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情感需求有哪些

儿童的情感需求有哪些,第1张

  婴儿来到了人间,从落地的最初一刻就开始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慢慢的,他将从一个&lduo;生物人&rduo;逐渐变为&lduo;社会人&rduo;,他会产生作为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活动。  0到3岁的宝宝除了在生理上满足吃好,睡好,生活有规律,环境清洁卫生以外,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那么,这些年幼的宝宝在想些什么?他们有哪些心理上的需求呢?  清晨醒来睁开眼,想看到父母的笑脸  宝宝需求每天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早上醒来后不必马上被大人催着赶着要他起床;让他睁眼看到的是他熟悉的、喜欢的亲人的笑脸相迎:&lduo;宝宝早,宝宝睡好了吗?太阳公公请宝宝起来啦!&rduo;几分钟后,等宝宝完全苏醒,心情愉快了,再为他起床穿衣,洗手洗脸。  2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晨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宝宝却能在与父母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亲切和欢快。  当爸爸妈妈离家去上班,要拥抱或亲吻宝宝的脸,和他皮肤接触,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说上几句鼓励他的话,微笑着和宝宝说再见。清晨的这一段时间,父母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宝宝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良好的情绪。  可是,不少上班族的父母,往往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只顾自己赶时间,遇到自己起床晚了,上班时间快到了,更是心急,情绪不好,动作和语言难免粗鲁甚至暴躁。  这样的情景十分常见:爸爸妈妈慌慌张张地做事,嘴里急急忙忙地催促孩子,&lduo;快!快点起床。&rduo;&lduo;怎么这么慢?快点吃饭呀!&rduo;要不就抱怨孩子,&lduo;你天天拖拖拉拉的,害得我上班总是迟到&rduo;。  这样慌张糟糕的开始,使孩子一清晨感受到的不是亲切,而是烦躁;看到的不是的笑脸,而是紧张厌烦的表情。孩子接受了不良的后,情绪消极,心理不安,这会影响他一天的正常生活。  想和父母说话玩耍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说玩玩。因此,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述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讲故事,唱唱或和他游戏。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爸爸妈妈自己也可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宝宝带来快乐和安慰。宝宝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很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有的爸爸妈妈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务,晚上还要读夜校,有的要看电视或打麻将,常只顾及宝宝的生活需求,而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不把宝宝的情感要求放在心上。当宝宝拿了玩具找父母玩或对父母说话时,听到的回答是:&lduo;别来打扰我,你自己去玩吧!&rduo;有的甚至嫌宝宝干扰了他而骂孩子:&lduo;真讨厌,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rduo;  一心想和爸爸妈妈亲近,结果却遭受到父母的冷淡和不欢迎,宝宝肯定会强烈感受到难过和沮丧,发脾气哭闹也是难免的。有的爸爸妈妈埋怨宝宝不乖,会&lduo;作&rduo;,却没有想到原因其实就在父母自己身上。  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环境里生活  和睦的家庭是宝宝幸福的摇篮,宝宝需要在父母恩爱、家庭成员和睦、相互尊重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父母不和,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出言不逊、行为粗鲁,会让宝宝紧张、担忧;或者由于情绪不好,大人将怒气出在宝宝身上,把宝宝当成&lduo;出气筒&rduo;,更让宝宝委屈、不知所措。尤其是父母矛盾深化到闹离婚的时候,互相争夺孩子,以孩子喜爱之物引诱他站在自己一方,反对对方,使宝宝不知何从,分不清是非,易形成自私、虚伪、说谎及见风使舵的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期盼得到父母的尊重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长大后也会尊重别人。因此,家庭中应该有气氛,父母要求孩子帮助做事应该用请求或商量的语气,不可强迫命令。孩子做完事后,父母也要对孩子说&lduo;谢谢&rduo;。  父母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也要承认错误,若错怪或冤枉了孩子,事后应该向孩子道歉。  孩子难免会有错误和过失以及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应该循循善诱,帮助他改正缺点与错误,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孩子,如说孩子很笨、不听话、喜欢咬人和打人等。这将会强化不好的行为,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玩物,有的无意识地随便戏弄孩子,如看看宝宝长得白白胖胖很可爱,叫他小胖猪。宝宝长得瘦的叫&lduo;小猴子&rduo;。宝宝反应迟钝一点,父母一烦恼就骂他是&lduo;笨蛋&rduo;、&lduo;混球&rduo;。这都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一旦人格受到侮辱,心理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而且,万一孩子丧失了人格尊严的心理要求,带来的后患更是无穷的。  父母如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将会生活愉快,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孩子成长的精神需求有:爸爸妈妈的爱、尊重个人形象、爸爸妈妈的尊重、爸妈给孩子当榜样、告诉孩子做人的道理。

