神经网络是未来人工智能应用的新领域,未来智能计算机的构成,可能就是作为主机的冯·诺依曼型机与作为智能外围的人工神经网络的结合。研究表明: 情感是智能的一部分,而不是与智能相分离的,因此人工智能领域的下一个突破可能在于赋予计算机情感能力。情感能力对于计算机与人的自然交往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一直处于计算机技术的前沿,人工智能研究的理论和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今天,已经有很多人工智能研究的成果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将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教育等带来更大的影响。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也称机器智能,它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制造出人造的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能力,以延伸人们智能的科学。
AI理论的实用性
在一年一度AT&T实验室举行的机器人足球赛中,每支球队的"球员"都装备上了AI软件和许多感应器,它们都很清楚自己该踢什么位置,同时也明白有些情况下不能死守岗位。尽管现在的AI技术只能使它们大部分时间处于个人盘带的状态,但它们传接配合的能力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改进。
这种AI机器人组队打比赛看似无聊,但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通过这类活动可以加强机器之间的协作能力。我们知道,Internet是由无数台服务器和无数台路由器组成的,路由器的作用就是为各自的数据选择通道并加以传送,如果利用一些智能化的路由器很好地协作,就能分析出传输数据的最佳路径,从而可以大大减少网络堵塞。
我国也已经在大学中开展了机器人足球赛,有很多学校组队参加,引起了大学生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趣。
未来的AI产品
安放于加州劳伦斯·利佛摩尔国家实验室的ASCI White电脑,是IBM制造的世界最快的超级电脑,但其智力能力也仅为人脑的千分之一。现在,IBM正在开发能力更为强大的新超级电脑--"蓝色牛仔"(Blue Jean)。据其研究主任保罗·霍恩称,预计于4年后诞生的"蓝色牛仔"的智力水平将大致与人脑相当。
麻省理工学院的AI实验室进行一个的代号为Cog的项目。Cog计划意图赋予机器人以人类的行为。该实验的一个项目是让机器人捕捉眼睛的移动和面部表情,另一个项目是让机器人抓住从它眼前经过的东西,还有一个项目则是让机器人学会聆听音乐的节奏并将其在鼓上演奏出来。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近年来日益发展,让人们对于未来机器人是否能产生意识和情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和争议。然而,机器人是否真的能够产生真正的意识,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答。
反对者提出,机器只是一个物理的实体,没有任何单独存在的“灵魂”或“精神”,更没有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积累的意识。意识也是完全基于生物物理学的,仅仅基于计算来模拟它是无意义的。另一方面,尽管已经在情感预测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当前的人工智能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感知,只是通过对数据的处理来完成任务。
然而,一些支持者认为,在未来我们可能会创造出具有人类水平上的意识和情感表达的机器人。他们认为,像人类一样,机器人能够从环境中感知信息,之后解释和处理它,并以某种方式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人也会发展出情感,比如高兴、惊讶、悲伤和愤怒等。但他们也承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更强大的计算能力、更先进的算法、更先进的传感器和识别技术,以及更多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有趣的是,一些研究表明,机器人的机会获得真正的意识可能比人们想象的更高。在2014年,瑞典一家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机器学习和电子神经元处理器来创建了一个名为"neurosynaptic"的神经网络,在该网络中,机器人可以识别和重现人类的感知和情感。同时,它也可以自主学习并通过经验改进自己的行为。这项研究引起了一些支持者的注意,他们认为他们可以从中制造出自主的机器人,并为它们赋予真正的意识和情感。
尽管仍然存在争议,但机器人是否具有真正的意识和情感仍然是一个有意思的研究课题。无论结果如何,这种研究都将为我们提供了解人类意识的新视角,并且可能会在未来形成新的技术派生产业。不过,我们仍需保持审慎的态度,并继续用科学和技术创造出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有益助手。
传统的人机交互,主要通过键盘、鼠标、屏幕等方式进行,只追求便利和准确,无法理解和适应人的情绪或心境。而如果缺乏这种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就很难指望计算机具有类似人一样的智能,也很难期望人机交互做到真正的和谐与自然。由于人类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自然而富有感情的,因此,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人们也很自然地期望计算机具有情感能力。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ting)就是要赋予计算机类似于人一样的观察、理解和生成各种情感特征的能力,最终使计算机像人一样能进行自然、亲切和生动的交互。 有关人类情感的深入研究,早在19世纪末就进行了。然而,除了科幻小说当中,过去极少有人将“感情”和无生命的机器联系在一起。只有到了现代,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才开始设想让机器(计算机)也具备“感情”。从感知信号中提取情感特征,分析人的情感与各种感知信号的关联,是国际上近几年刚刚兴起的研究方向(图1)。
