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律诗月夜忆舍弟(杜甫)的赏析

关于律诗月夜忆舍弟(杜甫)的赏析,第1张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一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张明非)

  赏析二

  杜甫共有四个弟弟。公元759年他西来秦州时只有最小的杜占同行,另外三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分别在河南山东客居。这首诗就是抒发对不在身边的三个弟弟的思念。

  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内容紧扣“月夜”,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字里行间流露出“忆舍弟”的感情。“戍鼓断人行”, 真实描绘了面临战争威胁的边城景象,这一句所烘托出的战争气氛,也是诗人当时为什么那样深切怀念诸弟的原因之一。在章法上,这一句与后面的“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相互照应,也使全诗脉络连贯,条理清楚。

  “边秋一雁声”从前句的地上写到天空。边地、秋日、雁声都是引起人“倍思亲”的原因。“一雁声”三个字,还让人想到古人称兄弟为“雁行”的典故。这两句从听觉方面来写,后两句从视觉方面来写,可谓有声有色。“露从今夜白”,意思是露从今晚上开始才分外惨白。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也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两句诗以“移情”的修辞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最后四句为第二段,直接抒写对舍弟们的怀念。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无人,又因为“无家”,所以想写封信打听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们的“死生”,也是没有办法的。“寄书长不达”正承“无家问死生”, “况乃未休兵”又进一步申说:平时尚且如此,何况又值战乱不已的时候呢!这四句层层紧逼,一环扣一环,真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赏析三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唐诗手札:

  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基本介绍:

  《杂诗·君自故乡来》也称《杂诗(其二)》,是盛唐时期大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方法

 诵读和讨论

 知识链接

 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 这条主线杜诗风格,基本上是“ ”,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2、背景介绍:《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3、古诗常识:律诗的 、 两联必须对偶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⑴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万壑( )渚清( ) 千载( ) 王嫱( ) 青冢( )

 朔漠( )省识( )环佩( )暮砧( )

 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白帝城高急暮砧( ) 一去紫台连朔漠(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江间波浪兼天涌( ) 画图省识春风面(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寒衣处处催刀尺(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二鉴赏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登高》

 5、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6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

 7、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点

 《咏怀古迹》(其三)

 8、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9、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

 10、《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当堂检测

 1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3背诵并默写诗三首

 反思与感悟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1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2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3 思念故乡 4 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5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

 6 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7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8 怨恨 9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10 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11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12 (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合作探究

 秋兴八首(其一)

 1、前两联所写景有哪些特色

 2、后两联由景生情,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诗人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2、试解析中间两联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登高》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这里删去了五层,你能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把它补充出来吗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2、请同学们发挥联想与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为散文。

 总结归纳:

 我的困惑:

 检测与巩固

 1、背功检测

 「1」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

 , 。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

 ,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 。

 , 。

 , 。

 2、做一做高考题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答:

第一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说明: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西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著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诗中的情感思路: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1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2乃:就。3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4潜:暗暗地,静悄悄地。5俱:全,都。6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7花重(ㄓㄨㄥˋ):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8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第二组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说明:

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已客居四川第五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1客心:客居者之心。2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3来天地:与天地俱来。4玉垒浮云变古今: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今俱变。5北极两句: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寇盗:指入侵的吐蕃。6可怜后主还祠庙: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宠信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祠庙:成都锦官门外有蜀先主(刘备)庙,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祠,东边即后主(刘禅)祠。7聊为梁父吟: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遣。作者以此怀念诸葛亮,借以表达希望朝廷能起用贤才之意。

第三组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说明: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是惨烈的。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

1孟冬:农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2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3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4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5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6都市:指长安街市。7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都人:长安的人民。

第四组月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说明:

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1万里:月运行万里而来,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2瞿唐:瞿塘峡,安史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3春来:今春以来。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4时时:常常。与「故故」变文同义。开:指照亮。满:指月光洒满。青天:蓝天。5爽:凉爽。合:环绕,充满。风襟:衣襟。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悬:悬挂天空。乌鹊:乌鸦。夜久:夜深。

第五组绝句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说明:

这首短诗写的是诗人到江边游玩,享受了美好的踏青节日之后,正欲赋归,却遇上吐蕃军队入侵四川,成都戒严,一时间旌旗鼓角,弥漫春郊。和平与战争,在一天内都逢上了,感情自是复杂得很,诗人以「见旌旗」、「春城暮」、「鼓角悲」来表达自己伤时忧国的感受,而其中的「暮」、「悲」,则可感知调子颇带灰暗。

第六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修。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说明: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好友严武死去。他既无官职,又无靠山,便于五月携带家小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开始漂泊生活。此诗当是他经过渝州、忠州一带时所写。

1危:高的意思。樯:挂帆的桅杆。2垂:(显得)低落。3平野:地势平坦的原野。4名:声名的意思。着:显著的意思。5休:辞官退休。6沙鸥:鸥是一种水鸟,常称白鸥;因为出入沙滩,故又称沙鸥。

第七组梦李白·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说明:

这首诗写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当时杜甫在秦川。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至交。天宝四载(745)分手,至此己经十五个年头。至德二载(757),李白因为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捕入狱;次年,即乾元元年(758)被定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县),第三年二月在流放途中,被赦放还,回到江陵,旋转江夏,但当时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这两首诗,就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表达了对李白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体现了一种生死不渝的兄弟般的友谊。

第八组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 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说明: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杜甫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杜甫写此诗时,距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杜甫深为忧虑的事。

1洛城:洛阳。2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3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4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第九组浣溪沙/ 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第十组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幕倚修竹。

