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赏析

中考古诗赏析,第1张

2010年中考必备—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精编(古诗鉴赏专题)

杭州市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城 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23.(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分。意思符合即可)

(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3分。白诗分析1分,曾诗分析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湖州市

三、古诗文阅读(20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一16 题。(4 分)

春日

(宋)晃冲之

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 桃花。

注释 ① 阴阴:草木阴阴。② 趁:追逐。

巧.这首诗通过描绘 、细雨翻萍、 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2 分)

16 .三、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

三、古诗文阅读(20 分)

(一)( 4 分)

巧.(共2 分,各1 分)小溪阴阴鹅鸭戏水(意思对即可)

16 (共2 分)通过描写小溪中鹅鸭逐春的情景,流露了作者爱春(或惜春)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嘉兴市

三、古诗文阅读(25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15-22题。

(-)(4分)

晓过鸳湖 查慎行①

晓风催我挂忱符,绿涨春芜⑵岸欲平。 !

长水塘⑶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④城。

[注释]①查慎行(1650-1727),海宁人。鸳湖:嘉兴南湖。②芜:丛生的草。⑧长水搪:原嘉兴城外的一条河道,通南湖。④秀州:即嘉兴。

15,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2分)

16,历来被认为佳句的“菜花香过秀州城”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妙?请写出你的理由。(2分)古

(—)(4分)

15,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春风和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

16,“香”、“过”,写出了菜花之茂盛,香气之浓郁。(或“莱花”,用最寻常的莱花写出了诗人朴实的内心。)

金华市

三、古诗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三则古诗文,完成14—21题。

(一)送客诗

严维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注释:严维:唐代诗人,浙江绍兴人,年轻时曾在金华安正书院习文。

14.诗中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写出了金华哪两处名胜?(2分)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金华具有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古诗文阅读(19分)

(一)14婺江(双溪) 八咏楼 15 赞美、热爱以及留恋之情。

丽水市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15~22小题。

(一)(4分)

泛吴淞江

[宋] 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惟有鹭鸶①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①鹭鸶:白鹭,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15诗中 (1) 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 (2) 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2分)

16“惟有鹭鸶知我意”中的“我意”指的是什么?(2分)

四、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4分)

15(1)斜阳 (2)半日(2分,每空1分)

16.“我意”指的是诗人孤寂、苦闷的心境。(2分,意对即可)

宁波市

绍兴市

一、 古诗文阅读(25分)

(一)(5分)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0、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2分)

1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3分)

三、古诗文阅读(25分)

(一)10、宁静幽美(或:曲径通幽、自然惬意)

11、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台州市

一、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17——25题。

(一)(4分)

村 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ī):水岸。 ②漪:水波纹。 ③:腔:曲调。

17.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2分)

答: ▲

18.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

(一)(4分)

17“衔”字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评分标准:2分。意对即可。若两字均赏析,按前一个评改。

18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评分标准:2分。言之成理,意对即可。

温州市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一)(5分)

《除夜①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15、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16、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15、凄清(孤寂、凄凉、清冷)

16、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义乌市

三、古诗阅读(共20分)

(一)(4分)

1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钟山①即事②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①钟山:山名。②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③相对:对着山。

⑴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⑵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一、 古诗文阅读(共20分)

15.(1)“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2分,写出一点给1分)

(2)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2分,“悠闲平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各给1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曲中“山坡羊”是 ,“潼关怀古”是 。

  简析及备考试题考查的是古诗词的基本知识,针对词曲的标题,同学们要明确它一般包括两部分,即词(曲)牌名和题目。只要知道这一基本常识,就很容易答出来。另外大家也要积累一部分词(曲)牌名,如念奴娇、沁园春、水调歌头、菩萨蛮、浣溪沙、江城子、武陵春、望江南、卜算子、山坡羊、朝天子等。在中考试题中,这类题一般较少,且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只要大家积累和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是很容易得分的。

  3分析诗词内容,包括诗词思想内容,作者思想感情及生活态度

  诗词的内容是诗词鉴赏中不可或缺的一题,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看标题,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如《钱塘湖春行》就交代了诗人描写的对象和季节二看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明确诗歌的背景和写作缘由。这主要是一部分考课外古诗词的省市,为了减轻考生对诗词的理解难度,从而以注释的形式提供一部分信息,因而同学们不要认为注释是可有可无的,一定要加以重视,以助更快把握诗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三看意象,领悟意境。意象,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境,指多个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仔细揣摩品味诗歌意象,这是迅速走进诗歌的关键。同时对常见的“月”、“柳”、“雨”“酒”等意象所包含的情感要有一定的掌握,从而能进行迁移联想。四看诗眼,把握情感。诗眼可以是一个传神精炼的字或词,还可以是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把握住诗眼,就能大致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望江南》中“肠断白苹洲”一句就把青年女子等待丈夫归来的惆怅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真题再现

