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导语课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如若枯燥乏味的课件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精心设计好一个课件,因势利导,就能紧扣学生的活动心理,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短诗五首》,欢迎阅读与借鉴。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秀的诗篇之一。
三、板书设计
品味新诗的美《月夜》: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断章》《风雨吟》《统一》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断章》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目标导学二:《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三、板书设计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吟》——象征:风雨大地“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下面是 的后续更新吧!
篇一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课件
一、题解
1、口占
(1)不打草稿,口头述说出来:~电文。
(2)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一绝。
“口占”表明,这首诗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的素养聚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裂变”,一种“反应”。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倾述对象、特定的心情,这些要素汇流在作者的笔下,由此一挥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在中国近现代,以“口占”为题的诗,很少采用现代诗的形式,下面非常有名的两首,都是以古典诗歌的形式出现的。
口占一绝:李大钊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1916年春,日本,李大钊先生送挚友幼衡回国所作。)
被逮口占:汪精卫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这首“口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汪精卫,一个烈士,一个革命者,所以,人是很复杂的。)
2、萧红是谁
(1)萧红,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萧红一生命运极为悲苦,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的一家法国医院去世(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时年31岁。1月24日,萧红遗体在跑马地背后日本火葬场火化后,葬于浅水湾。
(3)展现一组萧红的老照片。
(4)推荐两部**:
①**《萧红》(2013年3月上映)为纪念萧红诞辰百年拍摄,霍建起执导,宋佳主演。故事讲述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女作家萧红凄美的爱情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本片主演宋佳因主演萧红一角先后在金鸡奖、中美**节、温哥华华语**节中共三次获得影后桂冠。
②**《黄金时代》剧情介绍: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汤唯主演),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路流亡,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2015年4月19日,第3xx届香港**金像奖,许鞍华执导的萧红传记片《黄金时代》获得影片、导演、摄影、美术执导、服装造型设计五项大奖,成为赢家。
《萧红墓碑口占》赏析(教学设计)
3、萧红的墓在哪里
(1)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先生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2)1957年8月15日,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将萧红骨灰从香港迁到广州银河公墓,重新安葬。
(戴望舒先生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去探望的当然是位于香港浅水湾的山坡上的萧红墓。)
二、关于作者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出生于杭州,祖籍南京。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能在文学留名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诗歌,他本人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
篇二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课件
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五首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旨。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或对友人的深切追思;理解人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内涵或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悟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重点
1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难点
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再现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增强直观性。
2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并感受诗歌语言之精美;让学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学生:通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意,并在课前查阅作者的相关情况。
2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唐诗宋词,经典“咏”流传;现代诗,风格独特别样红。同学们或许有过这样的感受:现代诗以清新隽永的语言,含蓄优美的意境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情感自然流淌的洼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徜徉在现代诗这片水草丰美的天地,分享诗人沈尹默在霜风寒月的冬夜的遐想,倾听诗人戴望舒在拜谒友人墓时寂寞地倾诉。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诗篇。
