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中国是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比重较大,因此诗词鉴赏题也就成了高考语文卷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没有足够的积淀就很难真正理解诗歌的意蕴,而中国的古典诗词的创作年代又离中学生过于遥远,因此,多数考生都觉得诗词鉴赏题难度较大,无从下手。本文从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出发,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力求使考生摸清古诗词鉴赏题的基本方法。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古典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等五类。
山水诗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玩物,大至山川河流,小指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是人的感情。
边塞诗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往往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抱负等等。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是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MzV5SPIqyvI6f10XWxmbgpwd=sfxi 提取码: sfxi
要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要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诗意。诗词鉴赏题大多设两道题,从不同的侧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要对问题作出准确的评价,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诗词,作到整体理解和局部理解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结合。
例如,陆游的《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鉴赏之初切忌受“苦”、“愁”、“寂寞”等局部字眼的干扰,影响对全局理解,以为是慨叹梅之不幸,抒写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是用先抑后扬和反衬手法来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的美好品质。
关注题目、作者、注释、细节等
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了解作者,就能做到知人论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词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
譬如,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的诗人如王维﹑杜牧﹑李商隐﹑苏轼﹑陆游等,都需要在平时的复习中作研究性的总结概括。
看注释,可以了解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有时一个细小的细节,却是诗词主旨的集中体现。
抓住诗眼体会主旨
“诗眼”是揭示主旨和艺术内蕴的警策之语。诗眼是诗中最凝炼、最传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词句,是理清诗歌脉络的筋节,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有全集之眼、一篇之眼、数句之眼;有以一句为眼者,有以一字为眼者。它能提挈全诗,统领整篇。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的诗眼是“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真意”“忘言”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发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超脱尘世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
我国古典诗词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感情丰富,是文苑中的一枝奇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文人。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词,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应成为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不学诗,无以言”,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阅读诗词,鉴赏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诗歌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也已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古典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却令人忧虑。
一、重视力度不够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编者精心挑选了三十首左右的古典诗词,但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并没有相应的教学指导及教学要求,而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古典诗词教学只要抓住背诵和默写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思想误导了一大部分学生,他们往往只为了考试而背诵必背的古诗词篇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
二、朗读目标模糊、形式单一
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提出要求、目标,朗度的形式单一,不是集体朗读就是小组朗读,这对真正鉴赏古典诗词是远远不够的。
三、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悟
因为古典诗词离我们年代久远,语言高度凝练,绝大多数同学对其内容摸不着北,为了缩短教学时间,有些教师采取“包教”措施,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品悟。
四.中考中学生得分率低,赏析方法欠缺
