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诗宋词中楼台“愁”意象的人文情怀

浅析唐诗宋词中楼台“愁”意象的人文情怀,第1张

楼台作为古代文人的生活空间,不仅精致优雅,更寄寓着文人的诗情诗意。楼是眼前的景,可是关于楼的诗情却又是楼外的事了,可以说诗在楼台,情却不在楼台。能工巧匠塑造了楼台亭阁,诗人却赋予了他们传唱千古的诗情。文章旨在探索唐诗宋词里文人登楼创作所表现的人文情怀,与读者间构建情感的桥梁。

探究在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中,楼台从一种建筑实物逐渐转化为具有美学意象的文化符号。李白在《夜宿山寺》中写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以夸张的手法塑造出了一栋峻峭挺拔高耸入云的高楼,楼上的人不敢声张,害怕惊扰仙人。如今楼越建越高,早就高过了百尺,可是人们却少了份与楼之间的情感构联。楼台是人造的景,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这些建筑他们不仅仅是站立在江边上的风景,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方碑。可以说这些楼中,精美的不止于工匠的精心雕琢,文人的吟咏,文人的情感寄托更给他们增添了一层人文的厚重。

一、“楼台”文化形成的自然历史背景

(一)楼台产生的历史背景

古代,楼台有多种建筑形式和用途。譬如城楼,是军事防御设施,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汉代城楼已高达三层。汉代的楼台建筑很兴盛,有阙楼、市楼、望楼等,楼台的建造与崇信神仙方术有关。汉代的皇帝认为,建造高峻楼台,可以见到仙人,故而许多高楼拔地而起。即便到了唐代,诗人依然认为,楼台是与仙人相关的。白居易《长恨歌》中有“楼台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可知蓬莱仙子的住处,是在楼台之中,周围有五色祥云笼罩。可见楼台作为创作空间从汉代就有了开端,主要于唐代才兴盛起来。

(二)创作空间形成的自然过程

楼台在创造的过程中,本身并不带有任何文化的意味,它只是封建社会中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或者是代表着地方区域的繁盛。然而其独特的视觉角度,俯视万物的 奇妙体验,使所有人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因而也就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一个新的创作空间,这种创作空间是独一无二的,自然而然带来的体悟感受也会不同,正所谓“横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角的不同就有不一样的结果。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诗人可以看得很远,这也带着他们的思想飞向了更远的地方。再由空间上的宽广跨越到时间上的回溯,诗人会觉宇宙之无穷,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进而会有感叹之意。这种渺小不仅来自于对历史的敬畏,更多的是来自对自然的敬畏。

二、唐宋文人与楼台的情感构联

(一)楼台,景与诗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载体之一,不仅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其平面和外观上也最能给人们以生动而具体的美感,在世界建筑史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古代文人墨客习惯借用具象的事物表达一些不具象的情感、理念、人格,从而达到含蓄内敛的作用。美学家朱光潜也说过: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赘述的实感,若不寄予在具体意象中,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名楼自然少不了胜景,在壮阔的自然景物里,楼是景中楼,譬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陈与义《登岳阳楼》)这些诗句里,作者都以一种宽广的视角来描写周围的景色,正好与其所在的位置符合,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

但是诗人登的楼也有的不都是名楼,而是“小楼”,人是楼上人,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独上小搂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韦庄《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作者的眼光从浩荡的万物自然中回到个人的生活上。他们看到的不再是一片树林,而是一棵树,一片树叶。这种小楼既有可能是闺楼,也有可能是街头的酒楼,诗人也是市井一介平民,也有了平民的爱恨情愁,不再整日把国家兴亡挂在心上,而是也先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二)楼台作为意象承载的不同情感

以上两种不同的楼作为登楼的意象,表现出诗人的情怀也相差颇远,却也正符合了儒家的一句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唐宋的文人有的人抱着兼济天下的广博心怀在山水间言志,也会有独善其身的多情文人浪迹花间抒情。看不同的文人登不同的楼,不同的楼台也承载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人事有代谢,朝代有盛世也有衰落,楼台作为一个时代的音符,就这么把那个时代的情感旋律一直传唱至今,并不断“诉说”着人与楼台建筑之间的情意。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也保留着其独特的文化意义。

