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周围,也许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对人、对事表现得很冷淡、不热心,甚至冷酷无情。这在病理心理学上叫做“情感淡漠症”。“情感淡漠”虽说也是一种情绪体验,不过这种体验大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情感淡漠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的区分,情感淡漠的形成与发展原因,也包含有病理和社会心理2方面的因素在内。
在国外,现在有些青年心理学家,他们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有为数不算少的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的状态。
所谓“三无”,简而言之,就是无情、无力、无心(心思)。这也就是说,他们无动于衷、缺乏活力和漠不关心。这些多年专门从事研究青年心理学的专家们呼吁,生活在现代化社会里的青年,应该警惕这种心理上的“三无”状态。
一、“情感淡漠”的青年,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1)从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缺乏生命的活力,整日里有气无力,失去了“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
“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为“和现实的有生命的接触”。这句话是生于波兰的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明考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他说的这句话,也就是中国古语“行尸走肉”、“哀莫大于心死”之意。明考夫斯基解释说,情感淡漠的人是自闭性的、自我封锁的。这类青年大部分是因为心灵上曾经遭受过种种挫折、打击或创伤,于是心灰意冷,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对人对事都感到索然无味。他们的心“冷透”了,躯壳虽存、“灵魂”已无,心灵空虚至极。
(2)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
这是一种另外形态的情感淡漠症。在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有些青年行为正派,并不胡作非为,但他们却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病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却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或者失去了对于社会的关心;他们持续地过着一种自认为“超然”的脱离现实的生活。
然而这类青年并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他们的智力和品格相当好;他们也不像某些神经病患者那样内心惴惴不安、紧张不宁。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型的情感淡漠青年一只是一种表现在行为上的障碍或阻抑,他们是神经症的“预备队员”。比如,有些青年自认为很“老练”、很“成熟”、“看破红尘”,他们斗志减退,不想靠自己的奋发努力而改变现状,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二、如何治疗“情感淡漠”
病理心理学家认为,对这类青年的“医治”是相当棘手的,比起前一种类型的情感淡漠者,更加麻烦、费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办法可以使他们“死灰复燃”,重新燃烧起生命的火焰,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帮助这类青年朋友寻找回来他们失去的精神乐园,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法”和“音乐治疗法”。
1读书学习法
有很多情感淡漠的青年,用读书、学习的办法,填补了他们心灵上的空虚,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热情起来、积极起来。因而,“读书学习法”,被病理心理学家和青年心理学家们一致赞誉肯定,认为它是治疗心理空虚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什么“读书学习法”会发挥这样大的效用?因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帮助情感淡漠青年看清前进的目标,在精神上找到寄托,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一心投入有意义的事业上去。因而在他们养成读书习惯之后,就会改变心理上的“三无”状态,精神生活充实了,生活也就不会再显得乏味。显然,因为有了知识之后,就会找到理想这一精神支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黑暗的旧社会,很多杰出人物对于祖国处于忧患中也苦闷过、彷徨过。但是他们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用科学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等)充实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又用这些知识奋发有为地造福人群。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列宁时写道:“书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从事的那种浩繁的工作当中,书给了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被他出色地掌握住;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
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心理空虚的状态,而且可以医治精神抑郁。美国有些大学举办周末进修学习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内脏器官性病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参加进修班学习后,用不了很长的时间就消除了诸如抑郁、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这就再一次证实,“读书学习法”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性的心理疗法。
2音乐治疗法
除了“读书学习法”以外,还有音乐疗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疗法。比如,当你因各种原因而心灰意冷、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怅惘、寂寞空虚的时候,你可以时常听听进行曲那样宏伟奔放的旋律,它会给你带来充实同勇气、希望和力量。
上面是从病理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情感淡漠问题的,下面让我们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做分析。
1964年3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则杀人消息:一位年轻妇女夜晚在纽约昆士区自家住宅附近被杀害。由于被杀者奋力抵抗,谋杀者延续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将她杀死。事后调查四邻有38人曾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无人相助,甚至无人报警。这件事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重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案例。为什么见死不救,“无人相助”?这可能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旁观者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1983年5月24日,我国《光明日报》报道了一则牺牲自己、抢救别人的消息:1983年4月11日,福建省建阳县徐市公社中心小学的乡村女教师冯细珠,当一阵罕见的龙卷风席卷而来,教室就要倒塌的时候,她用双手紧紧地撑住大门,结果,学生们脱险了,而她却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而2008年“5·11”汶川地震中涌现的舍己为人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同前述某些人见危不救的淡漠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种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
上面讲的这些,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大众社会心理来分析的。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的一个大前提。可是,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来观察,为什么在同样一种社会制度下,比如说在我们的周围环境里,大多数的人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而有些人却情感比较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呢?
