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儿童音乐教育

谈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儿童音乐教育,第1张

谈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儿童音乐教育

论文关键词:学习兴趣 耐心 鼓励

  论文摘 要:儿童音乐教育的普及要从培养儿童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始。同时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关键的。作者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他的六种教育科目中把“乐”洌为第二位,作为艺术教育的代 表。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更明确无误的阐述了音乐的重要性,他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音乐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了它的特殊功能。但是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音乐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音乐是可学可不学的一门课程,而 语文 、数学、地理、历史、化学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则是必修课。在科技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 的教育理念面临挑战,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作为教育者在关心下一代是 否具备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关心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优秀的人格。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是进行素质教育所必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音乐教育成为了儿童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涉及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许多的问题也出现了。有很多的孩子在学习音乐的兴趣方面强差人意,可以说是在勉强,敷衍。除了部分天生对音乐感兴趣的孩子以外。老师为孩子们的音乐学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孩子们总是不领情,对他们来说学习音乐是件枯燥的差事,不得已而为之,即使有的孩子天生对学习音乐感兴趣,但是花了时间练习却进展甚微,也大大的打击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从心理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不失为一个非常可行的办法

 一、首先培养孩子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格伦多曼在《教你的孩子学数学》中说:“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所有的孩子生来就是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有一些孩子则从来没有遇到这个麻烦,并且终其一生他都想念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我们给这样的人一个名字——天才。”学习音乐是一项技术要求含量较高的学习过程,不论是器乐学习还是声乐学习,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这对大部分孩子来说,绝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对自己能力的无法肯定,使他们感觉到无法抗拒的压力。同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儿童在音乐行为方面的表现与期待不能太机械、太刻板,而应当理解得更为宽泛、灵活一些,不要把充满活力的孩子用音乐来限制死。有的时候,孩子会胡乱的演奏或者演唱一些不太规范的乐曲或者歌曲,这时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平时还要多注意对音乐感觉的 积累。比如听听音乐会,看看好的电视音乐节目。在家中播放内容高雅的音乐。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自发的体验音乐,以唤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当孩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时,必然会产生厌学的心理。这个时候,需要老师或者大人的耐心和鼓励。这对孩子们的心理影响尤其重要。粗暴的,强制性的学习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相反,只会让孩子对音乐学习更加厌恶和排斥,同时还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学习音乐是一个非常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不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学习器乐,需要付出的努力往往超出了一个孩子所能自觉付出的努力。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始终让孩子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孩子刚刚接触音乐学习的时候,就用各种办法向他们灌输“学习音乐是非常有趣的,就象是在做游戏一样”。这种观点一旦被孩子所接受了,他们就会没有任何压力感,主动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接受音乐学习。在这种快乐的氛围当中,孩子们保持着轻松自然的情绪,就可以很快的投入到无限的音乐世界中去。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孩子的动力源泉。兴趣的来源不仅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还要靠老师本身的魅力。作为老师,首先需要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才能把音乐的魅力表达出来,感染孩子,打动孩子,从而使他们为之深深的迷恋,进而为之去认真学习。面对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耐心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保证孩子们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因为我们看来简单,就轻描淡写或敷衍了事。如果孩子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与大人想法不一致或者问题十分荒唐,大人也绝对不能随便加以斥责,以免挫伤孩子动脑筋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失败的心理,挫伤孩子的积极 性。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培养他们提问题的习惯和勇气。心理学家哈维特在研究中指出儿童时期学习失败的人,其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赖越严重。多多的鼓励孩子,孩子就会变的爱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学习的欲望也就会随之增加。在孩子感觉学习难度大有阻力而失去信心的时候,要鼓励他们:“你很聪明,但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你会做好的。”表现出对孩子的爱。把孩子的消极态度变为积极态度。在这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 绩都需要我们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赞扬。这是非常重要的。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而不是关注最终的结果。能否完整的演奏一首乐曲或者完整的演唱一首作品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要关注孩子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和进步。从而培养好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好的事物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一句赞美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能会对孩子起到我们不可思意的作用。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这对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帮助的。哪怕是很微不足道的进步,都需要我们及时的给予肯定。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好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培养他们的开朗健康的性格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在鼓励中教会孩子接受和认识自己的不足,他们就会充满自信,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儿童学习音乐既有对音乐的兴趣,也有要驾御音乐的欲望,更有从音乐学习中获得审美的欲望。同时,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还有满足自尊心的欲望,有好胜心理。如果老师能恰当的把握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型的音乐会或者比赛,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我和相互竞争的平台,激发孩子们的好胜情绪和进取心。所未有的成就感,能使他们产生更大的成功欲望。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自觉性。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我们所期待的儿童的音乐行为和活动应该不止于充满了快乐 与享受的音乐教育过程。我们的教育除了爱,更得有一些正确的原则和技巧,诱发引导他们对音乐学习的持续热情,使儿童能以一种自我肯定的创造性的态度去对待音乐的感受与表现,并有能力以音响、节奏为手段去表现他们所感受的音乐和情感,使他们乐于学习音乐。孩子的未来往往掌握在大人手中,适时地引导和启发,将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善于用好的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就能培养出聪明出色、心理健康的孩子

