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虽然家境穷,但并不防碍我对绘画的兴趣,也因此从小就知道了中国近代画坛有个大名人叫徐悲鸿。长大后又看了一些关于徐悲鸿的事迹和情感故事,想起来颇有些触动,便也想侃侃这位大画家。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后自已改为悲鸿。他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_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上面一段话是从百度上摘下来的,无它,只为介绍这位著名的画家。
在我看来,他的名字,仿佛就预示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如一悲哀的孤鸿,在天空掠掠地飞。这是我看了他的情感故事后,得出的总体映象--咳咳,本人嗜好有点上不了台面,总喜欢关注别人背后的情感故事,正事不干,专钻歪门邪道,你就笑话我吧。不过,话说回来,绘画专业上的东西,也不是我能乱侃的,自有绘画领域的专业性评论,不如说些歪的,大家或许更感兴趣,想来大家的爱好也不会比我高明到哪儿去,只为打发咱小人物的无聊时间啦,哈哈。
他的一生,有四个女人,第一个几乎没留下姓名,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包办婚姻,在那个新旧思想交替,潮流人物都在如火如荼追求自由恋爱的时代,包办婚姻可是吃足了苦头,当然,倒霉的大部分都是女性,男人们在这种新风气中喜新厌旧正逢其时,不仅不容易受社会遣责,还大赶时尚之风,开思想之先河,倒也占尽先机。
徐悲鸿虽然根本不爱他那位原配,倒也没闹离婚,因为根本没这机会,结婚没几年,他的原配就病死了,与原配生的儿子也随之夭折了,这下子,他成了啥拖累也没有的、名副其实的光棍汉,用现代流行语那就是---“钻石王老五”。
蒋碧微,当时才十七八岁,就在这种情况下遇到了这位“钻石王老五”,巨眼识英雄,背弃父母已订下的婚约,与徐上演了一回红拂夜奔的好戏,连夜私奔,和徐一道辗转奔波到日本、欧洲等地,红袖添香陪君子读书学画,据说在国外,两人患难与共,很是吃了一些苦头。
大概也是有着这种同甘共苦的经历,女人嘛,多少有点积累了资本的感觉,蒋的性情到后来据说也不是那么温柔体贴。看她年轻时的照片,貌相上看,霸王花一般,不象好欺负的主。
十五年的婚姻生活,不管曾经有多么浓情、多么甜蜜,都会随着岁月的无情冲刷,变得稀疏平常,红玫瑰转为白玫瑰,心口的朱砂痣变成帐上的蚊子血,审美疲劳那是免不了的,这时候,生活中要是突然闯进来一个青春活泼、温柔多情的女子,我相信也没几个男人能轻松抵抗住。
孙多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在徐悲鸿的生活中的,作为绘画老师,面对孙学生的迷人魅力,徐实在难以无动于衷啊。
说不上是谁的对,或谁的错,简简单单,就是天意--反正,人类找不到理由的事,都可以归结为天意,反正老天从来不会抗议,总是默默接受一切,天底下没有谁会比上天更仁慈的了。
徐悲鸿是一个艺术家,有着艺术家那种典型的天真浪漫和激情。这样的性情,若是要从头到尾忠于一个女人,估计也有些难,至少我所看过的书籍来看,搞艺术的人,要叫他的生活中没有爱情,那简直是在扼杀他的艺术生命。一旦机缘到来,爱情之花就会开放,艺术的生命才更加璀璨夺目,吓人不?事实就是如此,这是上天赋予某些人类的天性,所以说人类的制度有时也在违背某些人的特殊天性,但是却又找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改善这种现状,无奈不?这世上无奈的事多着呢。
比如说我就经常在书上看到有些人一边骂着别人的失德,一边自已却又在做着或向往着同样的事情,矛盾不?人性就是这样矛盾。就象鲁迅说的,一个村里要是哪个寡妇偷奸被人发现了,那全村的人爽的就象过节一样,一边占据着道德高地卖力地吆喝着,一边私下意*着那些场面,别提多兴奋了,无聊不?这人就这么无聊!
徐悲鸿就这么爱上了温柔美丽的孙多慈,这下子家可成了危巢,山雨欲来风满楼啊,到最后,徐悲鸿还真把自家的别墅命名为“危巢”了,只因对婚姻的极度不满。前面说过,蒋碧微不是好惹的主,自从她知道徐变心后,那是四处阻挠、撕破脸的争吵,拼老命般的坏徐的好事,最后搞得徐悲鸿不仅没尝到多少与孙多慈相恋相爱的幸福,相反,他的整个生活,随着这种婚外恋情的深入,更加处于焦躁和烦恼之中了。
蒋碧微只有一句话,我容不了她!也是啊,这种事情有哪个女人能容得了?能容得了那也是假大度真虚伪吧?