1、爸爸妈妈的爱

中国是一个讲究深沉含蓄的国家,长辈都不愿意表白自己对孩子的爱,可是,孩子们确实需要家长把爱说出来,做出来。这种直接的方式,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明白父母的爱。

2、尊重个人形象

有些家长总是爱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有些父母总是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孩子的不好,而不当众对孩子进行表扬。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重视自己的个人形象。

3、爸爸妈妈的尊重

允许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尊重他的个性,不要什么都替他做主,多对孩子伸出拇指而不是食指。

4、爸妈给孩子当榜样

家长应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正在观察你,因此你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把你自己当成一个好榜样,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5、告诉孩子做人的道理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家长提供一些为人处世的规则,以使其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以及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20210211

《3到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读后感(2)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孩子的内心需求。

继续了解,孩子的4种基本需求:

1归属感和价值感

现在大多数父母都相信,一个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实特别简单,那就是:爱。

但是,单凭爱并不总能创造出归属感和价值感。

因为,爱如果过了,会导致溺爱,又或者是惩罚,做出不符合孩子长期最佳利益的决定,都不利于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形成。

每个人,成年人和孩子都一样,都需要归属感。被无条件的接受,被无条件的爱着,而不只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或我们能做什么事。他们需要知道,即使在发脾气,弄得满地都是饭菜,弄坏爸爸的工具箱,把玩具或者厨房弄得一团糟时,仍然是被爱着,被需要的。

这个好像在当下,就会有很多家长会感到无能为力。考试考好了,高兴,爱你,怎么奖励都行。这要考砸了,无尽的批评,各种报班。

这种有条件的爱,就会让孩子感到困惑,特别是年纪还小的孩子,他们会分不清到底什么才是爱,如果一直持续这样,直接会混淆他长大以后的对于爱的看法。

那些不相信自己有归属的孩子会变得很沮丧,而沮丧的孩子常常会不做出不良行为。

我们可能以为我们做的都是在爱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不相信”,没有感受到,他可能就会以错误的方式,努力寻找他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事实上大多数小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一种“密码”,是为了让你知道他们感觉不到归属感,他们需要你的关注、情感联结、时间和教育。

当家里每个人都有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时候,家就会变成和睦、尊重和安全的地方。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求,但却需要我们大部分人都得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得到的。

2对自己能力的感知

不要总觉得3~6岁的孩子还小,不要总觉得所有的启蒙都是没必要或者坑人的,很多的早教研究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如果不愿意去早教班,父母也要在家尽可能的和孩子一起阅读、游戏、劳动等,通过阅读游戏劳动等亲子过程对孩子的各种能力进行启蒙。

只有给孩子提供一定的学习和练习空间,孩子才能学会做出决定,学习新技能,或相信他自己的能力。而我们,才可以在孩子逐渐习得的时候慢慢学会放手。

这里要切记,仅靠话语是不足以让孩子形成能力感和自信心的,唯有实践,孩子才能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自立,才能感觉到自己能干。而感觉到了自己的能干,父母再加以鼓励,他们也会积极的持续学习新的技能。

3个人的力量和自主

发展自主性和自动性,是孩子将来要面对的最早期的成长任务之一。

作为父母,一部分工作就是要帮助孩子学会将他们的大部分力量用在积极的方面——帮助解决问题,学习人生技能,以及尊重他人并与他人合作。

惩罚不会教给孩子这些重要的经验,有效而充满爱心的管教能做到这一点。

写到这,我还是感觉到,要真正运用好正面管教,家庭一定要和睦,心绪一定要平和,情绪不稳定,易怒暴躁,是无法运用好正面管教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真的有太多太多的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各种不可释怀的压力,想要和善而坚定的对待孩子,非常难。

为什么说,想要改变孩子,先要改变自己,唯有能做到和善而坚定,才能运用好正面管教。

4社会和人生技能

教给孩子技能——教会孩子穿衣吃饭喝水,自主睡觉,摘菜,洗菜, 剥豆……

和孩子一起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时机,教他成为一个能干的,有能力的人。

孩子们学习的技能越来越多,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也会越来越强。

通过干活来学习技能,尽管偶尔会搞得一团糟,但这也是养育孩子的快乐而宝贵的一部分。

为什么有些父母不接受非惩罚的方法?