  (2008江苏泰州中考题)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完成下列三题。(6分)

  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 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联系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及备考这一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一题是对写景句的理解,这一题相对较为简单;第二题是对思想感情的领悟,解题时就可以结合注释①提供的写作背景,联系前面的写景句和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所蕴含的情感,揣摩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对内容的理解一般以主观题为主,因此需要同学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多练习,多思考。

  参考答案(1)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2)诗人政治欠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本题2分,答“苦闷”、“愁闷”、“郁闷”或“寂寞”、“孤寂”、“寂寥”给1分,答“寄情山水,缅怀古人,复杂的情感无人理解”或“无人理解其思想情感”再给l分。)

  4诗词语言理解,包括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语言的主题风格以及艺术魅力

  诗歌的丰富情感和深刻主题的表现依靠的是精炼概括或生动形象语言的表达。揣摩语言之精妙,就是要把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准确的展现出来。请看下面一道中考题:

  真题再现

  (2008浙江宁波中考题)古诗文阅读

  (一)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铁以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 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1.诗中哪些词语反映了眼前这场战事的严酷?( 2 分)

1、阅读曹操的《龟虽寿》,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答案)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中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句子,其中的“遗篇”就是指《龟虽寿》这首诗。

B、这首诗前四句是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管寿命多长,总有终结的一天。从反面揭示出人的精神面貌之重要。

C、诗的第五、六句从正面作喻,又与七、八句意思紧密相连,揭示了这首诗的中心,形成了诗的高潮;高潮之后,诗人用四句议论来煞尾,把满腔热情凝聚于一个哲理之中。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与整首诗的内容并无关系,而是在配乐时加上去的。

2、对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复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A、诗中第一、二句用典精当,对仗工整,道出了离京的原因和路程。这里的“灞涘”即“河阳”,“长安”即“京县”。

B、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中的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与谢朓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意思相同,不过形容过实,不如小谢的这两句诗鲜明空灵。

C、“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两句抒发了诗人延误佳期的惆怅,描摩出诗人追悔不已、泪下如霰的情态。

D、诗人以“有情知望乡,谁能 不变”收束全诗,写的仍是傍晚时登上三山回望京都的情景,与开头相呼应。

3、下面是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之一,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A、这首诗中的“王杨卢骆”,即指初唐“四杰”。

B这首诗评价了“王杨卢骆”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C这首诗否定了对“王杨卢骆“哂未休”的态度和做法。

D这首诗就“王杨卢骆“身与名俱灭”的结局抒发了叹惋之情。

4、对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答案)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A、开头两联赞美李白的诗清新、俊逸,卓异不凡。

B、第三联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抒发浓重的离情。

C、末联写作者回忆过去与李白把酒论诗的情景。

D、这首五律诗,从赞美诗发端,以“论文”收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自然,用语隽永。

5.读下面唐无名氏的《水调歌》(古代乐曲名),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A.一、二两句写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地面辽阔荒远,日落星出,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夜的静谧。

B.第三句陡转,点出军情。幽深的静夜,突然升起几处报警的烽火。“几处”突现了军情的紧急,给人以突兀、危迫之感。

C.第四句写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战士们迅速将军营连成一片,擂响鼓鼙,立即出战迎敌。“鼓鼙”二字突现了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

D.全诗以纯客观的笔调写景叙事,采用层层渲染烘托的艺术手法,造成环境气氛上的有张有弛,形成起伏跌宕,读来扣人心弦。

6、对下面这首《渡桑干》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答案)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干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

A、第一句写诗人远离家乡咸阳,在并州已经住了整整10年。

B、第二句写10年来,诗人虽然日夜盼望能重返故乡,但始终仅仅盼望而已。

C、最后两句通过“渡河”、“回首”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重返故乡的绝望心情。

D、这首诗的成功在于运用形象、含蓄的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对客居地的热爱情感。

7.读下面唐朝诗僧景云《画松》诗,选出后面分析不确切的一项(答案)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忆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A.第一句写见到画松,立即为之打动,觉得完全像一棵真松树。“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之感。

B.二、三四句写诗人沉思凝想去把握画境。当画境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印证时,诗人获得了一种顿悟的极大乐趣。

C.诗人用秀丽奇险的东南名山天台山上的松树与“画松”进行对比,表现画松的苍老遒劲。

D.作为题画诗,本诗独具一格,未对画松作实在的形状描摹,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来写,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了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了画家的艺术造诣。

8.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作用,突出了江水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念之情。

D.诗作者把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做到了言尽而意无穷。

9、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兰溪棹歌

戴叙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A、首句使人想象到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凉月”点明秋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B、次句用“镜”喻溪水,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水的平静和清澈,诗人用“镜中看”三字直接描写夹岸青山的景色。

C、三、四两句写溪上渔人欢乐的捕鱼场面。几天雨后,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竞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怎不令人高兴?