所以说现在这个社会有不计其数的女人想做小三,图省事,总想坐享别人奋斗多年的成果,这种女人真是要人命,硬是踩着别人滴血的心往前走,虽说有些是身不由已深陷情网,有些是无心插柳缘分难了,更有些全要归功于男人的贪心。但想想终究不那么阳光美好,这幸福也就不会来得太彻底,背后拖着老长的阴影呢。
徐孙之事当时闹得满城风雨,甚至已经影响到他们各自的绘画事业和声誉,同时期的上海中华书局的总编舒新城曾这样评价此事“徐与孙实在谈不到恋爱,不过因孙之才学超群而特别维护之,社会不谅,家庭不谅,日日相煎,结果恐非走入恋爱之道不可也”。是耶?非耶?除了当事人,谁又说得清徐与孙究竟是如何走到那一步的,不过,舒新城倒是因为这么一段较为维护徐悲鸿的话,遭来蒋碧微狗血喷头般的一顿臭骂。所以古语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各位看官,你们在搞这种英勇的破坏活动之前一定要先想好再行动,否则就有可能被别人记恨一辈子,如果还有下辈子,说不定还会被人记恨到下辈子滴--怕怕。
因屡遭不顺,徐后来想帮孙多慈出国留学,私下指望随后也跟过去汇合,不承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被蒋碧微动用一切力量破坏掉了,总之,因为蒋的大力阻扰(不阻扰才怪),徐孙两人的恋爱很辛苦。冷静细观徐蒋的婚姻过程,如果蒋碧微能够更有涵养些,以柔克刚,不那么得理不饶人,苛刻尖锐,也许两人也不至于被逼到要离婚的地步。但事实上,蒋的个性很亮烈,她的世界,没有回头路,没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说法,她是爱情疆域的女战士,身披铠甲,手握长矛,长驱直入,表现骠悍--也因为太爱徐的缘故,所以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吧。最后徐蒋的婚姻裂痕,随着婚外恋情的发展,如同节节溃败的军队,一发不可收拾,回天乏力了。
当然,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做,旁观者说话肯定也轻松,果真处于蒋那样的处境:18岁嫁给徐,陪着他到处流浪,共患难、挨贫穷,生儿育女,终于熬出了头,成为世界知名画家的夫人,开始品味甘美的名利果实时,却不料突然杀出个程咬金要和自已分享爱情,这样的结局,相信也没几个女人能真正甘心和冷静对待的。冲动是魔鬼,人一旦冲动狂燥起来,智慧就没地方生存。虽然,蒋在后期的感情生活中,也吸取了这桩婚姻的不少教训(至死难忘的经历啊),性情改变了不少,但因与徐悲鸿的生活无关了,这里就不_嗦了,大家如有兴趣,可以去看她写的《蒋碧微回忆录》。
言归正传,徐蒋孙三人,就这样辛苦斗争纠_了差不多有十年,到最后的结果是鸡飞蛋打,蒋碧微也终于同意离婚了,但让徐付出了差点破产的一百万资金和一百幅画的惨重代价,而孙多慈呢大概也在这种十年抗战中有些灰心丧气了,再加她最敬爱父亲的一贯反对,最终也没了嫁给徐悲鸿的勇气,反而嫁给了另一个男人许绍棣。
结果徐最后什么也没捞着,真给鸡鸣寺那位曾经给他算过命的相者算对了,那相者曾对徐说:“你现在处在复杂的心情中,左也是水,右也是水,水虽柔情,但太大了,漫过肩,漫过头,也能致人于死地,你的命中犯水,前也有水,后也有水,但现在围在你身边的,都不是你生命中最后的水”。算命这东西究竟灵不灵咱搞不清,但这段话真比喻得生动形象,恰如徐悲鸿生命中这两个女人的经历。
那么谁才是徐悲鸿生命中最后的水呢?第四个女人廖静文闪亮登场了--看我多无聊,把别人的苦难曲折人生当本戏唱,这算黑色幽默呢?还是缺德呢?
