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一个星期后孩子灰头灰脸回来,在见到孩子瞬间父母的那种心情也只有当事人才能够清楚和其中的心酸和苦闷,哭过,开心过,在短短的几天内,一家人经历了悲欢离合的折磨,在面对孩子为什么会选择离家出走,在离家后是什么原因不会给父母音信,让孩子百思不解,在无助中一家人来到我们心理咨询工作室,希望能够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解开家人之间的困惑和心结,能够真正去读懂孩子的心。 在咨询中,用父母的话说由于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只是关注孩子的吃穿,不要委屈孩子感觉就好,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把孩子放在老人身边,直到孩子入学,为了工作又选择寄宿制学校,当然也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平台,希望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好的前程,把基础早打好,等孩子长大后父母可以放心,因为孩子上学需要大笔的费用,两人一直在努力工作,只是周末有时间与孩子相处,也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平时话很少,几乎没有什么话说,问一句答一句,如果没有什么事情自己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就不出门,父母也感觉出有什么不对,一直认为等孩子长大就会慢慢好起来,没有想到的是,居然在自己不知不觉中,孩子离家出走,只是留下“我走了”三个字就没有了音信,用妈妈的话说,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恨,在走后什么也没有留下,也没有给家里人电话留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这样选择,自己这样忙活,还不是想孩子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生活平台。 在与孩子接触中,开始孩子不是怎么说话,在聊起孩子出走的话题还有内心的想法,孩子说得最多的就是妈妈就是会唠叨,会骂人,让自己真的不能忍受下去,爸爸每天都很严肃,根本不让自己接近,感觉这么多年,只有自己在上车的那个时间让自己感觉到解脱,感觉自己真的自由了,再也不用听妈妈的唠叨,也不用看爸爸的脸色,自己出去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己就像跑到远远的,让他们再也找不到,自己一个人就很幸福很开心,但在自己真正出走后,才真正知道生活的无奈和艰辛,就是坐车都是问题,因为没有身份证让自己就像逃犯一样一直在躲避检查,因为买票,就被票贩子欺骗,最后因为身上只剩下回来的路费,在自己几经考虑选择回来,其中的苦闷和历练还有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真的很后悔,也让自己明白,不该这样冲动,因为害怕被爸爸妈妈骂,一直没有敢给他们联系,就像回家后他们打骂自己都会认,用孩子的话说,结果出去这一遭让自己明白没有知识的可怜,没有亲情的孤独,如果稍不注意就会被骗,这也是自己离家出走收获最大的,回来后想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也让爸爸妈妈放心,自己一定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在咨询中父母与孩子在静静听对方的心声,特别是父母一直在说是第一次听孩子说这么多,经过孩子整件事让父母明白和懂得需要在自身重新审视和考虑过去与孩子的相处和沟通方式,不是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在孩子身上让自己看到也是因为孩子的变化提醒自己,需要在自身做出反思,而不只是把眼光盯着孩子,很多时候孩子是无辜的,只是父母无意识中用自己的思维去衡量孩子,让孩子背负本不属于自己的压力和无奈。(文:孙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临沂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副会长)
作者:孵爱代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758269/answer/5315933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一是从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入手;了解我们的孩子在每个阶段到底是怎么成长的?
二是从认识我们自己入手;认识我们为什么学了好多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但在孩子面前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三是从了解我们的家庭关系入手;认识到家庭关系中的隔代抚养到底对我们教育孩子有多大的影响?
从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入手
根据人在0-18岁的身心发育特点,我们通常将孩子从出生到18岁划分为6个阶段,孩子在这一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发展过程,如果你读懂了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父母带孩子的这18年,将会是一个比较愉悦而幸福的过程。
第一阶段:备孕到孕期的过程
我们经常提到“计划生育”,我对“计划”的理解是我们在身体上、思想上、环境上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宝宝的到来。
我们要在身体上加强锻炼,强身健体;在思想上给自己鼓励:我一定能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我为此而努力,我非常渴望孩子的到来。
在环境上主要是家庭中的各种关系,让我们自己和家庭关系都处在和谐的状态。
在这个阶段,准妈妈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作息规律、心情愉悦。准爸爸要做的事情就是想办法让准妈妈作息规律、保持愉悦的心情。
如果你是一位“睡太阳、玩月亮”的妈妈,就不要责怪孩子出生后,为什么不是“天使宝宝”,那么难带了!
