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陶渊明)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认为“见”改为“望”好,请谈看法

饮酒(陶渊明)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认为“见”改为“望”好,请谈看法,第1张

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

都可以,随便选。

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昨夜闲潭梦落花”表达了诗人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昨夜闲潭梦落花”出自于《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突破了梁陈宫体诗的狭小天地,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艺术境界。

原文: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裴回: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赏析: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在璀璨的诗词花苑里,每个诗人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也因此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

这其中如:诗祖屈原、田园诗之祖陶渊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情李商隐、词中之帝李煜、诗神苏轼、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亘古男儿陆放翁、词中之龙辛弃疾、纳兰性德等等,数不胜数。

这些一流的诗人们,他们为何能在诗词文学中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今天我们就从李白、陶渊明、李煜,三人身上去探索,试着揭开其中的奥秘。

首先我们从李白的一组诗讲起:(不逐句翻译诗作,只阐述大概意思)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 · 四首

诗题是说,李白携自己的歌妓-金陵子出游,在扬州(历阳)遇见了好友卢六,受到了好友的款待,在歌席上,李白写组诗赠之。

第一首,李白自比谢安,自比谢安是理解组诗的关键。赞美歌妓的话语,可以忽略,不是重点。

第二首是说,有歌有酒有美人,良辰美景,花好月圆,卢兄你为啥不开心呢?这里的不开心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三首大意是说,友人在西江畔设豪宴,为自己接风洗尘。知己相遇,千杯不醉,直喝到太阳落山都不觉。(这里的烟霞主,表明这位友人和自己一样是个道人)

能遇到你这个知己也算人生一件快事。诗中描写的知己之谊,表明作者理解朋友的不开心。缘何理解?因为他们有同样的不开心。

君心不肯向人倾,酒过三巡,杯盘狼藉,朋友依然不能开怀。于是李白极尽所能、想尽各种办法让朋友开心 ,但无济于事。

他们内心都不痛快,但是李白同学就能暂时放下,去开导朋友。诗的表面意思是这样,但是李白真的能放下吗?也未必。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开心的是双向的。从第三首的知己之情,就说明李白和朋友卢六在情感上是一体的,李白其实自己心里也放不下,他只是佯装开心。

第一首,李白为何自比谢安?是因为谢安最后能东山再起,而且谢安东山再起之后还能不忘记归隐的志向,这个在苏轼的词作中被多次引用。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李白和苏轼都是这样的想法,所以李白就很羡慕留侯(张良)、陶朱公(范蠡)这样的人。但是现在,李白归隐之志一直有,就差功成、名遂,建功立业的机会和平台。

他没有机会;或者机会有了,但是平台又不行。

皇帝被馋臣欺瞒(李林甫、杨国忠),被女色迷惑(杨玉环),朝廷之外乱臣贼子觊觎江山(安禄山),内忧外患之下,而他自己只能写一些《清平调》之类的折辱之诗,最后诗人还被馋臣中伤,不得不离开政治中心--长安。

如若没有建功立业,那么归隐就变成了碌碌无为,作诗也只能发发牢骚。作者对这种现状内心极为痛苦,伤感。除非功成名遂,像谢安一样,他才能飘然归去,真正的快乐(事了扶衣去,深藏身与名)。要不然,无论使尽怎样的手段,都不能使作者和朋友开心。

这组诗,有知己之情,有及时行乐,但在这两者之下,隐含的是他们共同的不得志,以及与对大唐政局的担忧。

李白的诗作都是在痛苦与快乐之间写成的。他没有回避内心的真实想法,痛苦与快乐兼具,阴与阳并存,是比较符合人生真实的一面。所以说李白的诗飘逸豪迈,清新自然(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贵在自然,即从人性的本真出发,令人感同身受。

说到李白的清新自然,我们不妨说一下,与之风格相近的诗人陶渊明。虽然李白的偶像是谢灵运。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而陶渊明亦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们合起来便是“山水田园诗人”的鼻祖。(陶比谢年长二、三十岁)二位名声相仿,但是在后世评论家的眼中陶的诗要更胜一筹。陶亦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潜几次入仕出世。入世为官都是为了生活、生存,出世归隐都是发自其本心。这个本心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他的行为上,种田、嗜酒、好读书、赋诗文、醉心山水等等都能看出,他对归隐的生活是真心热爱,里面没有不得志的牢骚,也没有随时觊觎仕途的企图心,更没有沽名钓誉的嫌疑。

陶潜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最终他选择了自己的理想。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的理想就是他的现实。一般人所谓的现实,对他来说是种灾难,是对他自然、纯粹人性的戕害。