1《月夜》写作背景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例如这首《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补充介绍萧红的情况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成就很大的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3《萧红墓畔口占》写作背景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释放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品读《月夜》
1多媒体出示《月夜》,教师播放朗读音频,配乐范读,学生听后描述所想象的画面。
2美的诗还需要美美地读,请大家想象着刚才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短诗。
3学生讨论、交流。
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霜风、月光、一株顶高的树,营造了霜风寒月的幽静氛围。
品读《萧红墓畔口占》
1多媒体出示《萧红墓畔口占》。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月夜》
1学生朗读诗歌。
2多媒体出示问题。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又何尝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的理解。
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一株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
1指定学生朗读诗歌。
2分组讨论、交流下面问题。
(1)诗歌文本中的“你”和“我”分别指谁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我”指作者,“你”指萧红;萧红是作者志同道合、友情深厚的知音。
(2)作者为什么要“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来萧红的墓前放一束“红山茶”
表达对已逝友人深沉的追思和缅怀之情。
(3)这是一首“伟大的诗篇”,诗句简短却意味深长。请品味诗句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第①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第②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红山茶”寄托作者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
第③句: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第④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叙写诗人拜谒女作家萧红墓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追思和缅怀之情,也饱含着二者之间真挚深厚、纯真的友情。
1《月夜》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意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有散文之美。
2《萧红墓畔口占》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此外,这首诗篇的层次分明,结构和谐,外在的平和与内在的情感张力互相支撑,时间的连续展开,心情的慢慢沉郁,生者与逝者的对话,在空旷的世界中相互呼应。
月夜
沈尹默
意象——烘托——主旨
霜风明月高树与树并立独立自主个性解放追求自由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拜谒友人墓时长路远耐寂寞摆放鲜花寄追思漫长痛苦还等待逝者安详又达观情谊深厚缅怀追思
《断章》《风雨吟》《统一》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品味了《月夜》的意境美,《萧红墓畔口占》的情感美。接下来请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学习《断章》《风雨吟》《统一》这三首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哲理、作者抒发的深沉情思。
1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2芦荻(1912—1994),诗人。原名陈培迪,广东省南海县西樵镇人。出版的诗集主要有《桑野》《驰驱集》《田园新歌》《海南颂》《荻花集》等。
3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1《断章》文题解读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2《风雨吟》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十分熟悉。他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揭示出“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自然的风雨,更是社会的、人生的风雨,鼓励人们敢于搏击风雨。
3《统一》文题解读
诗歌题目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蕴含深刻的哲理,耐人寻味。世间万物,错综纷繁,在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通过繁多的现象可以窥见单一的本质。诗人采撷极为常见的事物,透过诗意的语言来揭示深刻的哲理。
1请听范读录音,注意朗读的感情基调和节奏。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理解诗歌大意。
《断章》
1朗读诗歌,品味画面美。
诗歌共四行,形成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关键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要敢于像年轻的舵手一样,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拯救在风雨中飘摇的祖国。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动荡的、不安定的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诗歌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1《断章》
该作品含蓄蕴藉,语言却极朴素、平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2《风雨吟》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但意象丰富,意境深邃,并借此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怀。例如,诗歌选取意象“大地”“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让人有些畏惧的意境,加之“卷”“奔”两个动词的巧妙运用,让读者可以从这声势浩大的气势中想象到风雨的狂啸怒吼,联想到风雨如晦的国家局势,由此引发诗人决心要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拯救苦难中的祖国,流露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
