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李鸿章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李鸿章是怎么死的?,第1张

向11个国家宣战!

哪怕是世界上最强大的11个国家。

这不仅是慈禧的疯狂。

清朝跟着一起疯了。

发疯的诱因很简单:一群大师兄、二师兄们平地冒了出来,他们领着如同打了鸡血、自称刀枪不入的一帮男男女女要“扶清灭洋”……

1、全是“第一次”

第一次!李鸿章25年来第一次远离权力核心。

1895年,72岁的他在日本马关议和谈判中,处处碰壁于强硬的伊藤博文,后被日本刺客开枪击中面颊,血洒异乡……甲午战争、《马关条约》成了李鸿章平生最大的痛!

尽管,他誓言永远不再踏上日本领土,但无助于减轻“罪过”。只能在荣禄等人“运作”下,加上帝师翁同龢推波助澜,接受了万夫所指的事实,被迫离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位。

之前,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25年之久。

成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遥望京师,无一时刻不在盼望着重回权力巅峰。

同时,甲午战争的惨败让他倾向于变法革新,对维新派抱以同情,一再无视“捕杀康党、铲平康氏祖坟”的慈禧懿旨……此举嬴得梁启超好感并为此致函李鸿章,赞誉李中堂“殷勤垂爱”维新逃亡人士,对此表示感谢等等。李鸿章的亲信幕僚刘学询等人,则积极与孙中山的线人何启、陈少白联络,筹划着李鸿章能振臂一挥实现“两广独立”……

就在各方势力围绕李鸿章大作文章时,大师兄、二师兄们从天而降了。

对于义和团的出现,清廷分为剿杀派、扶助派,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不过,西方列强可不愿再等什么争论结果了!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3天后攻陷天津并且兵临通州。

通州是北京门户,不容有失!慈禧急了,把拯救京师的宝押给了义和团!处死数名持不同政见的大臣后,11国宣战诏书热血沸腾地出炉了。原文如下:

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

我国赤子,仇怒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朝廷仍不开衅,如前保护者,恐伤我人民耳。故再降旨申禁,保卫使馆,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谕。原为民教解释宿嫌,朝廷柔服远人,至矣尽矣。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挟,昨天复公然有杜士立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危词恫喝,意在肆其猖獗,震动畿辅。

平日交邻之道,我未尝失礼于彼,彼自称教化之国,乃无礼横行。专恃兵坚利器,自取决裂如此乎?朕临御将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孙,百姓亦待朕如天帝。况慈圣中兴宇宙,思德所被,浃髓沦肌,祖宗凭依,神只感格,人人忠愤,旷代所无。朕令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徙,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泱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

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赤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彼尚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翦彼凶焰,张国之威?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饷项,朝廷不惜破格懋赏,奖励忠烈;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即刻严诛,决无宽贷。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有厚望焉。

这封宣战诏书如同江湖约架信,非常虚张声势——你11国虽有“诈谋”和“悍力”,但我有义兵“不下数十万人”,五尺身高的“童子”也来助阵了,“二十余省”的“四百余兆”人将让你们有来无回。

但是只靠大师兄、二师兄们打这场群架行吗?

或许慈禧心里也没有底,于是就遍撒“英雄帖”,要求封疆大吏率兵北上,一起前来打群架。以李鸿章在“江湖”中的地位,自然不能少了他。但是,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反应冷淡,发电报对“北上约架”一事非常不屑,回复“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么乱七八糟的命令谁下发的,我两广地区不会奉诏执行。

第一次!这是李鸿章生平第一次对慈禧大声说“不”。

他还断言“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如果自不量力轻易开启战端,拥有数千年文化和历史的中华文明将从此消亡。随后,他拉来6大实力派人物助阵: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瓜尔佳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在李鸿章支持或操纵下,这些人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订约实行“东南互保”,承诺不跟风参与打群架。

一个个封疆大吏,不奉诏书之命!不怕掉脑袋吗?而且,带头者居然是一等肃毅伯、“东方俾斯麦”李鸿章。于是,京师一带刀光剑影、炮火连天,到处有人抡着大刀找洋人拼命;东南地区却在李鸿章等人统辖中歌照唱、舞照跳、酒照喝,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尔春夏与秋冬……

第一次!这是封疆大吏们第一次对大清朝的诏书、懿旨视若无睹。

乱了,全乱了!200多年来,大清朝历史上出现了这么多的“第一次”。

2、李鸿章要当“和尚”

早在向11国宣战前,李鸿章就接到了要求他回京与洋人交涉的“电传谕旨”。为何直到被要求“北上勤王”时,他仍会大声说“不”?

