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张生为何会对崔莺莺薄情、始乱终弃呢?

《莺莺传》张生为何会对崔莺莺薄情、始乱终弃呢?,第1张

《莺莺传》里莺莺的故事

故事中的张生,性温茂,美风容。

崔莺莺,是张生的远房表妹。

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张生出力救护了姨母郑氏一家。姨母感激不尽,过后专门设宴答谢张生。

在宴会上,张生对天生丽质的表妹崔莺莺一见钟情。

经过崔莺莺的婢女红娘的帮助,二人终于在西厢下私会。从此,莺莺"朝隐而出,暮隐而人",与张生巫山云雨,好不甜蜜。

后来,张生赴京赶考落第,只好滞留在京师。期间,张生与莺莺一直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相思之苦。

最后,张生还是忍痛割断了表妹的感情,另娶了别家的女子,崔莺莺也嫁了他家的男人。

多年以后,张生路过崔莺莺的家门,张生以“表兄”的身份求见。

崔莺莺说:不!

《莺莺传》外,莺莺的故事

《莺莺传》的作者,是与白居易同时代的大诗人,大文学家元稹。

元稹也属于没落的贵族之后,父亲元宽是北魏宗室大臣,景穆皇帝拓跋晃的曾孙。母亲荥阳郑氏,是汉朝至隋唐以来著名的名门望族。

元稹8岁的时候,父亲元宽因病去世。

母亲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包括元稹的学业。从小就聪颖过人的元稹,没有让母亲失望,元稹一次又一次地通过了科举之路的考试。

公元799年,21岁的元稹,在蒲州任小职,遇见了陷入困境中的远房表亲。元稹帮助表亲解决了困难,之后,元稹与表亲家才貌双全的女儿崔莺莺相爱。

过后没多久,元稹去京城再次参加应制科试。

公元803年,元稹再展才华,与白居易同时进入书判拨萃科,并在秘书省担任校书郎。之后,元稹迎娶了后来官至尚书的韦夏卿的女儿韦丛。

当然,表妹崔莺莺就成了过去式了。

韦丛有才有情还有貌,元稹和韦丛过着非常恩爱的生活。

公元809年,27岁的韦丛病逝。元稹为爱妻写下了千古名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再后来,元稹和才女薛涛也有过交往。但是,这个中唐时期文艺界最出名的爱情故事,最后也无疾而终了。

多年以后,午夜梦回时,老年的元稹忍不住会想起早就嫁做他人妇的表妹崔莺莺。他发现,崔莺莺的一颦一笑,仍然非常鲜明地活在自己的记忆里!

于是,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写了《莺莺传》。

到了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本着“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重新改写了《莺莺传》,这就有了《西厢记》。

莺莺,你要理解表哥张生!

爱情是什么?

没有人能够真正用文字解释清楚,哪怕是大才子元稹也不行。

但是,元稹知道,感情最终是要落实到每天的菜米油盐中的!如果抛开了这些,他和崔莺莺的爱情,必将是一地鸡毛。

元稹不仅是崔莺莺的表哥,他还是母亲的儿子,他的肩上一直承担着元家复兴的重任。母亲的含辛茹苦,就是希望有这么一天,儿子能够带领元家重新走向辉煌。

而崔莺莺家除了有点财,在元稹的仕途上帮不了任何忙。这一点,元稹非常清楚。

所以,在《莺莺传》里,红娘问张生:

"崔家的内外亲戚你是了解的,为什么不凭着你对她家的恩情向他们求婚呢"

张生回答说:

"恐怕过不了早晚,我就会因相思而死了。如果通过媒人去娶亲,又要'纳采',又要'问名',手续多得很,少说也得三四个月,那时恐我也就不会在人世了。"

原来,在张生的心里,张生和崔莺莺,就像两个在过家家一样,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明媒正娶崔莺莺!

张生的人生观一直是旗帜鲜明

元稹是个理性的人。

尽管自己与崔莺莺互相很喜欢,他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所以,他从不曾在崔莺莺家里正式提亲。

以他对表亲家有恩,他如果向崔莺莺的母亲提亲的话,肯定会得到崔莺莺母亲的同意。

后来,元稹在京城得到韦夏卿的赏识,他毫不犹豫地娶了韦丛。那个时候,元稹和韦丛在婚前没有一点感情。

可以说,对元稹而言,这是一场政治婚姻。但是,元稹自己非常乐意!