说明:

清人黄生曰:「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季,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先前,诗人不得已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驱使,挈妇将雏,翻过陇山,来到边远的秦州。杜甫对大唐朝廷丹心耿耿,竟落到弃官漂泊的窘境。但他在关山难越、衣食无着的情况下,也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高风亮节,同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很有些相象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杜甫的《佳人》,应该看作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的佳作。

第十一组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说明: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7长:一直,老是。8达:到。9况乃:何况是。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1) 背景 「况今未休兵」,表示此诗写于战乱之时(不代表他的弟弟被抓去充军。事实上,其弟杜颖在山东,杜观、杜丰在河南,杜占与杜甫一起,总之不是充军。) 「月是故乡明」,表示杜甫当时离乡别井。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表示杜甫与弟弟分散,音讯断绝。 (2) 抒发了战乱流离中忆弟的手足深情。 中国香港教育城 背景 本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在这一带飘泊,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赏析 作者在诗中表达思念兄弟之情。 1 布局 气氛烘托 作者在首联先描绘塞外的秋景,边防的鼓声与雁的鸣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营造一片凄凉的景象。而「断人行」三字正说明了当时战事频仍,正好与末句「未休兵」作连系。触目伤怀,勾起作者思乡之情,思念自己的弟弟。「首句为未休兵伏笔,次句为忆弟起兴。」(《唐宋诗举要》) 全诗以「忆」字系连 颔联仍是写景,其中「月是故乡明」一句,为全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句指出当时的时令为「白露」,并因望月而写出「忆」字。杜甫看着天上的明月,然故乡不可及,弟弟亦不可见,更增添其内心思乡忆弟之情。连系起「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三句,下开「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四句,使忆弟之情有了依傍。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不曰『月傍』,而曰『月是』,便使两地皆悬。」 由望月转入抒情,在这凄冷之景,作者想起自己的遭遇,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忆弟之情,尤为深切「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弟离散,下句说家已不存,大家生死未卜,偏偏「 寄书长不避」,最使人焦急,感情沉痛。 2 表情达意 本诗可谓兼集直接抒情与含蓄达意之美。 前四句乃是见景生情,委婉含蓄;后四句因忆弟心切,直抒胸臆。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 作者看着天上的月亮,想起故乡之月,只是 一样的月色,现在却与弟弟分隔两地,使得原本美好的月色反而变成一种凄凉的画面。 此句本为「今夜露白,故乡月明」也就是说今夜恰逢「白露」,而天上明月仍是故乡的月色,隐含忆弟之情,含蓄地抒 感,为下文铺垫。而颈联则语气一转,情感的展现由含蓄转为直率,直接表达自己的忧虑,弟弟分散各地,家已经破败,无法探听大家的消息。尾联承接颈联之意,然语气稍见含蓄:书信不达,兼之战况未定,令人担忧,含蓄中见幽怨。 3 抒情技巧 句式结构 承上所言,颔联乃「倒装句」,两句一经颠倒,侧重了「露」的凄冷,「月」的明亮,勾起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宋‧王彦辅《麈史》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俊,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 用字 首联「边秋一雁声」,突出雁形单影只的情况,暗示自己的孤独。古人常以雁比喻兄弟之间的感情,此处「一雁」,亦是暗用此意,《草堂诗笺》:「一雁喻其兄弟隔绝遂孤也。」作者闻孤雁之声而想起与弟分散,寂寞之情跃然纸上。而这种两地分散的孤凄之情,皆起「戊鼓断人行」,也是战乱所致。 辅助资料 评论 俞陛云评:「有弟而分散,一也。诸弟而皆分散,二也。分散而皆无家,三也。生死皆不可问,四也。欲探消息,惟有寄书,五也。奈书长不达,六也。结句言何况干戈未息,则音书断绝,而生死愈不可知。」(《诗境浅说》) 唐诗鉴赏辞典: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 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 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 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 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 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 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 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 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 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 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 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 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沈郁顿挫。 建议读物:《中学生文学精读‧杜甫》

参考: edcity/article/iworld_sc_feature_literature/060515-003/page03p#03、《中学生文学精读‧杜甫》、tingko/Edu/tangshijihang/7931

点解问题同我本中文工作纸的问题一样ga but都好多谢答题者的答案~!!!

(1) 战乱之时 (2) 怀念弟弟 戍鼓断人行, = 从远处传来军中的大鼓声,路上已经杳无人影了, 秋边一雁声。 = 在此边疆的秋夜里,只看到一只孤雁在空中飞翔。 露从今夜白, = 今夜已入白露时节,露水越发地白了, 月是故乡明。 = 故乡的月光定是格外地明亮。 有弟皆分散, = 我与弟弟们各自分散,家破人亡, 无家问死生。 = 也不知道去哪里探听他们是否健在 寄书长不达, = 我已寄出许多家书,但都没有回音, 况乃未休兵。 = 在这战乱频的今日,我究竟该怎么办呢 May be they can help you! You can also find the wers in the 诗 2006-12-15 00:23:21 补充: You can read more 诗 in - clshsyzuedu/300/homeI think you can be more art in this side

参考: gotopidv/ & ME

1. 作者应该是想抒发不见了弟弟的心情.弟弟在秋天充军去了,很久没书信来往.家   庭被分散了,现在还未打完仗,不知何时可和他相见.   写作背景: 唐代打仗时的情况(可能是安史之乱.),秋天   用这件thing来讽刺当时是战争很多,令家庭破碎.    

参考: 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950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