三、唐诗宋词中楼台“愁”意象的表达

自李白那首《夜宿山寺》之后所有登楼总是为了说愁,愁也是楼台意象中最重要的情感表现,可以说登楼就代表着某种愁。“登楼台”这一行为也自发地成为了世人的一种文化认同,其实在儒家正统的文化环境下,这是偶然,也是必然。诗人登楼远眺,总会有一丝愁绪油然而起,这一丝愁绪便引动了诗情,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展现了诗人动人的情怀。

(一)吊古自怨之愁。

“文章憎命达”这句话在盛世使得不命达的诗人内心更为悲伤,达本应兼济天下,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自己不被当朝者重用,仕途不畅,心中郁结的气就宣泄出来。如李商隐的《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再如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二)忧国复国之愁。

这些楼台亭阁,承载着诗人的家国忧思,在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中,爱国主义、报国主义是民族心理的支撑,是最高贵的品质。宋朝是个积弱的朝代,大好河山尽丧他手,中国的文人是有骨气的,所以他们也会登楼,看向故国,悲愁就这么涌上心头,如朱敦儒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再如张辑的《月上瓜洲·寓乌夜啼南徐多景楼作》“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这种为国之愁,也是知识分子中最为看重的。

(三)依依惜别之愁。

离别之苦从古代到现在一直都是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人有相聚就会有离别,这符合自然的规律。正如吴文英《唐多令》里写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离愁总会让诗人在饯别友人的酒楼上久久驻足,看着友人远去,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四)深闺之愁。

闺怨也是诗歌的一个体裁,在美丽的年华里少女却不得不和自己心爱的人分离,孤独寂寞之情总会在想起自己的情人的时候化作愁绪,如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王昌龄的《闺怨》“闺中 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四种愁绪可能会在诗词中复合出现,有的诗人会同时包含了两种愁绪,比如送别之时既有惜别之情也会有对未来的迷茫,所以这种交错的愁绪在诗词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情感,丰富了登楼的内涵。

四、结语

总之,曾经那些依然矗立挺拔或是已经消失倒塌的楼台,都承载了一代代文人墨客深沉的、丰富的、令人动容的人文情怀,“愁”的情感表达也是细腻而复杂,不再局限于愁的本身,正所谓诗外诗情楼外楼。而这份独特的人文情感也必将深深地感染着后人,在浩渺的时空里为古人和后人搭建了一所充满美学主义的文化精神桥梁。

宋词: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中国的诗歌最有名 其中有唐诗与宋词 其中唐诗最杰出 唐诗的中国诗歌发展高潮 后宋代的词受唐代的影响 唐朝这个时代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导致众多的大诗人涌现出 初唐代表人物 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初唐的诗还受到南北朝诗风影响题材狭窄 语言过于追求华丽的辞藻 陈子昂 (感遇诗 ) 张若虚的春江秋月夜很有名 盛唐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 人与自然 边塞诗 王昌龄 高适 岑参 盛唐的边塞诗 之后中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人 诗仙李白 感情奔涌 诗圣杜甫 高度成熟 中唐 韩愈 孟郊 李贺 (颇具个性) 白居易 元稹 柳宗元 刘禹锡 晚唐 杜牧 许浑 李商隐 的咏史诗

古代诗歌字数五言 杂言 题材分 古体诗 (乐府诗 新旧之分新乐府 白居易 近体诗(唐之后形成 律诗要求高四言八句 绝句律诗一半 四句话 起承转合 )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的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一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象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从宋词中学习到一些表达情感的方式,比如含蓄委婉的表达。以下是一些思考:

1 学会运用象征和比喻:宋词中常常使用象征和比喻来表达情感,比如用“杨柳”象征离别,用“花”比喻美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运用类似的象征和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对方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