 参考文献:

 [1]齐易 ,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1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浅谈音乐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塘沽一中 贾赟博

摘要:

很多研究证明,音乐对人的身心状态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情绪情感体验、认知能力以及工作绩效等方面。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广泛的重视,运用不同方法和途径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很有实际意义的课题,本文从音乐欣赏课的角度研究和探讨音乐对学生的情绪调节、学习能力以及应对压力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

音乐 情绪 学习能力 压力 音乐疗法

有关音乐功效的研究和著述早已有之,比如法国的大文豪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密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学,二是文字,三是音符。”近年来,专家们的研究证明,音乐对培养人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很大的好处。很多科学家毕生离不开音乐,比如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说他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是受了他家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的启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爱因斯坦认为音乐能打开科学研究的思路,他正是在不断弹奏钢琴的同时,悟出了震撼世界的“广义相对论”。

研究背景与目的

关于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方面的科学研究还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事情。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赫姆霍茨,以及后来的一些科学家曾对声音对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作用进行过深入而详尽的研究。他们发现一根听神经纤维只接收和传导相应的一种频率的音响。音乐的生理作用首先是通过音响对人的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作用开始的,进而才影响到全身的肌肉、血脉及其它器官的活动。有人研究认为声音可以使肌肉增加力量。快速的和愉快的音乐可以消除肌肉的疲劳。还有人发现,在音调完全和谐或音乐的强度猛然更换时以及一曲乐调将终结时,脉搏和呼吸速度变快。又有人研究认为忧伤的音乐使脉率变缓,欢快的音乐则使脉率变快。由于音乐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活动。因此,人们就能够用音乐来改善和调剂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进而达到治疗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 在音乐欣赏课上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体验,无论是否有音乐基础,90%以上的学生都会有相似的反应:当听到雄壮激昂的进行曲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激励和鼓舞,往往会有热情奔放,斗志昂扬之感;当听到雄浑悲壮的哀乐时,悲哀、怀念之情就会涌上心头;当听到旋律优美的乐曲时,则能感到情绪安静、轻松愉快。在课题研究期间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发现音乐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调整情绪、提高能力,还可以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很有帮助。

一.音乐与学生情绪的控制和调节

音乐能通过其音调的作用来影响人的情绪,早在古代就为人所注意。我国古籍《礼记》已认识到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古希腊人已认识到音调对不同人的情绪影响是有差异的。例如,当时认为A调高扬,B调哀怨,C调和爱,D调热烈,E调安定,G调浮躁。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与科学家亚里斯多德最推崇C调,认为它最适宜陶冶青年人的情操。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贝多芬的音乐使愁苦人快乐,胆怯者勇敢,轻浮者庄重。可见,音乐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

音乐对学生情绪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音乐对人的情绪变化影响程度也与人的欣赏能力的高低相关。研究过程中做了一些相关的小测试,比如选取20名学生,其中10名从小就接受了艺术熏陶和音乐教育,而另外10名学生基本上没有受过专门的艺术教育。将他们分成A,B两组,分别播放听相同的音乐,结果发现,A组同学有9名学生表现为受该音乐的影响,情绪变化比较明显,而B组同学由于对所播放的音乐没有多少了解和欣赏能力,听后感觉与听前没有什么分别的有3人,有些感受的5人,只有2人汇报受到明显触动。换不同种的音乐进行测试,结果基本相同。可见,具有不同音乐欣赏能力的人对音乐的敏感度有明显不同,音乐对情绪的影响程度也就不一样了。可以认为,对音乐越了解的人受不同音乐的影响越强烈。

另外不同种类的音乐在帮助学生调整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发生不同的效果。一般人认为,如果心情悲伤,那么听听快乐的音乐就会心情好转,但事实上研究表明,这只会使情绪变得更为抑郁。正确的做法是,应当选择与当时的心情相“吻合”或“一致”的音乐,目的是促使其产生所谓的“知音现象”。在一次对14名刚刚因失恋而不能自拔的年轻人的实验中,专家们证实,在欣赏了几首旋律轻快的轻音乐之后,他们无一例外地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悲哀之中,然而当他们在倾听了那首充满了忧伤和凄凉的《徒然小夜曲》后,却似乎找到了“知音”,其中的12人的负面情绪居然奇迹般地得以减轻。基于这种思路也在音乐欣赏课中进行了初步尝试,发现学生的反应虽然有差异,但感受基本一致。课后对15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大多数认为听与当时心境基本一致的音乐更能够起到宣泄和调节的作用,但是在情绪低落时过度渲染消极情绪的音乐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音乐与学习能力

