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该怎么教育?

留守儿童该怎么教育?,第1张

留守儿童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什么是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一)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三)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四)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浅析农村家长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农村 家长学校 留守儿童 教育

    论文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业不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由来已久,许多研究工作者都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例如在邹丽丽等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的调查中便发现,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在班级学习成绩中一般以下的约占了68.3%。在这些学生中都把“学习无人辅导”作为造成自己学习低下的首要因素。而又有75.1%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父母的外出会对自身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事实上,处于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还是非常强,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期间由于过于思念父母,导致自身学习成绩的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2道德发展出现危机。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而言,由于大多正处于青春期,是一个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来自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多方面的疏导和关爱。而在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的照顾往往都是由亲人所负责,这便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再加之,农村家长学校的教师受到了多种教育条件的制约,对每个孩子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便是造成了任课教师认为学生有家长的照看,而亲戚则认为孩子有老师的管教。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学生有了问题也无人给予帮助,长此以往,学生的道德发展就出现了危机。

3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在与父母的日常生活与交往中,能够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同时,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中还有利于孩子的心理素质的成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留守儿童往往处于无人倾诉的环境下,在生活中与学习中遇到了一些烦恼和困难都闷在心里,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形成。目前,在我校就读的一些学生之中,他们基本上都是在过年、过节时才有与父母团聚的机会,平时都是生活在亲戚家,缺乏必要的家庭温暖。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长缺乏家教观念。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与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上,缺乏应有的家教观念,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而他们则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打工挣钱上,很少抽时间来辅导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有的一些家长甚至还认为上学没有什么用,很多学生上好了学以后不也是找不到工作吗,而对于他们而言,虽然没有上过几天学,但是一样也过的很幸福。这样的观念就误导了孩子,导致孩子形成“读书无用论”思想。

2家长和孩子聚少离多。迫于生计,很多生活在农村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只有过年、过节、农忙的时候才能回家。这便造成了孩子与家长之间交流的减少,使孩子与父母之间显得日益生疏。这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缺少了父母的关心帮助,这就不利于孩子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孩子未来的良好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3逆向监护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就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辈监护,即由监护主体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对孩子进行监护。由于这些人大多没有什么过深的文化知识,给孩子所提供的服务也只能是一些生活方面的。而对孩子的学习上则显得无能为力,此外,还有一些监护人由于年龄、身体方面的诸多原因,生活都不能完全自理,不但不能够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反而需要“留守儿童”给予他们多方面的照顾。

 三、家长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1提高了家长的素质,改善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针对上述问题,作为对“留守儿童”教育重要场所的家长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中的作用,围绕儿童的教育积极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监护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例如,我校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就经常采取走访、调查的形式,对全校目前的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定期在学校开办一些 “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留守儿童托管亲属培训班”,请国家关工委的专家到校做“让孩子成为学习的'赢家”等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可以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

2增强了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更好地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上也显得更加严格。他们所需要的不仅是懂得生活、会学习,还应该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就这一目标而言,仅靠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是不能够实现的。而家长学校的建立则有效的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及时关注留守儿童心理与生活、学习中的变化。

总之,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和影响下实现的。家长和学校的密切配合是极其重要的。在农村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既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素质和能力,又联络了教师与家长的情感,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云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总结

  篇一: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情况汇报

 中单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从校区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探索,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总辅导员负责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班主任

 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健全制度,开展活动

 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在团支部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等。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

 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建立健全家校联系。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与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3、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定期开放。在学校少先大队的统一组织下,孩子们可以在留守儿童活动室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真正成了儿童学习活动的乐园。

