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需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体验和感知,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共鸣,并通过道德践行,将其内化为真正的、自觉的行动。下面,我就简要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和做法:
1 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人格平等的互动过程,应该是在充满真诚、温馨与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平常时候,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尝试着与他们交朋友,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感情并不失时机对他们进行教育,关注他们的成长,尽自己的所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等等。而这一切换来的是学生对我的信任、彼此间关系的融洽。这就为我教学中顺利开展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情感资源,特别是地方资源,“以情动人”。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仅仅是空洞的说教,不仅枯燥无味,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必须借助大量真实的素材,给学生以情感上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情感资源,“以情动人”。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二课第二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我事先收集整理了有关抗击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以及在这两场斗争中涌现出的许许多多先进感人事例并在课堂上加以展示。这给学生以极大的思想震撼和视觉冲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场斗争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最后我指出: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志愿者默默无闻的奉献,正是因为有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和医务工作者等的不言代价与回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我们才取得了这两场抗灾斗争的伟大胜利。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样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在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情感资源时,我特别重视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信度高、易取、有价值,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我采用“就地取材,为我所用”的方法,开展了“家乡变化知多少”、“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展”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调查、实践、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活动实践能力,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通过对家乡变化的调查了解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展示,学生看到了家乡在变,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这样的设计,正是因为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往往是从认识家乡开始的,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也是从爱家乡为发端的。只有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产生认识、热爱自己的祖国,将来为建设、发展和保卫自己的祖国而努力的情感和态度。这是教育生活化、实践化的体现,正好印证了陶行之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由此可见,地方课程资源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3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淡化了对理论知识灌输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人为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动情点,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时,我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得到老师关爱的往事,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深深敬意和无限感激之情。接着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有关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教师汪来九先进事迹的报道,让学生从汪来九老师为了山区的孩子们,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事迹中,深刻感受到师魂的崇高与伟大,进而联想到老师平日里对自己的关怀,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艰辛与辛勤付出。最后,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的动人旋律中,让学生用最真诚的语言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祝福。此时,学生早已思绪万千,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表白,真可谓“寓义于情,而义愈至;寓情于境,而情愈深”。
4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情感内化与道德践行。
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从而也失去了情感内化的过程。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行“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注重实践环节对情感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强化作用。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开展了各种特色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如开展小调查活动、文娱表演、“环保小卫士”活动、义务劳动、捐款献爱心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等等。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并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 要 鉴于当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存在一些缺失,如感触匮乏,以至于情感难以迸发;体验肤浅,以至于情感难以深化;情感生长受阻,以至于情感难以延伸。本文将自己的实践与思索加以进行整理成一些策略,如在文本与构建之间唤起情感共筑的觉醒点。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 情感体验
品德课程,是一门为孩子生命发展奠基的学科。品德课程理念强调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促进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情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催化剂。品德课堂教学只有触动学生的情感, 才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品德教学是沉浸式教学,而其中情感的激发、体验、深化、升华就更显重要。
一、耐心播种:在文本与构建之间唤起情感共筑的觉醒点
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小学生又富有情感,往往情感胜过理智。教师要用心揣摩文本价值,通过文本资源的创建,重建,千方百计地唤起情感觉醒。
(一)深挖教材内涵 ,因撞击心扉而引发情感萌动
品德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熟悉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挖掘出情感因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觉情。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开始寻找相关素材来焕发情感因子。有的教师习惯抛开教材这种最直接的资源,去另辟新素材,事实上,隐藏在教材中的范例、话题、图文等资源都是可以好好挖掘的,其蕴含的三维目标和教学素材,都有较高的价值。利用教材中的一些素材进行整理、装饰、加工等,同时要符合当地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活资源进行整合,使教材更贴近儿童,赋予现实性和生活性。在此基础上,全身心地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情景,撞击孩子的心扉,引发学生相关情感的萌动点!
(二)创设感性情境,因吐露心声而激起情感波澜
知识情感的获得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通过故事、图画、实物、表演等手段设置道德环境,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或渲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而从激起丰富的直觉情感,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激起内心的情感波澜!
(三)引入真实事例,因震撼心灵而唤起情感体验
人的生活既有物质生活也有精神生活,人的需要既有基本生活的需要也有真善美等高层次的需求。对待纯真可爱的孩子,我们引领他们追求真善美,但我们又不想让理想的东西否定或者扼杀现实,造成“礼教杀人”“假大空” 的伪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带领孩子在理想与现实间行走,不是要用教育的“假”与学生的“真”相对抗,而是要用真正把握生活之“真”的教育去扬弃学生的人生认识上的伪“真”。
二、细心施肥: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寻求情感共舞的深化点
列宁语:“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就不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一)用真情激真情
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传递。要使学生动之以情,教师是课堂教学中最直接的有效资源。教师的情感通过感染而影响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处在一定的情感体验中,同时这一情感体验受学生本身的情绪状态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符合教学情感的丰富表情;渗透着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激励性、劝喻性和审美性等因素的语言;如触摸、鼓掌、侧耳等的有效肢体语言,通过这些手段对情景起到渲染作用,也是激起学生情感的要素。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二)抒真情学真知
如果不能激发真实的道德情感,那教育效果简单不可思议。一方面学生对道德认识的积极性大大削弱,另一方面,会造成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严重脱节。由学生的某种情感影响他自己的认知活动,调节他对外部道德信息认知接受的程度。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课堂生成的情感因素,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引入“我情我境”之中,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下,升华情感,在情感体验中就会有正确而深刻的道德认知!
