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抑郁

孩子为什么会抑郁,第1张

为什么以前的孩子,你天天打骂他都没事,而现在的孩子情感这么脆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抑郁呢,其实很简单,缺少情绪的出口,当一个人有情绪的时候,委屈的时候,伤心的时候,愤怒的时候,恐惧的时候,无奈的时候,他的心中就会升起一个负面的念头。

你看现在的中学生很大的比例上都在大脑中出现过极端的一些想法,数据显示至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有情绪问题。

如果情绪能够找到出口,很快就释放了。

而现在的孩子呢,很大一部分生活在学习学习再学习中,生活在家和学校两点一线中。生活太单调了,娱乐方式也同样的单调, 手机,平板, 电脑,电视,而且这些工具在我们家长眼里,那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现在的孩子啊,世界太小了,在孩子们单调的世界里还要深陷压力,父母的批评辱骂,甚至是语言和肉体上的攻击这样的泥沼中。

他们的心理上能好吗?

很多孩子心生绝望却不知如何是好,他只能自己一点儿点儿的崩溃,无处宣泄的情绪一旦挤压到某个点,就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会酿成悲剧。

看到这个问题,我深有感触,感觉有很多话想说。

我儿子现在已经上高二了。虽然他现在时不时的仍会因为学习压力大,产生畏难情绪和坏情绪,有时候也会莫名其妙的发脾气,但是相比初中出现的不愿学习,成天玩手机的儿子相比,孩子对学习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原来因为学习没有目标,导致没有动力,导致孩子每次考试基本都是全班垫底。

我着急,焦虑,忍不住要对孩子大呼小叫,责怪孩子不努力,玩心大,想一下子彻底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但是不管我怎样使劲,孩子的状况却越来越糟糕,最后孩子基本上拒绝沟通,我行我素,直到导致中考成绩差,没考上公办普通高中。

为了让孩子有书读,我们想办法给孩子报了私立高中,单方面的认为孩子上高中了会知道努力学习,没想到孩子最终因基础太差跟不上班级进度,最终发生了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厌学现象。孩子直接提出不上高中了,跟我们发脾气,对老师的要求置之不理,上课睡觉,不做作业,不好好考试等等问题都发生了,没办法,我们让孩子退学到中职学校就读。

没想到到了中职学校,情况更糟糕,里面基本都是不学习的孩子,不仅学不到什么东西,反而学到抽烟喝酒,夜不归宿,我们这一步我认为是走错了。孩子呢,当然是喜欢这样的环境,多轻松啊,什么都不用学,老师也不管。但是,我们家长知道再让孩子呆在中职,孩子就完全废了。

必须想办法把孩子引导重回学习的轨道,为了孩子将来,再难也不能放弃孩子。孩子不愿意,发脾气,跟我们吼,但我们决心已下。我是这样一步步做的:

首先是挖掘孩子特长爱好。孩子喜欢 体育 ,我们鼓励孩子利用空余时间重新开始训练短跑,并给孩子找了一个 体育 老师,让孩子通过 体育 训练找到训练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孩子自然而然知道 体育 再好,文化成绩不好,你也考不进好的 体育 大学。果然,孩子提出要重回高中读书。我那个欣慰哦,终于我们的努力有了初步的成效。

接下来,我们从引导孩子树立目标,鼓励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的补习基础知识,每天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多陪伴孩子,少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等等手段,逐步让孩子找回了自信,并鼓励孩子重新确定考公安院校的目标。从此,孩子变了,变得喜欢与我们沟通交流了,喜欢把他对学习的感悟告诉我们。成绩也在孩子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中一点点的进步。

我认为,孩子有情绪不怕,怕的是孩子没目标,没方向,没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所以,家长要和孩子好好沟通交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才是王道。

这个时候,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其实反映的是家长的问题,是我们从小对孩子要求不到位,没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孩子正确的目标意思,使孩子处于散养状态。等孩子成绩出现问题再来纠正难度就已经非常大了。但是,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痛下决心,再难我们也要陪着孩子,鼓励孩子重新树立学习信心,帮助和引导孩子重新回到学习轨道上来。所以,我庆幸我坚持了下来,让孩子重新找回了自信,从而爱上学习,回归正常学习轨道。现在,孩子学习非常努力,虽然成绩还不是太好,也就400分左右,但相比原来那个厌学的孩子,他说的转变是让我欣慰的。