 开展“校园歌手赛”活动。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给留守孩子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学校于12月22日在阶梯教室举行了第三届校园歌手大赛。经过各班的选拔推荐,最后全校区共有12名同学进入了今天的比赛。比赛分2个组展开角逐,比赛中小选手们个个满怀激情,引吭高歌,《童年》、《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少儿歌曲被歌手们演绎得激情四溢、个性飞扬。嘹亮的歌声响彻赛场,引来台下观众和评委们的阵阵掌声。有的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要参加校园歌手赛,不远千里,赶回家亲历孩子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成功时享受到更多的关爱。 邀请医护人员为留守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关爱孩子的健康。开学刚刚一周,学校邀请太和三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和医护人员免费为校区全体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检查的项目有量血压、量身高、测视力、测肺活量、量胸围、五官检查等,并对儿童建立健康体检档案。医生们一边为孩子检查,一边宣讲着儿童保健知识,极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孩子们在检查中没有丝毫胆怯,有的是感受到的温暖。

 另外,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

 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以上是我校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一些摸索,还有待进一步创新。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学校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的高度,对他们要严慈相济,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就能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以后我们将更务实工作,不懈努力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篇二:2015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我校根据安排,结合实际,采取了各种综合措施,全面落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爱工程”,一年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 初步成效

 一年来,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爱行动以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目标,以帮助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为内容,坚持“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原则,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了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发留守儿童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了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了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2、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机制。

 3、深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在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初步建成了留守儿童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4、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团支部、教务处、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制,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5、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以点带面,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现准备用一段时间,在全镇范围内、在全体学生中推广心理健康教育。

 二、主要工作经验

 (一)工作内容:

 1、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主要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根据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心理成长任务、特点、规律及问题,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体验心理健康常识——帮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学习、交往、生活的健康心态与思维方法,并养成良好习惯。注重心理健康保健——帮助他们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培养对自身心理健康成长的关注与求助意识。

 2、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分阶段内容:

 按照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留守儿童成长规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小学一年级的留守儿童:能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克服孤僻、胆怯心理。

 ——小学二年级的留守儿童:感受在集体中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在与同学交往中学会友善相待,互相谦让,克服粗心、马虎不良习惯,乐于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三年级的留守儿童:萌发集体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自觉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学会挑战困难,品尝战胜困难和挫折后的喜悦,学习和做事时学会动脑、认真、仔细。

 ——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儿童:勤奋学习,勤于思考;不甘落后,要求进步;初步了解情绪调节方法,锻炼抗挫能力,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克服骄傲或自卑情绪。

 ——小学五年级的留守儿童:树立同学间合作意识,学会沟通,与老师、同学、家长和睦相处;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合作能力,勇于负责,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张有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小学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中学生活。了解自己能力、特点,初步学会接纳自我、他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关爱家人,

 (二)工作原则: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全体性与主体性原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面向全体留守儿童开展活动,以全体留守儿童为服务对象,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强,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增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2、民主性与参与性原则。民主、参与是学生个体表现自我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需要。只有坚持民主性与参与性原则,以真诚、友爱和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小学生,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愿意亲近教师,愿意对教师说心里话,才能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真实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才有针对性,才能在轻松愉快和乐观向上的气氛中进行,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3、差异性与多样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也叫个性化原则。留守儿童作为小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发展有它的独特差异,他们群体心理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上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有针对性,必须符合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否则

 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多样性原则是由留守儿童群体和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心理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复杂性决定的。

 4、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他们的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对他们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困扰和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及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和调节,以保障其心理健康。因而必须坚持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重在预防和发展。

 (三)方法途径:

 1、按照“体验教育”的理念,把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问题辩析、游戏辅导、娱乐活动等方式传递给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在参与式、互动式活动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通过专家心理知识讲座、心理热线辅导等,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在留守儿童中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他们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通过心理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采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进校园与专业基地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能力及特点开展心理项目素质拓展。

 4、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5、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过程管理。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6、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外出学习观摩,鼓励更多地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一年来学校共用4位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师上岗资格证。

 7、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领导分管落实,有年度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开展工作,有专门的时间保障。

 (四)主要做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旨在发展和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品质,进行心理训练,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师组织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交互、联动的各项活动,重在心灵的沟通和心理感悟。名说“课”,但已突破了“课”的界限,室内室外,校内校外,都可进行,与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晨间谈话等可有机结合,通过游戏、唱歌、遐想、讨论、辩析、观察、表演等方式为中介使“课”活动化,达到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目的。

