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常见意象示例一、高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它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纵观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术语”总结如下:表达方式 :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 “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议论文题目:论点型、论题型、关系型、寓意型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同学们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的赋分点所在,将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或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 3、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或洗炼(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或明白如话(不雕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4、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或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三、诗歌赏析方法 1.应试策略:(1)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2)掌握赏析方法 ①了解诗人或作品的相关背景,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②借助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具有张力,尺幅之中韵味无穷 ③品味诗词中作者的炼字,炼句和链意赏析时对诗人准确传神的用字,精巧贴切的修辞,情与景的交融,物与理的结合等艺术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走进作品的真实,感悟诗人的情怀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复习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鉴赏题考点的设置:1、对诗词内容的理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3.对诗词语言的理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简答三个类型,有些是鼓励学生创新的开放性试题 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⑴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⑵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 、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 、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语言特点类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 、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 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类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7.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 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用方法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 古代诗词的分类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掌握各类诗的特点极其方法(具体鉴于篇幅,不赘述)品茗》大 3.借助背景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 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 二、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诗歌的意象: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一)象征性意象(二)比喻性意象(三)描述性意象(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 鉴赏作品的语言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5)修辞: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一,思想感情: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1.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情); 怀古咏史; 即事感怀;边塞征战; 山水田园; 意象; 意境; 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虚实相济; 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2.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问“表达方式”,则答 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问“修辞手法”,则答 所运用的修辞格;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 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 4.、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在阅读文中的作用(阅读理解) 1、排比、反复: 强烈的抒发了————排比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复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 2、反问:使——语气更加强烈,比一般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比直说意思表达更鲜明 3、比喻:用比喻来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用来阐述道理, 可以把道理阐述的通俗浅显、易于理解 4、夸张: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5、设问:自己回答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还有对——起强调作用 6、对偶:使句式更加——,语言工整等 1、打比方:使——更加形象生动语言生动2、分类别:使对—的说明更加清楚 3、举例子:使读者更加相信——4、列数字:使读者更加相信,使语言更加准确 5、作比较:通过比较更鲜明的揭示出——6、下定义:对——的解释更加准确对事物本质特点的解释 7、作诠释:阐明事物的某一特点,也是对——的解释更加准确 三、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常见意象示例树木类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桐:凄苦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水云类: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的教化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云:游子、漂泊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器物类玉:高洁、脱俗珍珠:美丽、无暇 6:其他类:古人:明志、自省、鞭鞑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破晓:初现希望深夜:愁思怀旧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希望学习进步,金榜题名,心想事成,工作顺利,生活欢乐美满———————
我理解的艺术特色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个体(单位)在艺术某一方面具有的特长,包括音乐与美术类。比如:书法特色,合唱特色,油画特色、剪纸、卡通设计、民间美术特色、版画特色、手工制作、黑白装饰画。。。。。。
论述《荒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是诗人把他对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经过意识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戏剧色彩又富于启示录式的内心独白。
1、它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与出路,展示出一个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状态。在没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堕落为干涸碎片,世界之夜已进入夜半,世界之夜弥漫着黑暗。
2、作者把他对现实的思索扩展为对历史的透视,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诗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诗来震撼荒原人这个上帝缺席的现实,诗人之诗为我们传来了上帝回返的讯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种虽死犹生的绝望。荒原意识也就是危机意识,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来拯救荒原。
艺术特色: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作为现代派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其艺术形式与表现特征有其独到之处。
1、内心独白的运用。
2、广泛地运用自由联想。
3、把诗中的人物放到戏剧化的场景中。
4、诗人通过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无法或者无需表达的思想。
5、情感的场面化和具体化,这便是他那著名的“客观对应物”效果。
6、大量运用文学的与历史的典故。《荒原》中的题辞和各章标题,或者取自古希腊神话和宗教仪式,或者指向文学作品的故事,抱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诗经》中的“国风”本是乐歌,本来是那个时代的通俗文学,经过孔子整理,到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并加以解释之后,就化俗为雅了。周朝有许多民间歌谣,这些歌谣的作者大都是平民。据说这些诗歌经过专人采集后,由掌管音律的乐官、太师修正、加工,再演奏给天子听,以观风俗,知得失,这就是《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 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 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 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 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艺术特点,表现在赋、比、兴的手法 句式的章法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 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 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国风》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独具特色; 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 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 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 象细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中也很常见。“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 风·黍离》)。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 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 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国风》中更多的兴句, 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 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 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 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 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 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主题:表达劳动人民对残暴贪婪的统治者的愤恨,对美好未来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中以一个奴隶劳动者作为抒情主人公,唱出了奴隶们对于压在他们头上的统治者的愤懑之情暴露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出一定的反抗性和奴隶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而这些内容又是通过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出色的表现,这首诗艺术上有几个突出特点值得注意
