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深的感情的诗句

关于最深的感情的诗句,第1张

1 关于最深的感情的诗句

关于最深的感情的诗句 1 最深的感情诗句

你好!如下一些:1、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求凰·琴歌》)2、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唐李白《秋风词》)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7、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8、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乐府民歌>)9、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10、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1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12、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13、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14、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三国曹植《明月上高楼》)15、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清纳兰性德《虞美人》)16、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唐张籍《节妇吟》)17、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清陈衡恪《题春绮遗像》)18、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近代梁启超《台湾竹枝词》)19、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汉徐干《室思》)20、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宋司马光《西江月》)21、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东汉张先《千秋岁》)2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清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23、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唐李商隐《无题二首》)2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李商隐《锦瑟》)25、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折桂令》)26、一寸相思千万绪。

人间没个安排处。 (宋李冠《蝶恋花》)27、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诗经·唐风·绸缪》)2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2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30、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近代文廷式《蝶恋花》)。

2 表达最深的感情的诗句

你好!

如下一些:

1、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求凰·琴歌》)

2、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唐李白《秋风词》)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8、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乐府民歌<&lt;箜篌谣>>)

9、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lt;诗经大雅抑>>)

10、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lt;诗经小雅伐木>>)

1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2、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13、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14、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三国曹植《明月上高楼》)

15、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清纳兰性德《虞美人》)

16、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唐张籍《节妇吟》)

17、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清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8、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近代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9、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汉徐干《室思》)

20、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宋司马光《西江月》)

21、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东汉张先《千秋岁》)

2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清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3、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唐李商隐《无题二首》)

2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李商隐《锦瑟》)

25、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折桂令》)

26、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宋李冠《蝶恋花》)

27、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诗经·唐风·绸缪》)

2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2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30、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近代文廷式《蝶恋花》)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 古诗中描写最深的情的诗句

《离思五首》的第四首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经历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这首再延伸一些近一步的解释是说。痴迷在你爱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梦幻里,我就不会再对其它女人感兴趣。爱你没有人比得上你,你是最好的。你走之后也没有人能代替你,其他女人再美我没心思去爱,因为心里只有一个你……

作者把亡妻和对亡妻的感情比喻为至大至美的沧海和神女化成的巫山之云,相形之下,任何水或云都暗然失色,正因为他对亡妻怀有如此深厚的怀恋之情,才会对其他女子(以花从为喻)视而不见,即使看到了也非常淡漠厌倦,更不用说会有缠绵绻恋之念了,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物喻情,以典达意的手法,运用极其巧妙,含意丰富,是少有之佳作 写到这个境界真的不容易。

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尽怀念悼亡之情,“沧海”、“巫云”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两句的“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全篇张弛自如、变化有秩,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尤其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二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但是元稹诗作中的颠峰佳句,纵观唐诗宋词,咏情之作可望其项背者也少之又少。

宋人张先的千秋岁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方未白孤灯灭。

这是一首描写恋情相思的词篇,它通过“芳菲”的被摧残来表达诀别之后的哀怨。词以鶗鴂的哀鸣开篇,说明季节由春到夏,人世由盛变衰。词人之所以折取“残红”,不仅仅是“惜春”,而且也是对被摧残的爱情表示深情惋惜。“雨轻风色暴”是上片中的关键句,它表面上交待“芳菲歇”的原因,实际却暗示爱情遭受外力的无情摧残。下片通过琴弦来表达相思与怨恨之情。“天不老,情难绝”,表达情深似海、矢志不二的坚贞,是全诗的主题句,它是针对上片“雨轻风色暴”而发的。“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设想奇特,比喻生新。结尾以鲜明的形象暗示:这强烈的相思之情,夜以继日,永无绝灭之期。

4 最深的感情的诗句是什么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 元稹 离 思 (抒发对亡妻的悼念)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 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 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 李商隐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 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 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