三、悉心浇灌:在感悟与实践之间促进情感共进的提升点
有效的体验,需要兴趣的驱动,活动的支撑,需要情感的伴随和维系,还需要有教师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灵感的窗户,唤醒思想的活动。同时,在体验中学生只有身体力行,正确的价值观念才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作为教育家的鲁迅,提出教育要“以孩子为本位”,要“教这新生命去发展”,要使受教育者“发展各自的个性”,“发展本身的能力”。儿童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他们认识问题的视角、理解事物的方式都与成年人有所区别。以生为本,这就要我们真正以儿童的视角出发看问题,站在儿童的角度上想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关注到儿童的情感体验,儿童独有的感悟。当孩子产生自己的想法,作为教师就要引导这些新生命去发展,播种理想的种子,让孩子有持续发展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檀传宝 高低与远近——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思考 人民教育,2005(11).
[2]吴丽兵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2010(2).
[3]孙吕顶 让儿童“情感冷漠”在品德课堂中消融与嬗变 浙江教育科学,2009(05).
一、巧用教材,走进文本,确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大纲指出:“思想品德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共产主义思想向小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教学目的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打下思想基础”。所以,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思想品德教科书。在教科书中蕴含着大量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师在把握每课的情感教育内容上,必须认真研究每课教学内容,巧用教材,真正走进文本,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对每课的情感教育内容作出水平及层次的分类,使之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教育目标体系积极引导学生想象,使之进入情境,从而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如《诚信是金》一课中,我由故事导入: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时,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和“荣誉”七个背囊,当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不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船夫对他说,小船负重,必须要丢下一个背囊才可渡过难关,年轻人看着这七个背囊想来想去,最后把“诚信”丢下了水里……
这个故事没有写完。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抓住了故事中人物的抉择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人物的心理状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来续写这个故事,丢掉诚信后的年轻人顺利上了岸后又发生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想象与之前的对人物抉择的剖析,学生自己初步地认识:诚信可以扔掉吗?让学生对诚信重要性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紧接着,我又引出了一个现实生活的例子:一个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在校成绩很好,也很精明能干。毕业后,他满以为凭着自己的学识和才华,能够找打一份很好的工作。可是跑了几家公司,都被拒聘了。当他去询问拒聘的原因时,这几家公司的答复都是:“因为你有三次逃票的记录。我们不会录用一个不诚实的人。”通过学生的讨论“仅仅三次逃票的记录使他失去了什么……”、“这些公司为什么把诚实看着这么重要?”等问题,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最后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中经常听说或是遇到过的:假货、便民伞的丢失、不守时……让学生来谈感受:假如没有诚信,会……这样学生从“接受—反应—态度”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对诚信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学生讲诚信的情绪也会充分调动起来,起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情感效应。
二、注重思品课的情境设置,深度挖掘学生爱国情感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思品课在学生看来是枯燥无味的,有些老师也错误地认为思品课实际是说教课,一堂课下来,大道理小道理说一通,可是,效果微之甚微,甚至适得其反的效果。人的情感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充满乐的氛围中容易产生愉快的感觉,在哀伤的氛围中容易产生悲痛的感觉。为此,教师应针对所教内容,设置一定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深入研究授课艺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行动人、以理服人。如在教学《江山多娇》一课中,我运用了以情育情的方法设计了一些情感投射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并配上了优雅动听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伴着优美的旋律,使学生沉浸在美的熏陶中,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就像一幅画。接着,我又向学生分析了祖国多样的地形、地貌给我们带来多样的物产,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国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让学生对祖国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最后我设计了一次比赛:谁对祖国了解最多。让学生讲出我国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地方,这样学生在查阅资料过程中了解到我国悠久的文化、了解到祖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让学生从心里为祖国而骄傲,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的祖国。
三、联系生活,强化道德意识,规范道德行为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地而非表面得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他们对生活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的过程中,深化道德意识,规范道德行为。在教学《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一课中,通过课堂教学,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节俭习惯,做到不比吃穿,不浪费钱物。在教学例子完后抛出问题: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做的了吗?通过设计采访这一环节,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是怎么做的?有没有浪费水、电或是学习用品?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反思,强化了学生道德意识,规范了他们的道德行为。
四、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深入明理,产生伦理
道德情感评价是对一定的想法、方法和材料等做出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一个运用标准对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经济性以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的过程。评价具有诊断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鉴定功能、引导功能,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评价功能的运用,培养学生通过自评、互评,深入明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道德观点,对人们的言行的是非、善恶进行判断、分析,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分辨出是非,深入明理,还能与自己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伦理性道德情感。在教学中,我经常用到学生自评、互评的教学方式,学完一课,我一般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与自己的表现写一篇自我评价的评语,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写出对其他同学的看法,对同学给以怎么样的评价,为什么?例如《当别人超自己》一课中,我直接导入课题:当你发现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某一方面超过自己时候,你有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引导学生说出感受。接着通过学习知心姐姐给唐静的信件,认识到妒忌别人的害处。最后我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和同学的优点,同学们相互之间开展评价,相互说说对方的优点和缺点,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明白“山外有山,人外与人”、“我也是很优秀的”。这样的自评、互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既能激活课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得效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自评、互评,被评价者通过评价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找到问题的关键,懂得如何去改正,真正让学生明事理。
除此之外,小学生的道德情操的培养,还必须在课外、校外等各种实践活动中加以引导,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真实的情感环境里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