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共振,和灵魂震撼,意义有什么不同?

灵魂共振,和灵魂震撼,意义有什么不同?,第1张

灵魂共振和灵魂震撼都意味着人的内心深处受到强烈的触动和共鸣。但是两者的意义不同。

灵魂共振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和契合,即当一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与另一个人产生共鸣和契合时,两个人之间就会产生灵魂共振。

而灵魂震撼则是指一种更加本质的内心震撼和激动,是指受到某种无法言说的强烈感受或体验的震撼。这种震撼可能来自于自然景观、人生经历、文艺作品等多种因素。

一、做语文阅读理解题的一些基本规矩

二、关于做题的步骤

关于做题的步骤历来有多种方法,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先整体感知文章(在这一步也可以看题,不过看题的目的是为了读懂文章)──然后看题,在文中找答案。

(一)读懂读透文章(整体感知文章)

怎样才算读懂读透文章,那就是把“三么”(“为什么写”是最终目标)读懂读透。

“三么”分别是: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整体感知应运作于动手答题之前。多数阅读的第一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针对标题的设问往往也是整体感知。因为标题或限定话题,或限定内容,或表达中心思想,或抒发感情。

最重要的是,后面的每道题都是在围绕“三么”来命题的,特别是在围绕第二么(文章的主旨)来设置题的

(二)审懂:识别出命题者命题意图(考查的考点等),拿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1、首先是审题

这步非常重要,一定要搞清楚这题命题的意图,要知道命题者想考我们那个考点,要知道这是考点中的哪种题型,然后在自己的大脑调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2、定位(就是确定这道题答案的范围)3、

(三)写“懂”答案(组织答案)

锁定范围 筛选整合 归纳概括 规范表述

三、必须掌握的技巧

在整体感知中如何抓住文章的主旨(就是第二么、主题、写作目的、中心)

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可以是浏览)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写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特别是结尾)。"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是抓住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如果我们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

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合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

5).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详写的部分发现并归纳文章的中心。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详写仅仅是作者为表达中心而用的侧笔,而作者对真正要表现的中心却用墨甚少,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作者详写此人此事的意图,发现了这一意图也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

6).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须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

关于“关键句”这个考点

1)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

2)关键句有哪些?

关键句大致说来有结构关键句和主旨关键句,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3)关键句的考试题型

(1)关键句的含义(如:你是如何理解……)

(2)关键句的作用

(3)赏析关键句

(4)为什么说“关键句”

4)关键句的答题格式答案=A+B+C+D(请大家再想一想,A、B、C、D分别代表什么)

  附: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的注意事项。

  首先,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其次,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

  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①联系本句的含义。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例如: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6)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7)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8)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9)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10)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关于“人物形象”这个考点

1)理解清楚人物形象的作用

2)有哪些题型(1)直接让你归纳某个人物形象

(2)根据某句话让你写出某人的性格或心理

(3)与中心结合起来考,因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与中心基本上是一致的。

3)如何归纳人物形象

小说(包括写人叙事类)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即文章的中心)。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

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2)从侧面描写人物。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如果知道了文章的主旨,直接采用王老师的“顺瓜摸藤”法

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考点

  一般情况下,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②能辨析文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③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即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找出的含义一定要代入语境中进行检验。

  所谓语境,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是指词语本身所在的句子,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而“外部语境”,即时间、地点、对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性格、处境、语言风格等主观因素。

  具体来说

  关于①: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关于②:,则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关于③: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关于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另外考查词语的作用考点时,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加点词语是写人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写景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托物言志的“物”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说明文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议论文中的词语时时,又应怎样回答。

关于“环境描写”这个考点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或交代)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某种气氛;4、烘托或衬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或处境等); 5、突出、深化主题;或暗示人物的命运等6、刻画人物形象

关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要求:全面、准确、简洁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段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等等。

直接考中心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对于借景抒情的文章,经常会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赏析题

1)、主要是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必须对文章的“三么”有很深的理解

2)、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创意。疑问必须理解正确,实事求是,不要故意唱反调。

