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美的诗句

描述美的诗句,第1张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芳容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露来玉指纤纤软,行处金莲步步娇。白玉生香花解语,千金良夜实难消。——施耐庵《水浒传》

3、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4、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张潮 《幽梦影》

5、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红楼梦》

6、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8、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9、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

10、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凤求凰》

11、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延年《佳人歌》

12、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燕赵多佳人》

13、 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14、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15、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杜甫《佳人》

16、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17、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王昌龄《西宫秋怨》

18、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19、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20、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温庭筠《菩萨蛮》

中华诗词之美是中华诗词滥觞于先秦,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中华诗词美之所在,诗词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南开大学知名教授叶嘉莹 以独特的视角向你展示这一世界文学艺术的奇葩。

中华诗词的特点

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嘉莹教学与研究领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叶嘉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叶嘉莹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与哈佛大学亚洲系主任海陶伟先生合作从事研究工作。

出席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如今这些成果已被哈佛大学出版。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的长期隔绝,叶嘉莹的教学研究活动,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1)“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风景旧曾谙。”“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文人心态录——山水田园诗的审美主体

华夏历史悠久、一统时间长为山水田园诗提供了审美时间,美丽风光为古代诗人提供了审美空间,创作出至美的山水田园诗。西方风光也自具美的特色,为何其山水田园诗远不如中国兴盛,且其内蕴远不如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那么深远婉曲复杂有味呢除了前文所说审美时间的限制影响了审美空间外,更重要的是审美主体的原因,即古代文人心态的原因。

爱国之情——山水田园诗的高亢主调

以名山大川为筋骨血脉,以田园为肌肉的神州大地是华夏民族获取生活资料赖以生存的源泉。山水田园哺育人,人必热爱山水田园,产生一种深沉的山河之恋、乡土之情。这种山河之恋与乡土之情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愈益浓烈,到民族国家形成时便成为爱国主义崇高感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爱国主义最终形成。反过来,古代山水田园诗人又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之下遍游山水,饱览田园,讴歌华夏风光,创作出优美的山水颂歌,使山水田园诗获得很高的思想意义,为我国的爱国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亦为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遥远的上古时代,华夏民族就有许多祭祀山川、旅游、隐逸的传说。黄帝游天下,封禅五岳;巢父、许由因自标高洁不受天下而遁迹山林;虞舜东巡狩,登南山,观河渚,南巡苍梧而死,葬于九嶷山; 《诗经·周颂·殷》歌颂武王克商,天下统一,疆域辽阔,群山环岳,百川汇河的壮美景象;魏武侯游于西河,赞叹“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孔子游缁维之林,坐杏坛之上,又出游少源之野、戎山之上,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著名观点;屈原在《招魂》中描绘楚国“川谷径复,流潺湲些。光风转蕙,汜崇兰些”;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以故国山川美胜,光景可人,呼唤楚王之魂归来。六朝以后山水田园诗大盛,歌颂描写山水田园以表山河之恋、故土之情的作品不胜枚举,借山水直抒爱国之情的作品也纷至沓来。高适有“礼乐光辉盛,山河气象幽”之颂(《奉酬睢阳李太守》);储光羲作《游茅山诗》五首,极写茅山风光的清美与野逸的情趣,诗中“此意在观国,不言志远游”,“天地朝光满,江山春色明”,意在歌颂处于鼎盛时期的大唐帝国;杜甫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叹(《春望》);陆游抒“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之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文天祥有“不上峨嵋二十岁,重来为堕山河泪”之恨(《采石》);高启高唱“江山相雄不相让,胜形争夸天下壮”,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元代周伯绮“高岭出云表,白昼生虚寒……涧谷深叵测,梯磴纡百盘……汉唐所羁縻,今则同中原。大哉舆地图,垂创何其艰;张皇我六师,金汤永深固” (《野狐岭》),为军威盛大、国势宏张、疆土广大、山河永固而歌。清查慎行随康熙巡游兴安岭,写了四首《登绝域远眺》,其一云: “舆图远辟大兴安,凤舞龙回气郁蟠。半岭初云辅大漠,乔木落叶依高寒。丹青不数东南秀,俯仰方知宇宙宽。万里乾坤千里目,欣从奇险得奇观。”诗情感真挚,描写生动,歌颂了康熙时国家统一强盛局面。魏源唱“雄山尚作窥边势,古涧难平出塞声”(《居庸关》)。……这些诗或写山水田园之美以歌颂国家统一强盛,或写山河之痛,抒发捐躯报国的凌云壮志;或借山水形胜,寄托国家民族兴亡之悲慨。说它是山水诗可,说它是爱国主义抒情诗或许更为恰当。江山多娇,田园至美,游览之,欣赏之,歌颂之,为其壮美幽丽而自豪而欣慰;当外敌入侵山河改色时必发出“还我河山”之怒吼,愿为其捐躯献身。由忧国而及忧民,博大深沉的情怀始终激励着古代志士仁人,激励着真正热爱华夏山水田园的诗人们。