其实,这是李鸿章与满臣阵营的一次较力。

自从清末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臣崛起,清朝在臣僚官吏使用中的“重满抑汉”国策已悄然改变,大批汉臣官员开始更多的占据显要位置,洋务运动的兴起更让以李鸿章为首的众多汉臣,同以端王载漪为首的满臣形成两大阵营。

在大师兄、二师兄们起劲闹腾时,载漪、刚毅联合奕劻、荣禄等满臣推行“联拳灭洋”,力主向洋人开战,被一帮满臣忽悠起来的慈禧,就这样发布了11国宣战诏书。

断定此举“必酿大变”的李鸿章,以坐观其变的态度,迟迟不动身北上,目的就是为了让残局来得更猛烈、更难以收拾。同时,李鸿章再三给慈禧写信,要求重新确定“国是”,希望不要同洋人闹翻,要“先清内匪,再退外兵”,对义和团实行高压政策,“否则大局不堪设想”。

事态发展果然被李鸿章言中。1900年8月15日北京沦陷……

在此之前,大师兄、二师兄们的“牛皮”已被戳破!慈禧开始谋求与洋人和解,声称“设法相机自行惩办”所有“乱民”,派兵保护各国使馆,还分别向俄英日三国发国书,恳请它们捐弃前嫌以“共维全局”。

慈禧高估了大清朝国书的分量,11国丝毫没有停下进攻脚步的意思。

放眼看去,大清朝谁说的话能让11国听进去?只有李鸿章。

所以,慈禧不断发“电传谕旨”,催促李鸿章北上赴京,“毋稍刻延”。李鸿章仍然稳坐钓鱼台,充耳不闻。他在等待手里有足够多的砝码!终于,慈禧和光绪仓皇逃离北京前,发出了一道任命书:李鸿章由两广总督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代理一切洋务事宜。

收到任命的次日,李鸿章就启程了,9月29日到达天津。

京师在望,却物是人非,大清朝国都的这片土地,已被八国联军蹂躏45天。何以解危?唯有李中堂。

但是,李鸿章77岁了。

行将就木的年纪,重返权力顶峰,李鸿章能给同样行将就木的大清朝注入一针强心剂吗?

不能!

因为,李鸿章早已做好当“和尚”的准备——在广州启程北上,接管失去5年的最高权杖时,送行的南海知县裴景福躬身向前,问李鸿章这次能帮大清朝减少多少损失?大清朝挣扎在开战、签约、割地的循环中久矣!因此,裴景福才有此问。李鸿章的回答是:“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在此,李鸿章自比为一名撞钟应付公差的“和尚”。

怕是大清朝的破钟还没敲响,“老和尚”就已死去。这是李鸿章接受止战、和谈任务前真实地心理写照。

3、想死也难

也许是为了给驻留天津的“老和尚”鼓劲,逃亡中的慈禧连连出手——8月20日,光绪发布“罪己诏”。8月24日和27日,先后授权李鸿章、奕劻在谈判中可“便宜行事”,抓紧促成议和,表示“不为遥制”。9月7日发布“剿匪”谕旨,称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非痛加剂除不可”……

做完这些铺垫,慈禧以光绪的名义于9月8日电喻李鸿章,称“罪在朕躬,悔何可及”,希望李鸿章即刻进京,以“旋乾转坤”的力量,让八国联军坐到谈判桌前。

10月11日,李鸿章终于到达北京。

几经屈辱的斡旋,直到11月初李鸿章才拿到一纸答复,11国要求把“惩办祸首,索取赔款,使馆须驻扎卫兵,拆毁大沽炮台,天津至大沽间驻扎洋兵“等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

随后,更为苛刻的“议和大纲”出笼了。

消息传出,以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的东南诸位封疆大臣,全体反对签署“议和大纲”。满朝喧嚣,很多人作慷慨激昂状,犹如大师兄、二师兄附体,声称不惜与八国联军决死一战者,有之;要求迁都西安、召天下勤王之师共抗洋人者,有之……

此时,在谈判中即将耗尽生命最后一点灯油的李鸿章,倒下了。

再也无力“舌战群儒”了!李鸿章让儿子李经方传话:希望太后上念祖宗下为臣民,答应11国的要求,否则战火将再次无情蔓延……慈禧该如何决断?逃亡中的她很快作了回复,大清朝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12个字就此出炉: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于是,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带着病体前往西班牙公使馆,在《辛丑条约》上签了字。《辛丑条约》让大清朝接受了数额前所未有的“庚子赔款”,按当时全国人口计,一人一两共45亿两,这个金额被11国称为“对全部中国人的惩罚”。根据赔偿额度大小,11个国家的先后顺序是:俄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匈帝国、荷兰、西班牙。

