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和认识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促进的。在丰富儿童社会认识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社会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社会性情感的培养。例如组织孩子熟悉各种交通标志,带孩子到十字路口观察、组织他们玩“交警和司机”的游戏,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很多交通知识,同时也培养遵守交通规则、遵纪守法的良好情感。还可以让孩子参加各种职业游戏体验,让孩子明白劳动的意义。另外平时可以利用讲故事、念儿歌的方式,向孩子介绍我们伟大的祖国,让他们萌发出爱国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样不断反复,逐步加深,孩子的社会性情感就能更加稳定,更加深刻。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称为情绪动因。幼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3~4岁的幼儿,情绪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阶段过渡。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 (3)表情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些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会化。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学前教育发展有哪些影响,你能够列举出来吗?下面我为你分享一下新课程改革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吧!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即改变传统课程中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现状,提倡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和爱学的态度,使其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获得会学习、能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改革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为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人才的需要和引导下,在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中轰轰烈烈的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学前教育指出:“幼儿园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我国很多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大多是教师决定教学内容、主题活动中的主题墙饰等,这一切的出发点不是完全基于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而是为了应付家长和专家的检查以及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促进幼儿自主探究学习起到阻碍作用。新课程改革尤其强调,应该改变传统课程中幼儿教师一言堂的现状,要改变幼儿被动接受知识、死学硬记的情况,积极鼓励教师放权、幼儿积极参与、寓学于玩,培养幼儿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索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和合作等能力。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发展观、学习观和评价观,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
一、新的课程观
新的课程观应包括“学生和教师的经验是课程、生活是课程、自然是课程”。其将课程的外延扩大了,课程不再局限于学科内容,而是将其范围扩大了,这符合学前教育的要求。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生活是课程学习的内容,课程是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和反思、创造性的进行实践而建构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的过程,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是以幼儿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幼儿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一切生活场景都可以是教育的场所。幼儿处于经验积累的初级阶段,其成长的过程中是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生活处处是教育,只有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教育,才会让幼儿对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幼儿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对幼儿进行渗透性教育。幼儿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兴趣点,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引入其感兴趣的知识点,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与自主探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新的发展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一个学生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个体。这样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和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发展为主的新发展观,体现了教育为了一切学生发展、为了学生一切发展、为了发展学生一切的目的。学前教育要求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正是如此。当前幼儿园教育却很难实现这样的发展观,不是幼儿教师不愿意做,他们很努力,每天辛苦地策划各种主题活动,加班加点布置各个区域和完成主题墙的制作,但是却忽视了学前幼儿自主的发展需要。“儿童发展是指0-6周岁或7周岁儿童的身心发生质的变化。不仅指儿童的身心发生质的变化,还指儿童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转变其教学方式,树立以儿童为本的发展观,给予儿童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让幼儿通过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三、新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幼儿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幼儿教师应该尝试着让孩子参与进来。幼儿教师可以给定一个主题,让幼儿分组讨论决定主题之细化内容,并且让幼儿去做。通过了解幼儿对事物的独特见解,教师找到幼儿普遍的兴趣点,幼儿感兴趣就愿意加入活动,积极性高。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其主导应该体现在观察幼儿的学习活动过程、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反应,应敏锐地发现和感知幼儿的各种需要和愿望,应时刻注意要以温和而又恰当的形式与幼儿开展合作式、探究式的师幼应答、互动。例如,拿主题墙的布置来说,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参与进来,把幼儿画的画、剪的剪纸应用到环境创设上,以这样的成果呈现,幼儿会很有成就感,下一次更愿意积极参与进来。每一个幼儿教师都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欣赏幼儿的作品,不应该用成人的审美观去衡量孩子的作品。教师要学会发现美,以此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四、新的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幼儿教师应该树立过程的评价观,观察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发展,而不是最后的结果如何;建立幼儿档案盒,记录幼儿在园的点点滴滴,掌握幼儿发展的情况;应该一切以幼儿的发展为原则,看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取得了哪些进步,哪怕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要对其进行鼓励,及时强化。五、总结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因此,幼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进行以下改进。1幼儿教师要学习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以专业的眼光把握幼儿的心理,很好地对其进行教育。幼儿教师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要有专业发展的意识,不能盲目学习,应该对自身专业发展有所规划,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家长和教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幼儿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和行为举止方面,应该在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幼儿处于一个模仿接受的阶段,教师通过树立终生专业训练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让幼儿接受更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2新课程改革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笔者认为,幼儿园应通过建立建构对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促进幼儿教师进行不断反思。反思是幼儿教育者专业和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幼儿教育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其专业洞察力,以此了解孩子所想、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幼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总之,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幼儿园推进课程改革不只需要幼儿教师的努力。幼儿园园长、幼儿家长、社会都应该为办好幼儿园教育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通过形成良好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和社区的合作,共同帮助幼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