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的奠基期

严格地说山水田园诗是以题材为标准划分出的山水诗与田园诗两类不同诗歌,但是写山水多涉及田园,写田园亦必涉及山水,兼写二者之诗人居多,独长一种者甚少,且二者源流相同,美学追求相近,故古人常将山水诗与田园诗合在一起加以论述。笔者亦将其合而论之,该分论处则大略分论。

山水田园诗的兴起,最早可以上溯到古代农事歌谣的产生。远在公元前三千多年,中华民族已建立了发达的锄耕农业,生活于山水田园之中,故远古就有《遂草木》、 《奋五谷》之类反映农事的诗章。 《诗经》中有《豳风·七月》、 《齐风·甫田》、 《小雅·大田》之类农事诗。然诗中反映的是大规模奴隶劳动的情景,难以看出诗人的个性, 田园景物在诗中不多见,山水景物更少见。诗中偶然出现的写景句子如《桃夭》的“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河广》的“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溱洧》的“溱与洧,方涣涣兮”, 《蒹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伐木》的“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沔水》的“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节南山》的“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崧高》的“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诗写田园山水草木花鸟,有的写得十分出色,但到底不是主要题材,仅是为比兴,或为渲染气氛,处于陪衬地位。 “楚辞”中亦有不少写山水风光的名句,如《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山鬼》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狄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但也是为了渲染气氛,寄寓情感,不是主要题材。汉代诗歌本不发达,汉乐府如 《战城南》的“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长歌行》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无名氏的古诗如 《青青河畔草》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葵”,亦与《诗经》、 “楚辞”写山水田园景物的手法、风格及作用相似。

从《诗经》到建安近千年,我国山水依旧,田园风光是一天比一天美,但田园诗却很少,更没有山水诗。其原因首先是其时生产力与后世相比还不甚发达,诗歌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无暇留意山水田园之美,更难及山水田园之妙。其次是其时诗歌还未成熟,尤其是古代诗歌意境说还未产生,文学(主要指诗歌)还未进入自觉时代,真正的文人诗亦未正式产生,因此以描写山水田园来外化人格、寄寓理趣性灵心态的追求意境美的高层次的诗歌便不可能产生。且先秦至汉代诗多民歌,诗人多是普通百姓,他们因生活及文学水平的制约,无暇欣赏也无法描写表现山水田园之美。再次,其时时代的主导思潮是重人事重现实的前期儒家思想,儒家诗学的中心是“言志”, 目的是“发乎情止乎礼义”,受此影响也不可能产生写景物重内蕴的山水田园诗。最后,其时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原,与南方相比,山水田园之美是较为逊色的,受审美客体影响,也不可能产生较为成熟的山水田园诗。纵向考察,山水田园诗恰须此四者并具才可能产生并走向成熟。