3)、赏析中涉及写作特色则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找出文章在这几个方面里最突出的一、二个方面并要具体举例加以分析说明:①、分析中心:看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②、分析选材:看材料是否典型、新颖,详略是否恰当等。③、分析结构:看头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层次是否清晰。④、分析表达方式:主要是五种表达方式在以某种为主的情况其他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和搭配

4)、分析语言:⑴从语言的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精练等。如优秀的说明文大多是语言准确的

⑵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是运用什么修辞起到什么作用。

⑶从语言的感情色彩看:是幽默还是讽刺还是庄重沉郁、是冷漠、悲凉还是欢乐喜悦……

⑷分析人物是否个性化:即人物语言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

开放性试题

(一)语言赏析题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道2006年江苏南通市的中考真题:

19.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画线的三个句子(句子附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可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3分)

选(),赏析:

附:文句摘录

A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那么剔透,那么珠光闪烁。

B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的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出它的殷红。

C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从以下四步入手分析,即:(1)怎样写的;(2)写得怎样;(3)写出了什么;(4)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例如,句A的赏析可以分解为(1)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2)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美;(3)写出了在湛蓝的背景下,红海滩的色彩之美;(4)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将这四点组合成句,就能使自己的回答趋于完美,如: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势,写出了在湛蓝的背景下红海滩的色彩之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等)。

依照此法,B句可作如下回答:

B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碱蓬草的从容和生命力的顽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

C句:以侧面描写的手法,烘托(或突出)了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极具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怎样写的”我们应该选取合适的角度,这些角度包括:人称、修辞、表达方式、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等。比如,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四个步骤为文中的C句作如下解答:运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达方式——描写的分类角度)烘托或突出了(写得怎样)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写出了什么),极具感染力(给读者的感受或表达的效果)。

四步法回答表达方式的题目是建立在对文章及语句本身初步(甚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这里为你完整地回答问题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经验,真诚希望同学们在阅读时能做到笔随心动,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步法适合散文任何一种文体,他们的解题方法都是一样的,四步法。其他文体也可以参考此方法。

(二)谈感受题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① 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a、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即中心);b、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c、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最好能显示出你的作文基本功。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三)仿写题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4)答题的语言要有讲究

震撼时时都有,震撼处处都在,但我,从来没有这样的震撼。

也许是因为一部**、一本书籍中的一个镜头,一个情节,我们会感动,之后便如唇齿留香般,偶尔浮现在脑海里。但我所要说的这种感动,与一本书籍,一部**所带来的感动所不同。它不需要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来证明,不需要用浓墨重彩的语言来修饰。它很朴素,很平凡,细细品尝来却意味深长,愈久弥新,感动一辈子。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简单的感动,起源于心灵最真挚的呼唤。

没错,我感动于那如水的亲情。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与我就好似一对“内错角”,无论是性格或者是为人处世,简直找不到半点相同之处。他喜欢那些条条框框的规矩,似乎将人圈禁在里面,他会很有满足感。生活中处处都是规矩,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被限定的。玩电脑的时间与考试年级的名次,这些就别说了,甚至连去同学家回来的时间也规定的清清楚楚,超过了几分钟,那也是要按规定处置的。那时我年方小,和别人一样,正是贪玩的年龄,在别人家多待上一会儿都是好的,哪愿听他的话,结果自己便以身试法,挨了几个巴掌,从此便恪守规矩。他喜欢管我,将我抓住不放,别的家长一般只顾着自己吃喝玩乐,管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哪里像他,不用我为自己操心毫厘,直接就颁布了一条条学习计划,不允许有丝毫的改动,让我去按它完成。我憋着一肚子的委屈,却只得闭着眼睛往肚子里咽。

