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中以情绪异常为主要表现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扩展资料: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及认知功能等方面,个体之间症状差异很大,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阶段或病期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症状。
(1)感知觉障碍 精神分裂症可出现多种感知觉障碍,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包括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及幻触等,而幻听最为常见。
(2)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是以思维联想过程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包括思维联想活动过程(量、速度及形式)、思维联想连贯性及逻辑性等方面的障碍。
妄想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思维内容障碍。最常出现的妄想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非血统妄想等。
据估计,高达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被害妄想,被害妄想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如被监视、被排斥、担心被投药或被谋杀等,在妄想影响下患者会做出防御或攻击性行为,此外,被动体验在部分患者身上也较为突出,对患者的思维、情感及行为产生影响。
一,学习适应不良型
学习适应不良型是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中学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更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
(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
(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但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
二,强迫型
这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自己能意识到这些表现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它对同学的学习、生活和在校适应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应及时接受辅导。具体表现为:
(1)强迫观念。如脑内反复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带书或文具;总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担心自己会发胖;看到小刀就会想到会割破手;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如“1+2为什么等于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无实际意义的想法。
(2)强迫冲动和强迫动作。如在考试时,总觉得想要大小便,但并不去上厕所;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辱骂、吵闹或打架,但表面上却顺从平静;反复检查自己任何一次作业或试卷;总是在路上数石块数或步数。
三,抑郁型
这是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具体表现为:
(1)兴趣衰退。这类同学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基本丢失。
(2)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妄自菲薄,并有内疚后悔等自责倾向,多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对自己的失败估计。如学习成绩较好,但坚持认为自己学习很差,以后肯定不能毕业。
(3)精力衰退。自感疲惫无力,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这类同学往往感到听课、做作业时,头脑无法兴奋起来,但一般无杂念而是一片空白,体育课甚至日常生活无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从心之感。
(4)封闭退缩。不愿交往,情绪苦闷且封闭,不诉说也不写日记。这类同学通常能维持和其他同学、老师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们的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
(5)躯体不适。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疼、背痛、肢体酸痛等,还有失眠等睡眠障碍,有些同学有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想前进、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标;有时下决心改变自己,但没有付诸行动的勇气;无望、无助感强烈。
四,焦虑型
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便会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的。焦虑型的心理问题是指一种无明确对象、无法摆脱的焦虑状态,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形式。
(1)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以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为典型特征,有“大祸临头”之感,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还可能有出汗、发抖、腹痛等。急性焦虑的发作急剧,很难预料,但持续时间不长,一般1~20分钟,长达数小时。发作后虚弱无力,但焦虑体验不明显,数日后恢复。
(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在焦虑型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和不安;学习、活动时心烦意乱,记忆和思维受阻;交往中紧张、易激惹;遇事时惊慌失措,往坏处想等。明知客观上并不存在威胁、危险和失败结局,是主观上过滤,但无法控制,惶惶不可终日。同时出现心悸、口干、出汗、脸色苍白以及震颤、发抖、肉跳、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梦惊等现象。
五,恐怖型
这种心理问题指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际交往时产生异常恐惧并主动回避以消除不安。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为社交恐怖和特异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长的趋势。
(1)社交恐怖。主要特点是在人际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的耻笑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做作业、吃饭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着对方即自感面红耳赤、表情异样,而且怕被对方觉察,从而回避目光相遇,严重者会发展到足不出户。
