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内容有什么?

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内容有什么?,第1张

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内容有:

一、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以下简称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相关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无症状感染者可分为两种情形:

1、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经过14天潜伏期的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始终为无症状感染状态;

2、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采样时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随后出现某种临床表现,即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

二、无症状感染者通过什么途径发现?

目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主动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1、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开展医学观察期间的主动检测;

2、是在聚集性疫情调查中开展的主动检测;

3、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主动检测;

4、是对部分有境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员开展主动检测。

三、无症状感染者有无传染性?

根据国家和部分省份开展的密切接触者监测数据,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存在二代病例续发,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个别由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聚集性疫情,有小样本量的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呼吸道样本中的病毒载量与确诊病例没有太大差异。

综合目前的监测和研究,无症状感染者存在传染性,但其传染期长短、传染性强弱、传播方式等尚需开展进一步科学研究。部分专家认为鉴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呼吸道标本能检出病原核酸,但由于无咳嗽、打喷嚏等临床症状,病原排出体外引起传播的机会较确诊病例相对少一些。

四、公众如何科学戴口罩?哪些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

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防护建议:不戴口罩。

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如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等;或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防护建议:在中、低风险地区,应随身备用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戴口罩。在高风险地区,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对于咳嗽或打喷嚏等感冒症状者。

对于与居家隔离、出院康复人员共同生活的人员。

五、口罩使用注意事项:

1、呼吸防护用品包括口罩和面具,佩戴前、脱除后应洗手。

2、佩戴口罩时注意正反和上下,口罩应遮盖口鼻,调整鼻夹至贴合面部。

3、佩戴过程中避免用手触摸口罩内外侧,应通过摘取两端线绳脱去口罩。

4、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增加呼吸阻力,并可能破坏密合性。

5、各种对口罩的清洗、消毒等措施均无证据证明其有效性。

6、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使用口罩不超过4小时,不可重复使用。

疫情防控内容概括为“345”,把好社区防控、发热门诊、面对面流调“三道防线”;把握好2小时、12小时、24小时“三个时限”;抓好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防控“三个重点”。

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防控措施;管好确诊、疑似、发热、密接“四类人员”,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四应四尽”。落实“五包一”社区防控责任制;发放“五个一”工具包;做到排查、管控、督导、宣教、关爱“五个到位”等。

疫情防控的常态化:

疫情防控常态化。在全球疫情不断加速蔓延态势下,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北京疫情防控在短期内完全结束是不可能的,很有可能较长时期处于疫情防控的状态,这是基于首都疫情防控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所决定的。

因此,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特点,仍要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体防控策略,科学准确分析研判疫情形势走向,坚持严防死守、精准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

疫情防控九大措施

2021-07-30 20:56

疫情尚未结束,县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朋友,谨记九大防控措施;目前,国内再次出现本土确诊病例,提醒我们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能大意!为此,罗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公众: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公众谨记以下九条措施: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一米距,不聚集,公筷制,守咳嗽礼仪,有症状要就医。大家众志成城,一起严防新冠疫情。

1打疫苗,最重要。积极接种新冠疫苗,不仅能有效保护个人健康,也有助于早日构建群体免疫屏障。早接种疫苗,早多一份保障,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武器!

2讲卫生,戴口罩。夏天气温高,也极易流汗,即便如此,也应继续科学规范佩戴口罩,密闭空间(如电梯、公交、地铁等)必须佩戴口罩,汗湿后要及时更换,坚决做到疫情不退,口罩不摘!戴口罩还可以预防其他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3、勤洗手,不可少。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尽量减少触碰公共设施和物品,外出归来、用餐前、接触口罩及其他物品后等都要洗手,也可携带免洗手消毒剂,随时保持手卫生。洗手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规范洗手。

4、常通风,空气好 。 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动,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和细菌的浓度,减少疾病传播风险。每天早中晚均应各开窗通风1次,每次通风15分钟以上。

5、一米距,安全保。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感染。建议外出、交谈及其他社交注意保持一米以上距离,避免近距离面对面大声交谈。

6、不聚集,要记牢 。 多人聚餐、聚会很容易造成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公共场所人员多,流动量大,一旦有病毒感染者,在没有有效防护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空气流动性差的公共场所病毒传播的风险更大。

7、用公筷,和公勺 。 集体就餐时采用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避免个人使用过的餐具污染公共食物,可以有效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减少交叉感染,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终身践行。

8、打喷嚏,讲礼仪。咳嗽、打喷嚏避开他人,用纸巾遮掩口鼻(若无纸巾也可用肘袖遮挡),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避免与有发热、咳嗽症状者近距离接触,吐痰时用纸巾包裹放入垃圾桶,这既是防止疾病传播的需要,也是体现个人文明素养的良好行为习惯。

9、有症状,早就医。个人应加强自我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特别是近14天内有境内疫情流行地区、有病例报告的社区、境外旅行史或居住史的人员,或与以上国家、地区或社区人员有过接触史的人员,要立即避开他人,正确佩戴口罩,向当地村(居)委会或医疗卫生机构报告,并按要求就医。要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问诊或社区工作人员的询问,如实提供个人旅行史或可疑暴露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26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