D、这首诗前面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不见一个“人”字,不写一个“情”字,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情意盎然。

lO.对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分析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担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A.首句突写客中寒食景色,尾句遥念故园寒食景色,一起一收紧扣诗题。

B.“独”字是“空”字的延伸,又是“想”字的伏笔”,“想”由“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二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作用。

C.第三句居全诗主位,借景抒情,运笔曲折而又含蓄。

D.尾句景中见情,透露了诗人的归思,表达了对诸弟和故园的思念。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答案)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12、下面六项是对明代高启《岳王墓》一诗的分析,内中两项欠妥,它们是(答案)

大树无枝向北风,千年遗恨泣英雄。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二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磋高庙自藏弓。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A.《岳王墓》是凭吊岳飞的怀古诗,表达了对英雄的景仰和对奸邪的愤慨,实质上也婉曲地抒发了对明代统治者杀戮忠良的不满。

B.“大树无枝向北风”象征着岳飞报国的精神未泯。

C“班师诏”是指南宋高宗见岳飞大败金军而促他回京受赏与休整的圣旨。

D.“射虏书”即请战书;“二宫”即指被金掳去的徽、钦二帝。

E.“高庙自藏弓”中的“弓”是借喻被害的岳飞。

F.“不见诸陵白露中”是说没有看见宋代众多皇帝的陵墓出现在白露之中。

13.对唐寅《姑苏杂咏(四首)》之一诗意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门称阊阖与天通,台号姑苏旧帝宫。银烛金钗楼上下,燕樯蜀柁水西东。

万方珍货街充集,四牡皇华日会同。独怅要离一抔土,年年青草没城墉。

A、阊阖是传说中的天门,首联是写苏州悠久的历史。

B、“银烛”形容楼馆装饰之美,“金钗”形容歌妓服饰的华丽。颔联、颈联极写苏州繁华的景况。

C、要离是春秋时刺客。尾联写要离的坟墓湮没在城墙下的荒草之中,这是理所当然的。

D、这首诗既歌咏了当时苏州繁华景况,同时也慨叹随着经济的发达,古代淳厚真挚的人情,重然诺、轻生死的侠义精神却很难见到了。

14、对查慎行《晓发胥口》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答案)

半浮半沉树头树,乍合乍离山外山。

借取日光磨一镜,吴娘船上看烟鬟。

A、这是一首写景小诗。首二句写远眺,末二句写近观。

B、因为是在清晨,所以山在雾气的笼罩中忽隐忽现。“乍合乍离”是指山一忽儿连绵不断,一忽儿又孤立分离。

C、又因为是在水中,所以水雾中的树便似乎老是浮沉不定。“树头树”是说树高头还有树,既朦胧又富有层次。

D、第三句是说吴娘借着清晨的阳光在湖边磨镜。主语蒙后省略。

15、下面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圆圆曲》的前四句。对之分析不当的一句是(答案)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注:①圆圆:指吴三桂爱姬陈圆圆。②鼎湖:古代传说黄帝乘龙升天的地方。后世就把“鼎湖龙去”作为皇帝去世的代名词。这里指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北京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②敌:指李自成起义军,吴三桂以之为敌。京:指明都北京。④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指山海关。)

A、《圆圆曲》前两句的意思是:当日李自成起义军打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离开人世。吴三桂从山海关引清兵入关,打败了李自成,攻取了北京。

B、恸,音tòng,恸哭即痛哭之意,“恸”和“痛”通假。

C、缟素指丧服。“六军俱缟素”即指吴三桂全军都穿上丧服 。

D、红颜即美女的代称。后两句的意思是吴三桂全军服丧志哀,像似为崇祯帝复仇,其实只是为了爱姬被俘才怒发冲冠的。

16.读林则徐《塞外杂咏》全诗,对诗中的“笑”可作如下理解,选出错误的一项(答案)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其难消。

(注: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西行伊犁途中。)

A.作者把天山拟人化,寄托丰富情怀,这里的“笑”因而含蕴深厚,意味无穷。

B.这里所写的满头银发实指满腹怨愤。作者的满腹怨愤如天山之雪积郁不融,发出这激愤的一笑!

