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的流行: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也出现了。例如,一些短视频网站上的弹幕中,人们常常使用一些简短的词语、表情符号、口头禅等来表达情感,这些语言符号的使用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网络用语的更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网络用语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例如,2021年流行的一些网络用语,如“敲黑板”、“橙心”、“蓝瘦香菇”等,它们的流行程度不仅是因为它们新颖有趣,更是因为它们能够体现出人们特定的情感和文化特征。
社交媒体的变化: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更新和改变,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交流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例如,在2021年,社交媒体上流行起了一种称为“带话题”或“拆话题”的方式,即将一个话题进行分解,再用多个相关的短语组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以上是2021年网络语言的一些新兴现象,它们的出现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作为语言学的学科,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出现是自然而然的,不应该简单地将其视为语言的贬值和破坏。同时,我们也应该对这些新兴的网络语言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它们与语言规范、语言变异、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和发展。
“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所运用的区别于现实生活语言的一种特殊语言符号,它来源于现实社会,又影响着现实社会。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正迅速发展。比如,2008年在网上广泛流行的“躲猫猫”、“做人不要太CNN”、“叉腰肌”、“囧”、“打酱油”,等等,它们区别于现实生活语言,有自身的特殊性。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迅速流行的原因网络媒体的出现引起了人们认知方式改变的外在表现。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表达的不仅仅是内容,它同时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当前政治有着密切联系。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口中不离“文革语言”;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里广告盛行,人们口中又充满了“广告语言”;近几年网络盛行,人们自然是满口的“网语”。
摘 要:网络流行语是在互联网时代新产生的网络语言中传播较广的部分,其所具有的新潮、时尚等特征得到了众多大学生的关注与喜爱。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对于教育工作者是一项挑战,如果对其中部分内容理解有误,将会影响教育工作者融入大学生网络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预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开拓思想教育信息获取的新途径,拓宽信息传播渠道,以利于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大学生 思想教育工作 启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千家万户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人在网络交际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交际的进行,他们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语言——网络语言。其中,网络流行语传播范围极广,受到众多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和喜爱。但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一现象无疑是对他们工作的严峻挑战。因此,探讨如何利用网络流行语更好的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是很有必要的。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互联网的普及使用,使我国网民数量急剧增加,随之产生的交际需求也与日俱增。随着交际的逐步推进,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被网民广泛使用,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引人注目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对网络语言加以关注和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网络语言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学者都比较认同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网络语言的涵义加以界定,即“广义上讲,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狭义的网络语言就是指第三类。”[1]网络流行语自然是指传播范围广、使用者众多、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语言。通过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网络流行语属于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它是在打字输入过程中为求方便快捷而产生,并逐步发展壮大的。