认识廖静文的时候,徐已经四十好几岁了,一代著名大画家,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婚姻早已名存实亡(当时还没正式离婚,但已和蒋分居达八年之久)、恋人孙多慈也已琵琶别抱,徐孤身一人、情感失意、身心疲惫,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所以极其珍爱这个比他小好多岁的女子,经过三年交往,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正象徐悲鸿对廖静文的表白:“我会把我全部爱情都给你,我这一生会很尊崇地爱着你,直到我生命最后的一息”,也因此,他在许多画作里都写下了“静文爱妻保存”字样。
看徐廖的生活,很为他们心痛,因为这幸福本就来的迟,偏偏还那么短暂,他们的婚姻生活才仅仅维持了7年,徐悲鸿手上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完成徐就倒下了,脑溢血,不治而亡,才58岁。当时徐的口袋里还放着3颗糖,那是他的习惯,只要在外面开会,他总会拿3颗糖带回家,分给廖静文和他们的孩子。这次,糖果没有拿回家。
噩耗传来,廖静文几乎也倒下了。那时她只有30岁,还带着两个不满7岁的孩子
徐悲鸿的过早离去,给廖静文留下了巨大痛苦,廖几乎是用了一辈子去忘记徐悲鸿,50年后,廖静文回忆起往事,都说:“如果阴间真有一个世界,等我再见到悲鸿时,一定会扑到他的怀里,哭诉50年来对他无尽的思念。”
爱情,能叫人生,也能叫人死,也许一辈子都不足以抹掉它留下的深刻痕迹。
所以说,别人的故事,我们读来总觉很轻松,不少人也喜欢羡慕别人活得多么精彩,嫌自已活得太平淡不够味,可实际上呢,你去试试。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除非你感情很淡漠,基本属于没心没肺的那种。
所以,冯小刚才会深有感触地拍了一部有关的**叫《一声叹息》,周润发会神情落莫的对记者感慨:“刻骨铭心的爱情,是会死人的”。
实力强大的名人们都这么说,小人物们岂不更要谨慎知足,学会珍惜身边触手可及的幸福?
能好好活着就已不错,衣食不愁为高层次精神而活,对于小人物,那是可望不可及的距离---有些东西不是不能玩,而是根本玩不起,更输不起。
再说,这世间得失,谁又说的清?
北京时间1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蒙娜丽莎》是艺术大师达芬奇最为著名的肖像作品。几百年以来,画中神秘女子到底是何方神圣便一直困扰着无数专家和学者。现在,一名德国学者自称已经破揭了蒙娜丽莎的真实身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幅创作于16世纪的油画中的神秘女子,就是富有的佛罗伦萨商人弗朗西斯科-戴尔-吉奥亢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丽莎-格拉尔迪尼。但艺术史学家却也经常产生这样的怀疑——画中的蒙娜丽莎实际上可能是达芬奇的情人、他的母亲甚至于他本人。
日前,海德堡大学图书馆的专家表示,1503年10月,一本书的主人曾在页边空白处潦草地写下带有日期的注释,这些注释证实丽莎-戴尔-吉奥亢多确曾担任过达芬奇的模特,《蒙娜丽莎》得以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画作之一实际上也有她的一份功劳。海德堡大学图书馆在14日的一份声明中说:“对蒙娜丽莎真实身份的所有怀疑和猜测都因为笔迹专家阿明-斯库勒切特的发现烟消云散。”
在此之前,专家们能够利用的只有来自6世纪文献的“有限证据”。这家图书馆说:“证据不足为猜测者提供了巨大空间,很多不同版本的说法一个接一个地走向前台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注释出自佛罗伦萨市政官员阿格斯蒂诺-斯韦斯普奇之手,他是达芬奇的一个老朋友,罗马演说家西塞罗的书信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些评论性注释将达芬奇与古希腊画家阿佩利斯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当时的达芬奇共创作了3幅油画,其中一幅就是丽莎的肖像。一些认为《蒙娜丽莎》出自这一时期的艺术专家表示,海德堡大学的发现无疑是一次巨大突破,它第一次将商人戴尔-吉奥亢多的妻子与这幅肖像画联系在一起。莱比锡大学艺术史学家弗兰克-佐尔纳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说:“任何仍怀疑蒙娜丽莎是另外一个女人的想法都是毫无理由的。可以说,过去一些年来有关蒙娜丽莎身份之谜的所有著作都是多余的。”
海德堡大学图书馆说,1550年左右,意大利官员乔吉奥-瓦萨里就曾第一次指出,《蒙娜丽莎》中的神秘女子就是戴尔-吉奥亢多的妻子,但瓦萨里这个人是否可信却也遭到很多人的怀疑——他真的在《蒙娜丽莎》创作完成后50年发表过类似评论吗?
