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80年代供销社卖的日用品,全都用过,说明年龄不小了

盘点80年代供销社卖的日用品,全都用过,说明年龄不小了,第1张

80年代是货真价实的年代,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 ”供销社”的名字一定不会陌生的,这些曾经供销社卖的商品你还记得吗?80年代的天津香皂厂出品,淡**的纸包装,包装还上有一只一脸不太开心的猫。 80年代最流行的缝纫机,图中是牡丹牌缝纫机针一盒约500支。 图中八十年代喜字梳子一把,那时候几乎家家都有一把这样的梳子。 图中:80年代红釉瓷肥皂盒,特别好看。 80年代的一堆纽扣,记着那会小黑扣子2分钱一个,大扣子5分钱一个,是做衣服不可缺少的工具。 80年代的裤钩 80年代怀旧手帕手绢,那会几乎人手一个手绢,也是童年小孩的玩物,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你还记得这个童年儿歌游戏吗? 80年代牙膏鞋油包装盒,你都用过哪一种呢? 80年代32升印铁提环暖瓶,是那个年代家家都必备的物件。 80年代供销社卖的文具小刀,那时候上学都带这样的小刀削铅笔。 图中:80年代老国货老式尼龙袜童袜,那时候袜子坏了就补,实在坏了就把一头剪掉,套在袖子上当衣服袖子上,当护袖戴。 80年代打火石的老长城打火机一盒11只,最喜欢闻这个火机发出的油味道。 80年代打火石,供销社库存79年的老货,每盒30-40粒以上。 80年代经典火柴,我们小时候一盒火柴2分钱,后来涨到5分钱之后又涨到1毛钱、2毛钱,再后来消失了! 80年代竹制老篦子老梳,篦子俩边的齿非常细密,用篦子清理头上的虱子和虮子工具,虱子和虮子已经没有了,所以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在对小时候供销社的记忆,就是一进供销社的门就能闻到混合着各种油盐酱醋、咸鱼、还有橡胶制品的生产工具的味道很特别的味道。 纸捻,看到那纸绳了当年的月饼桃酥用纸包好就用这绳捆着,后来被塑料材质代替了 80年代的香脂,盒子上的图案也充满了浓浓的80年代风格,是那个年代擦手用的护肤品。 怀旧微型小刀,一般都是挂在钥匙链上的,随身携带的小工具。 70年代供销社卖的铁皮烟盒 张小泉牌的折叠旅行小剪子,一般都挂在钥匙链上的小工具。 供销社卖的小鱼暖水袋,是小时候取暖的工具,你用过吗? 童年小手绢:小时候我们都爱玩丢手绢游戏,还记得游戏开始的时候我们唱的是什么吗? 太行牌线球。 小时候经常见到的家具塑料拉手 80年代的一个塑料夹子,是那个年代夹本用的工具。 绿宝香皂 80年代供销社卖的老式塑料肥皂盒,几乎家家都有的日用品 80年代汽油打火机上用的火石,记得小时候把火石烧红了,弹出去晚上可好看了。 80年代的国光老口琴 80年代的经典儿童背心,穿过的绝对暴露了你真实年龄了。 80年代摁扣,是小时候妈妈亲手做棉袄棉裤会用到摁扣。 80年代供销社卖的经典旅行包,在当时是时髦的旅行包,经历过的人都知道。 北京塑料火柴盒 铁皮暖瓶,是那个年代家家不可缺少的生活日用品,怀念那些没有山寨品的日子。在小时候一提到「 ”供销社”这个词绝对兴奋,因为那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那个时候经济不发达,孩子一般手里没有钱,大人买点生活日用品,就算不买好吃的,只要能去那里逛一圈就能满足我的心里需求了。

第一大件—————冰棍

童年时,冰棍儿虽然不算多么高档的零食,但毕竟是工业化产品,不同于自己家房前屋后的农产品,因此还是颇有些特殊的。

彼时,看到别人家孩子吃冰棍,妈妈有时会用鸡蛋换、有时用钱买,但都给我和大哥吃了,她自己是不舍得吃的。有时赶上我们当时不在家,她会把冰棍儿放到暖壶中,等我们回来吃。我和大哥吃过一分钱的冰棍儿,偶尔也有二分钱的,但是从没吃过五分钱一根的牛奶冰棍儿,看到别的孩子吃,总是眼巴巴地瞅着,羡慕不已。

