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爱情”这一名词怎么解释
社会心理学中的爱情三角理论:
所有的爱情体验都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激情指一种情绪上的着迷,个人的外表和内心魅力是影响激情的重要因素亲密指两人心理上的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承诺主要指个人内心式口头对爱的预期是爱情中最理情的成分。
一种喜欢式爱情,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情,显然友情并不是爱情,喜欢并不等于爱不过友情还是有可能发展成爱情的,尽管有人因为恋爱不成连友情都丢了
二种迷恋式爱情,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第一次恋爱总是充满了激情,却少了成熟与稳重,是一种受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情感。
三种空洞式爱情,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为了结婚的爱情,此类"爱情"看上去丰满,却缺少必要的内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四种浪漫式爱情,只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这种"爱情"崇尚过程不在乎结果。
五种伴侣式爱情,只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跟空洞式"爱情"差不多,没有激情的爱情还能叫爱情吗这里指"四平八稳"的婚姻,只有权利义务却没有感觉
六种愚蠢式爱情,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是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
七种完美式爱情,包括激情,承诺,亲密,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看到爱情的庐山真面目
激情是爱情的发动机,没有激情,爱情就缺少了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亲密是爱情的加油站,没有了亲密,爱情就容易枯歇;承诺是爱情安全气囊,没有了承诺,爱情就多了几分危险,时刻有崩溃的可能。
心理学原理解释什么是爱情
1、爱情的定义
爱情是一对男女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相互爱慕,渴望共同生活和希望白头偕老的美好情感。爱情是性爱、情爱和关爱的有机统一:
男女之间仅有关爱是友情,男女之间仅有性爱是色情。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提醒情窦初开的人不要“误把友情当爱情”,也要劝导移情别恋的人不要“错把色情当爱情”。
2、爱情的本质
爱情既不是自私的,也不是无私的,而是互利的;用公式简略表达即:①爱情≠自私的;②爱情≠无私的;③爱情=互利的。
思政课要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爱情、婚姻和家庭观,别相信著名演员张国立的台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久了,难免产生审美疲劳。”要倾听革命诗人郭小川的箴言:“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什么是爱情
从心理学角度,爱情分很多种,痴情的爱只包含激情、空的爱情只包括承诺、浪漫的爱情包括亲密和激情、伙伴式的爱情包括亲密和承诺、昏庸的爱情包括激情和承诺、最后,完善的爱情包含依恋、关怀、和亲密。
而社会心理学学者观点:影响约会成果的第一因素是外貌。美国西北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艾里·芬克尔和保罗·伊斯威克最新发现,男女在择偶时候的第一感觉其实差不多,他们最先考虑的都是身体和生理上的吸引力,其次考虑的是个人性格方面的因素,至于赚钱的能力,只能排在第三位。
进化心理学认为爱情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去体验爱情,已经演变为一个信号,潜在的伴侣将是一位好家长,并可能有助于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人类是依赖于父母的帮助,因此它也被视为一种机制,为了促进父母对儿童对这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的一种支持。
扩展资料:
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与爱情最容易混淆的一种人际吸引形式就是喜欢。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对爱情和喜欢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爱情并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
确实如此,生活中“我喜欢他,但不爱他”,“我爱他,但不喜欢他”的现象时有发生。经过研究得出,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依恋。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的时候,会高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和宽慰,而喜欢的对象则不会有同样的作用。
2、利他。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甚至在对方有不足的时候,也会表现出高度的宽容,就连那些最以自我为中心又自私自利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理解和宽容,关怀和无私。
3、亲密。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还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通常情况下,社会化水平比较高的成年人能区别喜欢和爱情,但个别成人,特别是相当部分的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区分依赖、尊重、喜欢与爱情。
-爱情
情感在性质、强度、紧张度等方面存在的向背两极状态,就是情感的两极性。向背两极性不是各占一端,截然对立,而是在一个连续体上的向背两极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提出的情绪三维模式(如图8-2),就反映了情绪在强度上的变化以及彼此之间的对立性质。