签约后,李鸿章返回寓所,病情加重,“寒热间作,痰咳不支,饮食不进”,经过20天静养“诸病痊愈”。此时,俄国在李鸿章将熄的生命烛火前,猛然掀起一阵狂风:东三省矿业和相关利益必须转给俄国道胜银行,否则不撤军。

李鸿章得知后“大发雷霆”,称“从来不敢对这种协定承担责任”。

见李鸿章不配合,俄国公使接道胜银行密电,称如果李鸿章不能“在最近数日”签约就采取措施。10月30日,李鸿章只好前往俄国使馆谈判,俄国公使则“竭尽恫吓、胁迫之能事”。

在又惊又吓中度过一天,李鸿章返回家中就“呕血碗许”,西医诊断为“胃家小血营挣破”,即胃出血。

11月7日,李鸿章离开人世。死时“目不暝”,被亲信大声告之:俄约已签,两宫已在回銮路上——至此,他才安心地闭上双眼。同日早些时候发来的“赏假十日,安心调理”的慈禧懿旨,成了一张废纸。

将死未死之前,李鸿章曾老泪纵横地吟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这首诗是李鸿章内心的真实写照:身为孤臣,死前才知道想死也难,近300年的国运一片凋零,八千里江山一副民残,秋风起、宝剑残、孤臣泪涟涟,将坛上只留一丝旌旗余辉,来自海外的狼烟还没有消散,请后来人不要掉以轻心……

A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李鸿章到英国重金购回一台缝纫机,而对英国议会的态度是“无甚可观”;由此可见,洋务运动重视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对西方的政治体制毫不上心。故选A。B、C、D三项均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排除。

李鸿章的是非功过是: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于北京。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

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总的来说该!随着网络媒体传播的日益兴盛,网上为博流量的视频也愈发变多,小编写这篇文章,就是要重申一下事实。

我们先来说说他该被唾骂之处,首先,他收了沙俄的贿赂,将旅顺大连给贱卖给了沙俄,从而让沙俄加快侵略我国西北地区。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朝廷拨款大量银子来发展洋务运动,这其中有大半却未用到洋务运动上,后有资料显示这比钱很有可能被李鸿章贪污这也是后期甲午海战中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如此,李鸿章还倒卖北洋舰队武器,这实在是罪上加罪。他还主张避战保船,不顾君王的斥骂,使北洋舰队憋在威海卫成了日军活靶子,使日军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

对于他替中国挡了一枪,使中国少赔偿白银这件事,其实这跟他挡枪并无直接关系,这只是被网络媒体拿来炒作罢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清政府给李鸿章的命令是尽量拖延时间,这一切都是靠电报传送的,谁想到电报内容被日方截获,便在第三轮谈判结束后派人员去刺杀李鸿章,可是赔偿白银三亿两是在第四轮谈判时提出的,并不是第三轮提出的。意思就在明白不过了,李鸿章挨了一枪,日军却还提出赔偿三亿两白银,并且日军主要谈判方是与清政府,而李鸿章只起到一个传话筒的作用,所以李鸿章挨了一枪使清政府少赔白银并无直关系。

所以,总得来说,李鸿章该被世人唾骂。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足够真实的比较坏的人,人的好坏他都皆有体现,他虽有着贪污等私欲,但却也在为清政府建言献策,生而为人,我们更多的是克制私欲,努力的去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大家举得小编说的对不对呢?

这句话说的是一个故事,网上也有相关视频(电视剧版的),故事的各个版本虽然略有不同,但是基本情况如下:

1901年,李鸿章和和一位满清王爷出席《辛丑条约》签字仪式,王爷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代表,按理说应该他来签字。签字时,王爷迟迟不肯落笔,李鸿章走上前去对他说:王爷,天下最难写的是自己的名字,你还年轻,仕途无量,这个卖国贼的骂名,还是让我来当吧。 李鸿章接过庆王手中的笔,颤抖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看上去既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签完条约,李鸿章一阵剧烈咳嗽,吐血不止。

先说这个故事里的一个问题。按照历史,和李鸿章一起参加《辛丑条约》谈判的是庆王爱新觉罗·奕劻。1901年,李鸿章(1823-1901)78岁,庆亲王(1838-1917)那年也已经63岁了,李鸿章说“你还年轻”这句话并不太合适。(视频中的王爷也面向也显得年轻)

再说考证,有人说这段故事出自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马关协定之伊李问答》,但是那是记录《马关条约》谈判过程的,视频中的"李鸿章日本遇刺"是在其中能找到答案,但是“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这段没有。

所以,故事可能是真的,但是“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这句话可能是后人为了表现李鸿章这个人物增加的。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188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