既然网络流行语属于狭义的网络语言,那么它的性质和网络语言也是一致的,它既是一种言语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我们可以将其看做传统语言的一种变异,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民的产生所出现的一种社会语言现象。同传统语言相比,网络语言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1生动有趣。年轻人思想活跃,创造性强,因而他们乐于创造和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词语或符号,如“╮(╯▽╰)╭”形似人在叹气,表示感叹和无奈。
2方便快捷。上网消耗时间和金钱,同时,以字符输入作为主要交流方式的网络交际不如现实语音交际方便,为了提高交际效率,网络交流需要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符号,因此网络流行语具有了方便快捷的特点,例如“886”(拜拜了)。
3新潮时尚。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受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人的青睐,主要在于其新潮时尚型,除在母语基础上加以创造外,还积极引进外来语词汇,如“流行”写作“潮”,“没问题”写作“大丈夫”,“可爱”写作“卡哇伊”。
4不规范。网络流行语作为在新环境中自觉产生的语言变异,其语法规则并非完全遵循传统语言的框架,其不规范性主要体现在:(1)冷僻字的改用。如“囧”,在网络语言中,囧字类似一个愁眉苦脸的人的形象,常用来表达无奈或者尴尬等心情。(2)词义的转换歉意,如“楼主”(在BBS中第一个发帖的人),“斑竹”(BBS的管理者),“潜水”(在聊天群里或BBS上长时间在线不说话)。
二、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挑战
网络的迅速发展,包括新媒体的产生、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已经促使一个新的网络时代来临。在网络新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我们关注网络语言,其所传达的思想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同时,也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1网络言语信息理解偏差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经常与大学生交流、谈心,以便及时掌握和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状况,以此来对以后的工作重点进行调整。目前,网络流行语已经超越了网络的界限,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因此,在谈心过程中,当大学生随口说出“汗”、“雷人”等网络词汇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会一头雾水,无法理解他们要表达的内容,使得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状态变得困难。
2难于融入大学生网络群体
网络交际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因此,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充分表述自身的观点和见解。如果对网络流行语所传达的信息理解有误,就很难融入到他们的网络群体中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网络流行语,克服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阻碍,努力融入大学生网络群体。
3影响思想预测结果
“进行科学的预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调查者主观方面的条件,二是思想信息资料方面的条件,三十对形势和环境的熟悉。”思想预测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网络流行语的存在和发展,无疑是对思想预测的一种干扰,掌握网络语言,将有助于排除这种干扰。
三、应对措施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和当前社会现状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存在和发展,证明了其本身具有的合理性,说明它在社会中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掌握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很有必要。
2努力开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获取思想信息的传统方式往往是通过调查问卷或谈话,在这种前提下,学生会因各种原因而对自身观点有所保留。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隐蔽性,使得大学生敢于在网络上直抒己见,因此,开辟一条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新途径,显得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刘天明 石红宇网络语言研究综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胡侠 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常宇丽 孙芳网络语言的文化渊源及语体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2009(3)
[5]杨欢欢从网络流行语看社会生活和大学生心理变化[J]**评介,2009(8)
