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在中国历史上,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个民俗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恐怕只有屈原了。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要想了解屈原的精神就得先了解,屈原的死,又为何而死!董运亭先生的说:屈原之死是他热爱楚国、热爱人民而又无力拯救的悲剧性结果,是他的理想彻底破灭的必然的结果。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屈原,年纪轻轻便官居要职,深得领导楚王的信任。可以说屈原的政治生涯一片光明。但是,好死不死,在他受命草宪,打算推行美政的时候。一个小人,靳尚子兰出现了。在屈原认认真真干大事的时候,靳尚子兰却悄悄的和楚王说他的小话!可怕的是,楚王居然相信了。就这样屈原被楚王疏远,排斥,孤立!要知道,那时的文人志士一旦决心效忠一个人,那就是一辈子的事。而在此之后,屈原深爱的楚国也在战争中不断失利,直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攻破郢都,烧毁楚国陵墓,顷襄王被迫东迁于陈。他曾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知道拯救楚国这条路漫长无比,但现在他真的放弃了,绝望了,留下绝笔诗篇《怀沙》后便自沉于汨罗。
屈原精神是爱国精神。他身在朝堂时,为楚国提出一系列的治国理政的方略。《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这是他为楚王提出的一条治国之道。直到最后,他深感楚国无望,以身殉国。《离骚》所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对于楚国的深爱,也是他对于楚国的执念。而这份执念,也是他的信念,信念崩塌,又如何尚存于世。屈原精神也是至死不渝,坚定专一的精神。屈原的《橘颂》曾写:“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写的是橘树,但又何尝不是写屈原自己呢?这是屈原精神的具象描写。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屈原的伟大流芳百世,端午节的延续就是对他最好的祭奠。也许穿越时空,我们可以为屈原献上一瓶酒。沉闷时消遣,忧愁时解忧,即使最后投身汨罗,也会好过许多!
《橘颂》又称九章《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一篇作品。
“橘”与诗人屈原的形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楚国,至死不渝的精神,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形象等。
“作者借橘树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橘树是天地间最美好的树,因为它不仅外形漂亮,“精色内白”“文章烂兮”,而且它有着非常珍贵的内涵,比如它天生不可移植,只肯生长在南国,这是一种一心一意的坚贞和忠诚。
“再如它“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能坚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无私的品格。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愿意以橘树为师,与之生死相交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志向的表达。
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九章·橘颂》是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
全诗可分两部分,前十六句为第一部分,缘情咏物,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转入对橘树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以抒情为主。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
诗人以四言和三言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赞颂橘树,借以表达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扩展资料:
《九章·橘颂》当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学者认为是诗人任外交官出使齐国时作。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
《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可算是一大缺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