终于有一天,我和哥哥凑足了五分钱,狠狠心买了一根牛奶冰棍尝尝。我俩想到妈妈也没吃过,就乐颠颠地跑回家,想让她先吃第一口之后我们再吃。结果可倒好,妈妈一见俺哥俩花了“巨款”买了一根冰棍,用现在的话讲属于典型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立时火冒三丈,她一口没吃,先是把冰棍扔到我家草房顶上,又顺手拿起烧火棍来,连打带骂地说我们是败家子,结结实实地给我和大哥做了一道“棒子炖肉”的大菜,尤其是大哥挨打得更重,因为责怪由他带头儿,其实真错怪大哥了,那次是我的主意。

这件事,我们婚后多次和妈妈提起过,她总是笑而不语。其实我们感觉到了,她可能也意识到当初的处理不妥,有些后悔了。

妈妈,我们不怪你,回忆起来反而甜蜜而有趣。

第二大件—————自行车

八十年代,能骑上凤凰、永久、飞鸽、金鹿等大品牌自行车,相当于今天开上奔驰和宝马了。

那时,爸爸有一台破旧的金鹿自行车。在我五岁那年,爸爸骑着车,用车前面大梁载着我,从后防基地去东鸡村看马戏团表演。我看着狗熊、猴子们的表演,高兴得手舞足蹈,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可惜乐极生悲,回来时右脚被前车轱辘磨破了,掉了好大一块皮,疼得我直哭。

我们家搬到霍尔奇镇里后,爸爸给上初中的哥哥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大哥爱不释手,恨不得晚上睡觉时都要搂到被窝里。为了解决新车怕磨掉漆的问题,哥哥的做法和当时许多孩子对待新自行车一样:用彩色塑料条把自行车的三角架子都包上,又在车圈的辐条上粘上一些好看的公鸡毛,骑在上面显得特别靓、特别拉风、特别带劲,我想借着骑一下也不让。

当时我正用爸爸的旧车,在车后面绑上一个大棍子(用以防止摔倒),练习“掏档” 骑车。有一天,我趁大哥没锁车,偷着把他的“坐骑”骑到我们学校,在同学面前用我的“掏档”骑术很嘚瑟地骑了好几圈,虽然踉踉跄跄的,但当时的感觉美翻了,但回到家的后果么,那是可想而知!

第三大件—————收音机

在后防基地时,爸爸在全屯第一个买回一台收音机,可算是当时全家除手电筒外第二个高档家用电器,只需要用两节大号电池就能放响。

刚开始时,是我们自己家人用来听新闻、听戏曲、听评书、听少儿节目。当时我最爱听的一个栏目就是“孙敬修爷爷讲故事”,每次讲故事前,一个童声总是说“小喇叭开始广播啦”,之后孙爷爷就给我们讲孙悟空、哪吒、小红军故事等等,让我一次次听得入迷。

后来,屯中人到我家串门,发现这个“洋电匣子”真是个好东西。于是,晚饭后大家就很习惯地到我家来,尤其是老人、小孩和女性,有些大娘和婶子们带着纳鞋底、织毛衣等等一些随手需要干的活儿,往炕上一坐,边和母亲聊天边干活,再听上戏曲、评书,也不误手中的活,可算是那时的比较惬意的业余休闲了。印象里,妈妈从不嫌人多、嫌人吵,甚至在夏天时,屋子里热,也坐不下太多的人,妈妈还想了一个主意,让我哥在院里立了一个杆子,把收音机挂在上面,音量调到最大,方便更多人收听。打开收音机后,正值“评书联播”节目时间,由刘兰芳播讲《岳飞传》,马上就会让吵闹的人群静下来,无论大人小孩们都会随着刘兰芳所讲解情节的转换,表情不断变化,或喜或急、或怒或哀;口中还不时地发出“哎呦”、“唉”等感叹,并辅之以手拍头或脚跺地等肢体语言。记得有一次,半小时的评书,老白太太把王友媳妇的大腿都拍红了。

