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策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_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情感策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_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第1张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观,教师肢解课文,进行烦琐分析的现象已不再充斥课堂。不过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仍然以一种漠然的态度俯视学生,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本的情感因素,致使一篇篇富有鲜活生命力的课文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使语文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其实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在这种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情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策略,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真正的双元互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实践,提出一些浅见与同仁探讨。

一、教师要调控好自身的情感状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情感投入,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和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表现出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教师在积极、愉悦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在备课时思路开阔并有创新、教学时方法巧妙恰到好处、总结时语言精美富有启示,从而达到以情启智的效果。正如全国特级教师斯霞所说:“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在内心深处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地备课,认真地上课,细致地批改作业,耐心地辅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置终日劳累而不顾并自感乐在其中”。同时教师的这种积极情感会感染学生,使学生也处于积极、愉悦、兴趣浓厚、精神饱满的情绪状态中,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往往会产生一种学习动力,促进认知和身心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手段释放教师的积极情感:

1.注重创设和谐的氛围,为情感沟通奠定基础。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教师就应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与人格建立。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心理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时,学生才会发展自尊、自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环境里,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使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激励学生。语言是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工具。同样一句话,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觉得是在应付,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觉得是有感而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亲切平易,或厚重深沉,或慷慨激昂,或轻松愉快,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最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往往具有激励性,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尽可能给予肯定,如:“你的想法很独特”、“你读得太好了,老师都被感动了”这样由衷的赞赏,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妙用“态势语”表达积极的情感。语言学家研究表明,人们之间的交际效果20%取决于有声语言,而80%取决于无声语言。教师若在课堂上巧妙运用态势语,会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有时,老师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个含有深意的眼神、一个优美得体的手势、不经意间做出的一个动作,都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十分微妙的影响。态势语运用得好,会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蕴含着作家们的深层思索,流淌着他们的真实情感。在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分解为对一篇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一种沟通与交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从而走进作品,感受和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情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启发学生的“好之”、“乐之”。而“好之”、“乐之”的前提是问题意识。教师应从“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深入品读、理解教材,以教师特殊的“职业眼光”挖掘出教材中宝贵的情感因素,设计一些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直入学生心灵的问题,给学生创造思考、交流、批判、反思、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以陶冶,灵魂得以升华。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引导学生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古人的立场设想一下,如果自己处在范仲淹的情景中,会不会像他一样坚持理想?有没有他的豁达胸怀?这样设身处地为古人想过之后,学生就能体会古人所抒发情感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同时也为他的爱国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感染。

2.强化朗读与品读,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针对每篇文章的特点,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可以采取自由读、分组读、集体读的方法,读出气势,读出情感,在“读”中产生共鸣,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美。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学生就可以初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社会美、自然美、人性美及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结构美,激发出心灵深处美的情感。所以,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深入朗读、品味课文,在品读中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验。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作品描绘的情境,体会情感。当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形、光、色的优势,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而且,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把课文内容变成画面与声音交相呼应的宽松的学习场所,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大大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推向高潮。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斑羚飞渡》中的关键语段时,播放课件:在悲壮的乐曲声中,随着镰刀头羊一声凄惨的“咩”叫,画面出现了一头老年斑羚与一头年轻斑羚飞渡的情景,同时在两座山崖之间呈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此时学生融入了一个声、形、光、色等凝成的氛围,整个心灵受到震撼。乐曲的旋律连同这幅悲壮的场景,定格在学生心灵深处,为动物那种精神而感叹的情感油然而生,情感体验被推向高潮。

总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情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而且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找准文本情感基调,并对它们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然后以此为契机,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达到教师、文本与学生情感的相互交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感染学生,从而产生情感互动效应,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培养审美的情趣”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审美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情境教学是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动作和文学语言描述形象的内容, 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化难为易,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美的情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比如,观看录象,感受形态美;走进文本,感受色彩美;古诗联想,感受声响美