--唐 李商隐 无题 以上两首无题可是千古名篇呵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 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5 指最远最深的感情的诗句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爱绵绵无绝期

我本将心向明月

奈何明月照沟渠 (这个是有点悲伤的!单相思)

纵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漂饮

洛阳春色待君来

莫到落花飞似霰

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忆君肠欲断,很春宵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君当为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呵呵,就知道这么多了,希望可以帮到你,呵呵

6 最深的感情代表哪句诗

最荒凉的地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最深的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另附其他相关诗句: 1、最贵的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2、世上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苏小妹戏东坡) 3、最穷的夫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敞筐(白居易) 4、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5、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 6、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7、最消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8、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9、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10、眼里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11、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12、最凄美的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 13、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 14、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15、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 16、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 17、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李白) 18、被风吹得最远的房子:茅飞渡江撒江郊,高者挂之长林梢(杜甫) 19、最长久的恨: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 20、最荒凉的地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 21、最美的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最贵的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最难请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精神最好的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思维最乱的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恨的最长的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最痛苦的离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最奇特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最深的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 最荒芜的地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最长的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 最难攀登的道路:“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白得最快的头:“朝如青丝暮成霜” 水上最快的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高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强劲的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 最奇妙的泉水:“山中一夜雨,树上白重泉” 最美丽的笑容:“回头一白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最遥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难请的人:“千唤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笆半遮面” 最贵重的酒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最难寻找的东西:“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最寂静的环境:“千上鸟飞绝,万径人综灭” 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 最空旷的环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最长的头发-----百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最难找的人-----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最强的春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最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高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美的笑容-----回有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最快的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也过万重山 最难请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最苗条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最差的眼力-----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眼泪最多的人---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最痴心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最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 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最消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柳永) 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 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钱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 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架碳车碾冰辙(白居易) 被风吹的最远的房子——茅飞渡江撒江郊,高者挂之长林梢(杜甫) 最穷的夫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 世上最长的马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苏东坡戏谑苏小妹句 最大的酒量--烹羊宰牛切为乐,会需一饮三百杯。