三、“情感淡漠”的原因分析
有些病理心理学认为,淡漠是一种对挫折的退缩式的心理反应。通常人们在遭到挫折的时候,先是表现为“攻击”反应;如果攻击反应失败,或者由于攻击反应而招来更大的挫折时,就会表现为“逃避”反应;如果不能逃避,就会表现为“淡漠”以至“无情”的反应。
攻击—逃避—淡漠(或无情),这3种不同的对挫折的反应方式,究竟采用哪一种?这决定于当事人所面临的不同的具体情境,以及和它们不屈的效果。因此,这3种不同的对待挫折的反应方式,并不是从强到弱地必经的3个步骤。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现,对待同样的挫折,有的人采取攻击方式,有的人采取逃避方式,而有的人则采取淡漠以至无情的方式。
说起“淡漠”和“无情”来,似乎是对挫折情景漠不关心、甘心退让、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愤怒的情绪。其实不然,淡漠只不过是把愤怒暂时地压抑下去,用“间接方式”表现出来罢了。可以说,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言的反抗”、“消极的抗议”。
应该说,引起淡漠情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并不限于我们在开头所讲的那两种类型,实际上还包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的多变量因素在内。因而单纯地从生理上或心理上查找原因还是很不够的。因而,我们不仅应该运用病理心理学的知识,也同时应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情感淡漠青年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奥秘。
国外有一位病理心理学家叫做金布尔,他在1963年提出,下列一些人容易产生淡漠反应:①长期遭受挫折的人;②处于无助和无望状态的人;③有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痛苦的人,④心理上既不能攻击也不能压抑的人。
这4类人在情感上容易产生淡漠的共同性基因,还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所造成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一个人是否产生淡漠行为,那是取决于他(她)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信念的。说到底,淡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保护自我。
我们如若仔细深究便会发现,情感淡漠的人并不是真的“与世无争”、逃避退缩;如果碰到个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并不全然表现为淡漠。上面讲的那桩美国纽约昆士区惨案发生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达利等人立即着手进行了调查。他把淡漠的旁观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归纳为下面4种:①害怕暴徒用刀子捅自己;②怕参与干涉后,法院要自己去作证,这样一来,就会费去许多时间或产生其他牵连;③由于是突发事件,思想准备不足;④也许是一场虚惊,并无其事,自己贸然去救人,太冒失,会被人笑话。
实际上很明显,这桩杀人惨案冷漠无情的“旁观者”(他们当时都听到了年轻妇女的呼救声)所申述的4大类见死不救的理由中,③和④只是一种借口;②是次要的;①才是主要的、真实的原因。也就是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淡漠行为的基本原因,是保护个人,“怕暴徒用刀捅自己”。
不过,也有些情况和兆头,值得人们深思。比如说,近几年来,我国法律咨询工作者,在总结父母不负责任地离婚,从而给子女带来了不良影响中发现:父母离婚的子女,因为缺少家庭温暖,而对人生和社会抱冷漠态度,对人缺少必要的信任,他们大多数性情孤僻古怪,道德感不强,要么对什么都漠不关心,要么粗野无礼,缺少应有的教养。这种情况尽管是少数现象,但也不能不引起社会上的足够重视。