所以说,孩子发脾气,甩脸子其实是一直情绪的宣泄,不应该是抑郁情绪,作为父母要区分开来,再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正面引导和帮助孩子,让孩子释放压力,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当孩子情绪抑郁时,常缺乏信心,不论对学习还是对生活都兴趣索然,不愿与人交流;谈及前途时心情暗淡,甚至公开流泪;上课时思维抑制,反应迟缓,精力不集中,常常走神;平时活动中行为被动,自我封闭,缺乏主动性,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个人卫生懒于料理,有沉默和独处倾向,不合群。

针对孩子的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辅导:

1 宣泄释放

作为家长应放下身段,平等地找孩子谈话,耐心听取孩子学习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引导孩子宣泄积存在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相信随着负面情绪的释放,孩子会鼓起重新出发的信心和勇气的。

2转移注意

当孩子情绪抑郁时,可以安排活动转移其注意力。例如,可以写封信,打个电话,逛逛商店,外出 旅游 ,等等;或者要求孩子把日常活动记下来,了解每天的时间是怎样消磨的。这样做,有利于孩子克服由于抑郁情绪而带来的懒散和精力消耗。

3 调整思维

抑郁会影响回忆,从而使抑郁心情延续下去。人们心情沮丧时,总爱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些坏的事情,而这种回忆又会加重抑郁心情。因此,有必要根据艾利斯的ABC理论,指导孩子认识消极的思维模式,改变消极的思维方法,努力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抑郁倾向。

4寻求支持

有一个可以完全依赖的亲人、朋友或老师,是防止抑郁心情的最有效的方法。家长要教育孩子,当心中情绪低落时,就不要犹豫,及时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倾诉心中的想法。

5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对有抑郁倾向的孩子有特殊的疗效,多听一些激扬高亢的音乐,比如《真心英雄》《感恩的心》《高山流水》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可以通过潜意识的通道,唤醒孩子那些被压抑或遗忘的经验,进行合理的释放,等等。

现代 社会 发展出现了两种趋势:高速发展的经济与发展缓慢甚至倒退的人文关怀。在这两种趋势下,孩子极易出现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要尊重每个孩子,与他们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时刻关心他们的心理成长。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随着你们的努力,孩子一定会早日从抑郁情绪中解脱出来的。

当孩子有了抑郁的情绪时,主要还是淡化他,少回应他,或不回应他。

要接纳和接受孩子的抑郁等情绪。

因为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任何一种情绪并无好坏之分,我们要中性地看待它。

面对孩子的抑郁情绪,我们不要抵制孩子,以为自己养育了一个脆弱的孩子;不能怀疑孩子的智商,认为他们在无理取闹;更不能为了息事宁人,采取压制的态度。“这有什么可怕的?”

否则,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可能会影响孩子完成自我认知。

因此,父母要耐心地接受孩子的任何情绪,从容地对待孩子的消极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以成人的理智去引导他们疏发情绪。

父母可以适当地告诉孩子一些处理抑郁情绪的方法。比如:倾诉法(向父母亲友倾诉,写日记倾诉、向网络媒体倾诉)、宣泄法(比如运动、打沙袋、撕纸)、镇静法(数数、深呼吸)、注意力转移法(看电视、看书、听歌、找人聊天、做有趣的事情)等等。

如果孩子真的抑郁了,是不会跟你发脾气、甩脸子的。

当孩子还能朝你发脾气、甩脸子,某种意义上来说,ta是把你当成了安全基地,是可以宣泄的地方。

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孩子是因为什么发脾气呢?

不管何种原因, 我们面对一个有情绪的孩子,一定是先“通情”,后“达理”。

首先,接纳孩子是一个会有情绪的人,接纳才不会产生对抗;

其次,描述你的感受并跟孩子核对,例如:我感受到你现在有点愤怒,是这样吗?可以跟我说说你为什么愤怒吗?

