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月夜忆舍弟 。表达作者什么感情,第1张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赏析一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张明非)

赏析二

杜甫共有四个弟弟。公元759年他西来秦州时只有最小的杜占同行,另外三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分别在河南山东客居。这首诗就是抒发对不在身边的三个弟弟的思念。

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内容紧扣“月夜”,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字里行间流露出“忆舍弟”的感情。“戍鼓断人行”, 真实描绘了面临战争威胁的边城景象,这一句所烘托出的战争气氛,也是诗人当时为什么那样深切怀念诸弟的原因之一。在章法上,这一句与后面的“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相互照应,也使全诗脉络连贯,条理清楚。

“边秋一雁声”从前句的地上写到天空。边地、秋日、雁声都是引起人“倍思亲”的原因。“一雁声”三个字,还让人想到古人称兄弟为“雁行”的典故。这两句从听觉方面来写,后两句从视觉方面来写,可谓有声有色。“露从今夜白”,意思是露从今晚上开始才分外惨白。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也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两句诗以“移情”的修辞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最后四句为第二段,直接抒写对舍弟们的怀念。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无人,又因为“无家”,所以想写封信打听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们的“死生”,也是没有办法的。“寄书长不达”正承“无家问死生”, “况乃未休兵”又进一步申说:平时尚且如此,何况又值战乱不已的时候呢!这四句层层紧逼,一环扣一环,真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赏析三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唐诗手札:

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小说《盗墓笔记》已经完结,大结局吴邪等人过的怎么样?

盗墓笔记重启故事简介

吴邪在福建雨村隐居时收到了一条来自吴三省的短信。通过吴三省透露的线索,吴邪隐隐发觉一个与自己过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古墓的存在——南海王墓,于是他打算前去寻找。

金万堂将吴邪的计划告诉了二叔,二叔找到了在前往南海王墓半路上的吴邪,打算与他一同前往。吴邪、胖子、张起灵三人踏上了一场探寻吴邪过去的冒险。

盗墓笔记重启之极海听雷结局解析

《盗墓笔记重启》中,吴邪已经38岁了,状态与年轻时相比有所下降。结局时,主角没有一个人死亡,事件得以平息,但每个人都负伤了,吴邪对于爷爷笔记中的疑问也得到了答案。小花带着很多人前去救援,损失惨重,但好在她保住了性命。最后,吴邪等人成功的地宫中活着出来了,吴三省也找到了在蛇沼中的文锦,但却没能带走文锦。“极海听雷”事件得以平息,吴邪对自己爷爷笔记中的种种疑问,也在“听雷”旅途中得到了答案,全新人物刘丧、白昊天凭空消失,吴邪等人开启下一段更加惊险、刺激的旅程。这样开放式的故事结尾,就像是无底洞一般,让观众们拥有可以自己想象的谜底。

刘丧和白昊天消失

刘丧就是为了创造一个吴邪身边很厉害却有缺点的人,虽然他的身世挺迷的,但从他的个人情感上面来看应该是好人。白昊天作为全局中唯一的女主,是吴邪的身手了得的小迷妹,两人最后的凭空消失,或许三叔认为整部故事的主线已经偏离了航道,所以让两人下线领了回访,又或者是为下一部留下悬念。

三叔现在写的网络版有很多bug,有的剧情他直接跳过的一万字内容,所以大家完全可以等等实体书的上线,实体书都是三叔修订过的,不会像网络版小说那样,bug会大大减少。

女配逆袭手札行程安排:

1、表演初级课程

2、表演+情感

3、社交初级课程

4、口才+形体

5、舞乐初级课程

6、唱功+舞技

7、编创初级课程

8、应变+创作。

1形容书信传情的诗句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红叶传情 唐人传奇中有张实《流红记》:儒生于佑见御沟中漂一脱叶,拾起一看,上有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心想这一定是宫人作的,因思成病。于是在另一红叶上题了两句: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 他将叶丢进御沟的上游,让它流入宫中。