考试说明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表达技巧一、抒情手法(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3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象征) 托物寓理4 借古抒情--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5 借典抒情二、描写手法(表现手法)1、衬托:正衬(烘托) 反衬2、反衬: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3、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4、对比 5、抑扬 6、白描 7、细节描写8、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如:以对方写自己)9、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10、侧面虚写(曲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写景手法:衬托渲染 运用修辞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近景远景 动静结合 明暗结合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工笔细描 粗笔勾勒 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三、修辞手法01、比兴 02、比喻 03、拟人 04、对偶 05、对比 06、用典07、双关:谐音双关 08、夸张 09、叠字 10、互文 11、反问 设问12、反语 例:阅读下面一诗,然后回答问题。墨梅 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问:本诗用了什么手法看有什么作用看答: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象征)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设题方法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技巧)。2、诗人是怎样(用什么艺术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看有怎样的效果看3、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看4、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 X 这一手法的看 解题步骤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看2、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看3、这种手法怎样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看例: 早 行 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看有何效果看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逗草虫鸣地反衬环境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心中由飘泊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诗歌赏析几例:除 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看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1、 第三句采用了一种很特别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第三句采用曲写 ( 侧面虚写)的写法 (一) 。 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逗我地,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二) 。 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三)。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看诗中写逗寒灯地有何作用看表达了作者客居他乡思归不得的孤寂凄凉之情。逗寒灯地二字渲染了旅馆氛围的清冷和诗人心境的凄凉,使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切动人。 例:阅读下面一诗,然后回答问题。小松 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问: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看请作简要分析。答: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借物抒情、托物寓理)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表现手法)。诗歌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其实是以小松喻人。这样写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早 梅》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具体说明。答:此诗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写梅花。作者用逗万木冻欲折地和逗梅花孤根暖独回地逗昨夜一枝开地作对比。这样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梅花的孤高傲雪的品格。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看答:借景抒情。作者并未着意刻画思乡的愁苦,而是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融情入景。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念家的伤感之情。 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问: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看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看答:对比。诗人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借物咏怀抒情)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比喻。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试从逗静地与逗动地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Aa一二句以逗水面平地、逗明镜地、逗照檐楹地等写出了荷花池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b三四句逗忽起地地垂杨舞地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逗万点声地响等,写出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B本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又写出了它的动态之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竹枝词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问: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答案:双关修辞手法。逗晴地与逗情地同音,是双关隐语。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逗道是无情却有情地。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看请具体说明。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步骤一)。逗芳树地对逗春山地,逗花地对逗鸟地,逗自落地对逗空啼地(步骤二)。对偶的运用,使得本诗语言更加简练、整齐,写出了诗人逗春行地途中的所见所闻:有山有树,有花有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逗花自落地 、逗鸟空啼地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也透露出了作者的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注:①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②银山:江中巨浪。1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色,请作出分析。1:a虚实结合。b前两句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深渊。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c却给了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2:a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b塑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c为了领略那银山般浪涛的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的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涤荡心胸。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注:①此诗写作背景:作者坐王叔文党祸被贬永州十年后入京,复外放至更偏远的柳州。1 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看请具体说明。答:承下启下。逗意转迷地上承第一句,逗春半如秋地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物与境之间起了结合作用。2 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逗春半如秋地的感觉看答: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a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b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3 有人说三、四两句将逗在物之境地与逗在我之情地融合无间,请以逗乱地字为例作简要分析。解析:三、四两句描写了阳春季节花飞叶落莺乱啼的逗境地,正因为满庭的残花落叶、莺啼,触动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心意凄迷怅惘。一个逗乱地字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照,莺啼本无所谓逗乱地,是诗人心绪烦乱,才倍觉莺啼之乱。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问: 逗两山排闼送青来地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看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看 答: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写开门见逗山地,逗两山地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逗送地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问: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逗牙璋地逗凤阙地逗铁骑地逗龙城地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一往无前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问:逗古人地逗来者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逗独地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___的感情基调。 答: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滕王阁 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看槛外长江空自流。问: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其中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的景象,后四句抒情,表达的是____________的感情。整首诗的风格是_____的,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的诗句是______。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滕王阁的位置以及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对物换星移、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感叹;含蓄蕴藉,哀婉低沉;槛外长江空自流。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诗歌中的意象分类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地,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逗柳地与逗留地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逗今宵酒醒何处看杨柳岸、晓风残月地等。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逗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地逗长亭地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逗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地等。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逗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地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逗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地)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逗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地等。4 酒。元代杨载说:逗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地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地,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逗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地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地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地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逗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地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逗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看总是离人泪地,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逗莼羹鲈脍地,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逗莼鲈之思地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逗莼羹鲈脍地逗莼鲈秋思地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地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地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逗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地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逗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地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逗捣衣地,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看地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地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逗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地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逗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地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3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地刘禹锡《竹枝词》:逗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地李煜《浪淘沙》:逗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地李煜《虞美人》: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地宋代欧阳修《踏莎行》:逗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地秦观《江城子》:逗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地4 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逗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地唐代杜甫《登高》: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地赵嘏《忆山阳》:逗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地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逗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地白居易《琵琶行》:逗其间旦暮闻何物看杜鹃啼血猿哀鸣。地宋代秦观《踏莎行》:逗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地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地王维《使至塞上》: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地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逗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地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1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地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地。宋人郑思肖《寒菊》中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地,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逗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地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里有逗战地黄花分外香地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逗分外香地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地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地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地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地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3 松柏。《论语·子罕》中说:逗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地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人刘桢《赠从弟》:逗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地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逗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地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逗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地,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逗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地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逗竹似贤,何哉看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地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逗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地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地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地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5 黍离。逗黍离地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逗黍离地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中有:逗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地6 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地以逗冰心在玉壶地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逗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地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类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扬州慢》:逗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地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杜甫《蜀相》:逗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地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1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逗相思子地,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地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2 莲。与逗怜地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逗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地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3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逗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地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1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逗投笔地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逗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地2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逗乃坏汝万里长城!地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逗万里长城地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地3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逗楼兰地代指边境之敌,用逗破(斩)楼兰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逗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地4 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逗柳营地称纪律严明的军营。5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逗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地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逗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地6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逗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地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地范仲淹《渔家傲》:逗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逗五柳地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地2 东篱。陶渊明《饮酒》: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地后来多用逗东篱地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逗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地3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逗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地的句子,后来逗三径地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逗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地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逗无人信高洁地,李商隐《蝉》的逗本以高难饱地逗我亦举家清地,王沂孙《齐天乐》的逗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地,虞世南《蝉》的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地。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逗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地,还未直接描写别离,逗凄凄惨惨戚戚地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三国人曹植的 逗寒蝉鸣我侧地(《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同样的情思。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