一名女发言人说,实际上,斯库勒切特早在两年前就在海德堡大学图书馆发现了这些注释。虽然这一发现被印在图书馆的公共目录上,但由于没有进行足够的宣传,所以一直没有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直到德国一家广播公司决定在图书馆录制节目时,这些注释才最终走到聚光灯下。《蒙娜丽莎》现收藏于巴黎的卢浮宫,也被称之为“La Gioconda”,意为意大利的幸福女人或者快乐女人,这一名字同时也暗示她婚后冠上夫姓。(
说到世界名画,大家是不是都会觉得好“高大上”呀,说到狗狗,心中又会涌起许多亲切、呆萌、温馨的情愫。那么,把世界名画和狗狗结合在一起?又是什么奇妙的效果呢?
其实,狗作为人类最忠实、最长久的动物伙伴,已经和人类共同生活了3万多年,很早就在艺术作品中出现,并绵延至今,只是人们没注意罢了。
作家,艺术评论家周文翰先生可谓是个有心人,因为童年家里养狗,喜欢狗狗,所以成年后在世界各地旅行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细心捕捉并记录下了有关狗的画作,写出《这幅画里原来有狗》这本书。 他从卢浮宫、大都会、故宫等明星博物馆精选了200幅世界名画,从艺术史角度回顾人类和狗漫长而友好的互动关系。画中有各种千姿百态的狗狗形象,揭开了狗与人类的许多奥秘,并唤起我们无尽的情感、记忆和想象。
下面,让我们沿着这些名画中的印记,穿越历史,了解汪星人8000年的奇特艺术史以及我们人类与狗狗的亲密情感史吧。
一、狗的起源:从狼到狗
狗,又名家犬,和人类的关系,比马、猪、猫等所有家畜都要亲密而长久。早在古人靠采集果实、狩猎动物维持生存的时代,狗就随着先民四处迁徙,伴随着人类壮大繁荣。现在全世界有400多种家犬,数量多达9亿只。
科学家们发现,所有狗的共同祖先都是欧亚灰狼。 考古学家通过挖掘古人类生活遗址中的狗类骨骸,分子生物学家通过研究这些骨骸和和现代家犬的基因证据,推断出大约33万年前,东亚南部的人最早将当地的欧亚灰狼驯化成了家犬。
被驯化以后,它们成为人类狩猎的好助手,帮助人们不仅灭绝了欧亚灰狼,还四处狩猎灰狼,红狼等各种狼。17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狩猎画家亚历山大·弗郎索瓦·德波特斯就在《猎狼》中描绘过这个场景:一群猎犬围攻着一只垂死挣扎的狼,画面生动,震撼力强,完美再现了欧亚灰狼被驯化后的一段历史。这幅布面油画创作于1725年,目前保存于法国雷恩美术馆。德波特斯是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画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委托他创作了一系列大型狩猎画。
但这并不是狗最早进入艺术品的时间。2017年, 德国考古学家在沙特阿拉伯西北部的沙漠中,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猎犬岩画。 其中描绘了人类用皮绳牵着尖耳朵、短鼻子和尾巴向上卷的猎犬与羚羊、山羊、鹿、狮子对峙的场景。在伊朗出土的陶器残片也发现有7000多年前关于狗的绘图。
从此,狗的形象正式进入人类艺术史,世界各地的工匠,艺术家们从实用器物到装饰图案,到各种雕塑、壁画、水墨画、油画、漫画、**作品,狗都陪伴着人类一起出现,它们和人一起度过生活中或喜或悲的场景,走过漫漫岁月。
二、从为人所用到与人相伴
最初,人类最注重狗的实际功用,比如狩猎、看护、放牧。近代人类开发了犬类更多的工作用途,在战场上使用战犬、警察用来追踪罪犯和缉毒的警犬,参加危急险情中救援工作的搜救犬,辅助盲人生活的导盲犬。在娱乐中,狗还可以参与马戏,斗狗等节目表演。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贵族经常在野外森林中狩猎,这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向其他贵族和民众展示勇气,力量的仪式行为。这在15世纪中后期的画家保罗·乌切洛的油画《林中狩猎》中可以一窥当时的盛景。类似题材的作品还有1775年,西班牙画家戈雅创作的布面油画《狩猎鹌鹑》和《拴起来的狗》,这在当时,是贵族们最喜欢的题材。
在寒冷的北极地区,牛马等动物无法存活,人们用狗拉雪橇运送人和货物。考古学家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若霍夫岛,发现9000年前部落使用狗拉雪橇的遗迹。
其实狗自从进入艺术作品中开始,就和人类开始了千丝万缕的感情牵袢。几乎在沙特阿拉伯岩画出现的同时,西伯利亚人狗合葬的墓中,主人和自己的两只爱犬安眠于此,狗的旁边,放着项圈和汤勺,表达了主人8000年前的绵绵爱意。
如果说之前狗的价值主要是实用,画面上狗的形象表情,动作相对简单,那么从15世纪充满隐喻符号的挂毯《少女与独角兽》开始,狗成为“坚贞纯洁,忠诚的象征”。此后的狗经常出现于婚姻和爱情仪式场景的绘画中。
