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形成共识,共情成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交集部份。
那何谓共情?
共情是一种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我的理解是,共情是一种正能量,共情属于人文关怀的一种。简单来,就是:你快乐,我能懂;你悲伤,我能感受到;你不孤独,因为我会陪着你。
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共情,尤其是家人之间,共情是保持家庭和谐的基本能力。人人都需要在家庭和谐中担任自己可以共情的角色。
比如,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会说:“孩子,只要你努力了就好。成绩不代表什么,不要为了分数而纠结。”当父母单位遇到各种压力,心情不爽时,孩子会说:“爸爸/妈妈,工作辛苦了。我相信您一定能挺过去的,因为您是世界上最厉害的爸爸/妈妈。”这即是共情。这样的力量能让家庭归于和谐。
共情是有五脏基础的。
我的观点是:情绪、心理都是有脏腑基础的。因为五脏各藏其志,亦各有其七情。进一步说,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脏腑精气受到外界刺激而做出的应答,是以心为主的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协调整合的结果。
又称同感、同理心、移情等,顾名思义,就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例如在安静的时候,看到一个大哭的孩子,可能会被吵得心烦意乱,恨不得马上离开,也有可能被他的消极情绪感染,感到难过,也有可能大声斥责他,让他闭嘴。若是责骂对方,也许自己又会自责内疚。
共情是人类最美丽的一种心理能力。科学研究发现, 新生儿就能对其他婴儿的哭声做出反应。12个月大的孩子就会安慰悲伤的同伴,而14-18个月大的时候,就能表现出主动的帮助行为。儿童从2岁开始看到别人悲伤的时候,能够体会对方的情感,从而开始一系列的与情感有关的活动。例如同情、抚慰、感动等 。
在生活中,当男女双方一起去看情感类的**时,女性往往容易感动得落泪, 很多研究表明,女性的共情水平通常高于男性 。
情绪分享处于共情的核心,是最简单,也是最古老的一种形式, 认知神经的研究发现,女性在感知他人的时候,会比男性更多地利用镜像神经系统。镜像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知觉-行动机制,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是亲自体验,还是观察他人的情绪体验,都会激活相似的脑区。有研究发现,当看见他人处于痛苦状态的时候,女性的镜像神经系统有更大的激活,即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产生共情 。
在另外的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中发现, 当面对他人情绪的时候,女性的右外侧前额叶皮层,有更加强烈的激活,而男性的左侧颞顶叶皮层,激活程度更强。这就表明,男性能够更好地区分自我和他人,阻止他人情绪对自己产生影响 。
说起内疚我们更多的关于它消极的方面,其实内疚有其积极的作用。
例如我们 感受到内疚的时候,其实是我们被训练地更加善解人意的过程,这会帮助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更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只有深切地体会过内疚所带来的的负罪感,才能促使我们在之后的交往中尝试,转换表达方式,尽量减少因为我们的行为而给别人带来的伤害,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心理学家提出,对他人的共情引发了我们去帮助别人,而这与自我的利益并不太大的关联,而是出于无意的行为结果。若是你有感到内疚,请试着不要逃避,试着拥抱内疚。
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共情能力,那么他不仅仅是缺乏同理心的冷漠的人,还可能有暴力的攻击行为 。他对他人的情感往往是无动于衷的,是冷漠的,也无法与他人产生一丝一毫的共鸣。
著名的护理学家认为,共情有四个 重要特征 :
1、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也就是至少你要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认同他人的观点;
2、不要对他人进行评论;
3、识别他人的情绪,并且尝试着与他进行交流;
4、与他人一起感受。
共情与同情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高喊“我该怎么办,快要奔溃了”的时候,一个人对你说“这太糟糕了,那你要不要休息一下”,而另一个人跟你说“我知道这件事很难解决,但你并不孤单,我也在这里”,显然你一定会选择第二个人。
共情是可以使人之间建立联结的,同情却让人们失去联结。
想要理解一个人的情绪,首先要学会尊重,尊重他人才能让我们想去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也才能让我们不要去评价、甚至批评他们。
其次,要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
再者,我们要增加生活阅历,丰富生活经验,这样我们才可能去设身处地,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些情感。
最后,要学会接纳,接纳对方和对方的事情作为自己内心感受的一个部分。
与他人共情的时候,我们可能自己会受到伤害,因为我们必须接纳对方的感受,并联接到我们自己内心那些能够帮助我们能够理解对方感受的一种东西上去,而这些东西往往并不是一些好的东西。不管如何,请牢牢记住一句话,回应是很难让情况好转,而真正能让事情变好的转机是彼此的联结。
何为共情?
1《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有一句话: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走过他走过的路,对他看过的风景发出同样的感叹。现实生活中你是否能敏锐察觉对方的情绪变化,在他人阐述自己经历的时候感同身受?这种感同身受在心理学中称为共情。
2共情(Empathy),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概念。共情是人类所具备的一种伟大的能力,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这一能力基于我们对情绪的观察和模仿,有赖于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的作用。
共情能力是心理咨询的基石,也贯穿每一段健康的人际关系。
3在咨询巨头安永公司2021年的一项商业共情调查中,89%的受访者表示共情会带来更好的领导力,85%的受访者表示它能提高生产力,87%的受访者表示它能提高员工和领导之间的信任水平。由此可见,共情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都极其重要,它可以方便我们和他人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提升自身幸福感、产生更多亲社会行为。
4具备健康的共情能力也是高情商的体现之一,然而共情也具有两面性,既能助人,也能害人。人们通常对与自己有相同经历的人产生更多共情,因此共情也像一盏聚光灯,带有个人偏见,只能照亮特殊的那一块,而许许多多其他的事物就这样沉入了黑暗之中。
5过度共情会产生“共情疲劳”,过多的情绪唤醒容易造成情绪过载,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去进行情绪调节,承受更大的压力与内耗增加抑郁的风险。即使高共情的人往往被认为更加善良和友好,而缺少共情能力的人常被看做是冷漠的,但在一些现实的环境压力之下,人们表现的低共情源自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