古代第一首较完整的山水诗是曹操的《观沧海》,诗写北方山水大海,诗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描写寓志寄情,且视野开阔,意境雄阔,风格健朗豪爽。到东晋南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进一步南移与东南的进一步开发,庄园经济的发展,门阀士族游览山水田园避世乐世以成风,玄学、释道思想的兴盛及儒释道思想的初步融合,文学自觉时代的来到,意境说的萌生,士族诗人群体的出现,山水田园诗作为独立的诗歌流派与完整的艺术形式正式出现在古代诗坛上。东晋南朝诗人几乎都写山水田园诗,其中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最为著名,既肇其源,又奠其基。下面拟作先合后分的具体论述。

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空前黑暗,血腥的现实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逐渐崩溃,且玄学、释道思想随之初兴,士人或超脱现实,走向上帝,或耽于美人醇酒,或走向自然而享受南方山水之乐趣,于是两晋南朝便有竹林七贤与宫体诗人,还有玄言诗人与山水田园诗人。不过士人们不能完全忘怀“修齐治平”,更不能完全脱离现实,于是诗中便有矛盾与痛苦。相比之下,走向上帝遁入空门过于枯寂难耐,耽于美人醇酒又较下劣,而走向自然与享受自然之乐则既不枯寂难耐又较为清雅,故山水田园诗成为时尚,是诗坛最有活力与影响最为深远的流派。陶渊明与谢灵运因社会地位与生活经历的不同,虽同受时代及思潮的影响,但诗歌创作的路子与成就却大不相同。

诗词之美,不仅在于语言,更在于那跃然于字里行间的那人生最细腻的情感,或喃喃自语,或娓娓道来。

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触动人心;

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让你我陶醉其中,久久无言。

今天,让我们一路流连在这诗词间,感受这岁月中最美的语言、最美的感情。

文章1

▌花开再美,怎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纳兰性德

《木兰词》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的境遇,很多的人,都还如初见时的模样该多好呀!

若只是初见,一切美好都不会遗失。很多时候,初见,惊艳。蓦然回首,却已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文章2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平生。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天地如炉,谁不在其中烧。尽管各有各的辛苦操劳,难言之隐,需知做人顺势却如倒茶,逆势如饮酒,不妨满上一杯,慰藉平生。

敬你我一杯酒,生活总要继续,前路也总是光明的,且行且共勉。

文章3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世人千万,只择一人终老。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亲阅沧海,再没有见过真正的波浪;履历巫山,世上哪还有入眼的云彩?轻轻挥去一路上迷离的风景,我的心只和你的音容紧紧相依。