在他绘制的空间模型图上,最上面的八个扇面里代表八种基本情绪,它们烈,故居于顶端,沿扇面向下,越靠近底部,这种情绪就越微弱。在扇面上越邻近的情绪性质上越相似,距离越远,差异越大,互为对顶角的两个扇形中的情绪则是相互对立的。如憎恨和接受,是对立的两种情绪,靠近憎恨的悲痛与其比较近似,靠近接受的喜悦在性质上与其也更为接近。
情感两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肯定与否定的两极性。一般来讲,当人们的需要获得满足时产生的是肯定的情感,如满意、愉快、接受、爱慕等;当人们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是消极的情感,如烦恼、忧虑、悲伤、愤怒等。但在社会生活中,有些情感表达并非如此简单,有时历经磨难,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时,反倒悲从中来,喜极而泣;有时愿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又会哭笑不得。
积极与消极的两极性。从情感对行为的动力作用看,肯定的情感一般起着“增力”作用,促使人们积极行动,提高活动效率;否定的情感更多地产生“减力”作用,使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妨碍活动的顺利完成。当然,在具体情境中,不切实际地盲目乐观,过于兴奋,也会造成不良后果,而忧伤和愤怒有时也能激发人的内在力量,去不断奋斗,有所创造。
强与弱的两极性。人的很多情感存在着由弱到强的程度上的变化。就愤怒来讲,前后就有不同的变化:愠怒、愤怒、大怒、暴怒、狂怒。此外,从好感到酷爱,从愉快到狂喜,从忧伤到剧痛,都是强弱两极上的变化。情感的强度越大,人的行为受其支配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难以自控。
紧张与轻松的两极性。紧张与轻松的体验常常发生在生活中的危急关头或关键时刻。当消防队员去奋力灭火,医疗人员去救死扶伤,演员上台表演,运动员参加大赛,经常会处于高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一旦这些任务完成,危险解除或关键时刻过去,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轻松的情绪体验。当然,紧张感也和当事人的处事经验和应变能力有关,有些人越到紧急关头,反而越镇静和从容。过度的紧张感会使人不知所措,弄巧成拙。
激动与平静的两极性。激动通常是由于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引起的强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大怒、极度恐惧等。和激动相对立的是平静的情绪,强度较弱,而持续时间较长。人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一般都需要在乎静的情绪状态下完成,在生活中崇尚“淡泊宁静”也说明平静的情绪对人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关于“情绪”的确切含义,心理学家还有哲学家已经辩论了100多年。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有20种以上的定义,尽管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承认情绪是由以下三种成份组成的: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2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3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由于情绪与情感表现表达极易混淆,比如爱情的满足感总是伴随着快乐,所以在情绪定义中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是辩论争议的重要方面。
情绪被描述为针对内部或外部的重要事件所产生的突发反应,一个主体对同一种事件总是有同样的反应。情绪持续时间很短,产生的情绪包含语言、生理、行为和神经机制互相协调的一组反应。人类的情绪也来自生物性能,特别是在演化中被强化。因为情绪可以为一些远古人类常常面临的问题提供简单解决方法(如产生恐惧并决定逃离)。
许多学派给情绪下的定义反映了这些特点和这类关系。例如,功能主义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时间之间关系的心理现象。(Campos,1983)。阿诺德的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这种体验倾向为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Arnold,1960)。拉扎勒斯提出与阿诺德雷斯的定义:“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Lazarus,1984)。这些定义都标示出情绪对人的需要和态度的关系,阿诺德和拉扎勒斯还指出了情绪依此而具有的特点,诸如体验、生理模式、评价等
1男、女性之间真的有“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水星”那么大的思维差异么?
2爱情心理学想要揭示的究竟是什么?
3男、女性差异的争论起源是地位不平等嘛?
4判断是否遇到了真爱,超越三观是衡量标准是什么?
本文将按照问题,划分为四个板块,以爱情心理学理论为基石,以及作者运用心理学知识深度探索的个人经验为引导,以通俗易懂的视角,带领大家去拆分和挖掘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针对于男女性之间的性别差异,好像一直都是当下人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而谈及这个话题,在我印象中被广泛提及的只有一个书名《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水星》,偌大浓重的这本书好像给很多读者带来一个思维误区: 男性和女性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没有共通性,甚至无法正常交流。
网上传有一个描述这种差异巨大化的例子:
可能很多读者看完这句话会觉得理所应当: 女性在关系中追求柔情、稳定、专一,而男性在关系中追求短暂而不带有感情色彩的性关系。
这不就是男火女水(下文均为“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水星”的简写)的最佳证明嘛?
但很多人有没有考虑过,跳出男火女水的思维框架, 把上述的例子男女角色互换,这个结论是否还依然成立?