二、品读语言,鉴赏美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自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朗读中体验美,我认为可以这样做:引导学生精读文本,品味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美;品读文本,认识语言形式美。

在精读课文时,还应认识品味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上的美,如用词的精确、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变换,与所表达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内容美与表达形式美的统一,这也是一种美,是语言文字的美。

三、拓展思维,升华美

所谓的升华,就是在各种因素激荡下,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感情,感到自己的渺小、卑琐、平庸,从而强烈地要求净化自己的心灵,学习、赶上、超越对象,或者辨清对象的卑劣、愚鲁、丑恶,萌发出远离它、铲除它的迫切愿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感知的主要对象是语文教材中那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就其思想内容讲,既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英雄的赞颂、对祖国的热爱,也有对谬误的批判、对现实的针贬、对邪恶的诅咒、对敌人的愤恨,师生共同浸润其中,心灵必然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感染,并相应地作出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的情感反映。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总是沉浸在一片深情的海洋中。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心理的催化剂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 “那种感觉”,并利用“那种感觉”,所引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知能培养和人格教育的目的。怎么唤起“那种感觉”?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也不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拓展。

“美往往凭借形象,激发情感,潜移默化地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达到培育全面发展、人格完善的人。”(《美学理论》)审美地组织课堂,把认知、理解、文字训练本身枯燥的学习过程同游戏、活动、比赛等有趣的感性过程相结合,通过联想、想象使教材具体、鲜明、生动,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从而化学习过程为一个审美过程,化理性为感性的形象,凭借情感感染、触动学生,调动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以美导真,以美传情,以情导知,让枯燥的求知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才能激起学生的想象力、表现欲、创作欲,达到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四、结合生活,创造美

美育的目的着重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 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这就是说美是一种再创造。

综观我们的语文教材,所有的内容来自生活,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偏离于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说的、写的不是他们心里想的。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渐渐消退,主体意识就会逐渐泯灭,创造美的能力自然也会逐渐消退。事实上,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美的自主创造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智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在引导学生作文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调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度,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种发现的惊喜必定会激起学生强烈的主体感受,再去进行一个又一个新的发现。在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同时,要珍惜学生偶尔露出来的智慧火花,及时予以表扬激励给学生以创造美的喜悦。

以上这些教例,虽然超越了教参、教案和教材,但这正是学生通过学习,积极动脑,进而思维活跃,求知欲增强的结果,也是学生独特的审美感受充分表现的结果,这是何等可贵!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更显得生机盎然。