 2、举办“心语沙龙”

 心语沙龙类似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但相比较它的参加人数要少,一般10人左右。活动形式更显简约、宽松和灵活,时间上,利用课余或双休日进行,场所选择也十分自由。参与的对象则较为专一,活动主题也较为集中,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这个目标组织沙龙活动。

 3、成立“心语小屋”

 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创办心语小屋。小屋具有心理咨询、心理松弛、心理辅导、心理“充电”、心理活动等功能。学生走进心语小屋,为的是求得心灵的更加美好,开发身心潜能,增强塑造良好心理的技巧,解决成长的烦恼,消除心理的困惑,获得心理渴望的满足。

 4、设立心理信箱

  篇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留守儿童似乎成了我们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整体表现内向,易怒,不愿意和人交流成为所有老师对这些孩子的评价,在问题不断的凸显出来时,我一个年轻的老师也感到力不从心,暑期我参加了华中师范范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的培训。

 这次培训组织方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是数位专家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授课方法让我们充分了解目前留守儿童的现状。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分析,让我真正的了解了这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接着通过小组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让我们切身的体验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如何组织活动让孩子们的心理得到成长。我积极结合本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很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见解。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很大的收获,感受颇深。

 一、留守儿童不一定都是问题孩子

 这次培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专家所说的一句话:留守儿童不一定就是问题孩子,对于他们要做到关心而不是过度的关注。以前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我是学校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所以平时会十分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平时有时间就会找这些孩子聊天,时不时会说你们留守儿童会感觉孤单,有时候会不想和人交流,这些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话,其实无意间就使这些孩子心理上有了负担,他们似乎感觉到作为留守儿童他们就应该有这些问题没问题就不正常了,这次培训后我明白自己之前做的是错误的,不仅没有帮助他们反倒让很多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回校后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思维,多组织学生群里活动,让留守儿童不感觉到他们的特殊,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没有特殊待遇,一个月进行下来我发现这些孩子脸上多了很多笑容,让我很欣慰。

 二、多与这些孩子家长沟通。

 在专家们的讲授中,让我明白,孩子身上很多问题都是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的,所以回校后我认真总结关于平时教育过程中对于孩子身上存在问题应该如何调节的心得。

 三、讲授人际沟通课程。

 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人际交流困难,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和人沟通,时间长了自然就和同学之间有距离,我通过活动课的方式让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和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然后教授他们一些如何和人相处的方法,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也从心里感觉开心。

 四、帮助其他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通过可贵而精彩的培训学习,已经使我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提升。明白了留守儿童的关爱不仅仅只表现在生活学习上的关爱,更重要的是走进他们的心灵,在平时和其他教师聊天沟通中,我刻意的把这些学习到的教育理念传达给他们,希望在我自己提高的同时,其他老师也可以提高,让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提升。

 培训时间还是有限的,我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实施,在接下来的时间我将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

 一、 要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发留守儿童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了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了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二、要有效地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机制。

 三、要深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在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初步建成了留守儿童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四、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教务处、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制,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五、要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六、按照“体验教育”的理念,把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问题辨析、游戏辅导、娱乐活动等方式传递给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在参与式、互动式活动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七、通过心理知识讲座等,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在留守儿童中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他们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八、通过心理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采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进校园与专业基地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能力及特点开展心理项目素质拓展。

 九、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十、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过程管理。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十一、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外出学习观摩,鼓励更多地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

 十二、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领导分管落实,有年度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开展工作,有专门的时间保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完善关爱“留守儿童”学校工作机制,总结经验,推陈出新,狠抓工作落实,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逐步推向深入,为留守儿童和其他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一起和谐、健康、快乐地成长。

;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342-02  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离开故土,涌入城市务工,于是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学生。近年来,留守学生的生活和教育问题虽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共同探讨解决。作为学校、老师,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我们首要关注的问题。