因此,为了消除有些青年的情感淡漠,不仅希望他们本人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向广大的父母、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呼吁:要尽力创造使青年人感到温暖、安全,受尊重、有希望的有利环境。
本篇由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陈滢如老师回答。
在我们身边,会发现有很多很“宅”的人,除了在工作等方面,其他没有什么太多链接;甚至有些兄弟姐妹、亲戚间也是如此,你不主动联系对方,对方也不会联系你。表现出人与人之间 情感 很是淡漠。
不想与人来往,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探究一下:
一是,不想与人来往,也只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由于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过伤害自己的人或事,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就会选择不与他人有来往,表现出 情感 的淡漠,对谁都是无所谓的,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咨询的案例中,曾经有这样的求助者说,“我不想与同学建立更亲近的关系,因为一毕业我们就该分开了,那让我会久久痛苦着,我不要那种感觉”。这个就是他内在有分离焦虑的心理在作祟。
再有,即便是亲人间,也会有这样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疏离的,他似乎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习惯于一个人的独处。这可能会与他自身的人格是有关系的——疏离型人格。这样的人,他对任何人都是如此,即便是最亲近的人。
那么如果我们碰到的是第二种类型的疏离型人格的人,我们该如何去做呢?这里可以提供给你两点帮助:
明白他们不是只对你会有抵触和拒绝,长久以来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让他们会自觉的产生拒绝行为。明白这一点之后,如果你被这个人所吸引,那你就要尝试去接受他的行为。如果对你来说太难,请你不要去对他的行为进行其他的解释和误会。
二,人格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跨时间和情景有稳定性,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相信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对一个疏离型人格的人的人格改变是有好处的。
面对“不想”和你来往的人,让我们主动点吧!
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妇专委协会近期推出线上系列公益微课,每周一次,欢迎收听,详询请发私信或留言。
我也是这样的性格,可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非心理问题,是通过几十年的总结,什么亲戚,朋友都是互相利用,可咱们总是不好意思,所以总吃亏,也就看透了,心凉了,而且自己也没有利用价值了,人家也远离你,你也不要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这十多年我基本不走亲戚,不串所谓的朋友,每天夺步,保持一万步到两万步,也不走那繁华街道,也不走那人太多的公园,心血来潮了自驾游几天,就这样的生活我感到特别幸福,啥都不干,钱不多够花,觉也够睡,身体没毛病,这就是我认为的快乐,幸福。
讲真话,我也是这样的性格,不愿与人交往,总感觉这样特别累——心累。
一、人生经历。要说什么心理,那就得具体看这个人的人生经历了,毕竟个人人生经历磨炼不同的性格特点。如果是在交往中总是回报的比付的出少自然也就失去了与人交往的兴趣了。
二、背叛。在多次遭受他人的出卖后,心也也就淡漠了,与人交不交往好像不那么有必要了。
三、麻烦。如我这样的人与人交往我认为是麻烦的,需要时常照顾别人的心情,感觉不自由,总觉得一个人才利利索索的。
我不是不愿意跟人来往,感觉自己没有别人聪明耍狡,但我心里清楚,只是不愿意说,时间长了,当然就慢慢退出朋友圈子了!只是偶尔见一下聊一会! 我也不知道我现在是什么心理!