由此可见,当时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是相当贫乏的。大家散场后,留下一地的瓜子皮、糖纸、烟头等垃圾,妈妈总是不厌其烦、不辞辛苦收拾一阵子。她还劝我和大哥也不要对来人不满意,屯里屯亲的谁还不麻烦谁啊,有人来说明咱家人缘好。用今天的话来讲,要构建和谐友好的屯里人关系。

再后来,屯里通了民用常电,大队给各家安上了有线广播,由专人定时播放新闻和各类通知。只要一拉墙上的绳,广播中就传来标准普通话发出的“新闻和报纸摘要”等声音,上我家来的人逐渐减少了,那种聚在一个院子里听评书的场景也就变成了美好的回忆。

八十年代经典复古是:

一、80年代标志性的字体和排版

有些字体本身就充满了80年代最典型的特征。《怪奇物语》的标题设计就是这样的字体风格,当你看到它的那一刻,仿佛能够感受到史蒂芬·金的味道(其实并不是他写的)。

不过,80年代最令人着迷的一点在于,它的复古元素非常的多样。并非只有这么一种字体足够「80年代」,那些带着精致细节的块状字体也是当年非常流行的风格。

这些标志性字体的运用,能够在视觉上让用户快速感知到这种时代的气息。

二、抓住当年的流行文化

20世纪80年代,许多流行的设计风格都是植根于当时的流行文化和电视节目的。这些风格的再次回归,和当年所流行的影视作品、文化现象的再次回归,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许多当年的电视节目甚至都换了个方式重新回归荧幕。

80年代在设计上,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呈现出一种近乎用力过猛的感觉,比如装饰性元素的使用、设计层次的控制上,都显得极为用力,即使排版也是如此。

所以,如今如果想要在设计风格上找到当年的感觉,可以从这方面去把握设计的神韵。

三、像素完美

80时代是数字时代的起点,当年许多流行的字体和元素都基于当时的条件来进行设计,在优先的屏幕分辨率上来创造多样的内容,当时的设计师是需要针对屏幕上有限的像素点来进行精准的设计。

之后的「像素风」所呈现出来的视觉对象,虽然是用不同的像素点构建出来的,但是本身是像素精准的。

80年代出生的那代人,正是如今社会的中坚力量,当年他们在电子游戏上没少花费时间,这种源自低分辨率显示器的怀旧情愫一直伴随着他们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像素风的字体会再次受到追捧。从海报、**到电子游戏,像素字体几乎都占据着一席之地。

四、狂热的电子游戏元素

80年代电子显示器的像素点并没有完全限制住设计师们的想象力,当时的电子游戏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经由设计师重新设计的、充满了游戏风格的新颖字体,它们通常由粗细不同的线条构成,在当年那个硬件条件下,生生地为游戏平添了一股创新而独特的气息。

现如今,许多字体设计师已经将一部分这些字体重新制作出来,你所需要做的是在类似Google Font和Typekit这样的平台上找到游戏化的字体,添加到你的购物车当中。

五、80年代的笔刷手写字体

即使是80年代最为柔和的字体排版,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的有范儿的。笔刷字体就是这个阶段最为典型的字体设计风格之一,其中常常包含有大胆而富有个性的笔画设计。

虽然字体的边缘并没有那么丰富的细节,但是笔画舒展,不像今天的字体那么流畅,相对而言更加富有冲击力。如果想找到80年代笔刷字体的感觉,字体的这个特征一定要把握好。

六、霓虹色的运用

霓虹色是80年代的设计当中,最为典型的一种视觉元素。霓虹色如同夜晚的霓虹灯一样代表着城市的喧嚣和时尚的一面,藏着躁动的气息。闪耀的霓虹色和不同的文字排版结合到一起,可以营造出各式各样不同的视觉奇观。

在文本和字体上增加贴合使用场景的霓虹色,总归是一种营造时代感的选择。

七八十年代有哪些好看的**?