C.作者在这里傲笑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屈膝投降。

D.这也是无可奈何的笑。

E 这笑中包含着对个人苦难的超脱,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不畏艰险的顽强精神。

F.讲“我这满头银发与山上那皑皑晴雪一样难以消融”,这使得笑中不免含有悲观成分。

17、有人对秋瑾(《感时》)其一作了如下四点注解,你以为是否对,为什么(答案)

忍把光阴付逝波,这般身世奈愁何楚囚相对无聊极,樽酒悲歌涕泪多。

祖国河山频入梦,中原名士孰挥戈雄心壮志销难尽,惹得旁人笑热魔。

A、“光阴付逝波”就是光阴付流水,暗用了孔子“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一句的内容。

B、“楚囚相对”是指处境不顺的人聚在一块,这里是指革命壮志末酬的人相聚在一起。这是借用了《晋书·王导传》故典:东晋王导斥责过江名士周顗(yî)等不知努力恢复中原,只是学楚囚对泣不可取。“楚囚”出自《左传·成王九年》:在晋楚战争中,楚将钟仪被俘,晋侯问:“南冠而系者,谁也”专管人员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借指处境不顺的人。

C、“中原名士孰挥戈”就是说中原地区那些有名望的人哪一个站起来拿起武器进行战斗。“中原”原指河南一带,此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孰”,谁,哪一个。

D、“旁人笑热魔”,旁边人笑(我)发疯了;鲁迅《药》中夏瑜的主要原型就是秋瑾,小说中花白胡子说:“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这正好为之作为注脚。

18、对下面秋瑾这首《独对次清明韵》解说全都恰切的有 (不只一项)(答案)

独对春光抱闷思,夕阳芳草断肠时。愁城十丈坚难破,清酒三杯醉不辞。

喜散奁资夸任侠,好吟词赋作书痴。浊流纵处身原洁,合把前生拟水芝②

(注:①奁资:嫁妆费用。②水芝:荷花。)

A、一、二句融情于景。虽是“春光”、“芳草”,却含闷思伤感。

B、三、四句继续言愁。全诗把愁之深表达得淋漓尽致,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C、后四句有转折,有升华,三、四两句更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

D、这首诗倾诉了诗人不满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情愫。但由于作者过于言愁,对诗中出现的这种亮色有所削弱。

E、诗人直抒胸臆,表现出既多愁善感又豪爽尚侠的特有性格。

19、阅读《诗经》中的《无衣》完成①一②题(答案)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及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袍:长衣,即战袍。于:语气助词,不译。兴师:出兵。同仇:你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引申为共同对敌。

B.泽:同襗,即内衣。偕作:一起行动。裳:下身的衣服,即战裙。偕行:一同出发。

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D、“同仇”、偕作”、“偕行”,正好显示出战前动员,整理行装,一同出发这一过程。表现了战士们不断高涨的斗志。

②对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节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节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0.阅读杜甫《咏怀古迹》(之五),完成两道题(答案)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①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诸葛亮“万世不朽”的英名和作者面对遗像的感受。

B、三四句概括诸葛亮的功业,赞扬他如鸾风高翔,独步云霄。

C、五六句认为诸葛亮的才能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相比,也不相上下。

D、七八句慨叹诸葛亮难以改变汉朝灭亡的命运,赞扬他 “鞠躬尽瘁”的精神。

②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宗臣”即世所尊祟、敬仰的名臣;“宗臣”二字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B.全诗由进武侯祠,观遗迹(遗像等)起笔,自然地引入对人物业绩的评述。

C.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扬,又有对其壮志未遂的叹惋。

D.全诗描写生动,形象鲜明,使人如见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形象。

2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两道题(答案)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升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①对这首唐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诗题《寄左省杜拾遗》中的“杜拾遗”,即任“左拾遗”(谏官)的杜甫。“左拾遗”属门下省,故称“左省”。作者在中书省任“右补阙”(谏官),岑、杜既为同僚,也是诗友,因而“寄”诗以相慰。

B.首联中的“丹陛”与“紫微”都借指国君的宫殿,“曹”是古代的官署。

C.领联中的“天仗”,是指国君的仪仗队,“御香”是宫殿里燃烧的香。

D.尾联中“阙事”的“阙”通“缺”,即缺点或错误。“谏书”的“谏”,是进宫献策的意思。

②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表面炫耀每天朝见国君的盛况,实际上表露出无聊的生活与苦闷的心情。

B、“白发悲花落”,为虚度年华而叹息;“青云羡鸟飞”,还想展翅高飞,大有作为。

C、“圣朝无阙事”是反语,意含讽刺。

D、这首诗写得曲折隐晦,寓贬于褒,表面颂扬朝政,实际抒发内心的忧愤。

22.阅读陆游《夜吟》一诗,完成①一②题(答案)

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

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①对这首诗的词句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妄学诗”是指广泛地学习诗歌的写作。

B、“独心知”是说创作的深入要靠自己的追求。

C、“一笑寒灯下”是“寒灯下一笑”的倒装,指创作成功的喜悦。

D、“金丹换骨”即“脱胎换骨”,超脱尘世,犹文天祥悟大光明法蝉蜕。

②对这首诗整体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中,陆游总结了诗歌创作的经验。

B、这首诗中,陆游概述了学诗走过的曲折道路。

C、这首诗中,陆游描述了创作诗歌的艰辛情状。

D、这首诗中,陆游抒发了顿悟诗歌创作规律后的欣喜之情。

23.对陆游《书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A、首联写作者早年因为不知世事艰难,所以当时壮怀激烈,雄心勃勃。