近年来,中考也对古诗词鉴赏更为重视,古诗词赏析题几乎已经成为固定的考察对象。古诗词赏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学生在此类题型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1学生不能正确把握诗意,即读不懂诗歌;2不能正确把握诗词中的思想情感;3不能赏析佳词妙句;4诗歌的一些写作技法不能体会,更谈不上运用诗歌。中考中这几类题型失分非常严重。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本应带给学生愉悦精神享受的古典诗歌却使学生心生厌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诗歌鉴赏的方法进行研究真的是非常必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又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探究”,这一课题包含了三个基本的概念:第一个是“初中语文”;第二个是“古典诗词赏析”;第三个是“方法探究”。 这三个概念中的前两个标示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后一个标示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初中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总论部分第二节,论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个方面:(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古典诗词赏析”: 近年来,由于中考的语文试题中总要设置些简单的古典诗词鉴赏题,来检测中学生古典诗词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及中考复习时加强指导学生做好这方面的训练,以达到鉴赏的目的。
“方法探究”:从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要求来看,赏析点主要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及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基于此要求,在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究适合初中生鉴赏的方法。
本课题所做的研究,仅仅是针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探究”,旨在通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达到鉴赏古典诗歌的目的。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本课题作为西安市教科所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年度的小课题,研究进程必须遵循《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所规定的研究要求和实践安排。
第一阶段2012年5月:组建团队,选题申请。
依据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5所发布的《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中所列研究范围,我们自愿结合,组成了以任迎军负责、王晓娥、付应飞,李小茹参加的小课题研究小组,经小组成员商议和讨论,自主确定了本课题,并有课题负责人填写了《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立项申请·评审表》,报送我校教研室申请报送立项。
第二阶段(201291—2012910):准备阶段 撰写开题报告
认真学习小课题研究的有关文件、书籍,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了解我校初中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困惑及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及内容,思考、讨论和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计划。撰写开题报告,获取专家指导。
第三阶段(20129下旬—20138):分工协作,实施研究。
前半期(20129月—201211月):全组参与完成理论学习,通过会议交流讨论和调查报告的形式了解我校初中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困惑及学生存在的问题,资料分类。
后半期(2013元月—20138):研究阶段 撰写中期报告
围绕搜集的学生老师反映的问题,困惑展开研究,形成具体方法。初步形成结论,初步完成论文。
教师通过课堂实践和相互交流讨论的办法,研究总结相应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诗词鉴赏方法;同时通过试题考查及讲解,指导学生诗词鉴赏方法。
第四阶段(20138-20139):申请结题,准备答辩。
1准备结题材料。由任迎军同志负责健全小课题“档案袋”一式两份,填写《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申请·评审表》一式三份,并将课题结题报告电子版发至本语文学科指导专家邮箱,请求学科指导专家组负责人审核结题报告,并签署同意结题的初步意见,然后汇总打包发至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邮箱,并联系结题时间。
2准备答辩材料。
(1)检查结题材料;
(2)准备答辩提纲:
A.成果阐述、研究过程、初步成果,后续问题——
a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b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c取得了哪些成果?
B.预设质疑答案,阐明申请解题理由——
a成果价值质疑;
b研究目的是否实现质疑;
c.成果结论质疑,包括观点质疑、依据质疑、研究方法质疑等。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随笔、叙事、设计、课件、教具等等,这里的预期主要是对附件的成果表述)
1预期成果附件
(1)论文形式: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赏析方法探究
(2)课堂实录:
有效进行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教学
2预期成果主件——解题报告
完成预期目标,基本解决开题报告中所预设的问题。
中国是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比重较大,因此诗词鉴赏题也就成了高考语文卷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没有足够的积淀就很难真正理解诗歌的意蕴,而中国的古典诗词的创作年代又离中学生过于遥远,因此,多数考生都觉得诗词鉴赏题难度较大,无从下手。本文从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出发,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力求使考生摸清古诗词鉴赏题的基本方法。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古典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等五类。
山水诗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玩物,大至山川河流,小指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是人的感情。
边塞诗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往往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抱负等等。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是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MzV5SPIqyvI6f10XWxmbgpwd=sfxi 提取码: sfxi