  注释:

  1 青海:指青海湖。

  2 穿:磨破。

  3 金甲:铠甲的美称。

  4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敌人。

  出处:

  《从军行》选自《全唐诗》。

  参考译文 :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写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此为第四首,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作品赏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相关材料: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乐府简介:

  乐府始于秦,绝于汉。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车行》《哀江头》等。

  乐府诗的体名

  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合乐曲的采集。作为诗体名的“乐府”最早即指后者,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

看你连悬赏分都没有,不过看在你提问的关于我的偶像,我就发发慈悲给你回答一下吧。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及,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李善注《文选》将此诗列为曹植《杂诗》六首其一。治曹植诗者大多认为该诗为曹植思念其弟曹彪之作。曹植在其生活后期,备受曹丕、曹钮压制与迫害;因此,其生活后期的诗作,也多为悲凉哀怨之辞。此诗字面上就有“悲”、“哀”、“伤”的字眼,悲伤之情可谓显矣。也可以说,思亲怀人之悲情就是该诗的主题。然而,如果我们深入解读该诗隐潜的母题及母题架构,则可更为全面地诠释该诗的主题表现及其深邃意蕴。

在西方文学批评中,主题(theme)与母题(motif)往往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术语①。我认为,主题是作者即时即地(here—and—now)所触发的思想意念,是作品显在的内容主体;母题则是主题潜在的文化底蕴,是作品中具有悠久文学传统(literary tradition)与观念历史(the history ofideas)的文本基因意涵(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extual unit)②。

从曹植《杂诗》(其一)全诗看,作者是在萧瑟的秋景中抒发其悲凉哀怨之情的;这与他另一首思念曹彪的诗作《赠白马王彪》的描写甚为一致:“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显而易见,“悲秋”,正是这两首诗的共同母题。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中,大自然的四时变化与人类情感的喜怒哀乐是相通的。汉代大儒董仲舒即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对于这一点,董仲舒反复地强调说明:“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性情由天者矣。”(《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贯也。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喜气者诸春,乐气者诸夏,怒气者诸秋,哀气者诸冬,四气之心也。”(《春秋繁露·阳尊阴卑》)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虽然有浓重的神秘色彩,但人的情感变化与自然物候的变化确实有密切的关系。四季之中,人们对春与秋的感受最为敏感。这是因为春与秋正是物候盛衰迭代之季——或万物萌生,或万物凋零。这种显著的自然物候变化,无疑更易刺激、诱发人的情感波动(相比之下,夏繁冬寂,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给人的刺激也相对为小),故古人云:“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淮南子·缪称训》)

就一般情况而言,春与秋对人类情感的影响确实有所不同:万物萌生的春,易引起人们的喜悦之情;万物凋零的秋,则易触发人们的悲凉之感。因此, “悲秋”,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吟咏不绝的主题。 《楚辞》中就有“悲哉秋之为气”(《九辩》)及“悲乎秋风之动容”(《抽思》)的千古名句。秋景悲情互缠交织,以意念、意象或词语、句型的形式无数次循环重现(recurrence)于历代众多文学作品之中,从而成为中国古代一个显要的文学母题。

