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情感名词解释

情绪情感名词解释,第1张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恨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实话实说~我也是网上收到了,不知道你问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是指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依靠集体、培养集体、教育集体,并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充分发挥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为了准确地理解和正确地运用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集体。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是具有一定目的个人集合体,参加这一集体的每个人是被组织起来的,同时也拥有集体的机构。”衡量一个群体是否是集体,看它是否具有如下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3)正确的集体舆论;(4)有一定的集体活动的准则。所以,集体不是单个人简单相加的总和,也不是一群人的偶然聚集。

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此相适应的社会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它的核心是:集体主义。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必须抓好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使集体主义成为指导从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行为关系的准则。做到个人服从集体,一切从集体利益出发,自觉为集体尽义务,在集体中,人们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个人利益

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生命来保护集体利益。集体主义的优良品质必须从小抓起,在集体中培养。这是因为学生只有在集体里共同学习、劳动、生活时,他们相互接触,彼此影响才能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权利与义务飞命令与服从等方面的关系,也只有在集体活动中,在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每个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夕并在集体中进行教育。

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是由集体本身具有教育作用所决定的,学生班集体一旦形成,它就具有重大的教育作用,它的影响往往比班主任的力量要大得多,教育的效果也好得多。对此,马卡连柯曾给予高度评价: “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学生班集体之所以能有“很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它不单是班主任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它可以通过集体内部重要的集体因素来影响每个学生,使他们受到教育。例如,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它可以鼓舞每个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产生上进的愿望和动力。再如,。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夕它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可以提倡和支持班集体里一切正确的东西,批评和抵制一切不良的东西。

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是由于集体能够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所决定的。学生班集体能够为学生的智慧、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为学生班集体经常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受到教育,而且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等,互相影响和扩大,彼此取长补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贯彻这条原则,首先,班主任要依据班集体的标准,精心

组织,建设班级,把班级培养和教育成良好的和谐的班集体。这个集体形成一个整体,集体成员做到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和行动上的统一,拥有一个有一定权威的领导核心,并能与集体成员的权利义务协调一致,集体成员平等、团结飞心理相容,集体的活动准则被集体成员认同并自觉恪守,形成良好的班风。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教育效能。

其次,班主任要善于通过集体,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那么,班主任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呢

一、班主任要发挥集体目标的激励作用。每个班集体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目标明确之后,每个同学就有了努力和奋斗的方向,他们都要为实现班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尽自己的一份义务。这样在他们的心理就产生了责任感、荣誉感,使他们感到自己不仅要对班、主任负责,还要对集体负责,要为集体的荣誉争光。

二、班主任要发挥班集体领导的核心作用。凡是班集体,总是有干部,有一般的群众。学生干部是班级中各方面的先进分子,是班集体的领导核心,班主任要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他们能不断地扩大积极分子的人数,在集体中形成一支骨干力量,团结和带领全体同学共同前进;

三、班主任要发挥集体舆论的导向作用。集体舆论是在班级中占优势地位,为多数学生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正确的舆论有很大的教育力量,如有的学生不怕班主任,但他害怕集体的舆论。马卡连柯也说: “儿童集体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上可感到的教育因素。”因此,班主任要通过集体舆论宣传集体中的一切好人好事;通过集体舆论制约克服班集体中的一切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

组织,建设班级,把班级培养和教育成良好的和谐的班集体。这个集体形成一个整体,集体成员做到在认识上、情感上飞意志上和行动上的统一,拥有一个有一定权威的领导核心,并能与集体成员的权利义务协调一致,集体成员平等、团结飞心理相容,集体的活动准则被集体成员认同并自觉恪守,形成良好的班风。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教育效能。

其次,班主任要善于通过集体,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那么,班主任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呢

一飞班主任要发挥集体目标的激励作用。每个班集体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目标明确之后,每个同学就有了努力和奋斗的方向,他们都要为实现班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尽自己的一份义务。这样在他们的心理就产生了责任感\荣誉感,使他们感到自己不仅要对班,主任负责,还要对集体负责,要为集体的荣誉争光。

二、班主任要发挥班集体领导的核心作用。凡是班集体,总是有干部,有一般的群众。学生干部是班级中各方面的先进分子,是班集体的领导核心,班主任要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他们能不断地扩大积极分子的人数,在集体中形成一支骨干力量,团结和带领全体同学共同前进二

三,班主任要发挥集体舆论的导向作用。集体舆论是在班级中占优势地位,为多数学生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正确的舆论有很大的教育力量,如有的学生不怕班主任,但他害怕集体的舆论。马卡连柯也说: “儿童集体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上可感到的教育因素。”因此,班主任要通过集体舆论宣传集体中的一切好人好事;通过集体舆论制约克服班集体中的一切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

四、班主任要发挥集体活动的引力作用。一个班集体里的生活如果没有多少趣味,每天都千篇一律,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这个集体就不会得到巩固甚至有瓦解的危险,这样就不能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因此,班主任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使集体充满生气和活力,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可以说,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