父亲是个“微博控”,总喜欢随时随地在手机上记录下每天的生活。他常让我去看他的微博,可我都是了无兴趣,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那段时间,我与他几乎是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没有什么事情顺心,他总是一次次撞上我的火枪口。我们的关系好紧张。一个深夜,我突发奇想,想看看爸爸写了些什么。于是带着无所谓的心态,打开了他的微博,一条条的消息几乎都是关于我的,我的手几乎颤抖了起来,几度握不稳鼠标,不觉泪水悄悄地滑下了脸颊,凉飕飕的,一瞬间心里的坚冰刹那间融化了。一条微博是这么写的。“青春期的你像个火药桶,喜欢对父母无缘无故的发火,伤害人。其实我对你的爱无私又友好,你为什么就不能像对同学那样,友善点。为什么总要伤害你最亲近的人了?你会伤心,我也会心疼”,“天天陪着你成长,一起去书店买书,一起去超市买好吃的,一起去游玩,一起别忘记了,那是因为爸爸爱你,是希望你在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快乐。在现在的学习阶段,一直希望能帮助你分析每一个难题,能够在你松懈的时候及时提醒你、督促你,让你一直做个优秀者”。悄无声息的,我就这么被亲情感动了。我记得,自己从来没有这么感动过,心里想要反抗到底的那个小妖怪,急急忙忙就搬了家,心里存在的,只是对父亲的感激,愧疚,再无其他。

一生的时光,能暗含多少如此温暖的感动?多少如此简单的幸福?那些永远不会淡忘的故事,都会沉淀在心里,永久的珍惜!

审美意义上的感动,是指某种作品(例如音乐、绘画、**、文学等)所带给人的深刻、强烈的情感体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描述审美意义上感动的名词:

激动:指强烈的情感激荡和震撼,通常伴随着心跳加速、眼泪涌动等生理反应。这种感动可以来自于某个作品中的某个瞬间、某个场景或某个人物的表现。

感伤:指某种使人感到悲伤或伤感的情感体验,通常伴随着泪水、低沉的心情等。这种感动可以来自于某个作品中的某个场景、某个人物的遭遇或某种意象的呈现。

温暖:指某种给人带来安慰、温馨、和谐感的情感体验,通常伴随着心情舒畅、微笑等。这种感动可以来自于某个作品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的关怀或某种美好的场景呈现。

惊奇:指某种出乎意料的、超乎想象的情感体验,通常伴随着惊喜、好奇等。这种感动可以来自于某个作品中的某个转折、某个情节或某种视觉或听觉效果的呈现。

震撼:指某种让人心灵深处受到冲击和震撼的情感体验,通常伴随着思考、反思等。这种感动可以来自于某个作品中的某个主题、某个思想或某个人物的言行。

这些名词所描述的感动,不仅在审美领域中常见,也可以在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中体验到。通过这些名词的理解和运用,可以更好地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2005年,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感慨地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钱学森之问”拷问教育界和整个社会。

日益涌动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激荡起中国教育改革的浪花汹涌澎湃。新的教育观、价值观、人才观、世界观的提出与不断完善,使以养成学生的健康人格、合作意识、生命意识、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为关键的新型历史学科课程教学标准日臻完善。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定为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知识与能力”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归宿,这是一种人文意识的回归,三者缺一不可。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的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课改中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它的完成与否,关系着历史课的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正是历史教育本质功能的回归,也是历史学科能够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来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及特征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热情、兴趣、感触等内心体验;态度,既指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也指由此而升华到的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价值观,是指对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总的看法。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一个人当前面临的事物,常常与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意识之间发生关系,对这种关系的切身体验或反映就是情感”;态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态度是指在理论体系指导下自觉程度很高的人生态度;狭义的态度是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会态度,指人们对一定对象所持有的较一贯的、较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映倾向。价值观念是由人们对那些基本价值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构成,是人的精神追求的目标系统。广义价值观接近于思想或观念。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它们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就历史学科来讲,情感不仅指历史学习热情兴趣,还包括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呵护生命存在,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历史学习态度,还包括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乐观、宽容、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具体讲,如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等。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征。青少年天性活波,好奇、体验求职构成了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点,然而,现实却是应试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小,个性和创造力明显缺失。这就迫切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注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一是具有地位的独特性。历史新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高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之外,更加体现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本质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不是附属的,具有独立地位,还应该被作为最重要的课程目标去实现。二是具有内容的丰富性。以往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态度体验,扩展到人与自然相处时的态度体验,个人对自身认识产生的态度体验,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内涵。三是具有指向的明确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内容上明确指向:爱国主义情感;健全的人格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审美情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通过这些教育要使学生能自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意识和自信心,具有为促进世界和平进步的历史责任感,具有对未来竞争世界的参与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终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二、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践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具备了其它学科难以媲美,贯通古今,横亘中西,得天独厚的材料优势,在一堂历史课中,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就看教师如何把握教材,进行运作、挖掘和取舍;如何诱导学生开启新思维、拓展新思路。