B、颔联追述宋人抗金的英雄业迹,颈联则写壮志未酬的感叹,情调由昂扬转入忧愤。

C、尾联极力赞美诸葛亮,惭愧自己才德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惭愧自己未能在诸葛亮麾下建功立业。

D、全诗表现了诗人虽历经艰难而矢志不渝,悲愤却并不消极的爱国激情。

24、阅读下面袁枚的《马嵬》诗,完成①一②题(答案)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是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注:长生殿,又名集灵台,是唐玄宗祭祀天神的宫殿。)

①对这首诗的词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长恨歌》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B、人间的“银河”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这里运用的是借喻。

C、第三句里的“夫妻别”写的是民间的爱情悲剧。

D、第四句是说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远比李杨爱情悲剧深重。

②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的意思是说《长恨歌》里所描写的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原作者虽对他们的荒*误国有所揭露和不满,但更多的是同情和美化,所以不必传颂吟唱。

B、第二句是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明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夫妻离散的悲剧。

C、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用映衬的手法,写出因战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不仅存在于上流社会中,也存在于下层人民群众之中。

D、作者来到马嵬驿不叹李杨悲剧,却借题发挥,抒写百姓因战乱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5、阅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完成①一②题(答案)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①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②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②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2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①一②题。(答案)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①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呵冻提篙手未苏”,意思是说用嘴吹热气使冻僵的手变暖,但提着竹篙的手仍然很僵硬,没有感觉。

B、“满船凉月雪模糊”,描绘的是冷月照着渔船,白雪一片茫茫。

C、“画家不识渔家苦”,指画家们不了解渔民的悲苦。

D、最后一句的“寒江钓雪”指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诗。这一句说的是画家们模仿《江雪》描绘的情景去钓鱼。

②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批评画家不能真实反映渔民痛苦生活的诗。

B、开头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把渔民的辛苦勾勒出来了。

C、后两句发议论,批评文人画家只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不反映渔民的痛苦。

D、该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1、A(“遗篇”指《观沧海》一诗。)

2、B(A项中,“灞涘”指霸陵而非河阳,“京县”指洛阳而非长安;C项中,“佳期”指还乡之期,这两句诗写作者想到还乡无期,心中充满惆怅,泪珠像雪珠一样散落下来;D项中的两句诗抒怀归之情。这三项皆误,只有B正确。)

3、D(这首诗写后人的苛责无损于四杰的万古流传。)

4、C(不是“回忆过去”,而是希望将来有机会与李白再把酒论诗。)

5、C(“连营”指一个接一个的军营,不是说将军营连成一片。)

6、D(抒发思念故乡之情。)

7、C(不是进行对比,而是实指所画是天台山上的松树。)

8、A(“秋”字表面上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人的情绪。)

9、D(A项错在“秋雨”,从第3句诗可知是春景;B项错在“直接写”;C项错在“捕鱼场面”,是写春潮讯给渔人带来欢乐。)

10、C(第三句是直接抒写,无所谓“曲折”、“含蓄”。)

11、C(批判的是真正“不知亡国恨”的座中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12、C F(C项提到的“班师诏”旨在骗岳飞回京加以杀害,并非受赏休整,F项应释为:宋代众多皇帝的陵墓隐没在茫茫白露之中。)

13、C(尾联用要离这一典故是慨叹当时人重利轻义的行为,一个“怅”字已能说明问题。)

14、D(“借取日光磨一镜”并非指人在磨镜,“主语蒙后省略”的说法是错误的。)

15、B(“恸”不是“痛”的通假字。)

16、F(本诗的基调是乐观的。)

17、C(“中原”此指全中国。)

18、C E(A项“融情于景”应为“融景于情”;B项不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而是以酒消愁的豪迈;D项错,作者通过言愁更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思想。)

19、①C(表现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

②C(表达慷慨从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御侮保国的中心思想。)

20、①C(“失萧曹”的意思是相形之下使萧曹失色。)

②D(本诗除遗像可算描写外,其余均为议论,没有描写诸葛亮的形象。)

21、①D(“谏”是劝君主改正错误)

②B(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青云羡鸟飞”写诗人抬头望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

22、①D(“金丹换骨”是指对诗歌创作规律的顿悟。

②C(描述的是发现创作规律的过程,而不是创作诗歌的艰辛。)

23、C(应表现诗人渴望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

24、①C(“夫妻别”是借指一般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

②C(三、四两句采用对比和用典,说一般民众的苦难比帝王妃嫔的爱情悲剧更惨。)

25、①D(“花”指国家。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

②A(由于诗人不满现实辞官离京,因此心情是悲愤寂寞的。)

26、①D(末句是说画家只是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而不真实反映渔民的痛苦生活。)②D(此诗无对偶、夸张手法,可以说用对比手法,让渔民的痛苦与画家的闲情雅趣形成鲜明的对照。)

