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十副春联,每副写50字左右的赏析 评语必须 有!!!!

收集十副春联,每副写50字左右的赏析 评语必须 有!!!!,第1张

1“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

这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的春联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3上联:冷冷暖暖方是年味

下联:分分合合尽显年意

横批:团圆暖春

这幅春联最好的地方在于冷冷暖暖,分分合合意思相反,诠释到位冷冷暖暖将的是天气冷,情意暖暖分分合合指的是家人一年到头相聚的喜悦甚有年意而横批恰到好处,画龙点睛十分有意思希望你们多多看看,品味品味

4门迎四海千重福 户纳乾坤万里财

福、财是喜庆词语,四海、乾坤是借代,也是夸张的手法主人用这副春联,希望能迎到四海很多的福禄,纳入乾坤很远的钱财门、户属于代词,代表主人

5东成西就四季来财家兴旺 南和北顺八方进宝福满堂

这是一副生意人家的对联表达了主人在新一年的心愿,希望能在新的一年做生意能够东成西就,南和北顺和气生财嘛,做每一宗商品交易都能成功,顺顺利利,就手,生财生意兴旺了,自然钱财到手,福禄进门,家业兴隆

6东风送暖文明第宅春常在 千祥云集琴瑟人家庆有余

春天来了,暖暖的东风频频吹来,给我文明富裕之家庭送来春的气息,文明之家春天常驻东风隐喻了国家关注民生的政策,国富民强千万种吉祥之彩云聚集的爱好音乐的人家,琴瑟和声,社会和谐歌升平,吉祥人家用美好的音乐来庆祝年年丰衣足食,富足有余福禄,纳入乾坤很远的钱财门、户属于代词,代表主人

7迎春运至雄心创业千般就 接岁生机壮志兴家万事成

象这一副春联,抒发了主人的雄心壮志创业,意愿能够功成名就的远大理想以美好的心情,迎接牛年春天的到来,万物生机勃勃,我们平民百姓雄心创业,壮志兴家,样样就手,如意,事业成功

8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上联是七字,下联也必定是七字如果上联是五字、十一字,下联也必定是十一字,如此类推这是为了美观,对等春联贴在门上,除了喜庆,增添节日气氛,更重要的是给人阅读欣赏好的春联读起来郎郎上口,平仄有韵,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所以要求整齐,美观,上下字词性一至

门迎四海千重福

户纳乾坤万里财

福、财是喜庆词语,四海、乾坤是借代,也是夸张的手法。主人用这副春联,希望能迎到四海很多的福禄,纳入乾坤很远的钱财。门、户属于代词,代表主人。

又如:

东成西就四季来财家兴旺

南和北顺八方进宝福满堂

这是一副生意人家的对联。表达了主人在新一年的心愿,希望能在新的一年做生意能够东成西就,南和北顺。和气生财嘛,做每一宗商品交易都能成功,顺顺利利,就手,生财。生意兴旺了,自然钱财到手,福禄进门,家业兴隆。

郑板桥六十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

这副对联是郑板桥叙怀言志之作,字里行间可见他的人格画像。这一年,郑板桥已经在潍县为官七载了。几年来他吏治有为,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受到百姓的爱戴,在诗画上,也有所成就。但欲辞官归田的想法也是愈发明显了。写下对联后的第二年,他便去官离开潍县,从此与书画往来、以诗酒唱和。

>

将目光重新放在这副对联上。对联内容极妙,形式也颇有意趣。其中上联的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与下联的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常常被人摘出单独作联,更加显出对闲适清净的渴望。而上下联除但使和只令外,其他三组四字词语互为对仗,恰似鼎足而三,这种对偶形式就被称作鼎足对。

>

鼎足对,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对仗形式,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有且只有三句对仗,它们互为对偶,如鼎之三足,它还有个俗称,叫三枪。

>

鼎足对在元曲中最为常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鼎足对: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富有排比之气的鼎足对,用简练的语言将秋日黄昏之景一一描摹,意蕴深远。

>

当然了,鼎足对在诗词中也有存在。就宋词而言,鼎足对常常被词人用来加强情感的抒发、意趣的描摹。苏轼的《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开头就是一句鼎足对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这是熙宁七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当时其弟苏辙在齐州(今济南),苏轼相思甚切,途中他写下这首词。他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弟弟,旅途的风景便无心欣赏了,只觉得旅舍灯光孤零零青冷,听到声声鸡鸣,马上收拾起残梦早早出行。这里运用鼎足对的形式,绘声绘色描绘出词人旅途中所见之景以及景中之情。

>

辛弃疾词中也有鼎足对,如五车书,千石饮,百篇才(《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侠义之气在这三句对仗之下喷薄欲出。

>

这样的形式用于对联,就有了鼎足联,也就是所谓的三柱联。它由三个可互为对仗的句子组成,或一个上联两个下联,或两个上联一个下联。而开头我们所说的郑板桥的对联,仅仅是在上下联中分别使用了鼎足对的对偶形式,并不能称之为三柱联。

有关的对联以及解析如下:

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

王维赋诗重阳节,其中一句广为流传:“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有兄弟共登高的传统,王维兄弟分散,独在异乡,逢此佳节,自然伤情。这一清明节的联借用王维的诗句,别具神韵。想来重阳节思念的亲人,虽在异乡,犹有相见之时。至于清明节所思念者,无非物化的亲人,其心境的繁复曲折更甚前者数“倍”。

燕子来时春社;

梨花落后清明。

春社,祭名,祭祀土地,以祈丰收。周代用甲日,后世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清明既为春季第五个节气,距春社日自然不远。燕子归来,梨花凋落,即为此时的物候。上联用“春社”,为祭地之日,下联用“清明”,为祭祖之时,两者相对十分妥帖。上联用“来时”,下联用“落后”,来燕固有去日,梨花犹能重开,又将自然界的循环变化巧妙勾勒出来。着色清浅,意蕴幽远,对举工整,实为妙对。