教学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优化,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个别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便于广大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教学科学,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教案1
学情分析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的难点。九年级学生在之前已学习过一些词,如《天净沙秋思》、《苏幕遮》、《浣溪沙》等,已经有了基本的诗词语言感受能力,在课本注释及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但是,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创作讲究竟境的深远,学习古诗词不能仅满足于背诵、翻译和简单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在想象中进行分析、品味、赏析古诗词。鉴于学生的欣赏能力较低,想要品读出这首词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下功夫琢磨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注意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领悟词中的思想情感,体会悠远的意境,学习精妙之处,。
教材分析
《望江南》是中晚唐词体初兴时的一篇名作。作者温庭筠,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作内容以闺情为主,风格浓艳精巧,音律和谐,在词有较大影响。
这是一首闺词小令,表现了一位因爱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全词不足30字,但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用语质朴而含蓄,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准确默写这首词。
2抓住意象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婉约细腻的词风,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抓住意象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
2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婉约细腻的词风,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教学方法:导入——诵读——感悟——赏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菩萨蛮》(《甄嬛传》插曲),自然引出本课题作者:同学们,听着动人的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娇柔的女子在对镜梳妆,精致的装扮掩不住幽怨的眼神,内心那份孤独寂寞道不出,言不尽……这首曲子的词作者是一位有名的词人——温庭筠。
二、作者简介(学生根据所查资料回答,教师补充)
温庭筠(yún)(约812 —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jiàn)助教。
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五、背诵并默写。
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教案3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初识苏轼)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认识一个人,此人年少读书时——“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后却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但他面对不堪的命运,却高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苏轼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走进他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板书课题、作者,去领略苏东坡先生独特的个性风采。
二、 读词以入境
1诗词如果不加以朗读吟诵,那么,它的生命就没有完成。(余光中)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这么说,一起读。 词是一定要读的。我们先一起来读题——《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题目是“江城子”吗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师:谁在密州出猎
师:你怎么知道
师:哦,你们已主动地在读词的内容了。那下面同学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词意,同时把你理解障碍的词句圈出来。(粗步感知课文内容。)
2再读,同桌之间彼此读,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可以讨论一下这首词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更合适。
3推荐读。生评价。
4明确语气语调: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5师:苏轼有知音在同学们中呀。的确,苏轼自己也说:一起读“②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①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知道“柳七郎”是谁吗柳永,北宋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所说的“自是一家”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哪一家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正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6范读。听的时候仔细体味哪个字既直接又集中地体现了本首词的豪放风格。
三、品词以入味
怎么读好词人的豪放的节目主持人赵忠祥老师说,一起读:“朗诵创作的过程,就是词语感受的过程。”的确,在诗歌中,往往看似小小的一个词,却有着极重的分量、极大的张力。
1请同学们说说哪个字最既直接又集中地体现了本首词的豪放风格“狂”
为什么是“狂”字而不是别的字哪些词句体现了“狂”,谈谈你们的理解
2我们先从词的上阕中来研读。一起读,注意把握词的豪放风格。
为什么是“狂”字而不是别的字哪些词句体现了“狂”谈谈你的理解。来,我们先在四人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再派代表在班内交流;当然也完全可以把你们的不同意见或困惑提出来,因为问题同样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思考。注意要作好记录。
3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讨论也很积极,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谈 “狂在哪里”,当然也可以是疑难问题或不同意见。
①“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这是从哪个方面来写太守出猎的装备(齐全)。▲你用自己的话帮我们再现一下太守当时的装备: 只见苏轼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帽,身穿貂皮衣。
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