保持心理上的安全距离,少麻烦。
自由,就是可以群居,也可以独处。
独立,就是可以互助,也绝对自立。
界限感的缺失,对别人的言行有更高要求,是国人易发犯的错。
所以,一个人呆着,挺好。佛性,无是非,只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什么心里,不想受累,和别人相处的太近,会很累,想轻松的活,因为在你很疲惫的朋友来了你要陪着,不陪就不够朋友,还有相处过程中,为了迎合对方很无奈的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我是这心里,别人不知道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会看到一些人独来独往,不太喜欢与人来往。
这样的人可能是性格上比较寡淡,或者自闭,而不仅仅是偏内向内向是人的一种气质,艾森克个性问卷将典型内向描述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保守,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除了挚友),生活规律,严谨,做事靠谱,很少有进攻行为等等。多数人则认为内向是种不好的性格,认为内向的人性格孤僻,心理阴暗……这其实是对“内向”的巨大误解。
实际上,内向只能说是性格的一部分,即一个人的性格可能是偏内向的,或者偏外向的,但不会是完全内向或者完全外向的。性格偏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安静或孤僻的,在挚友面前或遇到感兴趣且可以发挥的话题时,他们通常可以滔滔不绝,甚至有点话痨。
而偏内向的人之所以在多数人面前或者公开场合前显得沉默寡言,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话题TA不感兴趣或者发挥不了,为了保存精力,避免体验到不舒服的刺激,他们选择限制自己的社交活动,以免被过分消耗。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外部世界刺激是敏感的,只是选择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好沉思,善内省,避免自己被外界左右。
这类性格的人因为 自我意识较强,不容易被外部世界影响,有的性格寡淡,对外界不太看重,觉得自己过好、不给 社会 添乱就行,有种淡泊名利的感觉,因而很多时候不太愿意与人来往,仅保留几个挚友 。尤其是一些名人,在大众面前看起来侃侃而谈,实际上也是个偏内向者,当他们的心理需要到达一定的高度后,对外界也就没那么看重了,这个时候就会显示出一种让人觉得孤僻的错觉。
有的人则可能是因为成长经历的缘故,性格上比较自我封闭,什么事都自己承受,不太愿意与人交往,而这样的人可能给是一种沉默式讨好型人格 。比如《华胥引》里的莺歌,因为被容浔所救,喜欢上了容浔,而努力地成为“容浔希望她成为的样子”,即坚强,受伤不吭一声,什么事都自己解决,从不寻求帮助,也不与人来往。如果说一个家庭里,养育者以“所谓的什么事都要自己扛,该求助的时候不能求助,不容许孩子有一点点软弱的时候”来教育孩子,那么,孩子成年以后,就可能形成自我封闭的性格,不愿意与人来往,或深交,内心极其缺乏安全感,却又无法满足,而这样的性格,一旦陷入绝境,无法自救,很容易崩溃。
回避型人格出于对亲密关系的回避,也会显示出不想与人交往的一面
回避型人格最大的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亲密关系大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回避型人格主要形成于童年。
当婴儿有需要,养育者不重视,认为哭闹一会儿就好,并且经常性地不满足婴儿的心理生理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一种“我不够好”、“爸爸妈妈不喜欢我”的意识,此后当养育者出现时,婴儿便会渐渐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满不在乎的假象,实际上内心十分渴望。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个体长期遇到这类情境和待遇,甚至遭遇养育者的打击式教育,就有可能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或偏执型人格障碍。
其中, 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 为:
回避型人格对于社交是有意识地回避,自己选择性愿意或者不愿意,但其实,他们内心是十分渴望亲密关系的。
有的人可能不是不想与人交往,而是患有社交恐惧症
与回避型人格不同,社交恐惧症患者虽然也不主动与人交往,却不是主动选择的。
社交恐惧症也叫社交焦虑症 ,是一种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表现出过分担心、紧张和害怕的神经症。患者常担心自己在公众场合会做出一些令自己尴尬的言行而感到十分恐惧,因而害怕与人接触。
其主要症状表现 为:
社交恐惧症患者尽管内心十分渴望参与社交活动,但由于无法自控自己的焦虑与恐惧,因而不得不拒绝大部分的社交活动,有的甚至连与自己的亲人接触,也会呈现社交焦虑,因而不得不回避社交活动,不与人打交道。但他们的行为在其他不了解的人看来,就是不想与人打交道 。