1、选择恰当的契入点。教师通过构建适当的情感纽带,营造情感氛围,尽量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如学习思想文化史时,以“对话”作为情感纽带时,既可以是与孔子等古代的思想家的“对话”,也可以是与马克思等近现代思想家的“对话”。这样,在历史中对话,在对话中学习历史,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和感悟这些宝贵的思想成果。以情感为纽带,确定落实目标的立足点,有利于学生“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利于强化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教师在研究分析教材时,要从知识点中挖掘出情感教育的入点,如在讲授《法国大革命》时,从课文中挖掘出三个教育点——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和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以这三点为灵魂,组织知识点的传授,安排整个课程教学活动。找到切入点也要避免只是说教和贴标签,学生就没有经历这种身心体验;要注意学生“动”起来了,沉浸于游戏、嬉笑,但流于表面的热闹,“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看不到他们头脑的飞速运转和心灵的深刻感悟;更要关注学生隐性的思维、情感层面上的丰富、深刻的经历和发展。教师首先应该从意识和理念上强化对该目标的关注;其次应该在理性层面,研读出该目标和其它目标的逻辑关系,梳理出该目标自身的的发展线索;在技术层面,在教学设计中要匠心独运,灵活巧妙地运用相应的切入点,铺设相应的“踏脚石”和“脚手架”。

2、善于运用典型案例。 对历史上一些正面典型人物,诸如:戚继光、林则徐„„学生在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想教育中,了解的比较多,对他们的事迹也比较熟悉。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避免老生常谈,以免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过多的灌输反而激起学生反感。典型案例教学方法就是要改变过去常规的角度,从侧面衬托典型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恰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灵。从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的角度思考,显然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历史教师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提倡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手段,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现场,与历史人物“对话”,获取情感体验;通过扮演历史角色,开展辩论,明辨真理,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通过丰满历史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价值观;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通过移情,烘托强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为鲜明的情感态度。 设计讨论会、辩论会等互动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而且还掌握了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同时形成了正确的观点。采用观看**等影像资料,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可以在感知历史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形成价值观。

4、给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在“学会历史”中体会价值和思考理念,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认识主体,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演化为“认知思考提高”的新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尊重主体,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许多新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出来的,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发展主体,就是要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活动程序是客观存在的,它受制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以讲为主”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思想和历史教学传承习惯的体现。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自觉行动。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探索和试验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有共性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把握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着眼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有机融于总目标的完整体系之中,也就是“渗透”培养,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知识学习为载体,从一个主题出发,既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在情感方面得到体验。要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得以实现,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去思考:

1、教师要确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避免将“历史情感教育”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把传统的思想情感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其内容涵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个方面的教育。高中历史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主要突出以下方面:一是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主要包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二是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即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的人文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价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三是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新的课程标准更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相结合起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历史教学目标新理念方面特别强调教学目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例如:在讲述“林则徐虎门硝烟”这一历史事件时,我很自然的以林则徐的座右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来小结,今天我们就是要从林则徐身上学习他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由此反思,历史情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结论等所形成的一切思想感受都属于历史情感的范畴,除了爱国主义情感(“史德”)外,对历史素材的认同(“史识”、“史观”、“立场”等)、兴趣、喜好、移情、神入(“态度”倾向等)、人格感悟(“思想转化”)等等也属于历史情感的重要内容。将“历史情感”简单地等同于“爱 国主义”是我们历史教育长期以来受政治教育影响的结果。在这一影响下,我们传统教科书中到处呈现出“政治观点”,历史教育的情感教育被削弱和狭隘化,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被淡化了。将是否具有爱国主义情感作为评价和衡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尺”(至少是主要的依据),违背了历史教育的本义,是不可取的。历史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的思想感受也应该是真实的、多样的。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主张要由传统的“认知教育”转向“情感教育”,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透过历史事件所形成的独特感受和价值体验(包括肯定或否定的两种倾向) 。

