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潮汕之魂

揭阳,潮汕之魂,第1张

本文转自国家地理中文网 ,带你领略广东“榕城”之美

岭南水城,

亚洲玉都,

海滨邹鲁,

潮汕文化的精髓在此生发、汇聚——

揭 阳

它是被榕江包围的一朵“水上莲花”,

更是600万揭阳人魂牵梦萦的家乡。

雄伟壮阔揭阳楼,坐落城市东入口

揭阳五门之冠

进贤门于揭阳,就如小公园之于汕头,湘子桥之于潮州

进贤门, 是揭阳 历史 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因通抵学宫,取增进贤士之意,故名“进贤门”。揭阳原有东西南北门和进贤门,进贤门居五门之冠。

夜幕降临,进贤门披上彩衣,城楼上潮剧悠扬

岭东古建明珠

学宫暮色,置身其中仿佛能听见几百年前的琅琅书声。2013年5月,揭阳学宫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揭阳学宫(孔庙 ), 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古时为揭阳最高学府。浓缩千年儒家文化精髓,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 历史 建筑组群。

学宫照壁

大成殿,为表达对孔夫子的尊重,御道石不设踏垛,对于先师只能远远瞻仰

大成殿内殿

1925年5月和10月,周恩来在第一、二次东征时曾在学宫崇圣祠办公;1927年秋天,南昌起义部队到达揭阳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曾在学宫召开军事会议。

“禁城”:揭阳仅存的元代城墙

公元1352年,全国各地的反元斗争已是波澜壮阔。时任揭阳达鲁花赤的达不歹下令在揭阳城内再筑内城,全部用条石垒筑、贝灰合缝,且有护城河环绕,历时四年方成,称其为“金城”,取“固若金汤”之意。这样,揭阳县便有内、外两重城墙,城中有城,实属罕见。

然而就在交付使用之际,陈吊王的义军,就把抗元的旗帜插到金城上。由于“金”与“禁”只是声调不同而已,后人说误了,久之,也就成为今天的“ 禁城 ”。

“揭最多榕,故江曰榕江,城曰榕城。”

广东城隍庙之最

揭阳城隍庙于2019年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揭阳城隍庙 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是广东省现存最大规模的同类古建筑,里面供奉着城市的守护神城隍爷。

门神画是极具潮汕特色的民间艺术,庙内的三山门门神画艺术水平冠绝潮汕

揭阳城隍庙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揭阳本土传统工艺特色。主体建筑为木、石承载结构,历经明代以来几十次地震,巍然不动,成为今人研究古代建筑的标本。

城隍庙主要建筑有牌楼、大门、大殿、钟、鼓楼、后殿,总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

清朝林大川《韩江记》记载:“我 潮 神灵显赫,以揭阳城隍为最。”可见揭阳城隍庙香火旺盛

城隍伯府大人巡游队伍庞大,有英歌舞、舞龙、舞狮、潮剧队、标旗队、五丰旗队、锣鼓队等

每年正月的城隍伯府大人出巡,是揭阳最盛大的民俗活动。

潮汕三大名刹之一

双峰古寺,旧址在磐溪都双山(今桂岭镇双山村)

双峰寺 ,始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为揭阳规模最大古寺院,与潮州开元寺、潮阳灵山寺并称“潮郡三大名刹”。每当夕阳西坠,钟鼓钹铎齐鸣,梵呗阵阵,木角笃笃,景色迷人,为礼佛和游览胜地。“双峰晚钟”为揭阳古八景之一。

明初,由石山禅师移建于今榕城观音仔街

在许多西方人眼中,上帝是唯一的神;但在潮汕人的意识世界,处处皆有神明存在,这些神明被尊称为“老爷”。在揭阳,老爷庙几乎随处可见,主要有伯公宫、介公宫、关帝庙、双忠庙、三山国王庙、妈祖庙等等。

三山国王祖庙

揭西三山国王祖庙

三山国王是中国民间重要宗教信仰之一。据《明贶庙记》记载,三山国王“肇迹于隋,灵显于唐,受封于宋”,迄今已有1400年的 历史 ,揭西河婆三山国王祖庙是海内外 6000多座三山国王庙的鼻祖 ,奉祀的神祇初为三山神,受封后称为三山国王,是粤东先民创造的地方神祇。

在新的 历史 时代,三山国王文化还承负着促进海内外华人、海峡两岸文化认同与文化交流的 历史 使命

古榕武庙(北门关帝庙)位于揭阳市榕城区天福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前厅顶的八卦形木雕藻井,具有极高的艺术及文化价值