审美,给一块土壤它就萌芽,给一缕阳光它就灿烂。

一、幸福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飞扬的课堂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飞扬的地方,心灵的飞扬意味着一种激情,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生命的自由呼吸与舞蹈!教育是培育生命呵护心灵的事业,学生在课堂上首先获得的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是在为学生的一生作精神的奠基,若学生的心灵一直处在受压抑的状态,这简直是对教育的亵渎与负罪,也许学生的心灵就将蒙上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失去鲜活的生命亮色。事实上,学生的心灵一旦冲破牢笼,必将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或纵横驰骋的感情骏马。情感是语文课的灵魂,学生在课堂上情感的奔涌,心灵的飞扬,需要一个情感丰富的语文老师去点燃。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心灵飞扬,充满热情地学习因此每节课教师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以饱满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思维的火花。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不断获得语文学习的高峰体验。如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一课《卜算子·咏梅》一词,毛泽东以梅花自比,借梅花自励,在对梅花热情的歌颂中体现了一种王者风范,这种搏大无私、豪放乐观的崇高情怀洋溢在整首词的字里行间,深深地感染了我,激起了我对梅花的由衷喜爱。教学中,我始终沉浸在对梅花高尚品格的一种无法抗拒的强烈的爱的激情中,课堂上,我就怀着这种激情和学生一起去领略梅花的俏丽形象和崇高品格,去感受一个伟人的博大情怀,去倾听一个伟人的心声。因此与其说我在教学生这首词,不如说我是在用一种激情影响学生。课堂上师生情感共鸣,学生激情四溢,心灵飞扬,黑亮的双眸熠熠生辉。徜徉在这师生共同酝酿的情感的暖流中,学生得到的又何止是对这首词的理解呢二、幸福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激情涌动的课堂情感,是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基点。语文应该是一个激情涌动的课堂。教师、学生、教材都是充满激情的。三者以情动情,情感主线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这里,教师首先要做到在讲台上永远满怀激情。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激情的学习又如何能将一篇篇饱含情感因素的文章演绎得淋漓尽致呢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真正关注、尊重学生,善于赞赏学生,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一个知识灌输的过程,更多的是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的过程。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还是痛苦在学习过程中是越学越爱学,还是越学越怕学这一切,都是教师应该用心关注的。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语言,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用心营造一种“我想学”“我爱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语文教材本身是包含着情感因素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有自身的情感在其中。这种情感正是师生情感的纽带,也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这些情感因素在其中,学生才会和老师一起进入课文佳境。如《小乌鸦爱妈妈》写了寒冷的冬天,几只小乌鸦冒雪为妈妈找食,并且一口口地喂给妈妈吃,虽然妈妈老了,不能飞,也不能捕食了,但是小乌鸦们偎在妈妈身边却感觉很温暖。这个小故事所包含的母子深情,十分感人。在学习这一课时,要注重挖掘文中的情感因素,从情感入手学习课文。结合学生生活:说说你和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感受妈妈对我们的爱,你爱妈妈吗平时你是怎么做的小乌鸦又是怎么做的从文中哪些话,你能感受到小乌鸦爱妈妈在这一系列问题后,学生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体会到了小乌鸦对妈妈的爱,也明白了作为孩子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我们的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三、幸福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心灵对话的课堂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被动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心灵“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文本对话”: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深入人物的心灵去体验、去感受。如在《卜算子·咏梅》的教学中,要这样引导学生和梅花对话,体会词的意境的:“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梅花俏立枝头,如果这时她有表情,她此时的表情是怎样的如果她会说话,她会说些什么昵看着这美丽高贵的花,你想对她说什么呢……”“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师生对话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用真诚和信赖去搭建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这样的语文课堂必然生机盎然。“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四、幸福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由展示的课堂我们常说,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传统的老师一个人唱主角。如今,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要做的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在语文课上,有许多内容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来的,他们都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成功的体验是快乐的。无论是课外搜集,还是课上展示,他们都十分积极,而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结合低年级教学,讲故事,表演课本剧都是很好的自我展示的机会。这时候,讲台就成了舞台,课本就成了剧本,学生就成了演员。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的空间,他们会做得更好!五、幸福的课堂是不断生成的、不可克隆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的设定越多,课堂上学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就越小。课堂上,我们往往太注重教会孩子们知识,“授人以鱼,不若授以渔”而在知识激增的时代,教师即便是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那也远远也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他们带到“渔场”,给他们“海阔天空”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这样的空间里,智慧与人生经验在体验中迅速增长。课堂上,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把教学方案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要敢于突破预期的目标,走向生成和开放的广阔天地,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得到充分的表现并达到极致。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创造活力。这样的课堂才是流动的,是用生命与激情去生成的。每一堂课,我们无法预料,永远无法重复,而精彩,就在这无法预料和克隆之中!朋友,让我们在心灵里点亮幸福的灯盏,用崭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无穷的智慧,去实践幸福的课堂,拥抱幸福的明天。只要理想不灭,幸福,就在灯火阑珊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中,提问解疑是关键,因而教师提问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来设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教好高中语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如何教好高中语文

 1、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就是自己首先作为一个老师,为人师表,要受学生的欢迎

 2、文史不分家,将语文的讲解融化在历史中,而语文中的历史不要求孩子记人物事件时间,对他们而言就跟 故事 是一样的,所以一个语文老师最好要通历史,还能把历史想说事一样讲出来,而不是只有人物时间之类的