人各有不同,有些人看得远,有些人就看眼前,关注点和期望不同,提出的问题和想要知道的答案就会不一样。

比如,注重短期效果的思考方式:

·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孩子在意我?

·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孩子理解“不”?

·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孩子听我的?

·我如何才能让这个问题不再发生?

从全局和基于长远考虑的父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怎样帮助我的孩子,感觉到有能力?

·我怎样帮助我的孩子感觉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我怎样帮助我的孩子学会尊重、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我怎样进入我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并理解他的成长过程?

·我怎样才能把问题当做学习的机会——对我的孩子也对我自己。

当父母们找到这些长远问题的答案时,那些短期问题就自动解决了。

比如,当孩子们感觉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时,他们就会在意并合作(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会合作)。

当孩子发育到相应阶段并参与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制订时,他们就会理解“不”的含义。

当父母倾听他们,他们就会倾听。

当孩子们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就能更容易的得到解决。

就算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经常鼓励自己,将目光放长远一点,有大的格局,高远的志向,而不能只将目光聚集在眼前。

培养孩子,不是短道速滑,而是一场马拉松,不要太在意起跑是否慢了,一定要记得持续努力,克服短板,挑战自己的忍耐力和极限力。

和孩子一起坚持学习,直到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再学会慢慢放手。

这是为人父母的一堂必修课,共勉。

在孩子身上体现情感,必须父母用诚心和真心实意对待孩子。常常和孩子沟通交流,沟通交流情感。次之,用心听孩子讲话,帮他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关怀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奋发向上。展现父母的真情,用父亲的爱,母亲的爱温暖孩子的心,使他感受到真情的温暖。那样做,你能在孩子中呈现出浓厚的情感。每一个父母的愿望都能离孩子更近。针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孩子的需求便是吃喝,如同老年人一样。

她们觉得孩子在成长,但许多父母很有可能不清楚。让宝宝身心健康,开朗乐观。照料孩子的饮食搭配,饮酒很有可能还不够。心理学专家马斯洛理论有一个知名的需求层级。他把我们的需求分成五个不一样的层级。很低,所以实际上 孩子的需求还可以分成那样,父亲妈妈能够根据这一收益来看孩子的需求是不是获得达到。假如父母可以达到孩子的需求,便会让亲子关系更为亲密。

生理学需求,宝宝出世后。我能开始表述我的需求,所以为了更好地精确把握孩子的生理学需求,妈妈和妈妈必须会话:当孩子哭的情况下,妈妈能够见到孩子是否肚子饿了。我尝试给宝宝喂奶,有时宝宝很有可能会由于小屁屁哭,所以妈妈会查验宝宝的尿不湿。我需要检测这一规定,一步一步吸取经验。有时我可能会明白宝宝需要什么。有时要试几回才明白。

所以妈妈一定要留意孩子传出的信号,详细介绍不一样的动作指令。了解宝宝的含义。安全性需求自始至终存在。当宝宝对自己的品质感到满足时,也有其它重要的需求。安全性需求是当中之一。孩子来自妈妈的胃,赶到这一个生疏的环境,也来自你自己的保护套。除了人体上的体会,是很难受的,所以妈妈一定要给孩子归属感,那样宝宝才可以安心,所以如果你运行孩子就可以传出任何的信号。父亲妈妈应当立刻发生在孩子面前。

情感,是人到社会发展生活对现实所持心态的感受。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大家精神生活得到高度发展的必备条件。亲子教育不只是认识的过程,也是情感沟通的过程。跟成人一样,孩子也是有很多情感需求,父母应关心并尽可能达到孩子的这种情感要求,以使孩子的人格特质获得健康发展。过了0-1岁吃喝拉撒玩的基本要求期后,孩子开始有各种情感要求,哪些年纪相对应了哪些特性,父亲妈妈们掌握一些,可以很好地抚养孩子哦。