3《统一》
这首诗蕴含深刻的哲理,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将深刻的哲理诠释得浅显易懂,通俗晓畅。例如,作者将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揭示了“多”与“一”看似对立的关系,其本质是统一的哲理,点明主旨。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可以归纳出其具备的共同特征,一定程度上也是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①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会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吟》——象征:风 雨 大地
《统一》——哲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
对《短诗五首》的讲解,基本上达到预期目的,现将成功与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依照教学目标,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理解五首短诗的内在主旨,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对“五四”时期以来的白话新诗的对比阅读,受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特定历史背景的了解不足,并没有展开细品,讲解得比较宽泛,学生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见解,收效不大。
篇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萧红墓畔口占》课件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秀的诗篇之一。
板书设计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风雨吟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
诗歌题目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 “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最喜欢断章这首诗。
1、《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3、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诗人融会了传统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现代诗风。
1 求一篇400字的扩写文章
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的中午,天空乌云密布,不时从厚厚的云朵下窜出大滴大滴的雨点来,整个世界如同被一个巨大的幕布笼罩着,压抑的透不过气,大风肆虐,街道上几乎没什么行人,远远的,一位头发花白衣衫褴褛的老太太佝偻着身体背着一个面色惨白十分瘦弱大约两三岁的小孩步履蹒跚的走在光秃秃的大街上,狂风呼啸着,几乎要把老人瘦小的身影吞掉,老人艰难的行走在大风中,突然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她背上的孩子忽然被摔倒在路旁,孩子吃痛并大声的啼哭着,声音被呼呼的风声掩盖,老人手中的雨伞也被大风掀翻在地,咕噜噜的滚到了路对面,样子十分狼狈。两名少先队员正巧路过,见状想也没想就迅速跑上前去,扶起老人和孩子,关心的问:“老奶奶,您没事吧,这里风大,我们先送你回去吧。”老太太听到这番话感动的老泪纵横,哑声道:“谢谢!谢谢你们!你们真是好孩子!”捡起雨伞,于是四人相互搀扶着走出大风中。 风声骤然变小,原来即使风再大也吹不走这人间固执的温暖~
呵呵~
2 求扩写作文美妙的人生,五彩的生活,伴随风风雨雨藏在我的心里,让我沉醉、让我着迷。
生活是一幅画卷,让我着迷,它本是一张平凡的白纸,我便似名家大师在上面随意涂沫,或是五彩缤纷,或是阴沉忧郁。生活不像徐悲鸿画的马一样奔放,不像齐白石画的虾一样细致。它是奔放而又不失细致的杰作,是那样令人着迷。啊!生活,你的多姿多彩怎能不让我着迷?生活是一首诗歌让我着迷,它本是一段思绪,我便似古今诗圣为它填词,时而如大江东去,时而又如小河流水,是多么的动听,多么的令人陶醉,也不像杜甫的哀叹那样悲伤。生活是那样的和谐,以它独特的曲调令我着迷。
啊!生活,你的宛转动听怎能不让我着迷。生活是一条哲语,让我着迷,它本是一个未知的真理,让我去为它证明。它是深沉又不失情趣,是美与恶的对比。
啊!我生活的真理,你是壮丽而神奇。你让我经历风雨,让我获得成功。磨练了我的意志,也让我感受世间的新奇,
啊!生活,你的一切令我着迷。如果我是作家,我会为你写下创世着作,如果我是诗人,我会为你写下千古名诗,如果我是……而这一切我都不是,我只是我自己,只能为自己走出光辉的一生。我为此不禁诗性大发,今日用我填诗首。生为何生?为吾之所愿。乐为何乐?乐吾之所生。生之其理亦为生活,乐之其意亦为生活。吾乐一生吾为生活。生活让我快乐,生活让我着迷,我愿为生活而沉醉。
3 三人流落荒岛,天降大雨,扩写成记叙文悠悠雨中行
人生漫漫长途,难免会遇上些风风雨雨。既然注定相遇,何妨悠悠雨中行?你的 人生将多一份闲适,多一份坦然。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自得地行在雨中,不禁随口吟道。沙湖道中的一场突降的大雨,弄得同行的人狼狈不堪,东坡却以为,这是一次与雨的美丽邂逅,青天烟雨之中,苏轼没有掩头疾行,没有慌忙择处避雨,而是悠闲自在地慢慢前行,让雨点打叶的悦耳之声缭绕耳畔,他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却走得轻快胜马,这不是任何人都可拥有的“轻快”,这是只有东坡才可拥有的“轻快”啊!只因他内心之中那份难得的悠闲。这,就是坦然的东坡本色啊!“乌台诗案”遭贬、种种不顺,接连不断的人生风雨,及时无情打吹着苏轼,却又怎能将他击倒?面对风风雨雨,他不是躲,不是任其肆虐,是享受!享受这难得的“邂逅”,难得的自然情趣!换一种坦然的心态,静静地享受风雨,体味风雨,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呢?默默地将东坡这首《定风波》珍藏,看东坡悠悠雨中行,感受并接受那种坦然与悠闲。
现在的都市,街道上恐怕已无雨中悠悠者了都市的快节奏已将人们心中那珍贵的点点坦然与闲适洗尽了,路上可见的只有行色匆匆的人们,甚至口里还充满了对风雨的诅咒。就想他们遭受了人生风雨的袭击一样,一味的咒骂,一味的抱怨,没有一丝享受,有的只是心中无尽的痛恨。他们的生活是那样的乏味,糟糕透了!
可季老不,季羡林在雨天最爱做的便是在窗前静静地聆听雨声。曾看过他写的《听雨》,在季老笔下的雨声堪比一首美妙的乐曲……面对人生的风雨,季老一直保持坦然的心态。在他的《忆往抒怀》中,他悠然写道:“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我尝够了酸甜苦辣,经历够了喜怒哀乐。有时候,光风霁月。有时候,阴霾蔽天。”看他回忆文革时的“牛棚生活”,没有怨恨却有些许闲适和情趣充溢其中。虽然过去是那么沧桑,但风雨皆去,只是将季老的心洗的更加清亮、坦然、铭记季老的坦然,在喧嚣尘世中开创一片闲适的天地。
悠悠雨中行,吟赏风雨,烟雨飘洒,我自享受!
