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成瘾的主要表现

情感成瘾的主要表现,第1张

1他们无法离开爱情,却也无法维持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

2热恋时,他们变得无比疯狂,时刻都希望得知恋人的行踪。

3他们只有被爱着的时候才感到快乐,会为了讨好对方,而迷失自我。

4乏味的关系使他们感到恐惧,他们认为这种平淡无味的状态代表着自己不再被爱了。

5他们难以忍受孤独,哪怕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也不愿独自一人。

6当感情变淡时,比起用心经营,他们更倾向于另觅新欢。

7孤身一人的时候,他们总会回想过去的失败经历,感到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没有价值。

一、囚禁你的,是爱还是病态

噬爱成瘾的人对爱的感受性逐渐降低,他们追求的是更刺激更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爱情带来的快乐。但新鲜感消失后,他们面对的却是浪潮退去后狰狞贫瘠的泥滩。

研究显示,亲密情感的乏味会使成瘾者陷入强烈的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常处于精疲力竭的状态。

当人们陷入爱情时,尤其害怕失去,并会对另一半产生依赖感。而爱情成瘾的人则会因此而产生强烈的控制欲。

但激情终究如潮水般褪去,他们就像沙滩上追逐浪花的孩子,全力奔跑享受片刻的欢愉,最终却往往是两手空空。

二、爱情成瘾,因何而来

心理学家认为,沉迷于爱情的人更倾向于在亲密关系中寻找自我价值,这是为了寻求童年缺失的情感。大多数成瘾者们在童年时期没能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也没有获得父母的认可,赞美,爱。

研究表明,得到父母充足关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较高的自尊水平与健康的人际边界。反之,孩子更可能发展为一个自尊水平较低、独立能力较差且没有安全感的个体。

此外,而成瘾的症状与大脑中奖励系统有关,其机制与药物成瘾非常相似。爱情能促进人们分泌多巴胺,从而带来愉悦与兴奋。热恋期过后,多巴胺分泌减少,为了重新获得热恋时的感觉,不断另寻新欢……

三、爱情成瘾何解?

过分沉溺与被爱的感受其实与成瘾者脑子里不切实际的幻想有关,当他们认清自己不合理的观念时,可以更好的跳出来。以下是心理学家提供的建议:

1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避免独处。如志愿者、户外运动社团等。

2多与那些积极的朋友交往,减少与充满负能量的人相处。

3勇于直面过去的痛苦,审视曾经的情感经历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而不是一味逃避。

4不要选择忘记过去,也不要因为害怕重蹈覆辙而止步不前,要相信自己能够在过去的失败经历总结经验,提高未来的生活品质。

5原谅自己的不完美,无论是事业上或是情感上遭遇的挫折都无法定义你真正的价值,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否定自己存在的意义。

6以中立的态度评估自己对于爱情的看法,不要因为单身而低估自己。

7不要因为寂寞而投身一段感情。用一个专门的本子,记录下那些你成功抵挡住内心冲动的经历。当你感到快要放弃时,那些过去的成功经验能够帮助你度过艰难的时光。

8了解亲密关系健康的交往模式:不以批判性的眼光去评价另一半、不在感情中放弃自己的独立生活或是强行给对方加上救世主的光环,才是一段平等、健康的亲密关系。

9思考自己为何总是无法经营一段长期的感情。为什么自己总是害怕将真实的自己呈现给另一个人?这来自于对自己可能辜负对方的恐惧还是对方可能抛弃自己的恐惧?

10设定合理的目标。改变自己不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将最终的目标分解为易于达成的小目标:比如你可以从改变自己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开始,一步一步地改变对自己的消极评价。

成瘾的机制,投射篇(大多是我曾经已经回答过了的基础知识):

①首先要非常不礼貌的提出大妹子言论中的一些问题,释放多巴胺的是黑质以及腹侧背盖区(后称为VTA),并没有伏隔核(后称NAc)。而接收多巴胺投射的是纹状体(NAc位于纹状体腹侧,属于纹状体),以及海马和前额叶皮质(PFc)。纹状体作为基底神经节的一部分,在整合外界和皮层信息方面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而在成瘾研究中,大多数时候考虑的,多巴胺的投射,只有VTA到NAc这一条。