后于佑寄食于贵人韩泳门馆,韩泳待他很好,将宫中放出的宫女韩夫人许与于佑为妻。婚后韩夫人在于佑箱中发现题诗的红叶,大惊,说这是她题的诗。

并说,她事后也在沟中拾得一题诗的红叶。拿出一看,正是于佑所题。

二人认为这是红叶为媒,一时传为佳话。这事许多书上都有记载。

诗的首句:水一去不复返,暗示时光一去不复返,人逐渐衰老了。二句:说自己幽居深宫,非常寂寞。

三、四句:把题诗的红叶放入水中,你到人间去寻求幸福吧。希望有一天,自己能象红叶那样,离开深宫,到人间过着幸福的生活。

诗中充满了幽怨,哀伤,寄予了无限希望。 事后韩氏说,我得你的红叶时,当时又题了一诗。

她取了出来,那诗是:“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此情谁会得?断肠一联诗。”

一天,韩泳对韩夫人说,你该谢我这媒人。韩夫人说:我和于佑是天作之合。

于是提笔写了一诗: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2形容书信传情的诗句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流红记》 唐时儒生于佑见御沟中漂一脱叶,拾起一看,上有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心想这一定是宫人作的,因思成病。于是在另一红叶上题了两句: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 他将叶丢进御沟的上游,让它流入宫中。

后于佑寄食于贵人韩泳门馆,韩泳待他很好,将宫中放出的宫女韩夫人许与于佑为妻。婚后韩夫人在于佑箱中发现题诗的红叶,大惊,说这是她题的诗。

并说,她事后也在沟中拾得一题诗的红叶。拿出一看,正是于佑所题。

二人认为这是红叶为媒,一时传为佳话。

3李商隐在无题中表现相爱不想见以书信传情的诗句

是诗句的第一二句。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

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样呢?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

“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

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

“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

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

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

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

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

4关于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1、《京师得家书》明代: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释义:

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2、《秋思》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释义: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3、《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4、《逢入京使》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释义: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释义: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5关于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1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唐代:陈玉兰《寄外征衣》

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2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汉·无名氏《饮马长城窟行》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3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唐·李冶《结素鱼贻友人》

尺素像冰雪一般洁白,结成双鲤鱼的模样,要想知道心里想的事情就要打开鱼腹看书信。

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 《春望》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5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6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唐·韩偓《家书后批二十八》

我寄的书信还没有到但是我的心早就已经带到,想念已经在孤城海岸头。

7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明·袁凯 《京师得家书》

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8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唐·杜甫《得家书》

在外游荡给家中寄书信,返家就带上家书。

9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唐·杜牧《赠猎骑》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出处

10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宋·陆游《渔家傲》

流着泪面对这空白的书信纸,心中的思念之情怎么能一张纸就能表达出来的,当书信寄出再收到的时候,这已经是明年的事情了。

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今含义

1、指传送书札的使者。书指函札,信指使人。

《晋书·陆机传》:"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

《南齐书·鱼复侯子响传》:"臣累遣书信唤 法亮渡,乞白服相见。"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六:"一日,公厅肃客,有急足声。喏云:某知州府有书信,今且往某州下书,回途却请回信。"

2、指信札。

唐王驾《古意》诗:"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冰心《晚晴集·空巢》:"虽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们却是书信不断。"

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写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信件还可分为许多种类,如公函、私信、便函、家信、情书等等。

例句

锦字书:李白《久别离》诗:"别来几春末还家,玉窗又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磋。

锦文:冯梦龙《挂枝儿·耐心》:"锦文织就,薄幸回颜。"薄幸,犹冤家,旧时女子对意中人的呢称。

锦书:唐人刘兼《征妇怨》诗:"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

锦中书:唐耿湋(wei音围)《古意》诗:"叶下统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家书:宋赵抃(bian音变)《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家报: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还有一封家报,你可差个的当的差役,投到洞庭龙官。"

乡书: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末终,涕泪藉嫌素中。"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6描写古人书信往来的诗句

1、《寄外征衣》唐代: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释义:

你守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凉飕飕的西风吹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你而担忧。

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2、《寄令狐郎中》唐代: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释义:

你是嵩山云我是秦川树,长久离居;