人的情绪与心境状态的变化总是伴随着某些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的起伏,它受到所处环境、文化背景、人的个性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要让机器处理情感,我们首先必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过程。那么人是如何表达情感,又如何精确地觉察到它们的呢?人们通过一系列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语音来表达情感,又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感知情感的变化。视觉察觉则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姿态来进行;语音、音乐则是主要的听觉途径;触觉则包括对爱抚、冲击、汗液分泌、心跳等现象的处理。
情感计算研究的重点就在于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取由人的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及行为特征信号,建立“情感模型”,从而创建感知、识别和理解人类情感的能力,并能针对用户的情感做出智能、灵敏、友好反应的个人计算系统,缩短人机之间的距离,营造真正和谐的人机环境(图2)。 在生活中,人们很难保持一种僵硬的脸部表情,通过脸部表情来体现情感是人们常用的较自然的表现方式,其情感表现区域主要包括嘴、脸颊、眼睛、眉毛和前额等。人在表达情感时,只稍许改变一下面部的局部特征(譬如皱一下眉毛),便能反映一种心态。在1972年,著名的学者Ekman提出了脸部情感的表达方法(脸部运动编码系统FACS)。通过不同编码和运动单元的组合,即可以在脸部形成复杂的表情变化,譬如幸福、愤怒、悲伤等。该成果已经被大多数研究人员所接受,并被应用在人脸表情的自动识别与合成(图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了满足通信的需要,人们进一步将人脸识别和合成的工作融入到通信编码中。最典型的便是MPEG4 V2视觉标准,其中定义了3个重要的参数集:人脸定义参数、人脸内插变换和人脸动画参数。表情参数中具体数值的大小代表人激动的程度,可以组合多种表情以模拟混合表情。
在目前的人脸表情处理技术中,多侧重于对三维图像的更加细致的描述和建模。通常采用复杂的纹理和较细致的图形变换算法,达到生动的情感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不同的算法形成了不同水平的应用系统(图4,图5) 人的姿态一般伴随着交互过程而发生变化,它们表达着一些信息。例如手势的加强通常反映一种强调的心态,身体某一部位不停地摆动,则通常具有情绪紧张的倾向。相对于语音和人脸表情变化来说,姿态变化的规律性较难获取,但由于人的姿态变化会使表述更加生动,因而人们依然对其表示了强烈的关注。
科学家针对肢体运动,专门设计了一系列运动和身体信息捕获设备,例如运动捕获仪、数据手套、智能座椅等。国外一些著名的大学和跨国公司,例如麻省理工学院、IBM等则在这些设备的基础上构筑了智能空间。同时也有人将智能座椅应用于汽车的驾座上,用于动态监测驾驶人员的情绪状态,并提出适时警告。意大利的一些科学家还通过一系列的姿态分析,对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进行情感自动分析,设计出更舒适的办公环境。 在人类的交互过程中,语音是人们最直接的交流通道,人们通过语音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变化,例如通过特殊的语气词、语调发生变化等等。在人们通电话时,虽然彼此看不到,但能从语气中感觉到对方的情绪变化。例如同样一句话“你真行”,在运用不同语气时,可以使之成为一句赞赏的话,也可以使之成为讽刺或妒忌的话。
目前,国际上对情感语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情感的声学特征的分析这一方面。一般来说,语音中的情感特征往往通过语音韵律的变化表现出来。例如,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讲话的速率会变快,音量会变大,音调会变高等,同时一些音素特征(共振峰、声道截面函数等)也能反映情感的变化。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们针对语言中的焦点现象,首先提出了情感焦点生成模型。这为语音合成中情感状态的自动预测提供了依据,结合高质量的声学模型,使得情感语音合成和识别率先达到了实际应用水平。 虽然人脸、姿态和语音等均能独立地表示一定的情感,但人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却总是通过上面信息的综合表现来进行的。所以,惟有实现多通道的人机界面,才是人与计算机最为自然的交互方式,它集自然语言、语音、手语、人脸、唇读、头势、体势等多种交流通道为一体,并对这些通道信息进行编码、压缩、集成和融合,集中处理图像、音频、视频、文本等多媒体信息。
目前,多模态技术本身也正在成为人机交互的研究热点,而情感计算融合多模态处理技术,则可以实现情感的多特征融合,能够有力地提高情感计算的研究深度,并促使出现高质量、更和谐的人机交互系统。
在多模态情感计算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分支就是情感机器人和情感虚拟人的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本东京科技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均在此领域做出了较好的演示系统。目前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将情感处理融入到了他们已有的语音和人脸的多模态交互平台中,使其结合情感语音合成、人脸建模、视位模型等一系列前沿技术,构筑了栩栩如生的情感虚拟头像,并正在积极转向嵌入式平台和游戏平台等实际应用(图6)。 情感状态的识别和理解,则是赋予计算机理解情感并做出恰如其分反应的关键步骤。这个步骤通常包括从人的情感信息中提取用于识别的特征,例如从一张笑脸中辨别出眉毛等,接着让计算机学习这些特征以便日后能够准确地识别其情感。