到这里,如果不想继续看的就可以看下一条②了,NAc什么神经元可以接收多巴胺的信号?什么神经元都可以,其中90%是中型多脊神经元(MSN),还有很少的interneuron,interneuron分四类:胆碱能、SOM/NPY/NOS阳性GABA能、PV阳性GABA能、calretinin阳性GABA能中间神经元。看

**《Gia》讲诉了模特Gia因童年缺乏父爱母爱,成年后染上毒瘾而死亡的故事

精神分析心理学对成瘾行为的分析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对成瘾的解释

Freud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 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指人的本能,欲望,是原始的力量源泉,有即刻要求满足的冲动倾向,处于潜意识的最深层,遵循的是享乐原则。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学者认为,药物成瘾者要从药物中寻求“享乐”的感觉,以使得自己心理踏实,适应环境。克里斯特尔( Krys-tal)和拉斯金(Raskin)在1970年的研究中说:“在自我不足的人格中, 毒品被用来逃避他们面临的也许对别人来说并不构成潜在损害的精神创伤……通过使用毒品,虽然现实被逃避开来,但这只是暂时的,当化学反应消退时,充满邪恶的现实世界又重新回到眼前,他们不得不再次从毒品中获得安慰,从而形成对毒品的依赖。”成瘾者的自我调节能力有缺陷;对于生活中的请客威胁缺乏警惕,如对药瘾的严重后果视而不见;当遇到困难时不善于冷静处理看,摆脱困境;追寻人格发育史,发现未曾得到父母恰如其分的爱护,缺乏自尊心、责任感、理想和抱负,有过多的愤怒、仇恨、自暴自弃, 感觉不到世界的美好。

精神分析的性发展理论对成瘾的解释

Freud的性心理发展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受性的本能和欲望来支配的,性的背后就是潜在的心理能量叫力比多(libido)也就是性力或欲力,常常驱使人们去寻找 。当然这个性不仅仅是指以生育为目的成熟的两性行为,它还包括广泛的身体愉快,甚至还包括心情的愉快和友谊。Freud曾经指出,对成瘾者而言,毒品充当了其性满足的替代品,除非重建正常的性功能,否则戒断后的复发在所难免。Rado称药物滥用是一种自恋障碍,是“对天然自我结构的人为的破坏”。当药物作用减弱后, 用药者的抑郁情绪便会再度出现,与用药引起情绪高涨形成鲜明对比,个体自然会产生强烈的用药渴求。此时, 自我形成了药物的奴隶,只好继续用药。一般认为,“阴胜阳衰”的家庭(即家庭中以母亲为主, 而父亲处于被动地位, 缺乏阳刚之气)易于培养出滥用药物的子女。Savitt发现,药物滥用者大多 缺乏,多数成瘾者都可引出潜在的 欲望,用药使 受到抑制,使其进一步退行到生殖器阶段,只视哺乳及进食为第一需要。

行为主义对成瘾行为的分析

强化理论对成瘾的解释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大脑有三分之一的结构属于行为强化系统。反复做一件事情,就会使行为强化系统过度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变化,这样人便会对反复从事的行为成瘾。人们首次使用成瘾物质后, 由于体验到成瘾物质所带来的欣 ,成为一种阳性的强化因素,通过奖赏机制促使人们再次重复使用行为,直至成瘾。而停用成瘾物质所引起的戒断症状,痛苦体验的出现是一种惩罚,又是一种阴性强化因素或负性强化作用。为了缓解焦虑,驱除戒断反应,逃避这种惩罚,成瘾者只好继续使用成瘾物质,强迫觅药而避免戒断时的痛苦则产生间接的阳性强化作用,直接与间接的阳性强化协同形成一级强化。除了成瘾物质的强化作用外,社会因素也有强化作用,形成物质依赖的情景和条件也可形成环境上的强化作用,即二级强化。依赖者受接触到的周围人群的群体心理影响,更可构成社会性的强化,促使物质依赖更加顽固,如参加吸毒团伙,取得了情感上的交流,一起干违法的行为取得了经济效益,吸毒的环境,工具等都会强化行为。当成瘾的行为模式受到挫折而不能进行下去的时候,就会产生与吸食鸦片的人突然被强制戒毒时类似的反应。这两级强化作用的叠加遂使人的行为固定,从而形成物质依赖。