千里迢迢,你寄来一封慰问的书信。

请别问我这个梁园旧客生活的甘苦;

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马相如。

3、《寄王琳》南北朝:庾信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释义:

身在玉门关外道路竟如此遥远,翘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我现在激动地流下千行热泪,只因为拜读了您万里寄来的手书。

4、《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唐代:柳宗元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释义:

柴门多日紧闭不开,

门前石阶铺满了白雪皑皑。

如今有人把琼玉般的积雪踏碎,

是友人从京城给我寄了诗来。

5、《钟陵禁烟寄从弟》唐代:李中

落絮飞花日又西,踏青无侣草萋萋。

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啼。

释义:

(柳)落絮纷飞如花般的飘落,日头又已西偏,独自外出踏青,只有草长得密密稠稠。

寄给(近亲、好朋友)亲戚朋友们的书信竟也音信全无,我又怎么敢在黄昏的时候听那杜绝的啼鸣呢。

7关于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1、《京师得家书》明代: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释义: 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2、《秋思》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释义: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3、《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4、《逢入京使》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释义: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释义: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手札,就是亲笔书信,原专指古时候人们手写的来往书信。魏晋以前,书写用纸还不太通行,多用简帛。古简,材料大抵用竹木,即所谓竹简或木简;较小较宽的木简叫札,又称板(版)或牍。如汉时规定书信用的薄木板为一尺长(合231厘米),故又名尺牍。《颜氏家训·书证》:“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即此。魏晋以后,纸取代了简牍,尺牍的名称则一直沿用下来(此外,还有尺素、书启、书柬、书札、手札、启牍、八行等称谓)。

手札是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实用性文体。历朝历代的文人以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人格修为、艺术修养和创造精神为手札这个文体积蓄了博大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一般而言,手札(尺牍)之书写形式结构发展到唐代已趋完备,其称谓、问候、祝颂、述事、场合用语……种种,皆有明确严格之规定。宋承唐绪,其书札除内容更加生活化,用词更加口语化外,结构无论繁简均已成熟完整,基本概括为九部份:具礼、称谓、题称、前介、本事、祝颂、结束、日期及署押。

1具礼:致书人表示对受书人尊敬之语,如“惶恐”、“顿首”、“再拜”、“端肃”、“稽首”、“和南”……等。如首句“某某首再拜上启”即为具礼之一种。

2称谓:表示致书人与受书人间长幼亲疏之关系。如“老伯”、“尊亲”、“尊契家丈”、“契兄”、“老兄”、“贤弟”、“乡友”、“老友”……等。

  3题称:表示对受信人尊敬之辞令,如“阁下”、“座前”、“台座”、“尊执”、“侍使”、“足下”、“左右”、“膝下”……等。如“仲躬侍郎老兄”,后之“台座”即是。

4前介:本事之前的开场白,多叙间阔、瞻仰、起居、台候、恭维、时令或神明祐助……之语。如“拜违言侍。又复累月。驰仰无俄倾忘。顾以野处穷僻。距京国不三驿。邈如万里。虽闻号召登用。皆不能以时修庆。惟有愧耳。”即先述间阔瞻仰,再贺受书人升迁之喜。

  5本事:信之主要内容,因人因事而异,包罗万象。

6祝颂:表示对受书人关切祝福之词,如“善保珍重”、“千万珍重”、“切冀保重”、“千万以时自厚”、“茂介新祺”、“茂迎景福”……等。

7结束:结束信函之词,如“谨拜复不备”、“不备”、“谨此叙复不宣”、“匆匆不宣”、“不宣”、“率略不罪不罪”、“右谨具呈”、“谨上状不次”、“谨状”」、“不次”……等。

  8日期:书信之日期,通常只纪月日,故需经考察,始知年代。

  9署押:信末之签名或画押,名后多加附行礼,如“某顿首再拜”、“某咨目顿首”、“某顿首”、“某惶恐再拜”、“某悚息再拜”、“某拜覆”、“某拜禀”、“某启”、“某手启”、“某手状”……等。