②随从众多(阵容庞大):“干骑卷平冈”。 ▲请你展开想象,描写一下当时的画面。 成千的骑士情绪高昂,浩浩荡荡,纵马奔驰,疾风一般,腾空越野,马下是尘土飞扬。
▲ “卷”能不能换成“过”或者“扫”不能,体现不出人马之多、速度之快,无法体现出恢弘的气势。 朗读指导:“卷”字重读,我们给“卷”字画上着重符号。
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
③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人们倾城而来,万人空巷,只为观看太守出猎。
▲我不解的是,这样的出猎在当时也算不上稀奇,怎么竟然能够吸引全城的百姓都来观看,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呢让百姓倾城相随的会是一位怎样的太守呢
受百姓衷心爱戴的太守。很对。有了解苏轼政绩的同学吗苏轼一生勤政爱民,每到一处,皆为百姓拥护爱戴。在任杭州通判时,疏浚运河,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遗产——苏堤。
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
④自比孙郎(豪气冲天):“亲射虎,看孙郎”。 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词人活用这个典故,暗示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暗示了自己也和孙权一样有雄才大略,表达了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意气奋发。
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
▲朗读指导:所以这里要读出满满的自豪和自信。和上句连起来叫同学们齐读。
⑤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 有认为不狂的吗或者认为有语句不能完全体现出“狂”的吗 ▲“聊”是什么意思
★ 有点无奈和落寞,因为苏轼年纪已大,而且只能姑且、暂且发一回少年般的狂气。
这英雄少年只能暂时做一回。 其实当时苏轼年纪不老,三十九岁,人生正当年,他却自称“老夫”,你体味到了什么 苏轼勤政爱民,在外在形象上确实已是两鬓斑白;更重要的是,由于身陷北宋当时的新旧党争之中,长期不受重用,让苏轼感到自己仿佛已经老了。
▲有没有补充意见 朗读指导:这一句的重音应该放在哪里“少年狂”。并且要读得激扬一点。而“老夫聊发”语速和音量读呢缓慢、低沉。读这一句的时候情感应是丰富的:前四个字是缓慢、低沉的,要包含淡淡的无奈和不受重用的积郁;后三个字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张狂,要读得铿锵有力。 集体朗读这一句
4 总结上阕:
师:集体有感情地朗读上阕。
师:在上阕中,词人给我们展示的其实是一幅什么图
那能在这幅出猎图的前面用点修饰语吗这是怎样一幅出猎图意气风发 气势磅礴
确实是气势磅礴。那下阕又是一幅什么图呢
加上适当的想象,用现代文将你认为最有特色的画面描摹出来。
四、论词以识人
因何而狂
但老夫为何会放浪形骸(意气风发、气势磅礴)地在这次出猎中作一回少年英雄呢让他有这狂举狂态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我们来看下阕。
1 一起把下阕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让老夫有狂举狂态的内在原因有哪些么请你结合词句谈谈。
让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怀从哪里体现出来
①“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但又有什么关系!因老当益壮而狂!这句话要读出老当益壮的气概来,重音要落在哪几个词上我请同学来读。“开张”何意 又何妨 重读,作下记号
这种老当益壮的豪情是苏轼人生态度的主基调之一,我们在课堂的开始也提到过,还记得吗一起背一背。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会”是什么意思是定将的意思。▲那要读得坚定有力。 那我一定要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句中的“挽”、“望”、“射”这三个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词人因雄心壮志而狂的感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我们的朗读在这里也到达亢。一起读。
③但这是实际已经发生事的吗不是,是想象。如果要实现得有一个什么前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难道他们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吗我们一起看206页的注解⑤,有一个字你若留意了,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自比为魏尚。 “迁”字。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好经历了由杭州通判被贬官为密州太守的人生转折。当英雄老去,建功立业还只是一种向往的时候,这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要读出什么样的意味来这句要读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淡淡的悲哀。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文人典型的壮志难酬的无奈。
但这句话中更多的情感是什么是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
2 知识链接:
苏轼这位天纵大才,一生凄凉,历典八州,颠沛流离于大半个中国。可我们很难把这种命系江湖的流浪汉式的生活看做是一种惩处,我们可从从他给朋友李常信中见得一斑。
(集体读)“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于笑生死之际。”
且不论贬谪,在“生死之际”苏轼都能“笑谈”,究竟是什么撑起了这个英雄的豪放和洒脱
“道理”“忠义”的信念。换句话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燃烧于苏轼慷慨激昂的诗词中的,正是他那颗豪迈旷达的心灵。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不断地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一位中国古代优秀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行与操守。
这一句的整体情感和上阕的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们在读“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一句时,应用向下的低沉而又不失希望的语调来读。范读,跟读。
3总结下阕
如果说词的上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出猎图的话,那么下阕其实为我们刻画了一幅什么图
赤胆忠诚的报国图(杀敌图)
4我们一起完整地朗读全词,再次感受苏轼的狂举豪情。注意词的风格,把握词人在情感上细微变化。
五、悟词以入心
1时下的我们,浮躁张扬,信仰缺失,是不是可以从苏东坡的坎坷人生中得到一点什么有益的启示请以“苏轼,我想对你说 ”的句式说说你对他的理解。先写一写视时间机动安排。
2 苏轼毫无疑问是阳春白雪,但他却在下里巴人中也能找到知音。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将全词吟诵出来,个别句子记不住的,可以看一下书本。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注意节奏、语气语调。
4全体起立,并背诵。
六、结束语
师:同学们,文字可以有限,但精神是无限的。只要赤壁下的长江永远地奔流,苏轼的文章,连同他的品格、气度、精神就将永远存留于中华民族的史册之中!