第二阶段:出生后-1岁,口欲期,也是母婴共生期
出生后-1岁的宝宝,有一种核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全能感”。我们要让宝宝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让他觉得自己是好的。这是孩子形成安全感的最最关键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将发展一种对他们将来进入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至关重要的关系,就是母婴的依恋关系。在我们孵爱团家庭成长互助会中,绝大部分婚姻家庭出现问题,亲密关系出现障碍的案例中,大部分的根源都是在这个阶段的母婴依恋关系出现了问题。
这个阶段的父母,特别是妈妈,要做的事情是:用愉悦的心情,及时、准确的识别孩子发出的信号并给予无条件的满足。爸爸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让妈妈开心,做妈妈的助手和情绪的疏导员。
第三阶段:1-3岁,肛欲期
这个时期的宝宝“我”字当头,“不”字当头,他们会采用通过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来向大人展示自我意识的发展。我们在这个阶段要鼓励孩子发展自我意识,给他们更多的探索空间,如果我们在这个阶段限制太多,孩子在长大以后就不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敢于“做自己”的能力比较差。
第四阶段:3-6岁,俄狄浦斯期
这个阶段孩子的表现更为复杂,父母担心的问题也更多。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任何的心理发育都是以生理发育的完成为基础的,我们千万不要做拔苗助长的事情。
在这个阶段,孩子萌发了性别意识,规则意识,还有关系意识。孩子在这个阶段将进入幼儿园,分离焦虑的出现是对父母第一阶段成果的考验。全能感被满足得很好的孩子,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很快能够适应分离,顺利入园。相反,有一部分孩子在这个时期要耗掉父母很多的精力,处理得不好,还有可能造成孩子分离的心理创伤。
这个阶段爸爸的角色就非常的重要了,重要是重要在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和社会化过程的这个方面。这个时期如果爸爸处在袖手旁观的状态,不能和妈妈一起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将来孩子在规则遵守和社会化的部分就会减弱。
第五个阶段:6-12岁,心理发展相对稳定的儿童期
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和幼儿园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入学适应伴随着几个问题:学习的压力、老师的压力、同学间竞争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等等。父母需要做什么?做孩子坚强的靠山,千万不要成为老师的“合谋”,把孩子挤成夹心饼干。
压力对孩子来说,就像正在烧水的热水壶,必须适当的给孩子留个出气口,否则压力满了又没有机会被释放,我说的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上述三个,还包括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孩子就有两种方式选择,要么现在爆发,要么压抑着,留到青春期的时候,自己能量足够了,再来爆发,那时候的场面可就难收拾了。也印证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在这个问题上,父母要分好工,谁负责学习,谁负责生活,特别是男孩子的妈妈,这个时候应该有意识的往后退了,让爸爸来唱主角。妈妈和儿子贴得太近,对男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有很大的问题的。很多妈妈说,爸爸忙、没时间等等,我想说,你给爸爸找了这么多的借口,如果我是爸爸,我也会放手不管的。
第六个阶段:12-18岁,洪水猛兽般的青春期
青春期是孩子的第二次独立期。在这个阶段,吼骂、说教、威胁、和哄骗等方式,是这个时期孩子最讨厌的。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青春期孩子做沟通,是非常好的选择,父母可以去学习。当你学会如何倾听孩子内心的需要和感受时,你就能很快的拉近和孩 子的距离。青春期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亲子关系的最后一次修复期。但是这个时期要修复,肯定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
青春期竟然是洪水猛兽,就说明强度、能量都是非常大的。我们说早叛逆好过晚叛逆,晚叛逆好过不叛逆。千万别认为我的孩子 很乖,青春期都不叛逆就是好事,那是还没到时候,这个时期叛逆得越彻底,孩子的发展就越好,将来在事业发展和家庭关系方面会更加稳定。
从认识我们自己入手
研究显示,对孩子人格影响最大的是母亲,父亲多半是这个影响的背景因素。母亲在其家族中受到的创伤,如果没有得到修复的话,会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后代。
很多妈妈在意识层面无法想象的,就是这种在现实层面会给后代带来很多伤害的做法,埋在潜意识中的却是因为对后代的爱。
一句话来说就是让我们首先遇见更好的自己,才能做更好的父母。
从了解我们的家庭关系入手