2、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培养出来的,教学过程要知情互动。历史教学既是引导学生寻觅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探索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社会活动。在历史学习中,既有针对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追求,也有丰富而又温馨的情感交流。不难看出,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紧密交互的学习和体验过程。学生在历史教学中体验与理解历史独特的魅力,培养历史意识,开发历史智慧,使历史学习成为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学科。喜悦、愤怒、悲哀、崇敬、感动、震撼、宽容、痛恨等等应该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会有过的心情。通过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让学生拥有一颗平常心、正常心,历史教育因此培养出一批心理健康的人:有着宽容博爱的心灵、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冷静处世的习惯。很好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好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知情互动,共同发展。认为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就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这类教的方法,把态度和价值观“教”给学生,这是极其错误的认识。例如在学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我们会形成一种模式:对正面人物,我们浇灌给学生的都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简单到一讲到这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我们就要学生联系到学生的学习上,联系到爱国主义、勤奋、奉献上,课堂情景往往是学生纷纷表决心,好好学习,为国争光等等,成了课堂上的“新八股”,这种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就像记忆历史知识点一样,学生处于无休止的“表态”之中,向模范人物学习之中,只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更大的反感。

3、不要认为凡事都是情感教育的素材,有情而发,无情讲知。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单纯地掌握这些历史知识或提高能力,如果非要和情感教育牵扯在一起的话,结果将适得其反,容易使学生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混淆历史事实与情感的本义区别,降低情感教育的真实价值和地位,将严重地违背历史情感教育的真实价值和地位,将严重地违背历史情感教育的初衷。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是任何一节课都要有“历史情感目标”,不是任何历史事件都具有情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老师要根据学生思想情感的现有实际水平和教学知识内容的特点,善于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生情感变化和提升的素材,进行恰当、有效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情感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效能。         

4、正确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教育。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是师生心灵交流、情感共鸣的过程。如果教师自己在研究与讲授历史时不曾心潮澎湃,如何让学生激动不已?如果自己不曾聪明睿智,如何让学生醍醐灌顶?如果自己不曾感慨愤怒,如何使学生群情激愤?如果自己不曾有爱国心、责任感,如何使学生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如果在教师的讲课里没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而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就高中教育来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关键,而课堂教学又是师生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主要阵地,师生关系的好坏是至关重要。众多的学生、家长、教师对理想的师生关系的企盼,大家共同期望的师生间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上是师无论优秀生还是后进生,无论考试成绩理想或不理想,无论没过失还是有过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都有一定的尊严和自尊心,都有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必须一律予以理解、爱护和尊重。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推行,会使人们日益意识到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劣根性,也会日益认识到未来的为师之道应该是“关爱为本,友情至上,共同发展”。这种认识和观念,必将成为我们构筑新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