听适宜的音乐可以改善学习能力。很多人都听说过“莫扎特效应”,即当听一曲莫扎特之后,个体的大脑活力将会增强,思维更敏捷,运动更有效。它甚至可缓解癫痫病人等患有神经障碍病人的病情。曾经还有研究者证明,在IQ测试中,听莫扎特的测试者,相同发展水平得分比其他人要高。

研究中也做了一个相似的实验,利用下午自习课的时间,在两个纪律、成绩相近的A、B班级安排相同的学习内容,要求自主独立完成,不严格限定时间,两个班都没有老师看管,只在A班级播放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最终结果是在以音乐为背景的A班级完成任务时间和效果都要好于另一个班。很多同学也反应他们在家里学习时有时也喜欢边听音乐边学,这样他们情绪和感觉都比较好,还说容易进入状态,能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必须注意音乐类型的选择和当时的学习内容。

三、音乐与减压

音乐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生活的快节奏、学习的重担以及交往、情感的困扰,常会给学生带来比较大的压力,长期这样会感到精神不振,身心疲惫,情绪低落,使健康受到威胁。

许多人都知道通过欣赏音乐来宽松情绪,但误以为听听音乐、唱唱歌曲或者玩玩乐器并没有什么大学问。实际上,如何利用音乐来缓解压力是一门专门的科学。美国著名音乐治疗专家纪兰诺修女指出: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色通过大脑感应可引发情绪反应,并进一步影响生理状态,如果懂得如何控制反应过程,便能利用音乐来有效松弛神经。

1音乐疗法对PPH手术患者情绪的影响

目的 观察音乐对PPH手术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PPH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0 min音乐治疗组与对照组研究前后以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测试,同时记录心率、血压结果 音乐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P均<005)音乐组患者的焦虑得分比对照组降低(P<001)音乐组患者的舒适行为比对照组多结论 音乐可明显改善PPH手术患者的生理状态,减轻焦虑反应

2音乐对情绪的影响

音乐能通过其音调影响人的情绪。在我国古代素来重“礼”“乐”。《乐记》中说:“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乐至则无怨。乐行则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这里谈到了音乐对生理和心理的作用。古希腊也十分重视音乐,认为E调安定,D调强烈,C调和蔼,B调哀怨,A调高扬,G调浮躁,F调*邪。亚里士多德推重C调,认为C调最宜于陶冶青年人。

美国纽约医科大学音乐心理疗法研究组的教授们,在音乐对人们的感情影响的调查中指出:“节奏缓慢、悲哀的音乐,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活动减少,对话中常常充满怨气和敌意。相反,节奏鲜明、流畅快乐的乐曲,使人们之间友好交谈。”

在我们每个人出生之前,我们在母亲的胎内伴随着母亲的胎音和心音而成长。健康、和谐的胎音和心音,能够给胎儿情绪、心理以镇静的效果;相反,情绪不安、紧张、混乱的胎音会给胎儿以不良的影响。根据日本的研究,生活在战争、空袭恐怖中的孕妇所分娩的孩子,其中未熟儿、脑障碍儿童的比例要比和平年代的比例高得多。“胎教音乐”,与其说是让胎儿在母亲体内聆听音乐教化,倒不如说是倾听音乐教化的母亲由于情绪、精神的安定,促进了胎儿良好地发育成长。

无论是孔子还是贝多芬,都对音乐对人心性陶冶的功能表示出巨大的赞赏。在他们看来,音乐对人情操的陶冶,完全是因为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但是从音乐治疗的角度来看待音乐,音乐对人心理和情绪的影响,除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对人有影响以外,还因为音乐能够在技术上最大限度地模仿或再现各种各样的情绪,尤其是有针对性的即兴创作的音乐更能够和人的情绪进行直接的沟通。

情绪不仅是情感世界的外衣,同时也是认知世界的催化剂。因为人在情绪好的时候,认知方面往往容易走向积极,反之则容易产生消极认知。音乐既然能够通过自身包含的情绪来影响人的情绪,当然也就能够对认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所以这样一来,音乐对人的情感世界与认知世界两方面的影响,自然就都包含了无限的潜力。

3浅谈音乐对幼儿情绪的影响 开学初期是幼儿进入幼儿园的一个适应期,哭闹的现象时有发生。陌生的环境是造成幼儿入园不适应的一个最大原因。如果幼儿到一个新的环境,其注意力能够被环境所吸引,那么他就容易适应这个环境,反之他就会选择拒绝并企图逃避。现在虽然大部分的小朋友都能在短时间内停止哭闹,但是总有个别年纪特别小或是对家长特别依赖的小朋友会长时间的哭闹。甚至使原本已停止哭闹的小朋友又再次哭了起来,这无疑是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特别是对毫无经验的新教师而言,更是不知所措了。