1-2岁

1岁后,小宝宝慢慢能讲话,有个人观念。最明显的表现包含:“不”字当空,翻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自私王道。实际上,孩子的这种手段都就是由于,孩子开始拥有自身的观念,意向,用意。但它们不知道表述,乃至他们自己也不是很搞清楚他们自己的用意。他们一点儿都不坏,一点儿都没有摧残妈妈,蛮横无理的含义。对待那么小的宝宝,教导方式主要是以疏通,绕路为主。

安全第一:不能告知孩子不能玩不能碰。你自己把该锁上的锁上,该扣好外盖的扣上外盖。

生活规律:肚子饿了,口渴了,太累了,累了,闷了,孩子就很容易闹脾气。你应该探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深陷很有可能造成坏情绪的圈套前,采用适当对策,例如让孩子吃饱了,入睡,送到别的位置玩等。

迁移留意:那么小的小宝宝,专注力挪动得迅速,你需要好好地运用。例如,你抱孩子进餐桌椅用餐,孩子打挺不愿进来,你也就无须坚持。拿一些胡萝卜丁、小麦圈什么的,等他吃得开心心情舒畅时,再抱到餐桌椅里去。

避开对着干:当你问,“你要不要洗澡?”这回答肯定是“不!”你能换一个观点,“你要在浴盆里玩小鸭,或是玩小纯净水桶?”

释放压力:如果你自己太累、太困、太饿时,你也会和孩子一样,容易闹脾气。如同看待孩子一样,在预估你自己要进到“坏情绪”之前,好好地尊重你自己一下,给自己充裕电。

3岁

从情绪上看,三岁是个愉快的年龄,友好,宁静,充斥着安全感,便于接受,也愿意分享。

讨人喜欢软萌的环节:在2岁时大吵大闹不断的孩子,到快三岁的情况下,会突然之间变得清静而儒雅。他会常常说,笑的时候比哭的时候多,对你的需求也比过去要能容易让步。

情绪平稳:三岁时,大多数的孩子在生理学或是心理状态,尤其是情绪发展上,会展现一个平稳的情况。这时他早已有有效的认知能力和稳定的自我意识。自然,他的自我意识和他人怎样看待他有较大的关联。

依靠期:尽管在三岁的情况下,他一向强势的回绝心态降低了,取代它的是共享或是依靠,但他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水平的提高。

 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也同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认识到自已不再是小孩子了,喜欢独立行事,喜欢交友往来,性意识开始萌发,对异性产生好奇、兴趣。下面是青春期孩子的六大需求,了解后你才知道如何教育。

 一、合理的物质需求

 物质需求是生活永恒的主题,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表面上还是在服装、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实质的需求却在悄然变化。刚刚进入青春期,追求个性化的孩子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从众。从众让自己有安全感,融入同学的圈子里,不显山显水。随着年龄的增长,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了解了同学、朋友的个性,孩子们开始彰显个性,暗暗地在群体里比高低。这种比较有积极的意义,孩子获得了经验,给自己在群体中定了位。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我们的社会水平在提高,家长也有攀比心理,装饰家园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孩子的生活水平,把他们打扮漂亮,给他们兜里揣上钱。试想,当孩子兜里装着钱的时候,他们上课总是在想如何花钱,势必影响学习。家长要防范孩子物质需求膨胀造成的恶果,但又不能不给予物质的满足,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认为,家长要学会判断孩子的需求是否正常。孩子正常需求的标准主要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取同班同学物质需求的平均数或平均数的中下等。另一个标准是看家里的经济状况。如果您家里的经济状况中等或比较好,应该让孩子的生活水平低一些比较好。如果您的经济状况不太好,那么,您千万不要因为怕孩子受委屈而硬要让孩子去享受高消费,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做法,不但不会让孩子自信起来,而且容易使孩子不考虑家长的经济能力而变得变本加厉。

 二、朋友的交往需求

 进入青春期前后,又是初中生活的开始,孩子们像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接触新的面孔、新的习惯、新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看得到的变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变化,就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转移。

 青春期之前,孩子心里依赖的是家长,进入青春期开始转移,转移到朋友身上,到青春期后期,转移到异性朋友身上,最后,固定在异性身上,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进入一个新的循环,这是人类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我们没有办法抗拒的力量。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家长们因为担心而要不停地教育孩子,甚至用打骂的方式。再有,家长片面听从老师和他人的意见,阻止孩子的正常交友,怕孩子学坏,影响学习,浪费时间。有的家长给孩子制订允许交的朋友、不能交的朋友。孩子们绝对不接受,自然对家长敬而远之,更不与家长交流。

