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出自南宋诗人领袖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全文是: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第一首是: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骚首怆平生。
先给你补个常识,作诗几首几首的说法,一般是一口气写完的,因此有条件的时候,要合起来读和理解。一般笔力上游的诗人,艺术创作力十分旺盛,通常不会单独只写一首绝句,像杜甫的《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白居易的《想东游五十韵》,一次出手就是五十首。当名诗人诗兴(性)大发的时候,一般会选择篇幅比较大的题材,如歌行和等长律等,比如韩愈著名的《南山诗》。
那么切入正题,我们先来看篇题,也就是看作者为自己的诗作取了怎样的题目。他的题目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介绍了他写诗或者触发诗性的情境:一个天色拂晓的阑珊之秋夜,诗人出了篱门(篱笆院门)吹了一阵凉风。我们来分析他的意思,秋夜寒凉,天还未良,作者为何要走出篱门去吹风?答案是他需要借助天地间的凉风灌注自己心中激切难耐的意气,这样的天色,是做不了事情的,这样的寒夜,是不适合外出的,那么是什么让他心中有抑制不住的情感要出来迎风吹面呢
从后文我们得知,在第一首中,我们发现作者对我们坦白,他是壮志未酬所以心中激切,此时还生着病,此时他拖着孱弱的病体出来吹风,就是为了看一看(如帝国般的)四野的星辰,他想起来平生的经历不禁怆然感伤。这是第一首的情况,那么写完第一首之后,诗人感觉还不足味,又补充了第二首。第二首说,山河万里或东奔入海或耸立云天(这是看不到的,是虚写的他心中应有的山河的样子,他始终记得),接着却感慨道,遗民(自比遗民,自认遗民)那饱含神情的泪水滚落在飞尘之中(以泪水径流暗示恢复山河并无进展),而这样居南望北(南望是说在南望北)却并不是第一次了,如今又过去了一年。为何诗人怅惘一年,因为对于一个开始回望一生的诗人来说,尤其是一个自知而且正是疾病孱弱中的诗人来说,他可以等待的时间不多了。那么我们来看,为什么作者要补充第二首,第一首主写自我哀叹,写的大意是我老了也病了想干也再干不动了,第二首写的是在他的心中山河依旧壮丽挺拔,如今丧在胡人之手,自己虽则心痛无比却只有流泪的分,而年复一年的等待令人煎熬(有这样几层意思,不仅等来的还会又是同样的失望,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自己时日无多,甚至说连为这篇心中的山河流泪的机会也不会有了)。
经过上述解读,不难看出陆游对祖国和祖国壮丽山河满怀深情的热爱,对壮志(拳拳报国、杜鹃啼血、死生社稷)未酬的悲愤难鸣,而在这种爱与恨的无限纠葛中,更增添了对自我命运的感伤,而这种感伤作为一种来自命运的剥夺,具有了深刻的悲剧精神,如此,这爱与恨就不仅是普通的或者比普通的更强烈那么简单,这是一种在绝望中在失望中在命运的悲剧性的安排中仍旧执着的爱与恨,可见其爱恨之深切。有以上分析,希望你已经明白整首诗的意境和个中况味,而语文(全称:语言文学)讲求的是人文素养和感知之力,重要的还是要你自己归纳表达,这对于接近文学接近文学审美十分关键,这一点我不愿剥夺你的权利,希望我的话能让你有一个新的开始。加油!
