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在何地都是一样的,但作者却说家乡的月亮更明,这说明了作者长期在外漂泊,看到他乡的月亮想起了家乡,于是用了“月是故乡明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但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到家乡,又有了对回到家乡和盼望之情。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意思是人团圆了,月亮也圆了,表达了中秋佳节一家人团团赏月的心情。
中秋佳节,讲究的是人月两圆,仅仅是一轮圆月挂在苍穹中,是远远不够的,家人的团聚,才是更为重要的。有的家人,因为各自的忙碌和奔波,可能一年到头都聚不上几次。
我们有中秋节这样的契机,在这样一个讲究团圆的日子里,我们会进一步积极行动起来,创造机会,安排时间。
扩展资料: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恩。你是初三的吧。我也是哦、根据我自己的解释,我的作业答案是这么写的。你参考参考吧。。
(1)鉴于对自己故乡的喜爱,都会不禁的认为自己的故乡是最美的,自然认为故乡的月亮也是最美的,虽然所有人的故乡上都有一个月亮,但都没有家的味道。所以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2)更鲜明地与自己家乡的月亮形成对比。
(3)景色如何:这里虽然是圣地,但是作者仍很向往和喜欢自己故乡的月亮
意图:突出了自己虽在异乡却仍在思念着家乡,更深的一层的突出了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4)总而言之,都是体现了作者的爱乡之情的迫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爱与情
(5)当然是很激动啦。
相同点:都很期盼原来的故乡。
不同点:这一篇的作者并没有见到故乡才发出感叹。而鲁迅是因为见到了故乡,由于故乡变化之大,而发出感叹。
嘿嘿,我写的有点多,自己摘取一些吧。。
白露
今日白露,许多人都想起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诗,那么,这是谁的诗句?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
进入白露,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
这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2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3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4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
5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6况乃:何况是。
7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诗意
本诗写于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首联写景,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但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是因为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诗人强调露的白,实际上是暗含内心的悲凉。
“月是故乡明”,是写景,更是融情于景。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