见多了舞榭楼台,灯红酒绿,看惯了莺歌燕舞,花径逶迤。就算把俗世的春色尽收眼底,也比不上梦里看一眼你盈盈的笑意。

文章4

▌韶华流逝,物是人非,风亦感伤,人亦彷徨。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

《题都城南庄》

这世上总有一些人,非要等到千帆过尽,才开始知道回头;非要等到流离失所,才开始懂得珍惜;等到物是人非,才会开始怀念。

文章5

▌世上伤病千百种,情伤病入膏肓,心病无药可救。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很注重韵律的。韵律是诗歌中的节奏有规律变化、重复而产生的一种情调,是一种富有情感的节奏。在诗歌中,韵律表现为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节奏的和谐流动所传达出来的诗的情感韵味。而韵律美却是一种由细节到整体的节奏美。也就说,不但诗句富有节奏,而且诗句与整个诗歌中每个部分及其各自之间要和谐一致,共同构成整体的节奏美,形成和谐的韵律。而这种整体美,最终在诗歌的押韵上。所以,在诗歌理论中,有这样的说法,韵律主要是指同韵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押韵一般都在句尾,我们称之为韵脚。在古代诗歌中,对于韵的运用要求是很严格的,譬如,近体诗要求两句一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以不入韵,其余各联的上句必须是仄声,对句一般是平声,而且入韵,一首诗往往是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也不能和邻韵相押,即使首句入韵的,也只限于首句用邻韵。而古体诗就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古体诗的韵部较宽,相邻二韵可以通押,而且韵位较密,可以句句押,或者一二四押,或者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平仄互押。因而,近体诗,譬如一首律诗,共四联八句,在严格的韵律要求下,诗句的较大停顿中配合韵律,又是同韵,自然就形成和谐的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东西(声音)组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味到前一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审美效果”,主音明确,主旋律鲜明,而且各联韵脚的音相同,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共同形成整体上的和谐的音乐美,也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这首诗首句入韵,韵脚字是“秋”、“流”、“舟”、“留”,押的是“尤”韵。在诗歌中,首联的的第一句入韵,与后面的“秋”“流”、“舟”、“留”的声音反复出现,形成完整的圆形,诗人的情感就蕴含在这一意境之中。同时,由于古代词语以单音节为主这一特点,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而都是音义相结合的,所以,音也就有表达意义的作用。诗中,第一联的“秋”这个音,也就为诗歌气氛定下了情感基调,与后边的几个韵脚字一起,就如同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一样,这不但在音响上很突出,形成鲜明节奏,达到了和谐整齐的审美效果,而且又为诗歌情感营造了相应的氛围,使诗歌富有情韵,激励着读者的情感,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又如,崔灏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从诗句来说,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一联中的两句的平仄是相对的,形成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这样的“顿”,上下两句形成对立而又统一的和谐、整齐美,节奏搭配,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美。从押韵来说,这是一首首句不入韵的。其韵脚字是“楼”、“悠”、“洲”、“愁”。上一联下句与下一联出句相粘,环环相扣,表现出诗歌在音韵上的整体性。从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首怀古思乡的诗歌。诗人的情感由古及今,思想由此及彼,流露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从黄鹤楼辐射开去,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乡关的思念。诗歌所表现的是“云水悠悠,情思悠悠”,因而押的是“尤”韵。因为“不同的韵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这往往与诗人的抒发的情感相联系。在这首诗中,“尤”韵吟诵起来表现出舒缓而又悠长的特色,恰恰与诗人的对过去漫长的历史的回顾,对家乡和亲人的不尽思念之情相融合。因而,读者从音韵上就感觉到了诗歌中所包含的声情并茂的特色。

但是,我们还要注意,诗歌的韵律需要吟诵才能获得,这正如杜甫所说:“晚节渐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同时,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古代诗歌中的韵律,不但产生和谐的节奏,提高诗歌的音乐美,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提高诗歌的情感氛围。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描绘和歌颂秋未山中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古诗描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中秋景图:山道、人家、云朵、枫叶,组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灵巧、清晰地抓取能够表现自然之美的形象,然后把自己的情感汇聚其中,使情感的美与自然之美浑然一体,场景互为一体。

本诗咏颂山中秋景,展现了一幅美妙、清悠的秋天斜日的山色图。前两句描写黄昏时候山中的明艳风景:深山老林之中的寺院为绿树所拥簇,霞光掠过山亭;后两句写山中之清幽:这是美丽的秋天却没有游客来欣赏,路上仅有松花在不时地飘下。整诗共四句,句句描景,一、三写静,二、四句寓动于静而愈发其静,技法新巧独特,描绘精巧。

整诗不用激烈的对比、衬托来增强画意,只是淡淡地轻描漫拨,来传递静寂中的些许动感,描绘精巧。同时在描写中又非常注意色调的变换:绿色的树林、红色的霞光以及铺满地面的松花,在静而动的山中图画中又染上了独特的色彩。本诗洋溢着诗人对这个世界的钟爱以及安闲自得的乐趣,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山行时趋尘出尘脱俗的感觉。

中华诗词之美就是中国的诗文是很美的。

诗词之美,不仅在于语言,更在于那跃然于字里行间的那人生最细腻的情感,或喃喃自语,或娓娓道来。

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触动人心。

一首诗词,总会有那么一处,让你我陶醉其中,久久无言。

今天,让我们一路流连在这诗词间,感受这岁月中最美的语言、最美的感情。

相关介绍: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29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