条件反射理论对成瘾的解释

从生理学学习和记忆原理得出,“心瘾”的形成是通过操作式条件反射等执行的联合型学习过程。刚开始吸毒时,毒友、吸毒的环境、工具等 都是一些无关 ,吸毒时则伴随这些 产生独特的欣 。长期吸毒后上述无关 与欣 反复同时出现,变成了条件 , 吸毒者表现为吸毒成瘾后一见到毒友、吸毒环境、烟具、注射器、矿泉水等条件反射性引起对吸毒的欣 的回忆以致于产生强烈的觅药渴求。由于上述操作式条件反射是通过反复操作,通过激活大脑内源性奖赏系统来完成的, 所以吸毒成瘾机体的记忆表现为三级记忆,大脑皮质可有局部增厚, 而这种“心瘾”可谓是刻骨铭心的。

社会学习理论对成瘾行为的分析

心理控制是Rotter在社会学习理论中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个体认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和控制自己的行为。Rotter认为内控者能够看到自己的行为和后果之间的一致性,并体会到控制感;而外控者则往往把行为后果归结为机遇、运气,或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人的心理控制源倾向不是一种特质,也不是一种先天性倾向,而且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需要长期受人照顾或受人约束,则其心理控制源会向外控方向转变。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毒品依赖者的内控性低,有比较高的外控倾向,高外控者更易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他们较多地相信行为的结果由外部所控制,而较少的相信成功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缺乏自我把握和控制能力,所以可能更多地将戒毒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虽然导致毒品依赖者复吸的因素很多,但其内在的心理控制源的高外控倾向与其复吸的行为不无关系。

由于毒品依赖者的内控水平低,有着较高外控倾向,加上吸毒以后,由于社会、家庭对他们的行为不能接受、疏远, 因而更容易导致他们严重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也有研究表明,外控倾向与酒精依赖及饮酒问题的联系,即使在正常饮酒的范围内,外控者也倾向于比内控者更多的使用酒精,这表明心理控制源倾向于外控者,更易使用精神活性物质。

在男女成瘾者的性别之间也存在着控制源的差异。有研究表明,男性在外控倾向方面比女性高,两者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男性成瘾者在成瘾后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如暴力事件,犯罪等,使家庭和社会对男人的个人期望和要求要比女性更低,加上吸毒后,钱财散金,谋生能力比女性低,导致男性的自我控制能力降低。

认知心理学对成瘾行为的分析

注意缺陷对成瘾的解释

成瘾的认知过程,主要是由于成瘾者信息加工缺陷,或者认知方式的偏差所致。信息加工缺陷主要是指成瘾者的注意缺陷,过分的偏见和过分专注,如酗酒者一心一意的想着下一次饮酒,而病理性赌博者总想着下一次把钱能够赢回来。另外,成瘾者也有着独特的思维习惯,以特定的方式对信息加以歪曲并且这种歪曲与成瘾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动加工对成瘾的解释

认知主义的研究者认为,大多数关于渴求的理论直接或间接地指出药物渴求的三种成分:(1) 个体感到需要药物的主观体验;(2) 伴随寻求药物及预期注射药物而产生的与享乐联系在一起的情绪状态;(3) 来自于个体引发寻药行为体验的动机。成瘾是由储存在长时记忆中自动化行为图示而控制。操作程序不需要注意(即自动) 就可完成,并且显示出完整性和协调。自动化的操作图示有快速、省力、无意识等特征。不需要注意的特征提示,当环境 足够强时,某些行为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生,一旦某种行为开始了,就几乎很难停止。表现出像子弹进入弹道一样的倾向,只要开始就意味着要进行结束。一些关于自愿(可控的) 及不自愿(自动的) 认知过程和技巧本质的实验研究直接或间接支持了这一提议。觅药行为与用药行为已经被反复重复,这就形成了一种自动操作快速有效,经常不经注意就完成了而且很难阻止。因此, 成瘾可能是一种可以预见行为后果的由环境线索、不遗余力的觅药过程及躯体和植物神经适应所组成的混合体。

人格素质观点对成瘾行为的分析

吸毒是人们在空虚、挫折和压力之下,寻求解脱和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但是在一个开放、充满激烈竞争和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人们遭受挫折、失意和各种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但是,在客观环境给人造成的心理压力或精神压力面前,为什么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而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差而非要从毒品中寻求解脱呢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承受力主要取决于行为者的人格素质和人格特点。人格发展越完善,就越能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压力面前对自我态度、自我行为的调节能力就越强,也就越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反之就容易出现心理不稳定和心理危机。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由于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无法摆脱心理危机,导致一些人使用毒品,来降低他们的不满和提供对快乐的满足。