在家庭关系中,出现得最多的问题就是隔代抚养产生的问题。当我们在纠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影响的时候,我们想想自己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连接电缆够粗,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够紧密,祖辈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其实很多人都有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孩子的情绪、心情会直接表现出来,其实不然。因为孩子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所以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孩子的心情。如果孩子有在刻意远离父母的接触,或者整天将自己关在房间当中,那么孩子的心情多半还是伤心难过的。
说起孩子的教育,大家都非常的头疼。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而且教育孩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家长不仅要带领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同时还要注重孩子的全方面发展。要知道孩子的心情也是值得父母在意的,因为心情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育以及生活和学习。虽然孩子有时候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但是既然身为孩子的父母,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能够体现出孩子的心情,因此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多和孩子谈心。
另外发现孩子情绪不对的时候,就要改变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方法,也可以适当的利用亲情,来激起孩子内心的涟漪。帮助孩子打开心扉,这样孩子就会将自己遇到的一些事情,跟父母诉说,父母就能够给予孩子相应的意见,也能够让孩子解开心结。如果孩子出现抑郁的情况,就要帮助孩子排忧解难,另外也要给予孩子及时的关爱以及引导。而且孩子一旦出现了相应的事情,就要帮助孩子解决掉,如果任由孩子自己去思考、去解决,那么这件事情对孩子的影响,就会越来越严重。
最后小编想说,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父母对于孩子的情绪都要给予理解,同时也要容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如果因为孩子生气,就训斥孩子、打骂孩子,那么孩子也不敢将自己的情绪,展现在他人面前,因此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抑郁症。而且父母也不要对孩子挥之即来,呼之即去,会让孩子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多给孩子一些宽容或者是呵护。
引言:家长如果想判断孩子回家之后心情如何,就要看孩子脸上有没有笑容。如果一个孩子的脸上没有笑容,非常的愁闷的话,孩子就会很不开心。家长看到孩子有这样的情绪,就要及时的去关心孩子,让孩子跟自己讲讲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小编今天就来跟大家说一说,怎样通过孩子回家后的一些表现去判断孩子的心情。
一、怎么去判断孩子的心情?父母如果想判断孩子的心情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孩子有没有笑得很开心,如果孩子回到家之后总是很开心的话,就证明孩子在学校当中遇到了很多快乐的事情。父母可以及时到对孩子的状态进行调整,可以观察一下孩子的平常当中有什么样的表现,父母如果看到孩子不开心的话,也要去安慰孩子,告诉孩子,刚去学校难免会有些不适应,不要让孩子很焦虑。孩子如果很焦虑的话,孩子就会感觉非常苦闷,家长可以适当的跟孩子交流一下,让孩子了解一下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一直哭闹的话,家长可以给孩子吃一些糖果,让孩子得到稳定。家长不能不管孩子的情绪,不管孩子的情绪孩子会哭得比较糟糕。
二、看孩子是否愿意跟自己交流一个孩子如果心情比较好的话,就愿意跟自己的父母主动交流,如果孩子愿意跑到父母的面前跟父母说自己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就证明这个孩子心情比较不错,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事情总是表现的心不在焉,孩子也不愿意跟父母分享,觉得父母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想法,不要给孩子形成这种思维。如果一个孩子回到家眼睛耷拉着,就说明这个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
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心理特征:
孤独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不喜欢和身边的人走的太近,也不愿意和更多的人交流和相处,逐渐会表现出孤独感。孤独感也可以说是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封闭,这个时期的孩子因为不喜欢与人相处,往往更多的会产生感伤和孤独。这样的自我封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人格健全发展,因此家长们要多和孩子沟通,做好思想工作。
嫉妒
嫉妒心理也是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特征,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拿自己和其他同龄人做比较,从家庭条件,外形样貌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攀比,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要有,否则就会产生羞愧、消沉甚至是怨恨的情绪。