19世纪时居住在城镇中的西方中上阶层普遍饲养宠物狗,并把它们当做家庭成员对待,狗至此获得了人类家庭中重要的一席之位。当时流行的孩子们和狗、女人和狗的肖像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人类对狗的感情改变了社会舆论和法律。 1824年,英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防止虐待动物协会,上到女王下到普通人都需要维护动物权益;18345年,英国有了世界上第一部保护动物的法律。此后,其他欧美国家也通过了类似的法律,人类开始像保护家人一样保护自己的狗。
三、狗在人类发展史中所代表的文化和情感
在人类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中,狗的文化寓意有着巨大差别。在农耕社会,狗常常和负面道德形象有关,民间有许多此类成语:狼心狗肺、人模狗样、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等都是表现不忠,奸诈等恶劣品质。相比之下,狗在游牧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更高。在中东、波斯、印度、北欧等地的神话中,狗是守卫地狱之门的神灵和魔怪。
古代狗文化和近代狗文化之间的革命性转变发生在17—19世纪,欧洲都市中产阶级的崛起刺激了宠物犬饲养发展,养狗成为一种主流的社会文化。 1859年纽斯卡尔出现世界上第一场狗展,1873年出现第一个大型犬只俱乐部。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犬只护理成为一大产业,关于狗的文化产品大肆流行,书籍杂志、报刊、知识、故事等让狗的形象更加积极友好,忠诚友善。
随之而来的是在艺术作品中,狗对人类的感情表达更加丰富多彩,细腻传神,善意、期待、渴望、喜悦、忧伤、甚至是嫉妒,都能在狗的身姿和眼神中得以体现。 在1861年伦敦女画家艾米莉·亨特和哥哥威廉·霍尔曼·亨特合作绘制的水彩画《嫉妒的杰西》中,“杰西”安静的卧在草地上,下巴压着一根孔雀羽毛,眼神充满嫉妒,让人联想到许多画面之外的情感和故事。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狗在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弱化,与人类感情的互动却愈加紧密,给人带来无尽的安慰与欢乐。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两亿只宠物狗存在,我们中国大约有3000万个家庭养狗,与狗相关的产业遍布世界各地,与狗相关的影像与故事渗透到各种文艺作品中,人与狗之间的情感互动变得愈加深刻频繁。
这本书从狗的诞生到成长,从狩猎到陪伴,让我们认识到人和狗的关联,也是人类文明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伟大的艺术画作不仅见证了逝去的历史,更让我们回溯了人类自身在文明发展中的角色,并启发我们通过与狗狗的感情,更好理解我们人类自己的感情。我们要学会在未来,如何与动物伙伴以及自身和睦相处,如何有质量有温度度过一生。
杜高杰的画作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和抒情情感。
情感丰富:杜高杰的画作常常充满了浓厚的情感,他通过色彩和构图,传达出内心世界中的情感和想法。他的作品常常带有一种浪漫、梦幻的情绪。强烈的笔触和运动感:杜高杰的画作运用了粗犷的笔触和流动的线条,赋予作品一种强烈的动感和生命力。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具有扭曲变形的形象,表现出一种流动和变化的感觉。独特的色彩运用:杜高杰善于使用鲜艳且对比强烈的色彩,营造出视觉冲击力。他喜欢运用大胆的色彩组合,以突出画面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
梦幻的意象和幻觉效果:杜高杰的画作中常常出现一些梦幻、幻觉的意象,通过虚幻而神秘的形象,传递出一种超现实的艺术观念和情感体验。杜高杰的画作具有强烈的感性和表现力,他通过独特的笔触、色彩和形象,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引人入胜并引发观者思考。
杜高杰的美术作品
代表作品:《峡江图卷》(国画)、《浊浪排空》(国画)、《林梢夏雪》(国画)、《霞落嶂犹红》(国画)、《九寨金秋》(水彩)等。
杜高杰的美术作品参加了中国美协举办的12次全国展,被选送英、美、日、德、法等十几个国家展出,在《美术》等六十几种书刊画册中发表,为多处美术馆、博物馆、国家重要机构山东文轩画廊及国内外著名人士收藏。
他先后在杭州、台湾、德国、加拿大、美国等地举办过十一次个人画展,有个人中国画集(二种)水彩画集(二种)问世。曾应邀在中国美院、东南大学、武汉工大、德国柏林工大、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等校讲学。个人艺术成就已载入国内及英、美、印度的十几种辞书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