1 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大量的留守学生中,一部分是跟父亲或母亲在家过着“单亲”的生活,一部分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隔代监护,还有一部分是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他人抚养的上代监护。这些孩子一方面由于长期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严重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由于非父母监管,委托的监护人由于教育观念、知识水平等各方面的原因,有时会出现过分溺爱、不敢严管、或者是力不从心的现象,所以很多留守儿童都会多多少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心理情感不健全:“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学生”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与父母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柔弱、内向、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学生”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如离家出走、自杀甚至举刀弑爷爷奶奶、弑姑姑等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例子反映了这一点。

12 学习行为消极: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学生”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现象。

13 道德行为偏差: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开,孩子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教育,留守学生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经常说慌,爱说脏话,不服管教甚至仇视他人等等。

2 如何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

21 让家长承担教子之责:对于留守学生的家庭,学校应该通过家访或者开家长会等多种渠道跟家长沟通,让家长们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动员他们尽可能的父母双方至少留一方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儿行千里母牵挂,同样,母行千里还是牵挂儿,所以在学习期间,一方面要求家长加强与学校、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要求家长采取电话、书信等多种方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及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引导和鼓励,只要孩子感觉的父母和亲人的浓浓的爱,他们内心就会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2 学校、老师用爱呵护留守学生的心灵:留守学生是学校里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为便于管理,学校应该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档案包括学生本人的姓名、年龄、性格、爱好等基本情况和家长、家庭的基本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与学生、家长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与教育。此外,留守学生有些每周才与远在他乡的父母通次电话,有的一月或数月,更有甚者一年也难通一次,即使通了电话,也只能在心灵上有丝安慰与充实,但也难免有些失落与哀愁,因为父母的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节假日没能与父母坐在起吃顿饭,冷暖病痛也没人在自己身边,家长会上只有自己孤零零的身影,喜乐无人欣赏,悲愁独自品尝。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就要多给他们一些关爱。例如多关心一下他们学习生活情况,生了病亲自送他们去治疗,天冷了拿衣服给他们穿,常年与父母联系很少的学生节假日也可邀他们吃顿“团圆饭”等等,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的幸福生活。

23 努力培养“留守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留守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学校、老师可以通过心理辅导、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首先,对“留守学生”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学生”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其次,提高“留守学生”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其三,培养“留守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孩子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孩子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孩子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总之,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原因,数以千计的年轻父母迫不得已离开自己的孩子,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这种现象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地解决,所以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也不会是短暂的,它将会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作为学校,在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没有改革之前,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留守学生的管理制度,加强家校联系,用更多的爱关爱、呵护留守学生,为他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留守儿童又叫空巢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近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约15亿人,这些人员的子女,大约有600万人被带到了城市,还有2200万人留在了家乡,总数约占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7%。根据共青团重庆市委少年部对重庆部分区县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在学校教学班级学生总人数中所占的比率,最低为34%,最高为61%,十个班级的平均比率为564% 。在石柱县大歇乡24个班级1200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近400人,占32%,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这部分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

(一)学习较差

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总体不容乐观。由于父母外出,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的留守儿童一旦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有的甚至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 “双差生”和“问题儿”,使学校教育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统计显示,留守儿童差生率要高出非留守儿童9个百分点左右,显示了比较大的差距。在学习态度上,有88%选择积极好学,10%的儿童有厌学情绪,有2%的学生甚至出现过逃课行为。在放假期间安排学习的只有59%,41%的儿童选择的是没有安排或者安排一点。

一方面,农村本来就存在读书无用论,读书不如出去打工,能省学费还能挣钱,再加上我国近几年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的负面影响,导致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重视不够,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当然有些留守儿童的家长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却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对儿童进行学习辅导。

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大歇乡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和留守儿童年龄相隔近50岁,与其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原本教育条件就不尽人意的农村孩子的学习现状令人担忧,而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和督促更是难逃厄运。