五飞班主任要发挥集体传统的熏陶作用。所谓传统就是集体中长期形成和延续下来的,自觉遵守的规矩和习惯。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集体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一个班集体有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那么这个集体中一些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受到抵制和谴责,慢慢地就养成了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因此,班主任不可忽视集体传统的教育作用,要努力培养班集体的传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再次、班主任在集体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班主任教育集体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忽视对个别学生的教育。班集体毕竟是由个别学生组成的集体,个别学生可以起到巩固、发展集体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起到阻碍集体发展、甚至瓦解集体的破坏作用。所以班主任要重视个别教育,这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要常抓不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育集体的同时,必须看到集体中的每一个儿童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关怀备至地教育每个儿童”。对个别学生的教育,班主任要把力量放在那些学习、品德、纪律、劳动等方面有明显缺陷和不足学生身上,把这些学生教育好了,这个集体就有希望了。但是,只抓个别教育,不抓集体教育也不行,这样会使工作陷于被动。因此,班主任既要抓集体教育;又要抓

据学生特点,积极开展富有教益的活动,吸引他们,感染他们,让他们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培养情感,提高认识;锻炼意志,培养良好品格,充实精神生活,使他们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再有: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整体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认识,是引起道德情感的依据。而“情”又反作用于道德认识,在二者共同作用下激起道德动机,产生推动行为发生的内部动力,再通过道德意志的努力和一定的行为训练,导致道德行为的发生。同类行为的不断强化,循环往复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这也决定了班主任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坚持寓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寓教育于班级管理及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训练之中,使他们通过生动形象的活动;进行比较飞鉴别,使学生真切、实在地感受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教育进入心灵深处,给他们以追求心灵美、行为美的力量,促使其认识发展并转化成行为的动力。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一、坚持活动的计划性飞思想性与科学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班主任开展活动,也要统筹安排,使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及有序性。拟定计划时,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任务,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并结合本班实际精心安排。集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活动要有专题,一个时期突出一个重点,目标集中,但从各项活动的总体来看要体现系列化。还可根据活动中学生的’反应和效果,及时作出补充和修正。无论什么样的活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不是好的影响,就是不好的影响。我们要通过活动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

响的同时,避免消极的,不良的影响发生。如教学活动,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的同时,还要注意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教育性夕这就是活动的思想性。

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说理”进行教育,这个“理”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切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体现活动的科学性,这就要求班主任要通过与学生广泛深入的接触,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使教育收到理想效果。切忌搞形式主义。

二、注意活动的新颖性与艺术性

班主任开展活动,要把握学生的“兴奋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讲演、表演,创设情景等文艺活动与艺术形式。通过语言描述,环境布置,生活显示,音乐渲染,角色体会等情境陶冶学生情感。也可采用实践锻炼的方式,如组织学生参加旅游、社会调查、参加一些公益劳动等。此外,还应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生活实际,不断开拓新意。如果每年过“国庆节”,总是文艺演出,歌唱祖国,会使学生情绪减弱。同样的教育内容,如果形式一变,学生就有了新鲜感,会给他们带来满足和乐趣。

三、注意活动的启发性与自主性

班主任在确定了活动的主题后,应考虑怎样在活动过程中,贯穿积极的启发性。抓住学生思想感情的启动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在富于启发、欢快、愉悦的气氛中活动。在活动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当代学生思想活跃卜有自己的见解,渴望展现自己的才能,开展活动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帮他们树立信念,让他们成为活动的

主人。而不应采取教师习惯的“包”、“管”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活动局面,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注意活动的群体性与个体性

群体性与个体性有三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处理好教育者的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关系三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本人的个体作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组织好学生的活动,但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争取领导、科任教师及校外人员进行活动的指导,充分发挥群体作用,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地开展凸其二是处理好受教育者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关系。活动的开展既要立足于集体,又要兼顾个别。使班级全体学生受到普遍教育,也使个别学生的兴趣、特长得以发展。其三是说处理好活动内容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关系。既要组织全班学生参加的大型活动,又要组织全班学生参加以大型活动为主的小型活动。这样既可保持活动的整体性,又使整个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容易收到预期效果。

五、注意活动的示范性

班主任不应只是活动的指导者,也应是活动的参加者,发挥班主任老师在活动中的示范作用。这种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在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中,如果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对学生就能起到榜样作用,成为学生开展活动的无形力量。

教育学的有《学前教育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湖北省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是湖北省申请教师资格的非师范教育类专业人员参加的水平考试。湖北省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合格标准,认定考生是否达到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要求。

《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幼儿园教师资格申请者)是依据湖北省教育厅颁布的《湖北省<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并结合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而制定的。

本科目考试的宗旨是:主要测试考生对幼儿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和幼儿教育的基本技能;考查考生对幼儿教育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与初步解决幼儿教育问题的能力;树立与当今幼儿教育改革相符合的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

二、考试要求

本科目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幼儿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与应用的能力,检验考生是否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和进行幼儿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技能。考试要反映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注重对考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考核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能力层次,其具体要求如下:

识记:要求记住考试大纲和指定参考教材中规定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结论等。

理解:要求初步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原则、结论等的主要内涵,正确理解概念、原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在不同情况下对这些概念、原理的不同表述并且能解释有关概念和原理。

应用: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幼儿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如能用一二个具体原理说明一个以新情境叙述的实际问题,或用一个实际问题论证某一个具体的原理、原则。

三、考试内容与考核要求

(一)绪论

考试内容

幼儿园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幼儿园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教育在学制和幼儿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幼儿教育的概念;幼儿教育的性质;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中国幼儿教育管理的政府职责分工和行政管理体制。

重点内容

幼儿园和幼儿教育的概念;幼儿园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教育在学制和幼儿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幼儿教育的性质;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中国幼儿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考核要求

1.识记:(1) 幼儿园的概念;(2) 幼儿教育的概念;(3) 幼儿园的双重任务;(4)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5)中外第一个提出公共幼儿教育思想的教育家;(6)中外第一所幼儿园创立的时间和创办者。

2.理解:(1)幼儿园的基本特征;(2) 幼儿园教育在学制和幼儿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3) 当前中国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职责分工。

3.应用: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关系。

(二)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

考试内容

中、外幼儿教育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国外的柏拉图、夸美纽斯、

洛克、卢梭、欧文、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皮亚杰、维果斯基等的代表作和核心幼儿教育思想;中国的康有为、张之洞、鲁迅、蔡元培、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的代表作和主要幼儿教育思想。

重点内容

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幼儿教育思想;张之洞对中国幼儿教育的贡献;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和张宗麟的幼儿教育思想。

考核要求

1.识记:(1)柏拉图、夸美纽斯、洛克、卢梭、欧文、杜威、康有为、张之洞、鲁迅、蔡元培的代表作和主要贡献。

2.理解:(1)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皮亚杰、维果斯基、陶行知、张雪门、张宗麟的幼儿教育思想。(2)中、外幼儿教育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每一阶段的典型特征;(3)1977年以来中国幼儿教育研究新进展和新成就。

3 应用: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三)社会发展与幼儿教育

考试内容

社会生产力对幼儿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制度、财政制度和儿童福利制度的概念;幼儿教育与儿童福利之间的关系;国家制度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家庭对幼儿个人和幼儿教育的影响;妇女与幼儿教育之间的关系;幼儿教育的社会效益。

重点内容

社会生产力对幼儿教育的制约作用;国家制度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幼儿教育对幼儿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效益。

考核要求

1 识记:(1)社会生产力对幼儿教育的制约作用; (2) 儿童福利制度的概念(3)核心家庭的概论。

2.理解:(1)国家制度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2) 家庭对幼儿个人和幼儿教育的影响。教育制度、财政制度和儿童福利制度的概念;

3.应用:(1)幼儿教育与儿童福利之间的关系;(2)妇女与幼儿教育之间的特殊关系。(3)幼儿教育对幼儿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效益。

(四)幼 儿

考试内容

教育活动中的幼儿观;遗传、环境、教育和幼儿主观能动性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幼儿教育对幼儿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儿童观的概念和分类;国家本位、家族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儿童观的内涵、发展历程及其对幼儿命运和幼儿教育的影响。

重点内容

教育活动中的幼儿观;幼儿教育对幼儿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本位、家族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儿童观的内涵、发展历程及其对幼儿命运和幼儿教育的影响;《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考核要求

1.识记:(1) 遗传、环境、教育和幼儿主观能动性的概念;(2)儿童观的概念;(3)国家本位、家族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儿童观的内涵。

2.理解:(1)教育活动中的幼儿观;(2)幼儿发展对幼儿教育的影响;(3)幼儿教育(包括早期经验)对幼儿个体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3.应用:(1)国家本位、家族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儿童观的内涵、发展历程及其对幼儿命运和幼儿教育的影响;(2)《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五)幼儿教师

考试内容

幼儿教师角色的历史演变;现代幼儿教师的多重角色;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幼儿教师的职业品质;参与式培训、研究性反思和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幼儿教师教育中的缄默知识、教学与研究、反思与行动、个人探索与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与幼儿发展关系等概论与理论问题;中国幼儿教师权益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重点内容

现代幼儿教师的多重角色;幼儿教师的职业品质;幼儿教师的参与式培训、研究性反思和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和操作方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中的缄默知识、教学与研究、反思与行动、个人探索与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与幼儿发展关系等几个理论问题。

考核要求

1.识记:(1)幼儿教师的概论和角色演变历程;(2)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3)中国幼儿教师教育体系的结构;(4) 参与式培训、研究性反思和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

2.理解:(1)现代幼儿教师的多重角色;(2)幼儿教师的职业品质;(3)参与式培训、研究性反思和行动研究的基本操作方法。

3.应用:(1)缄默知识、教学与研究、反思与行动、个人探索与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与幼儿发展关系等概论与理论问题;(2)中国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权益保障和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六)幼儿保教目标

考试内容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的内涵及其区别;幼儿保教目标的准备性问题;早期定向、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内涵;建立幼儿保教目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我国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基本内容;世界各国幼儿保教目标发展的历史阶段。