5、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体系,关注人文学科的发展。多年来,教育评估也罢,课程评价也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评估形式太多太滥、缺乏总体设计,评估评价体系单一、拉不开差距,评估造假以下瞒上、敷衍了事,重理轻文厚此薄彼等等。必须下大力气克服解决这些问题,建立规范合理健全的评估评价体系。坚决克服认为评价成分过多,危害教育教学的公平公正。改革是成就“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广大教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探究化解教与学矛盾的有效方法和破解难题的科学对策。小到唯“奥数是举”,大到及“追捧状元”。把小学孩子的思维框到“奥数”的笼子里来,让他们失去孩童的快乐;把中学学子的生活箍在“状元”梦境里去,懵懵懂懂受苦受罪经受磨砺。高考的指挥棒固然不能丢,但是绝不能为高考而教育。要让孩子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给他们一个宽松向上、竞争有为的环境,培育一双强劲的翅膀,长大为祖国的强大而飞翔。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按理说,这一段文字是多余的,文章的字里行间所表达内容和目的都是在栓述重要意义,但现行的学校教育所涵盖的内容确确实实存在着偏失,在教会孩子如何做题的同时却忽略了应该多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和今后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更忘记了教会他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去欣赏“美”、去体验“快乐”。历史的脚步总是在不停地超越昨天、走过今天、迈向明天。升学主义控制了家长,家长影响了地方行政力量,地方行政部门将升学当作地方上最大的教育成绩。这是一个历史的怪圈在不停的重演,挥之不去,呼之即来。正是由于“功利”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教育观,致使广大中国青少年对于“中国的历史知识和整个中国的了解”都存在于很大程度的缺少。刘希平说过:“最后整个教育80%的孩子在为那20%的好学生陪跑,这80%的孩子注定了在人生一开始的时候就饱尝失败的经历,这样的结构是非常恶劣的。”叶翠微也说,孩子除了应试能量超级强大以外,身体素质、心理健康、责任感和创造力都令人担忧;有关数据显示,他们的肺活量不如日本和韩国孩子的三分之二。就是把他们输送大学里,多数只会做论文,科技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特别是高中文理分科,大学专业细化,导致学科之间脱节,知理不懂文,知文不研理。面向现代科学前沿领域的创新动力与活力受到限制。小学教育要全而乐——既全面地灌输,又快乐地成长;中学教育要精而神——既要传授各科的精华要领,又要注重培养他们学习的劲头和精神;大学教育要钻而效——既要鼓励钻研创新,又要激发爱国热情、创新驱动和科教转效。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不是通过制定一个情意目标就能实现的,也不可能简单地、短时间内就能通过学生的行为外显出来,这是一个价值不断内化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任务就是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出不足,大胆创新,真正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作为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的作用。培养学生聚精会神、讲求实效、自我控制、活跃思维、集体意识、彼此沟通和宽容豁达的综合能力。试想,一个个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有认同感的人,一个个永远把自己的祖国放在心里,具有敢于“涉险滩”、敢啃“硬骨头”精神的人,就一定能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站在科技发展、祖国富强的制高点上。

如何做影视影视作品 考试内容:影视作品主要考**或电视剧,也可能是电视散文、专题片或纪录片,还有可能是综艺节目片等等,考生观摩后,当场写出一篇评析性的文章。

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论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作为一个影视导演,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优秀影视作品的感悟、鉴赏和借鉴,因此影视作品的是影视导演专业入学考试的首要一环。

;应试指导:在这一考试科目中,影视作品的类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还可能是综合艺术片等等。不论所提供的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总要从艺术的角度进行而不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或泛泛而谈的观后感。考生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造型等方面作出艺术性的。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表达具有自己个性的构思。,

评析策略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 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还包含着如下涵意:(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 评导演

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

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题,从作品中体现出来,又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渗透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世界观。

全面评价一部作品,离不开对主题的研究和理解。

在影视作品中,主题孕藏在整个画面、声音所构成的整体银幕荧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内容展现与形式中显露出来。和这点相关,主题还可以在影视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运中,体现着生活、社会、人生的意义。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主题还可以体现在情节上。情节的发展,即事件的进程、结局,也包括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密切相关,受着制约,又是主题的体现。

_主题既然体现在作品的各个方面,主题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第二,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第三, 重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为提示作品的主题,必须认识、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节。情节安排,不单纯是生活的直接展现。

(4) 评演员:

1) 演员对角色的表演

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是在导演对影片的总体要求下进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时又是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有一定的性。在角色的规定性限制中创造有血有肉、有特征的角色,使演员表演的特定环境。

演员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对生活、社会与人生,对剧情、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理解来展开丰富的现象,在想象中完成对角色的创造)、准确的表现力(将对角色的想象准确的加以表现)、多向的模仿力(多种方向、不同条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与表演)等等。