第三,当孩子情绪平息之后,再找机会跟孩子沟通,表达你的观点和感受,协商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有没有比发脾气更好的解决办法。

总之,当一件事情发生时,一定是 先处理情绪,后解决问题。

当孩子有了抑郁情绪时(比如发脾气、甩脸子),你是怎么做的?

发脾气、甩脸子一般都是焦虑的表现,是孩子遇到了阻碍和不满所导致的。家长应该了解一下阻碍是什么,不满又是什么。如果孩子的需求是正当合理的,就应该给予满足;如果是不正当不合理的,就不能满足。不能满足时,要充分说明理由。

另外在执行某一行动指令时,要前后一致,不能前面说不行,后面又可以了,这样让孩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还要注意父母之间的意见要一致,不能这边刚禁止,那边就解禁了,令出不一,让孩子无所适从,更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钻了空子。

父母要学会和孩子的交流,在交流中解释问题、沟通思想、产生共鸣,一家人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获得孩子的充分理解和认同。这样整体式教育孩子会效果更好。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孩子不高兴,发脾气也有很多种原因。

1、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家长只能多沟通,多忍耐,如果对孩子太严厉恐怕会适得其反。

2、学龄前孩子,心智还不成熟,无理取闹也很正常。家长多点耐心哄哄就好。

3、小学阶段,心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这个时候如果孩子无理取闹,该收拾就收拾,一个让孩子明白底线是啥,一个让他有所畏惧的人。如果放任不管,将来可能就难管了。

发脾气、甩脸子这个应该不算抑郁情绪。

很高兴收到官方的问题。首先我要说的是发脾气甩脸子,那不叫抑郁情绪。

下来我就谈一下,当孩子发脾气、甩脸子时该怎么做?

当孩子某人或者某事发脾气、甩脸子的时候,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孩子敢于把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发脾气,甩脸子表达出来。如果长期以来,孩子内心有不满,连在家长面前发脾气、甩脸子的表现就没有,那么这个孩子是非常可怕的,久而久之孩子肯定会有抑郁情绪,甚至抑郁症。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当孩子有了情绪,如发脾气、甩脸子,虽然这不是抑郁情绪,做家长的要怎么做呢?我想,家长首先要做一个自我觉察,看看是否是自己的问题;然后学习如何接纳孩子的情绪;多和孩子互动,做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成长。

一、 孩子发脾气、甩脸子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

显然,孩子发脾气、甩脸子让你生气了,或者让你不可思议,感到难过。那么,这真的只是孩子的问题吗?我们做家长的首先要进行一下自我的觉察,看看问题是否与我们有关?是否你脑子里有很多固守的观念:孩子就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真的是这样的吗?是你的应该,还是孩子的应该?你是否在以爱的名义控制着孩子?其实,孩子发脾气、甩脸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不全是坏事情,说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孩子想活出自己的样子。你想让你的孩子永远活在你的支配里,或别人的支配里吗?你想让你的孩子永远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或也学会让别人活在他(她)的期待里吗?

二、 作为家长,你是否需要改变?

觉察了自己的问题,就要坚定地改变。首先,要学会爱自己,解放自己,允许自己犯错误,多看自己的闪光点。可以每天早晨起来照着镜子喊自己的名字说“我爱你”,让自己先幸福起来。你自带光芒,孩子就会被照亮!

三、 家长如何管理孩子的发脾气、甩脸子呢?