重点内容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的内涵及其区别;建立幼儿保教目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我国幼儿园的保教目标的基本内容;世界各国幼儿保教目标发展的历史阶段。

考核要求

1.识记:(1)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的概念;(2)我国幼儿园的保教目标的基本内容;(3)世界各国幼儿保教目标发展的历史阶段、每一阶段的典型特征和标志。

2.理解:幼儿保教目标的准备性问题,早期定向、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内涵。

3.应用:建立幼儿保教目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七)幼儿保教内容

考试内容

幼儿保教内容的概念;我国幼儿保教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目标、内容要求与指导要点;我国幼儿保教内容的特点。

重点内容

幼儿保教内容的概念;我国幼儿教育中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的保教目标、内容与指导要点;我国幼儿保教内容的特点;有关幼儿保教内容的基本矛盾。

考核要求

1.识记:(1)幼儿保教内容的概念;(2)幼儿卫生保健康工作的概论与内涵;(3)文明行为的概念。

2.理解:(1) 我国幼儿保教内容的特点;(2) 我国幼儿保教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目标与内容。

3.应用:我国幼儿保教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领域的指导要点.

(八)幼儿教育的过程

考试内容

幼儿教育过程的概念;幼儿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流程;幼儿教师、幼儿和幼儿教育影响三者的相互关系;让幼儿成为学习主人的条件和方法;支架教学的概念和基本精神;教学中对幼儿经验的正确态度和处理方式;让儿童作为完整的人学习的策略;幼儿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概念、特点、基本过程、指导原则和具体策略。

重点内客

幼儿教师、幼儿和幼儿教育影响三者的相互关系;让幼儿成为学习主人的条件和方法;支架教学的概念和基本精神;教学中对幼儿经验的正确态度和处理方式;幼儿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概念、基本过程、指导原则和具体策略。

考核要求

1.识记:(1)幼儿教育过程的概念;(2)支架教学的概念;(3)幼儿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概念;(4)求知欲、概括、表达、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概念;(5)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概论;(6)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表达的概念。

2.理解:(1) 让幼儿成为学习主人的条件和方法;(2) 支架教学的基本精神;(3) 教学中对幼儿经验的正确态度和处理方式;(4)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应注意的几个方面;(5)激发幼儿表达的方式;(6)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方法各应注意的问题;(7)提高幼儿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各应注意的几个方面;(8)幼儿审美感知的特点和培养幼儿审美感知应注意的问题;(9)培养幼儿审美表达力应注意的问题;(10)幼儿美育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

3.应用:(1) 幼儿教师、幼儿和幼儿教育影响三者的相互关系;(2)教儿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一般过程。

(九)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考试内容

保教结合原则的内涵;保教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保育重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念与分类;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的依据;活动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活动学习的物质环境的准备和布置;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内涵;幼儿园游戏的类型及每一类型游戏的概念与意义;环境育人原则的依据;环境育人的特点;幼儿园内部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制度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引导发展的原则和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的定义和基本要求。

重点内容

保教结合原则的内涵;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保育重点;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的依据和指导要求;活动学习的物质环境的准备和布置;幼儿园内部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制度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引导发展的原则和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的定义和基本要求。

考核要求

1.识记:(1)保教结合原则的内涵;(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念与分类;(3)环境育人原则、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引导发展的原则的定义;(4)幼儿园生活制度与常规的概念。

2.理解:(1)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保育重点;(2)活动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3)幼儿园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准备和布置;(4)幼儿一日作息制度确立的依据;(5)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内涵;(6)环境育人的特点;(7)幼儿园游戏的类型及每一类型游戏的概念。

3.应用:(1)保教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2)活动中主动学习原则的内涵和指导要求;(3)幼儿园内部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制度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4)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引导发展的原则和全面和谐发展的原则的基本要求。

(十)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考试内容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内涵和意义;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脱节的现象和根源;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合理对策。

重点内容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合理对策。

考核要求

1.识记:(1)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内涵和意义;(2)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类型。

2.理解:(1)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差别;(2)我国幼小学衔接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及其危害;(3)幼儿入小学准备教育的生活方面、学习方面和社会性准备方面的目标。

3.应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合理对策。

(十一)托幼机构的家长工作

考试内容

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定义、意义、目的、内容、基本原则和方法。

重点内容

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定义、目的、内容、基本原则和方法.

