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感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感情?,第1张

杜甫悼念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六出岐山,未能成功,最后死于五丈原,后人想起此事,感叹诸葛亮,不由得潸然泣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今陕西省d县西南),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吹们檎嬉庵浚�苡懈人的力量;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出师表》一文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以及他甘愿以身许国、为汉室鞠躬尽瘁的忠贞之心。《出师表》是汉丞相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全篇旨在劝勉刘禅继承先主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出师表》的赏析

 《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全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出师表》的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诸葛亮的感情和决心,表现在《出师表》的言辞中和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上。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对后主说;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多有弊端,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但宫廷里负责侍从护卫的官员们,却照常不懈怠,战场上忠诚不二的将士们,仍然奋不顾身,原因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所以陛下应该做个广纳谏言,兼听则明的好君主,以光耀先帝大德,完成先帝遗愿。大举弘扬忠臣志士之气,不要轻薄自己,不要说不该说的话,以失君臣之义,更不要轻易责罚敢于犯言直谏的忠臣,以堵塞言语。

诸葛亮向后主推荐了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说他们都是善良诚实的人,有志向和谋划,忠诚无二,是先帝的重臣,可以辅佐陛下。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与他们商量,这样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会少一些失误,国家就会多一份安定。

又推荐将军向宠,说他为人善良,品行公正,并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就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都督。军队中的事情,都应跟他商讨,使军队上下一心,国家的安全就有保障。

又以前车之鉴上言后主说;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而痛心遗憾。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中兴就指日可待。

诸葛亮说;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自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尽我最大的努力,荡平敌寇,恢复汉朝基业。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决心。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以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略,采纳正确的意见,以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若能如此,我感激不尽。

汉丞相诸葛亮在这份上呈给后主的《出师表》里,阐述了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表达了匡扶汉室,在此一举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情真意切,令人感动,表现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片忠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12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