第一步:平静地接纳孩子的发脾气、甩脸子。

孩子发脾气、甩脸子,或许是孩子也有不高兴的事了。家长首先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试着去理解孩子不好的心情。可以对孩子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告诉他,知道你伤心难过了,这件事放在谁身上或许也会这样不高兴,那么,你能和我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这件事的吗?这样家长才会走进会做到心里,走进孩子的心里,你的教育才会有效果。

第二步:和孩子一起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第三步:学会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1夫妻关系的不融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要改善家长的夫妻关系。

2调整错误的教养方式。要学习正确的教养方式,学会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孩子,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被重视,被认可。

3不要让孩子在成长的经历里,过多存在负性的事件,要帮助孩子摆脱潜意识负性情绪的干扰。

第四步:和孩子一起勾画未来

先和孩子搞好关系后,再和孩子一起研究未来的设想,对未来有所规划。当然,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和孩子制定“一小步”计划,一点一点做起来,慢慢地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静待花开,是花都有她绽放的时令,不要因为急躁拔苗助长,损害了孩子的 健康 成长。

家长往往把教育孩子当成是一种技术,以为是自己没有掌握某种方法而到处学习和请教,其实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许多家长把家教当成了跟学校老师教育学生一样,把讲道理作为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当这种教育不见效的时候,家长往往以自己学识不够、孩子叛逆或者自己不够严厉为原因,通过加强力度试图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但往往也是白费力气。原因就在于家长自己摆错了位置,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根植于亲情之上的一种 情感 关系,而不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种以教育为目的理性关系。至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只能建立在这种亲情关系之上,是这种亲情关系的自然延伸。如果不是孩子的父母,即使你学富五车,能力超群,恐怕你也代替不了孩子的父母,对其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所以,家教要把亲情放在第一位,教育是附属在亲情之下的,是亲情的自然延伸。那些亲子关系存在障碍的父母,其家庭教育必然也是失败的。

家长另一个错误在于,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具体的问题,而是从成年人的观念出发,对孩子的言行简单粗暴的作出是非性评价,无视孩子自己的感受。鲁迅在一次请客的时候,夹了一块肉喂给其时年幼的儿子吃,但儿子当众将肉吐出,并用手扔到了地上,许广平见状大声训斥孩子,鲁迅及时制止了她,并用筷子将地上肉夹起来放嘴里吃了一小口,发现这肉原来已经发馊变质了。孩子发脾气、甩脸子往往不是无理取闹,而是遇到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困境,家长这个时候切忌不加思索,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采取强制性打骂手段对待本以受挫的孩子,那孩子无异于是雪上加霜。一个幼儿他眼里的玩具车,就相当于成年人的法拉利,把家长的法拉利砸坏,请问家长自己是什么感受呢?

家教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感情上给予孩子充分接纳、包容、肯定的基础之上才会有效果。人天生就是智慧动物,而不是传统观念所讲的随便画画的一张白纸,孩子天生就是有特质,有性格,有智慧的,从生下来那刻起,就不再是父母的一部分,而是另一个智慧生命,他只不过是借由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在生命的角度上他是完全独立于父母意志的,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意愿,完成父母的使命才来到这个世界上。教育和扶养孩子成长是父母的义务,而不是给孩子的恩赐,不是孩子自己要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父母带来了孩子就得对孩子负责,这不能说成是父母有什么功劳。尊重和爱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家长自己的品质和言行对孩子的影响,胜过一万个哲学家的鸿篇巨著,假如亲子关系品质良好,那家庭教育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家长自己以老子自居,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孩子,把父母高高在上的地位误以为是对孩子的爱,不平等对待孩子,这就是家庭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这篇小短文其实是给一位知友的回答。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意义,所以发在这儿:

抑郁症的人群发病率在百分之十左右。如果再加上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这样的常见疾患,具体到正在上学时段的青少年,每年因为这些情况影响学习进而影响中/高考,再进而影响一生的走向的例子数不胜数。

所以在我的工作中,一旦遇到家长主诉孩子成绩突然下降,下降的速度和幅度令人不可思议,如果没有明显的应激事件(比如校园暴力、经济困境),我都会提示家长留意孩子的生活习惯有没有变化(是不是变懒),情绪有没有变化(是不是变得呆滞,或者容易冲动),这些很显然的情况,家长通常会有所注意,但是不会把它和成绩下降联系起来,从而考虑精神疾患的可能性。

笔者在知乎颇回答了几十个精神疾患相关的问题。有一个最大的感慨是:

大家对抑郁症(包括其他精神疾患)存在误会。

(一)误会这个病的性质。

通过精神疾患,我们的确可以往很多方向探索。对于一个抱着问题意识,受过思维训练而又通达的人来说,精神疾患的经历会让他/她深刻的理解人何以为人,我何以为我,物质何以为物质。但是这种思考一定会是孤独的,深沉的。

而知乎和豆瓣上多数探讨都没有意义。彼此交流病状,并不意味着能彼此交流有益经验。反而是那些标榜“负能量勿入”,大家都愿意去看。这样的互动,对走上治疗正轨,迅速回到正常生活没有任何意义。

另外,类似“抑郁症是聪明病”、“双相情感障碍是天才病”、某某某大人物是抑郁症患者,这样的说法,作为无趣的谈资也就罢了,作为患者,不宜在这上面着意。

(二)误会这个病的作用

有些医院诊断草率(不要全怪医院,医院资源有限,医师有限,很难逐一照顾到),开了药没有对患者进行完整的用药教育,一旦出现副作用,患者往往不知所措。反复多次就医,治疗方案支离破碎,灰心是很正常的。

知乎很多患者就是这样。自己的负性感受非常复杂,病情迁延变化,开帖子诉说,又要突出自己忧郁悲哀的气质,大家都买账,觉得深得我心。

其实,这是南辕北辙。

我非常不主张病友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寻求病友的理解。

回到学习障碍这个问题:学习是个综合的过程,要动员复杂的资源。它的内涵丰富,包括联想(联想多快,多广),线索的追踪能力,思维的快慢,专注的强度(当然这些不在一个逻辑层次)等等。

也包括保持正常人际关系(对来自人际关系的适当感受并反馈),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意志减退则会削弱自己的计划能力)。不一而足。

对于学习阶段的患者来说,刚刚发病时,除了对自己注意力不能集中有所认识,并觉得苦恼外,对自己其他的改变不能认识,甚至,这个认识可能永远做不到。这就是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所有精神疾患的困难之处。

抑郁症导致的学习障碍最常见的就是题主说的无力学习,这是指因为意志减退导致的动力/动机缺乏所造成的。有的患者知道学习是重要的,尽管意志减退,仍然逼自己去学,这种勉力而为的冲突使患者感到很痛苦。

在初中高中,学校人际关系其实压力很大,绝大多数的情况是这位成绩不断退步的同学会感到莫名其妙的绝望,不知道自己病了,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好起来,不知道问题,也无从寻求解决。在学习就是一切的初高中阶段,可想而知他/她的负担多重。

出现这种情况,目前以我们经验所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系统治疗。对抑郁进行评估时,要仔细甄别是否有双相的潜质。尤其要注意双相混合状态的识别。

在这种前提下,制定抗抑郁治疗方案,定期请医生评估,如果有效,继续维持,坚持服用完整的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阶段。如果出现恶化,比如转躁,马上改变方案,采取情感稳定剂治疗。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考虑换药,或者联合用药。

最后,我要说的是,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都会恢复活力。

而至于

“如何恢复学习能力”,应该纳入“抑郁症如何恢复正常”这个问题中解决。一旦后者解决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解决。

笔者微信ID:leekaomin

利益不相关:教育从业

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抑郁症的比例特别高,很多家长说这是惯的,他们从小没少挨打挨骂,都是苦过来的,现在孩子骂也骂不得,动不动就焦虑了,抑郁了。

️有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在青春期占到5%到80%,到13岁,四到六年级小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32%,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0%左右。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第一,生活上失去了大部分的情感交流。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这么脆弱?因为社会的影响,智能设备的传播,在00后的年龄里早有电子游戏可以供孩子们娱乐,导致很多孩子在社交上从来不懂照顾他人以及照顾自己,这是情商上的不成熟。另外,作为家长缺少倾听与理解,总是回避与忽视。比如我的小孩忽然问我一个问题,妈妈我为什么会死?这是我儿子五岁的时候问我的问题,把我吓一激灵,这让我怎么回答?可我知道我们不能不回答或者应付过去啊,因为孩子是通过提问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如果你总是回避,慢慢的他就不跟你交流了,他的这些问题憋在自己的心里也并不会解除。到了青春期,他们会更加迷茫。