2 暗示代替明说:宋词中常常通过暗示来表达情感,而不是直接说出来。这种方式可以让读者自行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也可以采用暗示的方式,让对方去体会我们的意思,而不是直接说出来。

3 借助景物抒情:宋词中常常借助景物来抒情,比如用“落花”表达悲伤,用“明月”表达思念。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可以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在朋友圈发一张夕阳的照片,表达自己的孤独和思念。

4 运用反语:反语是一种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实际上表达另一种意思的表达方式。在宋词中,反语常常被用来表达讽刺或者不满。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对方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

总之,从宋词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表达情感的方式,让我们的交际更加得心应手。

用王国维的理论来看,唐诗的意境浑阔,而宋词的意境绵长。仔细想想真是这样的,宋词本来是因为唐诗的形式比较拘泥,不能很畅快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创造了可以唱出来的宋词。宋词被叫做诗余就是这样的原因吧

而且,宋词最先出现是因为那些文人相互唱和,写闺情风月的,所以不能用诗这样的形式表达这样不严肃的主题。

宋词可以唱出来,长短不一,读起来别有韵味。

楼主想具体的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建议你读一下欧阳修的诗词,看看他的诗和词有什么区别。写诗的时候,他是严肃的士大夫,写词的时候就成了多情公子……

  我来说说,个人愚见,难等大雅之堂,斗胆冒昧,实因想交良师。看了前面几位鸿儒的表述,更是让我诚惶诚恐,请指正:

  唐诗我就不说了,无非是唐代诗歌发展一般分成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四杰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后有: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杜甫、李白、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李商隐、 杜牧等等人物。而且唐诗在中国的普及率可谓是初起牙牙学语的幼儿,上至八旬老人。

  我想说一下宋词,我特别喜欢宋词的韵味,感觉就是小说,但是短短的几行字里又有着怎样的无限风光和柔情啊。

  词学极盛于两宋,读宋词当于体格、神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神致由性灵出,既体格之至美,积发而为清韵芳气而不可掩着也。

  宋词里的高手名家:赵佶(宋徽宗)、钱惟演、范仲淹、张先、晏殊、韩缜、宋祁、欧阳修、柳永、王安石、王安国、晏几道、苏轼、秦观、晁元礼、赵令畴、晁补之、晁冲之、舒亶、朱服、毛滂、陈克、李元膺、时彦、李之仪、周邦彦、贺铸、张元翰、叶梦得、汪藻、刘一止、韩?、李邴、陈与义、蔡伸、周紫芝、李甲、李重元、万俟咏(万俟是姓氏)、徐伸、田为、曹组、李玉、廖世美、吕滨老、鲁逸仲、岳飞、张伦、程垓、张孝祥。韩元吉、袁去华、陆淞、陆游、陈亮、范成大、辛弃疾、姜夔、章良能、刘过、严仁、俞国宝、张鎡、史达祖、刘克庄、卢祖皋、潘牥、陆睿、吴文英、黄孝迈、潘希白、朱嗣发、刘辰翁、周密、蒋捷张炎、王沂孙、彭元逊、姚云文、僧挥、李清照。这仅仅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我这里最爱李清照。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李格非长女。嫁赵挺之之子赵明诚。1084年(宋神宗赵顼元丰七年),李清照出世,时年苏轼四十九岁,周邦彦二十六岁。其父李格非,其母王氏(系状元王拱辰之孙女)。18岁与赵明诚结婚。23岁,时年蔡京罢相。48岁,金兵攻宋,时年陆游生。57岁,时年辛弃疾生。1155年,72岁。卒年不详。

  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点绛唇(蹴罢秋千)、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声声慢(寻寻觅觅)、等佳作最是脍炙人口。而其中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更是豪放派的经典之作。

  我最爱的就是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个中滋味,细细把玩,若然有思,恍然未觉。痴。

谢邀:

开篇明义,被誉为“一代文学”的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因为宋代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词人,他们谱写出的一首首优秀的词作。可以说,宋词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明珠,宋词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和唐诗双峰并峙的两座高峰。