秋之“悲”虽然有不同的内涵,但离别相思之悲,在“悲秋”母题的作品中,甚为引入注意。“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江淹的《别赋》就以萧瑟凄清之景渲染、烘托离别相思之悲:“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曾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③在交通颇不方便的古代,离别往往就意味着相思痛苦的折磨。而离别相思那悲凉、哀怨、凄伤的情感特征,与萧瑟凄清的秋景甚为相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宋·吴文英《唐多令》)“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柳永《雨霖铃》)正说明了秋景与离愁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以萧瑟凄清之景渲染、烘托离别相思之悲的文学作品,在古代中国十分普遍。

在曹植《杂诗》其一之中,直接涉及秋天景色的句子是:“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与“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而其中,“悲”“孤”“哀”明显点染出作者的离别相思之情感。可见,这四个句子是将客观景物主观化,或说是景物情思化、情思景物化。尤其是,这四个句子正好处于该诗两个层次④的首端,这就有意无意地为全诗离别相思之情的抒发,建构了一个前后照应的情境,“悲秋”母题也从而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至此,我们的解读仅进人到该诗的母题层面,而未到达母题架构层面。其实,曹植《杂诗》其一的母题并非一个,而是三个。“悲秋”只是其主母题,此外,还有两个子母题:“登高抒怀”与“鸿雁传书”。这两个子母题,正好隐潜于该诗两个层次首端的句子之中。

“登高抒怀”的母题,源自中国古人在生活中的传统习惯。登高所以望远,因而,所抒者多为思故乡怀远人之悲情:“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南朝民歌《西洲曲》)由于“登高怀人”母题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登高之举往往就喻含着怀人之情。正因如此,曹植《杂诗》其一首二句写高台登临所见之景(“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接下来四句即写思念远方亲人(“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及,离思故难任”),并不会让熟悉中国古诗的读者感到突兀。

“鸿雁传书’’的母题则源自中国的民间传说:“人言雁足传书,待尽写、相思寄与。”(宋·袁去华《宴清都》),其潜隐的文本基因意涵,亦同样使曹诗第二层次开首的孤雁南飞之景象(“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与随后的翘思怀人、托雁传书(“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之行为,得以不露痕迹地勾连起来。

三母题在曹植《杂诗》其一中,并非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意境相谐、义旨同归,起到强化、凸显主题的作用。

所谓意境相谐,首先,指三母题营造的皆是凄怨的意趣氛围;其次,三者所呈现的客观物境皆为萧瑟清秋。“悲秋”与“鸿雁传书”无疑为清秋之境,至于“登高抒怀”,虽不专属为清秋之举,然而清秋之季,气爽天高,最宜登高凭栏,加上中国古代,民间素有九月重阳登高的风俗:“有楼皆眺远,五日不登高。”(宋·楼钥《重阳》)登高之举,也就很容易与清秋之境联系起来了。