 家长怎么办呢?首先要让孩子信任你,愿意和你说出他遇到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家长学会倾听,不要急于批评和指正。听孩子诉说,也是给孩子宣泄的机会,减轻了心理的负担。家长听后,找机会给孩子提出建议,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成为最值得相互信赖的朋友。

 三、对异性关注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与异性接触时有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悄悄地关注异性。关注往往只是停留在外表上。比如女生关注帅气高大的男孩。女孩子们在一起去对他们评头论足,有一些新鲜和刺激的感觉。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尔也会在一起用调侃的方式谈论某些女生,即使有一种淡淡的喜欢,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想入非非。男孩和女孩,都会很拘谨,这只是孩子们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会认识异性的最初的学习阶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越来越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异性,希望去接近他或者她。最开始的形式可以是打打闹闹,简单的问答,还可以是以班级活动为主题的工作式交流,很多孩子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交流,达到对异性的了解。很多孩子知道这不是什么爱情,只是同学交往。他们认为自己憧憬的美好爱情没有来临,所以,更多人选择了等待,等待自己长大。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首先,我们家长不要促成孩子将错就错地从误会、误解开始“爱情”。家长捕风捉影的批评、不信任的盘查、偷偷地窥探孩子的隐私、忧心忡忡地唠叨提醒,让孩子烦躁,加重其逆反心理。有异性朋友接触的孩子,会很小心,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感情,避免因为自己的一个小纸条、一次不期而遇的单独接触被家长发现,使得对方受到伤害,会加紧通风报信和联络,结果,两个人越走越近,越来越相互支持和信任,终于弄假成真。家长在这里起的是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其次,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上的压力,孩子需要有人分担,而家长只会施压,不会减压,孩子就会对家长逆反。对孩子的不理解、不宽容,无休止的批评唠叨,使得孩子去寻求理解和同情,也是孩子谈恋爱的缘由。再有,亲情是孩子的避风港,如果家庭不能给予孩子亲情,孩子很容易到异性身上寻找亲情。

 四、获得帮助的需求

 孩子进入青春期时,性格也变得外向起来,很容易受到事物的渲染,很容易冒失。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多,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初出茅庐的他们,面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疑问和恐惧,他们真的希望自己身边有保镖,有“百事通”,有“机器猫”,当然,兜里再有很多钱就好了。而这一切都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孩子们需要帮助。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应该说孩子需要的帮助是方方面面的,是从物质上更多的满足到精神上的引领,他们都需要。这样,孩子们才能逐步摆脱幼稚,建立现实的、客观的思想意识,真正走出充满幻想、无拘束、无责任、无忧虑、超现实的青少年时代,步入青年和成年。

 获得家长的帮助,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最方便、最直接、最安全的。但是,据我们了解,孩子的年龄越大,拒绝家长帮助的越多。经验告诉他们,成人是不可靠的。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在长大,他们需要的是平等(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的)、有效(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具体(不是空话)的帮助。

 家长要选择时机。当您不能够给孩子帮助的时候,请您请教老师,或者求助于专家,这样孩子容易接受。

 五、对自己认知的需求

 随着身体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孩子们逐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身体的变化也让他们更加渴望全面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

 孩子们身体的变化,男孩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男子汉,既然是一个男子汉就要有男子汉的作风。原来可能还跟男孩打打闹闹的女孩,会意识到女孩子不应该再疯疯癫癫,应该有淑女风范。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孩子们是通过身体的变化来进行性别定位的。再后来,他们对人体的结构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的需求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这时的家长,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如果您不能够给孩子细致地讲解,您可以到书店给孩子挑选一本您认为深浅适宜的书,放在孩子桌上,孩子自己会看。你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谈论关于人身体的问题,只要您认为可以说出来的,就要主动讲给孩子听。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剥夺孩子认识自我的机会。不要把他们当儿童来对待,让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参加一些同学的聚会。不贬低孩子,也不盲目夸奖孩子,让孩子自己睁开眼睛看世界、看自己。家长要支持孩子探索,看着他们摔跟头再接受教训,这样才能让孩子看到真实的自己。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多探讨社会话题,让孩子更全面地认识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