自卑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是比较脆弱的,也是敏感的,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否定自己,严重的会变得心灰意冷,产生自卑心理。由于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容易情绪化,因此看待的事情也容易以偏概全,一件事做不好就会衍生出对所有事情的否定,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这个时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消除这种自卑心理,尽快走出青春期的负面影响。
早熟
青春期孩子的早熟一般是会表现在性意识的萌芽和对性别角色的深化,青春期的男生女生都会对异性有好奇心理,容易被异性吸引,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夸奖和喜欢,因此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有早恋的现象,而这时候父母老师越是不允许,越是禁止,就越容易激发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早恋影响可大可小,建议家长和老师正确引导,合理教育。
打分: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是我们中国人比较容易忽视的。正如不像老外那样可以很容易地说出“我爱你”一样,我们通常很难向他人坦露自己的情绪。
父母们常常可能有耐心地/慢慢地教授孩子学步、数数,但却很容易将孩子哭闹、胆怯等情绪表达/行为贴上“不好”的标签,以为通过一两次说教/示范,就能一下子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并指望孩子立马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遗憾的是,这根本不符合孩子大脑发育过程中,大脑情绪管理/应对机制成熟的常识。因为我们很多父母压根儿没意识到在情绪管理中,本来就存在一些无法逾越的自然规律。
此书的作者朱芳宜,从情绪&应对的角度入手,描述了孩子在婴幼儿成长的不同阶段,所出现的/常见的/阶段性情绪表现,并分析了背后的原因。通过举例说明孩子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情绪表现,包括应对外部行为(父母/老人/玩伴)的不同情绪表现,指出了成年人特别是父母所应采取的与孩子共情的有效方式(正例&反例行为)。
其核心点在于,父母首先能允许孩子出现我们“所认为的不好行为”,那种行为可能是哭闹、喊叫、打滚、打人等不礼貌行为,也可能是哭泣、胆怯、磨蹭等不招人喜欢的软弱行为。
然后,在此基础上,父母通过学习如何正确看待/对待孩子的情绪行为,进而识别出孩子产生此类行为的需求。如果一个孩子出现长时间/高频次的情绪行为,意味着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关照,而情绪失控行为只是孩子释放压力的方式而已。
最后,父母如果能够从孩子的行为中,认真解读孩子的需求,有可能只是一句“爱你”的话语或者“充满爱”的拥抱,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到底,父母如果能够做好自己的内心功课,觉察/关照好自己的感受/情绪,感同身受,加上对于孩子情绪及其所在年龄阶段的大脑学习/反应过程规律的足够了解,经过不断尝试练习,自然就能比较轻松地解决这些看似棘手的情绪行为问题。
推荐受困于跟孩子无法沟通的父母,以及那些无法解决孩子情绪问题的父母阅读噢。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1第一次知道樊登是在朋友的书店里,他的书店每周都会播放一部**,结束后播放一集樊登读书会的内容。此时,孩子们刚刚从**情节中走出,自由的坐在各个角落里读着书,家长们就围坐在投影幕前,细细品味樊登讲的每一本书。往往,家长们还没有看完,孩子们就会循声而来,一起和我们观看,《养育男孩》《养育女孩》《你就是最好的玩具》《叛逆不是孩子的错》每一集对我来说,都如醍醐灌顶,让我在育儿路上突然想通很多。
我的儿子转眼已经进入10岁了,老师在开家长会时说:“现在孩子们都在不同程度地进入青春期,甚至有些青春萌动的小心思。而且学会了说巧妙的谎言,学会和其他同学搞恶作剧”在老师看来,10多岁的孩子开始叛逆,已经试着逃出家长的手掌心了。
如果没有读过樊登所讲过的书,我的内心也许和其他家长一样充满了恐慌,害怕有一天,他不再受我控制,不再听我的话,开始反抗。甚至担心孩子会像比较激进的哪些孩子一样,跳楼,跳桥,弑母好在,我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前认识了樊登,如今手握这本《读懂孩子的心》,又把我从前从吸收的支离的信息重新整合,我感到,万分感恩。
我们都是育儿路上艰难的践行者,即便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在实际的过程中,又是那么难以持续。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在反思,在改变。曾经,我和儿子的关系就是“毒刺”关系,我不愿意过分的表扬他,人多的时候不喜欢他大声说话,我曾经说我的孩子“哗众取宠”,我经常在人前否定他,即便看到了他羞红的小脸。但是,樊登让我认识了《正面管教》,我开始使用正面管教的工具,我感受到我们之间的关系的改变,以及他对我的无条件信任。这都是从我的改变开始的,虽然我曾经错过,但我们一直在努力修复。
我的孩子,终将会从男孩成长为男人,如今的他认真,上进,积极,向上。最近,他纠结于我和爸爸对他和妹妹的不公平,对妹妹的表情更柔和,语气更温润。我正在想办法帮他走出困惑,他自己找了篇描写父子关系的文章,他自己读,给我们读,还郑重的告诉我们:“我知道,你们爱妹妹,也爱我,只是我们不一样大,要求也不一样。”听了他的话,我真是两眼泪,他能自己解决问题,比我们开导更有效。
