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经》两首和《式微》、《子衿》诗人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比较《诗经》两首和《式微》、《子衿》诗人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第1张

式微》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到达了受奴役者所受的压迫和凄苦生活

《子衿》这诗写一个男子在城阙等候他的心上人,久等不见他来,急得他来回走个不停。一天不见面就像隔了三个月似的。末章写出他的烦乱情绪。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心上人的渴望和真挚的情感

“式微,式微!胡不归?”的意思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式:作语助词。

微:(日光)衰微,黄昏或天黑。

这句诗出自于《诗经》中的《国风·邶风·式微》,原文如下: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扩展资料:

《国风·邶风·式微》短短32个字, 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 工整与灵活相结合, 参差错落, 极力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婉转而有情致。

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

其句式的选择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 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式微也成为后世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对后世古典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式微

佚名 〔先秦〕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

注释

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微,昏暗。

胡:何,为什么。

微:(如果)不是。

君:君主。

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躬:身体。

《式微》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式微也成为后世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对后世古典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 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 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国风·邶风·式微》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式微也成为后世诗歌中常用的意象

式微 - 《诗经·国风》中诗歌

诗歌译文

暮色昏暗天将黑,

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官家事,

怎会顶风又饮露!

暮色昏暗天将黑,

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老爷们,

怎会污泥沾满身!

鉴赏

春秋时等待候的卫国似乎盛产诗人,“诗三百”里面,光是卫国的诗就有二十六、七首,又分了《邶风》、《鄘风》、《卫风》,而这些诗里面,有爱情的、有军旅的、有刺政的、有言志的种种不一,表现手法也非常多样。可以说,卫地的诗歌,在整个《国风》里面是有非常重要地位的。

这一首诗,虽然每句并不出名,在网上却真正是一首被用滥了的诗。卫诗中长诗很多,但这首《式微》,从形式上面来看,却像一首小令。一节短短的十六个字,分了五句,却非常精妙的刻画了一个场景,两个形象,一份丰富曲折的感情。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是指减弱,也就是天色将要黑,却还没有黑下来的时候。白天明亮的日光渐渐的减弱下来,可是被等待的那个人,却还没有回来。用“微”字,来写这种天色的变化,而不是用“暗”、“黑”这种表示状态的词,其实是描写了一种等待的过程。因为等待而关注了天色的变化,又因为天色渐晚而心生焦虑,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发问“胡不归”为什么还没有回来呢这句话的重点,在“胡”上面,因为天晚,所以按照常理,应该是归去的,可是却没有,那么自然是发生了一些什么。

《毛诗序》:《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若作这种解释,那么后句的“微君之故”,自然是指“黎侯”了,不归的原因是黎侯,不归的结果是“中露”,“泥中”。

其实我倒更加愿意把这首诗看作一首情诗,这种看法也确实没有什么不合理的。春秋时候很多外交、君臣之间的交流,都会引用民间的小调来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在前面的很多诗里面我已经提到了。事实上这里的诗,从字面上更容易理解为一个妇女,在等待她晚归的丈夫。“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我为什么还没有回去,自然是在外面餐风饮露的等你回来了。这种等待有的时候只需要很短暂,就可以夫妻双双把家还,有的时候却很漫长,漫长到传说中女子变成了“望夫石”,日夜在村边眺望。

除了你之外,我又怎么会在外面风露中呢这种倾诉看似埋怨,其实并不是埋怨,而是一种非常真挚专一的情感的表达。那种为了对方甘愿付出艰辛的挚爱,以及期盼中忐忑的焦虑,在短短的十六个字中刻画得淋漓尽致。自己未归是因为对方,而对方未归却并不知道原因,这种悬念的设置,和没有答案的结局,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又把这种不安和真情传达的非常准确。诗未尽而意已足。

记得小时候,我的母亲有几年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加班晚归。每次晚归,父亲在饭后都会走到小区外面的马路上面等待母亲一同归来。有的时候是下雨,有的时候是寒风瑟瑟,有的时候甚至大雪纷飞,父亲从没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安坐。我问父亲,母亲又不是小孩子,不需要去接阿,父亲总是笑着回答,不放心。是的,因为是所爱的人,所以不能放心她一个人归来,看着天色渐渐沉下,心里自然就会被“胡不归”的问题萦绕。

“式微,式微,胡不归”总是在讨论什么是爱情,其实这就是爱情啊。

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

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处境,大概适合于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将况。小人物没有大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饱穿暖居安。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无知并存,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划船便划船,椿米便椿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他们只管“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所以鲁迅说他之所以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现在来看,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可录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还是一种权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778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