心理发展是人们客观行为的一个准备过程,吸毒作为一种偏离和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它产生之前,吸毒者必定经历了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更确切地说经历了一个心理危机的过程。科布尔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在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吸毒者中;有86%的人在吸毒以前是行为非正常者。成瘾者特别是年轻的吸毒者成瘾前的经历,大多都有某些品行障碍,如逃学、偷窃、斗殴和少年犯罪等。他们的成绩差,情绪不稳,与社会格格不入,常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性格是成瘾的基础,发生成瘾者,其人格往往有缺陷,称为“成瘾人格”。通常认为有三种人格缺陷者易产生物质依赖,即变态人格、孤独人格和依赖性人格。这些人格缺陷所表现的共同特征是,易产生焦虑、紧张、欲望不满足、情感易冲动、自制能力差、缺乏独立性、意志薄弱,外强中干、好奇、模仿。一些心理学家更多的使用" 依附性人格" 来解释吸毒的原因。它的特征是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尊重,享乐主义、缺乏对未来筹划的能力,精神和情绪经常处于抑郁状态。依赖附性的人格使他们一方面根据快乐原则从毒品中寻求最基本的满足,另一方面他们对吸毒行为的后果置若罔闻,只是寻求片刻的满足。极易对致瘾源产生依赖,但最终到底染上其中的哪一种瘾,则视外界的具体条件了。比如, 听别人说吸食毒品后产生美妙的愉 ,就由好奇心、侥幸心、逆反心所致想去体验体验。

心理学家对***吸毒者测试后发现,***吸毒者存在一些人格弱点;敌意性、进攻性、叛逆性、不负责任、嬉戏性、冲动性。也有人发现,凡与酒依赖相一致的人格缺陷就可以造成其他物质依赖。成瘾者的这些人格特征证明了心理学家所持的这种观点。所以, 成瘾行为也是一种自我伤害性疾病,伴有意志或道德缺陷。

此外,成瘾者的情感承受能力也有缺陷,不善于言语表达。缺乏沟通,依赖性很强,但是又找不到合适人来倾诉,只有把自己的情感封闭起来,一旦承受不了失去控制,就破罐破摔。

以上的理论都从各自的角度对成瘾行为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彼此又有一种共通之处,如都成瘾者的自控性比较差等,但是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完全独立的把成瘾行为解释清楚,因此今后成瘾行为的研究有必要对各理论进行整和,也将生物心理社会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应对防治成瘾行为提出有力的理论据。