4 作文:扩写巜梦游天姥吟留别》800字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一天夜里,宝镜般的圆月高高的挂在天空,皎洁的月光静静地照在大地上
李白忽然觉得自己飞了起来,而且越飞越高,很快地就飞到了镜湖明月下的湖水映着他的影子,他在星月的照耀下自在的遨游着,感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和舒畅,渐渐的他来到了当年谢灵运曾游览过的剡溪
这里的景色是多么美啊,明月静静的照着青山碧水,清澈的水波在荡漾着,波光粼粼,远处传来阵阵凄清的猿啼
李白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急忙走到当年谢公住过的地方,换上当年谢公登山时穿的那种木鞋,向那高入云霄的山岭走去,快到半山腰了,他看到太阳渐渐地升了起来,听到鸡鸣的声音天亮了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清晰地映入了他的眼帘他看到:美丽的鲜花漫山遍野的开放着,奇异的巨石到处林立着,涓涓细流在淙淙的流淌着,真是鸟语花香他被大自然的美景陶醉了!
他在迂回婉转的山路上攀登着,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突然,他听到熊在怒吼,龙在长啸!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间那声音使森林和层峦都震惊、战栗一会儿,黑沉沉的云块笼罩了天空,好像就要下雨,水汽在逐渐的弥漫着,电闪雷鸣,山峰都被摧毁、坍塌了!“訇”的一声,仙府的石门突然被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是那样的广阔,无边无际的伸展着金色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同时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一派金碧辉煌的景象
仙子们穿着彩虹制成的衣服,驾着长风来往在长空中,那些云里的神仙纷纷从云中轻飘飘地落到地下忽然,一阵美妙的音乐声传来,李白仔细一看,原来是仙子们正坐在鸾鸟驾着的车上,听老虎为他们奏瑟突然,像麻一样多的仙子们来到李白的面前,李白的心里一惊,猛然间醒了过来
唉!原来是一场梦,刚才在梦中所见到的美景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5 诉衷情扩写作文300字把自己当作主人公,乱写一痛,注意文理,加点修饰,适当想象就可以了啊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
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
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
在前线,他曾亲。把自己当作主人公,乱写一痛,注意文理,加点修饰,适当想象就可以了啊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
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
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
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
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
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
“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又岂能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
“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
“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
6 求一篇柳永的《雨霖铃》扩写文章寒蝉的那几声鸣叫在我耳边萦绕,为什么我会感到格外凄切?它是否也能感知我内心的无奈?暮色的长亭是那般残忍,它送走了多少对恋人?秋风吹起一滴雨水,落到我身上,我能感受它的冰凉。我没有心思去享受这美景佳肴,只希望酒能带走我血液中流淌的悲伤,带走我脑海中对这留恋处的记忆。
船也等不急了,它要带我离开这个魂牵梦萦的地方。心是那般难以割舍,我的手紧紧的握着她的手。她的泪光在暮色中深深触动着我的心,想起过往,心中有千言万语,可此时只能以眼泪相望,那份不舍封住了喉咙,悲伤溢满心灵。我能听得懂她眼神诉说的一切,她也是。我的惆怅之情如这千里烟波般绵长,心中的悲伤如暮霭般沉重。放眼望去,寥阔的楚天下我该是何等渺小,我的前途在哪?
从古到今多情的人总会为离别而伤感,我也是。更何况是这凄清的秋季呢?酒醒,愁也醒,愁如杨柳丝般杂乱,凉风吹过,留给我的是一轮残月。这次离去年复一年,良辰好景都是虚无飘渺,心中那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我又能向谁诉说呢?