现在我们把陶渊明与李白对调一下。如果李白明明有建立宏图大业的志向,却写自己醉心山水(是指大量作品的感情指向都是醉心山水)那就是虚伪的表现,沦为王维之流(是指王维的诗作水平低于李白、陶渊明)。所以叶嘉莹先生在《叶嘉莹说初盛唐诗》中就批判王维,说王维的诗作不见其真心,缺乏灵魂,这一点我是极为认同的。

通常我们认为,好的诗作往往是要符合诗人的本心才算得上上乘。即首先要真诚。不论你是痛苦、不得志,还是恬淡、旷达,抑或伤感、愤慨,人的感情、经历、志向没有高下之分。但是否真诚,却是检验作品的首先条件。

(是指大量作品的感情指向都是醉心山水)对这句话解释下,就是说李白也写过寄情山水的诗作,但是在这些诗作还蕴含其他情感,和陶渊明的纯粹是有区别的。这也是他们本心不同,而作品都是上乘的原因。

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最后一句愤慨之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山中问答》中,笑而不答心自闲,带有对尘世俗人的讥讽之意。还有在其他一些寄情山水的诗作中流露出的落寞、伤感之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些都是他寄情山水作品与陶潜的不同不处。

正是这些愤慨、讥讽、落寞失意,让我们见识到了李白的本心。所以作品怎么写都行,可贵的就是见其本心,是谓真诚也。

说到真诚,再说下李后主,他的词作流传千古,被称为词中帝王,这个帝王指他的身份,也指他的词作水平。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他一首首感人至深的作品,博得了一千年以来普罗大众的同情。人们在他的作品中能深切地感受到亡国之痛和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哀叹。这也是他作品的真诚,所发挥的兴发感动之神威。(真诚是非常有力量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李后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节选):

“感慨深,赤子之心,性情真,以血书”这些要素,一言以蔽之就是真诚二字。凭借这一点,他的作品才被称为“有篇有句”,使他成为一流的词人。

开宝八年年底(975年12月),金陵失守,南唐灭亡。第二年正月,李煜被押送京师,封为违命侯。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为陇西公。

在寄居汴梁城的期间(共两年7个月),他对故国的思念还是毫不掩饰。用一首首作品,一再挑战大宋的敏感神经,还算赵宋对待俘虏的政策比较宽容。在保命要紧的前提下,他的这些行为,在一般人眼里就是愚蠢的表现,为什么不学学刘禅的乐不思蜀?

一首首作品:(太多了,只列举三首)

妻子被霸占,一起归降的群臣疏远他。在他生日的那晚(七夕节),他也只能叫一群陌生的歌姬,喝酒聊以自慰。酒酣时,情深处,内心对于故国的思念愈发浓烈,对于人生无常、生命落空无法释怀,最后喷薄而出,唱出了那首千古名作《虞美人》。

他始终无法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最后在故国东风中丧命。

他的真诚使他的作品流芳百世,他的真诚也提前结束了他的生命。

世间有百种人,有不向命运妥协的李白,有不向现实妥协的陶渊明,也有不向生命妥协的李煜。

他们永远怀着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直到生命结束。他们的作品是真诚的,他们的人格是纯粹的。他们好似从未老去,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夜雨寄北》是诗人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一首抒情诗,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前两句以妻问己答的方式和对异乡巴蜀眼前环境的抒写,抒发了诗人对远在长安妻子深深的思念和孤独寂寞之情。后两句想象来日重逢时在家与妻子剪烛西窗谈心的欢喜愉悦,反衬了今夜诗人的孤独寂寞。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情深而语婉。

郭沫若《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静夜》赏析一:

诗中奇美的情景里,诗人自己也完全陶醉了:“月光淡淡”似雪像霜“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在这梦幻般仙境的上空是“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给人以神奇的感觉。除了“漏”出的疏星里面还有些什么呢?真想掀开它的白色的似透非透的神秘的面纱看个究竟。怎么看不见天河呢?只是看见“远远的海雾模糊”,有光,有云,有星,有雾,这么神奇的地方,这么个迷幻的世界里,恐怕会有统人在岸边对着月亮流珠吧。这个极其神奇的想像,把读者引入了奇异的世外仙境,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通过描写月夜松林的精致,想象“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静夜》简析二

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这为诗人下面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

第二节,写天上鲛人的故事。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由这令古今多少人引发无穷联想的天河,诗人又想到了传说故事。可诗人这一次所写的不再是牛郎织女,而是传说中的鲛人。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户晓,鲛人泣珠的传说人们也许就比较陌生。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是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泣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天上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恫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歌写得清幽、典雅,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静夜》赏析三: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 的疏星。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罢了,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像,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节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后两小节诗虽有写实与想像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26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