其实词并不是宋代就产生的,只是在宋代才繁荣起来的,词在南朝末年至隋朝初年这一段时间就已经产生了,当时是配合音乐演唱的。从本质上说,词本身是一种具有娱宾遣性功用的音乐文学。

不管是文学性还是音乐性,宋词都呈现出了时代美,这种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宋词的音乐美

除过以上说的这些之外,宋词的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今存的唐五代词不足两千首,而今存的宋词将近两万一千首,从唐圭璋编撰的《全宋词》来看,收录的宋代词人就有一千四百三十余人。从这一点上来说,作为音乐文学的词,在宋代达到巅峰状态。

宋词也具有这样的音乐文学性质,宋词的音乐性更加具有独特性,而且宋词更讲究文字的协律,所以宋词的音韵更谐美,音乐感更完善。

据当代学者统计,宋词中有一千多种词调,也就是说,每一种词调都代表着不同的音乐形式。如《水调歌头》高亢悠扬,常用作凯旋的军乐;《水龙吟》是清彻嘹亮的笛曲;《念奴娇》是响遏行云的高调;《贺新郎》音韵洪畅,歌时浩唱;《沁园春》是清美的旋律;《雨霖铃》又极尽哀怨,《暗香》、《疏影》乐节谐婉。

有了这么多的词调,所以宋代的填词人就可以依乐段分片、依词腔押韵、依曲拍为句,依乐声的高低升降选择确定字音的平仄四声,因而词的节奏、 韵律更加灵活多变。所以,词人在填词时,选择不同的曲调,也就能给人以不同的音乐美感。

宋代词人不仅善于择声情,也很注重歌词的文字声律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和谐协调,以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词在宋代不光流行于民间和士大夫阶层,甚至宋朝的皇帝也是词的爱好者,比如宋徽宗,他还专门设置了一最高规格的国家音乐机构大晟府,任命精通音律的音乐家制定大乐令,还有专门从事协律、按协声律、制撰文字、运谱音乐家。

北宋著名的大词人周邦彦就担任过大晟府这个最高音乐机构的领导,周邦彦《忆旧游》中的“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坠叶惊离思,听寒螿夜泣,乱雨潇潇”就将宋词的音乐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词中像这样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可以说不胜枚举,再比如“凡有进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著名词人柳永,他的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的词作也是很多。

二、宋词的画面美

宋词除过独具特色的音乐美之外,还有词的境界带来的画面唯美感。词是感性的文学作品,总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的画面。当你入了情境,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的画面,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深意。

宋词的画面唯美感,不光表现在形体上,还表现在色彩上,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其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画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词中人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词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词境和唯美的画意。

三、宋词的婉约美

宋词的整体基调是比较感伤柔婉的,感伤是宋词的基调。在两万多首宋词中,给人最清晰、最突出的印象是:充满着浓厚的感伤情调。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多是各种各样的伤心人伤心事

宋词中的伤心洒泪的词作也比比皆是,但他们的伤感,各有不同,有的是相思离别,思想怀人的感伤,有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感伤,有怀才不遇、漂泊零落的感伤。

如秦观的《踏莎行》一词,这首词最佳之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蜚声词坛。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发了词人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读来凄婉动人。

四、宋词的豪放美

宋代词坛以南渡为界,又分为北宋词和南宋。南宋词人面对北宋的灭亡、南宋半壁江山的现实,词人们将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收复山河和报国无门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这种情感更多地流露在词中,因而让宋词呈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也让宋词多了一种豪放的风格,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是很有特色的。

词中的“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在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也只有在宋词中才能看到这样绝美的词作。

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弃疾词作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

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五、宋词的爱情美

爱情诗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宋词也不例外,而且宋词中描写爱情的词作在全宋词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宋词中有描写与情人相会的,有描写新婚生活的甜蜜的,也有描写异地相恋的,有描写长相思的,也有悼念妻子的。