本文参考来源:《医学与社会》第19卷第10期

形成这些“奖赏记忆”的分子运动看来与药物成瘾不同,尽管流行的理论认为成瘾劫持了正常的奖赏通路。脑部回路迄今发生的进化目的是把快感与其相联,鼓励被证明是帮助人类生存的行为。油腻食物口感好是因为能提供能量;性行为受到欢迎是因为能创造后代。同样的系统也把我们思维中的环境线索与实际的快感联系起来,形成奖赏记忆。对老鼠进行的这项研究支持了下述观点:典型的哺乳动物大脑分几种记忆类型,每种都使用不同的回路,对记忆按照需要进行存取和整合。古老的记忆类型包括提醒我们什么可怕、要找到什么(奖赏)、如何移动(运动记忆)以及导航(地点记忆)等。新近形成的记忆类型令我们能够记住哥伦布起航的年份以及我们的结婚日。“我们认为,奖赏记忆也许是良好模型,可以用来理解许多学习和记忆类型背后的分子机制”,戴维·斯维特(David Sweatt)博士表示。斯维特博士现任UAB神经生物学系主任、UAB伊夫林 F 麦肯奈特大脑研究所长以及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他说:“我们的结果是奖励—学习机制理解领域的一个飞跃,有望对未来就解决成瘾、犯罪行为等相关问题展开的工作发挥指导作用。”该研究首次证明,奖赏记忆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这些化学变化影响了称作腹侧被盖区(VTA)的脑区神经细胞内已知的与记忆相关的基因。实验中阻断了发生在VTA脑区的那些化学反应(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作用的结合),因此老鼠无法形成新的奖赏记忆。甲基化是指一个甲基团(一个碳原子和三个氢原子 )粘附在DNA链的特定位点(胞嘧啶碱基)上面。一般认为:基因附近或者基因序列内部发生甲基化作用时,基因被关闭;作用停止时,基因被开启。这种反复的变化,能在不改变遗传自父母的密码的情况下,影响基因表达。不用发生在遗传系统本体之内,表观遗传变异就能令每个细胞类型进行自己独特的工作,对环境做出反应。再者,子宫内的成骨干细胞或者肝脏细胞必须”记忆“其特性,并在分裂、增殖形成器官的过程中把该特性遗传给后代。这一过程需要基因记忆,而基因记忆主要是由甲基化反应推动完成的。注意,多数神经细胞不像其他细胞那样分裂,增殖。有种理论认为,神经细胞不能这么做的理由是,他们在形成实际记忆时启用了表观遗传学机制(epigenetic mechanism)。自然快感对成瘾人们认为,脑部快感中心是通过神经细胞,使用神经化学物质多巴胺来传递那个信号的,一般位于VAT脑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在传递快感信号方面展示了”非凡的能力“。不幸的是,把快感与有利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进化过程,偶尔也强化了不利行为。业内认为,对四大类滥用型药物——兴奋剂、鸦片制剂、乙醇和尼古丁——的成瘾,与脑部负责正常奖赏处理的相关部位内多巴胺传递活动增加有关。对正常奖赏和可卡因或者酒精作用都进行预测的线索,也能唤起多巴胺神经细胞,如同它们回想起的经历一样。这就引发了一个观点:毒品成瘾肯定占用了正常奖赏—记忆的神经通路。在这些方面,过往的研究主张,VTA脑区——以及接收从VTA脑区下行的多巴胺信号,称作伏核(NCA)的区域——内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都与自然奖赏和基于药物成瘾的记忆形成有关。尽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本研究表明,使用药物阻断VTA区的甲基化作用后,老鼠不能将奖赏经历附着在所记的线索上;而在NAC区进行同样的实验却没有取得相同的效果。”我们观察到了重要的区别,区别不在回路本身,而在于该回路对自然奖赏反应和对滥用毒品或者精神疾病药物时在下游产生的反应进行的表观遗传调控“,斯维特实验室博士后学者、本研究第一作者杰里米·戴伊(Jeremy Day)博士说,”虽然药物体验也许能多少同化正常奖赏机制,但我们的结果显示,药物体验也许还与完全不同的表观遗传机制密切相关,这些机制只对药物成瘾起作用,也许能解释瘾头大小。为了调查VTA区内的分子和表观遗传变异,研究人员承袭了19世纪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的作法。巴甫洛夫是首位研究条件反射现象的科学家,通过每天喂狗之前摇铃铛,他很快发现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本项研究中,老鼠受训把一种音调与其进食口内有无糖丸联系起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相同的动物模型已经用于针对人类多巴胺神经元的作用机制进行的大部分研究。而且,大部分获得批准的作用于多巴胺系统的药物(如治疗柏金森氏症的左旋多巴)都是先在老鼠身上进行试验,等证明无害后再用于人体试验。为了把跟记忆相关的脑部变化作用与进食本身的快感产生的作用进行区分,研究人员把老鼠分成了三组:"CS+"组的老鼠每次听到声音线索后有糖丸吃;"CS-"组的老鼠听到的声音次数相同,得到的糖丸数量也相同,但从不一起得到;第三组为只听声音组,组里的老鼠只听声音,但从来没有得到糖丸奖赏。结果发现,在进行了每次有25个声音线索的三次实验后,第一组的老鼠在听到声音线索期间,用鼻子在进食口探进探出的次数至少是对照组老鼠的两倍。探鼻行为是衡量老鼠逐渐把线索联想到美食记忆的程度的一个既定标准。研究团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第一组的老鼠(糖与声音配对)更善于形成奖赏记忆, Egr1和Fos 基因的表达显著提高。这两种基因为人熟知的功能是,通过微调神经细胞之间连接的信令容量来调节其他脑区的记忆。在一系列实验中,团队接着发现了推动基因表达变异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模式,基因表达的变异表现为记忆的形成。研究表明, 已知功能为调节基因表达的两类DNA甲基化作用,均由和奖赏相关的经历引起。一类涉及把甲基团粘附在称作启动子(promoter)的DNA片段上,启动子的位置紧靠单个基因序列的上游(位于基因之间),功能是告诉听从基因指令的系统“开始从这里读起”。甲基团与启动子的粘附一般会造成干扰,使相邻基因沉默化。然而,植物、昆虫等古老的有机体在其基因之间发生的甲基化作用较少,而甲基化作用发生在基因自身(基因体内部)的编码区内的情况较多。这些基因体甲基化作用的已知功能是,鼓励而不是抑制基因表达。具体而言,该团队报告称,启动子内为Egr1基因所留的两个部位,在奖赏经历中发生了去甲基化作用;把糖丸联想成声音线索的第一组老鼠中,这个作用程度更高。相反,Egr1和Fos两种基因的基因体内的各点,都随着记忆的形成而经历了甲基化作用。“设计精神疾病、成瘾或者记忆障碍的治疗方法时,必须深入理解所研究的生物系统的功能“,戴伊说,”业界已从经验了解到,试图用全面削弱正常奖赏知觉或者奖赏记忆的某种办法治疗成瘾,这种努力不会成功。我们的研究表明,未来的治疗方法能够在不影响正常奖赏的情况下,逐渐减轻药物成瘾或者精神疾病。“除了斯维特和戴伊,本研究的作者还有就职于UAB神经生物学系与UAB伊夫林 F 麦肯奈特大脑研究所的Daniel Childs, Mikael Guzman-Karlsson, Mercy Kibe, Jerome Moulden, Esther Song and Absar Tahir 。