参考资料:

http://wwwlesunorg/xueke/html/2003-05/432htm

我初中没有古诗鉴赏 所以不知道初中的难度 你做做看吧

 古诗鉴赏指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语言主要是考查诗歌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点火,节后点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解析 第(1)题侧重于对其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由此把握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2)题侧重于对本词的内容与形式的总体理解把握。赏析“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第(1)题时,同学们常常只注重语言的表层含义,而忽视语言的深层含义。挖掘语言的深层含义,才能准确全面把握词人的心情。其次同学们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许多学生对苏轼豁达、乐观的性格印象深刻,没有认真地去读这首词,对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准。

 在回答第(2)题时,有的同学弄不懂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不会由景入情作深入的分析。要记住“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中除了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之外,还有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要仔细体会蕴含在景物之中的情感。

  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 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较多地运用这种方式命题,2007年高考有6省市采用这种形式,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对意境营造的领会等方面的比较。

 第(1)题第一问考查咏物诗所咏事物的特点,解读时理解这首诗中海棠的特点,不要去猜想海棠花共性的特点。第二问考查的是表现手法。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表现手法中包括修辞手法。

 第(2)题比较分析抒发感情的不同,要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诗歌的比较鉴赏,一般是从两者的异同点出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花的喜爱之情。细微之处的区别一是爱花在盛开之时,一是惜花在将谢之际。

  实战演习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注]不忿:怨恨。

 (1)诗中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错误》一诗中有句名言“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你认为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

 (2)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分析作者在诗中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留春令 咏梅花(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词的妙用。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试从这一角度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一句的艺术表现力。

 (2)“雁来音信无凭”一句,表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5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是两首送别诗,两诗诗眼分别是什么?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两诗首句都写得别致,有什么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

 1 (1)描绘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的画面。(2)早晨的喜鹊声油然引起了深闺女子的惊喜和期望,但是喜鹊声并未给她带来喜讯,却又使思妇的内心限入极度的失望和怨恨;从而使诗韵不尽,耐人寻味。

 2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开篇即唤出“孤雁”,对孤雁进行正面描写;结尾用了衬托的笔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2)作者借刻画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抒发其渴望骨肉团聚,梦想朋友重逢的真挚情感。

 3 (1)“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2)曾几何时,梅花以芳心相许,“苦”字表达了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诉相思时,蓦然想借多情的使者“东风”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听说“东风”早被竹外幽香沁人的梅花迷恋住,因此,词人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闻说”,听说之意,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强烈表露出他对梅花的爱之深、思之切。

 4 (1)作者写“砌下落梅”是眼前所见之景,“拂了一身还满”是自己所做之事,但全句着一“乱”字,表面写“落梅”,实际写心情,表明了自己心情的烦乱。(2)作者用古代鸿雁传书的故事,来说家人也想念自己,会给自己来信,只不过是大雁没有把书信带给自己罢了,所以作者认为鸿雁传书的说法是“无凭”的。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极度思念的感情。

 5 (1)孟诗诗眼是“断人肠”,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和伤感;王诗诗眼是“不觉有离伤”,用以抚慰友人,一扫送别之悲,而见其乐观开朗。(2)首句都不言别情,却说两地相连,有“天涯若比邻”之意,以此来宽解抚慰友人。

1 初中古诗赏析题及答案(课外)

(1刘一止《小斋即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哪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2)(辽宁卷第15题)王维《秋夜独坐》(节选):“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周弼《夜深》:“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①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②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答]:①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②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的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谢枋得《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①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②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尽管说

2 初中课外古诗鉴赏及答案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

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七、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1、答案: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八、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答案: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九、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 雪:指梨花。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3 初一语文古诗词赏析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山重水复疑无路③,柳暗花明又一村④箫鼓追随春社近⑤,衣冠简朴古风存⑥从今若许闲乘月⑦,拄杖无时夜叩门⑧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年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渡荆门送别(唐朝)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这些一下就全好了。

4 初三语文诗词鉴赏大全,要问题和答案,谢谢~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 花。浣溪沙宋晏殊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②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年代:宋作者: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观书有感》(其一) 朝代:南宋 诗人: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其二) 朝代:南宋 诗人: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5 谁有中考古诗文鉴赏试题 不要太难

这是我们学校用的资料,一个超猛的老师编的,如果你增加悬赏分,我有更详细资料 怎样鉴赏古诗词(一)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明确鉴赏要求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分辨古诗类别 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辨别不同题材的诗词,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题材的诗: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004年浙江卷《菩萨蛮 李白》亦属于这一类。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等等。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卷陆龟蒙的《新沙》就属于这一类。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等。此外,有些诗本身不是哲理诗,只是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类诗不归入哲理诗范畴。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2001年全国卷中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属于这类诗。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其内容描写离不开山水,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行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只作记行诗,不可视作山水诗。2002年全国卷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属于这类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 柳中庸》亦属于这一类。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 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事不议论,让读者自己思考。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