抑郁症患者由于无活动意志,也会出现不愿意与人打交道的表现
会出现“不愿意与人打交道”表现的,还有抑郁症患者,尤其是重度抑郁症患者。
这是因为, 抑郁症患者 由于大脑多巴胺、五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兴奋度大减,甚至降到零点, 对任何事物或活动都提不起兴趣,缺乏活动意志 ,哪怕是起个床,健健身,他们都不会动,像极了一般人口中的“懒惰”,因而抑郁症 也被称为“懒病”,一旦发作,什么事都不想干,包括联系朋友,更别说与人打交道了 。
同时因为心理与生理互相影响,在抑郁情绪的影响下,人肝气郁结,消化系统功能下降,肠胃运行不畅,导致气血两虚。而在中医理论中,气血虚的人往往缺乏精神,显示出疲劳、困倦、乏力等症状,更加不想动。
尤其是对于带有精神病性的重度抑郁症患者而言, 因为伴有被害妄想,精神病性重度抑郁症会产生一种担心被人迫害的恐惧感,为了保证自己安全,TA拒绝与人打交道 。
不想与人来往和 情感 淡漠是两回事
情感 淡漠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一个名词,属于 情感 障碍的一种,指的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 情感 反应,哪怕这个事情与个体本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也是如此 。其内心体验极为贫乏,思想阻滞,显得呆滞、迟钝、麻木、毫无生气,看起来好像事不关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一些脑器质性病变类的精神障碍。比如说,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障碍等。
而 不想与人来往,则是人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 。有的人可能因为一些不幸经历,性情上变得较冷漠,但与 情感 淡漠完全是两回事。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郁郁症。我这几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愿和婆家娘家的人有往来。和他她们说话让我很不舒服。总有一种厌恶的感觉。似乎离我越远越好。我整天莫名感到心烦。悲观想哭。
首先专业上对“ 情感 淡漠”的定义来了解一下: 情感 淡漠是说那些可以引起别人 情感 波动的事情或者与自身利益紧密相连的事情,你压根没有相应的 情感 反应。比如,中了500w大奖,别人可能会高兴到飞起,可是你却毫无反应;同样都是最亲密的亲人去世,别人悲痛万分,你也依旧好污悲痛。简单来说,就是对所有事情漠不关心,各类表情呆板,极度缺乏内心体验… 情感 淡漠实质上是 情感 障碍的一种,所以别轻易给自己打上 情感 淡漠的标签。
说回不想与人来往的事情。人具有独特的 社会 属性,也是 社会 属性的影响所以产生了各类的人际交往,如:家庭关系、友谊、爱情等。不想与人来往的态度可能是在成长及后天环境作用下,某几次的受挫而导致;也可能是从小在家庭环境下,父母家人的耳濡目染,导致对与人来往的厌恶及回避;或可能是因为在某一段亲密人际关系中的失去给你造成了难以磨灭的打击等等。当然,这一切假设是在排除了你有心理疾病的前提下形成的,某些器质性疾病也是会导致 情感 淡漠的。
每个人为了自己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模式来生活,如果不喜欢与人来往并没有给你造成一些麻烦和困扰,大可随它去吧!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表象易见,内在难寻。人是最特别的,因有思维 情感 ,故心理更难琢磨。说到不愿与人交往, 情感 淡漠是一种什么心理,问一百个人也许有一百个答案,只是不与人交往, 情感 淡漠是外人看到的表象罢了。我认为这表面下的内心是丰富的,丰富到不需要用过多的交往来填充。因为有些人成长中经历了许多,看透了,看淡了,有点累了,所以选择放下过多的包袱。不是拒绝和抵触交往,而是选择放松的生活。有些人就是喜欢简简单单,不愿为难自己融入复杂难辨的善恶美丑中,不是 情感 淡漠,而是想自由的生活。
不去评判他人的生活,就是尊重他人的选择
情感淡漠(apathy)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患者对周围发生时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多见于单纯型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心情感到低落与郁闷,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大多源于生活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工作的压力。而人们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主要的表现有,压抑,苦闷,无精打采,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会明显的下降,严重的还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