然而经过一阶段的观察实践,我觉得音乐真的是缓解幼儿哭闹情绪的一大法宝。当好几个小朋友都在大声哭喊时,只要老师用钢琴一弹小朋友们熟悉的音乐,他们便会将注意力转移到老师弹奏的音乐当中。

如弹奏几首小朋友都非常熟悉喜欢的动画片主题曲,像《哆拉A梦》《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西游记》,小朋友们都会兴致勃勃的跟着旋律哼唱起来。原本大声哭喊的小朋友哭声变得越来越小了,有几个原本一直哭闹的小朋友也渐渐停止了哭声。看来音乐对幼儿情绪的影响还真不小。

后来经过长期的实践,效果十分显著。即使有时没有小朋友哭闹时,也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比如,当小朋友都在到处跑动、声音吵闹或是在玩积木大声讲话时,只要一弹钢琴,吵闹的音量立马可以减轻一半。

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对缓解情绪紧张、消除焦虑有着不小的作用。幼儿情绪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工作者就情绪对人的个性形成、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情绪在这当中的特殊作用。如何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健康情绪,也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一个课题。

音乐,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它对人情绪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要让幼儿更好的发展,拥有健康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音乐是培养幼儿健康情绪的一条重要途径。

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声音物理特征在人听觉上的反映,音乐记忆、音乐才能、音乐想象,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与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

由于它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各种理论重视科学实验的根据,从而逐渐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并且与音乐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一个部分。

精神分析论者把情绪和记忆认识联系起来,随后又发展起来“音乐治疗”。“自控”的观点把人看成一个自我调节的生理系统,通过知觉同活动循坏的反馈作用使机体得到平衡。

当代音乐心理学的实验成果大多在音乐知觉方面。趋向于试图将立响心理和音乐学习的心理过程联系起来,以探索从原始到复杂的音乐行为的发展过程;研究从幼儿甚至从婴儿的音乐行为到高度专业技艺的发展,以求更全面深入地研究人的音乐心理状态的种种问题。

音乐心理学的发展:

出现了向脑神经科学延伸的明显趋势音乐家脑结构不对称现象的论证。器乐演奏者左手手指运动对皮质表征的增强,器乐刺激的两半球表征和大脑激活,音乐技能训练引起学前儿童空间到时间推理的长时增强,单侧颞叶切除对歌曲的知觉和表象的影响。

音乐激励人的情绪,音乐由人脑的右半球主使,而右脑开发得越早就越能增强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从胎儿能感知声音就对其施以音乐的激励,让小生命在无忧无虑的条件下接受胎教,这对提高我们后代的智力和素质是大有好处的。

研究还表明:只有符合1/f波动的声音才能带来有益的刺激,并通过听觉中枢传导系统作用于大脑,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改变下丘脑递质的释放,从而调节内分泌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酶、乙酞胆碱等,使机体保持在极状态。

自然界中诸如大海、波涛、瀑漏的溪流、微风轻吹的声音及一些鼓乐、经典名曲等,听到这类声音能使人心情坦然,使人有一种无形的抽象安慰。这就是“1/f波动理论”。

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我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体验的深浅这一角度出发进行论证,得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这一结论。

关键词:音乐 欣赏 感情 体验 基本 要求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quot;觇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一位有经验的英国音乐教育家曾告诫说:"不要允许你的批评性的敏捷聪明窒息你的情绪反应。那些专家们经常把他们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 他还说:"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指Waldstein)钢琴奏鸣曲--引者注)的同样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他。"②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6砸衾肿髌犯星槟诤�奶逖椋�紫缺硐治�行陨系闹苯犹逖椤1热纾�颐窃谔�揭皇桌智�氖焙颍�哉馐桌智��泶锏母星椋ㄋ�蚴强炖值模�蚴潜�У模�蚴强犊�旱摹ⅰⅰⅰⅰⅰ⒌鹊龋��窘枳约旱母行跃�椋�匀坏夭��鲆恢痔逖椤U庵职樗孀乓衾指兄��匀徊��母星樘逖椋�褪俏颐撬�档母行陨系闹苯犹逖椤nbsp;

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

例3快速地

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

① 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中译本,第107页。

② 同上书,第104页。

我们自然会从这个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跃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

而当我们听到下面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

例4

慢速地

《江河水》

当在钢琴上响起了下面这个在左手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衬托下,由右手奏出的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动机时:

例5

肖邦:《c小调练习曲》

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

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为学生们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在展开部的变奏段落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 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2) 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3) 充满深沉的情绪。

(4) 悲哀、哀怨。

(5) 远方的倾诉。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在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与身在异乡所感到的孤寂与愁苦的感情,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

然而,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在课堂上放了宋代郭楚望的古琴曲《潇湘水云》的主题呈示段落的录音之后,照例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却作出了各种不同的回答:

(1) 叙述某种痛苦。

(2) 忧郁而充满一种力量。

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来自: 免费论文网wwwpaper800com

(3) 典雅而明快的情绪。

(4) 喜悦。

(5) 酒狂。

这里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很少接触古琴音乐,对古琴音乐还不能正确地进行感知,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体验乐曲的感情内涵。

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quot;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①

当然,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正如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所说quot;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②。但是由于

论文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来自

①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第263页。

② 见《乐记》中的《乐本篇》。

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

由于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在标题音乐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感情内涵,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的。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的原始时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协奏曲》,如果学生们通过理解认识的作用,了解到这部协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国时写的作品,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倾诉了他对远隔重洋的祖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那么,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就会对这部作品的感情内涵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又如,对贝多芬的《爱格蒙特》所写的十段配乐中的序曲,不了解这部戏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是十六世纪荷兰人民所崇敬的英雄,对他所领导的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也毫无所知,那么也就很难体验到这部序曲中戏剧性的感情变化:痛苦的呻吟、激烈的反抗、悲壮的颂歌和胜利的狂欢。如果欣赏者能够充分发挥理解认时的作用,对这部戏剧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也必然会对乐曲的感情内涵有更深刻的体验,而这是单凭感性体验所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对感情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要求,却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作到的。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象通常所说,欣赏者是处于一quot;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状态之中,更何况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呢!这样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而是要看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情有所体验了。当然,我们这样说也并不是否认理解认识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说明,这种理解认识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体验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乐欣赏。

  课标中提出“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以及“注意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要求,充分说明了音乐教学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密切关系。 

一、音乐审美与情感体验

音乐审美教育具有情感性特征,它是以音乐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绪得到陶冶,达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目的。音乐鉴赏的审美过程是审美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上综合的动态过程,可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其中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是贯穿审美过程的心理线索。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是审美升华之极限。因此音乐审美活动的实质是情感活动,是以情感体验为形式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所谓情感体验,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而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情感既是音乐艺术的刺激源,又是主体体验,感受音乐的归宿。因此让学生了解如何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喜爱、理解音乐,是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心理、生理、年龄等特征,自觉应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育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的成功和优化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通过感情共振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的爱心就会油然而生。

二、情感体验与课堂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乏有这样的经历:某班或某合唱队演唱,尽管音准、节奏十分准确,无懈可击,但给人的总体感受却是平淡无奇,似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引不起听者的情感共鸣。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没有解决好歌唱中的情感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表演中缺乏情感体验,或者说情感体验比较肤浅,从而导致了艺术感染力的贫乏。我们说音乐是一门感情的艺术,与器乐曲相比,歌曲的情感除了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以外,还通过文学语言(歌词)的形式来现,因而它的情感色彩更加浓郁,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1歌唱教学的情感体验

歌唱教学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并教育学生的。假如我们仅仅强调音准、节奏等的技能训练与培养,而忽视了歌唱教学中的感情体验,那么就缺少了课堂教学中多向的情感交流。其结果必然是歌曲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得不到挖掘与提升,所唱的歌曲也肯定是苍白无力,缺乏表现力。所以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才能真正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如歌曲《再见吧!妈妈》、《十五的月亮》等歌曲,表现了战士出征时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母亲、妻子的爱,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和亲人的爱。可见,在歌唱教学中,感染和教育学生的关键应该是歌曲的情感体验。

2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音乐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情感体验本质上就是要求主体全身心、主动参与和投入,以最大限度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否则音乐欣赏活动将难以顺利进行。

思是欣赏教学中进行情感体验、展开理智欣赏的重要环节。中学音乐欣赏教育中的主体“学生”是针对教师聆听音乐前的设疑进行思考、想象,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寻找答案,主动欣赏。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欣赏。首先应遵循音乐作品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投入音乐。从作品本身的情境出发,以作品的情感为线索,让学生想象月光下二泉的宁静优美,老盲人的一声叹息,打破了月夜的沉寂,如泣如诉的琴声将阿炳对生活的不平、愤懑、无奈和憧憬等不同感情揉进每位欣赏者的心。通过作品欣赏,本质上学生全身心、主动地参与和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作品分析的情感体验

艺术的学习绝不能停留在感官的愉悦阶段,只有相关知识的文化背景支撑,才能站在更高层次去评价艺术作品,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因此,为了强化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还必须对音乐表现的要素如歌曲、乐曲的体裁,结构、调式、调性乃至和声作必要的分析与思考,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以引发学生健康、有益于身心的情感体验。