在我看来七八十年代有很多优秀的**,

《赤橙黄绿青蓝紫》

是长影厂1982年摄制的,根据蒋子龙小说改编,编剧李玲修,导演姜树森,作曲雷振邦,制片主任张冲霄,演员方舒、张甲田、姜黎黎、朱德承。我很喜欢蒋子龙的小说,

大气,有深度,情节也挺吸引人

。蒋子龙小说的特点是紧密联系时政,而当年中国人都比较关心政治,所以喜欢看他的小说。演员出身的作家李玲修改编的也不错,先是在前面描写了车队、厂里的很多乱像,也有很多悬念,比如刘思佳是个什么样的人。后面的情节发展都比较圆满的解决了前面提出的问题。

**《牧马人》影片获得了金鸡奖、百花奖等数个奖项,广受赞誉。

《牧马人》的故事取自伤痕文学代表人物张贤亮先生的小说《灵与肉》。讲述的是主人公许灵均的坎坷经历:童年遭遇父亲离去,母亲亡故,孤苦无依;57年又被打成“右派”,来到了西北牧场劳动。李秀芝是从四川逃荒到敕勒川牧场的农村姑娘,两人先结婚后恋爱并有了孩子,许灵均最后选择了放弃去国外生活而留在国内和妻儿乡亲生活在一起的故事。《牧马人》的主演是朱时茂、丛珊以及大配角刘琼、牛摹

《少林寺》李连杰主演,根据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改编,展示了在唐太宗被叛将追杀后,少林寺十三棍僧搭救,李世民为了表示感谢,为少林寺封地。

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是中国影史上的一个神话。以每张1-3角的票价,取得14亿的票房,观影人次达5亿

。是著名影星李连杰的第一部**,也是他**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石榴花》由当时的知名演员龚雪主演,影片有上海**制片厂摄制,描述了石榴花和残疾青年陈湘的爱情故事,

赞扬了当时男女纯洁的爱情

这些七八十年代看过的老**,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讲述七八十年代时候的**都有哪些

1、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

是由张艺谋执导,周冬雨、窦骁等主演的爱情片,该片于2010年9月1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根据艾米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静秋、老三之间相识、相恋,最后天人永隔的故事。该片入围柏林国际**节水晶熊和香港金像奖最佳亚洲**,并获得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2018年8月18日,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

2、孔雀

《孔雀》

是一部由顾长卫执导,张静初、吕聿来、冯|、冯砾主演的剧情片,于2005年2月18日上映。影片讲述了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阳的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

3、青红

《青红》

是由星美传媒出品的一部剧情片,由王小帅执导,

高圆圆

、李滨、姚安濂、秦昊等主演。该片于2005年5月17日在法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故事,父亲认定迁回上海才是唯一的幸福,于是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女儿,因此扼杀了青红人生中最可贵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4、归来

《归来》

是2014年张艺谋导演拍摄的剧情文艺**,改编自严歌苓小说

《陆犯焉识》

的尾点,由邹静之编剧,陈道明、巩俐、张慧雯等主演。

该片主要讲述了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的在大时代际遇下的情感变迁故事。该片于2014年5月16日在全国上映并入选为第67届戛纳国际**节特别展映单元影片,截止到6月30日该片在中国内地收获295亿票房,刷新国产文艺片票房纪录;10月8日该片在韩国上映。

5、芳华

《芳华》

是由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黄轩、苗苗、

钟楚曦

主演。

该影片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

影片中战争场景的描绘宏大有力,盛宴般血色的战争,将主人公如泡沫一样虚幻美好的理想使命直接戳破在观众面前。

上世纪70、80年代反映农村的老**有哪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反映农村生活的老影片许多。像《青松岭》《喜盈门》《春苗》《金光大道》《月亮湾的笑声》《许茂和他的女儿》等。

这此当今农村故事的喜剧片大多数反映七八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精神实质,反映新时期农户为早日改进社会主义社会乡村新风貌,勇于同一天斗、同地斗、同阶级敌人斗的红色精神。

70时代乡村老**大全有《侦察兵》,《闪闪的红星》,《黑三角》,《渡江侦察记》,《小花》,《火红的年代》,《创业》等。

80时代农村老**有《人生》,《大桥下面》,《城南旧事》,《人到中年》,《红高梁》,《芙蓉镇刁,《牧马人》,《骆驼祥子》,《知音》,《喜临门》,《月亮湾的笑声》,《天云山传奇》,《庐山恋》,《第二次握手》,《戴手铐的旅客》,《城南旧事》等。