演员的表演,要根据角色的规定,多方运用声音、神态、动作等手段,将角色展现给观众。

`演员的表演,既需要演员有强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注入到角色的创造与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角色)来感染观众,以使观众深深地进入特定情境来感受、评价生活与艺术。

2) 演员对角色的创造

对演员技巧的评价原则,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个性等。

自然。是指演员所表现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现实,是经过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明显看出人为加工的生硬的痕迹。还包括表演过程中的人物活动一样,有其内心的心理根据,有其外在的活动流程。

{可信。是指由于角色符合生活规范的统一,而使观众认可。符合生活规范不见得可信,只有生活规范与艺术规范统一,人们才能在观赏艺术时,既是评判生活,有是在进行审美活动。

感人。指角色能给观众以审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员在角色中庆祝了,赋予了创造,使得人物形象动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艺术效果。

个性。个性是创造的标记。当演员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创造之后所产生的印记,个性便获得了。能否获得个性,能否达到创造,是演员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5) 评摄影摄像

构图。是指进入摄影摄像镜头映现到胶片磁带上的各种(或一种)物体,在画面上所占的位置及相互连接的关系。换句话说,是进入摄影摄像像框的景观是一种怎样的图例。

距离。由于距离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之分。某一镜

使用特写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别),取决与影片的内容叙述与表现,还包括着叙述者的叙述态度和感情,以及预想中的对观众的感染。

角度。常见的拍摄表现角度有:平摄、俯摄、仰摄等。这些角度的选择,在于剧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构图的意义,是要自然地表现生活故事,在叙述过程中,使观众感受着**的形式美。

用光。包括对自然光(太阳和月亮)、人工光(灯光)的利用。由于摄影摄像必须在一定的场合下表现某种特定的环境,在有光线的情况下才能使观众看到所拍摄的内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现特定环境,而每个环境都有其相应的光线。用光表现特定环境下的人与景物,起着真实气氛的作用。光的第二作用则是对拍摄对象的强调,或强或弱的光线,或顺或逆的拍摄,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对事物的某种强调。这种强调,既应和剧情的发展相关,又应同叙述的态度与方式相联。综合起来,光的运用从其基本的层面来看是表现环境的特定性。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则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态度,给观众以情绪、感觉上的影响。

色彩。色彩在彩色摄影摄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万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现的物体也显出多彩的绚丽。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生活中物体色彩美丽的还原。一般地说,生活中的色彩应当在影片中得到生动的展现。这还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对生活中色彩的堆积和罗列,而是体现着创作者的精心构思与创造。

4)镜头的。在拍摄运动着的人物或事物时,摄影机在运动中跟踪拍摄对象,是摄影摄像中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显露出摄影摄像师的技巧与风格。

评摄影摄像的主要原则:

第一, 摄影摄像可以单独评论,却不应与影视片整体割裂开来。摄影摄像既有相对的审美价值,又不能脱离影片内容而存在。

摄影摄像是一种艺术创造。这种创造要纳入影视片的总体构思中加以检验和认识。

第二,摄影摄像作为艺术创造,不只是对自然、生活、事件等拍摄对象的还原,还要看摄影摄像师的创造性劳动,怎样去表现、创造美与美的形象。

第三,摄影摄像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创造,对摄影摄像的评论要有理论准备,又要有不断积累的评论实践,还需要在认识、掌握影视艺术规律和摄影摄像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6) 评开头与结尾

影视片是一个整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作为局部的开头、结尾,具有对艺术整体的必要的组成意义以外,还有着深化作品意义、构成作品艺术巧妙性的特殊意义,可以在未脱离影视片总体的前提下,单独地回味和评论。

好的开头,应当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特点:

(1) 在故事叙述最合适的地方开始。在这里当然没有统一的尺度,要结合具体的故事内容。

(2)吸引观众。故事开始了,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非易事。要使他们能认真地看下去,引起一定的兴致又在故事进展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品味的审美满足,需精心设计、构思。能够尽快地吸引观众,才算得上好的开头。