①作品的体裁往往与某种情感联系在一起。例如进行曲的情感常常是坚定有力,勇往直前的;舞蹈音乐的情感常常是欢快、活泼的,摇篮曲的情感常常是慈祥、安稳、温柔的。②作品的结构,大到整个歌曲,小到短句,都蕴含着音乐的内容与美感。在唱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任务,就是对作品仔细的琢磨与研究,以尽可能用完满的歌声展现出它的全貌,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使情感得到升华。③作品的调式、调性在色彩上给人以明暗不同感受,在一般情况下,大调式的作品情绪显得明朗,小调式的作品显得暗淡。④ 和声也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能形成明暗、疏密、浓淡不同的音响效果,进而表现其特有的音乐情绪。在合唱教学中更应注意它

的作用。风格与流派也是正确把握作品形象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情感体验是音乐教育的归宿

只有在丰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强调音乐的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情感目标的制订,既要考虑学生兴趣,学习态度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应从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所表达的各种感情,挖掘深刻的情感内涵,再通过教学的过程,经过师生的二度创作,把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强调对音乐的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才能在音乐教学中经过师生的合作,促使学生潜在的、内隐的音乐素质及其情感目标得到充分的体现,变成外显的、现实的情感体验。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丰富情感体验的必由之路

1良好的欣赏环境的创设

音乐欣赏应该有一间专门教室,并把它布置成轻松愉快的环境。比如在黑板上方贴上主题词――音乐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乐海听潮等。装饰一些由皱纹纸剪成的飘带,在教室的横梁上可挂些彩色的纸带交织成的网,它具有很强的动感,墙壁上可挂些彩色纸贴成的五线谱旋律。另外,一些音乐家的头像、音乐教学挂图、以及名言警句的字画也可挂在墙上,使整个音乐教室真正成为音乐艺术的天堂。后墙黑板则是一些学生的音乐习作。学生置于这样的音乐环境中去体验、感受音乐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每周的音乐课都会在期盼中到来,学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了音乐作品的内涵,体会到了音乐的美。

2语言情境的创设

语言情景的创设遵循了审美心理学中的通感现象。它不但适用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且适用于听音乐前学生心理投入的情境引导,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老师语言、体态的表演,使学生心理产生与音乐相适应的想象、联想,从而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

首先,根据乐曲的内容,把握好语言的语调。教师应对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在授课前,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师既要成为作品的欣赏者,又要成为艺术情感的传播者。其次,运用主持人式的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欣赏前,老师轻松地微笑着来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各位同学,大家好,一周的音乐课又在大家的翘首期盼中来到了,愿我们能在一起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再有,运用有声无声的学生语言进行情境创设。学生参与活动是体会作品重要的一步,运用有声(比如演唱、演奏)和无声(比如指挥、即兴表演)的语言,以丰富的情感,描述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和情感发展,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音乐艺术的真谛。

3聆听环境的创设

课堂聆听环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感知音乐,并积极启动“审判心理操作”来体验和感悟音乐的首要法宝,是培养学生聆听习惯的根本保证,也是指导学生掌握音乐欣赏方法的重要前提。所以,认真抓课堂纪律,巧妙创设课堂聆听环境,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

4遵循作品情境,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是美的,就在于它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能描绘让人心动的情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音乐欣赏教学以情感为切入口,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也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遵循音乐作品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投入音乐。例如圣桑的《天鹅》,以情感切入引导学生欣赏,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月光、宁静的湖面、高贵优雅的天鹅,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与生命告别。在良好的聆听气氛当中,优美伤感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渲染,会让学生内心深处受到无穷的艺术美的感染,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

五、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情感体验

学科教育呼唤学生的艺术化、情感化机制,老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把课堂交还给学习的主体―― 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以知识意义为主体的主动建构者。

1自选歌曲

流行通俗歌曲中也不乏很多精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把它纳入自己整体 教学计划 中――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他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歌曲向同学们推荐,老师只要对他们自选的歌曲进行思想上和题材上适当的把关就行。如《同一首歌》、《祝你平安》、《爱我中华》、《走进新时代》等,不仅情趣文雅、格调高昂,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自行收集资料

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说说自己对音乐作品欣赏的感受,最后老师也可再对作品各音乐要素,主题、艺术风格提出欣赏参与意见,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3以骨干为中心的小组音乐活动。

独木难支,林多叶茂。把一个班分成若干音乐小组进行各种情境教学活动则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学生中一些音乐素质较强者为中心,组织一些竞赛小组开展情境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消除怯场的紧张气氛、互助互励;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音乐的空间和展开自我的场所,使音乐素质强的学生或小组的学习兴趣和组织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随着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产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已深人人心。以学生为本因势引导,不失时机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和能力的锻炼,这样既丰富了自身的课堂教学,又加深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音乐是美的,因为她是用人类情感实现创作与欣赏的,教学也是美的,因为她需要师生间用智慧和心灵撞击出璀璨的生命火花,因此,音乐教育的情感化、艺术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欲望,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审美愉悦,培养高度理智与高涨情感相互平衡、协调发展的人才、是人们现今的教育主题。作为这个主题的实施者,我将不断努力,做一个优秀的音乐传播者。