庙前古戏台,为广东省清代建成庙宇戏台仅存二处之一

惠来神泉妈祖像,惠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海上守护神妈祖,庇佑世代出海的渔民

中山路

数据显示,中国约有5千多条中山路,每座城市似乎都有一条中山路,且每条中山路似乎都承载丰富多姿的人文含义。 揭阳中山路 ,曾是揭阳县城的交通要道及商业中心,一栋栋颇具东南亚特色的骑楼建筑见证了中山路曾经的繁华辉煌。

中山路,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古称宣化街;光绪十四年(1888)称大街;民国十五年(1926)改称中山路。

打铜街的骑楼

县衙前商业楼

不到1公里的中山路上,曾有12座规模雄伟的牌坊,可惜绝大部分已拆除(图为中山路南市巷节孝垂芳坊)

榕江西湖

很多城市有“中山路”,很多城市也有“西湖”——揭阳也不例外,虽然揭阳 榕江西湖 历史 并不悠久,但它却承载着许多揭阳人的童年记忆,一家人在榕江西湖上划船,曾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光。

位于榕江西湖公园内,揭阳古八景之“南浦渔歌”遗址

厝和祠堂

厝和祠堂, 在潮汕人心中是神圣的,它是先人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是维系宗族 情感 精神纽带,更是 海内外千万潮人记住乡愁的心灵圣地。

山墙,俗称厝角头,潮汕先民发明了金木水火土五种山墙,统称五行山墙

潮汕“四点金”民居

灯杆彩凤

“竖灯杆升彩凤” ,潮汕地区民俗大观中独具特色、世代相传的传统民俗活动,传说中封建时代帝为龙,相为凤,将为虎,而南宋爱国名相江万里生平喜欢画凤,从元朝末年开始,居住在龙砂、云路的江氏后裔就用“竖灯杆、升彩凤”的形式来纪念先祖江万里,并沿袭至今。

彩凤逐日

2011年,祭祖习俗(灯杆彩凤)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潮汕中秋拜月

出于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拜月的习俗很早就在中国流行。潮汕人过中秋节,是把对月亮的崇拜发挥到极致,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会摆上丰富的贡品“拜月娘”。大人喝茶赏月、互诉家常,小孩吃朥(láo)饼、游花灯。

揭东区北河村烧塔,相传潮汕人民为抗击元朝统治者,于八月十五这一天,在空旷地用瓦片砌塔,燃烧猛火,作为行动信号,一齐动手,抗击元朝。从此,烧塔便成为中秋习俗沿袭下来。

揭阳春节

每当春节来到,游子归来,就是揭阳民俗活动最热闹的时候,各种迎神活动及民俗表演将整个春节气氛推向高潮。

铁枝木偶戏,俗称纸影戏,由南宋时期随中原移民传入潮汕的皮影戏演变而来

潮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狮表演

阳美迎老爷

锣鼓标旗队伍

阳美村火把节,阳美人对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尤为崇敬,在村中修建了介公古庙,并以“火把节”的形式祭祀介公。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破门楼郑翁仔灯

行彩桥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彩桥,已成为揭阳民俗的文化名片

行彩桥俗称行头桥,是揭阳闹元宵的一项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榕城水系发达,桥梁众多,节前,市区榕城的大小桥梁均被彩灯、彩旗装扮一新,其中以石狮桥最为著名。正月十一开始,数以万计的市民及游客将涌上榕城石狮桥,行头桥、摸石狮,以取好意头。

金狮老爷,据说摸不同部位会有不同好:摸狮头,富雅贤;摸狮肚,娶雅亩;摸狮耳,生阿弟;摸狮鼻,写雅字;摸狮嘴,大富贵。

跳火堆,寓意来年生活红火,驱邪避灾

摆猪羊

农历正月十六、十七,揭东区新亨镇硕联村,一年一度的“摆猪羊”活动,村民通过每年摆猪羊一系列民俗活动,庆祝过去一年生活富足安康,同时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生意兴隆、吉祥好运。“摆猪羊”习俗2012年被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乔林烟花火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乔林烟花火龙”至今已有600多年 历史 ,分为“游龙”、“舞龙”、“烧龙”三种形式。