三月光阴槐火换;

二分消息杏花知。

清明为三月节,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节。寒食节有禁火的习俗。相传春秋时晋国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仕,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能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至清明时才另起“新火”。槐火,即用槐木取火。古时随季节变化,燃烧不同的木柴以防时疫。据汉代大学者郑玄研究,槐火为冬天所用。故而此联说“槐火换”。二分,一般指春分与秋分,此处指春分。春分乃清明前一个节气。杏花开时,约在春分前后,此联赋予杏花思想感情,以为它知晓春分的音讯。数目对数目,词组对词组,且平仄相调,对仗工稳。

相逢马上纷桃雨;

喜见树前闹杏花。

联中用唐人岑参《逢入京使》诗句“相逢马上无纸笔,凭君一语报平安”,又用宋人宋祁《玉楼春》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后者历来为人赞赏,近人王国维曾有评语:“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由于其形容春意盎然如此之妙,以致“红杏闹春”几乎成为春联的家常菜。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清风明月”中有“清”、“明”二字,以点明节令。

槐火光阳春替换;

杏花消息雨传知。

此联用古诗“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句。所谓杏花雨,乃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槐火用于冬日,到了春天,自然要更换。清明时节的雨沾衣不湿,推之应为杏花雨,杏花之繁茂也自可想见。文人撰联多有掉书袋的癖好,给走马观花的人设了栅栏,却为会心者添了无穷的乐趣。

寒食雨传百五日;

花信风来廿四春。

《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这正是上联的出处。“冬节”指冬至,自冬至到寒食刚好一百零五天,所以寒食日又称“一百五日”。下联化习语“二十四番花信风”。花信风指应花期而来的风,由于风应花期,其来不误,故此得名。由小寒到谷雨(清明后一个节气)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候,每候应一种花信。小寒节三信:梅花、山茶、水仙;大寒节三信:瑞香、兰花、山蠜;立春节三信:迎春、樱桃、望春;雨水节三信:菜花、杏花、李花;惊蛰节三信:桃花、棠棣、蔷薇;春风节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节三信:桐花、麦花柳花;谷雨节三信:牡丹、酴醾、楝花。以上为二十四种花信风。楝花风毕恰是春季结束,所以下联说“花信风来廿四春”。“寒食雨”与“花信风”之对,“百五日”与“廿四春”之对,甚为工整。

桐花吐艳;

榆火分新。

榆火,从榆木所取之火。古人冬天用槐檀取火,春天则改用榆柳。此联用词简洁,由于涵括了寒食前后的变化,意思较为丰富,同时对仗工整,也算难得。

桃花作粥;

荠菜悬灯。

桃花粥是旧俗寒食节的食品。荠菜籽能榨油,可供油灯照明之用。且荠菜繁茂之时,恰在清明前后。是以“荠菜灯”对“桃花粥”,别有风趣。

国运昌隆,英雄胆壮;

金瓯无恙,烈士心安。

瓯是一种器皿,一般为瓦器。黄金之瓯,自然无比坚固,常用以喻疆土之完固。“英雄”与“烈士”之对,“胆壮”与“心安”之匹,十分工整,且一张一弛,饶有趣味。

到处探幽,午桥最胜;

逢时行乐,卯饮亦佳。

上下两联都出自唐白居易的诗。其《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纪事》诗句“旧径开桃李,新池凿凤凰。只添丞相阁,不改午桥庄。远处尘埃少,闲中日月长。青山为外屏,绿野是前堂。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年华玩风景,春事看农桑。花妒谢家妓,兰偷荀令香。游丝飘酒席,瀑布溅琴床。巢许终身稳,萧曹到老忙。千年落公便,进退处中央。”是为上联的出处。午桥,即是午桥庄,是唐裴度的别墅。白居易《卯饮酒》诗句“卯饮一杯眠一觉,世间何事不悠悠”,乃下联所自。卯饮,即晨饮。此联平仄严格相对,层次分明,乃佳对。

百六日佳晨杏酪榆羹何处梦;

甘四番花信石泉槐火为谁新。

百六日,亦同百五日,谓寒食节。自冬至到寒食或为一百零五天,或为一百零六天,两说并存。杏酪,杏仁造的糊状物,即杏仁粥。榆羹,又称榆粥,乃用榆荚或榆皮煮的粥。《太平御览》引陆翙《邺中记》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可知古人曾有寒食备杏酪的习俗。

悯介推而禁火;

怅崔护之题门。

唐崔护《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人据此诗演成崔护和少女的恋爱故事。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博陵名士崔护进士落第,心魂落寞。逢清明节,他独往城南踏青,见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感口渴,遂叩门求饮。开门之人,竟为一妙龄佳丽。崔护一见倾心。次年清明,崔护旧地重游,却见院墙如故而人已渺然。他帐然若失,遂在门上题了此诗。于是,“人面桃花”就成为清明时节浪漫典故。上联暗指寒食,下联本寓清明,以人事故典牵引而出,一悯一怅,顿生千古幽思。

冷节传榆火;

前村闹杏花。

这也是一副寒食节所用对联。此联开头先点出“冷节”,“冷节”即寒食节,因要禁火而吃冷食。再以“榆火”描述春景,有些凄凉。下联则选取另一幅春季画面“前村闹杏花”,一个“闹”字,极为传神地写出了生活情趣。杏花开放的时节为春天,故以“杏花天”指春天。唐代李商隐《评事翁寄赐炀粥走笔为答》诗“粥香炀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绩篷。”语言简练,遣词准确,当是此联特点。“榆”“杏”之对,十分工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096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