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1996年全国卷《咏史》(元朝阿鲁威的散曲)亦属这一类。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这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 怀抱负的诗作。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1996年全国卷 11、山水诗,又称山水田园诗,这类诗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描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来寄寓情感,常用寓情于景,借景写情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在古诗词中最常见,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

如:2003年全国卷中的王维的《过香积寺》,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1998年的两首: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2003年北京卷中赵嘏的《江楼旧感》等。 12闲适诗,借写一点生活琐事人以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趣。

这类诗在高考中也有出。

6 高中古诗词,文言文鉴赏提高我们班同学有人做古诗词鉴赏,遇到很

拿到文言文后,先分析句子,划定句子成分,先分好主谓宾定状补,这样比较能摸准句子的大意然后根据经验找出关键字,一般来说一个句子里面关键字词会有两个,如果只两分的题,那就只有一个关键字关键字一般是实词比较偏、难的用法,也可能是虚词的特殊用法,比如“所以”在古文中是两个分开的字,作为所字结构讲,它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用……的方法”基本找准句子脉络和关键字词,那就能把大体的意思把握准了,然后在雕琢一下细节,如果是考试的话,阅卷老师会先看你关键字词的翻译,再看句子大意,你按照这样答题一般不会出大纰漏还有一些很细的东西,得自己总结一下如果你需要的话,以后可以hi我,虽然我挺少用百度hi的,但是看到一定会帮忙的文言文的词的用法是有大致的规律的,而每一题的扣分除了整体意思的连贯有一份其他都是关键字眼的翻译的分看到文言文句子翻译题的时候,先分析一下哪个字是关键字,一般是动词性的字或者用法比较特殊的虚词(如“所以”,可以理解为“用……的方法”,就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用法),你见过,但是和你平时理解的意思有区别的字这是需要你多联系一下上下文和平时积累的一些常识或者答题的经验来猜测字的意思,之后整个句子连起来翻译就好做文言文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大体理解全文,理解那句话的句意,找准关键句就很重要了,做这个用排除法比较好做建议看文全文后,先看一下第三题选择题,那个一般是选择全文大意的题目,能帮你理解一下其实文言文重在平时的一些积累,积累一些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并且要总结一些规律,因为我们现在很多词组在古代不是连用的,如“所以”“以为”等等,这些规律要靠你自己平时的注意与总结建议买一本古汉语词典平时多翻翻,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你有疑义的字,不要急着听老师的讲解,先自己在下面查阅一下字典,这样印象更深刻的同时还很连带着记一点别的用法字典的话,可以买人民日报出版社的,那个比较适合学生用,字义也比较全面诗歌鉴赏,第一找意象,第二点出手法,第三透析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往往能体现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但是很多意向喜欢混用,意义不一不过拿到一首诗,首先确定这是一首咏物诗还是咏史,或者只是单纯地抒发自身情感大多数考题是考抒情诗其次将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情感的词句找出来就是了然后分析诗歌中主要用的表现手法或者艺术手法,比如直抒胸臆、象征、比喻、夸张、拟人、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借物抒情等等,这个需要你将常见的表现手法背下来最后的思想情感,就是通过第一步找出来的能体现情感的意象来分析情感作答的时候可以用这样的格式,“诗人/词人借……的艺术手法,通过描写……(诗中意象)的景象,表达了……的情感”。

  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壮志,我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呤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下面以具体例子对诗歌赏的方法进行说明:

 1、字词品味: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即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点击进入 初中学习小组

 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宏微这些角度赏析: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②红杏枝头春意闹;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④山光悦鸟情,潭影空人心。

 2、画面欣赏,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影移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喑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线,水线声亦轻,山村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

 请根据画面欣赏这种方法赏析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风掣红旗冻不翻。

 3、景物描述:如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间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③烟笼寒水月笼沙;④《天净沙秋思》。

 4、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探求: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抒发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辛酸悲苦的心情。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不觉月光寒;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情感体味: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确对待死亡足以令人钦敬,而在年华渐老之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则更为可贵。老骥伏枥四句把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不懈进取的精神显现于纸面。作者以老骥自比,胸中仍有凌云壮志,透露出作者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龟虽寿》中的名句激昂千秋,使人慷慨)。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常用鉴赏语言风格的词:

 ①清新秀逸 俊美清秀 清幽淡远 高雅 委婉 含蓄而有韵味 雄放壮阔 慷慨悲壮 雄健遒劲 豪爽苍凉;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明白晓畅 朴实无华 通俗传神 生动活泼 节奏鲜明 音韵和谐 有声有色 栩栩如生 气势磅礴 亲切感人 情景交融 言简意赅 细致入微