1 以风雨为话题写作文500字
倚伏在窗前,观赏着风雨中的风景,不觉得想起过往的往事,沉想在风雨中……
古代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
他们都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传诸一世,苏轼被贬谪后的闲适报国,潇洒笑看江湖,范仲淹则终始忧国忧民而记述了《岳阳楼记》。人的一生经历过许多,常常在不经意中,他们的胸怀抱负也随之永垂不朽。
刚面对完人生的第一个关卡,我失败了!我没有好的成绩,刚知道结果时,心情沮丧。
人生漫漫长路,会遇到各种风雨,而当自己真正面对时,就觉得有些措手不及,甚至想逃避。
望着窗外的风雨,让我感觉到大自然的无私和洒脱,即使风雨来了,它也欣然,乐观地面对来临的挑战,不断地更新自己,使自己内容能够更有效地回馈社会。
而我呢?是否只能倚望窗外的风雨,静静的倚望……
2 《风雨吟》芦荻仿写,在线等,挺急《风雨》芦荻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芦荻(原名陈培迪)的创作高峰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后来主要编刊物。
所以我认为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
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诗也写得简洁、有力,前四行节奏不错。
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欧洲艺术100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励某些人,比如黄子建先生(当然还有将此诗选入教材者等)曾满怀热情地评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不寒而栗的感觉,我没有产生。
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与气势都不小。从动、静关系上看,第一段两行是动,是两个“卷”;第二段是静,是两个“如”。
两个比喻的画面感很强。前四行是客体,后两行转向主体。
正是这个主体“我”在结尾的出现,十分突兀,它不仅破坏了诗人在前面苦心营造的风雨如磐的大氛围,也破坏了全诗的语感与节奏。因此后两行,尤其是倒数第二行,是败笔。
如果后面两行改成“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匍匐在大地的海上”,会更好些?。
3 写风雨的作文听雨窗外下着毛毛的细雨,似乎用心听能听出非同凡响的雨声。
雨让我回想起很多事,在用回忆的思维去听,我听出似乎用琴键奏出我童年的画面。雨把我笼罩在幻听的世界里。
清晨的雨,是清凉清凉的,略带有花香的气息。躺在床上,睡眼朦胧的我还沉醉于被雨带进幻听的幽谷里,在幽谷里我听见鸟儿的鸣叫,露珠的水滴声,还有泉水的滴答声。
不仅仅是这些,在闭上眼,停止呼吸十秒钟,又能感受到云的飘动声。幽谷美如仙境、音如佳曲,让人“回味无穷”啊! 中午的雨,是回忆的雨。
朋友和我践踏着水花,在雨中嬉戏,我听见了雨被践踏的声音,还有我们笑声在雨里融合,更清脆,更优美。无论何时何地,下雨天总少不了“优美的乐曲”相随。
傍晚的雨,是相随的雨,辛勤的劳累了一天,是时候该放松一下,音乐能放松身心,缓解劳累,听雨也一样能让我们心情舒畅。静、静、静,让自己静下来,闭上眼,竖起耳朵,听: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慢慢地慢慢地进入甜美舒适的梦乡,回忆回忆,今天和过去。
听雨无非是一种乐趣,它还让我相信过好今天,明天会更好。 雨的节奏有很多种,让我们来细细品味吧! 当雨快捷的时候,我认为它是摇滚派的音乐,,让人随心所欲,节奏强烈,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去享受这种雨。
当雨中旬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现代的音乐。让雨也跟迷时代的脚步。
熏陶我们的日子,让雨声无处不在。 “听”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用耳朵接受声音,但是我领悟到不仅仅是用耳朵接受声音,我们还要用心灵去感受和美化声音。
或许有些人听不见,但是他能用眼睛去领悟。或许有些看不见,但是他们有耳朵可以去听,用听来领悟世界万物,或许他听不见也看不见,但是他还有一个明亮的心灵窗户,永远永远都能听到美妙的“雨声”。
渴望追求得到世间最美的声音,用心灵去感化每件事物给你带来的声音吧。
4 以风雨为主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风雨也美丽
如果你选择了大海,就不要渴望风平浪静,;如果你选择了天空,就不要渴望晴空万里;如果你选择了人生,就不要渴望一帆风顺。
——题记
人生如一条漫长的路,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小路。有美丽的鲜花,也有布满荆棘的陷阱。在这段路程中,你跌倒了,不要渴望别人将你扶起;你失去了,不要期待别人帮你寻回。你只在风雨中不断进取,履险如夷地闯过人生。那时,风雨也美丽。
在那悲怆迷茫的日子里,在那愁肠百结的时候,你可曾看见那摇曳在风雨中的一抹红莲?你可曾看见无边黄沙中的一星浅绿?你可曾看见那傲然在数九寒天中的苍松翠柏?你可看见过死一般寂静的夜里闪烁的点点星辉?这时,你会知道坚定的信念;一定能超越风雨 那时,风雨也美丽!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涨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吹散了牧羊者的丝丝白发,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但亘古不变的是岳武穆的点点残血,文天祥的赤字丹心,苏轼的坚持不懈,张骞的忠肝义胆,早已落在历史的帷幕上,千古流芳。在他们的眼中,风雨也美丽。