 六、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孩子感受成功,并肯定自己、体会成长的需要。一个人走向成才、成熟、成功的过程,是不断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自我实现是孩子们心灵的需要,是对生活充满自信的心理支撑。孩子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自我,想把自己看清楚。他们做了很多努力来证实自己,如去打篮球,异想天开地要当科学家,并尝试能不能做到。他们得到的真实的表扬、值得的肯定、真心的接纳、确实的'理解和无私的爱,都是自我实现的凭证。他们也接受批评,很多时候嘴上很硬,但行为在变化。孩子有时隐约地,有时极其真实地体会到自己很棒,能力在增长,思维更有逻辑性……他们惊喜地发现,越是经历事情,自己越坚定,面对问题越有勇气。承担责任时,沉重感没有让他们趴下,反而觉得自己是勇敢的。孩子们感受自己的力量、存在的价值,这是他们自我实现的另一个渠道。

 家长的支持与引导方法

 家长对孩子自我实现需要重视的不多,总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其他能力在家长眼里被视而不见。家长们也表扬孩子,只是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家长用自己陈旧的观念阻挠孩子体会生活。其实,孩子是受害者,他们会不受大家欢迎,缺少朋友。性格会变得内向,不愿意走向社会。孩子找不到自我,陷入自卑的泥潭。

 进入青春期以后,对自己的认识模糊,而且不稳定,他们需要通过各种体验加以验证,才能更有自信。由于对自己的认识不清,孩子们经常会在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之间徘徊,周围人的一句话、一些无意识的诱导,都会让他们增加或降低自信。在孩子身边的人,对孩子施加影响很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有时也是釜底抽薪的,这要求家长在关键时刻,出来点拨孩子,给予帮助和鼓励,孩子会接受的。家长给孩子创造认识自我、改变自我的条件,让孩子去实践,同时给予诚恳的肯定。

 拓展:

 孩子青春期的教育

 1、秘诀是商讨,商量和讨论。我们要和孩子真正地作朋友,不是以家长的意志为中心。很多小皇帝,看起来是以孩子的意志为中心,实际上是以家长的意志为中心,你不要做什么!你要做什么!没有考虑到孩子自己的空间,孩子自己的权利。父母要平等地和孩子沟通和交流,真正和地和孩子做朋友,做一个坦诚交流的朋友,要耐心地听孩子的意见。要静下心来听孩子说什么,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谈话。家长往往会以命令、否定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对孩子是一个伤害,我们应该和孩子进行商讨。

 2、吵架是家庭中经常会发生的一个事情,尤其是在心理逆反期的青年人,是很容易和父母吵架的。一个聪明的年轻人,虽然是在吵架,但是心里都在爱对方,假如没有爱,就没有必要去吵架。跟父母吵架,是表达爱的唯一方式吗?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能否坐下来,跟父母好好谈,到底需要对方什么。

 东方的文化是一个羞于说爱的文化,很少有父母会说孩子我爱你,孩子也很少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不直接用言语表达我们的爱,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达爱。比如一个动作,一个笑脸,用手抚摸孩子的头,或者是给孩子送一件心爱的礼物,这也是表达爱,传递爱的一个方式。

 青春期“叛逆”是正常现象

 “不仅仅是青春期,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其心灵都是十分敏感而脆弱的,如果不能给孩子正常的亲子关爱或者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就会给孩子心灵造成损伤。”有些家长喜欢沿用上一代人教育自己的方式教育子女,觉得自己都成长得好好的,这便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尤其是父亲)甚至还存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老观念,试图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将其“吓住”。“作为家长,从母亲十月怀胎开始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和思想准备,以科学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去郑重地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人的心理发育要经历两次反抗期,一次出现在2~3岁,表现为任性,不听话,爱哭爱闹;一次发生在青春期,大致从12~14岁开始,可能持续三四年。

 “人在第二个反抗期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性激素的分泌,第二性征从开始发育到逐渐成熟,同时在心理上也逐渐发育成熟,最后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叛逆”现象一般出现在青春期的中期阶段,敏感、易怒、任性是他们心理变化过程中很正常的行为表现。

 处于青春期中期的孩子在通过竞争增强自信心的过程中并不是找自己同龄的“优秀生”,而是喜欢挑战“权威”,在孩子心里,这种权威主要是父母和老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68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