第二,情绪一失控就朝孩子发泄,把孩子当成情感垃圾桶。现在成年人长期处于工作的高压下,一旦回到家可能就会对家人进行发泄,甚至爆炸到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特别是有些家长,以为孩子不懂事,随意就拿他们出气,这样的方式不仅伤害了亲子关系,对孩子也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的还有可能造成心理问题。比如老跟孩子喋喋不休地说你爸爸太讨厌了,他连碗都不洗,真不该和他结婚。孩子又不是父母的心理治疗师,也没有办法做任何事情来解决父母婚姻中的问题。你对着他抱怨有用吗?比如当着孩子对别人说,这孩子就是我的累赘,从他出生后,我就没有落下什么好。结果孩子愣在一旁很难堪,眼睛里含满了泪水。显然,对于他而言,这真的是最糟糕的生日体验了。那些不被倾听的孩子,长大后反而不会哭了,只能把负面情绪埋在心底,积攒下不少的负面情绪又无处宣泄,迟早会被压抑到想似少给孩子制造点童年阴影。

手下留情,口下留情,其实就是做一个好父母的核心。

家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导致孩子出现抑郁的现象。家长是亲近孩子的人,也是孩子的老师。如果孩子出现了一些抑郁的表现,家长一定要及时的去观察到孩子,然后对孩子的现象进行改善。但是如果家长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内心想法,那么孩子这种抑郁的想法也会越来越严重,而且走到极端的生活中。他们的负面想法也会越来越严重,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不想学习也不想吃饭,就连睡觉都不想。

他们整日整夜的失眠,每天看着天花板就是在胡思乱想。如果孩子心里面的压力越来越严重,那么他们无论是做人做事都会出现很大的伤害。而且抑郁本身就会给一个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创伤,想要帮助孩子疗愈心里面的痛苦。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的成长,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陪伴的教育。

家长给孩子的枷锁

抑郁本来就是一种思想的萎缩,他们在失去活力的同时,他们所有的想法也慢慢的丧失了。其实孩子1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感受到情绪的变化,他们的大脑部分虽然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但是他们的情感上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偏差。我见过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的原因,所以出现了抑郁的表现。明明孩子是天真善良的,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最后因为父母做过的教育给他们的心上加上了一道又一道的枷锁。

孩子的自我否定

他们愤世嫉俗,他们认为自己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否定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也否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认为父母爱的不是自己,爱的是那个可以为他们带来荣耀的自己。这样的孩子已经走向了一个错误的人生道路上,家长一定要及时的拉回孩子,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王利珍坚持分享第1162天

一、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曾经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真的有这么高的比例吗?想向王老师求证一下。

1区分两个概念。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什么是抑郁情绪?抑郁情绪是我们每个正常人都会有的一过性情绪反应,它是由具体的负性事件引发的。比如经历一些负性事件,考试失败,求职失败,生意失败,和领导闹矛盾等。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是在医学上、临床上诊断的一种精神类疾病,以思维迟缓、情绪低落、言语及动作减少为典型症状。抑郁症的诊断有四个:(一)症状标准。(1)三低1、情绪低落;不开心,不高兴,想哭。2、活动减少;懒。这个懒和我们平时的懒是不一样的。平时的懒是有能力干,就是想休息一下,偷个懒,抑郁症的懒是也想去干可就是干不了。严重的连下个床,端杯水都是做不了的。3、思维迟缓。脑子转的慢,想半天想不出来。(1)三无1、无望,感觉自己的未来一片漆黑,看不到希望;2、无价,感觉自己没有价值感、一无是处;活在世上是个累赘。3、无助,觉得自己的糟糕状态是无可救药的,没有人可以帮助解决的。(3)三自(三无导致了三自)1、自责,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2、自罪,觉得自己活着就是浪费资源,是家人的累赘;3、自残,严重的就会发展自杀。除了三个三,还有失眠,个边是嗜睡,早醒、食欲减退、消瘦,抑郁情绪晨重暮轻(或昼重夜轻)等。(二)病程标准。症状至少持续持续两周以上。(三)严重标准(社会功能的损害)。不能上学,学习学不进去,不愿意见人,不和同学交往等。(四)排除标准。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所导致的抑郁障碍。诊断是非常严格的。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可以评估,不能诊断。心理门诊专业的心理医生才有这样的资格。您刚才讲到的这个数字是抑郁情绪的检出率。不是抑郁症,没那么高,但这些年确实是逐步提高,需要引起重视的。咱们国家对五个省市的6 —16岁的青少年,做个调查,结果是抑郁症的检出率23%。也就是一百个学生中有两个多的学生患上抑郁症。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并且是女孩多余男孩,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