庆幸我认识了樊登,读了樊登的《读懂孩子的心》,读懂孩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为更好的人。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2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我心情愉悦;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我的心,让我看清前路;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我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我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我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读懂孩子的心》,在樊校长的带领下我加入了樊登读书,有幸读到这本书,这本书汇集了《童年的秘密》《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让孩子远离焦虑》《正面管教》《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等17本优秀的家庭教育书,俗话说得好,“走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不论我是幼儿教师,还是一名家长,这本书对我来说,犹如雪中送炭。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知性、优雅的女士有一天向他求救,说她辅导孩子写作业气的心脏都不好了,忍不住发脾气,孩子哭、老公生气,她自己也难过。她说:家教类的书也没少看,为什么一到辅导作业就不行了呢?”我想这几乎是每一个家庭里都在上演着和孩子相爱相杀的故事,家长们很委屈、很无助,但是绝不放弃继续用错误的方法“帮孩子养成好习惯”。那么父母尽到了教育孩子的责任,还是尽到了伤害孩子的责任?父母是爱孩子的人,但同时也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唯一的破解之道,是父母成为终身学习者。看到这个案例我内疚自责,这个事情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我对孩子的高要求导致他在做一些事情时对自己不够自信,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好。因为他就是在不断批评中长大的。所以我非常认同书中的这句话,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从自己力所能及、能够学到的东西开始,让他获得尊严感、成就感,不要让他总是面对挫折,这样孩子就会更加容易热爱学习这件事。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樊登读书,每天与书相伴,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习借鉴书中的教育方法,在情绪失控的时候,让我不再一错再错;在迷茫的时候给我指点迷津;在彷徨的时候让我更加明确方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时刻铭记做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是,教育是人类升沉的枢纽。一旦你下定决心搞教育,就一定要有使命感,还要更专业。让我们一起终身学习,都来读书,读好书,真正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努力做一名好老师、好妈妈。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3读懂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懂'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开始,如果我们不懂孩子,那么我们给孩子实施的'教育'于孩子而言就是一场灾难!因此我利用暑假的阅读了《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这本书,看完后对我受益匪浅。
'让孩子做不听话的小朋友','听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味着无条件的服从,不发出不同的声音,不能有不合'规矩'的行为,它是一种精神枷锁,牢牢的套住孩子。'听话'的孩子,他们温顺乖巧,让家长省心,但是他们不能自主,盲从,怯懦,谨小慎微……'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 我们很多时候会嫌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比如孩子想要自己吃饭的时候,我们担心孩子把饭撒得到处都是,难以收拾饭桌地板;孩子出门想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嫌他太慢又穿不好,还不如直接给他穿上;孩子想要洗衣服,拖地板,打扫卫生的时候,我们会担心孩子弄脏衣服,给我们增加洗衣服的负担……阻碍了孩子,也就阻断了孩子的学习机会,同时让孩子变得懒惰,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不教孩子无原则的谦让' 家长们喜欢让自家孩子无原则的谦让,理由五花八门:比如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小朋友哭了,你让出来吧;小朋友们是客人,你是主人,你该让着他,等等。这些荒唐的理由会严重误导孩子:年龄小的要让——下次遇到比我大的',我也胡搅蛮缠,这样人家也应该让着我;别人哭了就要让——下次我也哭,哭就是武器,哭就可以得利。这些理由是经不得一丝推敲的,到了孩子不讲理的时候,家长又开始埋怨孩子怎么这么不讲理,殊不知,这些都是家长们自己暗示的……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因为所谓的面子,而让孩子无原则的谦让了呢?
