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以教授学生学习传统道德与美作为最基本的教学任务,情感的论述为此增添了许多光彩,每一个故事都以情感为主线,以道德体现为目的,让同学们能够在故事中领悟高尚品德的正义感和最美情感的表达。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
道德情感
个人按照一定的道德观念去评定行为、 人品的善恶, 或由于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 人对于道德事件,包括对自己和对别人的所作所为都有反应。一般说来,凡是符合或实现个人已确立的道准则、道德信念和道德需要的事,就会引起满意、欣慰、 振奋、 钦佩或喜爱等情绪体验;否则会引起不满、羞愧、 颓丧、厌恶或憎恨等情绪体验。
处于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如果和非婚姻关系的第三个人有了爱情,是否是“不道德”?从普遍的大众常识来讲,舆论把这叫做第三者插足。如果事实真的是这样,那么婚姻无疑是爱情的坟墓。确定婚姻关系之后,所有的与之无关的情感活动都必须被抹杀,即婚姻中的男女不可以爱上、喜欢上、留恋上、除了彼此之外的其他人。然而,这似乎是违反人作为一种生物的本性。
从个体情感的发展角度来说,当性成熟以后,必然会对异性产生兴趣和好感。从性成熟到确定婚姻关系之间,一个人的异性伴侣往往不只一个。在理想情况下,个体与他的异性伴侣之间的关系,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爱情。所以在婚姻关系确定之前,一个人往往已经经历过多段爱情,这也验证了一个理论:一个人会爱上的是一类人,而具体爱上的哪一位,则取决于他出现的时间和其他偶发的事件或环境因素。对于这种情况,社会舆论都是可以接受的,并习以为常。当这种爱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收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人生阶段、家长压力、奉子成婚),处于爱情关系中的两个人会走向一种契约关系,即婚姻。建立了这种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关系以后,这两个人的情感关系必须稳定下来,不可以再任由爱情的发生,否则就要承担法律的后果。理论上,婚姻关系的确定,扼杀了这两个人未来人生中所有一切的爱情的发生。即使以后再遇上喜欢的那一类人,也不可以发展出任何与爱情有关的情感和行为。因此,婚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人类特有的理性来维持的。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发展出婚姻之外的爱情的,就会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所谓的“不道德”。
然而,从人类生物性的角度来看,爱上更适合自己的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生物行为了。一个人永远不能知道目前爱情关系中的这个人是不是最适合自己的,而婚姻关系所选择的那个人,只是受到一系列事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已,换言之,就是那个人的运气。因此,婚姻关系的两个人可以一直维持着爱情关系,是两人的大幸;如果不可以继续维持爱情关系,那也是无可厚非,因为个体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人生长河中总会遇到更加适合自己的那个人。
但是这样问题就更加麻烦了,既然婚姻关系中的那个人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不是最爱的那个人,婚姻又有什么意义呢?本质上说,婚姻与爱情无关,但爱情会导致婚姻。婚姻是为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供的稳定的契约保障,而爱情是人类作为高级哺乳类动物的奢侈享受。如果一个人在婚姻关系中尽职尽责,但又同时享有婚姻之外的高质量的爱情,这能算“不道德”么?个人认为这虽然不值得提倡,但仍旧无可厚非,就像你需要一直对你的另一半的前男/女友耿耿于怀,认为他们毁坏了你们完美的婚姻么?如果算作不道德,那是不是对后来人的一种不公平待遇么?运气差就不能享有爱情?如果真正理解了婚姻关系的实质,那些之前或之后发生的真爱(只有真爱才值得讨论),都不应该算作是对婚姻关系的不道德吧。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1根据总公司党委的推荐,我在工作之余读完了《道德情操论》这本书,本书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市场经济。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谐地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论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首创水务公司,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公司党委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
我们要善于由及大,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要做到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改革创新闯在先。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2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己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起,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各种行为的产生根源,也是评判行为善恶的基础,人性的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在于克制自私心而放纵宽容和仁慈之心。只有道德高尚、心情安宁、充满爱心的人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才是有益的,而且能够经受时间的长期考验,他们的行为不计个人得失,不图他人回报,在德行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施爱的行为中体味人生的幸福。但是我们的社会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为却不是这样,这些行为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对社会、对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个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损人利己或者损社会和他人的大利而获取自己的蝇头小利,这些行为谈不上道德高尚、这些人无爱心可言,他们终究必然被人们所认识,而自身也终日倍受正义、道德的折磨和良心的谴责。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和统计干部,我们不仅是社会的普通一员,更是一名执法者,我们的工作行为代表国家,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平正义、忠于职守、真抓实干、严格执法、锐意进取、敢于负责、清正廉洁、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风。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暂且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作风的修养,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甘于寂寞,富有爱心,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工作质量,把每项工作干好干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让和谐充斥我们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让爱心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释放,让我们以高尚的工作行为和一流的工作业绩感恩回报社会。
道德情感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候所产生的一种内心情感。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应该由个人意愿,自然的、直接的情感而决定,得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外部因素影响引起的情感,并结合成为自我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这不仅是自觉的而已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也是对别人的公正评价的依据。
不要道德绑架,就单单凭着道德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人品,而是需要看实际情况来判定。如果就这么直接的判定别人人品的好坏是不理智的行为,这会让别人受到心灵上的伤害。
道德的存在是为了让某一群体的正常运转,也就是说对孤立的人来说,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那么如果某个人不遵守道德的行为而导致这一群体的运转出现了问题,那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其他人便有权去谴责,或制止这一行为,同时预防这一行为的再次发生。像这个插队的问题,他干扰了先来后到这一惯例的正常运转,同时这意味着别人付出的时间成本没有得到相应的收益。插队者依靠对于惯例的破坏来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就算不存在道德问题,那么利益受损者也有权利去谴责吧,这是可以判断他人的人品的依据。
当以道德的名义要求别人必须做到这事才是好人本身就不符合道德标准,那就是道德不良。这里并没有循环论证的问题,前后两个“道德”是指不同的道德标准。比如:某老人在公交车上辱骂不让座的年轻人没有道德并要求其让座。老人是以“尊老爱幼”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而其要求的行为本身违反了“不骂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标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