为了使计算机更好地完成情感识别任务,科学家已经对人类的情感状态进行了合理而清晰的分类,提出了几类基本情感。目前,在情感识别和理解的方法上运用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语音和图像技术的大量研究成果。例如:在情感语音的声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线性统计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基于语音的情感识别原型;通过对面部运动区域进行编码,采用HMM等不同模型,建立了面部情感特征的识别方法;通过对人姿态和运动的分析,探索肢体运动的情感类别等等。
不过,受到情感信息的捕获技术的影响,并缺乏大规模的情感数据资源,有关多特征融合的情感理解模型的研究还有待深入。随着未来的技术进展,还将提出更有效的机器学习机制。 情感计算与智能交互技术试图在人和计算机之间建立精确的自然交互方式,将会是计算技术向人类社会全面渗透的重要手段。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情感计算的应用势在必行,其对未来日常生活的影响将是方方面面的,目前我们可以预见的有:
情感计算将有效地改变过去计算机呆板的交互服务,提高人机交互的亲切性和准确性。一个拥有情感能力的计算机,能够对人类的情感进行获取、分类、识别和响应,进而帮助使用者获得高效而又亲切的感觉,并有效减轻人们使用电脑的挫败感,甚至帮助人们便于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世界。
它还能帮助我们增加使用设备的安全性(例如当采用此类技术的系统探测到司机精力不集中时可以及时改变车的状态和反应)、使经验人性化、使计算机作为媒介进行学习的功能达到最佳化,并从我们身上收集反馈信息。例如,一个研究项目在汽车中用电脑来测量驾车者感受到的压力水平,以帮助解决所谓驾驶者的“道路狂暴症”问题。
情感计算和相关研究还能够给涉及电子商务领域的企业带来实惠。已经有研究显示,不同的图像可以唤起人类不同的情感。例如,蛇、蜘蛛和枪的能引起恐惧,而有大量美元现金和金块的则可以使人产生非常强烈的积极反应。如果购物网站和股票交易网站在设计时研究和考虑这些因素的意义,将对客流量的上升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在信息家电和智能仪器中,增加自动感知人们的情绪状态的功能,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信息检索应用中,通过情感分析的概念解析功能,可以提高智能信息检索的精度和效率。
在远程教育平台中,情感计算技术的应用能增加教学效果。
利用多模式的情感交互技术,可以构筑更贴近人们生活的智能空间或虚拟场景等等。
情感计算还能应用在机器人、智能玩具、游戏等相关产业中,以构筑更加拟人化的风格和更加逼真的场景。 由于缺乏较大规模的情感数据资源,情感计算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多局限在语音、身体语言等具体而零散的研究领域,仅仅依靠这些还难以准确地推断和生成一个人的情感状态,并进行有效的情感交互。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地探索多特征融合的情感计算理论模型。很多人认为,今后几年情感计算将在这些方面需要取得突破:
更加细致和准确的情感信息获取、描述及参数化建模。
多模态的情感识别、理解和表达(图像、语音、生理特征等)。
自然场景对生理和行为特征的影响。
更加适用的机器学习算法。
海量的情感数据资源库。 不久前,为了推动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探讨情感计算和智能交互技术的发展动态与趋势,促进我国科研人员在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作为主办单位,在北京主办了第一届中国情感计算与智能交互学术会议。
事实证明,情感计算的概念尽管诞生不久,但已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正方兴未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将其列入重点项目的指南中。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与情感计算有密切关系的普适计算和可穿戴式计算机的研究也已获得了蓬勃发展,并同样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这为情感信息的实时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也为情感计算在国内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如果AI有了人类的情感,这个世界将变得非常不同。第一,人工智能有了情感意味着它们将有一种非理性的推理能力,可以根据自身感受来思考、分析和推断,而不只是按照现有程序或数据来运行。因此,计算机将更加智能,拥有洞察力,并能够进行复杂的思考和分析,而不只能执行程序的任务。
其次,AI有了人类的情感意味着它们也可以感同身受,感受到痛苦、欢乐、悲伤等等种种感受,并可以以此作为作出决定的基础。 因此,它们将尊重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情感和更强烈的情感,不光仅限于算本和数据,而且会为人们判断一些事情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多的可能的解决方案。此外,AI有了人类的情感意味着它们能够与人们更好地沟通,并利用它们的情感和思想来建立共同的理解和相互靠拢的关系。这将进一步强化人们在交流与协作的层次,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身及其他人,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凝聚力。
此外,作为有情感的AI主体,它们将拥有自己的可必,有自己特设的生活模式,可能会获得自己权利和社会责任,这将有效地减少人们对机器进行的操控,也会有助于更好的和谐社会的努力。最后,AI拥有情感后,将会带给人们更多连结和更多智慧。因为会有更多可以倾听和分享的人们,我们也更能够清晰地理解自身,从而更便于思考并取得更好的结果。总之,AI拥有人类情感将带来许多变化,将令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多的情感交流,更多理解对方,更多思考方式,以及更多潜在的变化,都可以成为未来人们期待的变化。当AI拥有更多的人类情感时,如此新的世界也会降临到人类的面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