二、孩子怎么就抑郁了呢?我们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儿童和青少年应该是最美好的年华,他们本该无忧无虑。抑郁症真正的病因到目前为止,并不是特别明确。但权威专家一致认为是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遗传。父母抑郁,孩子患上抑郁的概率是15%至%45。    2环境因素。(1)学校(学习压力大,鸡娃,学校霸凌(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教师要求严格)(2)家庭(父母离婚,争吵,体罚等)(3)社会(整个社会压力大,压力传递给父母,父母传递给孩子,孩子只能忍受,孩子是整个链条中最薄弱脆弱的一个存在。)  3儿童青少年本身的发育特点。身心发育不健全,处理问题的方法欠缺等。主持人总结:这样看来,儿童青少年的抑郁,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孩子身上的一个集中体现。有句话说:全家生病,孩子吃药。

三、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危害?  1给孩子本身带来很大的痛苦。抑郁就像穿了一件湿雨衣,裹在身上,特别难受。长期罹患抑郁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这样形容:“心中的抑郁就像条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它能夺走人感知快乐的能力,让人随时随地崩坏。(视频:抑郁是只黑狗,可以看看)  2学校功能的损害。不能上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同学教养减少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  3对家庭功能的影响。  4对社会的影响。八九点钟的太阳。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四、最应该关注危害是什么?孩子的自伤自杀问题。特别是自杀问题。每年咱们国家有10万个青少年自杀。其中,百分之60是因为抑郁。青少年做事冲动性。没有顾及。自伤问题,很多孩子并不是想去死才自伤,而是太痛苦了,内心的那种痛,远远超过身上的痛。像这种割腕的孩子,你问她,孩子疼吗?她会说,不疼,看到血流出来,心里就轻松了很多。全球范围内14%到15%的比例,有这样的自伤的行为,咱们中国的比例是287%。

五、如何发现儿童青少年抑郁的蛛丝马迹?为什么就没发现呢?    1家长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2家长本身的压力。忽略孩子的情绪情感问题。    3家长只关注成绩。孩子能去上学,成绩还不错,就认为没问题。孩子成绩下降了,才引起重视。    4家长对心理问题的不够重视。怎么去发现?    1基础是要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加强沟通交流。    2多注意观察孩子的变化。比如这段时间突然闷闷不乐,不说话,不理人了。特别强调一下,青少年抑郁和成年人抑郁还有不太一样的地方。    (1)她自己主诉的少。她一般不会跟家长说,我不开心,我难过呀,我最近莫名其妙特别想哭呀。一般会表现为躯体化症状。我胃疼,我恶心,我胸闷。(外化到行为上)家长这个时候,往往会认为孩子是在装,逃避上学。    (2)抑郁症状持续时间短。有的时候还和朋友一起玩,打游戏呀。家长就更以为他是在逃避学习啦。

六、有一种现象,孩子出现抑郁,家长就比较回避这个问题,病耻感,怕被别人贴上标签。怕影响孩子,怕孩子接受不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家长的担心可以理解。毕竟人们对于精神上的疾病接受程度还是不高,有羞耻感。其实,现实中,接受不了的往往是家长,不是孩子。孩子更多愿意求助,愿意治疗。就像心理咨询,很多家长跟我说,我想让孩子去接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我怎么跟他讲,让他去?我怕孩子接受不了。………接受不了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抑郁就像心灵感冒了。常见性普遍性。