俗称“烧龙”的乔林烟花火龙起源于明代,在磐溪都古乔(今揭阳市东山区磐东镇乔东村、乔西村和乔南村)传承不绝

粤东古邑,千年揭阳,

学宫殿堂书声琅琅,

进贤门上潮乐悠扬,

禁城之上榕色苍苍,

双峰晚钟是家的方向。

玉窖乔榕梦里水乡,

小桥流水潺潺。

黄岐夕翠月容夫人,

故事千古传唱。

城隍大人庇佑万民,

关二爷的忠义荡气回肠。

南浦渔歌今何在,

中山路里忆荣光。

烟花火龙舞出精气神,

行彩桥实现美好愿望。

榕江之上高铁飞驰,

苍穹之下机场联通四方。

海滨邹鲁潮起揭阳,

明日揭阳谱写华章。

下南洋的船只已经到岸。

即使离家很远,

也不要忘记,我们的家乡——

揭阳。

在潮汕地区,每逢重大的庙会和祭祀节日,都有机会看到潮剧团的表演。按当地习俗的说法,这是唱戏给神观看。潮剧是岭南奇葩,兼具厚重与轻灵,喧阗而铿锵的鼓乐,古老而悠悠的弦诗,成为潮汕人心中不断寻味的余韵。

小时候我也爱凑热闹去观看潮剧,但并没有看懂多少,最大的印象是:响亮的锣鼓声,厚重的妆容,艳丽的服装……后来才了解到潮剧中有生旦净丑的角色,根据不同的角色、性格特点,化不同的妆。不同的剧团有不同的服装风格,有的剧团保留了繁复的纹绣图案,有的则是纹绣简练素雅的戏服,古朴自然,展现戏剧更为抒情优美的一面。

《王金龙》、《闹开封》、《告亲夫》、《刘明珠》、《袁崇焕》、《包公会李后》……潮剧的经典深根于传统文化,其剧目来源有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和京、昆等剧本,也有潮汕地方题材的剧目,以及新创作的历史剧、现代剧,大多宣扬爱国思想和公平正义,歌颂民族气节。一场潮剧从开场到谢幕,演员在舞台上伴着配乐,诉说着角色的身世,演绎着故事里的悲欢离合。

有的人刚开始看潮剧没什么耐心,可能会欣赏不来,缓慢的节拍,拖长的腔调,表演像一潭死水,似无波澜毫无起伏,兴味索然。戏剧穿的服装,宽大的袖摆长袍,凤冠霞帔,有的甚至还披金戴银,珠光宝气,与现代的审美显得格格不入。小时候我对潮剧也谈不上喜欢,印象中只有老人家才喜欢看。长大后,偶然观看了一场《狸猫换太子》的潮剧,便被吸引住了,我也看得津津有味,此后才对潮剧有了改观。

与电视**相比,潮剧的舞台有限,道具极少,没有美轮美幻的场景,更没有特效,很难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憾。但这也正是中国戏曲的特点,“离形取意”,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舞台简约写意,无花木却见春色,无波涛可观江河。在这样空灵的舞台中,演员通过身段动作、舞姿眼神,将剧情与人物、舞台融为一体,其指法、步数、神情、道白的一招一式,都塑造了形神俱备的人物形象。比如旦角会通过兰花指的表演,为剧中的女子形像增添优雅、柔美的情愫,又通过水袖的舞蹈,在一挥一摆中展现万般柔情,于低头掩面间道尽多少无奈和感伤。“木棉如火列歌殇,别有清音压众芳。”唱腔的艺术将角色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得有棱有角。

后台的伴乐有古乐曲风,同时又融入了潮汕地区的大锣鼓和民间小调,在不同的戏剧表演中,乐师的伴奏或婉转、或悠扬、或豪迈。若一定要给潮剧定义一个特效,当伴乐莫属。一场争斗的开端,随着场上凝重的气氛,乐曲蓄势待发;在刀光剑影的格斗下,奏乐既紧又急,场上的气氛,随台上的形势而迸发,随剧员的情绪而起伏……剧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加上乐师默契的伴乐,给观众听觉上的冲击,情绪上的感染。

对比影视表演中的写实性,戏曲舞台上的打斗场面讲究点到为止,如一场刀剑的比划,对峙几个轮回,最后一个刀锋轻轻一划,对方便倒地呜呼而亡。因此,观潮剧体会其意境,大多要通过演员的技巧等虚拟化表演展开联想。

如今,潮剧的观赏人群日益变少,也很难吸引年轻人去学习表演。看台上演绎的人间冷暖、悲欢离合,仿若看到时间长河中渐渐流逝的传统瑰宝。在“娱乐至死”的喧嚣中,生活依然需要这样缓慢的、写意的、追求真善美的艺术,为我们洗去尘埃、融化浮躁、温润心灵。

(文/陈满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67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