所谓义旨同归,即指三母题所蕴涵的义旨及逻辑关系是相同的:“悲秋”→触景伤情→思亲怀人;“登高抒怀”→登临远眺→思亲怀人;“鸿雁传书”→寄情于雁→思亲怀人。思亲怀人之苦,正是该诗三母题的共同旨归;其进一步的显现,则是诗歌的主题——思亲怀人的悲情抒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母题在该诗中的分布位置。如前所析,首二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便推出了一个萧瑟清秋之景,一个“悲”字的点染,更强调了“悲秋”的母题。全诗种种情、景、事,皆在“悲秋”母题的承 托下得以展现。“登高抒怀”与“鸿雁传书”,则分处两个层次的首端,从而导引出二层次的思亲怀人之情。换言之,“悲秋”主母题托出全诗的主体架构,“登高抒怀”与“鸿雁传书”二子母题,则托出全诗两大组成部分的支体架构,三者相互协同运作,建构起一个相当工整对称的有序化母题系统。在这个母题系统中,主母题及主体架构,二子母题及二支 体架构,是同质同构的有序协同关系,给人以相似→重复→强化效果的深刻印象。就整体而言,“悲秋”主母题奠定了全诗的文化底蕴,引导亦制约了“登高抒怀”与“鸿雁传书”二子母题的情感趋归;同时,在“悲秋”主母题的制约与承托之下,“登高抒怀”与“鸿雁传书”二子母题轻易而且不露痕迹地转化为内容主体——思亲怀人的主题。即实现了母题主题化,文化底蕴与内容主体交融。全诗的整体表现,亦从而显得更为萧瑟而苍莽,悲凉而沉郁深邃而绵远。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的欣赏,指的是我们在阅读与理解诗歌作品时,首先抓住诗人选进诗歌中的意象,由意象特点到所包蕴的思想情感,进行准确的分析,这样我们就不难分析和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下面以《雨霖铃》来做一下示例分析这首词的上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选取了三个典型意象,着重渲染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蝉”声是“寒”冷的、“凄切”的,送别的长亭在“骤雨初歇”的傍晚也透着凉意“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别离的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接着诗人又在虚想的画面选取了三个典型的意象:千里烟波、沉沉暮霭、空阔的楚天千里烟波浩淼绵长的特点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这一些意象使得诗人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词的下阕,设想别后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捕捉了三个意象它们是西沉的残月,栽满杨柳的汴河岸,还有渐起吹醒痴情词人的晓风“月”前着一“残”字,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杨柳代表惜别与依恋,是令人伤感的这三个意象,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在意象分析法的运用中,我们要做这样几件事:

一是认识意象,知道什么是意象,意象于诗歌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二是学习分析意象,评论意象先抓意象,其次准确把握意象的特点与意义,既要联系全诗,作宏观的把握,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意象的内涵最后要注意学习一些鉴赏方法,如意象的并置(即将既相关又各自独立的多个意象并列一一展现)、融合(即意象间的交汇与结合)、叠加(指诗歌中的多个意象围绕某一核心,前后出现,因寓意相同,而叠加在一起)、流动(指诗歌意象流动变化,表现丰富思想感情)、意象的超时空组合等

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三是积累意象,梳理意象,将意象分门别类梳理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将同一意象的不同意义找出来如杜鹃在“杜鹃啼血猿哀鸣”中表忧愁,在“杜宇一声 春晓”中表欢快与希望二是将表现同一种思想感情的不同意象找出来如同是表离情别绪,有杨柳(“昔我往矣,扬柳依依”),有东流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有晓风残月(“扬柳岸晓风残月”)等所读的诗词多了,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卡片积累:

《雨霖铃》主要意象积累

1、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本词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的气氛“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2、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劳劳亭也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亭,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大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有《谢亭》诗:“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李白还有诗云:“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许浑也有《谢亭送别》诗反复不断的离别在谢亭上演,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了一层离愁了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本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3、兰舟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下面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这两首诗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本词“留恋处、 兰舟催发”,表达的深意是,此去便是漂泊,便是远离,便是浪迹天涯,便是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悲愁了