考核要求

1.识记: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定义。

2.理解: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意义、目的和内容。

3.应用:托幼机构家长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十二)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考试内容

社区幼儿教育的概念;社区幼儿教育发展的条件和现实意义;社区幼儿教育的类型和基本要求;美国、英国发展社区幼儿教育的经验;幼儿传媒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重点内容

社区幼儿教育发展的条件和现实意义;社区幼儿教育的类型、基本原则与要求。

考核要求

1.识记:(1)社区的概念;(2)社区教育的起源;(3社区幼儿教育的类型;(4)幼儿传媒的类型。

2.理解:(l)社区幼儿教育发展的条件和现实意义;(2)幼儿传媒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3)美国、英国发展社区幼儿教育的经验。

3.应用:社区幼儿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主要参考教材

《学前教育概论》。蔡迎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l版。

五、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闻:120分钟。

(三)全卷满分:100分。

(四)本科目的试题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30%,理解

40%,应用30%。

(五)试题的难易度分为容易、中等难易、较难三个等级。一份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容易30%,中等难易50%,较难20%。

(六)本科目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设计)题等。

六、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幼儿园保教内容之间关系紧密,没有严格的分科界限,这体现了幼儿园保教内容的

A.综合性 B.相容性 c.模糊性 D.生活性

参考答案:A

2.在幼儿的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的正确做法是

A.严格控制幼儿 B.提供必要的支持

C.放任幼儿自由玩耍 D.抓紧时间准备下一环节的活动

参考答案:B

(二)名词解释题

1.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专门机构。以其以人小学前的幼儿为对象,对幼儿实施社会的公共教育。

2.角色游戏:幼儿一般以物代物,创设一定的假想情景,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来完成该各游戏。

(三)简答题

简述幼儿园环境育人的特点

参考答案:(1)设置的目的性(2)范围的弥散性和时间的持续性(3)影响的渗透性(4)效果的迟缓性和难评估性

(四)论述题

简述幼儿园内部物质环境创设和管理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1)健康性包括安全、卫生和科学三个方面;(2)教育性,要根据幼儿园教育途任务和内容设计幼儿班级室内外环境;(3)活动性,要让幼儿参考环境的创设与管理,并尽量给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4)丰富有序性,材料要丰富多样且摆放井然有序;(5)经济性,坚持“安全、够用、实用”的原则。

(五)案例分析题

春天的早晨,孩子们陆陆续续来到幼儿园,早来的孩子和值日生一起.给自然角里的蒜苗、小姜芽和花盆中的各种植物浇水。不一会儿,几个孩子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是谁把花盆打碎了?”“花盆怎么坏了”

听到孩子们的议论声。我轻轻地走过去一看,果然有一个花盆裂了一道约2厘米的缝。我也觉得挺奇,陪,就问:“花盆为什么裂开了?孩子们簇拥着我,说着自己对花盆裂开了这件事的不同看法。我用心听着,觉得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了想,说:“你们看看,花盆里面有什么?”孩子们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花盆。佳佳拿来铲子。我帮孩子们把裂开的花盆掰开”。“快来看呀!”孩子们欢呼起来,“花盘里长了这么多的小豆豆,多好玩呀!“看孩子们讨论得这样热烈,兴趣那么浓,我想.何不抓住孩子这一探究兴趣,让他们观察一下土豆的生长呢,于是,我和弦子们一起把根上的土抖掉,观察着土豆的根部。孩子们抢着说:“快看,一个大土豆长出许多根,就像老爷爷的胡子一样。”“根上还有许多小黄豆豆。”有一个孩子发现。在许多太小不一的土豆中,有一个是扁的。我问:“这个土豆为什么是扁的呢?有的孩子说,是花盆把它给压扁的。也有的孩子说。花盆那么小,装不下这么多土豆,土豆想长隔称长不成,就把花盆给撑坏了。孩子们终于找到了花篮裂开的原因了。有的孩子不信。说:“土豆那么小,哪有那么大的劲?”

随着“吃饭了”的呼唤声,这次的晨间观察活动暂告一段落。但是,我知道,孩子们的心中仍有疑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我想起幼儿园操场上的一棵大树……

饭后散步时,我有意带孩子们来到操场,领着他们看操场上的大树。“看,大树的根部都露出来了,还把这么硬的地拱起了一个大鼓包.“孩予们议论着。“就是嘛,””我说根真有劲,要不花盆怎么会裂开呢?

“花盆为什么裂了”的谜终于揭开了。我和孩子们一样感到常的快乐。

以上案例体现了幼儿教育中的那些原则?请结合案例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1)体现了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将教育和幼儿一日生活结合起来了。

(2)体现了在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一引导孩子在观察中主动学习,得出自己的结论。

(3)体现了环境育人的原则,注意利用室内外环境教育幼儿。

(4)体现了引导发展的原则,注意利用孩子已有的经验和兴趣,让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向前发展。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要点

绪论

一、名词解释

教育学P3 [延伸: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第1章 认识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教育P13

2、教育目的p26

3、教育目标p29

4、现代教育p60

二、选择/填空

1、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P19

2、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P27

3、教育目标体系的层次p31

4、教育目标的分类p32

5、教育的负效应有: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P57-59

三、简答/论述

1、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p15-17

2、远古社会、古代社会、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主要表现p19-22

3、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随堂笔记]

4、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p25-26

5、普通中小学教育目的的五个组成部分p27-29

6、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p36-37

7、个体发展的规律p38-39

8、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的基本内容p40-42

9、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的基本内容p42

10、教育与人口的关系p45-47

11、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p47-48

12、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p49-50

13、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p50-52

14、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52-55

15、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及原因p57-58

16、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p60-61

17、传统教育的优缺点p61-62

18、教育如何承担起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任务p63

第2章 教师

一、名词解释

1、教师p68

2、教育预见能力p82

3、教育传导能力p82

4、教育过程的控制p83

二、选择/填空

1、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行为有所帮助。这种促进的教育态度,可综合成四类: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P71