或称音乐质。泛指对音乐能欣赏、理解、表现或进行创造的特性。但此术语概念很广,含义模糊。音乐心理学家尚未能提出一个被公认的定义。

一般认为,音乐感包括两类要素:①是与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的,如音高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等。②是综合的要素,如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力、音乐形式感、音乐审美感等。音乐感通过训练及培养可以有所改善,但对于早年即极富乐感的音乐神童及所谓音乐天才究竟应如何理解,迄今未有定论。

与此相联的是所谓音盲,即毫无或极度缺乏音乐感的人。有些音盲可以归结为由于听觉生理方面受到障碍或出现病理现象,但也有生理上健全而缺乏音乐感受能力,通过学习、训练难以改善的情况。此外,在欣赏、表演及创作能力方面,音乐感所起的作用如何,音乐感的组成要素,音乐感的形成,音乐感的测定,音乐感的类型,均属于有待深入研讨的课题。

同样受到重视的是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问题,西方音乐心理学家所着重研究的是将音乐作为一种物理刺激,通过实验来测定人们的各种生理以及心理反应,求出一般的规律,以及因个人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由于涉及美学的领域,各派心理学家所得出的结论颇不一致。 音乐才能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音乐才能包括哪些要素,又如何培养,尚无定论。例如西肖尔认为应有 6个方面,即音高感、音强感、时值感、节奏感、和声感与音调记忆能力。而M舍恩认为音乐才能应包括:听觉感受力、音乐感情与理解力、音乐实现力、音乐智能、音乐记忆以及思考力、自信力与音乐气质等。有人还指出音调想象力、音乐经验对音乐才能也有重要关系。

为了确定音乐才能的高下优劣,在西方出现了所谓“音乐才能测验”,由心理学家编制一系列问题要求被测验者回答,再根据答案鉴定音乐才能的优劣。最早出现的测验表由西肖尔编制,共100题,1919年录制成唱片6张,公开发行。1930年,J夸尔瓦泽(1894~1977)的音乐测试法,只用3个音,但不断改变音高、时值、响度及节奏,通过40及50次变化,即可得出判断。韦恩的“标准音乐智力测验”(1948)需用钢琴弹奏近一小时的测验内容,包括和弦分析、音高变换、音乐记忆、节奏重音、和声、力度及分句等等。但是,这些测验究竟能否真正鉴定音乐才能的高下,可能还是个疑问,但作为参考,有一定价值。

西方心理学家对音乐才能是否遗传、音乐神童的特点、盲人的音乐才能、音乐才能与其他方面才能的关系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少研究,但是,迄今尚未取得较一致的认识。 作曲家的创作冲动从何而来,乐思怎样形成,又如何表现为具体的形式,一直引起音乐理论家的兴趣。西方心理学家所着重探索的是:音乐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包括情感与理智的关系,作曲家个性、气质、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对创作的影响等等。

更常见的是对灵感的研究,包括什么是灵感,灵感的来源,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培养或找寻灵感等等。

同样,表演家的再创造心理过程也是被研究的对象。心理学家试图找出音乐想象、音乐思维与一般想象、一般思维的异同之处。常见的方法是将音乐家与其他艺术家或科学家的情况,分门别类进行调查,作出比较分析,再找出音乐家的特点。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好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人的心灵,使人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体验原指个体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其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在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发情感,并在体验中尝试创造,因此,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一、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获得情感体验,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能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创造想象空间。

  1音乐听觉的重要性

  音乐听觉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听力,一种是内在听力。音乐听觉能力就是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欣赏的重要渠道就是借助于音乐听觉的情感体验。通过音色、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听赏各种人声音色和乐器音色,感受不同旋律的特点,提高他们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

  2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环节

  情感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也可体现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在课堂上,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放一些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到自由的发挥。还可以用各种方法、手段以及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和学生一起进行音乐体验活动,创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情境,引导激发学生入情入境。

  在欣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伴随着典雅古朴的旋律,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把学生的情感带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中,犹如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挂在露出嫩叶的柳梢旁,小舟在江面荡漾,微风吹过,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优美的旋律在不知不觉中唤起他们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又如,欣赏《天亮了》这首歌曲,可让学生先自己听一遍,然后给他们讲述这首歌曲创作的背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旅游区的峡谷地带,由于缆绳断裂意外缆车急剧下坠,缆车中的一对年轻夫妇在这危急时刻,用双手用力托起了怀中幼小的孩童。小孩毫发未伤,得救了,而他们却永远地闭上了双眼,离开了他们心爱的孩子。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许多学生听到这里神情严肃,眼神专注,几位女生眼中已经盈满了泪花,播放第二遍时,要求学生用“情”和“心”仔细聆听。当歌曲唱到高潮部分时,几个学生已轻声哭泣起来……音乐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节课的感受环节中,学生通过歌曲的听赏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及感悟。