根据两段数据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出轨比例常年在2:3的水平,而两者仅出轨一次的人数比例大致相当,很多人会觉得这个数据就是男女性对立的根本证据, 但数据能够表明的,只是男女性存在差异,却无法说明两者完全对立。 基于传统观念的思维限制,女性的出轨率其实也是被低估了的。
当然我们这里不是来比较男女性究竟谁对的多一点对错的少一点,作者想说的是,男女性在亲密关系中欲望的差别很小,尽管同样性别中不同个体之间会存在显著差别,但从男女平均来看,两者的差别是很小的。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渴望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情感和温暖。
如果错误的以为男女性是两个世界的人 ,在日常沟通的思维上,两者就会存在极大的盲区和冲突点。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这种“男女思维格格不入”的观念究竟是从哪里被带歪的呢?
这要提一下心理统计学里的一个名词: 显著性差异。
大家在阅读包括《男水女火》以及一些数据分析结论的都会看到这个词语,而且一般旁边也不会附带这个词语的解释,所以大家可能想当然的认为: 显著性差异是指这个结论有着十分大的差异区别。
但实际上,当书中提到“显著性”的性别差异时,他们通常指的是“统计上的显著性”——就是说,这个“显著”跟数字结论上差异大小关系并不大(简单来说,哪怕说“显著性差异”,得到的男女性出轨比例的差异可能也很小)
那既然纠正了大家的错误在认知,我们当然也得看一下准确的男女性数据比对,心理学研究发现:
因此,亲密关系的性别差异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重要和影响巨大。一般人倾向于去渲染和夸大两性之间的差异,却选择性忽视了:其实同一性别个体间的差异对人际关系的互动影响更大。
因此,要想处理好亲密关系甚至是找到合适的伴侣,首先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心理建设: 男女性存在差异,但不对立!
但问题还没有结束,针对于持续大半辈子的亲密关系而言,仅仅做好以上的心理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很多读者也跟我做过反馈,看过很多爱情心理学的书,却好像除了斯滕伯格那记不住的爱情三因素理论,好像没有什么可以实用起来的东西,就好想感叹一句: 读懂了那么多道理,为什么却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除开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更值得深思: 读懂了这么多道理,怎么去引导别人过好这一生?
在201923我写过一篇类似的文章,讲的是 简单告诉你,学心理学究竟学到了什么?
其中我提到过两个关键句,分别是: 认知和受益于已,惠及他人。
而在这11个月的探索中,我发现当初的总结并不完善,如果说在我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处于的状态是“ 读懂了那么多道理,为什么却过不好这一生? ”,在实现了与原生家庭和解和分离,在短暂解救过深陷抑郁朋友,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突然开始站在心理咨询师的视角去考虑另一个问题: 掌握了这么多道理,怎么去引导别人过好这一生?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月前,我一个上海工作的朋友,突然打电话给我,说自己身边的朋友陷入了抑郁的情绪中,精神状态很不好,正在主动去寻求心理干预,他想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她,问我有什么办法?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去跟他进行沟通交流,给他传达与类似抑郁症朋友沟通要注意的点: 不要给她压力,不要把她当病人,不要展现自己的付出和对她的高期待
告诉了很多他关于“不应该做什么”,但关于“应该做什么”我跟他说完后,他还是一脸迷茫,不知道怎么去表达,感觉每句话都要小心翼翼。
在那个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一种无力感: 我可以解决自己的家庭,解救自己的朋友,但面对同样在这些环境遭受着折磨和痛苦的人,我却无法解救他们于苦海。 后来,那一天的交流,变成了三个人的心力憔悴。
当天晚上我反思这个结果的导向过程,发现问题在于我既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别人:这些重度的情绪问题本身就不是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能够接受和处理的,哪怕连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自己强行接盘,只可能导致共赴深渊。
基于这一段经历,我对于心理学的所带给我的东西进行了重新复盘和整理, 受益于已,惠及他人 这句话是有风险的,会让所有者产生“救世主”的不际幻想,过于自负,到最后谁都拯救不了。