当人们感到情绪低落,心情郁闷的时候,应迅速的寻找方法缓解。
想要缓解的方法有很多,但是首先,你要确定自己是因什么事情而感到情绪低落和郁闷的,也就是找到你心情低落的根源。接着你要做的就是按照下面的一些方法去缓解你的糟糕情绪。
第一,要学会劝解自己,去接受现实,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够事事如意,事事顺心,所以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办法去接受它,解决它,而不是苦闷在心里逃避他。当你改变了,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也许心情就会好一点。
第二就是做一些,体育运动,如慢跑,散步,游泳,打篮球,羽毛球等。运动会增加人的血液循环,调节人们的心率,减少人们的压力。通过运动提高了机体含氧量,会使你心情舒畅。并且大量的实验研究都表明,运动对于改善一个人的情绪状况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第三,就是尽量的去回忆一些自己以前感到快乐的事情,或者是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想做的兴趣类的事情。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将自己的压力得到很好的释放。
第四就是如果你感觉到恐慌和压抑的话,可以找一个而信赖的人去跟他倾诉,说出你内心感到不安的原因,然后通过交流,来缓解你内心的压力。平时多接触一些乐观的人,然后多跟乐观的人交往,学习他们的处事方式和处事态度。
这种感觉就像是仿佛时间一切都与我无关的这种体验。
大多数人心中充满了孤独和凄凉。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总是不信任和不满,对感人的事情总是怀疑,甚至拒绝被感动。患有情感冷漠症的人通常不会感到生病,因为她只是觉得自己不容易情绪化,所以人们往往忽视了这种疾病。
“情感冷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广为人知,许多士兵因战争受伤而患上了这种心理疾病。1950年,美国小说家约翰·多斯·帕索斯首次指出了这种精神疾病的“人文原因”:“冷漠”是个体对过多或过复杂的生活或环境压力的本能反应。
美国知名的脑神经学家吉姆·法伦认为,人的大脑结构中属于额叶部分的眼窝皮层是涉及社会伦理认知功能(包括社交、情绪控制、动机与责任等)的关键器官,如果它在幼年时受损或发育不完全,则有可能导致患者处理伦理和道德判断的功能失效,这样可能会产生“情感冷漠症”。
现实生活中,我们遭遇更多的冷漠也许是“生理冷漠”以及从而延伸出来的“家庭冷漠”、“道德冷漠”、“爱情冷漠”……这些可能缘于社会外部环境、身体疾病或生物遗传基因等因素。
且不论“情感冷漠”缘于神经器官受损、外部环境或本能反应,姑娘眼下的“冷漠症”更值得大家关注,因为姑娘在网络和电脑中的包围中成长起来,他们可能更容易患上“情感冷漠症”。
具体的表现当然是上网成瘾,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情友情冷淡冷漠,因为正常社交的缺乏而没有内心体验,同时他们拙于表达,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情感淡漠的人。从他的表情当中就能看出来。他没有笑容。而他的内心世界任何人都会认为他是一个冷漠的人。但是他有的时候也很热情。他会在心里从心底里,也能感受到他的热情,但是表情却很很冷,所以有的时候开心的时候,他会表现出开心的样子,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又不开心了。所以我觉得情感冷漠的人与生活的家庭环境有关。因为从小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每天受到的打骂讽刺,这样他的性格就会改变。儿童时期所受的创伤也会在成年之后继续延续。所以性格决定人的幸福指数,如何改变?那就要看将来他是什么发展方向,如果在一个比较阳光,比较温暖的家庭里生活,那么他会有信心改变这种情感淡漠,他会把所有的爱都赋予这个家庭孩子。
而有的时候也会心情不好,但是他不会因为一时的不高兴而影响全家的不愉快,会调节之前的情感淡漠是有原因的,因为不开心的原生态家庭,原生态家庭呢?这是对他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童年时代在学校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感觉到了社会的黑暗面,所以有的时候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改变,改变了很多他有的时候看待问题是有偏激性的,他认为这个人对他不利,连风刺带打击的,所以他就对人态度不去理他,表情也就淡漠了,