  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时,先播放五个各具特色的音乐主题,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五个音乐主题所呈现的特点和所表现的情绪,然后打乱顺序播放,要求他们辨别出五个主题的顺序。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感知能力和听力,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体会音乐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当学生置身于音乐艺术的氛围中,反复听,用心感悟,逐渐会对所听赏的音乐作品表达出自己的感想。因此,在欣赏时尽可能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他们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并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挖掘情感因素,让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音乐欣赏是心理反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学生欣赏音乐有自己的侧重面。有的喜欢欣赏作品的整体感受,有的喜欢欣赏演奏员高超的技巧,有的喜欢乐器和歌唱演员极富美感的音色,有的喜欢作品起伏变化的主旋律。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尽量多提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且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学会边听、边思考、边创作、边表演,这样一种欣赏音乐的学习方法。

  1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的反映能力和手的灵敏度。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与大脑神经系统就越有联系,并使大脑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同时训练学生的音乐的耳朵,能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一位学生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后写了一节文字,字里行间渗透着丰富的想象力:“远处山峦迭起,蓝天白云,无边的草原上,一片春意盎然,一阵轻风吹过,马铃声响,悠闲的牛羊在碧绿的草地上或卧或立,把草原点缀的色彩斑斓……”

  在欣赏课《沃尔塔瓦河》之乡村婚礼时,学生认真感受的同时,完成三个问题:节拍(6/8);力度变化(由弱渐强,再由强减弱);乐器(单簧管,小提琴)。学生的表现为两种:一是不会的学生干脆不说;二是知道个别答案但不能确定的也犹豫不决,不肯举手。为了缓解紧张气氛,我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话音刚落,课堂真是像炸开了锅,精彩不断,想要表达的学生非常多,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还增添了很多个性化的见解。如,“这一部分音乐旋律由远而近,展示出一幅热闹的音乐画面后,又由近而渐渐远去。”“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村庄,那里的村民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婚礼,大家手拉手围成圈欢快地唱歌跳舞。”另一位学生说:“这段音乐好像是以小提琴及吹管乐器为主,旋律纯朴、明朗、活泼、欢快,让人不由自主地也想跟着跳起来。”虽然这些说法有时会大同小异,但它是学生自己独立感受的结果,也是开放课堂产生的效果。通过创设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因此,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创设音乐体验教学模式情境

  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欣赏课《春节序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时,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去想象出锣鼓喧天的场景,然后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等乐器,要求学生自由组合,用以上打击乐器去表现出心中热闹欢腾的场景。话音刚落,大部分学生一拥而上,用各种乐器模仿音响来表现音乐情绪,教室一片欢腾,见到如此欢快的场景,老师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动作融合进去,顿时,表演的学生更加起劲了,这时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欢乐的海洋、自由演绎自己感情的艺术天地。几分钟后,学生个个神采奕奕,意犹未尽地回到座位,脸上洋溢着自信满意的笑容。以上的案例,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紧紧抓住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音乐情感去感受节日的欢快,学生自主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体验乐曲的情感表现及音乐内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尝试创新的能力,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体验中得到了艺术熏陶。在欣赏《命运交响曲》时,先讲述贝多芬的人物命运,以及他所处的音乐时期和历史背景,而故事中贝多芬的自尊、自强以及对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巨大的人格魅力通过他的音乐深深地震撼了每个聆听者的心。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聆听感受同一首作品不同风格、不同版本的演绎,分别让他们欣赏极富王者风范的卡拉扬指挥的现场版的交响乐《命运》与法国钢琴家改编弹奏的极具节奏感、时尚感的钢琴电子交响乐《命运》,在古典与时尚的交错碰撞中,体现出作曲家、演奏家和指挥家根据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感悟所形成的独特的音乐风格。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可见,音乐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富有情感的创造力

  给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可体验能力的环境和自由空间。学生学习就会显得轻松自如,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如,对初级中学生的音乐素质调查表明,学生之间有较多的差异,必须有一个充满平等和谐的环境,才能达到心理愉悦,静听调整思维,充满自信。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师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能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接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音乐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前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通过听―动―演―赏―创几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通过多种手段,营造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表现,体验愉悦的审美活动。在音乐课开设的“小小音乐会”中,让学生自导、自演、自唱,尽情表现。学生不仅自娱自乐,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品位也在不断地提高。情感投入得越多,兴趣就越浓厚。针对学生的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通过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来表现自己,释放自己的艺术激情。

  音乐是表演艺术的舞台,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学生每年参加校内外各种艺术节文艺会演,能够运用课堂中所学知识,自主创作,编排节目,自我创新,在艺术水平上不断有所提高,更能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体验到艺术创作中的艰辛,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培养出优秀的意志、品质,也为他们成为一个有情感个性的艺术人才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因此,在开放式情感体验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整体提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79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