作者简介:周晓惠(1981-),女,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学生辅导员。
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如下:
(1)报纸。
①真实性。新闻是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的,语言首先必须具有准确性,尽可能使用中性词,切不可因追求语言的轰动效应,用大话套话拔高报道对象,带有主观色彩。
②群众性。新闻应尽量使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站在群众的角度上写新闻,给群众以亲切感,体现媒体对群众的一种关怀。
③文学性。要使新闻最大限度地向新闻受众延伸扩展,必须艺术地再现事实,通过文学性更好地体现接近性。用细节生动地表现人物与事件,运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增强感染力,拟制形象化标题产生冲击力。
(2)广播。
①口语化。广播新闻的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说”给听众听是广播新闻的最大特点,因此,广播新闻语言要朗朗上口,清楚流畅,让人一听就能懂,使人一听就能明白是在说什么事情。
②形象化。广播语言的形象化,就是运用具体、生动、鲜明和逼真的词语,将广播新闻中听众看不到、摸不透的事件和景象,通过广播的语言独特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使听众获得真切的感受,如身临其境一般理解事件背后的道理。
③大众化。新闻语言,要说群众听得懂的话。采写新闻稿件的语言和播新闻时主持人的语气,都要平易、平和,尽量做到生活化,实现艺术和生活的有机结合。
(3)电视。
①真实性。电视新闻语言一定要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②导向性。鲜活直观的画面使电视新闻具有导向性的特点,加上生动、优美的语言报道后,可以使导向性的特征更加直接、鲜明、突出。
③概括性。电视主要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对观众的感知系统进行作用,因此电视新闻语言通常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电视新闻语言尽量能够高度浓缩、概括,尽可能精练、简洁,不要拖泥带水。
④贴近性。电视新闻语言应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尽可能使每个人都能听得懂,因此电视新闻语言应该尽量口语化,少用专业术语和书面语。
(4)网络。
①创新性。通过对数字、字母、符号、谐音、拆字、错字及符号的运用,创造出新颖奇特的字、词或者语句。比如,“亲亲你”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写作“771”。
②鲜明性。为张扬个性,网民在网络用语上,会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及需求创造性使用网络用语。比如女孩子为在网上树立娇小动人的形象往往在用词上选择用“哒”做尾词,诸如“好哒”“明白哒”等。而男孩子则为了彰显时髦与冷峻,则在网络用词上选择“哥”作为昵称,诸如“不要迷恋哥”“哥很忙”等。
③随意性。网络对语言运用限制较小,网民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相对较为随意。在词语选择上,会根据字形对文字的原意进行曲解,同时赋予文字新的含义。
④简洁性。为避免长篇大论,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及情感,网络语言通常用缩写、谐音、数字或符号等方式将语言缩减、整理,提高沟通的效率。例如,数字“88”表示“拜拜”。
网络语言的发展如下:
网络媒体是网络时代的突出表现,其来源有两大类:一类是迁移到网络上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类是伴随网络而生的各种新媒体,如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牌系统(BBS)、博客、微博、短信、QQ、飞信、微信、微**等。网络具有“全媒体”性质,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负载方式几乎都可以进入互联网。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
其一,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人类现在的交际更多地是面对计算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传统的“人与人”交际模式使用范围正快速缩小,新兴的“人—机—人”交际模式正发展为主要交际模式。社会需要拥有处理声波、光波、电波的语言技术、语言物理产品及相关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体系,还需要拥有与之相关的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
其二,过好虚拟和现实两个空间的语言生活。网络不仅产生了网络媒体,促生了“人—机—人”的交际模式,而且还为人类在现实空间之外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使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产品,如网页浏览、键盘输入、电子邮件、PPT制作、QQ、短信、微信等,写字的机会渐少,键盘打字、触屏写字及屏幕阅读逐渐成为新习惯。而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也会影响到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在“互联网+”的今天,中国网民数量已超过7亿,这使虚拟空间的“虚拟性”极大减弱,虚实两个空间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