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过程与方法: 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学会运用诵 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4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 鉴赏词作的意境。
2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媒体: 在多媒体课件上结合白板功能的使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位宋代婉约派的女词人,也是老师喜欢的一位词人,他被成为“一代才女”,她就是李清照,下面我们来赏读他早期的作品《如梦令》,看这首词中,表达了词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九百年前的这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学习她后期的另一首作品《武陵春》
二、 读愁
1、自由朗读这首词,大概了解词的内容,读完后告诉我你的感受。(愁——板书)
2、为什么作者前后期的作品有如此大的感受(介入背景)
3、强调字音 : 舴艋 、 载 、拟
4、强调语速、语调和节奏
5、全班带有感情的齐读
6、听读,在听读的同时,试着理解这首词。
三、 解愁
1、结合词中的内容,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自由赏析,老师适当引导
四、 赏愁
1、听说双溪的春景不错,可是作者去了吗(没有)为什么
明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回想一下前人在诗词中也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他们是怎么写“愁”的写出了“愁”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积累的诗句)
3、老师展示搜集的资料
4、那么,我们看一下词人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愁”怎么能用船去载呢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明确:在这里,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板书)
5、小结
李白写出了愁的韧读,李煜写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则别出心裁的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给我们以后的写作也有了一个启示:要另辟蹊径,做到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五、诵愁
1、在古筝曲《月满西楼》音乐的伴奏下,诵读这首词。
2、比赛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六、写愁
古人把愁写成了各种形态,请你也仿写几句摹愁的句子。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的愁苦的情感,领路了他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希望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七作业布置
1、 继续写愁
2、赏析《声声慢》
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教案5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读课文注解,理解、把握本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 反复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把握朗读节奏,提升朗读水平。
3 领会本词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壮志雄心,结合现代生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爱国情操。
4 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
朗读这首诗词,理解并感悟这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本首诗词与现实生活,树立远大志向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紧接着中秋节,我们又将迎来国庆长假,此时的你们,想回家吗想放假吗 有那么一群人,也许想家,但却不轻易说想家;即使放假,也要坚守自己的岗位。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军营,把自己的柔情化作万丈豪情,挥洒在战场上。他们是谁——对,他们就是军人,士兵。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辛弃疾的诗词《破阵子》一同去感受他们的壮志雄心。
二、积累感知
1 解题
“破阵子”,词牌名。陈同甫,名亮。这首词是辛弃疾赠送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词人,又都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辛弃疾在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2自读课文,注意正音。
3 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节奏。
4 学生男女比赛朗读,齐读课文。
5 感知:“在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题中的哪个字可以集中的表现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壮”。
三、分析探讨
1 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回答:本文围绕“壮”字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军营生活,战斗场面,雄心壮志
2 这首词的气氛和格调有何变化气氛和格调的背后隐藏的是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由“壮”转“悲”。“壮”表明作者有报效祖国的凌云壮志,“悲”又反应出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心境。
3 观看《破阵子》朗读音频,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想。
四、迁移拓展
辛弃疾的这首词表现的是南宋军人士兵的铁血丹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是否意味着我们先人的豪情在今日的军人的身上就不存在了呢来看下面一段视频,你就会知道答案。
(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马小帅入钢七连视频片断,思考:男儿的豪情壮志是不是只能存在于古代军人身上是否只能存在于男儿身上是否只能存在于军人身上当今的我们,如何来成就自己的“英雄梦”,如何来练就自己的“铁血丹心”)
五、总结
不止是辛弃疾有壮志雄心,不止是古代战士们有壮志雄心,不止是军人这个职业有壮志雄心。我们每一个人,你,我,他都可以有。就让我们凭着这壮志雄心,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自由地飞到天空,去成就梦想吧!
六、作业布置
写一篇日记,题为“我有壮志雄心
初中古诗阅读解题技巧
一、诗歌形象类
1常见的提问方式:“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意境类)或“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形象类)
2解题技巧:
意象类的解题主要是①找出诗中的意象;②运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中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可使用孤寂、冷清、雄浑、壮阔等词;④具体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
答:这首诗描写了滨海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写出了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海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远去,渲染了一种雄伟的气势。诗中写暴风雨来临,按常理应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将帘子挂起,撇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诗人开阔胸襟和内心豪情。
形象类的解题主要是①找出描绘形象的诗句;②结合诗歌分析形象;③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问:请简析词中的人物形象。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沧州”但”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从而表达了诗人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懑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诗歌语言类
1常见的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赏析诗中某个字的妙处。”
2解题技巧:以炼字类为例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说明该字表达的情感:
如:
东马塍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问:第二句中“暗”字用得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暗”字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三、诗歌手法类
1常见的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要分析。”
2解题技巧:①指出使用的表现手法(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②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该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③解释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以及表达的情感;
如:
马 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问:这首诗的主要表达技巧是什么作简要分析。
答: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主题类
常见的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技巧:①分析所涉及的诗句描写的内容并说明描写的特点;②解释主旨或情感;
如:
晓 行 (张问陶)
人语梦频惊,辕铃动晓征。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
客路逾千里,归心折五更。回怜江上宅,星汉近平明。
问:赏析诗中的第二联“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
答:第二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飞沙、露气、残月、鸡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雾气沉飞沙,鸡声带残月的画面,表现了征途的苍凉凄美,抒发了诗人的悲伤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