韦丛去世后,元稹又和才女薛涛恋爱。

薛涛不仅大了元稹11岁,还是乐籍出身。一个生活于烟花之地的女子,对于元稹的仕途来说,薛涛只有负作用,没有正能量。

这一些,元稹心里明白,聪明如薛涛更明白,而且看得非常透彻。

因此,两人劳燕分飞,永远相思。

元稹如此,张生又何尚不是呢?

爱 主要是看你怎么去对待它了,平平淡淡的爱才是真,在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就不要去计较爱情的浪漫和很多种的爱情方式,这个每个人的去爱的方式不同,不要不知足,太贪心了,会失去难得的真爱,有人说爱情是不会长久的,我认为是错误的,爱情有长久的时候,因为你没有做到保护真爱的时候,才会导致爱情是短暂的,会认为不会长久的 爱一个人要互相信任爱一个人要互相理解 爱一个人要多多用心去包容爱一个人要心胸宽阔爱一个人要尊重对方的思想和主见 一个人要背后多多支持TA,而不是阻拦 爱一个人要面对TA不能陪伴你的时候,不要有埋怨,要用笑脸对TA说我很好,很开心 爱一个人要把自己内心的脆弱和委屈收藏起来,不要让TA知道 爱一个人~~~~太多太多的爱,也许有些人是做不到吧 重要的一点就是爱要无私无悔,爱要清洁纯净,没有一丝的杂质,甘心的愿意为TA做任何事情,当你爱上的时候,就要让TA幸福,只要TA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

1、崔莺莺的形象特征

崔莺莺是相国**,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2、张生

张生是一个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是《西厢记》中又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它把爱情看的比功名重要,轻贱名利、忠于爱情。他还有一股“风魔”的傻气,比如第一次见到红娘就自报家门,傻的可爱被红娘称为“傻角”。但他也有软弱的一面,当老夫人赖婚时他无计可施,竟一气之下“便索告辞”,还要在红娘面前“寻个自尽”,所以红娘又叫他“银样蜡枪头”。

3、红娘

从这个故事的大概中,可以看出红娘并不是莺莺和张生初次会面的“介绍人”,莺莺和张生相识相知是源于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红娘当初不仅没有“搭桥”,且在一段时间里,曾经奉崔母之命监视他们的行动,管制着莺莺,防范她有越轨之举。所以莺莺曾经埋怨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红娘回答说:“不干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来。”(《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红娘是崔家的奴婢,其主要职责就是服侍和管制着**莺莺。促使红娘改变自己的态度,背叛自己的“职责”是源于一场兵变的灾难。

佛殿相遇后,崔、张的爱情在“地下”悄悄地发展着,他们“月下联吟”、“道场顾盼”,彼此相思,好事在望。然平地起风波,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掳莺莺为妻。三日之内若不交出莺莺,“伽蓝尽皆焚烧,僧俗寸斩,不留一个”。在此危难之际崔老夫人做出决定,当众宣布:“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张生欣喜若狂,修书一封,招来白马将军,退却半万贼兵。总以为美满姻缘指日可待。然兵退身安的老夫人,在庆功宴上却出尔反尔,悔亲赖婚。“赖婚”之举伤了张生,害了莺莺,激起了红娘极大不满。从此红娘坚决地站在张生的立场上,打抱不平地要成就张生与莺莺的婚事。她为张生进计献策,她为莺莺传书递简,辛勤劳苦自不必说,还常常忍着**无端指责,受着老夫人无情的棍棒。当张生由衷感激地说:“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红娘反驳道:“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货?”(《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在红娘无私的竭尽心力的帮助下,老夫人终于让步,崔、张这对情人终成眷属。

由此观之,红娘本不是一个好管天下姻缘的“多事”人,她所以卷入崔张的婚姻中,由旁观者变为“热心人”,其原因概括起来有三:一是感激张生侠义地救了她们一家人。“我想咱们一家,若非张生,怎存俺一家儿性命也?”(《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二是她不满老夫人忘恩负义,过河拆桥。“这是俺老夫人的不是,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三是她认为**与张生郎才女貌,是天生地设的一对。“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所以,红娘所为绝不仅仅是出于“热心”,而是义与勇的表现;而红娘这一个人物的内涵也不只是一个牵线搭桥者,而是中华民族一种美好道德的象征。这种道德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牺牲自己,见义勇为;以自己无私的辛劳,成全他人的幸福。这,也就是红娘的本来面貌。她与中国古代的“媒婆”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古代有“三姑六婆”之说。“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是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这“六婆”中的“媒婆”就是男女双方之间专门从事穿针引线工作的搭桥者,并且以此谋生,而不是“无私的辛劳”。古代任何人的婚姻都要经媒婆的“手续”,没有“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被家庭和社会承认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092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