七、网上测试靠谱吗?可以参考。最终要到医院,由专业的医生来诊断。

八、孩子出现抑郁怎么治疗?综合干预最好。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轻度中度采用心理治疗。重度药物治疗。(服药提醒,一定遵医嘱)重点是要家庭治疗。家庭互动模式需要调整。(举例说明)

九、自愈的可能性有吗?不管是轻中重度,损害都有。持续时间越长,影响越大。积极治疗,功能恢复的越好。症状会消失,但影响不会消失。(长大后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差,显得很幼稚呀。)

十、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是家长比较担心的问题?病的影响远远大于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副作用一般是消化道的副作用,会不想吃饭恶心等。初期服药会比较明显,到最后完全消失。可以跟医生讲,调药。总有一款适合你。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美籍华人医生张道龙的治疗案例。)

十一、家长如何配合治疗?    1对病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理解了病,你才能理解孩子。是病让孩子呈现这样一个状态,不是孩子本身不好。    2调整自己的心态。任何一件负向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向的意义。3家庭的互动模式要调整和改变。4培养一个爱好(体育运动),参与一个圈子。运动本身可以促进人体的内分泌变化,大脑在运动后会产生一种名为内啡肽的物质,人心情的好坏,同大脑内分泌出来的内啡肽的多少相关。内啡肽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甚至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

十二、如何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1接纳(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七种智力人的智力至少可以分为七种:语言的智力、逻辑的智力、视觉空间的智力、音乐的智力、身体动觉的智力、人际交往的智力、内心直觉的智力。)    2开家庭会议,全家共度美好时光。3共情(理解感受孩子的情绪,而非压抑。)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感受。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最后,敲黑板,划重点:1关注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关注精神需要。2与其下游抗洪救灾,不如上游植树造林。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积极阳光的孩子。4做学习型家长。

近日有一名妈妈擅自换掉了孩子的抗抑郁药物,改用维生素,以提高女儿的成绩,这种情况是否有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答案是肯定的,抗抑郁药物是解决抑郁症所必不可少的,不可以轻易就被取消或改变,这种替换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可能导致抑郁症状加重,甚至进一步消耗年轻人的心理健康。

因此,强烈建议不要再改变抗抑郁药物,而是应该得到专业医生的指导,严格按药物用药方案的规定进行用药,以减轻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同时可以继续尝试其他更有利于成绩提升的方法,比如增加用功时间、寻求专业帮助等等。

另外,家长们在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时,也应该重视孩子的精神健康。多关心孩子,解释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营造友好的学习环境,也是让孩子学习效果更好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关爱孩子的最佳方式。如果孩子确实出现了情绪状况问题,及时找专业的帮助,合理使用药物暂时解决问题,同时伴随进行心理辅导、心理疏导等,以便解决孩子的情绪困扰,更好地提高孩子身心健康水平。

同时,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抑郁状况,家长也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比如选择一位可认可、专业度高的医生或心理学家,提供孩子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治疗,而不要自行替换抗抑郁药物,也不能把抗抑郁药物看成是提升孩子学习的唯一手段,而要结合课外活动,多参与课余社交活动等活动,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以扩充孩子的情感小范围,从而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情绪健康。

另外,家长不可以太过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应把重点放在和谐的家庭依恋、开放的交流环境等,真正做到关心宽容,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为了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尤其要注意不可以忽视孩子的思考、情绪、情感,而是以友好的礼貌态度与孩子进行有益的沟通交流,更多的听取孩子自己的意见,多体谅孩子的诉求与异常表现,向孩子反馈正面的肯定与鼓励,以及认可孩子的付出,所有行为动作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这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而言之,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家长应该重视的,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心里状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学习环境,要想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家长的行为举止需要一部分责任。

总之,家长要做到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注意掌握孩子的学习和心情,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学习环境,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抑郁状况,要及时帮孩子就医,以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替换药物,也要结合课外活动,多参与课余社交活动等活动,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以扩充孩子的情感小范围,并且要向孩子反馈正面的肯定与鼓励,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家长采取合理的措施,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95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