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西式学堂的教育内容

近代中国西式学堂的教育内容,第1张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教育事业的兴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因为成立了京师大学堂。 中国的近代化教育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启动的。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实际启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但作为承载中国教育近代化任务的洋务教育,在发展中表现为实践上的沉重滞缓和指导思想上的本土化取向,这既给在华教会学校留下插足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设置了障碍。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教育和技术现代化。

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感到,办这些新事业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外,还需要大量的人才。于是,他们仿效外国,兴办了一些洋务新学堂,以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据统计,至1896年为止,各地洋务派开办的洋务学堂有34所。这些学堂大多是专门性的实用技术学堂,规模大小不等,程度高低不同。据一些资料估算,到甲午战争前后,各洋务学堂毕业的学生约计已有一千数百入。

此外,洋务派还通过派遣留学的途径培养人才。如著名的铁道工程专家詹天佑,便是洋务派派赴美国留学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原学航海驾驶技术,曾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后来成为著名思想家兼翻译家的严复,也曾被派赴英国留过学。据统计,洋务运动时期派遣出洋留学的人数共有200余人。此外,在洋务派所办的现代工矿企业中,还锻炼出了一批精通现代科学技术的工程人员,有的还成为最早向中国全面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杰出学者,如精通数学的华衡芳,精通化学物理的徐寿、徐建寅父子等人。同时,在洋务派所办军事、民用企业的近4万名工人中,还锻炼出了一大批掌握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技术工人,成为中国无产阶级中早期的技术力量。毫无疑问,上述在洋务运动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为稍后现代民族资本的发生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望采纳

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内容:

1、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

2、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

3、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奕䜣等人。

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扩展资料:

积极作用:

1、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历史局限:

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

——洋务运动

措施: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目的:解决洋务运动人才缺陷的问题,富国强兵

影响: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西方的近代教育理念,课程理念,近代自然科学

随之进入中国。

高三历史教师的专业解答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兴办新式学堂,二是派遣留学生。

(1)兴办新式学堂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共分三类:外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鸦片战争使中外交流日益广泛,然由于语言文字转换受阻,翻译人才缺乏,清政府在外事活动中屡受损失。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急需开办外语学堂来培养翻译人员和办理外交事务的人员。

1862年,近代中国第一所外语学校(最早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成立。除京师同文馆外,上海、广州、新疆、珲春、湖北等地也设同文馆专门学习外国语言文字。 洋务派在近代军事工业发展过程中意识到创办近代军事学堂势在必行。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同时筹办福州船政学堂,以培养船政专门人才。1874年,上海江南制造局设立操炮学堂。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北洋水师学堂。后又有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师学堂、南京水师学堂、南京陆军学堂、广东黄埔鱼雷学堂、奉天旅顺口鱼雷学堂、江南陆师学堂等一大批军事学堂设立。技术学堂是专门培养各种技术人才的学校。随着开办厂矿的需要,洋务派逐渐意识到技术人才的缺乏,因此创办新式的技术学校成了当务之急。当时兴办的学校主要有:福州船政学堂、上海机器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湖北矿务局附设矿业学堂、天津医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

(2)派遣留学生这是洋务派为培养新型人才而进行的重要实践,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认识到仅靠自己培养的人才不足以胜任日益壮大的洋务事业,而且在质量上也无法保证,于是,几经周折,终于在1870 年清廷批准了向外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这一时期的留学生主要分为留美和留欧学生。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奏请选派幼童赴美学习,并拟定《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12款,获清政府批准。

从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出30名幼童赴美国学习,4年共派遣120名,学习期限15 年。1872至1875年,共四批幼童前往美国。这些留美学生先入美国中学学习基础知识,俟学识明通、量才入军政、船政两院学习。学习的科目主要有军政、船政、步操、制造等。完成了派遣第一批留美学生之后,又派遣了六批留欧学生,1876年,李鸿章派卞长胜等7名淮军青年军官到德国留学,是为中国最早的陆军留欧学生。1881年李鸿章从北洋水师学堂和福州船政局选取54名学生赴欧留学。1877年,沈葆桢从福建船政学堂选取30人前往英国、法国留学。

最基础的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主要是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主要是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

后四个字“中体西用”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

“师夷制夷”和“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7] 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

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1、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历史局限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相反,在列强侵略势力的进攻下,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1、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

洋务运动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出现的一场运动,所以洋务运动的背景就涉及到了两个方面——国内和国外。

首先来分析一下洋务运动的背景中的国内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内部看到了自身的问题,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开始反思,开始结合先进的学者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如“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进行改进。

洋务运动的国际背景是从十三世纪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业以及手工业者经过长期的劳动,积累经验,从而改进了生产工具。纺织业和冶金业等开始出现机器生产,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一系列的资产阶级的改革,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洋务运动发生时,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初步完成。世界局势开始向整体化迈进,属于守旧行列的中国则是被动的卷进了整体化的局势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36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