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夜望月》又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首古诗抒发了作者对于故乡的亲人和友人的思念之情。大家都在知道,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诗人在中秋夜望月,想到的一定是故乡的亲人和朋友们,无限思念涌上心头。
2、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诗题又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全诗原文如下: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白话文释义: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扩展资料
“中庭地白树栖鸦”写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思想感情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1、《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2、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3、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此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铺上了一层霜。树上的鸦鹊已进入了梦乡,秋夜的露水冷冷地飘洒下来,沾湿了庭中的桂花。这一幅清雅、静美的图景不禁诱人遐想:今夜,普天之下的人都在仰望那一轮明月吧,可是不知道秋天那浓浓的愁思落在了谁家?
作者抒发的是何种情感还真是难以界定,笼统的说是思念之情吧,虽然最后一句提到了家,可以理解为对确认的思念,但更为确切的理解本诗应该是作者节日独处的寂寞抒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