怀旧情结是一种心理现象和审美行为。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怀旧情结 外文名 :Feeling nostalgic 类型 :行为 定义 :一种心理现象和审美行为 概念,词义,含义,外延,两个层面,表现,故人,特殊经历,怀乡之情,旧物,年代感怀,现象,价值,病态, 概念 词义 英语写作:Feeling nostalgic,也可以说是一种怀旧的情绪(a reminiscent mood);而英语的nostalgia,则可直译为“怀旧”。另外,在英语的语境里,怀旧情结,还可以是一种思乡的情绪(nostalgia、nostalgian)。 含义 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一种情绪或心结。是因出于对于自己先前遇见过的某个人物;或经历过的某个时代、某件事情;或自己有过一段生活经历的某个地方;或因上述现象所牵涉到的或某件物品的思念或回忆,所产生出来的较长时间的眷恋和怀念。 外延 怀旧情结虽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心理现象,但如果不是表现为一种过度了的“病态”,就还是一种健康、正常的心理表达。因为人是有情绪的,尤其当某人曾经历过某个特殊的年代,或者某个特殊的事件,或者遇见过某个特殊的人,并因其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之后,往往会在日常生活里,表现出对于前述事物的特殊感怀和反应;并也可能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牵连(暗示)或对比,滋生出某种特别的怀旧情绪来。 另外,从美学的意义上看,怀旧情绪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行为。它是一种感怀,一种对于美好事物的梳理和思考行为。中文里面就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及“睹物思人”、“乡情”之类的描述和词语。 两个层面 怀旧的所指,应有两个层面,一是指私人的怀旧(如对自己故人、家乡,或者初恋情人的怀念之情);一个是指公众的怀旧(如对一些经典艺术作品的怀旧之情等)。 表现 故人 幸运的话,在一个人的人生当中,常会遇见某个人,不管是因为世态或生计而长久分开,还是因为故人的永久离去,都会形成在这个人内心当中久难散去的念想和缅怀。时间久已,这样一种对于故人的思念情绪,便时不时地会化作一种怀旧的情绪,时时在心灵的作痛间感受一份难以表达的甜蜜。 自然,有时候初恋的情人,也会令人在某个时候顿生起一种特殊的情感来,那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怀旧情结。 特殊经历 只要是一个对于生活充满了热情的人,人在其一生当中,定然会有一到两段生活的生活境遇,因为一些特别的因素,成为其一生中时常产生怀旧情绪的特殊经历。如常人对于童年的感怀,等等。 怀乡之情 故乡是每个人的心灵殿堂。尤其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更增添了人们对于自己故乡(原状态时)时常的回味和向往。即使是一些纯粹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人,也会在冥冥中顿生出一个“故乡”的概念,聊以怅想。 对于故乡的怀旧,或是因于出于对故乡风景的怀想,却更多是缘于现代的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环境、对于自己生活空间的感怀和向往。 旧物 对于旧物的怀念,常因对旧人、旧事的回忆和缅怀。这样的心绪,哪怕是一件在旁人看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细小之物,也会在怀旧者的内心里,衍化为一种无限的珍贵与伟岸来。所谓“睹物思人”,或还可以说是“睹物思事”、 “睹物思乡”了。 年代感怀 身处过某种特殊的年代的人,在一段时间过后,定然会对于那段时间、那个年代的事事、物物及人人,产生常有的怀念与回顾。 比方说对于经历革命战争的那批老人、或者说经历过文革的那批人,还有像经历过今天国家改革开放的这一批人、一代人,他们所经历过的那个年代,都会成为其时常怀旧的情绪所居。 怀旧年代,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因人(因不同年代出生和生活的人)而异。如对于上世纪60年代生人,“70年代”和“80年代”就是他们的怀旧年代;而对于更上一辈的人,战争年代或许才是他们的怀旧年代了。 现象 怀旧情结所滋生出来的现象,有时候就直接志向一种被人称作为经典的东西,一般以某种艺术形式得以久存。因此,怀旧与经典常常是不相分离的双胞胎。 怀旧音乐及怀旧歌曲 无论是欧美歌曲,还是中文歌曲,业界常有“怀旧金曲”一说。指的就是因某个年代所早就出来的。为人们所经常挂念的歌曲曲目。海外有诸如美国乡村歌曲、一些老爵士蓝调乐曲等;当然,2009年刚刚去世的麦可杰克逊,相比日后也会成为人们抒发怀旧情结的永恒经典了。