宋代手札对平阙形式要求基本延续了唐代形制。

古人为了表达对受书对象的礼貌和尊敬,涉及到对方人和事时往往要提行平出(抬头)或缺字,古代称之为“平阙”。这种自然形成的平阙形式,在唐代竟成为制度,这大概与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有关。《唐六典》中,对尺牍书写的平阙作出了规定:凡行文中言及昊天、后土、皇上、太子等皆平出。遇宗庙、社稷、天恩、阙廷之类,应阙字。私牍完全受官牍影响,郑余庆《大唐新定书仪》中,对家庭内外和朋友之间的私牍平阙亦作出规定,其中如高祖、慈颜、起居、桑梓等十九个称谓为准式并平阙;墓所、家君、庭训、感慰、仁慈等四十七个称谓为准式并缺二字。尺牍形制被制度化。

推荐书目:

司马光《书仪》,共十卷,仅第一卷记表奏、公文、私书、家书的标准格式,以及应注意事项,其余九卷均述冠、婚、丧礼之仪。虽然有关书信之仪仅止一卷,但仍提供不少宝贵的宋代尺牍资料,如“重封”之规矩,又如表奏之有表式、奏状式、申状式与牒式等不同区分,以及家书之重封上所以书“平安家书”,因“凡人得家书,喜惧相半,故平安字不可阙,使见之则喜”……等。

任广《书叙指南》其书采录经传成语,以备尺牍之用,故全书结构不以书信种类为纲,而是以生活中、工作上、以及人际关系等种种情况事物分类,全书共二十卷,每卷含十类,总计采录二百类不同情况下合用之各种语汇。每类均以四字为题,如卷一天子命令、殿宇亭阁……表章疏对;卷二官职名事、奉禄租给……;卷三父母奉承、婚姻媒约……;卷四心体状貌、气节行仪……;卷五庙庙堂学校、儒习科第……乃至卷二十疾病安否、祭享仪物……等,每题下列举尺牍中各种情境适用之辞藻,且每辞均有简明解说,并标注出处,可算是一本尺牍修辞大全。

刘应李《翰墨大全》是一本较全面的书仪,内容包罗甚广。

  月夜忆舍弟月夜 标题:月夜忆舍弟①

  作者:杜甫

  体裁:诗

  格律:五言律诗

  原文:

  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④一雁声。露从今夜白⑤,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⑥寄书长⑦不达⑧,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月还是故乡的明。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注释:

  1舍弟: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鼓声。断人行:战争期间夜里禁止行人,如后世所谓"戒严"。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

  5露从今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写作背景:杜甫乾元二年(759)在秦州写的。当时,诗人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关中大旱,饥荒严重,便弃官离职前往秦州。在兵荒马乱中,与兄弟离散。诗人怀着强烈的忧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鉴赏:

  赏析一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张明非)

  赏析二

  杜甫共有四个弟弟。公元759年他西来秦州时只有最小的杜占同行,另外三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分别在河南山东客居。这首诗就是抒发对不在身边的三个弟弟的思念。

  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内容紧扣“月夜”,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字里行间流露出“忆舍弟”的感情。“戍鼓断人行”, 真实描绘了面临战争威胁的边城景象,这一句所烘托出的战争气氛,也是诗人当时为什么那样深切怀念诸弟的原因之一。在章法上,这一句与后面的“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相互照应,也使全诗脉络连贯,条理清楚。

  “边秋一雁声”从前句的地上写到天空。边地、秋日、雁声都是引起人“倍思亲”的原因。“一雁声”三个字,还让人想到古人称兄弟为“雁行”的典故。这两句从听觉方面来写,后两句从视觉方面来写,可谓有声有色。“露从今夜白”,意思是露从今晚上开始才分外惨白。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也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两句诗以“移情”的修辞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最后四句为第二段,直接抒写对舍弟们的怀念。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无人,又因为“无家”,所以想写封信打听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们的“死生”,也是没有办法的。“寄书长不达”正承“无家问死生”, “况乃未休兵”又进一步申说:平时尚且如此,何况又值战乱不已的时候呢!这四句层层紧逼,一环扣一环,真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赏析三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唐诗手札:

  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6878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