(2)特异性恐怖。指各种和个体自身活动的特异性有关的恐怖,如飞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学生对学校产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门、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回避学校生活,又称学校恐怖。
教师最常见的情绪情感应该是:无奈。为什么会无奈?因为学生年龄多数比教师小,所见过的世面也没有老师广,在同样的问题上,教师和学生缺乏对事物的共同认知背景,老师想要言简意赅地把事情讲完,但是学生听的云里雾里,老师会认为学生好白菜,为什么那么简单都不明白,而学生会觉得,你应该细说此事的来龙去脉,偶尔一个新兴的知识点,学生理解非常快,而老师总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觉得应该详细说,学生不耐烦听觉得老奶奶的裹脚带,而老师会认为好心当作驴肝肺,分歧就在于,学生对时下兴欣知识点理解是毫无难度,对于老师那代人却会觉得高深。他们忘记了师生成长环境是有差异的。
正所谓“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
这是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有一定的能动作用。人对于喜欢的事物总是感到高兴、愉悦,而对于讨厌的事物则表现出烦燥、不安,甚至厌恶的情绪。这些喜的、厌的情感会对同样的客观事物(比如铃声)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行为态度。如果我们能积极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那么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能做到“心静则凉”。
在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五种:一,学校适应不良型的心理问题;二,强迫型的心理问题;三,抑郁型的心理问题;四,焦虑型的心理问题;五,恐怖型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适应不良型
学习适应不良型是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中学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更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
(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
(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但不是因为退缩,而是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
二,强迫型
这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自己能意识到这些表现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它对同学的学习、生活和在校适应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应及时接受辅导。具体表现为:
(1)强迫观念。如脑内反复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带书或文具;总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担心自己会发胖;看到小刀就会想到会割破手;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如“1+2为什么等于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无实际意义的想法。
(2)强迫冲动和强迫动作。如在考试时,总觉得想要大小便,但并不去上厕所;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辱骂、吵闹或打架,但表面上却顺从平静;反复检查自己任何一次作业或试卷;总是在路上数石块数或步数。
三,抑郁型
这是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具体表现为:
(1)兴趣衰退。这类同学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基本丢失。
(2)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妄自菲薄,并有内疚后悔等自责倾向,多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对自己的失败估计。如学习成绩较好,但坚持认为自己学习很差,以后肯定不能毕业。
(3)精力衰退。自感疲惫无力,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这类同学往往感到听课、做作业时,头脑无法兴奋起来,但一般无杂念而是一片空白,体育课甚至日常生活无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从心之感。
(4)封闭退缩。不愿交往,情绪苦闷且封闭,不诉说也不写日记。这类同学通常能维持和其他同学、老师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们的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
(5)躯体不适。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疼、背痛、肢体酸痛等,还有失眠等睡眠障碍,有些同学有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想前进、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标;有时下决心改变自己,但没有付诸行动的勇气;无望、无助感强烈。
四,焦虑型
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便会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的。焦虑型的心理问题是指一种无明确对象、无法摆脱的焦虑状态,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形式。
(1)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以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为典型特征,有“大祸临头”之感,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还可能有出汗、发抖、腹痛等。急性焦虑的发作急剧,很难预料,但持续时间不长,一般1~20分钟,长达数小时。发作后虚弱无力,但焦虑体验不明显,数日后恢复。
(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在焦虑型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和不安;学习、活动时心烦意乱,记忆和思维受阻;交往中紧张、易激惹;遇事时惊慌失措,往坏处想等。明知客观上并不存在威胁、危险和失败结局,是主观上过滤,但无法控制,惶惶不可终日。同时出现心悸、口干、出汗、脸色苍白以及震颤、发抖、肉跳、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梦惊等现象。
五,恐怖型
这种心理问题指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际交往时产生异常恐惧并主动回避以消除不安。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为社交恐怖和特异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长的趋势。