 ②手法千变万化,不拘一格 想象大胆神奇 叙事生动 形象鲜明;语言明白晓畅 通俗易懂 语言纯朴自然;感情强烈奔放 真挚动人 感人肺腑,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 抒写悲愤酸楚之情,郁闷神伤;内容深刻,富含哲理。

 [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一、古诗鉴赏表述方法常见的套话:

 1、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荒*残暴;反映离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

 2、情感表达: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的作用。

 二、创作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2、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

 4、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想象、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

 5、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境: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7、词语赏析: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古诗词赏析答题方式:这句运用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绘了,抒发了作者感情。其中,词使用得好,传神地表现了

 四、熟练掌握答题方法,大胆使用常用的鉴赏术语,做到卷面整洁、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1.词句理解。 指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这类考题难度不大,但比较切合初中生的年龄及认知实际。需要强调的是,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不能就词、就句作孤立的分析,而应联系全句、全诗来体会。

  2.意境描绘。 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比如分析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我们首先要描绘出它的画面:诗人站在岸边,目送着友人的船只渐渐远去,一直到天的尽头;眼前只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去。其次,分析其中蕴涵的诗人的感情:依依惜别之情。

  3.主旨把握。 主旨,即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注意的是,这属于整体把握类题,答题时一定要着眼于全诗,看清楚全诗的内容,进而体会诗人的感情,切忌断章取义。

  4.名句赏析。 古诗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阅读这些名句,对加深我们的文学修养,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都有重要意义。赏析古诗中的名句,关键要分析透彻该名句名在哪里,是思想深刻,还是感情浓郁,抑或写景生动?

  5.技巧分析 。这种题型用来考查对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答题的一般步骤为: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

 (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6.品味炼字。古人作诗作词讲究炼字,著名的如推敲的故事、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这种试题的答题思路:

 (1)指出该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

 (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7.见解阐述。 诗无达诂。有些诗作,不同的读者,往往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见解阐述类考题,一般会给出对诗作的两种不同理解,然后要求你就此说出自己的看法。解答见解阐述类题目,我们首先要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其次,要条理清晰地表述理由。第二点尤为重要,因为现在不少开放性题目的评分标准里都有言之成理即可之类的话,换言之,观点、意见可以不同,可以各抒己见,但一定要持之有据。技法贴士如何欣赏唐诗

  一、熟悉欣赏步骤

 拿到一首唐诗,我们首先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大体理解诗意。

 在此基础上,一般可按写什么怎么写的思路来欣赏。写什么就是理解作品的内容,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分析内容时尤其应重视对诗题的解读,因为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

 落实怎么写,须研究诗歌的结构、诗中的典型细节、诗歌采用的艺术手法。再深入一步,还应探讨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诗歌,我们只有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正确地解读它。

 诗歌的写作背景,可以分为社会背景和个人境遇两个方面。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若是考试,命题人往往会在篇末注明诗歌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境遇,无疑也有助于准确解读作品。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知道了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后所写,便不难体会出轻舟已过万重山所洋溢的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二、了解诗人生活

 尽可能多地了解诗人生平以及当时的社会习俗,有助于透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比如,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就应对古人折柳赠别的习俗有所了解。

 再如月亮,在古人的心目中是美丽而神秘的,有着无可替代的一席之地。随着科技的发展,月亮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去,我们知道它不过是个很荒凉的星球而已;每当夜幕降临,大街小巷万家灯火,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月亮更是被人们淡忘了。如果不了解古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特感受,我们自然不能很好地欣赏那些脍炙人口的咏月诗词。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更应该了解其生平及创作风格。

  三、懂得点诗家语

 所谓诗家语,是说诗的用语有时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不一样,跟散文也不一样,诗要求简练,诗有韵律的限制,诗有特定的表现手法。如果全然不懂诗家语,就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自然无法体会诗歌的好处。

1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2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3对《望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B、“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的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的写出了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4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5.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6.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7下列对《饮酒》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8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9关于《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10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11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12.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13.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14下面对《渔家傲》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15下面对《渔家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16对《渔家傲》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17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18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19对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说的是自从中了进士,担任起重要国事之后,就为国事辛苦奔波,有无愧国家民族之意。

  B."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个比喻句,是说四年来没有一天安定,像雨中的浮萍,是承接"辛苦"一句的意思说的。

  C."惶恐滩头说惶恐"写的是在江西起兵奔赴浙江为解除临时国都杭州被困时的惊恐心情的,有为国担忧的意思在内。

  D."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现在我已被元军扣留、囚禁,绝无生还之路,只有留下诗句,表达对我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在史册上留名了。

20下列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21对《使至塞上》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23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24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

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

25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6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28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29对《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30对《江城子 密州出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全词通篇纵情放笔,挥洒自如,风格豪放。

B.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威武英姿和豪情满怀。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被贬密州后,对朝廷的怨愤之情。

D.结尾两句卒章显志,极写作者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

31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地影响,苏、李二人成为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109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