我后来重新定义了这句话,叫: 先看清世界,再看清自己。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爱情心理学所要表达的内容,作为一个有过多段感情经历的人,我可以从我过往的经历深刻感知到,不是说经历了足够多的亲密关系,你就会有所成长,在亲密关系的认知没有突破自身原有限制的情况下,做太多也是徒劳。 亲密关系是一个相互交杂的过程,沉浸其中的人很难辨别双方行为的正确与否,甚至会在强烈情感的干预下,进行不适宜的非常态人格特质转化,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我身边也有很多情侣,在他们亲密关系表面稳固的背后其实也面临着许多负面情绪:
这就像我们毫无准备的去面临一些突然事件,因为没有处理经验,没有看透问题背后的本质,大家的第一个应激反应就是拒绝和逃避,可能是拒绝事实,但在两个人长期的碰撞压力下,就变得开始拒绝这个人,草草结束亲密关系。但 背后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分手之后还是在痛苦,还是在怀念,还是在找寻那种情况下的答案,而受限于人物、时空间的限制,这段亲密关系就会成为你未来的隐患。
爱情心理学的作用就在于,让你跳脱出当下的情境,冷静下来,拆分、看清自己的情绪,再站在一个更高的顶点,从生物进化或是对方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理解不代表一定原谅)这个问题的发生,做出合理和适宜的处理决策,无论结果如何,这件事都是可以被你接受和坦然面对的。
在理解了这些,一句话概括也就是: 先看清世界,再认清自己。
谈完了爱情心理学的启迪点,那我们再来接着第一部分“男女性是差异,不是对立”继续讲,既然我之前说了: 男女性之间存在差异,而不是巨大的距离鸿沟。那如今使得男女性“对立分化”的源头究竟是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得从我自身谈起(开始讲故事模式)
在2017年大二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尝试运用不完善的心理学体系,来进行自我性格的深度探索以及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和解,划分出属于被家庭影响、被社会期待以及属于自身的人格特质,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在身边同学的眼中逐渐“女性化/孩童化”,具体表现为: 喜欢一些粉色/可爱的东西,尤其是皮卡丘;穿衣、日常打扮风格趋向于可爱系列;个人人设更趋向于一个“知心姐姐”等。
最初我是在担心,这种状况是不是“退行”的表现症状(退行: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前情景,来降低自己的焦虑)但经过长期的生活体验后,我发现自己不存在焦虑或是应激状态,而是一个摆脱传统观念所实现的真实自我表露。
而在慢慢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我也 遭受了诸多偏见:被认为是伪娘;被认为是Gay;被评价幼稚等
这些外部的评价,会使得你对于自己的定位产生动摇,因此为了回避这种被否定的不适感,我基于当下的状态做出了一些调整:比如上班工作日常装扮;与朋友出玩可爱着装哈哈。
从2018一直调整到2019年,我开始慢慢认同自我,并且摒弃了外人的看法,有了现在这种我认为更加舒适和快乐的生活。
但我也在思考,这种变化带给我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突破?我应该怎么去定义以及跟熟悉的人去解释这种变化?
直到昨天看到《爱情心理学》里的一个名词定义: 性认同差异 ,让我一下子醍醐灌顶!!
例如,一般人相信女性比男性更有爱心,男性比女性更有力气,反应是一种性认同差异。
这种性认同的最好例子是 性别角色 ,一种文化上形成的,所谓“正常”男性和女性所应该做的。男性理所应当有“男人气”,女性应当有“女人味”。但是,我们遗传下来的很少一部分使我们有男人味或女人味,因此大部分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也就是说, 是社会化过程和教育(而不是生物上的性别差异)促使我们去期待所有男性都应该剽悍而所有女性都应该温柔。
而我就属于那种,摆脱了传统社会化教育,拥有男性的责任,担当,强健体魄,但也蕴含更多女性的细心、体贴,是混合并偏向“女性向特质”的人。与此同时,我也不属于同性恋群体,拥有原始的性取向,也不属于异装癖患者,打破了“性认同差异”观念。
而当下,许多产生于男女性之间的对立争论点就在于,他们混淆了“性别差异”和“性认同差异”,产生了 个体的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关于这个词汇我稍后会举例详细讲解)。
前两天我发过一个朋友圈,内容如下:
然后评论区就炸开了锅,其中跟我比较熟的一个学姐就在下面评论,我们对话如下:
这里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 那么明明过去我们有着同样的选择,为什么学姐会评价我不成熟呢?这不是变相的在说她自己么?