(1)社交恐怖。主要特点是在人际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的耻笑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做作业、吃饭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着对方即自感面红耳赤、表情异样,而且怕被对方觉察,从而回避目光相遇,严重者会发展到足不出户。
(2)特异性恐怖。指各种和个体自身活动的特异性有关的恐怖,如飞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学生对学校产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门、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回避学校生活,又称学校恐怖。
以上对五种常见心理问题类型的介绍,目的是使大家对它们有一个初步了解。在青少年阶段出现上述的心理问题是比较普遍的,是可以理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于面对它,正确解决它
情绪障碍的常见表现
情绪障碍的常见表现,情绪障碍也叫“情感障碍”或“心境障碍”。是指本应该正常的情感反应出现夸张、混乱和减退的现象。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情绪障碍的常见表现。
情绪障碍的常见表现11、情感高涨: 是正性情感活动的明显增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与周围环境不相称的病态喜悦,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整日喜笑颜开,谈话时语音高昂,眉飞色舞,表情丰富。由于其高涨的情感与精神活动的其他方面比较协调,且与周围环境保持一定联系,故具有较强感染性,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多见于躁狂发作;
2、欣快: 是在智能障碍基础上出现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愉快体验,表现为患者自得其乐,似乎十分幸福,但由于智能障碍的影响,表情比较单调刻板,往往会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多见于痴呆;
3、情感低落: 是负性情感活动的明显增强,表现为忧愁、苦闷、唉声叹气、暗自落泪等,有时感到前途灰暗,没有希望,严重时可因悲观绝望而出现自杀企图及行为,多见于抑郁发作;
4、情感淡漠: 是指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缺乏内心体验,表现为面部表情呆板,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漠不关心,即使对与自身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如此,多见于晚期精神分裂症;
5、焦虑: 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刺激情况下,出现的内心不安状态。表现为患者顾虑重重、紧张恐惧、坐立不安,严重时可表现为搓手顿足,惶惶不可终日,似有大祸临头的感觉,常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多见于焦虑障碍;
6、恐惧: 是指面临某种事物或处境时出现的紧张不安反应,恐惧可见于正常人,如对危险动物或处境的恐惧等。病态的恐惧是指与现实威胁不相符的恐惧反应,表现为过分害怕、提心吊胆,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恐惧往往伴有回避行为,多见于恐惧症障碍;
7、易激惹: 是情感活动的激惹性增高,表现为极易因一般小事而引起强烈的不愉快情感反应,如暴怒发作,多见于人格障碍、躁狂发作等;
8、情感不稳: 是情感活动的稳定性障碍,表现为患者的情感反应极易发生变化,从一个极端波动到另一个极端,显得喜怒无常,变化莫测,多见于器质性损害所致的精神障碍;
9、情感倒错: 是指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的处境明显不相协调,甚至截然相反,如某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描述自己被人跟踪、投毒等妄想性体验时,却表现出愉快的表情,而听到亲人去世时,却放声高歌,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0、情感矛盾: 是指患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人或事物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反应,但患者并不感到这两种情感的矛盾和对立,没有痛苦和不安,如患者因怀疑母亲迫害自己而憎恨她,但同时又对她亲近关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情绪障碍的常见表现21、情绪低落
患者的情绪有时会一直低落,心情忧郁低沉,悲观失望,不愿意与其他人交往,也不爱参加社交活动,话也变少了,没有之前爱说话,即便是遇到让人特别高兴的事情也高兴不起来,总能想到悲观的事情。
2、情感淡漠
对周围的环境变化没有什么反应,对周围的人和事也漠不关心,面部表情也经常处于无情绪的状态,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也不会感觉到惊讶、开心、愤怒等。
3、情绪高涨
与情绪低落相反,患者有时也会出现情绪高涨的情况,感觉周围的一切事物都特别的美好,感觉自己很幸福。喜欢热闹,喜欢社交,话比较多,一旦说起话来就没完没了。
4、易激惹
患者有时比较容易被激怒,经常会发脾气,一点小事都能让他生气,因此常和周围的人产生摩擦。虽然过后也很后悔,觉得不应该这样,但只有脾气一上来就控制不住自己。
情绪障碍的常见表现31、临床特点
焦虑症的主要表现是焦虑情绪、不安行为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不同年龄的患儿表现各异。幼儿表现为哭闹、烦躁;学龄前儿童可表现为惶恐不安、不愿离开父母、哭泣、辗转不宁, 可伴食欲不振、呕吐、睡眠障碍及尿床等;学龄儿童则上课思想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不愿与同学及老师交往,或由于焦虑、烦躁情绪与同学发生冲突,继而拒绝上学、离家出走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兴奋症状为主,如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出汗、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口干、四肢发冷、尿频、失眠、多梦等。
2、临床分型
根据起病形式、临床特点和病程临床上可分为惊恐发作与广泛性焦虑症。惊恐发作为急性焦虑发作,发作时间短,表现为突然出现强烈的紧张、恐惧、烦躁不安,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广泛性焦虑症为广泛持久性焦虑, 焦虑程度较轻,但持续时间长,患儿上课紧张、怕被老师提问、怕成绩不好等, 也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
根据发病原因和临床特征分为分离性焦虑、过度焦虑反应和社交性焦虑。分离性焦虑多见于学龄前儿童,表现为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担心亲人离开后会发生不幸,亲人不在时拒不就寝,拒绝上幼儿园或上学,勉强送去时哭闹并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过度焦虑反应表现为对未来过分担心、忧虑和不切实际的烦恼。多见于学龄期儿童,担心学习成绩差、怕黑、怕孤独,常为一些小事烦恼不安、焦虑。患儿往往缺乏自信,对事物反应敏感,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社交性焦虑患儿表现为与人接触或处在新环境时出现持久而过度的紧张不安、害怕,并试图回避,恐惧上幼儿园或上学, 有明显的社交和适应困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