概念: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它试图以脑内的生理事件来解释心理现象,又称生物心理学、心理生物学或行为神经科学。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它除用人为研究对象外还用各种实验动物为对象,研究心理行为活动的生理学机制。随着心理科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和新技术的发展,生理心理学超越了传统生理心理学的视野和方法,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自身多学科交叉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科学家们延伸了这个领域,给这个领域起了很多名称,如生物心理学(Biopsychology),行为神经科学 生理心理学

(BehavioralNeuroscience),行为脑科学(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等,这些名称也都反映出揭示行为的脑机制的基本目标。这一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将行为水平的研究方法渗透到神经生物学微观领域,同时将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渗透到心理学领域。从多学科、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心理行为现象展开研究。 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各类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自杀、社会适应障碍、行为问题)和心身疾病(如冠心病、癌症)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已成为21世纪中国最令人关注的心理卫生课题。我国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也正密切地关注心身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与此相配合,该专辑收录了19篇文章,内容涉及应激、精神疾病、抑郁、成瘾、认知神经科学、和学习记忆等多学交叉性研究,从不同侧面概述了国内外生理心理学研究进展。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和生物基础的科学。它和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内分泌学、神经学、精神病学、遗传学、动物学以及哲学等都有密切关系。 行为的动机和情绪,睡眠和觉醒,学习和记忆,语言和思考的心理过程,感觉和知觉过程,以及心理障碍等问题的生理机制。

人为什么会上瘾上瘾的物质和行为,能给人带来两种结果,一是获得快感、二是减少痛苦。人的一生其实都在追求快感,所谓的荣誉、成就、幸福、快乐,都是快感的一种表现。同样的人们不喜欢痛苦,会想尽办法避免。

主导快感产生的就是人体大脑中的奖赏回路,正常情况下的快感,是我们通过努力拼搏,不懈工作的结果。但是现在的一些物质,例如毒品能直接刺激奖赏回路,让人迅速产生快感,这种借助外力,不劳而获的快感,对于很多人来说就会产生严重依赖,从而沉迷于其中,这就是上瘾的基本原理。

成瘾其实又分很多种,例如物质类的成瘾,非物质类的成瘾。物质类成瘾就饱含了生理成瘾和心理成瘾,非物质类成瘾则是一般的行为成瘾。

物质成瘾原理是通过影响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而达成的,人类的精神活动诸如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都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完成的,长期使用某类物质就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与结构的改变为,从而上瘾。

而精神成瘾行为则包括了如性瘾、赌瘾、手机成瘾、手*成瘾等一种心理类疾病。与物质成瘾的躯体反应不同的是,当这些行为没有满足时,就会变现的焦虑、不安、敏感、暴躁等不舒服感觉。