 3、以文言文为主,要求学生背诵诗词古文

 4、不要总是让他们写一些考试中的 作文 。作文,以段落描写为主,用最短的话表达最准确就是高分,至于需要什么把那些段落串起来,这个可以放着以后慢慢教

 5、现代教学中有一个很严重的缺点,就是没有给哪些第一次没学扎实的学生以成长的机会。具体来说就是以考试代替了学习,学生在考试上花的时间精力远比学习上的多,占很多时间的考试挤压了本该用来学习的时间,造成已经学好掌握的孩子成绩会有较大的提升,而没学扎实的学生跟在后边不停地考试而不是静下心来把基础概念搞清楚,也不是把知识点串起来。所以他们一遍遍地参加考试,一次次的在原地踏步,所谓的提高也就是熟悉了考试,而不是知识增加了

 6、应该还有一些吧,我就不提了,因为接下来的你应该比我懂得多。也是一些真正涉及到专业上的东西

  2如何上好高中语文课

 一、以读促趣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使学生获得 语文知识 ,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而在教学中,教题词恰当地运用读的方式激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营造阅读的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营造阅读氛围,一是我在班上利用好班级的 黑板报 、学习园地向学生推荐好书,介绍科学的读书 方法 ,营造书香氛围;二是引导学生搜集 读书 名言 ,把收到的名言抄到黑板上或做成书签给同学;三是建设班级图书角,发动学生踊跃捐书,鼓励大家互换好书、看书,保证图书角有充足的藏书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四是定期召开形式多样的以读书为内容的班队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拓宽其知识面。在教学中,我还想方设法让创造时机让学生体味、发现读书的乐趣。如在学《雷雨》一课,我利用分组读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要求他们在读时注意人物身份,读出情感。

 二、提问要有度、有趣

 语文教学中,提问解疑是关键,因而教师提问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来设计。一问重点,对重点要反复设计问题,要抓住重点的内容,词语来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学生进一步解答相关问题奠定基础。二问盲点,使学生不容易被注意,但在解决问题中又往往会影响人们正确思维的地方。三问模湖点,对模糊点进行恰当的设问,往往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同时,问题要有度、要有趣,要立足学生的特点,在提问学生心理之问时,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的把握机遇,将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使智力能力发挥最大效度,也就是说,提问时要旁敲侧击,绕道迂回,生动含蓄,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的思考。

  3如何上好语文课

 一、课堂是一个心灵飞扬的地方

 情感是语文课的灵魂,学生在课堂上情感奔涌,心灵飞扬,需要一个情感丰富的语文老师去点燃。因此每节课教师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以饱满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我认为教师应该怀着一颗宽容的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问、自由地读、自由地想、自由地答、自由地评价、自由地选择,从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并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如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语言、眼神、动作一一传递给学生,让教师的知识服务于教学,展示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不断获得 语文学习 的高峰体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做一个称职的让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

 二、课堂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地方

 情感,是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基点。语文课应该是一个激情涌动的课堂。虽然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但无论如何,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到在讲台上永远满怀激情。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无论遇到多少挫折或者痛苦,在登上讲台的那一刻,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把自己美好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把自己最阳光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把上语文课当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包袱。深入挖掘教材中每一点情感因素。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演绎语文课的魅力,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韵律美、铿锵美、情韵美、修辞美、跌宕美、意境美、语言美和精神美,从而唤醒学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用一颗真诚的心感染每一个学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4怎么教高中语文

 1、建立开放的阅读观

 回到写作的本原,写作不就是一种表达吗也即写作就是用文字记载与刻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期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生活就会有写作。有些学生将写不好作文简单地归因于生活的单调与枯燥,认为每天过“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不可能写出生动的内容来。殊不知作文水平的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心灵表达的深浅与厚薄。所以要起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就要扩大自己的写作空间。空间大了,材料丰富了,写作也就容易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古至今都是文人追求的一种上佳境界。所以一定要建立开放的阅读观,既要关注课内,更要关注课外。让学生在课外书籍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认识到让学生多读实际是让学生与智者对话、与作家交朋友,是用最好的精神食粮滋养他们干涸的心灵。