从心理学来看,学姐她当初购买包包的初衷和后来的行为是矛盾的,她之前的购买包包的这个行为是个人的特质喜好,但是又怕背出去会被觉得不成熟,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就叫作 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伴随而来的就是焦虑情绪甚至是自我否定,而学姐最终采取的方式就是像演戏一样(在潜意识里,她站在外人的思考角度,把“我”当成了过去的她)代表外界也去肯定这个行为的不成熟性, 通过这种行为开始评估自己过去认知失调结果导向的结果是否合理,以此来解决自己之前行为冲突所造成的焦虑。
所以把这个现象投射到当下性别差异“对立化”的现状上,其实就是因为许多人在从小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着父母或是周围环境的影响,来实现教育者所希望孩子达到的性别角色特质,而接受着这种特定性别指向教育的孩子在长大之后也会采用相同的“性认同”观念去看待这个世界。
不然他们就会出现 认知偏差 ,在遇到不符合他们“性认同”理念的人时,他们内心就会陷入短暂的焦虑冲突,为了避免焦虑扩大化,他们就会不假思索地做选择:要么否定过去几十年自己的存在方式,要么选择去否定那个人。
至于选择哪个显而易见, 你会去轻易否定自己过去几十年的存在嘛?
但很多却忽视了一点, 所有的选择不是都只有对和错两个结果,就算哪怕是不理解、不认同,我们也可以表示尊重和慢慢接纳,而在亲密关系当中,更多人面对他们自以为的“性别对立”,选择的都是保全自我,快速撤退。
那随着问题的深入,你会发现亲密关系好像不仅仅是三观匹配就可以,它的背后还是有很多应该要留意的点,就比如我们刚刚说的“性认同”,是对于自我的认可,从而产生了对她人的不认可。
还是上述的例子,如果我们选择做另外一个选择: 去否定过去几十年的存在呢?
那相对的,就会有一个更严峻的问题会出现,叫作 自我不认同(自我否定) 。
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自己,但也有人不喜欢自己,这些都属于“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包括我们拥有的关于我们自己的所有认识和情感。我们的自我概念包括直截了当的事实性知识,也包括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而自我概念的这两个方面(事实性知识、自我评价),都跟我们和其他人的关系紧密相连。
在我们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的自我概念都在试图实现两个不同的功能:
在爱情关系里,事情就好了更加复杂,人们在挑选对象时,一定会选择可以给自己自我概念强化的人,如果不能实现自我概念强化,还强行转化,那就叫自我幻想,一旦进入亲密关系幻想就很会快破碎。所以换句话说: 至少短时间内,我们往往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其实去衡量长期亲密关系是否能稳定发展应该是有两个指标:
很多人进入亲密关系前后都会严格衡量第一个标准,但少有人留意其二, 这也就导致很多家暴、冷暴力、甚至具有较差自我概念的杂鱼可以轻易经过筛选,然后对于进行为期数年或是数十年的自我否定和精神控制,这是比暴力本身更可怕的东西!!!
1男女性只是存在差异,但没有那么夸张的对立面,别把自己逼上绝路
2亲密关系的实践有用,但作用有限; 爱情心理学的作用可以帮助你站在更长远的高度和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3理解认知偏差,区分性别差异是生物遗传,性认同差异是后天环境影响,男女性争论的源头是性认同差异
4维系亲密关系的重点,除开三观,还有自我概念强化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生物进化角度,看现代一夫一妻制亲密关系的演变过程
因为篇幅有限,就暂时放到下周讲啦~
想了解我: 初入,寻志同道不合简友
有趣的心理学: 爱情心理学——男性眼中的爱与性应该如何分离
爱情心理学——谈大学恋爱最常见的三个送命题
心理学——通俗讲解睡眠与梦
思想文: 教育不怪中国环境,只是败给了中国家庭
男友发现我用卫生棉条,就要和我分手
攻略爱情: 在恋爱中如何浪漫而不直男
我的成长故事: 上海篇Ⅰ—启程 我们与父母,都不愿成为彼此的负担
苦心经营了三年的实验微信号终于在昨天见到成效:
本来注册微信号的时候,就已经实施了这个大胆的实验计划-----混淆性别。
先是用大部分网络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只看头像,不看主页。此时,用女生可爱的动漫头像最合适不过。
其次,把微信性别改成 男♂️ 可以起到一个干扰作用,让选项大概率只存在于“这是个英气的**姐” “这个男的不太好” 两个选项中,以达到干扰的目的。
再就是,长时间的活跃在线上,交谈时语气时而细腻,时而粗犷;时间久一些了,感觉跟他们熟悉一些了,就可以漏出一下看似暴露真实生活的易错破绽。
以至于让线上朋友们以为你是一名女生(男生),这个心理学基础小实验就会就此告一段落了。不仅提高情商,还是加深城府的一个锻炼方式。
就在昨天我826min的时候,我的这项实验彻底画上句号,由于我刻意思绪混乱,思维杂乱无章,让我的群成员们彻底以为我是一个女生,说我骗了他们六个月。。。。
我觉得,可能只要我在群里一天,我就不是一个“纯白色的人”,心理学里没有纯白一说。
社会心理学中的爱情与婚姻
生活中的爱情与婚姻也与心理学有一定的关系。下面社会心理学中的爱情与婚姻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欢迎阅读。
爱情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现象,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中,最美丽的故事和传说都是与爱情有关的。纵观现在所有的国产电视剧,都离不开的一个元素是爱情。人们渴望爱情,甚至为它生,为它死。