(3)交待清楚、利落。对事件、人物的交待,是影视片开头必须要做的事。能否把故事开始之前的部分,除了应有的故意留的悬念之外,在短时间里交待清楚,而又自然地体现在故事中,使人不感到是故意在交待,并不是很容易的。

4) 自然地发展。故事开始了,既要照顾到交待人物、事件,又要吸引观众,还不可忘记让故事进行下去。

综合起来,好的开头就是要在影视片开始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之内,引动的注意力,交待清剧情,并使剧情开始发展。

好的结尾,也具有一些基本特点:

1) 收束适宜。在问题解决之后,或悬念澄清了,观众心中的疑团解决以后,就应当马上结束全片。0(2)留有余味。或者为了强化主题,或者为了揭示人物的命运,不管如何,作品的结尾都应考虑如何使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包括在:思想的力量,撼动人心;艺术表现上的独创,满足观众审美需要。不同的结局,可以表达出不同的生活意义,给观众以不同的感受。抓住这种欣赏感受加以思考,来展开评论,是进入艺术的有效途径。

故事的结尾,有两层意思。一是什么样的结尾,即构成作品内容的结局是怎样的。它是与主题的表现、人物的命运都息息相关的。二是它是怎样结束的,即怎样来使艺术作品的形式终止。它既是表达内容的一种手段,又是构成艺术性的基本要素。作为内容的故事的结局,。与作为形式的作品的终止,应当是和谐的。

评论开头与结尾,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单独评论开头或结尾,可以就不同影视片的开头或结尾来展开,也可以就不同影视片的开头(或结尾)来进行。同时评论一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应注意到这样一些方面:

第一,两者的关系。他们是怎样联结的,有什么样的,共同其着什么样的作用。

第二,两者的对找照。从开头到结尾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这寓示着什么样的艺术意义,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第三,两者的意义。他们在表达主题方面,它们在对整个艺术结构的完整性方面有何意义。

第四,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如何。首先看他们在是否在具有艺术上的独创性,再就是看他们在艺术创造上有怎样的意义。

以上介绍了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那么,对一般的纪实性短片,又该如何评析呢?

一般说来,像对纪实性短片的评析,试题中总有一些提示性的小问题,4、5个,6、7个不等,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评析文章的提纲,考生只要按这些问题的顺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且将它们串联起来,就相当于一篇评析文章了。

2、 评析方法

有些考生担心自己没有系统全面学习过影视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写出来的文章不够专业,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主试教师看重的是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是对影视作品最初始的本质的感受,而不在乎你运用了多少专业名词。假如你对影视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生搬硬套,这样写出评析文章来反而是驴不驴马不马,弄巧成拙。还不如老老实实写出自己的最深切的感受。当然这种感受并不是空发几句议论,而是有、有说理的。如果能在这基础上再加以专业理论知识色彩的观照,就更好了。

为使评析写作顺利进行,依据一定的材料是基础。为了占有材料,考生在看片的同时,要有意识地用笔记录一些作品的素材和自己的观点心得要点,这样当作品播放完毕,已经有可写的材料了,对此进行提炼后确定评析文章的主旨,然后根据所哎哟表达的主旨对所记录的材料加以筛选,选择最能表现主旨的材料加以写作。

以上是协作构思的一般方法,先有材料 后提炼主旨。也可以运用另外一种相反的思路,先确定你所要评析的某个方面,或评镜头运用,或评细节运用,或评音响运用,或评情节铺排,或评线索安排,或评人物描写,等等,然后在观片时就专门选择与你所要评析的某一方面内容相贴切的材料作为例证。这种方法之称为“主题先行”。

为了能很好地从观片进入到评析,列提纲的方法是很有用的。提纲实际上提供了一个范式,使评析思路能相对集中,选择材料也有很强的目的性。下列提纲可供考生参考:

电视片观赏提纲

(边看片边记录)

电视片内容概括 10%

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 10%

艺术特色总说(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 20%

艺术特色举例(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 25%

艺术特色细节(两三点精彩细节) 20%

缺点与不足 1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29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