即使生活有一千个理由让你哭泣,你也要拿出一万个理由来笑对人生,只有凭自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勇往直前,风雨兼程,才可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虽遭官场、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依然从平衡的心态面对,意气风发,成就一生伟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文豪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君明月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官场的不如意,生活的潦倒并没有使他就此绝望,他依然狂傲不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明月,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他的诗中,风雨也美丽。
人生如瀑布,没有断崖就冲不成雄伟的壮观。
生命如大海,没有暗礁就激不起美丽的浪花。
无论是获得还是失去,都平静地接受;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坦然地面对;在生命的长河中,风雨也美丽。
喜天,天高千尺凭我飞;
爱地,地深万丈任我掘。
青春如一团燃烧的火,滚烫的红日,让我们携手并肩,用青春的画笔描绘人生的风采,谱写生命的乐章,风雨也美丽。
5 以风雨为话题写作文感谢生活中的磨难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孟子说过的话。
自古圣贤多磨难。很多时候,往往没有经历磨难,难成大器。表面上看,磨难的日子是苦涩的,可怕的。它可以使一些人意志低迷消沉,无法奋起。但磨难可以说又实在是我们生活中最真诚的朋友。因为真正促使你成熟,促使你坚强、再接再厉、百折不挠,能够鞭策你取得更大进步的不是别人,在一定的意义上正是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
有时候,人生中有价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的美丽,而是人生的酸苦,司马迁在备受曲解,遭到宫刑的情况下,发奋著书,写下经典史书《史记》;李时珍如果不是三次落榜,决心从医,他可能就不会写下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小仲马也是在多次退稿再投,受挫不馁的情况下,终于撰写出世界名著《茶花女》。古今中外,在成业上有建树、成功的人士,他们成名之前大多数都经历着生活中的各种磨难。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感谢生活中的磨难。感谢生活中的磨难,给我们带来成功的机会和胜利的奇迹。
我们每一次战胜磨难的过程,其实就是超越自我的过程,其实就是超越自我的过程。但是,生活中也有一些胸无大志的人,只是将磨难看成了洪水猛兽,患得患失、自暴自弃,最终也只能虚度了光阴,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红花感谢绿叶;蜜蜂感谢花朵;大树感谢太阳、大地、雨露,正是它们的存在、奉献、馈赠,才能使红花、蜜蜂、大树造福人类。人生的经历不可能一帆风顺,我要感谢所经历或将要经历的磨难,它带给我力量,让我积累经验,使我坚强振作起来。磨难是我们“真诚的朋友”,没有磨难的社会无法进步,没有磨难的人类无法存活。我们今天的繁荣是祖先一代代不怕艰险、无所畏惧、披荆斩棘发展过来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从磨难到进步的历史。
所以,我要感谢生活中的磨难!
6 写一篇以“风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人生就是一条路,挫折与困难就是这路上的风雨。
——题记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从一开始上帝就送了一个大挫折给我。直到现在我还在与这个挫折作斗争。
每个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期盼下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他们拥有幸福的家和完整的爱。而我,被上帝遗忘了的孩子,从刚降临就被注定会失去保护和爱。
你也可以投稿
我在爸妈的注视下来到这个世界,感受到温暖。那时的我一定常有幸福的微笑,常感到家的温暖,也许我拥有的太多了让上帝都眼红了,他开始一点一点的拿走我身边的幸福。在我人生中的第一个生日前上帝抢走了我有力的肩膀 ——那份稳重的父爱。让我有了终身的遗憾,我无法参与他的前半生,连仅有的后半生也无法拥有。我的第一个生日是在失去父亲的痛苦中度过的。
小时候,什么都不懂,只要有吃的、穿的、玩的就心满意足。慢慢的长大了懂事了,就觉得少了点什么,看着其他人有爸妈的陪伴而自己却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心里怪不舒服的。现在真的长大了,便不在觉得不舒服,只是有了更多的伤心和遗憾。
长大后,知道了过去的一切。时常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平,会伤心的落泪,会看着过去的照片发呆,希望自己想起点什么可是脑海里却还是一片空白。常觉得自己是负担,是拖累亲人的累赘,我的父母都不要我了爷爷奶奶还把我留在他们身边干嘛。我是拖累他们的累赘是他们身上多余的负担。我不该存在。
阳关懒洋洋的撒在我的身上,我独自一人走在安静的草地上呼气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安静的力量,闭着眼享受风轻轻的吹拂。遥远的天边传来若隐若现得声音,慢慢的那声音变得更加清晰直往我的耳朵里钻。最后我听清了,那是我最想念的声音。
“不要难过,我不曾离开,我一直都在。我不在你身边你要把自己照顾得更好,不要让我为你担心,懂吗?没有我,没关系。你身边还有很多爱你的人你要加油哦,不可以让我们大家失望哦!我会看着你,一直看着你。直到你战胜这个困难……”
这个遥远的声音是爸的希望和期盼吗?他在看着我?他没离开我?真的吗?爸没离开过吗?