 2、建立开放的写作观

 通过多读,学生积累的素材多了,就不会把作文视为苦差事。教师给学生布置的练笔形式要不拘一格, 日记 、 随笔 、作文、摘录美文……,要坚持一周一练。练书法三日不练手生,写作文亦如此。巴金老先生曾说过“只有写才会写”,语文老师可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话,即“我手写我心”,减少束缚,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作文成为学生乐于表达的家园,让作文成为学生私人化的事情,让他们说真话、说实话、说心理话。当然,作为语文老师还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和隐私。

 3、巧妙下批语

 “语文教师给学生写的作文批语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语文老师的作文批语是对学生写作能力和人文关怀的双重评价。学生最不喜欢的是那种苍白无力、不痛不痒、模棱两可、缺乏个性的僵死批语,对于这样的批语,学生消极对待,长此以往,写作的热情就会减少。笔者认为,作文批语应以热情鼓励,激发兴趣为主,批语要精当,要具有启发性、探讨性、导向性、要切中要点。针对班上几十个学生还要尊重个体水平的差异,尤其对中下等作文水平的学生更是要精批,这里所说的精批不是说让老师把原作文改得一塌糊涂,下大篇批评性的话语,而是说老师要巧妙下评语,要以正面评价为主,适当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有人说一句表扬的话抵得上十句责骂。所以教师要善于努力发现这些学生的作文中写得较好的地方,哪怕是一句话,一小段都应加以表扬。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文即做人,中学教学论文语文教师在作文批语中还应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教会学生生存和做人的道理。

如何教好高中语文相关 文章 :

★ 学霸教你如何学好高中语文

★ 学好高中语文的十个方法

★ 如何学好高中语文

★ 高中语文的四种学习方法

★ 怎么样才能学好高中语文

★ 学好高中语文的技巧集锦

★ 怎样学好高中语文方法介绍

★ 怎样学好高中语文

★ 如何才能考好高中语文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对目前的中等职业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深有体会。究其原因:一方面,职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学习成绩较差,他们的语文学习基础就可想而知了;另一方面,大部分职校学生都受“重专轻文”思想的影响,认为到职校就是为了学一门技术,而轻视文化课。因此大多数学生都对文化课的学习缺乏兴趣,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就成了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教学,其教学效果令人沮丧。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花费很多时间进行思考与尝试,研究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激活语文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氛围就是指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民主为基础,以尊重为条件,在教学中相互理解与合作,相互激励与欣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很有感触的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职校的学生都是各中学较差的学生,在学校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给这些学生更多的重视、尊重和理解,很多学生能够改变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兴趣也会有所提高。

2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将现代教学观念融入课堂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脱离职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民主、合作的伙伴关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的角色。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但是,有些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几分钟,自己则站在讲台上,不参与学生的讨论,也不管下面的学生是在讨论,还是在说空话,最后自己做一下总结就算完事。体现不出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这样的课堂效果在职校语文课堂中是可想而知的。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见,要改变这种学习语文的氛围,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如教《再别康桥》一文时,这样设计导语:

笔者列举了古代很多以离别为题材的诗句,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诗句分析这些离别诗句的基调,谈谈自己在离别时所产生的情感,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回答和极大的兴趣,并制造了他们学习本课的悬念,提高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2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引人入胜

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可以激发学生澎湃的情感。而这单凭教师一张嘴两支粉笔是难以做到的,要结合多媒体教学中的声音、图像。

《致橡树》是一首描写爱情的现代诗。如何让学生体味作者所阐述的爱情观呢?我们利用多媒体设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追求独立的年轻女性,一棵独立的橡树和一棵独立的木棉树。课堂教学时,教师展出这幅画面,引导学生去感受这首词的意境。接着,播放《致橡树》的课文录音。那声情并茂的语言,优美的配乐让课堂充满了一种浓郁的学习气氛。