我曾以为:孩子像一团泥巴,需要我们去'塑造'我们想把他塑造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孩子需要竞争,如果成人说看哪个孩子吃得最快,保证个个孩子都想吃第一,这样的竞争是非常必要的;孩子要坚强,不要动不动就哭,哭是懦弱的表现;孩子要懂得分享,孩子不愿意分享说明一个自私,小气的孩子;读懂孩子的心,明白他们真正想要的,他们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始终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爱是相互,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是相互。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一个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想要走进孩子的心里,得先敞开心扉,真诚地接纳孩子,让孩子住在我们的心里。孩子只有真心地感受到了我们的关心和爱之后,才愿意真正地向我们敞开心扉,让我们读懂他们的心。也许我现在还不完全懂孩子们的心,但我愿为此去努力,我愿意让孩子们长长久久地住在我的心里。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4一次刷抖音偶然刷到了樊登老师的视频,感觉他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很多经验。其一自己是小学教师,小学阶段正是成长关键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再者自己也有一个咿咿呀呀的小娃娃,多多学习将来也不至于在教育方面没有头绪。结合实际情况,果断入手了这本书。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章内容,第一章是无条件的爱的力量,一共讲解了6本书,分别是《童年的秘密》、《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母爱的羁绊》、《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和《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第二章是与孩子一起成长,讲解的5本书分别是《让孩子远离焦虑》、《关键期关键帮助》、《翻转式学习的》、《爸爸军团》和《正面管教》。第三章是亲子沟通的方法与训练,主要讲解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吼不叫》、《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养育男孩》和《养育女孩》这6本书。也就是说通过这一本书,一共可以读到17本家教育儿好书,真的是受益匪浅。
按道理家长读更合适一些,但是老师换个角度也不就是家长嘛,管理着一大群依懒你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家庭教育本来就比较缺失,这本书既让我从老师的角度学会观察孩子成长的变化,又学会从家长的角度给予孩子温暖的教育方式,我觉得是极好的。
印象最深的是提到的《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一章节的内容。书里说到“经常采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会有对别人人身攻击、语言攻击。其实有时候作为老师,我也有大声呵斥孩子的时候,现在想想,方法没用对,孩子当然会产生反向心里了。
作为老师,不要总是用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孩子,孩子可能在很多想法上面还不成熟,作为老师不应该总是否定孩子,而是郑重地认同孩子,并端正他们的思想。同时,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自由。可以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隐私。假如孩子不愿意与老师交流,不要过于强迫,只要你对孩子尊重,才能够赢得孩子的尊重。最后,可以适度对孩子关心,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但不要过度,孩子最反感我们无止境的说教。想想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非常讨厌别人无休止的说教。
除些之外,这本书还有很多真实的教育实例让我感同身受。书中的精辟的理论告诉我要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读懂孩子的心,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教育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既然做了教师,呢就做好一个引路人,好好勾画、欣赏这一路的“风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心无杂念,方得始终。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5一直以来,自认为自己很重视教育,而且相对来说,还是稍微懂点教育的,因为我既是身为人母,又是有着许多宝贝的"老师妈妈",这是我引以为傲的称呼。也正是因为这个光彩鲜艳的称号,让它夺目的光辉遮蔽了一些我们没注意的角落。总以为自己了解每一个孩子,总以为能进入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总以为孩子的思想自己都能准确掌握到。而这些总以为的背后躲藏着的是孩子们的每一份真实。虽然自己一直工作在幼儿教育的前线,从网上、书上还有单位的培训中看了、听了、学了不少关于育儿方面的理论。但是实际上遇上一些问题的时候,一个感觉,就是知识和生活联系不起来,不会融会贯通。尤其是在教育自己越来越大的孩子的问题上,更是有很多困惑。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这本书真的觉得很贴心,周令瑜老师本身就是一位园长妈妈,有着17年的幼教前沿工作经历,她根据自身教育孩子的实例加上引入240多个家庭亲子教育案例,才有了今天的这本《其实你不懂孩子的心》。,在周令瑜老师的书中,我像一艘独自探险的小船,伴随着海浪和波涛,发现一片片从未见过的美好天空。很多都是现实当中遇到而无从下手的问题,作者运用大量的生活实例,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娓娓道出,答案不言自明。好的教育者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家长,如果没有自己的孩子天天的在磨炼,一个人不可能真正的做到懂孩子。