2、教师教育预见能力的核心是教育思维p82

3、教育传导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p83

4、教育活动控制包括三个方面p83

5、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三种p82-83

6、教师的劳动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艺术性;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P116

三、简答/论述

1、论述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p69-77

2、论述教师智能结构的基本内容p81-84

3、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组成部分p81

4、论述教师的十种角色p86-104

5、论述教师劳动的特点p108-117

第3章 学生

一、名词解释

1、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完整的人,具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

二、填空/选择

1、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p135-136

2、教师的三种人各类型p163-164

三、简答/论述

1、论述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p138-140

2、如何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进行教育p140-142

3、如何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进行教育p144

4、如何塑造学生的良好性格p147

5、简述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p147-148

6、简述师生关系的几种表现p151-159

7、简述处理师生关系时教师应注意的问题p167

第4章 教育环境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环境p172

二、填空/选择

1、学校教育环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课堂内的环境、微观环境的影响。P175-178

2、学校环境包括:学校建筑、学校设备、校风。P175-176

3、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方式有:互相访问、通讯联系、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P202-204

三、简答/论述

1、简述课堂内物质环境与人际环境的关系p178-179

2、简述家庭教育的功能p182-183

3、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p184-185

4、简述家庭教育对教育的影响p187-190

5、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p191-193

6、简述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p196-198

7、论述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的重要性p199-201

第5章 课程

一、名词解释

1、课程p214

2、课程要素p215

3、课程结构p218

4、课的类型p221

5、学科课程/分科课程p221

6、活动课程p223

7、显性课程p225

8、隐性课程p225

9、教学计划p240

10、教学大纲p242

二、填空/选择

1、课程的基本要素p217

2、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工具类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约占50%左右。P218

3、知识类学科主要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P218

4、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P219

5、学校课程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主要应以必修课为主,侧重于普通教育的共同基础。P221

6、传统的学科课程在当代出现了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等四类课程形式p22

7、活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p223

8、根据隐性课程存在的广域性,将隐性课程分为三层结构: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P226-227

9、隐性课程的设计应校内外结合、全面规划、统筹安排p228

10、综合各国的课程改革,总的趋势是课程的现代化。P235

11、教材不仅包括摆在课桌上的课本,而且还包括视听教材。P244

12、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媒体、教学评价。P251

13、从广义上讲,教学目标包括终极目标、中程目标、短期目标。P251

三、简答/论述

1、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p222

2、简述活动课程的优缺点p224

3、简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p226

4、简述中小学课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p230-234

5、简述课程现代化趋势的特点p235-236

6、简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p236-237

7、简述我国中小学课程存在的问题p238-239

第6章 教学

一、名词解释

1、课堂教学/教学p258

2、教学方法p279

3、现代教学技术p292

4、课堂管理p297

5、教学组织形式p307

二、填空/选择

1、教学过程的要素(加涅)(一):引起学生注意(二):提出教学目标(三):唤起已有经验(四):提供教材内容(五):指导学生学习(六):注意学习表现(七):适时给予反馈(八):评定学习结果(九):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指导p262-264

2、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实习法、发现法、情景教学法p281-288

3、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引起动机、呈现教材、举例说明、归纳概括、布置作业。P292

4、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方法p293(1)课堂播放教学法(2)远距离播放教学法(3)程序教学法(4)机器考查成绩法

5、教学策略的分类p295-296(1)先行组织者策略(2)概念形成策略(3)认知发展策略(4)随机管理策略(5)自我管理策略(6)行为练习策略,又称“直接教学”

6、根据教学任务来分,课的类型有: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根据主要教学方法分,课的类型有: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P311

7、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有:作业、辅导、讲座、参观。P312-314

8、教学运行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和评价。P315

三、简答/论述

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p264-267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267-269

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p271-278

4、简述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p298-299

5、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p300-301

6、简述班级教学的特点p310

第7章 教学生学会学习

一、填空/选择

1、学习的类型p320第一: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第二: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主要是指运动的、动作的技能和熟练。第三: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第四: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2、知识学习的过程:选择、领会、保持、应用四个阶段。技能学习的过程:定向、分解、定位、熟练四个阶段。p321-322

二、简答/论述

1、简述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要求p327-329

2、简述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与分配p329-330

3、简述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p332-333

4、简述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p333-334

5、简述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p335

6、试述几种主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p337-339

第8章 教会学生做人

一、名词解释

1、素质教育p346

2、道德认识p356

3、道德情感p357

4、道德意志p359

5、道德行为p360

二、填空/选择

1、素质教育目标可分解为:思想政治素质目标、道德素质目标、文化素质目标、生理素质目标、心理素质目标、审美素质目标、劳动素质目标、交往素质目标。P350

2、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p356-360

三、简答/论述

1、简述人格教育的方法p352-353

2、论述德育的基本原则p362-372

3、试述学生教育的方法p373-382

展开阅读全文

打开客户端阅读

支持点赞、投币、收藏

立即体验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

   一、名词解释

  1.P16 2p18 3P48 4P34 5P59 639 7P72 8P84 9P95

  10P100

  二、简答题

  (一)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1考核知识点: 行动研究的特点。

  2答题要点:

  行动研究的特点是:

  (1) 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

  (2) 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

  (3) 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

  (4) 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二)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考核知识点: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2答题要点: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

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

  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

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三) 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1考核知识点: 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2答题要点:

  小学时期是开始形成同伴团体的时期。这时的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团体活动中,儿童学习处理各种关系中的社会问题,学

会按照同伴团体的标准建立合适的反应模式来组织自己的行为,社会交往技能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同

伴团体还可以为儿童提供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同伴的拒绝与接受反应使儿童对自己有了更清

楚的认识。

  3.注意:同伴团体是小学儿童社会性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着重要

影响。教师不仅要了解小学时期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还要了解同伴团体的特点。

  

(四)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 P63

  (五)简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1考核知识点: 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2答题要点:

  在这个模型中,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操作、执行控制和预期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操作

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包括短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

组成。执行控制系统对信息、表征形式和加工策略的选择都具有指导和监控作用。预期指人的信息加

工活动受目的指引。认知目的引导着加工方式的选择。认知加工活动的实现和预期目的的达到会带来

情感的满足,由此进一步激励新的认知活动。

  从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来看,知识的学习过程经历着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加工—

贮存—提取—输出的过程,根据这样的信息流程和执行控制与预期系统的作用,加涅进一步把学习过

程划分成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1)动机阶段;(2)领会阶段;(3)获得阶段;(4)保持阶段;

(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动作阶段,(8)反馈阶段。加涅指出,与各个阶段相应的心

理状态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学影响下出现的。

  3.注意:在答这道题时首先要理解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中的基本概念。

  

  (六)知识迁移与应用的关系如何

  1考核知识点: 知识迁移与应用的关系

  2答题要点:

  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促进知识迁移

的有效条件。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为学生创造知识应用的情境,就可以使知识

迁移成为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过程,从而加快知识迁移的发生,提高迁移的效果。

  另一方面,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知识迁移,知识的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条件。从

知识应用的各种形式来看,无论利用已有知识解答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完成课堂练习和家庭作

业,还是利用已有知识发现并处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已获得的知识对处理一种新的问

题情境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所以知识的应用本质是依赖于知识的迁移实现的。

  但知识应用并不是知识迁移的全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

  3.注意:在答这道题时首先要弄清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的基本概念。

  

  三、论述题

  (一)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简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1考核知识点: 根据小学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2答题要点:

  了解与鉴别个体差异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1)认知差异。

  ①一般认知能力差异。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

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

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

上的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

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②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教学方

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③认知风格差异。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

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

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

  ①气质差异。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

长,具有重要意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无论哪

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秀学生。但是,不同气质类型的学

生达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的方式也可能不同。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一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二是采用

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

  ②性格差异。儿童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

重要作用。小学时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承担起塑造儿童良好性格的

任务。

  (3)性别差异。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以科学的、清醒的、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性别差异,对确实存在差异

的学习领域,教师要精心研究帮助男女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设计;对于社会偏见,可通过教学与学习

的事实,打消社会偏见带来的消极影响,鼓励学生努力进取。

  如果不能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而是一刀切,那么就会影响教育的实效性。

 

  (二)试述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P62

  

  (三)论述如何促进知识迁移和应用的教学原则。

  1考核知识点: 促进知识迁移和应用的教学原则

  2答题要点:

  为了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

则:

  (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

  (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

  (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6)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3.注意:在答这道题时要联系教育教学实际适当进行论述。

  

  (四)联系实际论述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应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1考核知识点: 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2答题要点:

  根据概念学习的两种形式,可以把概念教学也相应地划分成两种方式。一种是先向学生呈现某个

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个定义。另一种教学方式是先给学

生一个明确的定义,紧接着呈现几个正例和反例,要求学生根据定义识别正例和反例。然后进一步分

析这些例子是如何表现这一定义的。这两种概念教学方式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常常使用的,尤其是后一

种教学方式。

  无论采用那种教学方式,都必需涉及概念的四个方面:概念的名称、定义、本质和非本质特征、

正例和反例。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

  (2) 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

  (3) 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

  (4) 多用变式和比较。

  (5) 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3.注意:在答这道题时要联系教育教学实际适当进行论述。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作业评讲(2)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

  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

  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

  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

  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

  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

  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

  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学简答题

  1、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 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 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 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 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 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 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 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 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12、 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有效地协调其它教育影响;符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动物园文化环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动;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13、 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2)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3)评价、检测教育质量

  14、 我国的现行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5、 “个人全面发展”包含哪三个层次的目标?(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弥补旧式分工对工人所造成的缺陷,减轻资本对工人,尤其是对童工有体力智力方面的摧残(2)在处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作为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逐步消除私有制,消灭旧的分工,推动社会发展,向“个人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日益逼近,(3)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观念中的“个人全面发展”和现实中的“个人全面发展”真正取得完全的一致性。