其三,妥善处理好“信息边缘化”问题。网络时代最大的不公平是信息获取的不公平,最大的危机是被信息边缘化。要关注农村、西部、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以及离退休老人、家庭妇女等很少上网、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国家不仅要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力,加强公民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消弭信息鸿沟;而且还要努力发展网络,以保证国家不被国际互联网“边缘化”。
摘 要: 仿拟是网络流行语体生成的主要方式,网络流行语体的层出不穷与其生成方式密不可分。仿拟在网络流行语体中大量出现,这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强烈的社会时代特征。从语言和社会两个角度对流行语体中的仿拟现象进行分析,揭示流行语体存在和发展的一些规律和原因,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网络流行语体、发挥流行语体的社会文化价值都将有所帮助。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体 仿拟 社会心理 社会文化
“网络流行语体特指在网络聊天、网络论坛、各类BBS、微博及网络文学中出现的,具有特定词汇、句式(格式)或韵律特征,并表现出特定风格、格调、情感、气氛的网络语言形式”[1]。正像前些年网民热衷于造字、造词一样,现在用流行语体造句成为一种风尚,“凡客体”、“羊羔体”、“鲸鱼体”等往往一经创建,便即刻风靡网络。其实网络流行文体前些年便已经出现,但不像今年这样使用广泛,传播迅速,变化频繁。仔细研读流行的各种“体”,将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文体拆解来看,不难发现流行语体的主要生成手法就是仿拟。仿拟是中国传统的修辞手法,古已有之,但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现今一向低调的仿拟突然当红网络,成为网络流行语体的主要生成手段,不仅有其自身的原因,而且是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语言共变的结果。
一、网络流行语体的仿拟原型
“仿拟是为了实现一定的辞效,适应特定的语境,故意仿效既有的词语、句子或作品的格调,创造偶发性的语言成分或言语作品的一种修辞格式”[2],作为转换生成机制的仿拟其本质乃是一种“嵌入性”,只要有“模版”,就可以有无穷无尽的组合。总览当下流行的各种语体,归纳其原型的来源,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一)热播的**电视、流行歌曲
影视作品、流行歌曲中出现的经典语段,为流行语体提供了丰富的语体资源,成为流行语体永不衰竭的源泉。电视剧《甄嬛传》的热播使“甄嬛体”横空出世,**《非诚勿扰2》的上映,让“见与不见体”迅速窜红。这边由动画片《蓝精灵》主题曲引发的“蓝精灵体”还未退烧,那边源自台湾娱乐节目演员台词的“hold住体”又粉墨登场,就连网络歌手王麟的《伤不起》一时也成为网友们用来造句的首选。
(二)著名文学作品
文学语言凭借其本身的语义内容和文化内涵,最易与大众产生共鸣。“琼瑶体”起源于琼瑶的小说及琼瑶剧的对白,“梨花体”谐音“丽华体”,因女诗人赵丽华名字谐音而来,是对其诗歌风格的仿制,“知音体”的叫法来源于知名杂志,“银镯体”银镯一词源自大陆女作家安妮宝贝的作品,“纺纱体”指仿照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这类流行语体通常选择人们熟知的经典模版,原本一本正经的语境,配上夸张幽默的内容,其效果恐怕连原作者都会拍案叫好。
(三)社会精英或网络草根的话语
互联网为人们创造别致、鲜活的语言形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那里不管是精英还是草根都能发号施令。知名编剧的一条微博,造就了“如果体”在网络的风靡,草根网民“爱步小蜜糖”在天涯发的几个回帖,仅三天就让“蜜糖体”走红天涯,一篇转载的题为《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的文章引得各路粉丝齐声“咆哮”,使《咆哮体》在微博的助推下,广为流传。
(四)社会热点事件
社会热点事件所引发的各种语体往往经典一出,瞬间变化万千。“7·23甬温动车事故”发生后,网友引述铁道部发言人的发言“××是奇迹,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创制的“高铁体”,引起社会嘘声一片,同样,由“小悦悦事件”和“我爸是李刚”引发的“撑腰体”和“李刚体”也使全社会陷入道德反思,成为当时人们使用率极高的模板。
此外,另类的商业广告也在吸引众多网民的目光:“淘宝体”是卖家为了拉近与买家的距离感故意为之,而另一则商业广告使“凡客体”走红却出人意料。
信息化时代,网络、影视、报纸杂志等传播方式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们一方面为流行语的传播搭建平台,另一方面也为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丰富的语体资源。
二、网络流行语体仿拟的基本类型
仿拟亦称“仿化”或“仿用”,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可以有多种类型,相对而言,网络流行语体中仿拟手法的运用并不复杂,最常见的基本类型有以下两种。
(一)结构仿拟
结构仿拟是指仿体模仿被仿体的语言结构形式创造出新的语义内容。运用结构仿拟时,仿体和本体之间的音义可以毫无关联,但必须是同一特定的结构形式。例如“凡客体”以“爱……,不爱……,是……,不是……,我是……”为基本叙述方式,“丹丹体”以“××,我就是个××,没多少钱,我请你××,别再××,真的,求你了!”为主要结构模式。“蓝精灵体”套用《蓝精灵之歌》的基本格式“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结构仿拟有固定的写作样式,易于被大众网民所模仿,同时它那填词游戏似的形式也能够激发人们遣词造句的热情。
(二)语体仿拟
语体仿拟是指仿体模仿被仿体的语体风格创造出内容相对或相反的新的表达内容。使用语体仿拟的流行体都有特定的语言风格或特有的语言符号,语体特征十分明显。例如“梨花体”仿制赵丽华的诗歌风格,“纺纱体”是对莎士比亚作品语言的模仿,“脑残体”夹杂有大量的繁体字、生僻字、日文及杂乱的符号,“蜜糖体”具有嗲嗲的语言风格和特定的语言符号……语体仿拟都有其特定的语言文化元素,较之结构仿拟有着更大的演绎空间和文字游戏的意趣,是目前生成网络流行语体的主要方式。
以上两种仿拟不仅可以单用,还可以混用,事实上,许多流行语体都是二者混合使用仿拟而成的。例如见人就喊“亲”的“淘宝体”,标题华丽而哀怨的“知音体”及“决定体”、“如果体”、“甄嬛体”等,都是既有固定的语言样式又有特定的风格形式。