感情情感也就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情感问题,也是感情深入的一部分。淡漠表现是连着一起的情感。当你的情感处于脸上,心里从此不开心?每天检讨一下自己,如果别人做的不好,我们可以原谅,我们要大度一些,因为情感的淡漠,因为不和谐的因素促使夫妻之间产生隔阂,所以这种这种幸福感指数不是暴增?所以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所有的关系,理解要和谐,要理解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原谅对方的错误。无论是夫妻还是朋友,幸福感随时都会出现在你的脸上,因为你高兴,所以你就不计较,原因主要是有些不和谐的现象你看到了,
所以你反感,所以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情感淡漠,那么在情感上就要互相体贴,互相尊敬,互相理解。夫妻之间要有充分的尊敬。尊重,才会把生活继续下去,所以情感淡漠是需要有一定的付出的。
情感不稳是指情绪反应极易变化,从一个极端波动到另一个极端。与外界环境有关的轻度情感不稳可以是性格的表现,与外界环境无相应关系的情感不稳则是精神疾病的表现,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易激惹表现出动辄为小事而引发短暂、剧烈的情感反应,极易烦躁激动、发怒,甚至大发雷霆或有冲动行为。常见于疲劳状态、心境障碍、人格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等。情感不协调是指情感反应与其当时的内心体验及处境不相协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病学中情绪和情感往往作为同义词使用,情绪障碍常见表现有情感高涨、欣快、情感低落、情感淡漠、焦虑、恐惧、易激惹、情感不稳、情感倒错、情感矛盾等。
1、情感高涨:是正性情感活动的明显增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与周围环境不相称的病态喜悦,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整日喜笑颜开,谈话时语音高昂,眉飞色舞,表情丰富。由于其高涨的情感与精神活动的其他方面比较协调,且与周围环境保持一定联系,故具有较强感染性,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多见于躁狂发作;
2、欣快:是在智能障碍基础上出现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愉快体验,表现为患者自得其乐,似乎十分幸福,但由于智能障碍的影响,表情比较单调刻板,往往会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多见于痴呆;
3、情感低落:是负性情感活动的明显增强,表现为忧愁、苦闷、唉声叹气、暗自落泪等,有时感到前途灰暗,没有希望,严重时可因悲观绝望而出现自杀企图及行为,多见于抑郁发作;
4、情感淡漠:是指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缺乏内心体验,表现为面部表情呆板,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漠不关心,即使对与自身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如此,多见于晚期精神分裂症;
5、焦虑: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刺激情况下,出现的内心不安状态。表现为患者顾虑重重、紧张恐惧、坐立不安,严重时可表现为搓手顿足,惶惶不可终日,似有大祸临头的感觉,常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多见于焦虑障碍;
6、恐惧:是指面临某种事物或处境时出现的紧张不安反应,恐惧可见于正常人,如对危险动物或处境的恐惧等。病态的恐惧是指与现实威胁不相符的恐惧反应,表现为过分害怕、提心吊胆,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恐惧往往伴有回避行为,多见于恐惧症障碍;
7、易激惹:是情感活动的激惹性增高,表现为极易因一般小事而引起强烈的不愉快情感反应,如暴怒发作,多见于人格障碍、躁狂发作等;
8、情感不稳:是情感活动的稳定性障碍,表现为患者的情感反应极易发生变化,从一个极端波动到另一个极端,显得喜怒无常,变化莫测,多见于器质性损害所致的精神障碍;
9、情感倒错:是指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的处境明显不相协调,甚至截然相反,如某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描述自己被人跟踪、投毒等妄想性体验时,却表现出愉快的表情,而听到亲人去世时,却放声高歌,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0、情感矛盾:是指患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人或事物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反应,但患者并不感到这两种情感的矛盾和对立,没有痛苦和不安,如患者因怀疑母亲迫害自己而憎恨她,但同时又对她亲近关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