4、暮霭是一种黄昏意象,杜牧《边上闻胡笳三首》:“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愁万里天”“日暮愁云”就是诗人的离别之情,在作者看来,离别是长期的而且是万分痛苦的秦观的《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拈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掉,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蔼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首词写于元丰二年冬天,秦观在会稽淹留数月,与一位多情歌女有过亲密交往,在离开之际,秦观回想“蓬莱旧事”,借景抒怀:淡淡的云彩、衰落的草木、隐约的烟雾、寥落的寒鸦、黄昏的灯火、孤村、流水……所有凄迷暗淡的黄昏意象,隐隐透露出词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怅的心情本词是写江湖流落的代表作,写离愁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烟波千里,暮蔼楚天——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5、酒,可用以消忧,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在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不论别离于何时何地,将行的一方与送行的一方大多要“聊共引离尊”(秦观《满庭芳》)尽管常常“都门帐饮无绪”,“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却仍然“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送别》),试图“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至于借酒咏别的隽永诗句更是璀若繁星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云:““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之所以一醉方休,为的是麻痹自己的神经,使它不致因即将到来的别离而惊悸不已本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不也有同样的情怀王安石《送孙子高》云:“一樽相别酒,千里独归人”对于独行千里的归客来说,行前满饮一杯友人斟上的美酒,或可稍御旅途风寒,聊解客况寂寞葛长庚《水调歌头》云:“回首故人千里,把酒话愁肠”故人已去,纵然举杯浇愁,亦属徒然,岂不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晁端礼《虞美人》云:“一樽别酒最匆匆,还似陇头流水,各西东”连别酒也不能从容而饮,其匆匆分手、不胜怅惘之状跃然纸上辛弃疾《满江红》云:“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在作者眼中,酒俨然成为主司人间离愁的神祇,它与离愁的关系是多么直接而密切!元朝无名氏《正宫��端正好》云:“三杯别酒肝肠断,一曲阳关离恨添”三杯入肚,便使得肝肠寸断,因为这是“别酒”的缘故,正所谓“酒不伤人人自伤”由这些例子,足以见出酒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

6、杨柳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是一个很早就被咏唱的对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被视为咏柳之祖,柳与离别一下子拉上了关系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乐府有《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句 折柳寄托离情的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本词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之情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大概是因为一者“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二来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又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7、月诗人笔下的月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暮色苍茫,江水浩荡诗人独自一人停船江上放眼望去,原野空旷,仿佛天比树还低;低头看去,惟有一轮明月在清澈的水中不时晃荡,好像要为诗人作伴这就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月亮落了,乌鸦啼叫,白霜满天,江岸上枫树朦胧, 渔船上灯火闪烁,面对此时此情此景此物,诗人愁思绵绵,不能入睡显然,“月落”是引起诗人愁苦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本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弯残月,引起了词人太多的离愁别绪

还可在积累的基础上,将古诗中的意象按如下类别进行归并:

1、动物类:如婵(感身世,诉悲凉;痛别离,苦远游)、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杜鹃(哀怨思归)、鹧鸪(离愁别绪,伤感和没落)、黄莺(春天的象征)、飞鸟(自由的灵魂)等

2、植物类:如柳(伤离别)、梅(孤高,不谐流俗)、菊(坚贞、高洁)、莲(爱情)、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等

3、自然现象类:如明月(思乡之愁)、流水(对时光流逝 ,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黄昏、夕照(感伤的心情意绪)、细雨、烟雾(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草木(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落花(伤春)等

4、时令节日类:如中秋、重阳、寒食、清明等

5、特定地点类:长亭 (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南浦(浸染着离情别恨)、南山(隐居的地方)等

6、其他事物小楼(思念之楼、闲适之楼)、红豆(相思)、船(漂泊与自由)、青山(身与心的家园)等

最后要说的是,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冰雪、松、菊、梅、竹、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多借此抒发闲情雅致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标签: 爱国 诗 情感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译文

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注释

⑴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⑵“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⑶一麾(huī):旌旗。

⑷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赏析 赏析一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练;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赏析二 诗表达了作者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以登乐游原起

兴,以望昭陵戛止。热爱祖国,追怀盛世之情自在,为国捐躯,抱负未能施展之意自见。简炼深刻,沉郁含蓄。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朝政的无言讽刺和无限感慨。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这首诗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何尝算得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炼;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作者杜牧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的其它作品

○ 清明

○ 秋夕

○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 泊秦淮

○ 山行

○ 杜牧更多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91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