网络语体的仿拟可长可短,并不要求仿体与被仿体完全相同,可以说是一种戏仿,戏仿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是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虽有被模仿的原型,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语言能力植入新的创意、内容和思想。仿拟既符合语言的经济省力原则,又迎合了使用者求简的心理。
突发性: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事先的征兆极其微小。破坏性:由于传播迅速并且波及范围很广,所以破坏性很大。紧迫性:舆情危机必须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防止事态的扩大,减少损失。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民会利用网络宣泄情绪,因此容易发布不利于企业的灰色言论。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主要传播特征变化
网络流行语的利
1,标新立异,词汇五花八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没有现实社会那般受限制,于是,被各种条例束缚着地人们,在网络上大显身手,奇妙的构思想法,创造出了许多有趣的网络新词。
2,天南地北,地方特色浓郁浑厚。网络拉近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距离,无论距离多远,交流都只在一瞬间。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语言交流,许多网络语言也出现了地方方言,让人惊喜吃惊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新词。
3,用字节俭,表达简洁明了。为了网民间的交流速度,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同时也是因为许多人没有耐心去打长串的语句,于是,将复杂句简略成短句短语甚至字母的现象也异常普遍。
网络流行语的弊
1, 粗俗泛滥,内容粗鄙肤浅。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积淀,累积了不少精髓语言语句,而且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所具有的内涵和美感是不可比拟的。但,现在网络语言中,一些语句已经具有人身攻击,对他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2,过度盛行,影响空前绝后。中国母语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已经形成一定的语法结构,但现在网络上的有些语言的结构与原来的语法结构相违背,使得一些语法知识混淆,影响中国母语的学习与传承。
3, 语意模糊,解释成千上万。网络语言中随意使用同音替代、外文缩写、图形符号、数字同音等,造成表达上的牵强附会和理解上的障碍。
扩展资料
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由于一些词汇沟通障碍,网络语言在带给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
对于4000多万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一位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文化。
首先,为了省事,比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只用数字“88"代替,时间久了也就约定俗成。其次,不少网络用语有它自身的意义,比如“菜鸟”、“恐龙”之类,要是直截了当去说你“真是一个差劲的新手”,或是“这个真是丑女”,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味道。
还有用“灌水”来形容在论坛上滥发帖子,就很形象,换了其他词可能表达不出这个感觉。网上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应自觉维护传统语言规范与意义,不要扭曲。
奔车朽索并不是一种动物。
拓展知识:
1奔车朽索的来历
奔车朽索的正确读音为:bēn chē xiǔ suǒ。比喻事情很危险,应十分警惕。“奔车朽索出自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的谐音梗,起源于相声《打倒奥利给》中的一句搞笑台词:“把脚下的板凳往前一奔,小四就变成了奔车朽索。”后来这个谐音梗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一种网络流行语。
2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的某些词语、短语或者表达方式,它们通常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性和文化性。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流传往往受到某些社会文化事件、热门话题或者群体认同的影响。
3谐音梗的表达方式
谐音梗是一种利用汉字的发音相似性来构建搞笑效果的表达方式,它在中国的相声、小品、娱乐节目中经常被使用。谐音梗通过玩弄汉字音韵和词语的双关语等方式,带给听众视听上的美感和幽默感。
4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反映当下社会和人群心态的符号。它们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和交流方式,将群体社会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情感传递出来,对社会发展和文化演进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总之,“奔车朽索”是一种网络流行语的谐音梗,起源于相声小品并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反映着时代和群体的认同、心态和精神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