嗯。爸,如果这是你希望的那我就一定会去做,我不会让你失望的。我一定会做到,我会努力的战胜这个困难。有你在,再大的暴风雨我也不会害怕。我一定会做到的。
爸,你听到了吗?我在告诉你,我会努力做到,不会让你失望。爸,我会战胜一切困难让你看到我胜利的笑容。让你在天堂里也可以和我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
7 要一篇写风雨的作文一阵风,一片云,又是一场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勾起了我的万千思绪。
古代的诗人挥毫泼墨,把丰富的感情付诸笔端。从“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的美景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赞叹,诗人把喜悦的情感寄予风雨;从“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太白的浪漫和杜牧的伤感被风雨表达得淋漓尽致;从“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到“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风雨又平添了几分物是人非的慨叹。风和雨,这相伴而生的两种事物,融入了多少人的情感,引起过多少人的咏叹!
翻开中国五千年厚重的历史,一个高大的身影闪现在我的眼前。我想起了那位空杯哭夜的人——杜甫。只有他最了解风雨的残酷,在风雨中他那坚定的信念不能不令人惊叹。秋风强劲,秋雨无情,吹破了他的茅屋,淋湿了他的衣裳。尽管“床头屋漏无干处”,但他并没有沉沦于个人的痛苦之中,而是一心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今夕何夕,雨瘦了,瘦成忧国诗人头上的一根根银丝。山河破碎,夜也破碎,月也破碎,梦也破碎,心也破碎。念广厦万间,哭也是悲,笑也是悲。秋风中望月,就这样,他伫立成一尊历史的雕像。在岁月的长河里,他留给人的是无限动力。
时至近代,我看到了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中国。清 的无能让中国受尽了耻辱,风雨涤荡着这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似乎要把她的根拔走,她无力地 着。岁月不是教科书,历史不是老人。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在风雨里奔走,抛头颅,洒热血,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终于,随着一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宣言响彻南北,那笼罩中国几十年的血雨腥风终于过去了,中国人民迎来了渴盼已久的太阳!
虽然今后漫漫的路上,中华民族仍会遇到许多的风风雨雨。但我相信,“山河破碎风飘絮”之时,一定会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僵卧孤村不自哀”的陆游,把他们的爱国精神传送给子孙后代。于是,21世纪的中国人,在“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时候,也一定会“铁马冰河入梦来”。因为这是我们的根,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情!
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过后有晴空。我坚信,中华儿女一定会经受住风雨的考验,让世界的东方架起一道彩虹!
8 我笑对生活的风雨,题目写一篇作文666字以上我一直认为生活、坚强的活着才是最难做到的事。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像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充满着艰难险阻,暴风雨随时都会降临。然而,每个人都能勇敢地面对,通过不懈的努力,一次次再见光明,这难道不能证明吗?每个人,只要有勇气活下去,他就是一个英雄!我不得不自豪地讲,我也是英雄,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
当暴风雨到来之即,我不会逃跑,我不会哭泣,我不会任凭它放肆的对我咆哮,我会对自己说:"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吧!努力吧!你会成功的,只要你坚持过去,晴天就在不远处等着你。"我会想我的朋友、我的亲人、我身边发生过的有趣的事,以做到使我的情绪不那么低落。
我会冲着魔鬼般的暴风雨喊:"你来吧!我是一个坚强的人,我不怕你!"我会和我的朋友互相搀扶着一起在惊涛骇浪中翻腾,永远坚信"生活是美好的,上帝是公平的,命运不会偏心,我们一定能够成功,一定能够看到明媚的太阳再现在蔚蓝的天空上!"就这样怀着一颗永远不会被打倒的心,面对一次次的暴风雨,面对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的困难,永远自信的说:"我能行!" 希望大家都可以自信、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场暴风雨。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中的英雄。
4个月前《风雨》芦荻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芦荻(原名陈培迪)的创作高峰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后来主要编刊物。所以我认为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菝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诗也写得简洁、有力,前四行节奏不错。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欧洲艺术100年前进入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