中文歌曲中,像张学友的1993年《吻别》问世,在台湾卖掉136万张,创下18年来台湾销量第一名,全球狂销400万张,至今是华人歌手唱片销量最高的一张。多年来深受歌迷喜爱,被誉为经典怀旧之最。 怀旧** 对于60年代出生的人们,他们儿时所接触到的**十分地有限,多为革命样板戏。因此,那些样板戏便应是他们的怀旧**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影片当中的一些经典唱腔和台词,至今为那个年代的人所津津乐道。另外,那个时候也有一些精彩的**值得他们怀旧,如前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国产的还有像《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等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值得某个年龄段的人所常以怀旧的**。 怀旧故事 指的是一些著名的童话,如《白雪公主》等,已然成为各个时代出生人共同的怀旧故事。而对于私人来说,孩提时代长辈给自己讲的那些(或许是自编的)小故事,也会成为某种怀旧之作,甚至可以代代相传。 怀旧动画 全世界流传的有迪斯尼的《猫和老鼠》《米老鼠与唐老鸭》;国内的有《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葫芦娃》等,如今一些成年人也争相观看。而初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变形金刚》则变了许多形状,一直流传,至今不衰。 怀旧诗歌 在古诗词中,(五代时)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应该是最为经典的怀旧之作了。诗中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尤其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成为千年绝唱。 此外,古代唐朝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就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之句,表达出对于旧人的一种怀念之情,也因此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 怀旧照片 也有人成为黑照片。如上海人对于一些表现石库门建筑、弄堂生活的旧照片。 怀旧散文 一些描写乡土人情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背影》,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长辈的无限缅怀;还有像鲁迅的一些散文作品(鲁迅的第一部小说的名字就叫《怀旧》),还有像韩少功的《土地》等等散文作品,都很好地表达了人们的怀旧情绪。 怀旧游戏 上海人在上世纪有一种弄堂游戏,至今令人怀念。如“耍空竹”、“打弹子”等;而眼下啊盛行的麻将牌、还有游戏棒等,也是(上世纪7、80年代)那个时候所流行的。 怀旧物品 多为私人的怀旧之物,比如某个故人留下的某件物品,在旁人看来不胜了了,而对于这件物品的主人,却可能是万金不换的无价之宝。而其价值所在,就在于怀旧。 怀旧建筑 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库门;更有许多偏远地区不广为人知的特殊风格的民居,令人常生怀旧之情。 怀旧时装 时装的怀旧体现在曾经流行过的时装款式或风格又重新流行。以前的款式差不多原封不动地被今天袭用是怀旧,如喇叭裤、旗袍等等;从过去着装风格中萃取那么一点意思也是怀旧,如中式领、新嬉皮士风貌等等。怀旧有时时间距离很近,如曾洗口处理过的新牛仔裤看上去就像穿过几年那么熟悉亲切;怀旧有时又距离很远,如崇尚自然的、手工的衣物便是存心去除现代工业文明的痕迹,象征性地重返人类共有的最早家园--完全天然的自然。 价值 毕竟,人是一种思维的动物,时常需要心灵的洗涤、抚慰。而怀旧是一支镇痛剂,抚慰喜新厌旧的本性带给人类的煎熬。“旧”对处于新时代的都市人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新”。 病态 怀旧,更多时候,也是一种愁绪。 一个人适当怀旧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因为过度地怀旧而否认现在和将来,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怀旧,是将一种怀旧过于保持,始终不能轻易地放下;以至于产生对于现实生活的不能融入、甚至产生不该有的牴触情绪。 因此,病态怀旧心理往往是不能适应环境的表现和结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010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