3巧妙设计课堂提问,尽量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作为课堂中的主持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如教《项链》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故事比赛和角色扮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将行为导向教学方法融入语文课堂中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定义及内涵。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全面的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在课堂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要完成的行为产品引导着教学过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模拟教学

根据行为导向教学的提示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出不同特色的模拟教学情境,以增强学生的知识现场感和直观感。比如在讲授招聘启事、求职信、聘书、用人合同等一系列与求职有关的应用文体时,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应用文,教师组织学生模拟一场生动活泼的人才招聘会,让学生在实践运作中学会相关文体的操作规范。招聘会所需的各种元素或场景如招聘会场、招聘单位、招聘岗位等都与现实社会中所看到的相同,只是过程是模拟的。这样学生能够在活的场景中学会应用文,打破传统的学习应用文的课堂模式。

2案例教学

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笔者尝试着从教材或社会生活中寻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例,指导学生判断与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提高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水平。笔者曾给学生上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课时,列举了年度“感动中国”的十个人物的典型事迹或课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式讨论“谁是你心目中感动的英雄”,并要求每个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让你“感动”的故事及人,最后让学生写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通过这种案例教学以加强学生对诚信、责任、良知、奉献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认识和感知,促进其良好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形成,也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能力。

3角色扮演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是经过时间筛选的、有着较强故事性的名篇佳作。笔者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指导学生将部分篇目改编成可供表演的剧本,并辅以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比如对《雨霖铃》《茶馆》《药》《鸿门宴》《项链》《雷雨》等故事类文本的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在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专长和喜好,分角色进行表演。表演者在排演过程中的投入是全方位的,他不仅需要正确地把握个体角色的情感定位,还需要对剧本的整体结构、人物关系、情节安排、故事背景以及社会场景等有比较完备的认识。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把行为导向教学融入到课堂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整个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作者单位:浙江交通技师学院)

  语文无味,现已成为众多语文老师的共识,也是现代语文教育的一大尴尬。随着新课标的推行,这种“缺失”及其危害也更加严重。而到底因何无味、怎样有味,也已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就一定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最早提出这一理念的是广东深圳的程少堂先生。他认为“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这一定义质朴、率直,通俗而又不俗,然真要与学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却并非易事。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语文缺了“味”呢

一、功利主义盛行造成的缺失

长期以来处于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育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

(一)“政治”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在建国初期乃至较长一段时期里,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教学大纲到教学文本,无不体现出政治功利主义目的。语文教育越来越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全部内容。而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特性的文学功能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少得可怜的文学教育又多半围绕政治来进行,语言表达缺少温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态,过多的是批判和揭露。强权和政治使语文成为空壳,也失去了原“味”。

(二)“考试”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政治化”的语文有了更多的文学味,但同时语文教育已陷入了另一种误区: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团团转。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的中心自然就不是语文是否有“味“了,“填鸭式”、“罐装式”,使语文的教与学,完全机械化模式化了,也日渐走向异化。

二、课改失位造成的缺失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课标实施以来,确实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教育思想、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方面均有所转变,也呈现了不少新气象,但并未改变语文缺“味”的现状。

(一)“综合”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崇,语文教学中更加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其他课程的沟通,这也好似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但实践中,一些老师的把握却颇有些偏失,喧宾夺主的现象是屡见不鲜。语文不能“包打天下”。如果搞泛化教育,“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不仅使语文课程负担过重,也失掉了语文独有的真味。语文教学不能“肥人田”而“荒己园”。

(二)“多媒体”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多媒体的优点自不待言,作用亦无庸质疑,但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有时候难以传达