贺铸的《青玉案》,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因为词意的唯美,历来被人们赞誉有加。

苏轼的《江城子》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读来深婉感人。

六、宋词柔的意境美

就宋词的整体而言,其风格是偏于“柔”的,柔婉是宋词的主体风格。在词史上早就有宋词以婉约为“正宗”、“本色”的说法。宋词的情调是以柔婉为主的。

宋词中直接加以具体刻画的人物重于女性,她们的形象轻柔妩媚,柔婉细腻,是无可争议的柔婉。

宋词描绘的自然景物,大多是与水相关的。江水、湖水、溪水、池水,春雨秋雨,水中的荷花,汀上的禽鸟,岸边的杨柳等等。

宋词中的水景多是平和幽静、富于柔婉之美的。此外,由花草,娇杨垂柳,微风细雨,轻烟薄雾,斜阳淡月等意象构成的唯美意境,在宋词里也是俯拾皆是。

如北宋词人张先的《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一词,张先在去玉仙观的途中,与美女谢媚卿偶遇,在张先的眼中和笔下,谢媚卿是明艳绝伦、秀丽出于天然的美女。

但词人并没有花太多笔墨来写二人相遇如何的交谈或品乐,却通过相顾无言的描写将彼此的倾倒爱悦和相见恨晚的惆怅情绪表露得淋漓尽致。

再如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词中的“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

“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全词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失平淡本色,和有艺术特色。

总结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代表,是“一代文学”。宋词是中国文学长河中一朵惊艳的浪花,宋词中豪放、悲壮、温婉、缠绵的艺术表现,都展示了汉语凝练的语言艺术。

而宋词的音乐美、画面美、婉约美、豪放美、爱情美和意境美则有机成了宋词至善至美的音乐与文学相得益彰的美。宋词与中国文学史上每一个时期的“一代文学”一样,都是汉语语言美的代表

李白和杜甫,作为唐诗的代表人物,二者在创作上有何特点?都是高雅、奔放、华丽、壮丽的艺术风格。李白是一个浪漫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诗奔放而优雅。杜甫称赞李白的诗:“写惊风雨,诗成鬼神”。这两首诗概括了李白的创作水平。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者。杜甫诗歌总体上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全过程。事实上,杜甫并不出名。后来,袁真和韩愈极力推荐并肯定了杜甫的地位。杜甫以五七字诗而闻名。(唐朝称李杜)。我已经阅读了所有老师和朋友的详细介绍。这里我只谈他们的诗风。别再说了。

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诗人圣人和一位诗人仙女!为了不打乱两位前任的精神,我不发表评论。李白抱着“为你说笑,为你呵呵,为你安静”的幻想,希望创造一个政治奇迹。然而,无论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政治家,他的理想都是不现实的,不可能实现。但他一直关心政治,对当时的政局非常敏感。“深夜叹息往往是一个大国的担忧”,对国家的危险和人民的灾难深表忧虑。

李白热爱祖国的大河大山。他曾以豪迈的情怀和奔放的诗句歌颂我国雄伟的山川。他还以不同的风格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倾诉着她们的愿望和梦想,吟唱着她们美丽纯洁的情感。才华横溢的李白是一位努力向他人学习的诗人。他吸收了白乐府健康、真诚、鲜明的特点,并能融入他豪放的性格。由此形成了李白宋词的独特特征。

他创造了自己的“欲从天而降”和“横为六合”的诗风。强烈的浪漫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色。他是中国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诗歌广泛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过程中的社会风貌,真实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所有阶级和阶层的动态,他们的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其诗歌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咏物诗、山水诗、抒情诗往往与忧国愤交织在一起。

、写诗学,李杜,找到刘康,李白的诗歌优雅而灵活,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浪漫而夸张。杜甫的诗歌写实,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用东西模仿人,很有穿透力。这两个人都以“神仙”和“圣人”而闻名。他们留下了许多经典名句,这些名句为妇女和儿童所熟知。他们读的书朗朗上口,影响深远,引人入胜。他们不愧为诗仙、诗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1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