我一边带孩子的同时一边学习怎样带孩子,就怕有些知识懂得太晚,会耽误了孩子,但是当我看到《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的时候,我还是遗憾了,要是两年前就能见到这本书多好!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6这是一本记录着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感恩故事的书,这些故事里面有只爱亲情,有深厚的友谊,有生命的点滴感悟。在这些经典的感恩故事中,每个故事后都会附有给孩子们的感恩寄语,能让读者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在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让人印象深刻。故事是讲在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每人每天限定用水量为三斤,每天都是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水。一天,一头憨厚、忠实的老牛突然冲到运送车旁任凭驾驶员呵斥硬是不肯挪动半步。后来,牛主人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唉唉叫唤,但就是不肯让开。最后运水战士被老牛的这股劲感动了破例违反了一次规定,给了老牛三斤水。出人意料的是老牛并没有去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回转头,对着夕阳,仰天长哞,这时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就这样受伤的老牛安详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没等主人吆喝,它们掉转头往回走去。
为了孩子,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每一位母亲都是那样的义无反顾,作为孩子常常是享受着父母为他们所创造的一切,索取得那样的理所当然。
还记得刚开学那一阵子,每个孩子基本上都是两个以上的大人送到学校,有时甚至会出现四五个大人陪着一个孩子的现象,当这些可爱的宝宝从走近学校那一刻起,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孩子,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是那一份份沉甸甸的爱。
面对着这一群活泼可爱,又天真的孩子,我不禁想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是让孩子在学校里学会一首儿歌?还是让孩子回家唱一首好听的歌曲?其实,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育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就会发现生活原来是那么的精彩。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去感恩,感谢父母带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感谢长辈们不顾自己年老的身体风雨无阻地来接送他们,如果孩子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幸福,那我们又何必太在意会念了几首儿歌呢!
《读懂孩子的心》读后感 篇7前一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有人问他:“生活中什么最重要”他回答说是:“爱孩子”。的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爱孩子。正如他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自然的、不间断的交往,要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
当时的老师给我的建议就是要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去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随后工作中,我时刻记着自己是作为孩子知心朋友的身份去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我们都成为了好朋友,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我也得到了孩子们对我的爱,深入孩子中间去,爱所有的孩子成为他们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是我们做教师最应该做到的。
当我们学会了尊重孩子,学会了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懂得用自己的心灵唤醒孩子的心灵,我想教育教学也就不会有力不从心和捉襟见肘的尴尬了,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