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爱情是一个人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一种高级情感。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
有的人容易将爱与喜欢混淆,但是实际上,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他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依恋、利他和亲密。依恋是指某个人在孤独的时候会高度特异性的去寻找对方来陪伴,而喜欢的对象不会有同样的作用。利他是指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即便是最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理解、宽容、关怀和无私。亲密是指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通常情况下,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成年人能够区分喜欢与爱情。
斯坦伯格有一个著名的爱情三角形理论,他认为,爱情是由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以及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
一般恋爱初期,激情爱的成分会多一些,随着彼此的关系稳定,特别是结婚以后,双方的感情会转变为伙伴爱。比起容易动荡的激情爱来说,伙伴爱会相对稳定一些,伙伴爱是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伴侣彼此理解、尊重,互相依赖,像亲人一样。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激情和浪漫爱会随着时间而冷却,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宽容和习惯等因素在维持感情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爱情稳定之后,恋爱中的双方可能会选择步入婚姻的殿堂。有的人认为婚姻像围城,困住别人的同时还困住了自己,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婚姻会让自己和伴侣更加幸福。那么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夫妻关系有哪些类型呢
(一)爱情型
它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有美貌与性吸引而导致的结合。这种类型潜伏着一种风险,美貌及性魅力会逐渐减退,假如婚姻缺少其它基础,或不能过渡到以双方人格相似性为基础的爱情,那么这种婚姻往往迟早出现危机;另一类是人格型夫妻,是以人格的相似性或互补性为基础的结合。由于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像体型、性魅力那样易变,这种结合一般能使婚姻平稳而幸福。
(二)功利型
此类型的婚姻是以爱情之外的出身、学历、财产、社会关系等条件为基础的结合。当双方收益与成本基本平衡时,婚姻能维持,双方感到满足。其风险是,如双方收益与成本不平衡时,往往出现不满,导致危机。其次,由于夫妻关系的理性色彩浓厚,难以获得爱情享受,往往双方关系紧张时,一方寻找婚外情,从而导致关系破裂。
(三)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前者夫妻双方平等分担家务,后者是双方根据各自特点分工,料理家政。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点是,双方均进入自己的角色,又对对方有相应期待,彼此都认识双方在家庭中的价值,有较强责任感,家庭生活较为和谐、稳定。
(四)建设型
这种类型的夫妻,双方在共同目标下勤勤恳恳生活和工作。他们有创家立业、教育子女等共同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密切合作。达到一个目标后又追求新的目标。生活中勤奋肯干,能抑制家庭消费;在共同努力中感受生活的意义,使婚姻维持与发展。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精神生活不够丰富,当达到目标后,一方可能变得满足继而懒散,导致出现裂痕。
(五)懒惰型
这种类型的夫妻,迅速对婚姻失去热情。他们不能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愿进行新的尝试,只希望按老样子生活。没有紧张、冲突,也没有乐趣,缺乏享受和乐趣会对婚姻有涣散作用。
(六)失望型
失望型夫妻在新婚时百般努力,力求建立美满的婚姻生活,对婚姻有很高的期待。但他们不就就发现,婚姻生活中有种种不满意,“现实不理想,理想不现实”,对方的表现也远非当初所料,因此感到失望。
(七)一体型
这种类型的夫妻在较长的共同生活中互相体贴、合作,在性格、爱好、习惯上彼此适应,融为一体。双方均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相敬如宾、心心相印。此型关系稳定、美满。不足之处是较为封闭,如一方离去,另一方寂寞难忍。
爱情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情,若能有人温暖的陪伴我们走过漫长的一生也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情。但是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并不能像原来设想的那样幸福。或许学习一些社会心理学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与自己的伴侣,从而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加良好的关系,并增加双方的幸福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