  16、 全面发展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角度不同,全面发展教育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个人全面发展”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2)二者分属不同范畴,“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与共产主义理想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则是仅就受教育者抽受教育抽共有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言的(3)实现条件不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样,必须同时具备各方面的相宜条件才行,全面发展教育仅借助学校教育就可能得以实现。联系:(1)都是以研究人的发展问题为为基本任务,(2)教育毕竟是人的发展重要影响因素,(3)“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导全面发展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这一学说对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和进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7、素质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长期性、开放性、时代性、实效性。

  18、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改革检测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9、课堂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认知停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流点。在这四个基本点中,认知停点解决学会的问题,情感激发点解决想学的问题,思维展开点解决会学的问题,心灵交流点解决乐学的问题。

  20、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1)狠抓薄弱环节,努力争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新型课堂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相融度(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4)充分发掘潜能,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21、课堂素质教育应该遵循哪些教学原则?(1)全面施教,整合优化(2)注重个性,鼓励创新(3)目标导向,情境熏陶(4)动手动脑,和谐发展(5)师生互动心向一致(6)关注学法,改进教法

  22、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1)精讲精练加强针对性(2)分层递进,符合规律性(3)学会做人,寻准教育点(4)指导学法,教人会学(5)自主发展,训练自控力

  23、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社会的代表者和社会道德的实践者

  24、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父母的代理人

  25、 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26、 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什么特殊要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27、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对矛盾是什么?主观的成熟体验与客观的相对不成熟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活动需要与能力发展的同步的矛盾;旺盛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较低的矛盾;性意识的萌芽,成熟和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

  28、学校教育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系统作为国家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最严密、最有效的组织,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确和完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的提高,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9、我国1951年学制主要有什么特点?(1)明确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的方针,(2)新学制确立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3)保证了一切知识分子和老年知识分子接受革命政治教育的机会,(4)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的灵活性,(5)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30、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1、我国学校德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2、老师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应进行哪几方面的工作?(1)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2)自我评价(3)道德情感体验(4)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品德。

  33、中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4、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35、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实验法。

  36、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讲授要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层次清楚,突出重点、难点;讲授的语言要有条理性、简练性、启发性、生动性、语音、语调要有和谐性;恰当运用板书和体态语言,强化讲授效果。

  37、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来选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来选择;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来选择;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来选择。

  38、班级授课制有哪些特点?以“班”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能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学;便于学生之间互相观摩,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能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能保证正常的教学常规,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因此,自产生以来,班级授课制便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39、怎样备课?做好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40、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学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好;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语言规范、板书整洁;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师生双方积极性高。

  4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些?传递——接受式、引导——发现式、辅导——自学式、情境——陶冶式

  42、运用练习法有什么要求?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精选练习材料,使之具有典型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适当分配练习的份量、次数和时间;在练习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经常检查练习的结果。

  43、良好班集体形成的标志?(1)全班同学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团结一致的领导核心(3)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集体舆论。

  44、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引导学生学好功课(3)组织好课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4)组织学生劳动(5)指导团队会工作,协调班内外教育力量(6)处理班级日常工作(7)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45、班集体形成过程: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46、建设班集体的主要方法:(1)调查了解学生,研究班级情况(2)提出奋斗目标,组织共同活动(3)培养集体论,形成优良班风(4)培养和发现班级骨干,形成集体核心(5)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47、班集体管理的几种类型:常规性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的管理。

  48、毕业班集体管理的内容:掌握学生的志愿和思想动态,进行理想教育和毕业指导;指导学生复习功课,迎接考试,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做好毕业生鉴定和优秀生评选

  49、阶段性管理工作的内容: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开学初报道注册工作;期中对前一阶段进行检查和小结;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和考试。

  50、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

  51、课外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面向全体;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52、课外校外教育的三种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53、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自愿原则:(1)充分考虑学生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2)教师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自主原则:(1)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独立自主参加活动(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54、校长负责制的含义:校长是学校行政总负责人,他拥有人权、财权、行政决策权,负责领导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对上级党政领导部门负责,对外代表学校,是法人代表,党支部是学校的政治工作中心,对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起监督保证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对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

  55、学校管理的主要方法有:思想教育的方法、行政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现代技术的方法。

  56、教师的职责:是教师职权范围内应负的责任。教师的基本职责有如下几个方面:(1)教好功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4)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协调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6)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参与学校的管理。

  57、当前教育思想转变中,要树立哪些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现代人才观;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学生观;现代课程观;教育民主化思想;教育本质观;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全民教育观;现代教育方法观;教育信息化等

  58、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有:(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2)探索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运行机制;(3)改革学制,渗透或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实现“双重任务”(4)改革课程,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5)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名词解释: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见83)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9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9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10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10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0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0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0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1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11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11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1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11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1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1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2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

12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1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12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13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13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13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3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3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13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

13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14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4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

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14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14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49、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150、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5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