(二)心理障碍

1.感情淡漠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调查显示,有84%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一年回家一次,有16%的父母半年以上才和孩子联系一次,有162%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薄。一篇留守儿童的作文《我不喜欢月亮》,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股强烈的亲情思念。在很多人眼里浪漫而美好的月亮,却成为令留守儿童痛苦的存在之物。作文中写道:“我不喜欢看月亮,因为月亮每个月的十五都会圆,而我的家人却没有团圆。我是那么的希望父母能够和我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月亮。”据此,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心理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他们往往亲情意识淡漠,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有的则自闭、不合群、敏感多疑、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还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

2.心理疾病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身心的迅速发展,他们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留守儿童多数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感情的支持,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成长中的困惑也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同伴教师,第二为,第三才是监护人。由于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疾病:有的儿童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有强烈的嫉妒心理;有的逆反情绪过重,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还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 %觉得自己受歧视,95%的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3.性格极端

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也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三)价值扭曲

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一部分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对自己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拜金主义”的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缺乏进取心和刻苦学习精神,热衷于吃喝玩乐,得过且过。

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任其随波逐流,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中普遍存在。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只将自己的人生定位在“打工挣钱”这个位置上。

(四)行为偏差

儿童的行为发展自律能力很弱,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些留守儿童缺乏道德约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由老人照顾留守儿童,因为隔代的自然缘故,普遍存在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格,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不管是意识得到,还是意识不到,老人都不可能象孩子的父母那样严格要求他们,不少孩子受到溺爱和放任。老人通常对孙辈过分溺爱,过分纵容,不管对错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极其错误的要求都想方设法去满足,导致孩子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和是非感。

留守儿童在父母远离家庭的情况下自然也会产生一种松懈的心理暗示,他们对祖辈或其他亲友的权威的认同与对父母权威的认同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祖辈或其他亲友向留守儿童发出的要求的信号常常被弱化。而在亲友家的留守儿童,由于亲友顾虑留守儿童父母的误会,往往不能严格地要求他们,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这些状况明显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形成不利因素。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小偷小摸,抽烟喝酒等行为,成为了“问题儿童”;有的甚至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沾染上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2007年长春警方侦破的五少年上演真实版古惑仔一案便是一例。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国家政策体制的推动

在我国,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和城乡二元体制的矛盾,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而且难以改变。按照我国现有的耕作与经济发展水平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约在2.7亿人左右,乡镇企业和城市二三产业已吸纳“农民工”约1.2亿人,还有15亿劳动力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流动人口数量逐年递增,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和城乡二元体制的矛盾,使农民工缺少人文的关怀。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他们无论在城市务工多长时间,其农民的身份始终难以改变,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加上他们本身工作的不稳定性,使得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差。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马克思说过,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对于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分离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留守儿童隔代监管为多,而祖辈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由于身体、精力、文化程度的原因,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很难和儿童交流,不能很好的监护。再加上中国有隔代亲的传统,造成溺爱多于管教。祖辈行使的所谓监护权只能是用简单的方法对留守儿童进行管教,以生活照顾为主,对孩子只求物质上的满足,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母有一方在家,由于要操持整个家庭生活,辅导、督促的力度也被大大削弱,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

另一方面是父母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的父母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子女是其最大的负担,在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当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为第一、第二选择的仅占67%。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在和子女联系时,他们最关注的是学习和让子女在家听话,并尽量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却很少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波动最为强烈的时期,他们对外部的世界和自身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有人给予指导和帮助。父母本应是他们最好的老师,他们渴望父亲的关怀,母亲的疼爱,家庭的温馨。但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使得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指数都比同龄儿童要差。

(三)学校教育环境的制约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存在比其他儿童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学校本应该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但实际上,在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外,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教师比较缺乏。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由于学校的教育理念、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的制约,在目前情况下想要实施比较规范的针对留守儿童的教学方案几乎不可能,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这就使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缺失的教育资源在学校仍然得不到补充。更为严重的是,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帮助,得不到悉心的关怀,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对那些“问题儿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