生理成瘾,简单来说就是改造人体机能,让使用者的躯体产生依赖,典型代表莫过于***毒品,这是一种生理成瘾极强的物质。

人体中有一种掌管止痛功能的内啡肽物质,这是我们躯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物质,是内成性(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通俗的说就是人体内的吗啡物质。

我们人体的肢体关节每天都在摩擦,如果没有自身分泌内啡肽止痛物质,光是关节摩擦的疼痛就让我们无法自由行动,更不用说一些高强度的工作。可以说人类躯体能自由行动,就是因为有了类吗啡物质。这些肽类除具有镇痛功能外,尚具有许多其它生理功能,如调节体温、心血管、呼吸功能。

我们人体的肢体关节每天都在摩擦,如果没有自身分泌内啡肽止痛物质,光是关节摩擦的疼痛就让我们无法自由行动,更不用说一些高强度的工作。可以说人类躯体能自由行动,就是因为有了类吗啡物质。这些肽类除具有镇痛功能外,尚具有许多其它生理功能,如调节体温、心血管、呼吸功能。

而***进入体内后,这种外来的类吗啡肽物质,势必会减少并抑制自身吗啡肽的分泌,直到让其失效完全停止分泌,直到最后吸食者就只能依靠***这种外来的类吗啡肽物质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

所以,一旦停止了吸食这种外来吗啡肽物质,人的生理机能就会紊乱,浑身疼痛难忍,犹如万蚁噬骨,这就是毒瘾发作的原理。在医学界把这定义成“反跳”或“戒断症状”,此时,只有再供给吗啡物质,才可能解除这些戒断症状,这就是所谓的“上瘾”。

所以,一旦停止了吸食这种外来吗啡肽物质,人的生理机能就会紊乱,浑身疼痛难忍,犹如万蚁噬骨,这就是毒瘾发作的原理。在医学界把这定义成“反跳”或“戒断症状”,此时,只有再供给吗啡物质,才可能解除这些戒断症状,这就是所谓的“上瘾”。

刘琳坚持第1617天分享(2021/11/24)

        行为上瘾,我们中近半数人至少有一种“行为上瘾”:无时无刻不盯着手机,不断刷朋友圈,通宵追看电视剧集,没日没夜打游戏,频繁查看邮件,用太多时间工作……

        实验小猫刚一出生就把他们关到一个黑的屋子里。其中一群小猫放在只有竖条纹的房间里,而另外一群小猫则放在只有横条纹的旁。过了一个多月以后,等把这些小猫放出来的时候,小猫走路会撞到桌子腿。他的眼睛就根本看不到立体的东西。

        如果孩子从小就玩手机的话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就像一个腌过的黄瓜一样,永远都无法复原。

      平常我们吃饭的时候,手机都放在旁边。即使是这样,我们聊天质量也会下降,因为即使我们不看手机,心里边还会一直在惦记着手机,因为那好像有另外一个世界,有时候在想我微信有没有人发信息呀。即便手机在没有打开的时候,它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

        行为上瘾的生理机制与药物上瘾相同——沉迷于电子游戏时,你的大脑看起来就和***吸食者的大脑一样。适量多巴胺分泌会感觉很愉快,但是你能想象多巴胺喷涌的状态吗?而玩游戏其实大脑中就是一种多巴胺喷涌的状态。

      有没有因为手机和爱人吵过架,有没有因为手机的孩子吵过架,有没有每次上床的时候想着我就玩一会手机,结果一下玩到了半夜,甚至通宵,这就是不受控状态。

      2008年的时候,成年人每天花18分钟在自己的手机上,到2015年的时候就变成了2小时48分钟。

        成瘾的生理学机制:几乎所有的成瘾行为都来自于痛苦。有的时候我们为了回避一个痛苦,会用另外一个更大的痛苦去掩盖它。我们只是把我们的痛苦找到了一个替代方案,但是这个替代方案只是促进了我们多巴胺的分泌。我们误认为这就是解决的方法,其实并不是。

        成瘾不是喜欢,而是渴望,我内心当中并不觉得打游戏是对的,其实自己也非常想控制这样的行为,我不想打游戏,我不想上网,我不想玩游戏,但是做不到。我们不喜欢打游戏,但不到那个点,不打就不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014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