文学语言的内涵,所以多媒体得慎用。有些文章是适合用的,如《安塞腰鼓》一文。而另外像《桃花源记》等文章我以为不必要,因为桃花源本身就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完全可让学生自由想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桃花源不是更好么?由此可见,在新课标下如何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到底该如何实现语文“味”的回归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净化语文课堂

一句话,语文课应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二)提升教师素养

要使课堂散发出浓烈的语文“味”,那么教师应该一身都是语文“味”,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所以,有“味”的课堂,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提高自我素养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1力争较高的“专业化”水准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种熏陶的过程,而要熏陶学生,教师自身的文素养就要比较高。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脑海中没有几百首诗词、几百篇古文、几百部中外近现代的著名作品的印迹、没有几个自己所钟爱、崇拜甚至痴迷的文学作家,自身的语文味恐怕是难以浓烈起来的;否则,想使得课堂弥漫语文气味,学生沉浸语文“味”中,恐怕是难上加难矣!在此,我以为对中国古典文学精品的朗诵和体味不失为一条捷径!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2倡导教学“个性化”

我们说,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语文教师。即使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才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不同教师的语文课也该是千差万别的,不能套用一个模式。每个教师该找出自己的个人特色,凸显在语文教学中。如我听过一男一女两个语文教师执教朱自清的《春》,男老师突出“阳刚”之气,女老师则尽显“阴柔”之美。教无定论,教师就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特点,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课堂凸显个人特色。能创新的创新,能幽默的幽默,能煽情的煽情,什么都不能的尽量真诚,也一样可以打动人,从而创造出有“味”的课堂来。

三、促成情感共鸣

教学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师生认识文本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而能否掀起情感“共鸣”,是实现有味课堂的关键。教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之寒冬;象机器人行走,虽有声而无情。这样的课堂,肯定是死水一潭,怎么能有味?只有情感交流充分、沟通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创造出有味的课堂。

然而,正所谓“说说容易,做做难”,要促成情感的共鸣又谈何容易,教师到底该怎么做呢?这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是啊,无“味”的课堂已经太久,有“味”的课堂亟待起步。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在此,我愿以此句与诸君共勉!

小语会会长崔峦教授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指南,也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语言是语文的核心要素,是语文的DNA,离开了对语言的学习,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清代的金缨说:“鱼离水则鳞枯,人离书则神索。”语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正如水之于鱼,书之于人。

语文课“千教万教,以读为本”,“千学万学,语言为本”,古人云“本立而道生”,语言文字就是语文的根本,抓住了语言文字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灵魂。在对语言的潜心揣摩、涵咏玩味之中,学生的语感就慢慢形成了,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情感、情操得以培养,人文素养自然也就形成了。

所以,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要静下心来仔细潜心阅读它几遍,以达到心领神会,有自己的看法的程度,形成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与理解,先自己进行设计,而不是忙着看参考书,看资料上专家的设计,甚至原文下载电脑上专家的设计,即使硬把别人的设计拿过来用在课堂上,很多是没有自己的感受的,用起来也极不自然,甚至显得生硬。李卫东老师将其称为“裸读”,就是不借助于任何参考资料,首先将自己视为读者,甚至视为学生,从学生的理解角度出发,看自己会做出怎样的理解,读到什么程度,怎样设计问题,然后再去看教参上编者对教材是怎样分析与解读的,然后再去看专家的设计,并把那些有用的借鉴过来。当然也不是一味地拿来,而是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借鉴好的,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真正形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样坚持下去,一定能成为名师。

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教改,听说读写的任务都是坚定不可动摇的,语文教学都要进行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目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当下的语文教学有忽视或者说是轻视“知识教学”的现状。很多老师认为,知识教学无足轻重,是小儿科。可是,翻翻学生的试卷看看,很多应该掌握的知识不尽如人意,该会写的汉字不会写,该会解释的词语(包括成语)不会解释,病句修改不好,语言运用得差强人意,原本要求会默写的诗词错误很多,文学常识常常张冠李戴,有的同学连四大古典文学名 1 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746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