学校教育的成功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家庭、家长的配合,孩子的成功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相互协作的结果。同样是在校学生,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子女进行教育和监管,也因此使得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和发展得不到有效的监控和及时的解决。加之留守家庭的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忽视了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教育无法协调,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四)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村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面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的“三无”状态,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使得本来就对社会不良影响缺乏抵抗力的留守儿童面临很大的隐患。当今有许多不良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的厅等,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他们有的少则几小时多则两三天不回家,不到学校上课,完全迷恋在网吧和游戏厅里,有的甚至沾染上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由于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周围社会现象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因此容易误入歧途,发生越轨行为,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学校教育对策

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所指出的: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和谐,直接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还会让中国未来的社会面临着很大的不安定因素。因此,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认真加以解决。学校是少年儿童教育的主要阵地,又聚集大量教育人才资源,更应该担负起这个重要责任。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健康成长标准。

(一)开办寄宿制学校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学校要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1.积极建立家校联系

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应详细记录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使家长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老师也要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更清楚地认识留守学生,及时帮助他们,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环境下成长。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座谈会,与家长交流,及时进行家访,通过这些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学校还要广泛宣传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引起家长以及监护人的重视。引导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2.指导家长和孩子沟通

学校和教师应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的方式,引导家长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尽量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作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教育与沟通方式,让他们在外出务工和孩子成长之间有个比较理性的认识进而做出合理的安排,经常保持和孩子的联系、沟通,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仅要从生活上关心,还要全面了解孩子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从心理上加以疏通和引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真正把自己的父母当作倾诉的对象。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还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3.培训“第二家长”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开设“四老”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四老”人员进行培训,开办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改变“四老” 陈旧的家教观念,改变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让“第二家长”学习照顾孩子的知识,学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

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档案主要包括: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指导,并进行跟踪管理。

2.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

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大胆改革和尝试。强化生存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远大的理想,自尊、自强、自立;落实安全教育课,学会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上好法制教育课,帮助他们懂法、知法、守法;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学校还应建立健全图书室、阅览室,帮助留守儿童自己解决一些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了解更多的卫生、安全、法制、心理等知识。