----------------------续命线-----------------------
过几天回来看,发现跟风或者胡乱解读的有不少人,这就把个中玄机一次讲清楚。一切误解的源头,在于针对“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到底作何解读的问题。
诚然,单独来看的诗句是可以依字面解读为“遗民们在胡人脚下的尘泥上倾尽眼(血)泪,南望(我脚下的)王师又是一年(却仍旧未动)。”现在我就指出这种解读方式的几宗根本错误,一,此种解读极大损失诗意,遗民与自比遗民之别是第一层,胡尘可作胡人之地亦可作抽象的乱尘是第二层,南望与自南望北的南有名词和动词之分是第三层,以上三层是字词语用上的损失,但还不很关键,第四层,本句若写沦陷区难民与写作者自身差别甚大, 首先是自比遗民就包含遗民之恨,而徒作沦陷区情景想象的话将必然损失作者从第一首中携来的诗意,则两首诗歌不能配合或者配合极低,与组诗的事实不符,第五层,沦陷区对王师的渴望是自然而然的,而作者立地难面渴求北伐解决黎民则超出自我本能,诗味即刻升华,故而误读将造成的损失将严重影响诗歌的成就,二,从创作角度分析,前二句为虚写,后二句自当脱虚向实,陆游的高明之处在于,后二句前者事实而情虚,后者事虚而情实,收束近乎完美,还有一层秘辛是无诗词创作背景的人难以理解的,那就是诗句一般是无主句,主语一般是作者,可以不用说,解诗的时候才会将隐含的主语补出来,另外,相连的两句不必功用一个主语,误读的情况就在于将遗民套在后一句上作主语,这才将遗民误读成沦陷区群众,那么我来揭秘,相连的两句可不可以共用主语呢,当然是可以的,但需要条件,这种情况发生在一类比较特殊的“十字格”句式中,这种情况下前后两句要做一个整体来读,相当于一口气的说了两句,但一般情况若无特别的暗示都是各句算各的;三,从陆游的习惯上说,陆游站在某地遥望山河,表达收复失地心境的诗很多很多,如有心人作统计的话,就会发现,陆游的诗作的意象空间中的主体基本就是他自己,很少有例外;四,当然还是最关键的第一点,诗歌是表达情感的高度凝练的语言,而陆游是南宋诗中的领袖,巨匠级的人物,陆游的语言风格中也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在平淡中追求深刻隽永的创作旨趣,一时要能函咏,二是要平中显奇,这种现象是诗歌创作追求高远的表现,这就是诗歌解读要适配作者的问题,换个诗人或许可以以误读的形式来理解也可以得到好诗的评价,但这是陆游不是别人更不是无名小卒;五,最后一条重要理由是,误读式的解读方式既不能显示诗歌的形式特征,也不能说明陆游的创作历程,更对于理解诗歌毫无可取之处,基本上是外行的角色,完全是一种放逐想象力的结果,这种东西用来理解日常语言或者报纸文章,但要记住,诗歌有自己的语言规则,自然也有自己的解读方式,基本上,一种说得通但是不符合创作法则、也显示不出诗歌精神、更与作者情况不相符印的解读就不是诗歌的解读,谈不上对诗歌的理解。当然,最要批评的还是那种说都说不通,而胡编乱造的做法,诗歌是通过意象建构来呈现其意象世界的,因此,有一分证据才敢作一分解读,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像有人添加的百姓饱经蹂躏、驱逐鞑虏的说法,不来自诗歌,诗歌没提供这个东西,虽然是合理的想象,但危险在于诗人寄托的情感可能并不涉及这个,能得出的只是他同情遗民和愤恨朝廷的不作为以及伤痛自己的老去,但是当她想表达这点的时候,是不必要附带出百姓蹂躏和驱逐的就是蒙古人的,这种卑劣的做法就相当于当诗人不忍心描绘百姓的惨状的时候持这种观点的人突然站出来残忍地在意象世界里蹂躏百姓以满足其对诗人的悲伤似乎必然要怎样的想象,这种做法,和要求奴隶社会的人他们为什么不去酒吧舞池唱歌一样,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意念强迫症,而他却将之强加给诗人身上,这极其可耻,不仅不增加对诗的认识理解,反而向不明真相的人群中释放了贻害无穷的毒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题解 见《剑南诗稿》。绍熙三年(1192)初秋作于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共二首,此其二。诗中抒发了对金人占领区大好河山和人民的深切怀念,流露出对无力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 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意思就是说已经沦陷的地区的灾民又在盼望着南方自己国家的军队能够打回来(解救自己)
春庭雪本义:春天庭院的雪,景致虽美,但好景不长,很快就消失了。而《春庭雪》描述的又一年初春梨花落似雪,未见离别的人归来,把痴情、伤感的内心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歌曲
庭中梨花谢,又一年,立清宵,月华洒空阶。
梦里笙箫奏旧乐,梦醒泪染胭脂面。
《小重山》念一遍又一遍,闻更漏咽 频教前尘辞长夜。
久无眠,深坐对宫檐,多情最是春庭雪。
年年落满离人苑,“薛涛笺”上言 若如初见。
这一世太漫长,却止步咫尺天涯间,谁仍记那梨花若雪时节?
我心匪石不可转,我心匪席不可卷。
空凝眸,情字深浅无解,春欲晚,梨花谢 又一年。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深处宫闱的帝王妃子,思念心爱之人的故事。在江南的庭院里,梨花纷飞若雪,爱温柔如诗,情可证天地。在她入宫之前曾与一人相爱,两人弹琴奏乐,甜蜜恩爱。
这似乎像极了琼瑶《还珠格格》里香妃和蒙丹的那个“你是风儿我是沙”的爱情。不同的是,这里的女主人公没有那么轰轰烈烈地挣扎,只能用余生坚守以待,彼此两两相望,孤独到老。
爱情是属于自己的,女子难道就不能主动去追求吗?一旦错过了那个两情相悦的人,余生何以为伴?或许不圆满的爱情太多了吧,我们都司空见惯,麻木了。或许在聆听之中,或许在观望分别之时,或许在见证离异之后,我们也会猛然心头一热,想起那一句温柔了心灵的诗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此一句是想表达自己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之情。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陆游 〔宋代〕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