一、 口语化
全篇诗都是以口语形式出现的,通俗易懂即使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来仍十分平易,且朗朗上口,通过一个劳动者与“硕鼠”的对话,表现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讨厌“硕鼠”又无可奈何,找不到受剥削的原因,只能恳求,只好幻想虚无的“乐土”,并为“乐土”描绘了美好的图景短短几十个字,使主人公的天真、纯朴、可爱、可怜之貌跃然纸上,“硕鼠”之恶状亦可以想见
二、 贴切的比喻
诗中以“硕鼠”比喻奴隶主,抓住了奴隶主与大老鼠之间的两个最突出的恰似点:
(一) 贪婪诗一开篇:“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可以想象这种情景:大老鼠在大嚼奴隶们辛勤劳作收获的粮食,奴隶们无可奈何,赶又赶不走,只能哀求它老鼠的那种贪婪和蛮横不是和剥削成性,贪得无厌的奴隶主一模一样吗
(二) 寄生诗的第二句,奴隶接着恳求老鼠道:“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写出了老鼠就是靠人们劳动成果来生活的,自己什么也不干,还从来不给人们一点报答,这又与靠吸食奴隶们的血汗过着寄生生活的奴隶主何其相似啊
老鼠本身从来就是令人厌恶、痛恨的,以它作比,不但充分表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本质,而且这种比喻本身就表现出了奴隶们对统治者的无比厌恶和痛恨
三、 抒情性强
作品通篇都充满着浓郁的诗情,随着内容的发展和主人公语气的变化而跌宕起伏有时是愤懑的,有时是悲怨的,有时是自豪的,有时是神往的每读此诗,我总觉得诗中的主人公一定是个少年,他不甘于总在此处受硕鼠的窝囊气,对人生还有期待,怀着希望,想要到没有硕鼠存在的“乐土”去他能想象出二千多年之后他生活过的那片土地已经变成了什么样的“乐土”吗
四、 反复咏叹
基本上同样的内容,分为三组反复叹唱每段稍加变化,每段又比上一段程度上略进一层,使得整篇作品的内容非常明晰地表现出来
以上的几个特点,在《诗经》中的其他作品中也很常见,但在这首诗中由于它特定的内容,使得效果更加突出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流传了二千多年,至今仍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在通过它了解西周奴隶制社会历史状况的同时,从它本身也能得到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离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悱恻的感情,反复迸发的愤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谇,謇,傺”,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源远流长,影响一直绵延到清代《聊斋志异》。
继《诗经》、《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登上诗坛,这些诗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乐府诗长于叙事,《羽林郎》叙当垆美女反抗强暴,《陌上桑》叙罗敷拒绝太守追求,《艳歌行》叙妻子为游子缝补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叙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诗人的笔触各自深入各自的阶层,合起来就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既劝谏富贵又同情疾苦。汉代的乐府诗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
东汉的时候出现了文人群体创作的诗歌,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甚至产生完整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诗是班固《咏史》,而他的《竹扇赋诗》是比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最著名的文人诗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诗十九首》,写的是游子羁旅和思妇闺愁,因此乡情和恋情就融汇在一起。同时当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讨论永恒和短暂、人的心态和生命周期、悲伤和欢乐等问题。文人诗长于抒情,语言炉火纯青、一字千金,直接影响曹植和陶渊明。
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古直悲凉的曹操、便娟婉约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长的曹植,以及作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开辟了五言诗的广阔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白马篇》。建安诗人中曹植最受推崇,这是由于他文采华美,对五言诗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中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形成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悲凉慷慨的特点。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成为建安诗风独具魅力的标志。
曹魏后期正始年间,司马氏掌权,一批文人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逸山林,以阮籍、稽康为首的七人,称“竹林七贤”。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开创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诗中充满孤独苦闷,但政治高压之下又不敢直言,借比兴、象征来寄托怀抱。嵇康的诗以四言成就最高,追求自然,高蹈独立。总体来说,正始诗风转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
一 整体感知
理解本文,首先要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惟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悬念。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是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愿意“尽节”于皇帝,是出于感恩图报的心情,不能跟报效国家同日而语。
二 鉴赏要点
1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解题指导
一 设计此题,一是为了使学生在诵读中,注意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
《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二 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注意文中重要的字词,正确理解其含义。参考答案如下: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6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许。卒:终。
三 这是一道开放题。意在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一方面,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观,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又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道德,至今仍未过时。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教学建议
一 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
本文是写给皇帝的信,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诵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做到有表情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文中抒发的感情。
二 本文多四字句(五至七字句,可以看作加统领字的四字句),读来容易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但在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其他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音韵和谐。诵读时要加以体会,读出文章的节奏感。
三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床蓐猥以微贱非臣陨首
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答案:著名历史剧《汉宫秋》是元代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按照当时的历史形势,是汉强胡弱,《汉宫秋》却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把汉朝写成软弱无力、任由异族欺压的政权。作者虽然写到君臣、民族之间的矛盾,但着重抒写的,却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首先,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马致远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其次,在剧情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到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的篇幅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在《汉宫秋》中,马致远构拟了帝王“不自由”的戏剧情境,流露出对平民生活的羡慕。随着剧情的推进,作者逐步转换了汉元帝的感情色彩,让一个拥有三宫六院的皇帝,更多地表现出有如普通人的情感愿望,从而引发人们对他更多的同情,在他身上看到无力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剧。
艺术上,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如作者在第四折写汉元帝对昭君的思念,进一步渲染他孤苦凄怆的心境。在汉宫,人去楼空,汉元帝挂起美人图,苦苦追忆,朦胧间昭君人梦,梦醒则茫然若失,只是孤雁哀鸣,“一声声绕汉宫,一声声寄渭城”,凄厉地陪伴他度过寂寞的黄昏。
在金元之际,马致远选择了汉室受到凌辱的历史题材,不能说他不曾寄寓着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环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他向人们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悟,他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摆弄的悲哀。加上《汉宫秋》以“秋天”的意境作为结撰全剧的背景,突出秋的萧瑟悲凉,更使整个戏笼罩着灰暗荒漠的气氛,这又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