3.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常规化

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学校还要特别要特别重视“问题儿童”的教育和引导,开设亲子热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板报,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通过讲座、谈心等多种形式,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化解留守儿童心理危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四)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班主任应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农村出现了大规模的外出务工人员,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农村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思想道德滑坡、心理障碍、违法犯罪等现象,成为目前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要搞好基础教育,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必须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留守儿童的素质。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情感缺失。有调查表明,有70%的留守儿童是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由于留守农村的老人有大量繁重的劳务,同时又和孩子有代沟,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有了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顷诉的对象。再者他们又很少和在外的父母联系,不敢把真实想法告诉父母,致使留守儿童缺少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导致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情感的缺失又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有些感情比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较孤辟、偏激。所以,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情感教育问题。二、出现道德危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就会看父母,父母怎么做,他们便会怎么做。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标。但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拿决定。但是小孩子是非观念又不强,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如偷偷拿别人东西,说谎,在网吧上网等。可是实际上,小偷小摸远远不是这个数目。我以前也是一个留守儿童,记得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到人家地里去挖红薯到山上烤起来吃。而现在的乡下则是盗风盛行。我们所调查的吴村镇某生产队,外出打工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地方里到处都是空房子,又没人料理,所以那些留守儿童经常到房子里偷东西。现在村里的孩子大部分都养成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惯。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们不得不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三、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四、观念偏差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更有甚者,寒暑假期间,有些父母把孩子接到城市去,利用孩子还未成年,法律不便追究这一特点,要孩子散发做假证传单,教孩子逃避检查和被抓后的方法和技巧,孩子直接成为生意的帮手,做着触犯法律的事情。这些做法使孩子的世界观出现了偏差,这将严重影响其今后的人生道路。 学校教育是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学校应该努力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学校应该怎样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 一、关爱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但也有的寄居在亲戚好友家里,有的则是自己照顾自己,独立面对生活。由于隔代教养、亲朋搭帮教养使留守儿童缺少应有的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他们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品德、心理等身心发展方面存在问题日渐凸现。为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发展,学校需要给外出的家长加强联系沟通,使家长做到创业、育儿双丰收。另外,学校可以开设热线电话,方便留守儿童给外出的父母打电话,沟通情感;班主任、少先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经常表扬和表彰表现良好的自强自立的好学生,使他们觉得老师时刻是和他们在一起的,生活并不孤单。二、朋友互助留守儿童往往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打骂同学,甚至是长辈,学习成绩也差。所以很多表现良好的学生看不起他们,不愿意和他们一起玩耍,更不愿和他们交朋友,老师、家长也不很重视,使得这些孩子比较孤立,破罐子破摔,更加难以教育。所以,班主任、科任教师、班干部、少先队干部等必须改变观念,率先与学习上有困难、思想行为上存在一些不良习惯的“留守”儿童谈心,交朋友,结对子,相互帮助,共同进步,逐步改变他们“差生”“后进生”的面貌,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团结友爱,共同协助,维护班规、校纪,充分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三、更新监护人的教育观念绝大部分代监护人注重关注“留守”儿童的吃、住、安全,忽视情感交流沟通,使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出现学习不认真,做作业粗心,玩就随心所欲学习思想随波逐流,跟好的同学就学好,跟不好的同学就学坏等问题。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学校要通过一些活动有针对性的转变监护人家教理念和方法,帮助监护人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代监护人的素质,增强代监护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其明了家庭也要重视“留守”孩子的情商教育,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注重全面的教育培养,养成良好的习惯、性格、品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如及时召开家长会,及时做好留守儿童的家访工作,开展亲子活动等。四、及时帮助留守儿童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的积极引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等,要通过谈心、单独辅导、做孩子的朋友等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也可以联系家长,让家长及时和孩子进行电话谈心,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及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并且抓住时机,及时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使留守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父母的关心帮助下,健康成长。同时,要引导留守儿童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促进孩子的情感健康发展。另外还要求与孩子的班主任、代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中国经济的发展促生了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而由于户籍以及入学等条件的约束,许多务工者只能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中,就是所谓的“留守 儿童 ”。怎样才算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问题有哪些?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留守儿童的定义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2012年9月, 教育 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2015年6月16日至18日,贵州调研期间,强调要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关心留守儿童和老年人。[1]2016年2月,国务院发文关爱留守儿童:不履行监护职责六个月可取消资格。

留守儿童简要介绍

 普通留守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性格内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洋留守

 在福州闽江入海口一带,有这样一群留守儿童他们跟着爷爷奶奶等亲人生活在村里,但他们是外国公民,具有外国国籍。这些孩子被称为“洋留守”。这些留守的“洋娃娃”,父母多数在美国打工,多数是非法移民,因精力和时间问题,将孩子送回国内。统计资料显示,福州有近万名这样的“洋娃娃”。

 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恩平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总人口48万多人,另有港澳台同胞12万人,分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侨42万人。根据该市外事侨务局提供的资料,和冯小强背景相同的孩子大约还有3000人——更准确的数字无法统计,因为“每天都有孩子被送回来,也有孩子被送出去”。守着爷爷奶奶、越洋电话、隔空寄来的洋玩具,他们被称为“洋留守儿童”或者留守“洋娃娃”。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超高比列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监护不力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 文化 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缺乏抚慰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疏于照顾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2010年5月25日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活动调查分析 报告 》显示,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和孩子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和孩子没有联系。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 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 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三、 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四、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为此我们根据以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其分析和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进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效的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

 3、培训“留守儿增设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 其它 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 配对 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 方法 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另外,众所周知,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社会关爱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2300多万的群体的问题了,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的。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 措施 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要想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

 教育问题

 基本状况

 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现实情况

 1、 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 对子 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5、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 人际交往 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 渠道 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与孩子多年不曾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面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6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基本策略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我们把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村都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 兴趣 爱好 、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我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我与村上的“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

 总之,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了家长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就让我们携起手来,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吧!

>>>下一页更多留守儿童的相关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1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